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通假字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通假字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通假字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通假字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通假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通假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

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

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

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图片

一、概念辨析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为四种不同的文言现象,四者有

着严格的区别,初学者常常将之混为一谈。但现实中前三者确有相似

之处,而“假借字”往往和其他三种难以区分,所以对于不够明确的情

况,也往往用“通假字”统称。

1.古今字

古代已有对应的字,后人又造新字来表达这个意思。如“莫”为

“暮”之古字,因“莫”被用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

又造“暮”字。

2.异体字

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泼"睹”

和“靓A

3.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有临时作用。如“蚤”与“早”;

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二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

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4.假借字

通假字常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

其字的替代。而六书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

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

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

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二、通假字的类别及特点

1.从语音方面来看

(1)同音通假: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

【例】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畔”通“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通“早”)

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通“背”)

(2)双声通假:是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韵母不同。

【例】①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胡”通“何”)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③太后盛气而胥之。(《触龙说赵太后》)(“胥”通“须”)

④毋内诸侯。(《鸿门宴》)(“内”通“纳”,两字同声部。)

⑤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庄子•逍遥游》)(“培”通“凭”)

(3)叠韵通假:是指通假字与本字的韵母相同,声母不同。

【例】①置之河之干兮!(《诗经・伐檀》)(“干”通“岸”)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③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参”通“三”)

(4)音变通假: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

【例】①扁鹊望桓侯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读

“xudn”)

②将军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被”通“披”,读“pi”)

2.从字形(同偏旁)方面来看

(1)同声符的字可以互相通假。其根据仍然是音同或音近。在古

汉语中,按谐声规律而言,声符相同的字,古音必然相同或相近。

【例】①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那风》)(“匪”通“非”)

②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

③发闾左逾戍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遹”通“谪”)

(2)以简通繁,即用一个笔画较少的字代替一个笔画较多的字。

【例】①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通“授”)

③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取”通“娶”)

3.从字义方面来看,有以下情形:

(1)一对一的“单借”。即甲、乙二字通用,但甲可通乙,而乙不

可通甲。

【例】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可通"早”,

但“早”习惯上不可通“蚤”。)

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借“信”为“伸”,

但习惯上很少有借“伸”为“信”者。)

③默而识之。(《论语》六则)(“识”可以通“志”,反过来,“志”

却不能通“识”。)

(2)一对一“双借”。即甲、乙二字互通。

【例】①口慧之人必无信。(《淮南子》)(“慧”通“惠”)

②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③死即举大名耳!耳史记・陈涉世家》)(“即”通“则”)

④项庄则入为寿。(《鸿门宴》)(“则”通“即”)

(3)一字通数字。指某一借字可替代其他几个不同的本字。如“适”

与“敌”、“嫡”“遹”三字声符相同,音近而通假。

【例】①太甲,成汤适长孙也。(《史记》)(“适”通“嫡”)

②吴王夫差无适于天下。(《战国策》)(“适”通“敌”)

③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适”通“遹”)

(4)二字连通。指有两个通假字连接在一起。

“往而糜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墨子•非攻上》)(“腑”通

“腐”,“冷”通“烂”。)

“此(李)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汉书•苏武传》)(“宿”通“夙”;

“昔”通“夕”。)

(5)隔字相通。指某一借字(A)的本字(B)与另一汉字(C)

相通,那么,这一借字又与本字的本字相通。

【例】“臣得行义,则主失明”。(《韩非子》)(“明”通“萌”,而

“萌”又通“民所谓“失明”,实则是“失民”的意思。)张老师的

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6)群字互通。即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字相互通用。

【例】“唯、维、惟”三字,在用作语气词时,可以互相通用。“祭”

“际”“察”三字互通,皆有“至”义。

三、方法指导

通假字分辨方法

1.音变法

通假字的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今音。由于古

今语音变化较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一定全部音同音近,有的可

能变得完全不同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

近。

【例】①“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罢”通“疲”,

虽然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却是同音的。

②“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趣”通“促”,也是古代同音今

天却不同音了。

2.语境分析法

把某个通假字放到具体句子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字是构成句子的元素,句意的表达也就是通过这些元素在意义上

和语法上的组合而体现出来的。通假字中借字与本字只是读音相同或

相近,字义并无联系。清代学者王念孙就说过:“字之声同声近者,经

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

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为病矣。”意思是说,当我们碰到通

假字时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出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

义而“硬解”。

【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一句,其中“蚤”字的字义在

句中就显得格格不入。困惑之时,我们就要考虑该字有可能是一个借

字;找出借字,然后“依音破字”寻求本字。按本字读之,就文通意顺

To如上句中一旦找出“蚤”的本字“早”来,那么“旦日不可不早自

来谢项王”的句意就豁然开朗了。

3.例证认知法

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能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

如“无”通“毋”的例句:

【例】(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2)于嗟鸠兮,无食桑建。(《诗经・氓》)

(3)硕鼠硕鼠,无食我麦!(《诗经•硕鼠》)

(4)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5)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寡人之于

国也》)

(6)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7)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8)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1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1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上述例句,说明了“无”通“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那么下次遇

到“无”字,就应考虑可能有通假的情况。

4.借助工具书

阅读文言文,总会有些词语不能理解,查工具书,既能解决疑难,

又能节省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供学习文言用的工具书有许

多种类,从高中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

语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较为实用。尤其是《古汉语常

用字字典》,可作为必备的工具书,经常查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