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走在前列的创新实践_第1页
台州:走在前列的创新实践_第2页
台州:走在前列的创新实践_第3页
台州:走在前列的创新实践_第4页
台州:走在前列的创新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台州:走在前列的创新实践://ssfcn2007-9-10台州市政府研究室

活力之源——开篇的话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在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中先行一步,大力开展民营经济,赢得了经济开展和体制创新的先发优势,创造了引人瞩目的台州现象。台州现象的实质就是通过民营经济的创新开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开展。

历经二十多年的快速开展,台州的民营经济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已积淀而为一种创新“文化〞,深入台州大地,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气氛。民营经济的体制机制活力既为实现民营经济自身开展的新飞跃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撑,也为台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开展提供了珍贵的经验借鉴。不断创新开展的民营经济,正是活力台州的活力之源。

今天,面对“打造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的崭新命题,台州各个领域既往的创新实践和未来的探索指向更令人关注,也更值得研究。为此,我们联合市科技局、市协作办、市人民银行、市农业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等单位,以民营经济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开展为主线,撷取台州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中在开展理念、开展机制、开展模式等方面富有创新意义、相对走在前列的实践成果分成五个篇幅加以总结提炼,分别是:第一篇?自主创新:台州民营经济开展新引擎?,第二篇?青藤经济:走出去的“台州人经济〞?,第三篇?金融创新:看台州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第四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台州股份合作在农业领域的新开展?,第五篇?职教创新:培养“制造台州〞的技术“蓝领〞?,第六篇?文化创新:台州民营机制活力在文化领域的迸发?,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台州的创新实践。

第一篇自主创新:台州民营经济开展新引擎

2006年4月29日,“台州〔上海〕科技园〞在上海松江工业园区西部工业园举行了奠基仪式,首批29家科技企业下属的29个“上海研发中心〞同时奠基。奠基仪式上包括海正集团等台州29家民企共耗资两亿元,与上海星月集团签订认购协议,集体购置其中23幢楼宇。这一政府帮助、支持企业将研发中心集体搬到上海的科技盛事被上海媒体称之为国内首创的“借脑革命〞。在“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此举更被视为台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推动民营企业从创业走向创新的一大战略举措。

民营经济的新一轮开展呼唤创新双引擎

当前,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和提高台州经济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推动民营经济开展新飞跃已成为台州走在前列的必然选择。民营经济新飞跃的实质性内涵是实现民营经济由传统创业型向创新创业型转变。传统创业型经济是以资本推动、粗放经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创新创业型经济那么是致力于增长方式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努力实现开展方式的全面转型、开展环境的全面改善、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民营经济的大开展、大提高。从目标要求来说,就是加快实现台州民营经济的“三个转变〞:一是经济形态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二是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开展动力由内源型向开放型转变。

实现这三个转变,很显然的路径选择是必须突出创新推动。现实的状况是,体制先发优势逐渐弱化的问题在台州民营经济开展中日益凸现,技术创新能力弱那么是台州民营经济开展的致命软肋。如果说,台州民营经济第一轮的开展主要依赖体制先发优势,依靠制度创新的推动,那么推动民营经济开展新飞跃,就要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双引擎。特别是近年来台州经济社会面临的要素、环境制约日趋严重,以低本钱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产业集群优势难以为继,经济社会开展过程中结构性、深层次矛盾突出,因此主动顺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开展趋势,充分利用宏观调控形成的“倒逼机制〞,把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自主创新推动台州产业升级,进一步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开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成为台州开展的现实和必然的选择。

台州有条件在自主创新的实践中走在前列

作为民营经济兴旺地区,台州民间的创新活力比拟强。台州企业的成长在经历了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两个阶段后,一批优秀企业正在进入创新驱动阶段。这几年台州的自主创新工作,走的是“政府推动、开放集成、注重转化〞之路,区域科技综合实力持续快速提升。1994-2005年,科技综合实力从全省第9位上升到第5位。2006年,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比例、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之比、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居全省第二位,新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居全省之首,与大院名校新建各类创新载体28家。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台州有根底有条件继续“走在前列〞。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台州研发机构数量和层次不断提高,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至2005年底,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的研究开发中心分别有2家、48家、139家;省、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效劳中心已分别到达8家、37家,为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了技术创新效劳。台州高新技术创业效劳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投入正常运行,政府为此设立每年200万元的科技创新种子资金。台州〔上海〕科技园正式开园,目前已有29家台州企业入驻。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开展。2005年,台州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94%,居全省第2位,台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省级〕入驻企业达99家,销售收入79亿元,出口创汇4亿美元,在全省12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销售收入居第4位。至2005年底,全市已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05个,市级高新技术产品182个,已有国家火炬方案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4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82家。2005年,全市新产品产值率到达14.53%,居全省第2位。创新型产业集群优势初步凸现。玉环国家海洋高新科技园区已形成了深度开发海洋资源的特色优势;黄岩模具产业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火炬方案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椒江缝制设备特色基地和玉环汽摩配件特色基地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产学研结合成效显著。从1999年开始,台州市连续7届成功举办“中国〔台州〕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共签订技术合作协议1500多项,技术成果交易总额达10亿元。从2003年开始,出台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建设各类创新载体的积极性。到2005年底,台州市已累计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50家,大局部载体已进入实质性的合作阶段。台州市与浙江大学合作建立浙大研究生院台州分院和浙大台州研究院,构筑“制造创新联盟〞,将为全市的自主创新工作提供强大的智力和技术支持。注重成果转化,大力开发具有自主品牌的新产品,目前有48个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第一,获中国名牌产品8个,国家著名商标7个,国家免检产品31个,4家企业被评为全国行业内最具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企业,台州也因此被评为中国十二大品牌经济城市之一。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科技活动经费21.64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全市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为1.34%,居全省第2位;全市共获得国家创新基金工程17项,争取到国家创新基金资助经费1110万元,分别占全省的15.1%和15.3%;全市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8家、市级9家,分别达24家、19家。大中型企业的科研能力快步接轨国际,吉利集团设立吉利汽车研究院,飞跃、海正等企业在日本、美国等设立研发机构。一远、银象、肯得等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隐形冠军〞,跻身全国乃至全球行业领头企业。

自主创新引领台州未来

自主创新不仅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更是一种永恒的追求。理性审视台州的自主创新工作,既要看到快速推进的一面,又要认清能力薄弱的一面。一是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作用相对较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数量少,实力弱,目前台州市高等院校仅有4所,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6所,省市属科研机构4所。科技效劳中介机构少、能力弱,孵化器建设滞后,目前有一定规模的孵化器仅台州科技创业效劳中心1家。二是科技人才匮乏,领军人物稀缺,据2004年经济普查相关数据显示,每百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581人,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在单位就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重分别仅为0.2%、6.4%。三是企业技术核心竞争优势尚待形成。突出表现为创新成果层次偏低,2005年全市专利批准量总共2136件,其中创造专利38件,仅占1.78%。四是财政科技创新投入缺乏。2004年,全市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2.77%,远低于3.65%的全省平均值;财政科技拨款和财政科普活动经费增幅分别处于全省第9位和第8位。

基于现状分析,台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既具备根底条件,更面临重重困难。但自主创新战略及其路线图,无疑将引领台州走向辉煌的未来。

“十一五〞期间,台州自主创新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根本构建,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科技进步奉献率显著提高,力争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企业技术开发费占比、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进步奖项等指标走在全省前列,实现省定科技强市目标,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打下坚实根底。具体目标是,在2005年的根底上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0个,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100项,新引进大院名校联合共建创新载体80家,新建省级以上高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区域科技创新效劳中心80家,力争全市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到达2.1%,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到达1.5%以上,科技进步奉献率到达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5%以上,国家级名牌、著名商标40个以上,各类省级名牌、知名商标等500个左右,万人专利申请量到达8件。为此,必须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制。完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各级各部门增强全局观念和“大科技〞意识,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对科技工作和自主创新工作考核督查。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对具有直接经济效益、企业投入为主的科技工程实行以奖代补、风险补偿和事后补助制度。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带动性的重大科技工程,建立由企业为主实施、公共科技资源参与的联合攻关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创新机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评定等级的重要指标,完善内部鼓励机制,开展各类技术大比武和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激发广阔企业职工的创新行为。深化高校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强化台州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科技创新功能,针对我市特色和优势产业,加强应用研究,鼓励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联合建立实验室、研究中心或创新基地。充分发挥在台省属科研院所的作用,支持其改革与开展。开展民营科研机构。按照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那么鼓励创办民营科研机构。支持民营科研机构以科研为主业,积极参与区域关键共性技术工程攻关,鼓励其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效劳等技术经营活动。不断完善推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研究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假设干意见?和?台州市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纲要?,开展“企业最正确创新力奖〞和“自主创新奉献奖〞评选活动,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气氛。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产业。以“513〞企业为重点,按照“四位一体〞的要求,推动企业走高新开展之路,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群。争取更多的企业主动承当国家级、省级方案工程,进入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抓好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和示范。“十一五〞期间全市确定50家企业,抓住研发、专利、品牌等重点环节,支持其成为自主创新示范企业,以此引导推动全市面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基地〕。进一步建好台州经济开发区省级高新园区、国家级模具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海洋星火特色产业集聚区、电子产业基地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壮大特色产业。

积极搭建创新平台,致力完善创新体系。抓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大力支持企业设立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研发中心,重点抓好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研发中心向同行业开放,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面向台州主导产业,依托骨干企业,帮助建立开放式、跨区域的公共研发平台。积极申报建立省级以上区域创新效劳中心,为区域内中心企业提供技术效劳。抓好上海?台州科技园建设,依托上海的人才和研发优势,加强集聚研发和统一效劳。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加强产学研合作,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共建创新载体。标准提升已建的50家创新载体。重点抓好浙大台州研究院建设,并拓展与中科院等单位的合作。抓科技孵化器建设。加快台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效劳中心软硬件建设,增加在孵企业,为全市孵化器建设作出示范。支持各县市区建立科技孵化器,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创办科技孵化器,形成企业—县—市三级孵化网络。健全科技中介效劳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中介网络,积极开展科技信息咨询机构、科技评估机构等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建立健全技术市场体系,举办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促进技术、人才与资本的有机融合,加快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

落实工程载体,组织实施重点领域攻关。基于现状分析,台州的自主创新在战略选择上应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重点针对五大主导行业开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实施一批台州市重大自主创新试点工程,以具体工程为载体推动企业、行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上新台阶。

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创新制度建设。紧紧抓住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三个重要环节,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制订?台州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以纲要统领我市知识产权工作。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申报、保护、奖励等管理制度,把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作为科技方案立项和验收的重要指标。继续开展企业专利示范工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提高企业防范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本领。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侵权和纠纷案件,保护和提高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积极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社会化、标准化。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依托重大科技工程的实施,采取科技工程招投标等方法,引进各类创新型人才。依托浙大台州研究院、上海?台州科技园、各类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和平台,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积极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利益共享机制,试行知识入股、技术入股等分配形式,吸引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建立和完善科技考核评价和奖励制度,对取得绩效的各类人才,在考核评价的根底上,给予表彰和奖励。进一步落实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改善科技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第二篇青藤经济:走出去的“台州人经济〞

伸向天南海北的台州青藤

青藤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植物,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恶劣都能生存下来。这正是走南闯北的台州商人秉性的绝妙写照。改革开放以来,更多的台州藤叶枝蔓延伸到天南海北各个角落,而根须那么深深埋植于台州这块土地。从“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到“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再到“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在外台州人的创业经历了曲折的开展历程。

据不完全统计,在外浙商以温州、台州和金华三地的商人为主,在外温州商人以170万之众而居第一,在外台州商人以110多万之众居于第二。目前,台州在全国各地建立市、县两级异地商会50多家,其中市级异地商会19家;创办了近3万家企业,形成了25万个体工商户,年销售总额在2500亿元以上,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台州经济。同时,有10多万台州籍华人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百万在外创业的台州人是台州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在外创业积累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又反响乡梓,有力地促进了台州的对外交流合作和开放。可以说只要有市场,就有台州商人。

从投资区域来看,长三角、省会城市为投资相对集中地。据初步统计,台州在省外投资创办企业26288家,注册资金329亿元,投资总额达804亿元,其中北京和长三角沪苏地区的投资总额约为400亿元,占总投资额的50%左右。从城市分布看,80%以上的投资额集中在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南京等省会城市。随着创业资本不断积累,台州商人不仅遍布全国,还延伸到国外,在市场、营销网络、生产基地、技术、品牌、人才等多个方面走向国际化。据统计,台州现有境外企业300多家,境外常驻人员600余人,从业人员1000多人,分布在美国、俄罗斯、越南、墨西哥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全市新批境外投资工程48个,中方投资额1892万美元,带动出口38680万美元,同比增长22%。

从投资领域看,二、三产业居多。投资额计760亿元,占总投资额的比重高达95%。其中,在外投资的二产企业约2万家,主要包括机械制造、金属制品、橡塑制品、化工、建材等行业,投资额约600亿元,占75%。投资三产的主要是商业,投资额约160亿元,占20%。从事房地产开发的投资额约40亿元,占5%。从事一产的投资额约4亿元,大多是外出承包田地和远洋捕捞作业等。

从投资规模来看,规模偏小。台州在省外创办的企业中,平均每个企业投资额为305万元。就二产而言,在外工业企业注册资金、投资额大多在500万元和3000万元以下,投资额上亿元的企业不多。与此相联系,企业的年销售收入根本不超过5000万元。就三产而言,经商投资额30万元以下居多,年营业收入绝大局部缺乏50万元。

从投资方式来看,以独资、合资为主。在2万家工业企业中,独资、合资企业约1.6万家,占企业总数的80%。租赁并购等方式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5%左右。在外经商人员采用个体和合伙经营模式的约占95%。

青藤是这样蔓延的

人文渊源。文化与人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地域的性格特征。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从人文角度去解释经济现象,台州人经济亦不例外。首先,台州是个移民社会。有不安于现状,不囿于外乡,敢闯敢拼的精神,自古就推崇行贩。其次,台州多山,陆路交通不便,历史上远离统治中心,容易形成不等不靠更为独立的主体意识。再次,台州一面依山却三面环海,这就使得台州文化中蕴藏着海洋文化中敢于冒险的根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成千上万的台州人背井离乡、走南闯北,修鞋、弹棉花、从事贩运、建筑等,寻找方案经济体制中的市场缝隙,这既有资源匮乏的客观动因,更多的源于台州人文中敢闯敢冒、务实重商的内在冲动。

政府推动。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先后实施,以及省委、省政府接轨上海、推进长三角合作与交流战略决策的实施,这些年来,通过政府引导、有组织的开展与外省市经济工程合作活动达13次之多。在历次活动中,我市企业分别与新疆、甘肃、四川、云南、江西、安徽、陕西、青海、黑龙江、重庆、湖北等省市区共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工程202个,工程协议总金额约345亿元。在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台州人在外创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自1998年在北京成立第一家异地商会至今,我市在上海、郑州、沈阳及境外的阿联酋、俄罗斯等地建立台州异地商会40多个,通过团队的力量解决了原来单个商户难以解决的问题。

企业外迁。台州民资丰厚,民间有较强的投资冲动,但开展空间的狭小和土地、水电等要素资源的紧缺,使台州的商务本钱偏高。当资本扩张的欲望与所在区域的资源发生矛盾时,其外溢也是必然的。据对2001年到2003年我市工业企业外出情况调研统计,在这三年中,我市外迁工业企业达150家之多。台州已成为全国外出投资最多的地级市之一,也成为外地招商引资的热门地区,尤以上海为甚。目前,在沪台州商人已超过10万人,在上海投资办实业的注册资本为5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过1000家,还有近百家企业在上海建立办事机构、营销窗口或研发中心,每年有30%的进出口货物通过上海口岸进出,2005年为上海创造的税收达55亿元。继温州人、宁波帮后,一贯不显山露水的台州商帮正逐渐成为上海“新浙商〞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走出去〞也要“引回来〞

“青藤经济〞要做大,关键在于枝脉相连,抱团开展。

2005年11月24日到26日,以“联谊、开展〞为主题,近千名台州商人齐聚台州,参加首届“台州商人大会〞。这是继“世界温州人大会〞、“世界宁波帮大会〞之后,浙江省第三个区域商人群体在家乡相聚。

台州市委市政府举办这次大会的目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一是整合发挥“新台商〞资源的特有优势,吸引海内外台州商人回乡投资创业,加快推进台州城市化新进程;二是进一步弘扬“开放开明、敢闯敢冒、守法守信、创业创新〞的新台商精神,凝聚人心,共同致力开展;三是全面宣传台州,让海内外台州商人进一步了解台州,推动台州走向世界。

近几年,台州市委市政府以“新台商〞精神为内在人文纽带,把“走出去〞、“联起来〞、“引回来〞作为开展台州人经济的三个重要环节,在台州经济青藤成功的走出去并枝繁叶茂后,积极实施“回归工程〞。举办台州商人大会就是一大举措。首届台州商人大会共签约133个工程,总投资131.2亿元,其中协议外资2.52亿美元,工业工程113个,第三产业工程20个;落实奠基工程9个,总投资额12.53亿元,协议外资1000万美元,为整合发挥在外台州商人在人才、资金、信息、人际关系和开展理念等资源上的优势,吸引海内外台州商人回乡投资创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在外台州商人踊跃回乡投资创业,涌现了如巨科铝业、吉奥汽车、南洋电子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成为台州经济开展的新增长点。

为进一步开展壮大台州人经济,台州市委市政府正以更加开明的心态,更加开放的眼光进一步研究、总结举办台州商人大会的成功经验,既做广阔在外创业台州人的坚强后盾,又支持台州商人反哺乡梓,回归创业,优化效劳,落实政策,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确保回归工程顺利启动实施,促使台州经济青藤根更深、枝更繁、叶更茂。

第三篇金融创新:看台州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对于金融体系中存在着的对中小企业融资壁垒问题已有所认识。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时,英国政府为制订摆脱危机的措施,指派以麦克米伦为首的“金融产业委员会〞调查英国金融业和工商业。1931年该委员会在提交的?麦克米伦报告?中指出,在英国金融制度中,中小企业在筹措必需的长期资金时尽管有担保,但仍然存在融资难现象,建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拯救危机。此后,人们将金融制度中存在的对中小企业融资壁垒的现象称为“麦克米伦缺口〞。

时至今日,中小企业的巨大作用和融资难之间的矛盾仍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中小企业的宏观经济效益是无庸置疑的。有数据显示,全国共计6000万左右的微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GDP的奉献率到达60%以上,提供了75%左右的就业时机,并且创造了50%左右的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中国要在未来保持健康高速的经济增长,需要中小企业的更快开展。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同样是无庸置疑的。微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获信贷资金仅占有银行贷款总量的32%,与其对经济的奉献率相差甚远。

这就导致了金融开展和经济增长领域的一个世界性根本难题:具备宏观经济效益的中小企业却在信贷市场上始终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这是因为,中小企业融资对商业银行而言意味着银行的相对信息劣势和建立长期客户关系的困难,而信息搜寻和处理,以及长期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均需要付出相应的本钱。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实质是宏观效益和微观本钱的冲突。如何进行金融创新以有效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是解决微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出路所在。

台州是温台模式的缔造者之一,也是全国民营经济最兴旺的地区之一。从所有制结构看,台州的国有、集体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不到1%,从企业规模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不到4%,因而台州经济具有在所有制结构上以民营企业为主导,在企业规模上以大量小型企业为绝对主流的显著特征。对于台州这样一个具有标志性含义的区域经济体来说,构筑与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融资需求相适应的金融支持安排,其本身就更具有现实的战略性意义。台州既往的实践,亦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看台州如何破解

从2006年5月交通银行台州分行开门迎宾,到此前上海浦发银行首次登陆台州,再到光大银行、兴业银行等纷纷落户台州,一股外来银行抢滩热正席卷台州。在2005年中国金融生态城市排名中,台州居上海、宁波、温州、杭州、深圳之后名列全国第六位。探究“金融洼地〞效应的背后,台州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无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一、培育“草根金融〞,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的银行体系

2006年6月30日,银监会批准了台州市泰隆城市信用社改制成为‘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的申请。紧随其后,温岭市城市信用社筹建浙江民泰商业银行的申请,也在7月获银监会批准,加上早前成立的台州市商业银行,自此台州拥有了三家城市商业银行,这在全国地级市中恐怕首屈一指。

台州的实践说明,以台州市商业银行为首的各家地方性民营中小金融机构是支持个私企业开展的有效金融组织形式,其自身也在产融互动中实现了信贷资产的高质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除了与民营金融机构所具有的产权优势有关外,是由中小民营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与中小企业融资的特质较好地相吻合所决定的。

从交易本钱、比拟利益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关系看,个私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具有面广、小额、期限短等特点。上述贷款需求特点,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其信贷管理的本钱相对较高,收益一般较低。作为大型机构的国有银行,有着复杂的组织结构体系、庞大的业务网络、较完备的营业设施,从而具有较高的运作本钱。受比拟利益驱动,国有大银行必然倾向于对大行业、大企业开展“批发信贷〞和进行集约经营,缺乏对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效劳的积极性。

与之相反,台州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具有机制灵活、管理层次少、委托代理链条短、自主性强、监督本钱低等经营特征,引致了其较低的运行成木。其组织结构较为扁平化,实行的是总行对支行的一级管理体系,防止了大型机构因中间层次多引起的管理信息传递失真、决策效率弱化、市场反响能力受制、运作费用高昂等问题。并且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其营业网络分布在大体同构的经济环境中,客户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弱,由此每一项创新业务品种可在全机构范围内推广,这也降低了业务创新本钱。

从信息获取、风险管理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关系看,信息是银行贷款决策的根底。如果未能掌握充分、准确的信息,银行对贷款对象无法实施有效的评价与监控,也就意味着银行贷款的风险是极其巨大的。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分析一般常采用“5C〞原那么。即信用分析主要包括品德(Character)、才能(Capacity)、资木(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和企业的持续性(Con-tinuitV)五个方而。就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而言,其品德、才能、企业经营的持续性等方而的信息离散度高、透明度低、标准性差(如中小企业一般缺乏完整、合格的财务报表等),对于非土生土长的国有大银行来说缺乏有效获取此类信急的渠道。由此,国有银行在为中小企业融资中必然要求其提供抵(质)押担保,以替代或弥补对其余“4C〞的把握或存在的缺乏。但问题是中小企业往往缺少足够的抵(质)押资产,这就不可防止地制约了二者间贷款关系的发生。

与之相反,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当地,具有强地缘性,能较充分地利用地方上的信息存量,与当地中小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中小企业的品德、才能等有较为透彻的感性认识。因此,无需支付太多额外的信息收集本钱即可了解到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水平,“知根知底〞,从而使自己与小企业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主要的做法是推行劳动密集式的客户经理制。如台州市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数占到全行员工1/3左右,他们不仅调查客户的产品、市场、经营及投资状况,而且还对客户的家庭结构、人品、社会信誉等信息有较为详尽的了解,加上通过网络、、柜台等渠道收集的各类静态交易记录和动态客户回应,从而建立了以客户关系为导向而非数据处理为导向的信息库。同时,“存款积数、存贷挂钩〞制度能够监测分析客户的现金流量,把其与客户经理日常所积累的各种“软信息〞互相印证,就可以评估客户信用风险,实施有效的信贷投放和管理。正是因为有了坚实的信息根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能够对小企业借款人作出正确的选择,对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利率上下等问题迅速作出决策,防止了融资过程中对抵押品的过度依赖。台州市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推出的“小本贷款〞,更是给我们翻开了解决微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窗口,在理念与业务方面的创新值得借鉴和参考。

二、转变经营观念,国有商业银行助推小企业开展

台州“草根金融〞的开展壮大,缩小了经济结构与金融组织体系结构的不对称程度,增大了金融配置中市场化的份额,给体制僵化的国有金融机构施加了强大的外部压力。基于台州经济结构中民营经济占绝对份额的特点,各国有商业银行早已改变了在资源配置上的“唯成份论〞,一些开展势头良好、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能够获得充分的资金支持。同时,在小企业融资方面,台州各国有商业银行也进行了一些创新。

近年来,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确立了“扩充前台、稳定中台、整编后台〞的原那么,不断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方式,以抢占台州信贷市场的制高点。如建行台州市分行的客户经理人数已占该行在岗人员的20%以上,为其构建全新的营销机制、业务管理机制奠定了扎实的根底。同时,建行对市区各分支经营机构进行扁平化管理,以更有效地使用和配置网点资源、人力资源和信贷资源。工行那么建立适合中小企业风险控制体系,专设了中小企业信贷处,负责全市中小企业市场调查和中小企业客户库的建设和维护,组织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工程的评估;同时突出客户经理在业务拓展中的作用,客户经理报酬不再与处室考核挂钩,而是由人事部门根据客户经理业绩直接计算到个人,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其工作主动性。在竞争推动下,台州中、工、建、农四大国有银行均实现了优良的经营业绩和超低的不良资产率,令全国同行羡慕不已。2005年以来工行新增贷款90%投向了中小企业,名列全国工行系统第一。2005年底,省工行与市政府签订协议,决定在3年内对台州民营企业的信贷业务规模,在原有100亿元的根底上新增投入150亿元。

三、标准民间金融活动,开展信用担保机构,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题

台州的民间金融活动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有直接借贷、向社会集资、以互助会的形式集资等,且民间金融与信贷资金形成“你退我进〞的局面。它是在市场经济广泛渗透下对金融组织单一性与经济结构多元化、市场化开展之间强烈反差的一种适应性的民间自发创新,是政府管制下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供给缺乏的产物。与正式的金融机构相比,民间金融的参与者往往可以获得更多的私人信息,能够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总体来看,台州的民间金融行为相对理性,借贷双方一般比拟了解,社会性风险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台商行、泰隆等标准化的民营金融机构的开展,通过其中介作用的发挥,将一局部地下资金交易转变为标准的存贷款业务,有效地排挤了非正规金融活动的运行,拓宽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使货币政策操作能够有效影响到经济活动,便利了社会信用总量的合理控制,同时也扩大了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管范围,有利于地方金融秩序和金融市场的标准。近年来台州路桥等地民间借贷利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与个私中小企业在民营金融机构融资支持下摆脱了以往单纯依赖民间借贷作为外部融资渠道的现实是相照应的。

台州市信用担保机构开展总体来说“起步迟、势头好、种类多、特色明显〞。自1999年由各地方财政出资成立了临海、椒江和三门3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以来,至2005年底已开展到39家,注册资本金达5.89亿元,在保贷款余额近10亿元,缓解了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收到一定的社会经济效果。

四、顺势而为,地方政府基于市场主导根底上的引导和促进

虽然民营企业要求金融支持会内生出对民营金融机构的制度需求,但假设存在政府超经济的压制,制度供给在某个时期内仍可能出现缺乏或扭曲。事实上,台州民营金融的开展也是与地方政府重视民间经济主体的自发制度创新并顺势而为高度相关的。

台州地方政府在开展区域经济的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在不断积累创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各项制度安排的过程中,其管理经济的观念和手段较早地实现了转变。表达在充分依靠民间和市场的力量,尊重自下而上自发的制度创新,推进经济运作方式的市场化。台州民营金融的开展过程,也蕴含了地方政府基于市场主导作用根底上的引导和促进。在发挥民间市场主体自主创新动力的根底上,辅之以地方政府的认可、引导与协助,构成了台州民营金融机构开展的重要推动力。台州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选择,使得国家所设定的制度范围内民间主体制度创新的可能性边界得到最大化拓展。

1995年后,国内许多城市开始在城信社根底上采用政府主导的方式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即政府通过简单的“行政收编〞、强行“捆绑〞的方法,将一个城市内资产质量相差悬殊、经营水平各异的所有城信社合并在一起。这成了当时一种流行的操作方式。而台州地方政府从本地的现实出发,重视本地城信社的自主选择能力,尊重优质城信社的意愿,并未同步对当地城信社实施此类“强制性制度变迁〞。直到2002年3月,出于外部制度环境变化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等的综合考虑才组建商业银行。但台商行的组建亦明显不同于其他城市商业银行行政主导型的金融组织重组模式,带有较鲜明的市场导向的特征。具体主要表达在:首先,参与组建具有自愿性,允许局部城信社按自主选择的道路进一步开展。其次,以优质城信社为主导实施并购式重组。再次,地方政府不控股。在台商行的组建中,地方财政资金在总股本中的比例仅为5%,即政府仅以一个普通股东的身份出现,使重组后的机构具备按市场化运作的先决条件。

“麦克米伦缺口〞依然突出

2005年台州市统计局针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全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中认为融资困难的企业占35.7%,认为一般的占56.0%,认为融资容易的只占8.3%。这说明尽管台州在金融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是“信贷配给〞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麦克米伦缺口〞依然突出。

一是“草根金融〞的弱势地位仍未根本改变。国有商业银行所占市场份额仍在60%左右,处于寡头垄断地位。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作为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主导银行,其实力在台州整个金融体系中仍处弱势,而且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如台州市商业银行共有机构网点44个,分布在台州经济相对欠兴旺的北部三县只有1个;农村合作机构共有网点380个,北部三县占比也只有两成;而泰隆、民泰两家刚刚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还未真正实现跨县域经营,大量小企业仍在“嗷嗷待哺〞。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内在制度限制了作用发挥。到目前为止,各国有银行对企业的准入标准仍局限于规模以上企业。而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大规模的网点资源整合,县以下机构网点全面收缩,使得县域小企业贷款的可得性更差。2003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台州区域内共有机构网点410个,到2005年底减为327个,特别是广阔农村地区,几乎成为了银行效劳的空白区。

三是民间金融活动易引发社会风险。民间金融活动标准性差,表现在较少有标准形式的信贷合同、依赖于某种非经济的社会关系,逃避监管部门的监管,且这局部资金的趋利性强,由于缺乏相应的引导和疏通机制,一旦出现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必然引发纠纷,进而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破坏社会信用环境。

四是信用担保机构的自身信用有待提高。虽然台州信用担保公司数量较多,但注册资本最小的只有50万元,最大的也只有8600万元,加上再担保和资金补偿机制的缺失,使担保机构缺少足够的风险分散能力,减弱了其承保能力,使其在与银行的协作中处于劣势。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商业银行一般都要求信用担保机构进行全额或几乎全额的贷款担保,而绝大局部的担保机构不能提供完全意义上的信用担保,都要求贷款企业提供抵押物、担保人等反担保措施,并且存在担保收费比率、风险保证金比率较高的情况,甚至一些担保公司的经营方向出现一定偏差,如担保机构对外投融资业务增加较多,出现了为客户垫付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提供短期融资收取高额利息等现象。

指向未来的创新方案

2006年7月,台州市政府与上海国际金融学院签约,合作致力于把台州建设成为中国东部次区域金融中心。构建更加有效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是题中应有之义。为此,未来台州还需加大在经营理念、组织体系、信贷管理、融资产品、效劳手段、金融制度和金融监管等诸方面的金融创新力度。

推进经营理念创新,及时转换传统思维观念。进一步转换各金融机构的经营观念,调整金融效劳的市场定位。坚持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并举、本外币业务并重,努力改善金融业务增长方式。破除“身份论〞,彻底消除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效劳政策限制;破除“规模论〞,确立“唯优论〞,实施“大、中、小〞并举,大力拓展中小企业金融效劳市场。适应台州小企业客户这一主要群体特点,整合和创新内部工作机制,满足“短、频、急〞信贷资金需求。大力推广“客户经理制〞,重视信贷业务营销,变“坐商〞为“行商〞,主动收集客户信息、推介金融产品、受理客户需求。积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依照本钱效益和风险匹配原那么、市场化定价原那么、差异化原那么及依法合规原那么,建立科学的小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推进组织体系创新,不断完善经营治理架构。以“合理布局、明确定位、增强功能〞为目标,开展多元化金融机构,满足多层次融资需求,努力完善与台州经济开展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稳固和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民营化管理的探索,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台州经济开展相匹配的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积极引导股份制商业银行充分利用机制优势,明确业务定位,建立起以拓展小企业市场为业务主体的营销体系。城市商业银行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夯实小企业金融效劳根底,并明确以跨区域经营和争取上市为推进目标。城市信用社要通过调整完善内部组织体系,努力改造成为以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为市场定位的零售银行。农村合作机构要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明确以县域经济及“三农〞为主要效劳定位。争取邮储银行的及早筹建,有效发挥邮政储蓄资金在支持县域经济中的作用。标准民间金融行为,在监管完备条件下,尝试开办县域性的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多种形式的小额贷款组织。大力引进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台州设立分支机构,以形成更加开放、竞争有序的金融组织架构。

推进信贷管理创新,努力破解资金瓶颈难题。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结合台州实际,适应客户群体特点,完善小企业授信管理方法,争取做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授信管理改革试点及浙江省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试点工作。继续推广信贷业务扁平化管理模式,减少信贷审批层级。适当扩大基层营业机构信贷经营和贷款授信、审批权限,完善贷款风险控制制度,改革和压缩审贷流程,努力提高办贷效率。科学合理制定信贷营销和风险控制综合考核方法,按照“责、权、利〞对称原那么,建立起信贷营销和风险管理的考核鼓励机制,进一步提升信贷人员和客户经理对小企业贷款营销贷款的积极性。

推进融资产品创新,积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探索、大力推进各金融机构信贷方式的创新和融资产品的开发,特别是要开发适合中民营小企业特点的融资效劳工程和信贷品种。继续稳固和扩大办理应收账款、仓储货单、存货、市场摊位使用权、企业股权等形式的动产和权利抵〔质〕押贷款及联保协议贷款、法定代表人挂钩贷款、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土地厂房购建〔按揭〕贷款、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小额积数贷款、法人账户透支贷款、小额整贷零偿贷款、一次核定循环贷款、小企业信用专项贷款及新产品开发贷款和银团贷款等一系列信贷品种。结合小企业开展状况,大力拓展个人创业贷款,尝试开办商标、专利、品牌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进一步扩大承兑、贴现等票据融资业务。创造条件,争取办理资产支持证券、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及促进企业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促进企业融资方式多样化。

推进效劳手段创新,切实提升金融效劳水准。催促人民银行不断完善支付系统业务,为客户提供高效、平安的结算效劳。引导各金融机构主动贴近客户,创新金融效劳手段,尽力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金融效劳需求,特别要结合小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资金运作特点,开展金融衍生产品,研发更加灵活多样的金融结算工具、金融投资工具及金融效劳类产品。大力拓展中间业务、银行、代客理财等新型业务,拓宽投资者和融资者的选择空间。加快高新技术在金融效劳中的推广运用,争取金融效劳技术的电子化、信息化和金融效劳形式的多样化、金融业务内容的多元化,切实提升台州金融效劳水准。

推进金融制度创新,有效协调经济金融开展。引导各金融机构探索依托并有效效劳于台州经济建设的金融制度。积极推进金融交易制度的创新,努力创造各类新的交易载体、改革金融交易流程、建立新型交易空间。创立民营企业产权流转制度,建立和开展区域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引导开展股权托管、质押融资、上柜交易等业务,合理推进企业股权流动,优化资源的市场配置。积极推进信用评价体系的创新,加快台州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小企业的信用评价制度。继续重视担保制度的创新,增进银行与担保公司的业务合作、衔接,促进银行、担保机构及受保企业多赢开展。

推进金融监管创新,努力促进金融稳定开展。催促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密切配合做好金融稳定及风险监管等,尝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监管理念和方式转换,形成合力做好金融活动的监督和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处置。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正确把握宏观监管、行业自律与微观内控机制的关系及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的关系,确保金融创新工作顺利推进和金融业务稳定开展。

第四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台州股份合作在农业领域的新开展

合作社潮起台州

日本政府于2006年5月30日起付诸实施的?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一下子把进口西兰花检测标准从63项增加到298项。主打日本市场的台州10多万亩西兰花又一次面临严峻考验。此前,一个由合作社组织、台州西兰花应对“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研究成果推广会,在临海举行。台州数万从事西兰花生产的农民,正是借助合作社的力量,一次又一次迈过不断抬高的出口“门槛〞,直至把台州培育成目前全国最大的西兰花生产和出口基地。

在台州,像西兰花合作社那样,以实现大多数农民利益为宗旨,引入股份合作制,通过不断调整、标准、创新,催生农民自己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正雨后春笋般地开展起来。

台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起步较晚,1997年才有了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雏型〔路桥区桐屿小稠枇杷合作社〕。但台州以专业户为代表的市场化农业发育早、进程快,农民在应对市场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走向联合,这为专业合作社的加速开展创造了条件。从2000年10月温岭市农业部门成功组建了台州市第一家经过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温岭市石桥头蔬菜产业专业合作社,到2002年台州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台州的农业合作社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孕育,步入了蓬勃开展的阶段。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88家,注册资金7639万元,入社社员3.7万多户,带动农民25万多户,共注册农产品商标435个,培育出20个浙江农业名牌产品。全市已有7家农业部试点合作社,6家财政部试点合作社,11家省级示范合作社。

200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将台州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法律,赋予合作社以独立法人的市场主体地位。从此,作为台州农民的一大探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平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得力载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方式。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开展,较之开展初期,呈现出了可喜的变化:

一是产业覆盖面不断扩大。目前,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已根本覆盖了农业种养殖各主导产业,包括柑桔、蔬菜、畜禽、杨梅、西瓜、水产等20多个主导特色产品,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效劳、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生产经营体系格局。有的合作社还从生产经营进一步延伸到农业效劳业和生产要素等领域,如新近出现的农机效劳类合作社、劳工效劳社等。

二是主体类型趋于多元化。有运销大户组建、种养大户发起、农技人员创办、加工企业和供销社牵头、经营能人设立、少数农民自我组建等等。其中,种养和运销大户牵头组建的占61%,且标准化和带动能力都较强。

三是规模运营实力稳步增强。全市建立了202个千亩以上农产品专业生产区块,形成了从高山到沿海滩涂5大效益农业生产带。同时,积极向外拓展产业开展空间。如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已在全国建立了8个生产基地,销售网点遍布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

四是运行逐步趋向标准。连续两年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建设年〞活动,合作社的组织结构、股本结构、分配方式、利益连接、制度建设等不断优化,涌现出了一批产业优势明显、效劳功能全面、带动能力较强、运作机制健全的上规模的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

蓬勃开展的动力源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什么台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如此之快,对农民有这样大的吸引力?〞台州以外关注合作社开展的同行往往有此疑问。台州的实践说明,关键是机制。机制创新是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开展的动力源。

台州是中国股份合作制的发源地,有百万农民闯市场的群体优势,有一大批农村能人、专业大户,现在股份合作又轻车熟路地嫁接到新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上,成为台州人推动农村组织制度创新的又一范例。农民购置股份入社,向合作社交售产品,合作社按股份或农产品投售量向社员返利,正好表达了股份合作制合资又合劳的特性。

近年来,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股权设置、利益分配、民主决策机制等方面,又按形势开展作了调整和创新。在股本结构上,通过限制“一股独大〞,防止了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及合作社自身的盈余向少数人过度集中,维护了大多数以生产为主的农民的权益。过去合作社理事长持股较多,一般要占到50%以上,现在明确规定单个社员认购股金不得超过合作社股金总额的20%;从事生产的社员社购股金必须占到合作社股金总额的一半以上,股金比例原那么上与交货配额比例相一致。股本结构调整后,农民要求入社的更多了,政府扶持合作社就等于帮扶农民开展生产。在利益分配上,改革合作社的二次返利方式,将销售额按比例扣除积累金和效劳费用后,按产品投售量返回给社员,较好地表达了多劳多得。在决策机制上,从一人一票制到施行一人多票制,即拥有股份越多或投售的农产品数量越多,在合作社的发言权就越大。

正是由于台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台州农民熟悉的、也乐于接受的股份合作制,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才使其在开展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以生产者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

2004年5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建设和立法安排国际研讨会在台州举行,来自日本、美国、德国、瑞典、荷兰等国的专家,在考察听取了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经验后称:“你们用了几年时间,就摸索出我们花了上百年时间才形成的比拟成熟的合作机制。〞

政府助推合作社的开展

在合作社的孕育、成长和开展壮大的过程中,台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审时度势,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主动搭建平台。2003年以来,市政府连续举办了三届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推介会或产销对接会,组织合作社产品集体亮相各类农博会。还专门在上海建立了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上海代理处,借助上海这个国际化的窗口,帮助台州农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积极推荐了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农业部、财政部、省农业厅示范性试点单位,使合作社典型逐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示范群体。

不断优化效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成立前报经农业经营管理部门审核,接受农业经营管理部门指导、监督,经辅导合格后批复,再到工商部门登记。工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单独设立序列,在合作社登记时统一使用“合作社〞字样。税务部门明确了合作社的税种和征收范围,简化了合作社季节性发票的领票和开票手续。土地管理部门明确了合作社临时使用土地的期限和报批手续。

加大政策扶持。2003年3月,台州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假设干意见〔试行〕?,对合作社的性质和组建、组织框架等各方面作出了统一规定,并就工商登记、税费优惠、农业信贷和财政扶持等有关方面明确了一系列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措施,制定了具体政策意见,这在全国是首创。2004年5月又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方法?和?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使加快了台州农民合作社建设的标准化步伐,并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出台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推进理论创新。2005年5月,台州市政府和省农业厅、浙江大学卡特中心联合举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建设和立法安排〞国际研讨会,推动了合作社的立法进程。2005年10月,台州市又举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研讨会,在此根底上形成的有关股权设置、分配制度、民主决策、组织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创新理论和观点,为合作社的开展实践指明了方向。

持续开展的新命题

虽然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开展已赢得了全国性的影响力,但从合作社持续开展的要求看,还有亟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的方面。一是合作社覆盖带动面要进一步扩大。目前,合作社虽然开展到一定的数量,但在全市150万以农业为主业的农户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3%。二是合作社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提高。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产值在200万元以下的占多数。三是合作社在合作领域、功能建设上要进一步拓展。从合作领域看,不少合作社单纯以销售活动联结农户,或单纯以提供农业技术联结农户,或只管产中的种养殖和产后的销售,对产前的种子种苗开发扶持缺乏等。从功能类型上看,大多为销售型,农资供给、综合效劳、技术推广等类型的合作社数量偏少。四是合作社开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虽然?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方法?和有关政策意见,对合作社的各项优惠措施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合作社在融资、担保、用地、用电、税收、登记等方面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优惠措施难落实的问题。

立足台州实际,顺应开展新阶段的要求,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朝着标准开展和做大做强这两个方向进一步推进,并从强化管理、加大政策扶持、改善开展环境三方面入手,确保合作社可持续健康开展。

进一步强化管理。加强部门合作,严把“七个关〞。即坚持依法设立,标准登记注册,把好合作社的准入关;表达生产者利益,标准股权设置,把好合作社的产权关;维护社员权利,标准决策方式,把好合作社的民主关;发挥组织功能,标准生产行为,把好合作社的效劳关;增强市场意识,标准法人活动,把好合作社的经营关;反映农户意愿,标准盈余分配,把好合作社的利益关;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运行水平,把好合作社的管理关。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处于成长期的合作社,仍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税务机关应将合作社与企业区别开来,减免所得税,合理征收增值税,保障合作社能够把大局部盈余返还给社员。对于合作社为农业生产提供的农业机械效劳、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畜牧、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工程的收入,应免征营业税。供电部门要适当扩大农用电的分配范围,把农用电从扶持传统农业转移到扶持市场农业上来,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用电;供水部门可考虑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农产品用水视为农业用水。各级财政应设立合作社开展专项资金,同时加强对工程资金监督,提高扶农资金使用效率。

进一步改善开展环境。应认同合作社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改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效劳,简化审批手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信贷资金,解决合作社季节性、临时性和抢险救灾所需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考虑设立担保中介组织,政府给予支持,切实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和相互保险,切实降低农业自然风险。紧紧抓住当前全省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的有利时机,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工作,对合作社入保给予优惠的保费补贴,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业保险,降低生产和经营风险。探索建立农产品复合认证体系,简化认证手续,降低认证费用。

第五篇职教创新:培养“制造台州〞的技术“蓝领〞

民营经济需求创造供给的一大表现

产业兴、职教兴,职教兴、产业兴。近年来,台州市委市政府面向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了具有台州特色的以高等职业学院为龙头,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以下的一连串数据也许枯燥但却很有说服力:

从量的方面看,2005年台州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共招生31575人,其中省级以上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占全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数的52.7%,中职招生人数占总高中招生人数的比例到达50.17%。全市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62所,在校生达77393人,高等职业学院3所,在校生达7243人。

从质的方面看,全市9个县〔市、区〕共有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9所〔所占比例为全国第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16所,有3所学校被国家教育部、发改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确定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有3所学校被省教育厅、发改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确定为省级先进制造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数量占了全省的五分之一多;有2个专业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首批示范专业,有13个专业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省级示范性专业,有32个专业被市教育局确认为市骨干专业。

有专家评论:“台州的教育具有市场经济的特点,尽可能按照市场的需要开展,尽可能按照市场规那么操作。其突出表现是职业教育比拟兴旺。这是企业需求创造供给的表现。〞

“制造台州〞的必解之题

台州是全国民营经济兴旺地区,民营经济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制造业上,形成了汽车制造、医药化工、工业缝纫、家用电器等十大支柱产业,涌现了吉利、飞跃、星星、苏泊尔、伟星等一批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但是台州制造总体上仍然存在着产业层次低、技术创新能力弱、利用外资规模小、可持续开展能力不强等问题,离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的差距。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技术力量薄弱,中高级人才缺乏,技能型人才大量需求与供给奇缺的现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据台州市人事局提供的资料。

进入新世纪以来,台州提出了打造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开展目标。随着台州产业结构的整体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缺失开始大范围蔓延,“蓝领〞工人尤其是中高级技工缺乏迅速成为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民营企业强烈地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渴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进入生产第一线。“台州制造〞欲破“蓝领瓶颈〞,就必须下大决心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开展,用大手笔建设好一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培育职教开展的“龙头〞

“十五〞之前,台州的职业教育尚在低处徘徊开展,全市还没有一所高职院校。

1998年4月,台州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开展教育问题。这次会议决定迁建台州师专力争升格为本科学院,形成以台州学院为龙头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创立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其为龙头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把电大分校从临海迁到椒江,提升为台州播送电视大学,以其为龙头形成成人高等教育体系。普教、职教、成教“三套马车〞并驾齐驱的高教体系由此成型,这也是台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端。2001年5月正式挂牌的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省32所高职院校中第一批转正的4所院校之一。

2002年,全市开展了第二轮大中专结构调整。这一轮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市本级重点开展高等教育,把中职让给县〔市、区〕去办。在这一轮调整中,台州工业学校并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经省政府批准,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九峰分院与台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去年顺利合并,共同筹建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台州职业教育培育龙头的的创新思路不仅表达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从无到有,脱颖而出,还表达在把职业教育渗透到整个台州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把大力开展应用性专业,与区域产业经济相结合,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效劳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2004年,台州市政府作出?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开展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改革,激活职业教育可持续开展的机制〞,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沟通与合作,各类教育相互配合,协调开展。〞

台州学院脱胎于台州师专,原有的专业以师范教育专业为主。为创立“与地方产业互动的样板高校〞和“工程师的摇篮〞,2003年以来台州学院12个院系进行了60屡次专题调研,对52个本、专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以“平台+模块〞为主体修订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延伸专业方向,表达学科交叉和综合。如今,该校已有30个本科专业中近2/3与当地支柱产业相关,形成了在办学资源上能互补互利、综合利用的五大专业群。台州学院椒江校区二期工程也已根本完工。

作为一所“以工为主〞的地方性高校,台职院着力在“工〞字上做文章,走开放式办学之路。近年来,该院已与星星、飞跃、钱江等31家台州制造业大集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搭建了一条产学研合作之路,成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该院历届毕业生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均在95%以上。

与此同时,根据“以人为本、标准管理、提高质量、讲究效益〞的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办学要求,不断拓展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办学规模、办学领域、办学层次和办学空间。目前全市成人高校、远程开放教育、电大开放教育在校生已超过2万,大量生产、建设的一线员工也都能接受高等教育。

为解决台州市经济社会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紧缺的问题,2004年12月2日,台州市政府与浙江大学签约建立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台州分院和台州研究院,利用台州的制造优势和浙大的创新优势,构筑“制造创新联盟〞,打造浙东南的人才培养基地、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和台州先进制造业的孵化器。目前筹建工作稳步推进。

无缝对接地方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制造台州〞,加强专业调整,积极推进与企业合作办学,这是台州高中等职业学校共同的办学思路。近年来,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企业新产品研制中心〞,大力探索“订单式〞、“菜单式〞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温岭、椒江、临海、路桥等地的重点职业学校均直接与企业紧密合作,按企业要求培养学生,以有关企业的名称来给有关的专业和班级命名,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和社会效劳。同时,全市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地方教材、校本教材陆续推出。企业急需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技术人员,实践性教学无疑是职教的关键环节。目前全市省级重点职高都建有满足学生实训需要的实训工场,建有对外加工场3个,实训实验设备价值总额到达1.9亿元,人均实验实训设备价值到达2432元,为全省第一。

职业培训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正在台州悄然兴起。随着社区大学的成立,成人教育开始向终身化拓展。社区教育四级网络建设成绩显著。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均建立了社区学院,并有1/3左右的乡镇建立了社区教育中心和社区学校。全市所有的乡〔镇、街道〕都建立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其中有省级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8所,省一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2所。

与此同时,职业学校主动参与面向职工和农民的“双证制〞教育。仅2005年,全市参加“双证制〞教育学习的职工和农民就达13988人,毕业6744人,这两项指标都居全省之首。

职业教育与台州开展要求仍不适应

台州职业教育尽管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无论是质还是量上都与台州社会经济开展特别是“制造台州〞的需要存在很大的距离。

“十五〞期间,台州市人力资源总量增长13万人,但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增加了1.9万。在现有的11万有职称的人员中,5.8万人分布在事业单位,1.1万人分布在国有企业,民营经济中只有4.1万人,仅占其中的37%。从现有人力资源的学历分布来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7%,中专及以下却有51%。在第二产业的14万人力资源中,中专以下学历者7.6万人,所占比例高达54%。这与民营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在台州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所做出的奉献极不相称。

按照浙江省到2021年人力资源密度到达10%的开展要求,不考虑人口增长因素,以现有人口为基数,台州2021年需要58万人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缺口达28.5万人。具体到汽车摩托车业、医药化工业、缝制设备业、家用电器业、塑料模具业等五大支柱行业人才需求总量将分别到达3.47万人、1.66万人、0.72万人、1.85万人和1.05万人,合计缺口到达8.75万人。如果考虑到人口增长的因素,缺口还会更大。

从职教本身的特点看,由于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培养本钱远远高于普通教育。台州许多职校原有的办学根底较差,近年扩大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压力过重,投资力度跟不上开展速度,存在办学条件较差、新专业开发力度缺乏、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从投入机制看,台州职教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如企业技术改造、工程引进以及农业开发的扶贫资金中用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经费偏少;城市教育附加费应按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开展职业教育没有及时兑现,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职业教育经费等政策没有落实实,等等。台州市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分配中,职业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偏低,并且近三年来我市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整个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还在大幅度减少。投入缺乏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特色的职教,却缺乏良好的实践场所,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不高,毕业生上岗竞争的能力较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勿庸置疑,与蓬勃开展的台州制造业相适应,台州职业教育蕴藏着巨大的开展潜力和内在需求。瞄准台州经济的新一轮开展方向,始终从“制造台州〞的需要出发,培养数以万计对接地方产业的技术“蓝领〞,台州职教的创新开展任重道远。

第六篇文化创新:台州民营机制活力在文化领域的迸发

活力台州的文化活力

台州的地域文化是极具创造力的文化。兼有山的硬气和海的灵气。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台州人骨子里的冒险和创新精神,使台州成为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时至今日,这种创新因子早已突破经济领域,更已积淀为创新文化,推动者台州文化的创新开展。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台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38位,而文化竞争力排在第13位。

台州的文化创新活动正在多形式、多途径的逐步展开。2003年6月,中央把浙江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之一,台州也同步展开文化体制改革。从2003年4月始,全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创立基层文化俱乐部活动。2004年6月,市委、市政府向国家广电总局提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国家试点申请,2005年5月,总局正式批准台州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国家试点地区。2005年11月,台州市委市政府创造性的提出百分之一文化方案,同年12月,确定了全市第一批“百分之一文化方案〞示范建设单位。2006年3月,台州市首届文化工程招商会成功举办;2006年9月,再次成功举办中国〔浙江〕网络音乐节。媒体报道称:“台州正用网络音乐这一年轻而时尚的载体来凸现城市的活力〞。

台州文化活力的呈现,得益于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近年来,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软实力战略,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的开展目标,先后出台了?台州市建设文化大市纲要?等5个政策性文件。在2005年出台的?台州市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和?台州市构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中,又把文化消费和文化效劳业的增长作为对县市区工作的重要考评指标。同时,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体制机制活力,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开展文化产业,支持、参与文化建设。规定: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文化艺术生产专项经费200万元,鼓励文化单位包括民营文化单位的艺术创作和精品生产,市文化开展专项基金每年递增10%,以进一步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开展。

在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台州民营企业积极涉足文化邻域。由星星集团出资70%成立的台州市星星艺术团,到现在已举办各种演出400多场,观众超过100万人次。由民企出资建成的黄岩群星艺术团,不仅承当了全区各类大型文艺活动的演出任务,并代表我国参加了在葡萄牙等国举办的国际民间艺术节。在海岛玉环,苏泊尔集团公司投资2600多万元开发大鹿岛,建成省级森林公园。截止2005年12月底,全市共有各类民办文化单位〔团体〕和企业近5000家,吸引民间资金20亿,吸纳从业人员10万余人。

台州文化创新的四轮驱动

观念创新:激活台州民间演出市场。早在1993年,台州突破常规约束,出台了?关于加强民间职业剧团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对全市民间职业剧团实行考评定级的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免收民间剧团的演出管理费,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对参加省市以上调演活动获奖的剧团,政府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等。激活了台州民间演出市场。至2005年底,全市民间职业剧团95家,演职人员3000多人,拥有固定资产1300多万元。按每团年均演出265场,每场观众1000多人,戏金2500元左右计算,全市95个剧团年总收入3500多万元,观众到达2500多万人次,不但形成了庞大的农村演出市场,还极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机制创新:开拓数字电影放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