2023年贵州省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年贵州省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年贵州省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年贵州省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年贵州省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6启用前★注意保密贵州省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命题学科适应性考试卷语文同学你好!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以下内容:1.全卷共8页,共24道小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2.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视为无效。一、书写水平(5分)请规范、端正、整洁地使用楷体字答题,此题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地处高原腹地,重峦叠zhàng①之中孕育了众多的传统村落。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部质朴厚重的书,我们走进这些传统村落,就如翻开泛黄的扉页,身临其jìng②,能感受到旧时光的魅力,聆听到历史的心跳。从第一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颁布实施开始,传统村落渐渐苏醒,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省委省政府打破了地域的shùfù③,对传统村落实行集中连片保护,绘就了家喻户晓的新蓝图,开创了前仆后继的新路径。今天,沐浴着党的“二十大”的春风,蛰伏在贵州深山之中的传统村落,将会在贵州这雄奇广袤的大地上,展现出独特的风姿。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质朴 B.家喻户晓 C.前仆后继 D.广袤【答案】1.嶂境束缚2.C【解析】【1题详解】考查字形。重峦叠嶂:chóngluándiézhàng,意思是连绵的山;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身临其境:shēnlínqíjìng,意思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也作身历其境。束缚:shùfù,意思是缠绕捆绑,比喻拘束或限制。【2题详解】考查词语运用。A.质朴:是一种自然状态,形容一个人的天真自然,心无旁念。合乎语境,正确;B.家喻户晓:意思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正确;C.前仆后继: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不能修饰“新路径”,错误;D.广袤:形容广阔得望不到边际,辽阔无边,比喻非常广阔。使用正确;故选C。3.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①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②黄发垂髫并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③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④海日生残夜,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⑤峰峦如聚,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⑥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_______。(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⑦《己亥杂诗》中,移情于物,表现诗人不忘报国之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⑧《行路难》中,表现了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信心,勇往直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答案】①烈士暮年②怡然自乐③露从今夜白④江春入旧年⑤波涛如怒⑥挣脱⑦落红不无情物⑧化作春泥更护花⑨长风破浪会有时⑩直挂云帆济沧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易错字词:暮、怡、露、波涛、挣脱、沧。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诫子书》是他的作品。B.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C.艾青,诗人。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等。D.雨果,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羊脂球》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D.雨果是法国作家,《羊脂球》是莫泊桑的作品;故选D。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一)整本书阅读5.下面名著片段中的“他”是()(他)五尺以上身材,六十外岁年纪,花白胡须。头戴一顶毡笠子,身穿箭衣,腰插弹弓一张,脚下黄牛皮靴……(他)大喝一声,扯满弓,一弹子打去……策马飞奔,赶了不多路,望见贼众拥护着银鞘慌忙的前走。他便加鞭赶上,手执弹弓,好像暴雨打荷叶的一般,打的那些贼人一个个抱头鼠窜……(他病重时对儿子说)“这是朝廷功令,又不是你不肖花消掉了,何必气恼?我的产业攒凑拢来,大约还有七千金,你一总呈出,归公便了。A.《儒林外史》中的萧昊轩 B.《简·爱》中的罗切斯特C.《水浒传》中的卢俊义 D.《骆驼祥子》中的曹先生【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名著人物识记。语段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原文是:只听得门外骡铃乱响,来了一起银鞘,有百十个牲口。内中一个解官,武员打扮。又有同伴的一个人,五尺以上身材,六十外岁年纪,花白胡须,头戴一顶毡笠子,身穿箭衣,腰插弹弓一张,脚下黄牛皮靴。两人下了牲口,拿着鞭子,一齐走进店来,吩咐店家道:“我们是四川解饷进京的,今日天色将晚,住一宿,明日早行。你们须要小心伺候。”店家连忙答应。那解官督率着脚夫将银鞘搬入店内,牲口赶到槽上,挂了鞭子,同那人进来,向庄绍光施礼坐下。庄绍光道:“尊驾是四川解饷来的?此位想是贵友?不敢拜问尊姓大名?”解官道:“在下姓孙,叨任守备之职。敝友姓萧,字昊轩,成都府人。”只由此可见,他指的是萧昊轩。故选A。6.下面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中有关保尔的三件事,请任选一件,概述其起因和结果。①第一次参加斗争被捕②昏迷十三天③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答案】示例:①起因:救被抓的朱赫来,被维克多告发结果:上校不愿让头目看到监狱里关押太多的犯人,便误将保尔放了。②起因:保尔在战斗中,被烧红的铁片烧伤了脑袋。结果:以顽强的生命力重获新生。③起因:保尔双目失明、瘫痪在床,他想通过写作重返新生活建设者行列。结果:完成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并且即将出版。【解析】【详解】考查名著情节。根据积累概述实践的起因和结果。示例1:共产党员朱赫来被白军逮捕,保尔在大马路上协助朱赫来将押送的士兵打倒,帮助朱赫来逃走,后被维克多告发。(起因)在狱中,保尔经受住了严刑拷打,坚强不屈,为迎接白匪头子彼得留拉来小城视察,军官错把保尔当作普通犯人放了出来。(结果)示例2:保尔在骑兵部队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保尔身边炸响,头部受了重伤。(起因)保尔凭借坚强的毅力死里逃生。(结果)示例3: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精神和肉体有着巨大痛苦状态下,保尔渴望通过写作重新回到国家生产建设中去。(起因)保尔依靠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最终创作成功并即将出版。(结果)(二)现代文阅读茶末的滋味明前茶①谷雨之前,持续一个月的采茶旺季即将过去,在常州金坛一家茶场的五十六名采茶女工,包了一辆大巴准备返回她们的河南老家。作为老板,文琴即将送别这些弯腰劳作了一个春天的采茶女工。她们连续四年到常州采茶,已成为茶场的中坚力量。在这里,她们每天采摘嫩芽的时间都很长。采茶不能用指甲掐,那会造成高档绿茶的梗面发红,茶叶档次就会降低,因此采茶女工必须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茶芽,向上一拔,干脆地折断茶梗,同时手指不能揉搓叶面,如此,茶芽中的鲜润之气才得以留存。这是需要付出耐心、灵巧和专注的工作,采茶女工们在干活的过程中如入无人之境,双手开裂也浑然不觉。②文琴看到,采茶女工们每一条指缝里都深深浸润了茶汁,先是绿的,接着氧化发黑,双手犹如戴上了乌黑的纱手套,晚上,用刷子蘸取肥皂,也无法洗净这些黑黝黝的东西不仅如此,为了防止鲜叶有杂味混入,女工们还不能用护手霜。就是这样一双双粗糙的手。撑起了茶叶的美妙滋味,一斤茶,六万个芽头,都是由这些五十多岁农妇的手,从万千茶树间采出。③文琴深知她们的辛苦,每一年,除了结算工资,文琴还会给她们准备当地特产当临别礼物,包括红香芋、小坛的封缸酒,还有常州麻饼。今年结算完工钱,采茶班的班长怯生生地来问,能否给一个优惠的价格,让她们可以买些茶末带回去赠送亲友。“老家长辈,都听说这边好山好水,茶垄间有杏树、桃树,茶叶里都带着芬芳花香。这么好的茶,得让公公婆婆、自家爹娘都品尝一下。”④采茶女工所说的茶末,是机器炒茶筛下的头茬茶末,清明节前的茶芽极其细小脆弱在机器炒制的过程中,容易断裂,为了保持高档茶的整洁面貌,茶叶炒好,散尽火气后,需要用细网筛再次过筛,筛下的茶末青绿,里面还夹杂着成团的毫毛,每一粒比白芝麻还小,这种茶末,滋味并不逊色于那些体面的高档茶,文琴也不出售,只供自己和至亲好友分享。采茶班的班长一提出此事,文琴赶忙道歉,说自己疏忽了--那些采茶的纯朴农妇多年来都是带着炒好的大麦或晒干的艾叶泡水喝,她们自称喝不惯茶叶,从不做瓜田李下之事。⑤文琴忙说,这点东西当然要送给你们,本来也是你们去采摘的。她便给女工们每人准备了一包茶末,想了想,又在每个纸袋里放入十小包独立包装的成茶。她想象这些农妇回家以后,也可以邀集长辈一同来喝这十壶茶。沸水冲下去,茶芽就像踮起脚尖,在热水中上下起舞,一共三次。最后,它们整整齐齐在杯底站立。文琴心想:这样令人舌底生津的美味,这样迷人的杯中景色,怎么从来没有想到过也要让采茶女工们体味一下?⑥上车前,女工们挨个过来拥抱她们的老板,说此地甚好,希望明年还来。她们每个人都扛着自己的铺盖,带着脸盆、脚盆以及行李箱。春天过去得太快,天气热得太快,她们身上五颜六色的毛衣都嫌厚了。然而,这整个采茶季,她们都没有歇过一天,采买个人用品和薄一点的衣裳也就成了奢望。当她们隔着车窗向文琴挥手道别,看着那一双双乌黑的手,那些淳朴的笑脸,不知为什么,文琴心中涌上了告别姐妹的酸楚。她眼眶发热,隔着车窗,大声叮嘱着。⑦半个多小时后,文琴回到产茶的车间,这里彻底静寂了下来。忽然,她瞥见了自己招待客人的茶台上,放着一大排金黄的小袋子。她心中狂跳,过去一看,那是她偷偷塞进装茶末的纸袋里的成茶,五十六个人,五百六十小包茶叶,农妇们还了回来,不着一言地表现出她们谦和的自尊,与沉甸甸的体谅,如微雨中的稻穗默默低着头。(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7.下面不属于文琴送给采茶女工的临别礼物的一项是()A.小坛封缸酒 B.纸袋的茶末 C.大麦和艾叶 D.小包的成茶8.下面关于采茶女工的描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A.采茶过程中,如入无人之境,双手开裂也浑然不觉。B.每天晚上,才能用刷子把浸润了茶汁的指缝洗干净。C.采茶季,没有歇过一天,连采买个人用品都是奢望。D.趁文琴不注意时,把成茶放回了产茶车间的茶台上。9.文中划线句若改为“应该让采茶女工们体味一下”,意思变化不大,但表达效果却不同。请品析原句的表达效果。10.文章以“茶末的滋味”为标题,其中的“滋味”除了指茶末本身的味道,还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答案】7.C8.B9.示例:采茶女采茶十分辛苦、认真,又不贪小便宜,文琴却未让她们体味茶之美味,杯中景色。原句用反问的手法,更能表现文琴因自己想得不够周到而强烈的自责之情。10.示例:标题中的“滋味”还蕴含采茶女们谦和的自尊;茶场老板文琴对采茶女辛勒劳作的关爱:采茶女们和茶厂老板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心存感照的美好情谊。【解析】【7题详解】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选文第④段“那些采茶的纯朴农妇多年来都是带着炒好的大麦或晒干的艾叶泡水喝,她们自称喝不惯茶叶,从不做瓜田李下之事”可知,大麦和晒干的艾叶是采茶女工们平常泡水喝的,不属于文琴送给采茶女工的临别礼物;故选C。【8题详解】考查内容理解理解辨析。B.结合选文第②段“文琴看到,采茶女工们每一条指缝里都深深浸润了茶汁,先是绿的,接着氧化发黑,双手犹如戴上了乌黑的纱手套,晚上,用刷子蘸取肥皂,也无法洗净这些黑黝黝的东西不仅如此,为了防止鲜叶有杂味混入,女工们还不能用护手霜”可知,每天晚上,采茶女工用刷子也无法将指缝中的茶汁洗干净;故选B。【9题详解】考查句子表达效果。画线句“怎么从来没有想到过也要让采茶女工们体味一下”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文琴意识到采茶女工作艰辛,未能让她们体味茶的美味和杯中的景色后的深深愧疚和自责,运用反问的语气更能突出这一懊悔自责的情感,若改为“应该让采茶女工们体味一下”则显得过于平淡。【10题详解】考查标题含义理解。结合选文第①段“这是需要付出耐心、灵巧和专注的工作,采茶女工们在干活的过程中如入无人之境,双手开裂也浑然不觉”、第②段“采茶女工们每一条指缝里都深深浸润了茶汁,先是绿的,接着氧化发黑,双手犹如戴上了乌黑的纱手套,晚上,用刷子蘸取肥皂,也无法洗净这些黑黝黝的东西不仅如此,为了防止鲜叶有杂味混入,女工们还不能用护手霜”“就是这样一双双粗糙的手。撑起了茶叶的美妙滋味,一斤茶,六万个芽头,都是由这些五十多岁农妇的手,从万千茶树间采出”等内容可知,标题中的“滋味”蕴含采茶女工们谦和自尊、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的坚毅品质;结合选文第③段“文琴深知她们的辛苦,每一年,除了结算工资,文琴还会给她们准备当地特产当临别礼物,包括红香芋、小坛的封缸酒,还有常州麻饼”等内容可知,标题中的“滋味”饱含着文琴对辛苦劳作采茶女工的关爱和理解;结合选文第⑥段“当她们隔着车窗向文琴挥手道别,看着那一双双乌黑的手,那些淳朴的笑脸,不知为什么,文琴心中涌上了告别姐妹的酸楚。她眼眶发热,隔着车窗,大声叮嘱着”、⑦段“过去一看,那是她偷偷塞进装茶末的纸袋里的成茶,五十六个人,五百六十小包茶叶,农妇们还了回来,不着一言地表现出她们谦和的自尊,与沉甸甸的体谅,如微雨中的稻穗默默低着头”等内容可知,标题中的“滋味”同时也表现出文琴和采茶女工们之间互相理解体谅,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野生动物的灭绝,会加剧全球变暖?①众所周知,全球变暖的一大元凶是二氧化碳。为了缓解全球变暖问题,除控制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外,保护森林植被也得到了重视。因为森林中的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成自己生长所需的有机物,从而有效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这种能力就是植被的固碳能力。②一直以来,人们非常重视植物和藻类的固碳能力,却忽略了动物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动物“间接”的固碳能力在自然界也占据着一席之地。随着科学家们对此了解得越来越深入,他们渐渐明白动物灭绝也是造成气候问题的重要一环。有两项新研究为这种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③第一项研究发表在《自然·地理科学》上,由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大学的生态学家法比奥·贝扎吉领衔完成。研究人员先进行了假设:大象践踏植被,推倒树木,并不断为森林创造“开口”,为生长速度缓慢的植被留出生长空间,由此形成了生长速度更慢、密度更大的植被群落。④为了验证假设,研究者们搜集了刚果盆地两个森林的数据(包括林木尺寸和木材密度)。参照数据信息后,建立了森林模拟模型,将大象对森林的影响状况加入模型中,看到了大象在长期森林演替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与之前假设的情形一致——大象活动改变了森林结构。⑤这种影响会带来森林储碳量的变化吗?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根据这些数据设计了计算机模型,计算验证表明,象群密度的标准约为每平方千米一只。如果符合这个标准的话,相当于每公顷森林的地上生物量能增加45吨左右,相应的会带来森林储碳量的增加。假设情况相反,也就是森林象如果灭绝了,生长速度缓慢的植被就不得不与生长迅速并且大量蔓延的植被竞争,这就将会导致地上生物量减少7%。这意味着森林的储碳量会减少30亿吨,这个数量相当于整个英国14年的碳排放量。⑥在另一项发表在《自然·科学报告》上的研究中,泰国农业大学的生物学家Chanthorn带领研究人员模拟了东南亚热带森林中动物灭绝后的情形。尽管已有研究证实南美森林中动物种类和数量会对森林储碳量产生巨大影响,但一些科学家对东南亚的动物种类和数量是否也会对森林储碳量产生类似的影响仍然存疑。他们认为,东南亚的森林包含更多由风吹散种子长成的树木,降低了动物对森林储碳量的影响。⑦然而Chanthorn和同事们注意到,实际上南亚的森林里并没有那么多设想中的风媒树种,所以那里的树种传播可能更多由动物完成。这样一来,就必须直面那里的动物群落可能存在的特殊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动物种群或种类极速减少,或从生态群落中消失。这个现象与个别物种灭绝不同,它导致包括整个南亚地区,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动物种群功能性的消失。这种现象最终会影响到森林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对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吗?对森林储碳量会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呢?⑧为了调查这些问题,他们选择了泰国考艾国家公园——一个多年来没有砍伐和狩猎,仍然保持了完整的动物群落特征的公园-进而考察了该公园方圆30公顷森林中的每棵树。他们发现,被调查区域大约三分之一的地上碳(约4600吨)存储在树木中。这些树木种子传播者是长臂猿、猕猴等灵长类动物,以及犀鸟、熊和亚洲象等以水果为食的大型动物。研究人员的模型显示,假如灵长类动物消失,地上储碳量将减少2.4%;以水果为食的大型动物减少的话,也会造成类似影响。“这些数据甚至都是乐观估计,”研究人员提醒道,“我们的模型会自动填补动物减少、分散后留下的空缺,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此。”⑨Chanthorn的研究团队警示道,鉴于该地区的灵长类动物的灭绝是“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发生的现实”,并且该地区偷猎者的主要目标是大型哺乳动物,所以有理由对南亚森林的储碳量潜能产生忧虑。⑩更糟糕的是,当人们发现物种中发生这一变化,导致物种大量消失或灭绝的后果时,森林储碳量早已随之进一步减少了。⑪研究人员最后写道:“没有野生动物种群做植物种子的散播网络,就无法发掘森林潜在储碳量的最大潜能。”这,不仅适用于亚洲,也适用于地球上的每一片森林。(选自果壳网,有删改)11.下列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A.众所周知,让全球变暖的一大元凶是二氧化碳。B.地生物量减少7%意味森林储碳量会减少30亿吨。C.考艾国家公园没有保持完整的动物群落的特征。D.南亚的森林里树种的传播可能更多由动物完成。12.请筛选整合文章第一段的内容,为“植被的固碳能力”下定义。13.关于动物灭绝与气候的关系,文章列举了科学家们的两项研究。下面是第一项研究的流程图,请在空白处补充相应的内容。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大象践踏植被等活动对生长速度更慢、密度更大的植被群落的形成有影响。第一步:搜集数据第二步:①第三步:设计计算机模型②14.是校园普栏的“缓解全变暖的建议”板块,请结合文章内容,补充两条建议。缓解全球变暖的建议:①控制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C12.示例:植被的固碳能力是指森林中的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成自己生长所需的有机物,从而有效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能力。13.示例:①第二步:建立森林模拟模型。②森林象灭绝,会导致地上生物量和森林储碳量减少。14.①保护森林植被,重视植物和藻类的固碳能力。②禁止在森林砍伐和狩猎,保护野生动物种群。【解析】【11题详解】考查内容理解辨析。C.有误,结合选文第⑧段“为了调查这些问题,他们选择了泰国考艾国家公园——一个多年来没有砍伐和狩猎,仍然保持了完整的动物群落特征的公园,进而考察了该公园方圆30公顷森林中的每棵树”可知,泰国考艾国家公园保持完整的动物群落的特征;故选C。【12题详解】考查下定义。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结合选文第①段“因为森林中的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成自己生长所需的有机物,从而有效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这种能力就是植被的固碳能力”可知,植被的固碳能力是指森林中的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成自己生长所需的有机物,从而有效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能力。【13题详解】考查信息提炼概括。第一空,结合选文第④段“参照数据信息后,建立了森林模拟模型,将大象对森林的影响状况加入模型中,看到了大象在长期森林演替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可得:第二步,建立森林模拟模型;第二空,结合选文第⑤段“假设情况相反,也就是森林象如果灭绝了,生长速度缓慢的植被就不得不与生长迅速并且大量蔓延的植被竞争,这就将会导致地上生物量减少7%。这意味着森林的储碳量会减少30亿吨,这个数量相当于整个英国14年的碳排放量”可知,得出的结论为:森林象灭绝,会导致地上生物量和森林储碳量减少。【14题详解】考查意见建议。第一空,结合选文第①段“保护森林植被也得到了重视。因为森林中的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成自己生长所需的有机物,从而有效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第②段“一直以来,人们非常重视植物和藻类的固碳能力”概括可得:保护森林植被,重视植物和藻类的固碳能力;第二空,结合选文第⑩段“当人们发现物种中发生这一变化,导致物种大量消失或灭绝的后果时,森林储碳量早已随之进一步减少了”、⑪段“研究人员最后写道:‘没有野生动物种群做植物种子的散播网络,就无法发掘森林潜在储碳量的最大潜能’”可得:禁止在森林砍伐和狩猎,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三)古代诗文阅读避暑录话(节选)(北宋)叶梦得卢怀慎①好俭,家无金玉锦绣之饰,此固美事,然史②言妻子至寒饿,宋璟③等过④之,门不施箔⑤,风雨至,引席自障,则恐无是理。今身为宰相,俸廪非不足,不以富贵宠禄为淫侈,足矣,何至于妻子寒饿乎?门不施箔,尤非是宰相所居;纵无箔,客至亦为少引于内,必不至风雨侵坐。……此事盖出郑处晦《明皇杂事》,史臣妄信之。天下自有中道,初⑥不远人情,君子行之,非专区区⑦以取名。前世士大夫乃有过为矫饰⑧,自谓怀慎所常行者。【注释】①卢怀慎,唐朝宰相,以清廉闻名。②史:史书,这里指《新唐书》。③宋璟,唐朝宰相,在卢怀慎之后。④过:拜访。⑤箔:指帘子、门帘。⑥初:原本。⑦区区:小,这里指小事。⑧矫饰:夸饰,掩盖真相。15.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A.卢怀慎家里无金玉锦绣的豪华装饰是好事。B.因为宋璟贸然拜访,故卢怀慎未热情接待。C.史臣轻信了《明皇杂事》中卢怀慎的事情。D.士大夫对卢的事迹有夸大之嫌。16.作者认为《新唐书》中有关卢怀慎的记载“无是理”,请从文中摘录表明其理由的句子。17.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卢怀慎好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B.此固美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三章》)C.然史言妻子至寒饿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D.君子行之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答案】15.B16.示例:今身为宰相,俸廪非不足,不以富贵宠禄为浮侈,足矣,何至于妻子寒饿乎?门不施箔,尤非是宰相所居;纵无箱,客至亦为少引于内,必不至风雨侵坐。17.A【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有误,文中“宋璟等过之,门不施箔,风雨至,引席自障”的意思是:宋璟等人来拜访他,看见卢怀慎的门上没有装帘子,适逢风雨突至,卢怀慎就拿起床上的竹席用来遮挡。文中并没有提到卢怀慎没有热情接待宋璟;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认为《新唐书》中有关卢怀慎的记载“无是理”,即没有这样的道理,结合原文内容“今身为宰相,俸廪非不足,不以富贵宠禄为淫侈,足矣,何至于妻子寒饿乎?门不施箔,尤非是宰相所居;纵无箔,客至亦为少引于内,必不至风雨侵坐”可知,意思是:在他身为宰相,俸金与禄米并不是不充足,不凭借富贵受宠和俸禄来极度浪费,生活是充足的,哪里至于妻子和子女挨饿受冻呢?门上不装帘子,尤其不像是宰相的居所;即使没有铺设华丽的绸缎和锦帛,客人到来也只会少量地引用家中的内部物品来招待客人,必然不至于被风雨淋湿。注意要用原文的句子,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17题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A.都是动词,崇尚,爱好;B.副词,本来/动词,巩固;C.连词,然而/助词,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D.结构助词,的/动词,到故选A。【点睛】参考译文:卢怀慎喜欢简朴,家里没有金玉锦绣之类的装饰品,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然而《新唐书》中说他的妻子和儿女免不了忍饿挨冻,宋璟等人来拜访他,看见卢怀慎的门上没有装帘子,适逢风雨突至,卢怀慎就拿起床上的竹席用来遮挡,恐怕是没有道理的。现在他身为宰相,俸金与禄米并不是不充足,不凭借富贵受宠和俸禄来极度浪费,生活是充足的,哪里至于妻子和子女挨饿受冻呢?门上不装帘子,尤其不像是宰相的居所;即使没有铺设华丽的绸缎和锦帛,客人到来也只会少量地引用家中的内部物品来招待客人。必然不至于被风雨淋湿。……这件事情大概出自郑处晦的《明皇杂事》,史臣轻信了这件事,而不去思考或质疑,世间总有一种适合大多数人的折中之道,原本不应该离开人情的本性,真正的君子应该走在这条道路上,并非专注小事来获取名声,前世的士大夫们曾经有过为了矫饰自己而表现出谦虚谨慎的行为,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是常常应该做的。塞下曲〔唐〕陈去疾春至金河①雪似花,萧条玉塞②但胡沙。晓来重上关城望,惟见惊尘③不见家。塞下曲〔明〕谢榛青海城边秋草稀,黄沙碛里夜云飞。将军不寐听刁斗④,月上辕门探马归。【注释】①金河:河名。②玉塞:玉门关的别称。③惊尘:车马疾驶扬起的尘土。④刁斗:古代军中白天用来烧饭,晚上用来敲击巡更的用具。18.上面两首诗中都出现的情景是()A.大雪如花 B.茫茫大漠 C.夜云横飞 D.秋草稀疏19.两诗均为边塞诗,人物心境却不尽相同。第一首诗中主人公晓登关城,思乡殷殷第二首诗中将军深夜不寐,又是什么心境呢?请你结合诗歌分析。【答案】18.B19.示例:刁斗声声,烘托出将军不安的心情;将军深夜不眠,表明将军担忧战事,内心焦虑。【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这两首诗都是《塞下曲》。《塞下曲》是唐代乐府名,塞下是指长城周边地区,《塞下曲》是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再结合两诗中的“玉塞”“胡沙”“青海城边”“黄沙”等意象可判断为描写的情景是“茫茫大漠”;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情感主旨。“将军不寐听刁斗,月上辕门探马归”意为:将军此时并未入睡,听着刁斗声。月亮升到了车轮山的上方,侦察兵返回来报告。通过简洁明快的笔触展现出了塞上风光和将军们警惕不安的心情,让人有一种置身其中、感受那股肃穆氛围的感觉,由此可见将军内心的不安和对战事的担忧。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为了迎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阳光中学准备开展读书活动。20.学生会4月3日组织各班班长讨论本次活动的计划。序号①~⑥的内容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并修改。2023年“世界读书日”活动计划一、活动背景①书,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而且可以让我们获得知识技能。②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③为了迎接这一节日,我校决定开展读书活动。二、活动目标(略)三、活动主题(略)四、活动步骤(略)五、具体要求④各班要在三天内,选拔出一名“阅读之星”,并将其班级、姓名……等信息报送到学生会办公室。⑤各班“阅读之星”要在两周内写出读书报告,为参加全校“阅读之星”汇报会做准备,该报告需各班班长进行审核。⑥九(1)班同学要负责4月20日汇报会会场的布置工作。阳光中学学生会2023年4月3日21.“活动计划”定稿后,九(1)班班长要在4月4日的班会课上,向本班同学转述具体要求。下面是班长转述的内容要点,请在横线上补写相应内容,注意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同学们,大家好!应学校“世界读书日”活动要求,我班需完成三个任务。首先,①____,并把相关信息报送到学生会办公室;其次,“阅读之星”要在两周内写出读书报告,为参加全校“阅读之星”汇报会做准备,②____;最后,③____。22.准备4月6日开展读书交流会,下面是李佳的阅读感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味道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刻在心上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一个结。②如果你要问我最有味道的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我可能会想到《红楼梦》。③但《红楼梦》最触动人心的还是字里行间的人生况味。④也有着元妃省亲的时候,派专人赏了宝玉的糖蒸酥酪。这些都是能够在饭桌边尝到的味道。⑤因为在《红楼梦》里既有着让刘姥姥百思不得其解的要用十只鸡配着烧的茄鲞。⑥让我们尽情地去享受阅读的滋味吧!我们感受到的越多,我们的人生就会越醇浓厚重。⑦比如《好了歌》里的那一份心酸和无奈,比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那一种为人处世的通达与智慧。A.②⑤④③⑦①⑥ B.①⑥②③⑦⑤④C.②⑤①④③⑦⑥ D.①⑥②③⑤⑦④【答案】20.第①句改为:书,不但可以让我们获得知识技能,而且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第④句改为:各班要在三天内,选拔出一名“阅读之星”,并将其班级、姓名等信息报送到学生会办公室。21.①我班要在两天内,选拔出一名“阅读之星”②把报告交给我审核③我们班要负责4月20日汇报会会场的布置工作22.A【解析】【20题详解】考查病句修改。①语序不当,应改为:书,不但可以让我们获得知识技能,而且可以丰富我们精神世界。④省略号和“等”不能连用,删除省略号。可改为:各班要在三天内,选拔出一名“阅读之星”,并将其班级、姓名等信息报送到学生会办公室。【21题详解】考查提炼概括。注意人称的转换和要点的表述。第一空,结合④段“各班要在三天内,选拔出一名‘阅读之星’”和“要在4月4日的班会课上”这两点可得:我班要在两天内,选拔出一名“阅读之星”;第二空,结合⑤段“该报告需各班班长进行审核”并注意转换人称可得:把报告交给我审核;第三空,结合⑥段“九(1)班同学要负责4月20日汇报会会场的布置工作”可得:我们班要负责4月20日汇报会会场的布置工作。【22题详解】考查句子衔接排序。首先,②句是点出了语段的介绍对象——《红楼梦》,因此该句是总起句;接着开始解释为什么说《红楼梦》是最有味道的一部文学作品,既是因为里面有着让刘姥姥百思不得其解的茄羹,又因为里面还有着元妃省亲时的糖蒸酪糕,因此②后面应该跟着⑤和④;讲完了嘴里的味道之后,开始讲述这本书的“人生况味”,因此④后面应该接上③;接着开始举书中的例子——《好了歌》,因此③后面应该接⑦;再对《红楼梦》中的“味道”进行解读,因此⑦后面应该接①;最后呼吁大家一起享受阅读,收束语段,简洁有力。故正确的顺序是②⑤④③⑦①⑥;故选择A五、写作能力(60分)23.作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