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学生崇尚美德、坚守高洁操行的文化精神。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及文学鉴赏力。过程与方法:掌握诵读技巧,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教学重点感受《陋室铭》《爱莲说》的文化美感,包括体现在韵律方面的文学形式之美,以及二人的人格精神之美:刘禹锡崇尚高尚品德,甘于淡泊的傲岸人格;周敦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端正平和的君子风范。教学方法诵读法,情景模拟法,小组合作法。教学准备课前完成《预习自学与拓展阅读》,小组内评改。一、导入(营造阅读情景,暗示学习目标,提供鉴赏角度,设置思考起点,并完成作者简介)物欲纷扰,心灵如何才能不迷失方向?世事浮沉,尊严如何才能不蒙受屈辱?许多人随波逐流,最终导致身败名裂。也有人坚守价值准则,最终取得辉煌人生成就。刘禹锡才华盖世,终生为官,历经浮沉,终岿然不倒。周敦颐致力学术,终成大儒,从祀孔庙。他们缘何有如此人生成就?他们高贵的灵魂应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二、研习新课1、诵读,初步感知文章之美。(出示书法作品,简评书法风格,以引出两文不同的艺术风格,一潇洒飘逸,一端正平和,完美呼应文章的精神内涵。)2、诵读,赏读韵律之美,激发阅读热情,掌握语言形式美的构建方式。(小组活动:辨析句式特点、划分句子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出示,上述重新编排的文字,分角色朗读,感受骈文对仗的韵律美。学生谈阅读感受,教师总结骈文特点及诵读的艺术效果。(整齐和谐)小组活动:比较《陋室铭》《爱莲说》语言形式美的差异。学生展示发言,公布讨论结果。(句式不同。补充“美没有高低之分,只有风格差异”的评价标准。过渡语:不仅句式可以营造不同的节奏,句内结构也起到营造节奏感的作用。)疑难探究:划分节奏(学生小组练习,并板书交流)例:eq\o\ac(○,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eq\o\ac(○,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eq\o\ac(○,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eq\o\ac(○,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eq\o\ac(○,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生板书交流后,教师小结。《陋室铭》使用骈体,多用对仗;《爱莲说》以散体为主,间杂骈句。骈体整齐协调,散体错落有致。具有不同的音乐美感。划分节奏的基本原则:eq\o\ac(○,1)主要依据句子成分构成,但又不可过于繁琐。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依据成分构成划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避免繁琐)eq\o\ac(○,2)简短短语构成的短句不断。如:菊之爱eq\o\ac(○,3)需要强调之处宜停顿并重读。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小组活动,划分节奏,在划分处稍作停顿,体味朗读效果。3、诵读,赏读神情趣味,深入欣赏,借机加深对二人价值主张的理解。小组活动:小组活动:还原模拟作者神态语气,揣摩心理。例:eq\o\ac(○,1)孔子云:何陋之有?eq\o\ac(○,2)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学生展示。教师评价(语气、修辞、表达效果、作者内心情感活动)。eq\o\ac(○,1)引用孔子的话,来传达自己对高尚德行的坚定追求。反问语气,气势强;引用圣人的观点,更增强了说服力,以至无可辩驳,也显示出自己坚守高尚操行的坚定信念。神情傲岸,内心坚定。eq\o\ac(○,2)此句,语气丰富,跌宕起伏,有感叹,有疑问。这蕴藏了复杂的内心活动。有对高尚之士的敬佩,有对世俗之人的冷眼讽刺。两方面对比,更显示自己的选择是多么的主动和坚定。这是多么坚毅的性格呀!小组探讨,运用通过分析例句获得的方法,揣摩其他段落和语句。(重点探究描写陋室环境和生活、莲花形象两部分)小组内模拟表演,学生总结。参考:刘禹锡对陋室无比喜爱,流露出淡泊与愉悦,谈笑风生,十分潇洒。周敦颐高洁端正,正气凛然,令人肃然起敬。三、教师总结身居陋室,物质生活是贫乏的,可刘禹锡的精神是富足而快乐的。与鸿儒谈笑交游,他的心是自由的,因为他没有物质利益的负累,所以他有理由活得洒脱!有孔子思想的感召,刘禹锡为自己坚守道德高地而自豪!尽管世人羡慕富贵,贪恋世俗生活,而周敦颐自有自己的选择,他喜爱莲花高洁端正、中正平和的君子之风。即便世人都去追求浮华,周敦颐仍毅然而然的坚守自己的君子品格,这是何等的坚毅和决绝!愿各位心中也有一股力量,去极力维护自己精神的高贵!这样大家就有勇气面对一切纷扰与困惑,就能成就别人不能成就的人生!四、练习升华:评述两文精神价值,借两文精神告诫“执迷不悟”之人。(领会两文精神,化用两文文辞文义,运用对仗格式,尝试“四六句”。)参考:不为物役,甘于淡泊,崇尚高尚品德,心灵就能获得真自由!高洁端正,中正平和,永葆君子风范,人格就能散发真光辉!找准精神成长点——学情分析所谓精神成长点,是学生在精神成长的过程中,一个朝既定目标生长而又未达到目标的阶段。这个阶段,有目标规定性和现实基础性两个方面特点。就本课而言,对高尚道德的向往,是学生成长的目标,也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趋势。而面对现实做出坚定选择,并恒久坚持,是学生还未认识到的人格成分。对学生而言,二人的价值主张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能够在自读的基础上较为容易的概括出来。然而,二人的愉悦、坦然、坚毅、坚定的情绪和意志特征,因视野、阅历的限制,也因人格未成熟的局囿,学生一是较难领悟到。然而,如不能领悟二人在表达价值主张是的情绪、意志特征,就难以真正获得成长必需的勇气,那么,本文的精神价值就只停留在纸上而已,不能真正变成内心的精神力量,这会影响到精神内化与外化的效果,自然语文教学的其他目的也难以达到。只有精神上真正获得突破和成长,学生的对语文表达机制的理解才能准确而深刻。所以,在本次教学中,概括价值主张并不是难点,教师完全可以在情景导入环节暗示或提示给学生,重要的学习任务应该向深入感知精神美感方面倾斜。所以在教学中,以形式美为切入点,激发阅读热情;以模拟揣摩作者情绪、意志为突破点,深刻理解二人选择的主动性,真切感受高尚情操的巨大感召力。诵读教学的便利性这堂课把诵读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核心活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读感知,赏读韵律之美,模拟表演。三个阶段,由浅入深,逐渐推进,从文字形式之美逐渐接近作者的内心世界,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语文知识与技能。这样的诵读教学,对落实课程目标而言,具有诸多便利,主要有以下体现:1、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进行阅读、练习、表达、交流,学生成为整个课堂的主体活动者,教师发挥引领点拨作用。2、扭转“灌输”“照本宣科”式的伪阅读,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各种形式的诵读,就是感知运用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学生在诵读中不断积累课程目标所指向的阅读体验,而且这样的体验是十分真实的。加之教师的点拨、学生的探索,最终将这些宝贵的体验总结为语文经验。3、诵读充分发挥了语文的特性。语言之美,不同于科技之美,它就是要通过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体现出来。语言的形式美,虽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但均可诵读。也只有诵读,才可以把语言的美挖掘出来,展示出来。在诵读的过程中,陶冶升华就默默地发生了。总之,这堂课的总体设计是比较合理的,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编排特点及教学价值考量——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材分析一、本课与单元教学目标的关系本课由两篇古代短文《陋室铭》《爱莲说》组成,是部编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6课。本单元共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编写者利用这些文化经典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意图十分明显,这样的意图也就是本单元的首要教学目标。《陋室铭》《爱莲说》反映的是古代文化对高尚道德的崇尚和对高洁操守的珍视,历来受人喜爱,这种共同的喜爱,本身就是文化认同。理解两文的文化精神,理解我们民族对高尚德行的永恒追求,逐渐培养文化认同,激发学生向优秀文化精神主动靠拢的强烈动机,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符合单元教学意图。二、《陋室铭》《爱莲说》文化精神的内在联系及课文编排意图两篇文章能编排在一课里面,主要是因为两文的文化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刘禹锡对陋室的喜爱,源于对高尚道德的尊崇。虽然物质生活简单朴素,但他的精神生活却是丰富而愉快的,这种愉快就建立在他坚定的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周敦颐珍视自身高洁操守,崇尚端正平和的君子风范,不为世俗风尚所动,内心也是十分坚定的。这种对高尚高洁的主动而坚定的追求,是两文在文化精神方面的一致性。两文形成时间不同,但文化精神有内在联系,这有力地表明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延续性,也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这种坚守和延续,就是民族精神传承的体现。感受这样宏大的历程,感受这样强大的生命力,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只有真正认识到两文文化精神内在一致性以及文化精神传承的历时性,才能真正落实单元目标。所以,可以尝试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三、本课的语文技能教学价值两文的价值追求从根本上决定了两文的文化美感,而高超的文学手法又将美感推向极致。从语文技能角度来说,具有极大教学价值的内容有:1、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陋室、莲花的艺术形象,承载了作者的价值追求,讴歌中洋溢着无比热情。2、对仗的语言形式美。《陋室铭》以骈体写成,读起来有整齐和谐的艺术效果,是增强文采的一种重要技法。3、散体的自由灵动。《爱莲说》以散体写成,长短相间,灵动多变,也别具艺术魅力。4、类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技法的巧妙运用。如:山、水的价值标准类比陋室的价值所在;菊、牡丹、莲花的对比,凸显出个人追求的差异,显露出个人的自信与坚定。这些手法,都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两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四、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用文化培育学生精神是语文教育的核心追求,也是提高语文技能的坚实基础。离开文化精神,所谓的语文技能则一文不值。因此,培育学生崇尚美德、坚守高洁操行的文化精神是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语文技能的教学渗透在感受文化美感的环节里,形成浑然一体的感知体悟过程,能彻底根除肢解文章、枯燥无味的痼疾。同时,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是设定目标时必须考虑的因素,鉴于本课文字简易,并不生涩,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任务并不繁重,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目标可以作为次要目标。学习能力,是教学必须始终关注的重点。就语文而言,学习能力具体表现为主动审美和积极而恰当的表达交流。创造有利于学生审美感悟和表达交流的机会,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两文的音乐特性,决定了诵读是实现学习能力目标的重要手段。其中运用情景模拟的方法,更利于创造审美机会、交流机会,进而提高学习能力。五、课时安排及教学任务的分配本文教学内容丰富,大体规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文化精神的教学目标,同时在诵读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相关语文技能。第二课时,在理解文化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对表达技巧的揣摩,加深对文章艺术魅力的理解,同时习得相关语文技能。至于文言词汇的学习,鉴于词汇简单的特点,主要依靠自学完成。六、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1、诵读法。通过诵读,感受文化美感和文学美感,将文化精神教学和语文技能教学融为一体。2、情景模拟。模拟作者神态语气,揣摩作者心理,加深对人格魅力的理解。创造提高学习能力的机会,进而提高审美能力。3、自学、小组交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合理分配学习任务,进而提高效率。文言词汇,以自学为主。教师创设学习情景,加强小组交流。16短文两篇预习自学与拓展阅读一、文史常识1、《陋室铭》的文体名称是,用于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最初刻于器物之上,如商汤《盘铭》,在洗手盆上刻“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警示自己每日自新。2、《爱莲说》的文体名称是,是一种议论性质的文体。3、《陋室铭》的创作背景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4、周敦颐的成就与志向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二、文字基础1、注音馨()牍()濯()亵()鲜()2、解释加点词语斯是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宜乎众矣3、翻译下面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三、疏通文义1、用简短词语概括陋室环境与生活的特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用简短词语概括莲花形象的特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四、拓展阅读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注释】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译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杨伯峻译)2、买花白居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赏析】与白居易同时的李肇在《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召铺宫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这首诗,通过对“京城贵游”买牡丹花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矛盾的某些本质方面,表现了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买花处所发现了一位别人视而不见的“田舍翁”,从而触发了他的灵感,完成了独创性的艺术构思。全诗分两大段。“人人迷不悟”以上十四句,写京城贵游买花;以下六句,写田舍翁看买花。京城的春季将要过去,大街小巷来来往往奔驰着喧闹不已的车马。都说是牡丹盛开的时节,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赶去买花。一开头用“帝城”点地点,用“春欲暮”点时间。“春欲暮”之时,农村中青黄不接,农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长安城中,却“喧喧车马度”,忙于“买花”。“喧喧”,属于听觉;“车马度”,属于视觉。以“喧喧”状“车马度”,其男颠女狂、笑语欢呼的情景与车马杂沓、填街咽巷的画面同时展现,真可谓声态并作。下面的“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是对“喧喧”的补充描写。借车中马上人同声相告的“喧喧”之声点题,用笔相当灵妙。这四句写“买花去”的场面,为下面写以高价买花与精心移花作好了铺垫。接着便是这些驱车走马的富贵闲人为买花、移花而挥金如土。“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戋戋”,委积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积起来的庞大体积。古代以五匹为一束。“五束素”,即二十五匹帛。《新唐书·食货志》:“自初定两税时钱轻货重,······绢匹为钱三千二百。”当时正行“两税法”,一匹绢为三千二百,那么“五束素”便为钱八万。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竟售价八万,其昂贵的确惊人。那么“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其珍惜无异珠宝,也就不言而喻了。家家以弄花为习俗,人人执迷不悟。以上只作客观描绘,直到“人人迷不悟”,才表露了作者的倾向性;然而那“迷不悟”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仍有待于进一步点明。白居易的有些讽谕诗,往往在结尾抽象地讲道理、发议论。这首诗却避免了这种情况。当他目睹这些狂热的买花者挥金如土,发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之时,忽然发现了一位从啼饥号寒的农村“偶来买花处”的“田舍翁”,看见他在“低头”,听见他在“长叹”。这种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在热闹喧哗的买花场景中,诗人不失时机地摄下了“低头独长叹”的特写镜头,并以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从“低头”的表情与“长叹”的声音中挖掘出全部潜台词:仅仅买一丛“灼灼百朵红”的深色花,就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揭示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贫富差距。最后这一警句使读者恍然大“悟”:那位看买花的“田舍翁”,倒是买花钱的实际负担者!推而广之,这些“高贵”的买花者,衣食住行,都是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赋税”。诗人借助“田舍翁”的一声“长叹”,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敢用自己的诗歌创作谱写人民的心声,这是十分可贵的。文化美感教育的探索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陷入“伪阅读”的泥潭,忽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忽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自我探寻,以没完没了的“问答题”来进行教学,课堂索然无味,鉴赏过程不连贯,学生往往照着各种教辅材料念现成的答案,师生都在照本宣科,不能真正提高阅读鉴赏能力。高效的符合语文特性的教学方式,就是集中开展文化美感教育。所谓集中,有两点内涵:一是活动集中,以一项或几项语文体验活动为依托,开展阅读教学;一是目标指向集中,以感受文化美感为主要的任务目标。所谓文化美感,是以文化精神为核心的文学之美,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精神方面的美感,一是语言层面的美感。与伪阅读相比,文化美感教育更符合阅读规律,符合“习得”的要求。文化美感教育以体验为基础,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充分开展小组交流活动。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从体验上升到经验的过程,符合认知规律,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制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本课教学中,语文体验活动的形式主要是诵读,将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入到诵读活动中,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对文化美感的再现,并借此认知各项相关语文知识。诵读活动贯穿始终,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目标、能力要求随着阅读的推进而不断提升,从最初的内容感知,逐渐过渡到鉴赏。对仗、节奏等知识在初步诵读练习中习得并明确,初步感受文章在语言形式方面的外在美。模拟表演,其实也是诵读活动的一种变体,只是换了一个鉴赏的角度,在揣摩作者神态语气的过程中,感受作者对其信奉的价值准则的情感。这堂课,我还尝试全方位营造文化情景,与文章的美感辉映,最终达成一个充满文化美感的学习过程。比如,导语设计突出人格与成就之间的关系,“物欲纷扰,心灵如何才能不迷失方向?世事浮沉,尊严如何才能不蒙受屈辱”,提示了刘禹锡和周敦颐的价值选择,也提示了这样的选择所产生的作用,为课文主旨精神的理解设置了文化情景。再如,模拟表演,既是诵读方法,也是情景营造方法,引导学生在心里再现作者当时的情绪与心态,利于文化精神的教学,也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堂课的诵读教学的探索还是比较成功的,任务集中,目标明确,引导恰当准确,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第一课时三维目标及分析一、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学生崇尚美德、坚守高洁操行的文化精神。知识与能力:提高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