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实录】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生物-【课堂实录】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生物-【课堂实录】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生物-【课堂实录】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生物-【课堂实录】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节课特点是采取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式教学,注意概念的生成和建构过程,根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利用高中学生思维的特点,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采取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选择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感知生物学事实,在一个互动和探讨的环境中,自我建构本课的知识体系。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2.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种间关系的辨析。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种间关系的辨析。四、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学习了有关种群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群落的内容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对于四种种间关系的曲线学生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板书曲线给予直观的认识。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结构,完成学案。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屏幕展示一副池塘照片教师:看图片思考两个问题:1.这个池塘中有哪些生物种群,请列举出来。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生(一起答):群落师:对,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第3节群落的结构。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的图片,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在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在这个池塘中生活的各个种群间是否各自独立?假如生活在该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池塘内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3.什么是群落?4.在群落水平上,我们研究的问题有哪些?师:通过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展开讨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并讨论,小组内进行探究,分析并总结问题答案。探究二:群落的物种组成?自学教材P72,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思考问题:1.不同群落物种组成是否存在差异?2.什么是群落的丰富度?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实录)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探究三:种间关系?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完成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问题,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四种种间关系,并尝试画出曲线,教师进行引导,点拨,最后归纳总结,说明各曲线的特点并相互比较。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自行完成种间关系曲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关系数量坐标图特点举例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对有害,对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而寄主会

关系数量坐标图特点举例数量上呈现出“”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减少,后增加者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是被捕食者,是捕食者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我们已经学习了群落的结构,那么,群落是如何形成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群落的演替。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九、板书设计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三、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等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十、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本节课重点内容为群落的结构特征,其中种间关系曲线较为重要,且难理解,应重点讲解和比较,并归纳总结。其他特征相对简单,主要由学生自学完成。本节课时间40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种间关系曲线10分钟,学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10分钟左右,其余环节20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的概念和种群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本节课就是以种群为铺垫继续对群落水平问题进行研究,学生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相关概念的辨析,很容易就上升到群落这个整体对物种丰富度以及种间关系还有群落结构和演替等内容展开学习和讨论,本节课教学内容通过与图片实例的有机结合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效果分析本节课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当堂测试结果反馈:8道题的正答率依次是:88.6%100%97.5%89.3%91.2%85.3%84.8%77.4%大多数学生对重点部分种间关系能够熟练掌握及运用,填空题几乎全部得分为下一节内容做了良好的铺垫。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内容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内种间关系。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光本课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丰富,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要让学生们正确理解群落的结构及基本特征,为后面生态系统部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评测练习1.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大蒜、活的鸡、鱼以及附着在上面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2.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A.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 C.种间斗争 D.种间互助3.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诗句中表现为种间竞争关系的是()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4.据资料报道,大连海礁上生长的海藻情况是:深海处生长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地方是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强度 B.每日光照时间 C.食物 D.温度5.台湾玉山西北坡植被分布情况为:下层热带雨林,中层常绿阔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是()A.水分 B.阳光 C.温度 D.能量6.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下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关系的是()A.①图,b表示青霉菌 B.②图,a表示青霉菌C.③图,a表示青霉菌 D.④图,b表示青霉菌7.右图为生活在同一培养缸中的两个群体M和N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对曲线的解释,正确的是()A.M以N为食B.N以M为食C.M与N无捕食关系D.M和N的数量改变相同8.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饲养方式植丛中的动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其他鱼种1单养0.420.120.010.45混养0.050.350.050.55鱼种2单养0.430.230.010.33混养0.400.120.040.4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②单养时鱼种2多出没在池底③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④混养时鱼种1多出没在池底,鱼种2多出没在植丛中⑤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9.下图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只。

(2)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①;②。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所起到的作用具体是。

(4)在所研究的1890~1935年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当雪兔种群达到K值后,猞猁种群的K值变化是(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采取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式教学,注意了概念的生成和建构过程,激活了学生思维活动,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学生学习概念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同化的过程,所以必须采取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策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感知生物学事实,并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将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通过师生互动,深刻认识生命世界的无穷奥妙,也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训练中进一步提高,使课改理念及素质教育得到落实。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课标分析1.课标解读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的教学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课标要求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