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实训楼S1项目详细勘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实训楼S1项目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PAGEIII目录第一章概述 11.1任务来源与工程概况 11.2勘察技术要求及目的 11.2.1勘察目的及要求 11.2.2钻孔布置与编号 21.2.3孔深要求 21.2.4原位测试试验和室内试验 21.3勘察方法及工作量 21.3.1勘察方法 21.3.2室内资料整理工作 41.3.3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 41.3.4完成工作量 51.4勘察依据规程、规范及技术标准 5第二章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62.1地形地貌及自然地理 62.2场地气候条件 62.3河流水文特征 82.4区域地质构造 82.5地层岩性 92.5.1人工填土层(Q4ml) 92.5.2晚更新世残积土层(Q3el) 92.5.3古近系始新统宝月组砾岩(E2by) 92.5.7土洞、溶洞 92.6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及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 10第三章水文地质条件 103.1地表水 103.2.1地下水埋藏条件、透水性、富水性 103.2.2地下水位、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103.3地下水和浅层土腐蚀性评价 113.3.1场地环境类型和地层渗透性 113.3.2腐蚀性评价 113.4场地岩土层综合渗透系数 123.5场地水文地质特征评价 123.6抗浮设计水位 12第四章岩土参数的统计和选用 134.1关于统计指标和参数建议值的说明 134.2标准贯入试验 134.3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134.4波速测试成果 134.5室内土工试验 144.5.1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及粒度分析成果 144.5.2取值标准 144.5.3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建议 144.5.4岩石抗压强度指标 14第五章岩土工程分析和评价 145.1地震烈度及场地类型 145.2地震液化及软土震陷问题 165.3地下水、地表水与地表土评价 165.4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65.4.1岩土层均匀性、稳定性评价 165.4.3不良地质及地质灾害评价 175.4.4地质构造评价 185.4.5地下埋藏物 185.4.6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185.5岩土参数分析与建议值 185.5.1地基土(岩)承载力建议值 185.5.2桩基础设计承载力建议值 195.5.3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基床系数 205.5.4静止侧压力系数和土的泊松比 205.5.5变形模量 205.5.6负摩阻力系数建议值 205.6地基、基础选型分析与建议 215.6.1天然地基可行性分析 215.6.2人工处理地基可行性分析 215.6.3桩基础工程分析 215.6.4建筑地基变形特征分析 215.6.5建筑基础类型建议 225.7基坑支护方案评价 225.7.1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评价、周边环境 225.7.3基坑支护设计参数建议 235.7.4基坑地下水控制 235.7.5抗拔桩设计参数建议 235.7.5其它注意事项 245.8危大工程地质风险评价 245.8.1建设场址风险 245.8.2地基基础风险 245.8.3周边环境风险 255.9环境影响分析 255.10施工注意事项 25第六章结论和建议 25第七章其它说明 25附表1、钻孔数据一览表(附表1)………………………1张2、各分层顶面标高、埋深及厚度统计表(附表2)………………1张3、各岩土层标准贯入试验汇总统计表(附表3)…………………7张4、各岩土层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汇总统计表(附表4)………2张5、土工试验汇总统计表(附表5)…………………6张6、岩石试验汇总统计表(附表6)…………………2张7、粒度分析试验汇总统计表(附表7)……………6张8、水质分析汇总统计表(附表8)……………1张9、土腐蚀性分析汇总统计表(附表9)………1张10、溶洞汇总统计表(附表10)………1张附图1、综合图例(附图1)………………1张2、钻孔布置平面图(附图2)………………………1张3、工程地质剖面图(附图3)………………………12条4、钻孔柱状图(附图4)…………32孔5、波速测试成果图(附图5)………………………3孔6、岩溶分布平面图(附图6)………………………1份7、注水试验成果图(附图7)………………………1份8、强风化岩面等高线图(附图8)…………………1份9、中风化岩面等高线图(附图9)…………………1份附件1、土工试验报告……………………1份2、岩石试验报告……………………1份3、水质分析试验成果报告…………1份4、土中易溶盐含量试验报告……………………1份5、波速测试成果报告……………………1份6、场地土壤氡浓度浓度检测报告…………………1份7、岩芯相片………………………32孔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实训楼S1项目详细勘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第一章概述1.1任务来源与工程概况受广东省代建项目管理局(简称业主,下同)的委托,我公司(广东省重工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对其拟建的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钟落潭校区综合实训楼S1项目进行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以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需要。项目位置项目位置图1:项目交通区位图本项目位于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地块位于广东机电职业学院钟落潭校区西南角,场地东侧为在建学生宿舍楼施工场地,南部为已建建筑物,位于山坡脚下,西侧为广新路,北部为校园建筑。校区北临广从九路,位于地铁14号线马沥站附近,交通便利。本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1026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28947平方米,用地性质为教育科研用地,计划建设一栋综合实训楼。实训楼层数为8层,布置一层地下室,结构形式拟采用框架结构,其他设计指标见表1.1-1:工程概况一览表。周边市政道路低点32.04m。工程概况一览表表1.1-1序号房屋性质层数/地下室设计高度(m)地下室底板高程(m)设计室外地坪标高(m)结构形式拟采用基础形式投影面积建筑荷载估算值(kPa)最大单桩承载力(kN)1教学楼8/13534.6539.95框架结构桩基础20013000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3.1.4条及《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72-2017)第3.0.1条,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具体见下表: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一览表表1.1-2项目内容描述分类等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工程重要性拟建工程为教学实训楼,高度35m,破坏后果严重。二级甲级场地复杂程度岩溶中等发育、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二级地基复杂程度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存在溶、土洞需做特殊处理一级1.2勘察技术要求及目的1.2.1勘察目的及要求本次勘察根据业主提供的平面图,前后共布置钻孔32个,其中3个钻孔为揭露土洞后为查明土洞发育范围而布置的钻孔,具体见附图2:钻孔布置平面图。采用现场钻探、地质调查、原位测试、注水试验和室内实验等方法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岩土工程资料和岩土技术参数。1、搜集场地所在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特别是地震破碎断裂带情况、当地的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和建筑经验等资料;2、查明有无不良地质现象,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供不良地质现象防治工程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3、查明场地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地层结构、分布、均匀性、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计算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4、按规定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作出评价,提供场地的地震设防烈度和地基土的卓越周期;5、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6、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7、查明地下水的性质、埋藏条件及有关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位对基坑、基础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判定水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8、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判定地基土地震液化的可能性;9、对建筑场地和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基坑支护提出建议;10、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和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1.2.2钻孔布置与编号本次勘察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4.1.6~4.1.20条的规定结合场地具体情况布置钻孔,沿建筑物的轮廓、建筑物的角点和内部布置钻孔,钻孔间距约为15m,后期土洞补勘钻孔沿揭露土洞钻孔周边布置。具体详见附图2:钻孔布置平面图。整个场地前后共布置勘察钻孔32个,钻孔编号为SXK01~SXK29,SZK01~SZK03,其中控制性孔17个,一般性钻孔15个,取样钻孔25个。1.2.3孔深要求1、控制性孔进入连续完整中等风化岩不小于7米或微风化岩不小于5米,一般性孔进入连续完整中等风化岩不小于5米或微风化岩不小于3米。2、当钻孔深度达到40m但尚未满足上述终孔条件时,报业主、设计同意后方可终孔。1.2.4原位测试试验和室内试验本次勘察所有钻孔都要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原则上每隔2.0~3.0m进行一次,试验深度要求至强风化岩层中直至跳锤为止。在强风化层及夹碎石块的土层中进行动力触探试验。在建筑物范围内选择典型钻孔进行波速测试。本次勘察在控制性钻孔和部分一般性钻孔中对各岩土层采取样品进行室内岩土试验。在整个场地范围内采取2组地下水样和2组地表土样进行水和土腐蚀性分析试验。1.3勘察方法及工作量1.3.1勘察方法本次勘察项目,根据工程特点及难点,采用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原位测试(标贯、波速测试)、注水试验、室内试验等综合勘探的技术手段。(1)工程地质调绘本场地采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测绘。(2)孔位测放1)本次勘察钻孔测放控制点由业主单位提供,钻孔坐标为钻孔平面图上读取的坐标。2)用GPS测放钻孔位置,测量钻孔高程,孔位坐标及高程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以米为单位)。3)如出现因现场条件限制而无法施工的钻孔时,可适当调整孔位,超过技术要求的移动范围(2m)时,须报业主单位审批同意后实施;当钻探结束后,必须复测钻探孔的X、Y坐标和孔口高程。本次勘察钻孔测放控制点和钻孔布置平面图由业主单位提供。采用广州市城建坐标高程系统。控制点见下表:测量控制点一览表表1.3.1-1点号纵坐标(X)横坐标(Y)高程(H)V20157628.45956333.39736.978V20257516.53856219.539--R10057566.02556080.20144.685按照提供的控制点进行孔位测放并测量高程,以油漆或木桩进行现场标识,钻探完成后对移位的钻孔进行孔位复测,包括平面坐标和高程,并按我院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填写钻孔放样记录表。钻孔位置和高程精度均符合相关规范要求。(3)钻探本次勘察投入XY-100型钻机4台。钻孔口径φ146~φ91。在黏性土及砂土中采用回转钻进工艺,套管护壁;岩层采用回转钻进工艺,泥浆护壁。(4)取样本次勘察在控制性钻孔及部分一般性钻孔中采取岩、土样进行试验,并保证主要岩土层样品个数满足规范要求,一般不少于6组,取样间隔原则上为2~3m。采取土样使用取土器取样,取土器型号及适用土层见下表1.3.1-2:取样方法及仪器表。黏性土用压入法,用油压加压,快速均匀压入土中,减少对土样的扰动;硬土和土状风化岩用击入法,采用重锤少击快速取样;砂样采用标贯芯和岩芯管取样;岩样直接从岩芯管内采取岩芯。取样器及取样方法选择表表1.3.1-2序号土层类别取土器类型土样质量等级适用岩土层取样方法1填土、含砂粉质黏土、全风化层、土状强风化层回转取土器Ⅰ<1-2>、<2-1>、<2-2>、<3>、<4-1>旋转钻进2碎块状强风化、中微风化岩层回转岩芯钻探Ⅳ<4-2>、<5>回转岩芯钻探(5)原位测试1)标准贯入试验在所有钻孔中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0.5条的规定进行标准贯入试验。主要用于判断砂土密实度、天然地基土承载力和地基变形参数;判定饱和砂土地震液化的可能性及液化等级。取扰动样鉴别和描述土的类别。采用标准贯入设备在钻孔内进行标准贯入试验,试验间距一般2~3m。试验前清孔,标贯器放入孔底后先预打15cm,开始记录每贯入10cm的锤击数,累计贯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注贯入试验锤击数N。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达30cm时,可记录50击的实际贯入深度,按公式换算成相当于30cm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并终止试验。2)波速测试图1.6.1:剪切波测试方法示意图检测方法为单孔检层法,仪器由电源供给脉冲电流,使电磁震源激发产生沿井壁地层传播的P、S波,S波传播到检波器位置时,通过井液耦合图1.6.1:剪切波测试方法示意图相距1m的两道检波器把S波信号记录下来。检波器接收波的振动信号并转换成电信号,然后传输到仪器的前置放大和滤波部分,先进行可变增益的放大以达到足够的信噪比,再进行各种滤波(高低通、谐波抑制等),并由多路电子转换开关将两道并行的已放大的模拟信号进行采样保持,变为一路串行的离散脉冲信号,此脉冲信号被放大到模/数转换器要求的幅度范围内,经高速逐次逼近式A/D转换器进行量化(数字化),转换为相应的数字信号。由两道S波的初至时间差可计算出两道间地层的波速值。采集得到的同一钻孔测试记录,资料处理流程如下:(1)读取各测点的剪切波速度(Vs);(2)计算岩土层等效波速;剪切波波速计算公式:式中:V——岩土层层速度(m/s);H2、H1——层底和层顶深度(m);d——激振点中心至测试钻孔孔口中心的水平距离(m);t2、t1——S波到达层底及层顶的时间。本次在建筑物范围内选择3个典型钻孔进行波速测试。3)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在部分钻孔中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0.4条的规定对本场地揭露的半岩半土状强风化层及含风化岩块的其它土层进行适量的动力触探试验,以确定地基承载力、变形模量、基床系数等。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是利用一定的锤击动能(锤重63.5±0.5kg,落距76±2cm),将一定规格的圆锥探头(圆锥直径74mm、锥角60°)打入钻孔孔底的士中,根据打入土中的贯阻抗,判别土层的工程性质。贯入阻抗用贯入器贯入土中10cm的锤击数N63.5表示,N63.5也称为贯入击数。动力触探应采用自动落锤装置。触探杆最大编斜度不应超过1%,锤击贯入应连续进行;同时应防止锤击偏心、触杆倾斜及侧向晃动;锤击速率每分钟宜为15~30击。准确记录每贯入10cm4)氡浓度测试在每个测试点,采用专用钢钎打孔。孔的直径宜为20~40mm,孔的深度宜为600~800mm。成孔后,应使用头部有气孔的特制的取样器,插入打好的孔中,取样器在靠近地表处应进行密闭,避免大气渗入孔中,然后进行抽气。正式现场取样测试前,应通过一系列不同抽气次数的实验,确定最佳抽气次数。所采集土壤间隙中的空气样品,宜采用静电扩散法、电离室法或闪烁瓶法等测定现场土壤氡浓度。取样测试时间宜在8:00~18:00之间,现场取样测试工作不应在雨天进行,如遇雨天,应在雨后24h后进行。1.3.2室内资料整理工作汇集野外钻探原始记录、标准贯入试验资料、钻孔测量资料、室内土样、岩样、水样的试验资料、岩土芯数码照片资料,并参照广东省地质图(1:50万)及说明书、广东省地质构造图(1:100万)及说明书、广东省水文图集及说明书,进行整理、检查、分析、统计后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制。室内资料的整理采用专业勘察软件CAD(GICAD)及各项测试工作的专门软件对所有图件和各项岩土数据进行处理。1.3.3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本次勘察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详见下表1.3.3:主要机械设备表。主要机械设备表表1.3.3序号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用途1GPS接收仪器天宝1台套测量定位2工程钻机及配套设备XY-100型4台套工程地质钻探3标准贯入试验设备锤重63.5kg,贯入度30cm4套标准贯入试验4重型动力触探仪锤重63.5kg,贯入度10cm4套动力触探试验5地下管线探测仪RD40001套探测地下管线6取样器4套采取原状土样7波速测试仪XG-11台波速测试8注水试验设备水表、水泵、水位计等1套抽水试验9土壤氡测试仪RAD-71套场地氡含量测试10岩、土、水试验设备1套岩、土、水试验11办公自动化设备IBM2台资料处理12数码照相机CANON、SONY1台拍摄岩芯照片13数码摄像机CASIO1台拍摄开、终孔录相14汽车宝沃BX51台1.3.4完成工作量我公司分别于2019年4月9日和2019年4月27日按钻孔平面布置图进行了钻孔测放,钻机于2019年4月10日进场,至2019年5月3日共完成钻孔32个,完成所有设计布置钻孔。具体工作量见下表1.3.4:完成工作量统计表。完成工作量统计表表1.3.4序号工作项目工作量备注1钻探陆上钻孔32个孔/1125.9m2取样采取土样87件3采取岩样23件4采取水样2组5采取土腐蚀样2组6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251次7重型圆锥动力触探3米8波速测试3个孔9氡气含量56个点10水位试验注水试验1孔11其他勘探点坐标及高程测量32个点12彩色数码编辑照片32个孔1.4勘察依据规程、规范及技术标准本次勘察执行下列国家和行业及地方规范、标准,并参照执行以下专业手册(或工具书)的相应规定:1、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2、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3、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4、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5、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6、国家标准《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2007);7、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2008年6月确认继续有效);8、国家标准《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9、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10、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1、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12、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3、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14、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72-2017);15、行业标准《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83-2011);16、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16);17、广东省标准《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范》(DBJ/T15-20-2016);18、广东省标准《锤击式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J/T15-22-2008);19、广东省标准《静压预制混凝土桩基础技术规程》(DBJ/T15-94-2013);20、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21、住建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22、 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抗浮设计规程》(DBJ/T15-125-2017);23、住建部令第37号《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24、现行国家或行业其它规范、规程和规定。第二章场地岩土工程条件2.1地形地貌及自然地理拟建场地位于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地块位于广东机电职业学院钟落潭校区西南角,场地东侧为在建学生宿舍楼施工场地,南部为已建建筑物,位于山坡脚下,西侧为广新路,北部为校园建筑。校区北临广从九路,位于地铁14号线马沥站附近,交通便利。场地原始地貌单元属构造剥蚀低丘陵山前之缓坡地带,2009年时已经过推填整平,现状场地地形较为平坦,局部有起伏,主要为废弃的驾校训练场和绿化用地,地面标高38.12~41.17m,平均40.16m,最大高差约3m。场地景观见图2.1。图2.1:场地景观图2.2场地气候条件广州市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广州市受季风环流所控制,冬季处于极地大陆高压的东南缘,常吹偏北风,且在冷暖气团交绥地带,气象要素变化大。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及南海低压槽的影响,常吹偏南风,由于暖湿气流的盛行,气候高温多雨,因而摆脱了回归干燥带及信风带的影响,表现出季风气候的特色。受低纬海洋湿润气流的调节,夏季不像内陆长江流域一些盆地那样酷热。广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长夏无冬,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但热带气旋、暴雨、洪涝、干旱、寒潮和低温阴雨也常出现。本地区年平均气温22.3℃(10年累年值),极端最高气温37.7℃(10年累年值),最高月平均气温28.8℃(10年累年值);年平均气温21.8℃(41年累年值),极端最高气温38.1℃(41年累年值),最高月平均气温28.8℃(41年累年值)。勘察期间日最高气温达36.6℃。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年平均降雨量为1783.6毫米(10年累年值),月最大降雨量547.7毫米(10年累年值),日最大降雨量269.5毫米(10年累年值);降雨量在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多集中在汛期(每年4~9月份),汛期雨量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90%,最大月雨量大部分发生在5、6月间。汛期是地下水补给期,10月~次年3月为地下水消耗期和排泄期。年平均蒸发量为1460区内的自然灾害有热带气旋、暴雨、洪涝、寒潮、低温阴雨和强对流天气等。广州市受季风环流控制,冬季处于极地大陆高压的东南缘,常吹偏北风,且恰在冷暖气团交绥地带,气象要素变化大。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及南海低压槽的影响,常吹偏南风,由于暖湿气流的盛行,气候高温多雨,因而摆脱了北回归线干燥带及信风带的影响,而表现出季风气候的特色。受低纬海洋湿润气流的调节,夏季不像中国内陆长江流域一些盆地那样酷热。广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长夏无冬,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四季树木常绿,花果常香,鱼虾常鲜。但热带气旋、暴雨、洪涝、干旱、寒潮和低温阴雨也常出现。广州市各气候要素如下:(1)太阳辐射总量与日照广州市各地下午太阳高度角都在42°37″以上,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总量与日照时数均充足。广州市各地日照时数基本上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年总辐射量为4400~4000MJ/m²(兆焦耳/平方米)。但广州市区成为全市的日照相对低值区,因为市区的大气污染较严重,霾、雾、烟、尘较多,降低了日照时数,全年日照总数为1770~1940h(小时)。广州市2001~2017年太阳辐射及日照参数见下表表2.2-1~表2.2-2:广州市区累年逐月太阳总辐射量统计表(单位:MJ/m²)表2.2-1月份123456789101112广州市区306243268301389419407490444440337334广州市区累年逐月日照量统计表(单位:h)表2.2-2月份123456789101112广州市区132.477.768.479.7130.4140.8222.4202.4187.0201.2184.0168.4(2)气温广州市地处低纬,终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为21.4~21.9℃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12.9~13.5℃,极端最低气温达-2.6℃,出现在从化(1963年1月16日)。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8.4~28.7℃广州市区月平均气温统计表(单位:℃)表2.2-3月份123456789101112广州市区13.414.317.821.824.627.328.428.327.023.919.414.0(3)降水广州市年降水量在1612~1909mm之间,多年平均降雨量1725.9mm(2001~2010),地区分布为北多南少,丘陵多于平原。广州市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匀,雨量主要集中在4~9月,约占年雨量的80%以上,其中前汛期(4~6月)占年雨量的40%~50%,后汛期(7~9月)占年雨量的30~40%。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少雨季节,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20%左右。广州市降水量虽然丰沛,但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最多雨年和最少雨年降雨量相差2倍多,广州市2001~2017年各月平均降水量见表2.1.1-4。广州市区各月平均降水量(单位:mm)表2.2-4月份123456789101112广州市区40.966.389.9174.3288.7274.6223.1223.6179.969.141.024.1(4)风广州市受季风环流控制,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半年(9月至翌年3月)处于大陆冷高压的东南侧,盛吹偏北风,其频率基本在14%~40%;夏半年(4~8月)经常副热带高压西部及南部支槽与西南低压槽的交替影响,常吹偏南风,其频率大致在15%~25%。广州市区各月平均风速表(单位:m/s)表2.2-5月份123456789101112全年广州市区2.02.01.91.81.81.81.91.71.81.92.12.01.9(5)蒸发量据相关已有资料,年平均蒸发量为1460.7毫米(10年累年值),月最大蒸发量228.(6)灾害天气受南海海洋气候影响,本地区也是台风活动侵袭经过的地区之一,夏秋季节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强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丘陵山区山洪暴发,平原地区积水成灾。1)台风台风是影响广州市的重要天气系统。台风产生于热带海洋上,是以低压为中心的大气涡旋,统称为热带气旋,在中国按照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划分为4个等级:6~7级称为热带低压;8~9级为热带风暴;10~11级为强热带风暴;12级或以上的称为台风。影响广州市的热带气旋数量,各年之间差别很大,少的全年只有1个,多的达7个,如1961年、1993年。平均每年3.2个。热带气旋侵袭广州的数量多年平均为0.9个,但各年之间差别大,多的一年中有3个侵袭广州市,如1957年、1960年、1971年,个别年份受台风袭击比较严重,如1971年6~8月,广州市连续3次受台风袭击和影响;少的全年没有热带气旋侵袭广州市,这样的年份近45年来有21年。一年之内,除1~4月没有热带气旋直接影响广州市外,其他各月均有受热带气旋直接影响的可能。5~10月是广州市的台风季节,盛夏的7、8、9三个月,热带气旋影响和侵袭广州市的可能性均较大,分别占全年的71.4%和81.5%。这三个月是广州市台风活动的盛期。据1949~1993年资料统计,有23个台风对广州影响较大,造成广州8级以上大风(或极大风速≥24.5米/秒)、日雨量在2)暴雨根据国家气象局的标准,凡日雨量50~99.9毫米称为暴雨;日雨量100~199.9毫米称为大暴雨;日雨量200毫米或以上称为特大暴雨。从地区分布来看,北部的从化县、增城县多暴雨,南部的南沙区、广州市区相对较少。从季节分配来看,广州市一年中的暴雨主要集中在夏季风盛行时期,每年4~9月夏季风盛行,暴雨显著增加;10月至翌年3月,主要受冬季风控制,暴雨显著减少。所以,广州市暴雨季节长,暴雨日数多。从广州市各地平均状况看,除12月份没有暴雨外,其余各月都有,最多出现在春夏之交的5、6月,是防汛的紧张阶段;其次是8月、4月和7月;再次是9月,其它月份均极少出现暴雨。据1908~1988年80年(缺1945、1946、1947年资料)统计结果,1908~1988年共出现暴雨152次,平均每年1.9次,最多年份达7次。综上所述,勘察范围内气候温暖湿润,降雨丰富。由于项目地形平坦,引发不良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低。2.3河流水文特征广州市位于东江、北江和西江的下游,珠江三角洲的中北部。全市河流归属珠江水系,其中东北部以山区河流为主,主要河流有流溪河、增江和白坭河;南部为珠江三角洲河网区,主要为西江、北江、东江下游水道和珠江前、后航道交织组成的河网。珠江、东江和流溪河在本区交汇,经狮子洋入海,是区域地下水的最低排泄基准面。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地表水系发育,水网密布,分布有大中小河流34条,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之一。据黄埔潮汐站资料,珠江平均高潮水位0.72m,平均低潮水位为-0.88m,涨潮最大潮差2.56m,落潮最大潮差3.00m。本工程场地地势较高,距离最近的地表水体为场地北西3km的流溪河。2.4区域地质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广州市位于华南准地台(一级单位)湘桂赣粤褶皱带(二级单位)粤中坳褶皱束(三级单位)的中部,广从断裂、瘦狗岭断裂及广三断裂是本区构造的基本骨架,自加里东构造阶段便开始活动,经历了海西-齐全印支构造阶段、燕山构造阶段和喜马拉雅山构造阶段,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继承性断裂活动,并引起差异断块升降。根据1:5000《广州市断裂构造图》,本项目场地位于广花凹陷构造区内。广花凹陷位于广从断裂以西、广三断裂以北,受广从断裂控制,主体构造为北东向,主要为上古生界组成的北东向复式向斜构造,并发育有了上三叠系与下第三系组成的断陷盆地。本区地质构造发育,近场区的断裂构造包括北东向的广州-从化断裂(F125)和北西向的西塘断裂(F217)。场地一带地质构造见下图:图2.4:区域地质构造纲要图(1)广州-从化断裂(F125):又称“广从断裂”,是粤中规模较大的北东向断裂构造带,属于区域性恩平—新丰断裂带的中段。断裂总体走向北30°~50°东,倾向北西,倾角40°~60°。它北起从化良口,经街口、神岗进入广州市郊的五雷岭,经过本场地一带再延至市内的广州中医学院、越秀山的西侧、象岗山,断裂自流花湖向南隐伏在第四系之下,经荔湾区延至黄沙、珠江南岸的石围塘伸向南海,区内延长大于100km。断裂带主断裂的破碎带宽度一般为十几米,个别地段达上百米,构造岩以脆性的碎裂岩为主,常见硅化现象。广从断裂为一全新活动断裂,晚更新世以来在场地一带(断裂中段)活动性较弱,而在广州~佛山地区(断裂南段)活动性较强。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5.8.3条表5.8.3进行全新活动断裂分级,场地所在广从断裂近500年来最大震级M<7级,属于微弱全新活动断裂,处于构造较稳定的地段。(2)西塘断裂(F217):该断裂位于西塘~镇龙一带,走向300°~320°,倾向南西或北东,倾角70°至近直立,长约28km,为正断层。北段发育于西塘一带的J3G花岗岩中,中段为第四系覆盖(于场地附近穿过),南段发育于丘陵区K1F、K1L花岗岩中延伸至镇龙一带。断面呈舒缓波状,航片上线性影象特征明显。南东段航磁异常呈北西向分布,正负磁场伴生。沿断裂发育硅化岩和硅化压碎岩,镜下观察可见两期硅化作用,石英脉及细粒花岗岩脉顺破碎带贯入。该断裂规模及影响均较小。总的来说,本工程场地位于广从断裂中段钟落潭附近,断裂或其分支断裂可能从场地附近穿过,但断裂属于微弱全新活动性断裂,构造稳定性较好,未来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不大,最大震级不大于7级,本区构造稳定性属稳定。外业勘察期间也未揭露到断裂迹象。2.5地层岩性根据野外钻探揭露情况,该场地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晚更新世残积土层及下伏基岩古近系始新统宝月组(E2by)砾岩地层。具体详见:钻孔地质柱状图和工程地质剖面图。现将各岩土层分述如下:2.5.1人工填土层(Q4ml)场地内人工填土层主要为素填土,颜色主要为红褐色杂褐黄色,松散,局部稍压实,组成物主要为人工堆填的含砂(砾)粉土及少量的碎石、砼块等。本层直接出露于地表,本次勘察在32个孔中有揭露。揭露地层层顶标高为38.12~41.17m,顶面埋深为0.00m,厚度为1.40~8.70m,平均厚度4.62m。标贯测试26次,实测标贯击数N=5~13击,实测平均8.23击。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1-2>”。2.5.2晚更新世残积土层(Q3el)(1)含砂(砾)粉土层:褐黄色、红褐色,稍湿-湿,松散-中密状,成分以粉土为主,含较多粗砾粒石英,干强度中等,韧性较差。本层在28个钻孔有揭露,基本均匀分布于场地,层顶标高为15.22~39.69m,顶面埋深为1.40~25.40m,厚度为1.40~30.90m,平均厚度8.49m。标贯测试100次,实测标贯击数N=4~15击,实测平均11.3击。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2-1>”。(2)含砂(砾)粉土层:褐黄色、红褐色,稍湿,密实状,成分以粉土为主,局部含较多碎石及角砾,干强度中等,韧性较差。本层在21个钻孔有揭露,基本均匀分布于场地,层顶标高为12.64~38.01m,顶面埋深为2.70~27.60m,厚度为2.30~22.80m,平均厚度10.67m。标贯测试次,实测标贯击数N=16~37击,实测平均20.8击。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2-2>”。2.5.3古近系始新统宝月组砾岩(E2by)(1)全风化砾岩:红褐色为主,岩石风化强烈,可见原岩结构,岩芯呈坚硬土柱状,局部含中、强风化岩碎块,遇水易软化。本次勘察在17个钻孔中有揭露,层顶标高为13.87~34.72m,顶面埋深为6.10~26.30m,厚度为1.50~19.00m,平均厚度5.46m。标贯测试29次,实测标贯击数N=31~47击,实测平均35.07击。在图表上代号为“<3>”。(2)土状强风化砾岩:红褐色杂黄褐色,岩石风化强烈,原岩结构清晰可见,岩芯呈坚硬土柱状、半岩半土状,手捏易散,遇水易崩解。本次勘察在9个钻孔中有揭露,层顶标高为11.74~28.80m,顶面埋深为12.20~28.10m,厚度为0.70~9.50m,平均厚度3.78m。标贯测试8次,实测标贯击数N=50~56击,实测平均52.1击。在图表上代号为“<4-1>”。(3)碎块状强风化砾岩:灰褐间灰白色,原岩结构十分清晰,岩质软,风化强烈,手可折断,岩芯呈碎块状,局部含中风化岩块。本次勘察在5个钻孔中有揭露,零星分布,层顶标高为8.62~24.38m,顶面埋深为16.50~32.00m,厚度为0.70~12.00m,平均厚度7.24m。在图表上代号为“<4-2>”。(4)中风化砾岩:浅灰、灰褐色,砂砾质结构,层状构造,砾石砾径多为2cm-10cm,局部大于10cm,砾石主要为隐晶质灰岩和钙质胶结砂岩,含量40%-90%,泥质、钙质或铁质胶结,为较软岩,岩芯较为完整,局部破碎,裂隙发育,岩芯主要呈短柱状、碎块状,局部长柱状。本次勘察31个钻孔有揭露,层顶标高为1.34~22.21m,顶面埋深为18.50~39.00m,揭露厚度为1.00~9.40m,平均厚度5.94m。在图表上代号为“<5>”。2.5.7土洞、溶洞(1)溶洞:本次勘察在2个钻孔揭露2个溶洞,均为无充填情况,掉钻,漏水,顶面埋深为25.50~31.40m,高度为0.50~2.40m,平均1.45m。在图表上代号为“<0-2>”。(2)土洞:本次勘察有2个钻孔揭露土洞,无充填,掉钻,漏水,顶面埋深为23.00~29.00m,高度为5.10~10.00m,平均7.55m。在图表上代号为“<0-1>”。土洞、溶洞的详细情况见各钻孔柱状图。各岩土层的顶面埋深、标高情况具体见附表2:各岩土分层顶面标高、埋深及厚度统计表。2.6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及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3.2.2条和第3.2.3条,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场地岩石划分具体见下表2.1: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及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表。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及岩体基本质量等级表2.1岩石名称层号饱和抗压强度(MPa)岩石质量指标(RQD)%坚硬程度完整程度基本质量等级碎块状强风化砾岩<4-2>5--极软岩极破碎Ⅴ中风化砾岩<5>1730~90较软岩较破碎=4\*ROMANIV级第三章水文地质条件3.1地表水距离场地最近的地表水体为场地西北侧约3km的流溪河,对场地影响较小,且场地粉土层较厚,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弱。3.2.1地下水埋藏条件、透水性、富水性场地地下水按赋存方式分为上覆土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三种基本类型。1)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填土层、残积土层及全强风化土层中。该层地下水由地表水下渗及基岩水渗入而形成,消耗于蒸发及地下径流排泄。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雨、地下水循环、生活废水和基岩水入渗,靠蒸发及地下迳流排泄。2)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赋存在基岩风化裂隙中,稍承压性,受裂隙发育程度控制,其透水性、富水性不均,一般透水性弱,富水性弱。在裂隙发育地段容易形成集水带,水量稍丰富。3)碳酸盐类岩溶水主要赋存在基岩溶、土洞中,水量贫乏~中等,稍具承压性。透水性与裂隙、岩溶发育程度有关。溶洞、溶蚀裂隙发育很不均匀,裂隙、溶蚀及溶洞不太发育的部位,岩层透水性一般较弱;溶蚀及裂隙发育的部位,透水性一般中等,溶洞发育的部位透水性一般较强,有较大涌水的可能。3.2.2地下水位、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勘察施工期间,陆地各钻孔均遇见地下水。实测钻孔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为5.10~7.50m,平均埋深6.28m,标高为31.72~35.97m,平均标高为33.89m。实测钻孔地下水混合水层稳定水位埋深为5.30~7.70m,平均埋深6.51m,标高为31.52~35.67m,平均标高为33.65m。本次勘察对部分钻孔进行了地下水位分层量测,各含水层天然地下水位相差不大,结果如下表所示。地下水位一览表表3.2.2序号含水层埋深/平均值(m)标高/平均值(m)说明年变化幅度1<1-2>、<2-1>、<2-2>、<3>、<4-1>5.10~7.50/6.2831.72~35.97/33.89与初见水位一致约2.0m2<4-2>、<5>、<0-1>、<0-2>5.30~7.70/6.5131.52~35,67/33.65与稳定水位一致约1.5m注:(1)考虑到本场地位于南方地区雨水充沛,地下水位较高,承压水在天然状态下变化幅度较小;(2)本场地未进行地下水长期观测,各层地下水变化幅度为据场地地层条件、周边环境、气候条件等综合考虑给出的估计值;(3)由于本次勘察野外作业工期较短,实测的地下水位与设计和施工期间的地下水位会存在一定的差别,设计、施工时应予注意。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的赋存、补给及排泄关系密切,广东地区每年4~9月为雨季,大气降雨充沛,水位会明显上升,而在冬季因降水减少,地下水位随之下降,地下水位变动频繁;承压水的年度地下水位变化较为平缓。场区在雨季或暴雨时,地下水位会上升,场区水量会较大。根据钻孔揭露情况,结合周边地形地貌及区域地质资料,潜水主要补给来源大气降水,排泄主要表现为大气蒸发及地下径流排泄;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类岩溶水,地下水位相对较稳定,地下水在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区通过大气降水进行补给或孔隙水下渗补给,通过径流在排泄区进行排泄。若在含水层中抽取地下水,致使地下水的水力平衡关系发生改变,地下水将通过人工进行排泄,也会发生越流补给。3.3地下水和浅层土腐蚀性评价3.3.1场地环境类型和地层渗透性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附录G的规定,结合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判定场地环境类别如下:地下室混凝土墙一面临水一面暴露在大气中,水通过渗透作用不断蒸发,深入面腐蚀轻微,而渗出面腐蚀严重,这种情况对混凝土腐蚀严重,故其环境类别为Ⅰ类;桩基础长期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其环境类别为=2\*ROMANII类。地下室底面大部分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地下室以下的桩基础处于长期浸水环境,地下室在地下水位变动范围内处于干湿交替环境,因此评价地下水位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的腐蚀性条件按长期浸水和干湿交替均予以考虑。场地无砂层发育,地下水地层渗透性按B类考虑。地表土地层渗透性按B类考虑,环境类别按Ⅱ类考虑。3.3.2腐蚀性评价(1)水腐蚀性评价本场地勘察共取2组地下水样进行水质分析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按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1~12.2.4条,场地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具体测试指标见表3.3.2-1:地下水腐蚀性化学指标及评价表水质分析汇总表。地下水腐蚀性化学指标及评价表表3.3.2-1孔号水类型1Cl-2SO42-3Mg2+4NH4+5PH值6侵蚀性CO27HCO3-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对砼中钢筋的腐蚀性腐蚀介质mg/Lmg/Lmg/Lmg/Lmg/Lmg/L环境类型Ⅰ环境类型Ⅱ地层渗透B长期浸水干湿交替SXK04钻孔水12.281.732.730.224.5427.333.08微微弱微微SXK25钻孔水4.56237.086.950.277.03.7892.45微微微微微具体测试指标见附表8:水质分析汇总统计表及表3.3.2-1:地下水腐蚀性化学指标及评价表。(2)土腐蚀性评价本次勘察共取2组土样进行土的易溶盐分析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按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1~12.2.4条,场地浅层土的腐蚀性评价为:浅层土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各组土样主要腐蚀性化学指标及腐蚀性评价见附表9:土腐蚀性分析汇总统计表及表3.3.2-2:场地土腐蚀性化学指标及评价表。场地土腐蚀性化学指标及评价表表3.3.2-2孔号土层1Cl-2SO42-3Mg2+4PH值5CO32-6HCO3-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对砼中钢筋的腐蚀性腐蚀介质mg/kgmg/kgmg/kgmg/kgmg/kg环境类型Ⅱ地层渗透BSZK02素填土8.52166.083.66.21073.81微微微SXK04素填土7.1132.4810.46.09049.41微微微(3)防护措施地下水对建筑材料腐蚀的防护,应按现行国家行业标准进行防腐设计。3.4场地岩土层综合渗透系数场地不存在砂土层,土层主要为含砂(砾)粉土层,含水量相对比较贫乏,因此本次勘察未进行专门的抽水试验。对<2-2>层进行了降水头注水试验,试验成果详见附图7:注水试验成果图及表3.4-1:注水试验主要成果。注水试验主要成果表3.4-1时间孔号地下水类型岩土性质含水层厚度(m)试验深度(m)试验前稳定水位深度(m)初始实验水头/结束试验水头(cm)持续时间(min)注水管半径(cm)渗透系数(m/d)2019.4.21SXK08孔隙水含砂(砾)粉土6.55.15.0500/474.6956.350.025说明:1、渗透系数的计算采用的公式为:
K2、试验时钻孔套管下至孔底,孔底进水。岩土渗透系数(k)值的大小,对于土层主要取决于土的成因、颗粒大小、颗粒级配及土的密实度等;对于基岩则主要取决于基岩风化程度、裂隙发育大小及裂隙的连通性等。建议本场地内各岩土层的渗透系数选用见下表3.4-2:综合渗透系数建议值表。综合渗透系数建议值表表3.4-2岩土分层地层编号渗透系数k(m/d)透水性等级素填土层<1-2>0.50弱透水含砂(砾)粉土层<2-1>0.05弱透水含砂(砾)粉土层<2-2>0.03弱透水全风化层<3>0.03弱透水土状强风化层<4-1>0.1弱透水碎块状强风化层<4-2>1.50中等透水中风化层<5>0.9弱透水注:岩溶水为管道流,不符合渗透规律,不提供渗透系数。3.5场地水文地质特征评价根据本次勘察所揭露岩土层的类别、状态和试验成果,现将场地水文地质特征简要汇总,具体见表3.5:水文地质特征分析评价表。水文地质特征分析表3.5分析项目水文地质特征分析评价结果储水构造未见明显储水构造。地表水体附近无地表水体,距离场地约3km为流溪河。地下水含水层主要含水层是上覆土层中孔隙水,透水性弱;碳酸盐类基岩裂隙岩溶水,裂隙、溶蚀及溶洞不太发育的部位富水性弱,透水性弱,发育的部位富水性中等,透水性强。地下水类型土层中潜水、碳酸盐类基岩裂隙、岩溶承压水。地下水动态特征孔隙潜水受气候、地表入渗补给影响较强;承压水一般受水压传递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季节变化、地表水入渗等影响较弱。地下水水力特征基岩裂隙、岩溶水承压水与潜水层之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地下水分类按PH分类:pH=4.54~7.0,表现为酸性~中性;按硬度分类:CaCO3含量为20.38~89.64mg/L,为极软水~微硬水;按矿化度分类:为淡水。地下水化学类型HCO3--Cl--Ca2+-Mg2+型水。历史最高水位由于未设置观测孔,暂无历史最高水位资料。砂层地下水渗流稳定性场地无砂层分布,发生流砂、管涌、突涌的可能性小。3.6抗浮设计水位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及地区水文地质资料。该场地地下水稳定水位标高为31.52~35.67m,平均标高为33.65m,地下水年变化幅度约为1.5m。勘察场地水位埋深相对较浅,地下水量丰富,必要时设计还应考虑地下水对(建)构筑物的浮托作用。抗浮设计水位若有长期水文观测资料或历史水位记录时,地下水作用力的计算可采用历史最高水位;若无长期水文观测资料或历史水位记录时,地下水浮力的计算可采用丰水期最高稳定水位。参照拟建场地实测水位,同时综合强降水以及附近市政道路标高,综合分析,建议本场地地下结构抗浮水位的取值36.0m。第四章岩土参数的统计和选用4.1关于统计指标和参数建议值的说明本报告所列岩土物理力学统计指标,是指按有关规范及试验、测试要求的方法,对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后所获得的指标。关于本报告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统计中所列的标准值和平均值的使用,特作如下说明: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4.2.5条,一般情况下,应提供岩土参数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数据分布范围和数据的数量;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需要的岩土参数标准值,应按第14.2.4条计算;当设计规范另有专门规定的标准值取值方法时,可按相关规范执行。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第7.3.6条,指标的统计数量少于6个时,可根据指标的范围值,结合地区经验,给出经验值。本报告给出的建议值,是在结合本场地特点、附近工程资料及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给出的建议采用的标准值。4.2标准贯入试验1、采用方法本次勘察采用的原位测试有标准贯入试验和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设备的规格符合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表10.4.1及表10.5.2的有关规定。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进行非连续贯入测试,标准贯入试验方法达到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2、标贯试验击数统计场地各岩土层标准贯入试验击数汇总情况具体见附表3:标准贯入试验汇总统计表。3、取值标准标准贯入试验击数N值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0.5.5条的条文说明规定,勘察报告应提供不作杆长修正的N值,应用时再根据情况考虑修正或不修正,用何种方法修正。本报告图件所涉及的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均为实测值,但以杆长修正值查阅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16)相应规定的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4.3重型动力触探试验1、采用方法本次勘察采用的标准贯入试验设备的规格,符合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表10.5.2的有关规定。试验方法达到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0.5.3条规定的要求。2、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击数统计场地各岩土层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击数汇总情况具体见附表4: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汇总统计表。3、取值标准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击数N值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0.5.5条的条文说明规定,勘察报告应提供不作杆长修正的N值,应用时再根据情况考虑修正或不修正,用何种方法修正。本报告图件所涉及的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击数均为实测值,但以杆长修正值查阅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16)相应规定的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4.4波速测试成果1、采用方法本次勘察采用的波速测试方法达到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0.10.2条规定的要求。2、各岩土层剪切波数据统计各测试钻孔土层的波速测试成果具体见附图5:钻孔波速测井图。4.5室内土工试验4.5.1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及粒度分析成果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汇总情况及统计结果具体见附表5:土工试验成果汇总统计表。4.5.2取值标准岩土参数的标准值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4.2.4条的规定,强度指标统计修正系数计算公式中的正负号按不利组合考虑。4.5.3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建议根据统计结果,结合附近工程资料及地区工程勘察经验,现将本场地主要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汇总,具体见表4.4.3: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土的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表表4.5.3层号岩土名称含水量w(%)湿密度ρg/cm3孔隙比e液性指数IL压缩系数av1-2MPa-1压缩模量ESMPa直接快剪固结快剪黏聚力ckPa内摩擦角φ(0)黏聚力ckPa内摩擦角φ(0)<1-2>填土层19.31.940.664--0.404.3811.010.0<2-1>含砂(砾)粉土层18.81.930.660--0.375.5020.016.022.019.0<2-2>含砂(砾)粉土层18.91.950.652--0.296.5022.018.024.021.0<3>全风化砾岩18.11.990.635--0.227.5028.020.032.023.0<4-1>土状强风化砾岩16.52.070.527--0.189.0032.023.039.026.0注:表中各土层的数据为实验值结合地区经验值确定。4.5.4岩石抗压强度指标本次勘察采取了岩石样品进行室内岩石抗压强度试验,岩石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值汇总情况具体见附表6:岩石试验成果汇总统计表。根据统计结果,结合地区经验,现将本场地完整岩石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建议于表4.5.4:岩石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建议标准值表。岩石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建议标准值表表4.5.4层号岩石名称及风化程度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MPa)<4-2>碎块状强风化砾岩8<5>中风化砾岩22第五章岩土工程分析和评价5.1地震烈度及场地类型1、建筑场地从区域地震资料可知,本工程场地位于历史地震分带的内带,历史地震震级较低,区域范围内自1372年来发生M≥4.7级以上强震25次,其中M4.7-4.9级地震13次、5.0-5.9级地震10次、6.0-6.9级地震2次,最大地震为1962年广东河源6.1级地震。工程场地600余年来未遭受超过Ⅶ度的地震破坏。从历史地震活动周期看,当前正处于剩余释放阶段向平静阶段的过渡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东南沿海地震震中分布及地震带划分图如图5.1所示。本工程场地位于区域基本稳定区内,可进行本工程的建设。图5.1东南沿海地震震中分布及地震带划分图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存在土洞和溶洞,按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1.1条规定,故划分为抗震不利地段。对地基基础,可采用桩基、地基加固处理。2、场地土的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本次勘察在场地范围内选取了3个钻孔进行了波速测试试验,详见附图5。根据波速测试成果资料,将本场地各岩土层的剪切波速列于下表5.1-1:各岩土层剪波速一览表。各岩土层剪切波速一览表表5.1-1序号岩土名称层号剪切波速(m/s)土的类型1填土<1-2>162.08中软土2含砂(砾)粉土<2-1>181.53中软土3含砂(砾)粉土<2-2>245.78中软土4全风化砾岩<3>282.67中硬土5土状强风化砾岩<4-1>389.43*中硬土6碎块状强风化砾岩<4-2>501.00软质岩石7中风化砾岩<5>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通信线路建设合同
- 冷库物流及熟食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备案审批
- 国际物流试题及答案
- 电工基础考试题+答案
- 采购原材料合同范本
- 公共设施装修改造工程合同
- 商铺租赁合同协议书范本
- 度全国钢材供应合同
- 自我血糖监测操作
- 旅游规划怎么做
- 《射雕英雄传》好书读后感
- DB51T 2049-2015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规范
- 【MOOC】风景背后的地貌学-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护理感动案例
- 2024版《安全生产法》考试题库附答案(共90题)
- 企业天然气转让协议书范文范本
- 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的设计
- 玩具照相机细分市场深度研究报告
- 人工智能算法与实践-第16章 LSTM神经网络
- 中考监考和考务人员培训手册
- 数学史简介课件可编辑全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