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校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校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校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校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校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级高二下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美从何处寻?王義之在《兰亭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东晋大书法家在寻找美的踪迹,他似乎发现整个宇宙和万物已经盎然有诗意,作品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中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寻找美的踪迹,小的事物也不可忽视。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矿石商人仅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作“移人之情”或“移我情”。琴曲《伯牙水仙操》的序上说,伯牙由于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强烈的震撼,生活上的异常遭遇,整个心境受了洗涤和改造,才达到艺术的最深体会,把握到音乐的创造性的旋律,完成他的美的感受和创造。这个“移情说”比起德国美学家里普斯的“情感移入论”似乎还要深刻些,因为它说出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改造是“移情”的基础。这里我所说的“移情”应当是我们在心理方面发现美的积极因素和条件,而美学家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则是发现美的消极条件。郭六芳《舟还长沙》说:“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溶在自然世界那一片美的形象里。但是在这主观心理条件之外,也还需要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在这里是那夕照的红和十二珠帘的具有节奏与和谐的形象。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有辉光。”帘子造成了距离,同时它的线文的节奏也更能把帘外的花叶纳进美的形象,增强了它的光辉闪灼,呈现出生命的华美,就像一段欢愉生活嵌在素朴而具有优美旋律的歌词里一样。大诗人里尔克说:“诗不徒是感情,而是改变客观世界的现象。”我们不妨顺着里尔克的思路转过方向,从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前面所谈及的,改造我们的感情,使它能够发现美,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作“移我情”;而改变着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作“移世界”。“移我情”“移世界”,是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回转头来说,我们现实生活里直接经验到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丰富多彩的、有声有色有形有相的世界就是真实存在的世界,这是我们生活和创造美的园地。反过来,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美,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恰如希腊大诗人荷马的著名史诗《伊利亚特》歌咏希腊联军围攻特罗亚九年,为的是夺回美人海伦,而海伦的美叫他们感到九年的辛劳和牺牲不是白费的。我们寻到美了吗?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仅在主客观的审美之维中寻到了,还在时间之维中看到它踪迹:千百年来的诗人艺术家已经发见了不少,千百年后的世界仍会有新的表现。(摘编自宗白华《美从何处寻?》,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兰亭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宏大时空背景中寻找美的踪迹之作,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B.一朵微小的花唤起诗人华滋沃斯发现深度的美,与诗人的感情经过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有关。C.伯牙因为遭遇生活上的异常等,整个心境受了洗涤和改造,才达到艺术的最深体会,完成美的感受和创造。D.夕照的红和十二珠帘的具有节奏与和谐的形象是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与生活有距离,产生自然美。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围绕“寻找美”的话题展开,通过对比大书法家王羲之和诗人华滋沃斯的经典话语破题立论。B.文章第二段列举矿石商人仅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旨在阐明其未能克服私欲利害“移我情”而看到美。C.文章阐释了“移我情”“移世界”之间的关系,要使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移我情”比“移世界”更重要。D.文章采用总分论证结构,先总述“美从何处寻”,再从“怎样发现深度的美”所需的主客观条件分别阐释。3.结合原文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说明“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条件”的一项是()A.郭六芳《舟还长沙》交代自己拉开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发现家在画图中。B.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有辉光”,帘子呈现出生命的华美。C.希腊联军围攻特罗亚九年,海伦的美使他们感到辛劳和牺牲并非白费。D.大诗人里尔克强调的观点:诗不徒是感情,而是改变客观世界的现象。【答案】1.D2.B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与生活有距离,产生自然美”错误,原文是“但是在这主观心理条件之外,也还需要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在这里是那夕照的红和十二珠帘的具有节奏与和谐的形象……帘子造成了距离,同时它的线文的节奏也更能把帘外的花叶纳进美的形象,增强了它的光辉闪灼,呈现出生命的华美,就像一段欢愉生活嵌在素朴而具有优美旋律的歌词里一样”,可见“与生活有距离”错误。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通过对比大书法家王羲之和诗人华滋沃斯的经典话语破题立论”错误,由第一段“这是东晋大书法家在寻找美的踪迹,他似乎发现整个宇宙和万物已经盎然有诗意,作品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中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寻找美的踪迹,小的事物也不可忽视”可知,二人是从大和小的角度寻找美的踪迹,王羲之和华滋沃斯的话语不构成对比。C.“‘移我情’比‘移世界’更重要”错误,两者都是使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条件,文中没有说哪个更重要。D.“总分论证结构”错误,文章不是总分结构,应为“总—分—总”结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根据原文“反过来,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美,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可知列举“希腊联军围攻特罗亚九年,海伦的美使他们感到辛劳和牺牲并非白费”这一材料,旨在说明“美的影响”,而非“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条件”。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圣洁已经被人们称颂了近千年之久。现在,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这一发现不但令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精妙构思,还给材料科学家带来启发。一场自清洁材料的革命因此揭开了序幕,有望使人们摆脱污渍的烦恼。20世纪90年代,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巴斯洛特首次发现并解释了荷叶的自清洁效应。他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叶面时,为防止微小灰尘带来的干扰,总是将叶面清洗干净。但是,他发现有些植物几乎总是保持一尘不染,荷叶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荷叶表面分布着许许多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而整个荷叶,包括这些凸起结构的表面,又被更为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的晶体所覆盖。这种独特的结构就像是一片连绵不绝的长满参天大树的丘陵。植物表面的蜡本身具有疏水的功能,而表面微小的凸起结构可以吸附空气,这一层薄薄的“气垫”可以托起落在表面上的水滴。由于水滴与荷叶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因而水滴在荷叶上可以像小球一般自由滚动。同时,微小的凸起结构也使得荷叶表面的灰尘和污物与叶面的接触面积很小,这样就减小了污物与荷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水滴在叶面上滚动时,污物就很容易黏附在水滴上,随着水滴的滚动被带走,因此荷叶在雨后显得格外清爽洁净。荷叶的超疏水性依赖于表面疏水的植物蜡和表面独特的凸起结构。科学家们对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比如芋头叶、紫罗兰等进行探索,发现许多植物叶面都有疏水的功能。水稻的叶子不但有疏水的功能,而且由于其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还可以使水滴定向滚动。除此之外,鸭、鹅、部分水鸟的羽毛表面具有微小的条形结构,这样使得水更易于定向排除,自身不容易被沾湿。现在,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制造出类似荷叶结构的自清洁表面。金属、塑料、有机物等疏水物质通过构造微米或纳米级别的复合表面结构,就可以拥有自清洁的功能。科学家们以简单的溶液成膜的方法,通过改变成膜物质的组成或成膜条件,十分简便地在普通塑料表面上构筑了荷叶般的凸起结构,赋予了塑料超疏水的功能。冰箱内胆上也采用了纳米超疏水材料,这种材料有独特的凸起结构,并在其上面附着一层仿植物蜡,这样内胆表面上的小水滴就会自动滑落而不在内胆上沉积,从而避免内胆表面出现结霜、结冰现象。瑞士的一家公司则将纳米颗粒黏结到织物纤维上,形成类似荷叶表面的粗糙凸起,可以使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的能力。虽然目前投入到市场中的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商品并不多,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自清洁革命的一线曙光。除了自清洁之外,类似荷叶结构的表面还有着更加广泛的用途:把它应用在卫星天线上,可以防止因为积雪而造成信号变差;应用于管道中,可以减少液体运输中造成的损失;作为人体植入材料,可以防止因生物分子的沉积而造成血栓等问题。荷叶上的一滴水珠给予的启发已经可以解决这么多的难题,而这还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万分之一。地球上的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每一种都有其值得让人学习的独到之处。研究生物给人类的启示,逐渐成为新兴的学科,即“仿生学”,也就是通过对生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的科学。今后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大自然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答案。(摘自张靓、赵宁、徐坚《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不仅能让水滴自由滚动,而且可以减弱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从而让水滴更容易带走污物。B.科学探索发现水稻的叶子上有与荷叶类似的凸起结构,这可以解释水稻叶具有的疏水功能以及水滴在上面的定向滚动。C.人类已经能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在塑料表面和织物纤维上构筑类似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使它们具有自清洁功能。D.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属于“仿生学”的研究内容,它的破解引发了我们身边正在进行的自清洁材料研发的革命。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开头,既引出说明对象和写作内容,也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B.受荷叶表面的植物蜡具有疏水功能特性的启发,瑞士的一家公司研制出了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能力的织物。C.为让读者看到自清洁应用的广阔前景,作者举了把类似荷叶结构的材料植入人体来防止血栓产生的例子进行说明。D.科学家们可以在地球的每一种生物身上学习它们进化的智慧,并以此来一一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6.请简要分析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对荷叶的自清洁效应进行说明的?【答案】4.B5.A6.①独特的构成:荷叶表面有微小的凸起结构,且被更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晶体所覆盖;②清洁的原理:荷叶表面独特的结构可以托起水滴,减小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让水滴滚动时轻易带走污物,达到自清洁的效果。【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这可以解释水稻叶具有的疏水功能以及水滴在上面的定向滚动”错误。由原文“水稻的叶子不但有疏水的功能,而且由于其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还可以使水滴定向滚动”分析可知,原句是说因为“其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从而使水滴定向滚动。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B.“受荷叶表面的植物蜡具有疏水功能特性的启发”错误。由原文“瑞士的一家公司则将纳米颗粒黏结到织物纤维上,形成类似荷叶表面的粗糙凸起,可以使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的能力”可知,瑞士一家公司研制的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的能力是由“荷叶的超疏水性依赖于表面疏水的植物蜡和表面独特的凸起结构”启发的。C.“为让读者看到自清洁应用的广阔前景”错误。由原文“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自清洁革命的一线曙光。除了自清洁之外,类似荷叶结构的表面还有着更加广泛的用:……作为人体植入材料,可以防止因生物分子的沉积而造成血栓等问题”可知,“作为人体植入材料”是为了说明自清洁之外的更加广泛的用途。D.“一一解决”错误。由原文“研究生物给人类的启示,逐渐成为新兴的学科,即‘仿生学’,也就是通过对生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的科学。今后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大自然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答案”可知,原文只是说“今后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大自然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答案”,“一一解决”夸大了仿生学的作用。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荷叶独特的结构方面:根据“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荷叶表面分布着许许多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而整个荷叶,包括这些凸起结构的表面,又被更为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的晶体所覆盖”概括为:荷叶表面有微小的凸起结构,且被更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晶体所覆盖。从荷叶清洁的原理方面:根据“由于水滴与荷叶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因而水滴在荷叶上可以像小球一般自由滚动。同时,微小的凸起结构也使得荷叶表面的灰尘和污物与叶面的接触面积很小,这样就减小了污物与荷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水滴在叶面上滚动时,污物就很容易黏附在水滴上,随着水滴的滚动被带走,因此荷叶在雨后显得格外清爽洁净”概括为:荷叶表面独特的结构可以托起水滴,减小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让水滴滚动时轻易带走污物,达到自清洁的效果。(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奴隶的母亲柔石她的大夫是一个发贩,就是收集乡间各猎户的兽皮和牛皮,贩到大埠上出卖的人。然而境况是不佳,债是年年积起来了。他大约就因为境况的不佳,烟也吸了,酒也喝了,钱也赌起来了。这样,竟使他变做一个非常凶狠而暴躁的男子,但也就更贫穷下去。在穷的结果得病以后,全身便变成枯黄色,连眼白也黄了。有一天,他向他的妻说:“再也没有办法了。我想,还是从你的身上设法罢。你跟着我挨饿,有什么办法呢?”“我的身上?……”他的妻自坐在灶后,怀里抱着刚满五岁的小男孩——她讷讷地低声问。“你,是呀,”她的丈夫病后无力的声音,“我已经将你出典了……”“什么呀?”他的妻子几乎昏去似的。屋内稍稍静寂了一息。他气喘着说:“有一个秀才,没有儿子,年纪已五十岁了,想买一个妾;又因他的大妻不允许,只准他典一个,典三年或五年,肯出八十元或一百元的身价。”说到这里,他垂下头,声音很低弱。他的妻简直痴似的,话一句没有。又静寂了一息,他继续说:“本月十八,五天后。”这时,他的妻简直连腑脏都搏抖,吞吐着问:“你也想到过春宝吗?没有娘,他怎么好呢?”“我领他便了,本来是断了奶的孩子。”他似乎渐渐发怒走出门外去。她呜呜咽咽地哭起来。这一天,春雨滴滴渐渐地落着。妇人一夜不曾睡。她先将春宝的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移交给他的父亲——他已经在床上睡去了。以后,她坐在他的旁边,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一句也没有。两村相隔有三十里路,轿夫第二次将轿子放下肩,就到了。一个两眼很有心计的约摸五十来岁的老妇人来迎她,她想这是大娘了。接着长长瘦瘦的秀才从房里走出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春宝的哭声有时在她的耳朵边响,梦中,她也几次遇到过他。可是梦一个比一个缥缈,眼前的事务一天比一天繁多。她知道这个老妇人是猜忌多心的,外表虽则对她还算大方,可是她的嫉妒的心是和侦探一样,监视着秀才对她的一举一动。次年秋的这一天,全家人都到了希望的最高潮,屋里的空气完全地骚动起来。这样的情形一直继续到黄昏,婴儿落地了,是一个男孩。秀才坐在屋角,几乎快乐到流出泪来。关于孩子的名字,秀才煞费苦心地想着,但总想不出一个相当的字来。婴儿的母亲呆地坐在房内的一边,忽然开口说:“叫他‘秋宝’罢。”屋内人们的几对眼睛都转向她,注意地静听着:“他不是生在秋天吗?秋天的宝贝。”秀才立刻接着说道:“是呀。我年过半百,实在到了人生的秋期;孩子也正养在秋天。秋宝,实在是很好的名字呀!”接着又称赞了一通婴儿的母亲,说得这妇人连坐着都觉着局促不安,垂下头,苦笑又含泪地想:“我不过因春宝想到罢了。”秋宝是天天成长地离不开他的母亲了。可是他执住他的母亲愈紧,他母亲离开这家的日子也愈近了。而妇人的心却正矛盾着这两种冲突:一边,她的脑里老是有“三年”这两个字,三年是容易过去的,而且想象中的春宝,也同眼前的秋宝一样活泼可爱,她既不舍秋宝,怎么就能舍得掉春宝呢?可是另一边,她实在愿意永远在这新家里住下去。有时,她倦坐在房外的沿廊下,初夏的阳光,异常地能令人昏朦地幻想,觉得仿佛春宝同时也站在她的旁边,她伸出手去也想将春宝抱进来,她还要对他们兄弟两人说几句话,可是身边是空空的。妇人一天天地黄瘦了。没有精采的光芒在她的眼睛里起来,而讥笑与冷骂的声音又充塞在她的耳内了。“她哪里愿意在这里呢?她是极想早些飞回去的。”冬末了,催离别的小鸟,已经到她的窗前不住地叫了。先是孩子断了奶,又叫道士们来给孩子度了一个关,于是孩子和他亲生的母亲的别离——永远的别离的运命就被决定了。这天早晨当她给秋宝穿衣服的时候,她的泪如滨水地流下,孩子向她叫:“婶婶,婶婶”——因为老妇人要他叫自己是“妈妈”,只准叫她是“婶婶”——她向他咽咽地答应。她很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她无论怎样也说不出。她也知道一岁半的孩子是不会了解的。她离开大门时,听见秋宝的哭声;远远地走了三里路,还听见秋宝的哭声……妇人回来了,在灰暗的屋内坐了许久许久,她和她的丈夫都没有一句话。她唤着“春宝”去抚摸他的时候,他躲闪开了。男子加上说:“会生疏得那么快,一顿打呢!”她眼睁睁地睡在一张龌龊的狭板床上;春宝陌生似的睡在她的身边。在她的已经麻木的脑内,仿佛秋宝肥白可爱地在她身边挣动着,她伸出两手想去抱,可是身边是春宝。寂静而寒冷的死一般的长夜,似无限地拖延着,拖延着……1930年1月20日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时间为序,展现了妇人悲苦命运,题目“奴隶”一词寄寓着作者对妇人的同情。B.小说中多次出现“静寂”“话一句没有”等词句,为人物的命运涂抹上阴冷压抑的色彩。C.小说语言耐人咀嚼,画线句既写出了夜的漫长,也表现出人物苟延残喘的悲苦生命状态。D.小说运用全知视角讲述旧中国农村典妻的故事,皮贩、老妇人的自私是妇人悲剧的根源。8.小说中的妇人与《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有相似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本篇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生存的悲惨境况,请对此加以分析。【答案】7.D8.①都只是“奴隶”和“工具”而没有人身权利:妇人被丈夫典当给秀才,祥林嫂被婆家卖进深山。②都是深爱孩子的母亲:妇人惦记孩子,朝思暮想;祥林嫂想念儿子,不断诉说阿毛出事的情形。③都无力挣脱悲苦的命运:妇人最终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并陷入内心的煎熬,祥林嫂希望改变自己命运却陷入更深的悲剧。9.①临走时,修补孩子衣服、一夜无语等细节,刻画出妇人不舍离开春宝又不得不离开的痛苦;②秀才家,倦坐时的幻想、没有精采的光芒等细节刻画出希望孩子都在身边、留在秀才家却又无法改变命运的痛苦;③再回家,春宝的躲闪、睡在龌龊的狭板床上想秋宝等细节突出了环境的差异、思念对象的错位,有强烈母爱的妇人的苦痛与煎熬更加深刻。【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皮贩、老妇人的自私是妇人悲剧的根源”错误,妇人的悲剧虽然与皮贩、老妇人的自私有关,但归根结底是腐朽的社会制度。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本文中,丈夫面对“大约就因为境况的不佳,烟也吸了,酒也喝了,钱也赌起来了……但也就更贫穷下去”这一境况,不反思自己如何改善,而只是利用妻子生育的性别特点当作工具,挣得八十元或一百元。《祝福》中,祥林嫂自己本意守节,婆婆却为了给小叔子挣结婚钱,未经她同意就将她卖进了深山。所以她们都只是“奴隶”和“工具”而没有人身权利。本文中,妇人在秀才家时“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春宝的哭声有时在她的耳朵边响,梦中,她也几次遇到过他”,回到自己家时“在她的已经麻木的脑内,仿佛秋宝肥白可爱地在她身边挣动着,她伸出两手想去抱,可是身边是春宝”,她惦记孩子,朝思暮想。《祝福》中祥林嫂不断说起“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她想念儿子,不断诉说阿毛出事的情形。由此可见她们都是深爱孩子的母亲本文中,妇人在秀才家时永远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想念春宝,回家时也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想念秋宝。而两个孩子永远也不可能团圆,最终妇人最终回到原来的环境中,永远也不可能摆脱内心的煎熬。《祝福》中,祥林嫂身为妻子,本该从一而终,但恰恰男人死去,在道德上成为了一个永远的未亡人;作文媳妇本该尽孝婆婆,却恰恰被婆婆绑架卖掉。最终夫权与族权的矛盾的荒谬(夫权要求守节,族权却可以将之卖出,卖出就不能守节),使得她在柳妈和鲁镇人的心中受尽冷眼,最终她希望改变自己命运却陷入更深的悲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原文中,“妇人一夜不曾睡。她先将春宝的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移交给他的父亲——他已经在床上睡去了”这些修补孩子衣服、一夜无语等细节,展现了她不舍得儿子春宝,却又不得不离开,于是只能尽量为儿子安排好的矛盾痛苦心理。在秀才家时,作者通过“有时,她倦坐在房外的沿廊下,初夏的阳光,异常地能令人昏朦地幻想,觉得仿佛春宝同时也站在她的旁边,她伸出手去也想将春宝抱进来,她还要对他们兄弟两人说几句话,可是身边是空空的”这一静坐细节,以及对“妇人一天天地黄瘦了。没有精采的光芒在她的眼睛里起来,而讥笑与冷骂的声音又充塞在她的耳内了”的人物描写细节,都刻画出她希望孩子都在身边、留在秀才家却又无法改变命运的痛苦。再次回到自己家时,原文通过“她唤着‘春宝’去抚摸他的时候,他躲闪开了”的行动描写细节,“她眼睁睁地睡在一张龌龊的狭板床上;春宝陌生似的睡在她的身边。在她的已经麻木的脑内,仿佛秋宝肥白可爱地在她身边挣动着,她伸出两手想去抱,可是身边是春宝”的心理描写细节,真实突出了环境的差异、思念对象的错位,也表现了有强烈母爱的妇人的苦痛与煎熬更加深刻的现实。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尔朱荣字天宝,北地秀容人也。世为第一领民酋长,博陵郡公。部落八千余家,家有马数万匹,富等天府。武泰元年二月中,帝崩,无子,立临洮王世子钊以绍大业,年三岁。太后贪秉朝政,故以立之。荣谓并州刺史元天穆曰:“皇帝晏驾,春秋十九,海内士庶,犹曰幼君。况今奉未言之儿,以临天下,而望升平,其可得乎?吾世有国恩,不能坐看成败,今欲以铁马五千,赴哀山陵。兼问侍臣帝崩之由,君竟谓何如?”穆曰:“明公世跨并、肆,雄才杰出,部落之民,控弦一万。若能行废立之事,伊霍复见于今日。”荣即共穆结异姓兄弟,穆年大,荣兄事之。荣为盟主,穆亦拜荣。于是密议长君诸王之中,不知谁应当璧。遂于晋阳,人各铸像不成,唯长乐王子攸像光相具足,端严特妙。是以荣意在长乐。遣苍头王丰入洛约以为主长乐即许之共克期契荣三军皓素,扬旌南出。太后闻荣举兵,召王公议之。时胡氏专宠,皇宗怨望,入议者莫肯致言。唯黄门侍郎徐纥曰:“尔朱荣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载指阙,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但守河桥,观其意趣。荣悬军千里,兵老师弊,以逸待劳,破之必矣。”后然纥言,即遣都督李神轨、郑季明等领众五千,镇河桥。四月十一日荣过河内,至高头驿。长乐王从雷陂北渡赴荣军所。神轨、季明等见长乐王往,遂开门降。十二日,荣军于芒山之北,河阴之野。十四日,车驾入城,大赦天下,改号为建义元年,是为庄帝。(节选自《洛阳伽蓝记•卷第一》,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遣A苍B头C王D丰E入F洛G约H以I为J主K长L乐M即N许O之P共Q克R期S契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十九”与“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苏武传》)中的“春秋”含义相同。B.“唯长乐王子攸像光相具足”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含义相同。C.“兵老师弊”与“廉颇老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老”含义不同。D.“以逸待劳,破之必矣”与“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待”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尔朱荣出身不凡,其家族世代均担任第一领民酋长,他所率领的部落有八千户之多,家中更是有马匹数万之巨。B.武泰元年,皇帝驾崩,因为无子继承皇位,加之当时太后留恋朝政,所以立年仅三岁的临洮王世子来继承大业。C.尔朱荣同元天穆结成异姓兄弟,尔朱荣担任盟主,两人不知应从诸王中推举谁当皇帝,后通过铸像选择了长乐王。D.太后听闻尔朱荣起事,便召集王公商议对策,但大家因惧怕尔朱荣而不肯发言,只有徐纥表示可以打败尔朱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今奉未言之儿,以临天下,而望升平,其可得乎?(2)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但守河桥,观其意趣。【答案】10.GKP11.B12.D13.(1)何况现在尊奉尚不能说话的小孩,来治理天下,却指望天下太平,难道能够实现吗?

(2)现今保卫皇宫的文武大臣,足够和他们一战,只需守住河桥,观察对方的意图动向(就行了)。

【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派苍头王丰前往洛阳,约定长乐王做君主。长乐王立即应允,共同订立誓约。“遣苍头王丰入洛”是完整的句子,“苍头王丰”是人名,不能断开,且作“遣”的宾语,“入洛”的动作是“苍头王丰”发出的,也不能断开,这是兼语句,故应在G处断开;“约以为主”后停顿,“以为主”作“约”的宾语,不能断开,“长乐”是下一句的主语,故应在K处断开;“长乐即许之”句子结构完整,“长乐”作主语,“许”是谓语,“之”是宾语,故应在P处断开。所以在GKP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均解释为“年纪”。句意:十九岁。/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B.“含义相同”说法错误,“唯长乐王子攸像光相具足”的“唯”解释为“只有”;“唯君图之”的“唯”解释为“希望”。句意:只有长乐王元子攸的像光彩相貌圆满。/希望您考虑这件事!C.正确。“兵老师弊”的“老”解释为“困乏”;“廉颇老矣”的“老”解释为“年纪大”。句意:兵士困乏,军队劳累。/廉颇年纪大了。D.正确。“以逸待劳”的“待”解释为“等候”“安闲”;“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的“待”解释为“防备”。句意:我方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候来攻的敌人疲劳时再出击,击破它是势在必然的了。/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大家因惧怕尔朱荣而不肯发言”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时胡氏专宠,皇宗怨望,入议者莫肯致言”可知,大家不肯发言是因为当时胡太后独占宠爱,皇族心里怨恨她。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奉”,尊奉;“临”,治理;“升平”,太平;“其”,难道。(2)“宿卫”,值宿宫禁,保卫皇宫;“但”,只;“意趣”,意图动向。参考译文:尔朱荣字天宝,北地秀容人。世代做第一领民酋长,封博陵郡公。部落八千多,家有马几万匹,富裕如同天府。武泰元年二月里,皇帝驾崩,无子,立临洮王世子元钊来继承大业,时年三岁。胡太后贪心执掌朝廷政事,所以立他。尔朱荣对并州刺史元天穆说:“皇帝晏驾,只十九岁,国内的士民况且说他是年幼的君主。何况现在尊奉尚不能说话的小孩,来治理天下,却指望天下太平,难道能够实现吗?我几代承受国家的恩典,不能坐看国家的败落,我现在要调用铁骑五千,前往哀悼陵墓,同时问问侍候的臣子们皇帝死去的原因。你说怎么样?”元天穆说:“明公代代跨有并州、肆州,雄才杰出,部落的百姓,拉弓的有一万。倘能进行废立的事情,那就是伊尹、霍光见于今日了。”尔朱荣就同元天穆结成异姓兄弟,元天穆年纪大,尔朱荣把他当兄长。尔朱荣做盟主,元天穆也拜伏他。于是秘密商议诸王中间不知谁应当做长君。就在晋阳为诸王每人塑造铸像,没有成功,只有长乐王元子攸的像光彩相貌圆满,端庄严谨特别妙。因此尔朱荣意在长乐王。派苍头王丰前往洛阳,约定长乐王做君主。长乐王立即应允,共同订立誓约。尔朱荣三军身穿素服,扬起旗子向南出发。太后听说尔朱荣起兵,召集王公商议对策。当时胡太后独占宠爱,皇族心里怨恨她,来议事的没有人肯发言。只有黄门侍郎徐纥说:“尔朱荣是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用长戟指向宫廷,所谓穷困的车辙抵挡车轮,积蓄的柴薪等候燃烧!现今保卫皇宫的文武大臣,足够和他们一战,只需守住河桥,观察对方的意图动向(就行了)。尔朱荣悬军千里,兵困军弊,我方以逸待劳,击破它是势在必然的了。”太后同意徐纥的话,随即派都督李神轨、郑季明等率兵五千,镇守河桥。四月十一日,尔朱荣过河内,到达高头驿。长乐王从雷陂北渡,直赴尔朱荣军营内。李神轨、郑季明等见长乐王投奔了尔朱荣,于是都打开城门投降。十二日,尔朱荣驻军在芒山的北面、河阴的野地。十四日,皇帝驾车入城,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义元年,他就是庄帝。(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春情李清照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前三句点明了环境和天气。庭院萧条,重门紧闭,兼以细雨斜风,引发了词人心中的惆怅。B.“征鸿过尽”,使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写词人欲向丈夫诉说相思而信使难逢。点出词人愁绪的由来。C.“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写晨起时庭院中景色。新长的桐叶引发了游人的喜悦,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悲凉。D.全词从上片的天阴写到下片的天晴,词中感情的起伏和天气的变化相谐而生,全篇融情入景,浑然天成。15.通过与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比较阅读,请你判断:本词是李清照南渡前还是南渡后的作品?从词的内容、情感等方面谈谈你的理由。【答案】14.C15.通过内容,情感可以判定这是南渡前的作品。从内容来看,《声声慢》选用凋谢黄花,雨中梧桐等意象,极力营造凄凉哀伤的氛围;而本词中“宠柳娇花”“新桐”都是清丽明快的意象;(回答“重门、垂帘、玉阑干也可以看出较为富裕的生活状态”;“慵倚阑干,被冷香消的描写可看出是年轻女子”等内容也可以给分)从情感来看,本词与《声声慢》都写了孤独寂寞之情,但《声声慢》在孤独中融入了家国之悲,沦落之苦,情感沉郁忧伤,而本词还有期盼天晴赏春的喜悦,盼夫君归来的期待,情感上相对明朗。【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C.“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悲凉”错,这句是说晨起时庭院中景色令人感到盎然生趣,引发了作者的游春之意,所以才会有下句“更看今日晴未”,并不是反衬,也不是悲凉之情。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通过内容,情感可以判定这是南渡前的作品。内容上:两首词中都选用了“花”和“梧桐”的意象,但营造的意境和氛围明显不同。《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菊花谢落,满地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更加上细雨落在梧桐叶上,到黄昏还点点滴滴不停息。菊花憔悴,雨打梧桐,营造的是凄凉哀伤的氛围。本词中“宠柳娇花寒食近”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垂柳繁花,犹得天宠,备受人们爱怜;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引发了游人的喜悦,营造的是清丽明快的氛围。情感上:《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再结合写作背景可知,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所以《声声慢》在孤独中融入了家国之悲,沦落之苦,情感沉郁忧伤。本词中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柳、花而用“宠”、“娇”修饰,隐有妒春之意。接着写作诗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怨尤。一句“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闲愁的原因:自己思念远行的丈夫,“万千心事”却无法捎寄。但下片的“清露”两句转写新春的可爱,因之产生游春心思。结尾两句写期盼天晴赏春的喜悦,盼夫君归来的期待,情感上相对明朗。(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词人洒酒祭月,寄托自己对人生的感慨。(3)历史的车轮永远滚滚向前,曾经的辉煌终将淹没在历史浩瀚的海洋中,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描述了这个现象。【答案】①.封狼居胥②.赢得仓皇北顾③.人生如梦④.一尊还酹江月⑤.伤心秦汉经行处⑥.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胥”“赢”“尊”“酹”“阙”。第II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华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这种思维定式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且以春秋战国时代最重要的两位思想家孔子、庄子为例。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①。在政治活动失败后,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学术与教育,真正做到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正是积极有为的这种人生态度使他对生命感到充实、自信,从而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了审美的愉悦感,并升华进入诗的境界,这就是被后儒所叹慕不已的“孔颜乐处”。孔子如此,庄子又何尝不然?庄子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希冀着超越现实环境的绝对自由,但在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而鄙薄物质享受这一点上则与儒家②。正是在这种潇洒、浪漫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上,庄子才能在自由的精神世界中展翅翱翔。儒、道两家③,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我觉得不如称之为诗意的人生观更为确切。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学者把他们的人生态度,称之为审美的人生观B.他们对人生的态度,被学者称之为审美的人生观C.学者称他们的人生态度为审美的人生观D.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学者称之为审美的人生观【答案】17.①殚精竭虑②殊途同归③相反相成18.示例:正是这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使他对生命感到充实,自信,从而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了审美的愉悦感。19.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在政治活动失败后,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学术与教育,真正做到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而付出很大努力,用尽精力,可以填入“殚精竭虑”。“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第二空,从前文“孔子如此,庄子又何尝不然?庄子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希冀着超越现实环境的绝对自由,但在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而鄙薄物质享受这一点上则与儒家”可知,“但”表示后面句子的意思发生转折,孔子与庄子的思想不同,但二人在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而鄙薄物质享受这一点上的认识是一致的,所以这是从不同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目标。可以填入“殊途同归”。“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第三空,从前文可知,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是根本不同的,儒家追求秩序,而道家追求自由,但在构成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这一方面两者却互相成就,可以填入“相反相成”。“相反相成”,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即相反的东西也相互依赖,具有同一性。出自《汉书·艺文志》。【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有两处语病:(1)语序不当。表指代的定语“这种”应放在“积极有为”之前。(2)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应在“对”前加介词“在”,构成“在……中”的介词短语。正确表述为:正是这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使他对生命感到充实,自信,从而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了审美的愉悦感。【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从前文“儒、道两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可知,填入句子的主语应是“他们”,指代“儒、道两家”,据此排除AC。而后文中“称之为”的“之”指代“儒、道两家对人生的态度”,如果用被动句,应表述为“被学者称为审美的人生观”,B项中多一个代词“之”,据此排除B。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春暖花开,正是踏青赏景、拍照留念的好时候。但为什么眼睛观察到的漂亮景物,拍下来就没那么好看了?这是因为相机和人眼①,成像效果却大不相同。相机算是仿生学产品,人眼的瞳孔能放大缩小,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量,相机中的光阑也能放大缩小从而控制进光量;视网膜上的视觉神经细胞②,相机的感光元件也是将光转换为电信号,再将信号传递给处理器。人眼能够观察到的范围很广,③。相机则不是这样,离相机距离一致,方位不同的物体,都能清晰成像。人们欣赏美景时,清晰成像范围内往往是景物中美丽的那部分,杂乱的次要元素则不在清晰成像范围内,变成了模糊的旁景。感觉照片拍得一般,往往是因为景物周围杂乱的旁景在照片里变得十分清晰,存在感十足。另外,观察者人眼的景深与拍摄设备的景深不相同时,人眼所观察到的图景与照片记录的图景就有差别。这些差别或许让照片看起来平平无奇,也可能使照片更加惊艳。手机厂商往往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来模仿浅景深的拍摄效果——拍摄主体清晰,背景进行模糊处理,使拍摄的照片看起来更漂亮。摸清楚相机成像特性后,从相机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你拍照会更加得心应手。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B.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C.“也许有吧,——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D.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答案】20.①虽然成像原理(机制)大体相似;

②将光转变为电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③但清晰成像的范围很小。21.B【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成像效果却大不相同”中的“却”可知,前后文存在转折关系,可用关联词“虽然”与之搭配,“成像效果”对应“成像原理或机制”,“大不相同”对应“大体相同”。据此可写“虽然成像原理(机制)大体相似”;第二空,由后文“也是将光转换为电信号,再将信号传递给处理器”中的“也是”一词可知,前后句意思具有相似性,其不同点在于相机的感光元件是将信号传递给处理器,而视网膜上的视觉神经细胞是将信号传递给大脑。据此可写“将光转变为电信号并传递给大脑”;第三空,根据后文“相机则不是这样,……都能清晰成像”可知,该空内容应为清晰成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