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1_第1页
第二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1_第2页
第二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1_第3页
第二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1_第4页
第二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与转化的特点1.微生物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代谢速率大2.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代谢类型多样3.微生物具有多种降解酶4.微生物繁殖快,易变异,适应性强5.微生物具有巨大的降解能力第一节微生物降解理论基础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1)降解性质粒降解难降解化合物的酶类大多是由质粒控制的,这类质粒被称为降解质粒。5.微生物具有巨大的降解能力(2)共代谢P282石油——多环芳烃化合物双环或三环四环或多环假单胞菌(唯一碳源和能源)不支持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

假单胞菌+四环或多环芳烃化合物+双环或三环芳烃化合物×微生物在利用生长基质A时(从中获得能量、碳源),同时非生长基质B(不能从中获得能量、碳源或其他任何营养)也伴随着发生氧化或其它反应——共代谢OK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共代谢特点不导致细胞质量或能量的增加,不促进其本身的生长。使有机物得到修饰或转化,但不能使其分子完全分解。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共代谢原理靠降解其它有机物提供能源或碳源;依靠其他微生物的协同作用;相似物诱导产生相应的诱导酶,被转化为不完全氧化产物。

本质:最初的酶系作用的底物专一性较低(E1),后面酶系作用的底物专一性较高(E2),无法识别前面酶系的产物(B’)。

E1E2E3A——>B——>C——>D——>E——>CO2+能量

E1E2A’——>B’——>×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3)混合菌株作用(混合培养)P278/322矿化也称终极生物降解,指有机物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在自然界,第一个菌株的共代谢产物可在第二个菌株的作用下继续共代谢或完全矿化。混合培养菌株的降解能力大大高于单个菌株的纯培养。有机物的转化广义上可以定义为两种:

矿化作用和共代谢作用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混合菌株作用的机制

互生机制共生机制单独均可降解,混合培养增加效率

不同微生物产生的酶有差异,共同的作用提高了降解效率单独不能降解,共同培养可降解

彼此之间为对方提供:生长因子,能利用的碳源,消除有毒中间产物,保持pH平衡,消除反馈抑制等。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4)共代谢和混合菌株作用意义大大拓展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作用范围提高复杂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率污染处理时,可以通过诱导共代谢作用的发生,降解难降解污染物。——给微生物生态系统添加可支持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结构与污染物类似的物质,进而诱导共代谢作用的发生。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二、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机制(P280)1.提供特殊营养物质

主要是生长因子类物质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诺卡氏菌属(Nocadiasp.)产生出生物素Nocadiasp.才具备降解环己烷的能力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去除生长抑制物质CH4该群落中的其他菌假单孢菌抑制CH3OH该群落中的其他菌为:黄杆菌、不动小杆菌氧化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3.改善单个微生物的基本生长参数微生物之间构成了类似食物链的关系如降解苔黑酚的3种细菌之间的情况苔黑酚假单孢菌中间代谢产物扩展短杆菌、短小杆菌其他代谢物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4.对底物的协调利用

单个微生物对某种物质无降解能力,但混合后则能够降解该物质。除草剂茅草枯的降解混合菌株的降解率比单个菌株的降解率高20%。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Arthrobactersp.杀虫剂二嗪哝的降解二嗪哝Streptomycessp.

Arthrobactersp.Streptomycessp.被降解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6.电子转移5.共代谢两种紧密结合的产甲烷菌群落(methanobacillusomelianski):CH3CH2OHCH3COOH+H2产氢产乙酸菌CO2+H2CH4产甲烷菌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7.提供一种以上初级底物利用者有一种以上初始利用者存在,每个初始利用者都能完全代谢底物。一类降解除草剂Fermon(N,N-二甲基-N-苯基脲)的微生物群落,包括3种Corynforms菌、1种假单孢菌和一种产碱菌(Alicaligenessp.),它们均能够单独降解Fermon。混合培养菌株的降解能力大大高于单个菌株的纯培养。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三、影响微生物对物质降解转化作用的因素(2)生长时期

1.微生物的代谢活性(1)种类(3)适应与驯化

驯化一种定向选育微生物的方法与过程,通过人工措施使微生物逐步适应某特定条件,最后获得具有较高耐受力和代谢活性的菌株。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2.目标化合物特征

有机物的结构与生物降解性的关系3.环境因素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调控某些非生物因子,使生物降解或矿化反应达到最佳。营养温度pH溶解氧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7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第三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第一节微生物降解理论基础第二节微生物对常见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第三节有机物的结构与生物降解性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8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1.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作用第二节微生物对常见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有机物的净化过程的三阶段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9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净化本质——微生物转化有机物为无机物依靠——好氧分解与厌氧分解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作用可总括成如下图式:复杂有机物简单有机物需氧微生物胞内酶厌氧微生物胞内酶微生物胞外酶CO2、H2OCO2、H2O、H2、CH4、H2S及有机酸、醇、酮、醛等未完全氧化产物好氧生物分解厌氧生物分解1.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作用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0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细菌是其中的主力军原理:好氧有机物呼吸

C→CO2+碳酸盐和重碳酸盐H→H2ON→NH3→HNO2→HNO3S→H2SO4P→H3PO4

→矿化盐(1)好氧分解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1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厌氧细菌原理:发酵、厌氧无机盐呼吸C→RCOOH(有机酸)→CH4+CO2N→RCHNH2COOH→NH3(臭味)+有机酸(臭味)S→H2S(臭味)P→PO43-(2)厌氧分解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2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2.微生物对各类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包括糖类、蛋白质、脂类、石油和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等。(1)碳源(不含氮)污染物的分解

难溶的多糖,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木质素、淀粉糖类污染物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3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丁酸、CO2、H2等纤维素葡萄糖需氧微生物胞内酶厌氧微生物胞内酶+H2O纤维素酶CO2、H2O纤维二糖+H2O纤维素酶纤维素的分解淀粉的分解CO2、H2、有机酸等淀粉葡萄糖需氧微生物胞内酶厌氧微生物胞内酶微生物淀粉酶CO2、H2O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4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2)油脂类污染物的分解水中来源:毛纺、毛条厂废水、油脂厂废水、肉联厂废水、制革厂废水含有大量油脂降解油脂较快的微生物:细菌——荧光杆菌、绿脓杆菌、灵杆菌丝状菌——放线菌、分支杆菌真菌——青霉、乳霉、曲霉脂肪+H2O脂肪酶甘油+高级脂肪酸途径:水解+β氧化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5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

含氮有机物:蛋白质、氨基酸、尿素、胺类、硝基化合物等等。含氮有机物生物降解较不含氮有机物更难,其产物污染性强;同时,它的降解产物与不含氮有机物的降解产物会发生相互作用,影响整个降解过程。(3)含氮污染物的分解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6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蛋白质蛋白酶水解肽肽酶水解氨基酸降解NH3NO2-

亚硝化菌NO3-硝化菌N2O(N2)反硝化菌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氧化脱氨基作用水解脱氨基作用还原脱氨基作用(3)含氮污染物的分解蛋白质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7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硝化作用

由固氮作用生成的氨或由蛋白质等高分子含氮化合物经降解作用后产生的氨,都可能在有氧条件下,经细菌作用而硝化

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8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反硝化作用又称脱氮作用。在土壤中以及在水体的底泥或中间水层环境介质中都可能发生这种作用。反硝化过程可简单地表示如下:

其中N2和N2O是反硝化作用的主要产物,但一般情况下,在生成过量N2O条件下才能产生N2。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9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4)危险性化合物的分解具有新颖结构的合成化合物往往对微生物的降解表现出抗逆性,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化合物进入自然界的时间比较短,微生物界还未进化出降解此类难降解化合物的代谢机制。这些化合物大多数对环境具有毒害作用,故称之危险性化合物。①危险性化合物的定义(P277)②危险性化合物来源

人工合成的农药、杀虫剂、除草剂、防腐剂、溶剂、增塑剂等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0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农药石油洗涤剂多氯联苯氰和腈农药微生物作用被氧化被脱卤被还原被脱烃ClClClClClClCl大肠杆菌等脱卤作用③危险性化合物的分解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饱和烃>芳香烃>胶质和沥青直链烷烃最容易被降解;在芳香烃部分中,二环和三环化合物较容易被降解,而含有四个或更多环的那芳香烃难于被微生物所降解;胶质和沥青则极难被微生物所降解。Ⅰ

微生物对烃类化合物的降解P296——石油的微生物降解机理芳香烃烃类化合物脂肪烃芳香烃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邻苯二酚真菌细菌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A.链烷烃的降解

+O2R-CH2-CH2-CH3R-CH2-CH2-COOHβ-氧化

CO2+H2OCH2-COOH+R-COOHB.无支链环烷烃的降解

以环己烷为例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C.芳香烃芳香烃普遍具有生物毒性,但在低浓度范围内它们可以不同程度的被微生物分解。苯和酚的代谢苯的代谢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萘的代谢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菲的代谢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蒽的代谢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酚也是先被氧化为邻苯二酚,这样各类芳香烃在降解的后半段是相同的,可表示如下: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9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

各类烃

具体的降解过程和产物正烷烃正烷烃→羧酸→二碳单位的短链脂肪酸+乙酰辅酶A+CO2。烯烃烯烃→二羧酸环烷烃环烷烃→环醇→环酮芳香烃芳香烃→二醇→邻苯二酚→三羧环的中间产物微生物对烃类化合物的降解途径小结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0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Ⅱ微生物对有机卤代物的降解P284卤代芳香烃降解概念:其环被裂为中间代谢物并且其有机卤素被矿化。限速步骤:卤素取代基从有机化合物中的脱离卤代脂肪烃卤代芳香烃有机卤代物微生物没有直接水解碳-卤素键的酶系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1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初期,通过还原、水解或氧化分解机理消除卤素。后期,通过自发脱卤等(1)脱卤优于开环(2)先开环后脱卤好氧条件下微生物对卤代芳香烃的降解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2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脱卤优于开环P287碳卤素键的开裂与水有关而与O2无关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3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先开环后脱卤P287卤代邻苯二酚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4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厌氧条件下P290厌氧菌能进行一些好氧条件下未发现的特殊脱毒反应如高氯代芳烃——氯酚类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5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PCB(多氯联苯)好氧微生物不对高氯联苯起降解或脱氯作用多氯联苯属于致癌物质,容易累积在脂肪组织,造成脑部、皮肤及内脏的疾病,并影响神经、生殖及免疫系统。多氯联苯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很难在自然界分解,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一类,多用于电力设备,如含有多氯联苯的电容器、电压器等。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6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PCB(多氯联苯)被厌氧微生物还原脱氯——分步进行,先生成较低氯代的多氯联苯。由于还原电位的增加,还原的难度也增加,因此厌氧条件下还原脱氯速率随氯取代数目的下降而下降。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7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第三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第一节微生物降解理论基础第二节微生物对常见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第三节有机物的结构与生物降解性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8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可生物降解性物质:如淀粉、蛋白质难生物降解性物质:如纤维素不可生物降解性物质:尼龙、塑料第三节有机物的结构与生物降解性1.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分类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9页;编辑于星期三\11点37分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5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