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医师麻风病知识培训课件演示文稿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优选乡村医师麻风病知识培训课件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总目标年代2015年底2020年底现症病人数20%(减少)50%(减少)县(市)患病率1/万以下1/10万(98%)新病人2级畸残25%以内20%以内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麻风病学简史古老的慢性传染病,至少已流行两千多年;流行广泛,遍及五大洲,多在北纬38度以南;长期被视为“不治之症”,公众恐麻、歧麻;患者遭受排斥、隔离与迫害;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我国历史上有关麻风的记载《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附,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疡,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诸病源候论》“大风病,须眉堕落者皆从风湿冷得之……风皆为邪,邪客于经络,久而不去,与气血相干,则使荣卫不和,淫邪散溢,故面色败,皮肤伤,鼻柱坏,须眉落。”《医宗金鉴》“一因传染或遇生麻风之人,或父母夫妻家人递相传染。”《本草纲目》应用大枫子油治疗麻风。《疡科机要》、《解围之薮》——麻风专著。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
麻风≠麻疯麻——麻木不仁;风——中医的病因病机;“虫入肌中曰风”,“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不疯——不侵犯中枢神经,无精神症状。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麻风病防治知识的演变1873年,挪威医学家Hansen(汉森)在病人组织中发现麻风杆菌1874年报告,当时无有效的抗菌药,隔离病人是唯一有效方法1943年,砜类药问世使麻风菌进入化学治疗时代,成为可治之病1958年,WHO建立麻风科,全球麻风防治工作有统一规划1981年,WHO推荐MDT方案,当时全球超过1000万病人接受MDT治疗近年来全球每年仍有20多万新发麻风病例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麻风病的传染与流行麻风病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传染性很小,一般不危害病人生命。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其潜伏期通常为2~5年,长者可超过10年。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麻风杆菌的特征麻风分枝杆菌(简称麻风杆菌)为革兰阳性细菌,无鞭毛和芽孢,有无荚膜至今尚难定论,抗酸染色呈红色。麻风杆菌离开人体不易生存,因此人工培养迄今尚未成功。麻风菌生长周期慢(11-13d),最适宜温度为(25-35℃
)。麻风杆菌在0℃可活2周,60℃以上立即死亡,一般消毒即可杀灭。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麻风的传染麻风病的传染需要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个体三个环节,自然与社会两个因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个体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传染源?未经治疗MB病人未经治疗PB病人健康携菌者(健康人皮肤中查到AFB)西非黑猩猩西非黑长尾猴北美野生犰狳动物疫源性麻风杆菌日排量107-108鼻粘膜有菌:72%LL,2%BL完整皮肤有菌:大多数皮肤表面无菌,有菌者与鼻粘膜有菌或溃疡有菌相关瘤型麻风的鼻分泌物或溃疡是主要传染源麻风病传染三个环节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传染源(1)麻风患者是麻风杆菌的宿主(2)也是本菌唯一传染源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传染方式直接接触传染: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排菌的皮肤或吸入病人含菌的飞沫;间接接触感染:有报告麻风菌在36.7℃和湿度为77.6%的环境中可存活9天。生活用品、水源和土壤则有被传染的可能;节肢动物作为传染媒介的可能性在理论上存在,没有证实。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侵入途径传统的看法认为皮肤和呼吸道是麻风菌侵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最近认为呼吸道是麻风菌的主要入口,特别是这些部位的粘膜有破损时,更利于麻风菌侵入。自然获得性麻风犰狳在鼻部和足部原发麻风病灶中常发现有荆棘刺,提示呼吸道和破损的皮肤是麻风菌侵入的途径。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易感个体麻风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及发病后的表现,取决于被感染者机体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力。绝大多数人对麻风菌具有特异性免疫力,在麻风菌侵入后能迅速建立有效的免疫反应,将麻风菌杀死而不发病,只有少部分人对麻风菌易感。机体对麻风菌易感程度的差别,造成临床上各型麻风的表现。麻风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麻风病人的家属发病率较高,除长期密切接触以外,遗传基因对麻风传染的易感性,值得研究。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麻风病传染的两个因素传染源:温度、湿度,…传播途径:炎热后的躯体暴露-皮肤密切接触、容易外伤,…易感人群:紫外线照射后皮肤免疫力下降,…热带病流行病自然因素卫生状况:医疗条件,…文化教育:健康知识,…居住条件:接触机会,…人口流动:疾病流动,…风俗习惯:人为传播,…社会因素社会病贫穷病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自然因素热带、亚热带地区麻风发病率较高与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关。麻风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可存活很长一段时间,加上炎热潮湿气候使人体皮肤暴露部位增多,使接触麻风菌传染的机会增加另外皮肤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中,可使皮肤免疫敏感性降低,易致麻风菌侵入。在热带、亚热带及高原地区的麻风流行,可能与阳光中紫外线较强也有关系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7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卫生状况改善、文化教育程度提高、居住条件改善可降低麻风的发病率。挪威等一些欧洲国家在砜类药物治疗时代,麻风即已不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说明麻风流行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在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动乱、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和居住拥挤等因素,是造成麻风持续流行的因素之一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8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家庭分布地理分布种族分布性别分布年龄分布麻风病流行特点型别差异麻风病流行特点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19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年龄分布麻风高流行区,发病年龄高峰通常为20岁左右麻风流行得到控制的低流行区,发病年龄高峰上移,通常在40岁以上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0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性别分布男性高于女性(通常为2:1,中国为3:1.成人和多菌型更为明显)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1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种族分布主要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黑种人、黄种人和混血人种:可能与种族易感性有关可能与不同种族社会经济及文化因素有关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2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地理分布世界:赤道两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分布特点:限局性、集簇状分布历史:北纬38度以南的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当前:云南、贵州、四川、西藏、湖南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3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地理分布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4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家庭分布麻风流行的家庭聚集现象发病次序:长辈先发病,也有子女先发病,但以长辈先发病为多见。配偶被传染不多(不超过5%)麻风病人邻居发病率较高与传染源接触有关易感性的证据尚待研究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5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家庭分布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6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型别差异型别比定义:指新发麻风病例中多菌型病人所占比例。在麻风流行的初期型别比较低,随着流行得到明显控制,型别比则有所上升。印度50%以上的病人是单块皮损的少菌型麻风。中国各地麻风的型别比相差不大,在麻风流行程度较高时,型别比在30%左右近十年流行程度改善,型别比有所上升。全国新发现麻风病人型别比59.6%—67.9%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7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麻风病的症状大多数麻风患者发病缓慢,隐匿性进展,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明显的麻风症状或体征出现前,部分病人可有全身不适、肢体酸胀、局部皮肤蚁行感、烧灼感、鼻出血或低热等前驱或早期症状。机体对麻风菌特异性免疫力和建立有效免疫反应的时间不同,导致麻风症状和体征的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化,皮肤、神经、眼、骨骼、肌肉、内脏等均可受累,并可出现畸残,往往涉及临床各科。皮肤和周围神经的症状与体征出现最早也最常见,是麻风病诊断、分型与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8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皮肤症状绝大多数的麻风病人都有不同形态和数量的皮肤损害,如原发性损害的斑疹、丘疹、结节、斑块、浸润、疱疹等和继发性损害的萎缩、瘢痕、角化、溃疡和鳞屑等,此外还有皮肤附件如毛发、汗腺、皮脂腺等的损害。皮损的形态、色泽、数目、大小、分布、边缘、表面情况及其演变等因机体免疫力和组织反应的强弱而各异。同一病人因为病情、病期及病型的不同,皮损可屡有变化,在同一阶段也可以为单一皮损或多种皮损共存。麻风皮损错综复杂,变化很大,但就形态学而言并无特异性。局部麻木、闭汗、毛发脱落,部分患者查见麻风菌以及特异性的组织病理改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29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神经症状麻风具有嗜周围神经的特性。麻风神经损害主要是免疫反应所致的损伤,其次是麻风菌侵入后炎症细胞的浸润。受累神经多敏感性高,有麻胀和触电感,反应发生时,急速疼痛,出现功能障碍加剧与恶化,无痛性神经炎病人则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功能障碍和畸残加剧,均应及早诊治。机体对麻风菌免疫力不一,各型麻风神经受累的数目、程度与速度也各异。麻风菌好侵犯体表、低温、近骨骼、肌腱、关节和沟管等易受外伤、受压等某些神经的特定部位。麻风神经损害形态上的变化主要为粗大、脓疡与钙化及纤维化。周围神经含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纤维,受累后产生感觉、运动、营养及循环等系列的相应功能障碍。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0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眼、耳、鼻、喉症状麻风性眼、耳、鼻、喉损害主要见于未及早诊治的中、晚期瘤型端患者及各型麻风反应和(或)继发于有关神经受累后,导致上述器官功能障碍与畸残。眼是麻风最常受累的器官之一,特别是病程长、未治疗或治疗不当的MB病人。耳的皮肤是麻风易侵犯的部位之一,主要表现为外耳的浸润、斑块与结节,特别是LL患者,耳垂肥大有特征性,有时耳软骨也受累。外鼻部也是麻风菌好侵犯的部位,产生浸润、斑块、结节,严重时鼻翼肥厚、缺损呈品字形,鼻柱破坏,鼻梁塌陷,前鼻孔缩小或闭锁。口腔内各部均可发生麻风性病变,包括舌、唇、齿、咽部、喉部等。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淋巴结、内脏、骨骼、关节与肌肉等症状瘤型端患者,特别是未及早发现和治疗的中、晚期病人或其反应时,常伴有淋巴结、内脏等损害,产生一系列症状。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麻风病的分类1962年,Ridley和Jopling提出了“光谱分类法(或称五级分类法)”即分为TT、BT、BB、BL和LL。另外I为各型麻风的早期变化。五级分类法是根据麻风的临床、细菌、病理和免疫学进行分类,较为科学、合理,已为广大麻风防治工作者接受,适用于科研工作,但较复杂,现场人员常难以掌握。1981年,WHO麻风控制规划化疗研究组为了便于MDT的现场实施,将麻风分类法归纳简化为MB和PB,作为用于MDT的分类。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麻风杆菌感染后体内过程卜亚临床感染阶段无临床表现自愈进展持久性疾病瘤型结核样型LLBLBBBTTT1亚临床麻风2未定类麻风(I)3临床各型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五级分类法五级分类法是以光谱概念来分的,在免疫力最强的TT和免疫力最弱的LL之间,存在着很多免疫力和稳定性不同的界线类麻风。从TT、BT、BB、BL到LL像一片连续的光谱,各型类之间是连续移行,可以演变的。机体免疫力细菌数量TT
BT
BB
BL
LL自愈
未定类
感染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麻风病分型五级分类法:根据麻风病的临床、免疫、细菌和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核样型(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中间界线类(BB)界线类偏瘤型(BL)瘤型(LL)各型麻风病早期表现未定类(I)麻风杆菌的数量LL>BL>BB>BT>TT细胞免疫反应强度TT>BT>BB>BL>LL根据皮肤涂片查菌结果分多菌型(MB)和少菌型(PB)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麻风病分型
未定类麻风(I):为麻风病的早期阶段,常见少量斑疹,多为浅色,少数淡红色,边缘清楚或不清楚,有不同程度的浅感觉障碍。1、结核样型麻风(TT):临床上本型较多见,损害常局限于外周神经和皮肤。皮损为红色斑疹、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表面干燥无毛,有时有鳞屑,局部感觉障碍出现早且明显。2、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常见皮损为斑疹、斑块和浸润性损害,基本特点似结核样型,但损害多发。典型皮损中央有明显的空白区,周围常有小的卫星状损害,周围神经损害多发,皮损感觉障碍明显。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麻风病分型3、中间界线类麻风(BB):典型皮损为斑疹与浸润性的双型损害,基本皮损呈多形性和多色性。可见有特征性的倒碟状、靶状或卫星状损害。面部皮损呈蝙蝠状者,称双型面孔。皮损大小不一,数量较多;神经损害多发,但不对称。皮肤与神经的损害和功能障碍介于结核样型和瘤型之间。中间界线类麻风可向结核样型或瘤型麻风转化。4、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皮损有斑疹、斑块、结节和弥漫性浸润等,分布广泛,不完全对称,少数皮损边缘可见。有的弥漫性浸润中央可见空白区。浅神经肿大,多发但不对称。晚期患者皮损融合成片,面部深在性浸润可形成狮面,鼻中隔溃疡或鞍鼻。病变还可以侵犯内脏。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麻风病分型5、瘤型麻风(LL):早期瘤型皮损多为斑疹,呈淡红色或浅色,边缘模糊,形小数多,分布对称。无明显感觉障碍和闭汗,可有痒和蚁行感等感觉异常。病程长者可出现温觉、痛觉迟钝。中期瘤型可出现斑疹、弥漫性浸润和结节等损害,边缘不清,表面光亮呈多汁感,分布广泛,局部可出现轻度浅感觉障碍。晚期瘤型麻风弥漫性浸润更加明显且向深层发展,体表皮肤绝大部分都有浸润。面部皮肤弥漫增厚,额、颞部皮纹加深,鼻唇肥厚,耳垂肥大。四肢和躯干广泛深在性浸润,有明显的感觉障碍与闭汗。神经损害早期不明显,摸不到神经粗大。中、晚期可出现广泛而对称的神经干粗大,可导致严重的残废畸形。早期眉毛外侧对称性稀疏。随着病程的进展,眉毛睫毛都可全部脱光。头发等也可逐渐脱落。粘膜损害出现早而明显,中晚期常有淋巴结、睾丸、眼球及内脏损害。
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39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WHO-MDT分类法MDT分型少菌型(PB)多菌型(MB)皮肤涂片查菌阴性阳性皮损数(块)≤5块≥6块神经损害数(条)1条≥2条临床特征(病例)I、TT、BTBB、BL、LL为配合麻风病联合化疗(MDT)的实施,1981年以后WHO从临床和现场考虑将五级分类法简化为少菌型(PB)和多菌型(MB)两大类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0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临床表现皮损(浅感觉障碍、闭汗)周围神经损害实验室检查皮肤涂片查菌皮损组织病理麻风病诊断要点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1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麻风病临床表现1、面部浮肿、发红、发光,似酒醉面容,常伴有眉毛稀疏脱落及脸部蚁行感或异物感。2、身上生斑、起结节或斑块,有的斑块象癣,但不痒,用治癣的方法治不好。3、皮肤麻木、不出汗,特别是那些斑和斑块处,有的筋痛(神经痛)作风湿治疗无效。4、手指伸不直,虎口无肉(肌肉萎缩)形如鸡爪。5、足底溃烂,无明显疼痛,久治不愈。6、走路跛脚,步态异常。7、口角歪斜,不能做吹口哨动作。8、眼睛闭不拢,似兔眼。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2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麻风病特征口诀1、生疮生癣,不痛不痒;2、红斑白斑,麻木闭汗;3、虎口无肉,手指弯曲;4、吊脚跛行,歪嘴兔眼;5、眉毛脱落,面如酒醉;6、手足起泡,不知痛痒;7、四肢筋痛(神经)、疼痛难忍;8、足底溃烂,久治不愈;9、面部结节,耳垂肥大。10、长期接触,勿忘检查。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3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临床表现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4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临床表现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5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临床表现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6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临床表现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7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临床表现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8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临床表现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49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临床表现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0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临床表现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1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临床表现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2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临床表现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3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临床表现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4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临床表现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5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临床表现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6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麻风病的化学治疗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应用DDS治疗麻风病,至80年代末,治愈的麻风病例数达30余万例,麻风的流行得到控制,但耐药率不断增加。卫生部于1982年决定开展麻风MDT现场试点,并取得了经验。1986年在全国普遍推广MDT。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7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麻风病的联合化疗
MDT的定义:MDT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杀菌性化学药物治疗。在目前的麻风MDT方案中,必须包括强力杀菌性药物RFP。用于MDT分类的方法:
1981年WHO规定MB为任一部位查菌≥2+者;
1987年MB为所有皮损查菌阳性者;
1994年WHO规定,继续通过皮肤涂片查菌来对病人进行分类。无条件进行皮肤涂片查菌时,可根据皮损和神经受累的数目来确定治疗方案,即皮损≥6块或N损伤≥2条者,按MB治疗。分类有疑问时,可按MB治疗。
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8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用于治疗麻风的常用药物氨苯砜(DDS):DDS每日口服100mg,相对无毒性,且价格低廉。上述剂量所致血清峰浓度为其抗麻风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500倍左右,有弱的杀菌作用。由于该药在体内排泄缓慢,半衰期平均为28h,1次口服100mg后对完全敏感的菌株,其抑制作用可持续10天左右。副作用:溶血性贫血、剥脱皮炎、白细胞减少、精神障碍等。
禁忌:DDS过敏、肝肾损害、极度衰竭、贫血、精神病。妊娠可用药。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59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用于治疗麻风的常用药物
利福平(RFP):至今RFP是对麻风菌最有效的杀菌药,其抗菌活性比任何单一抗麻风药物或其他抗麻风药物联合应用的作用强,在麻风病的治疗中仍然发挥关键性作用。RFP600mg每月一次给药对麻风菌有高度杀菌作用,与RFP每日给药同样有效。毒性不良反应与给药剂量及频率有关。在MDT方案中,600mg每月一次的标准剂量被证明相对无毒性。副作用:偶有急性溶血贫血、肾衰,血小板减少、肝炎、流感综合征(在治疗3个月发生)。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0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用于治疗麻风的常用药物
氯苯吩嗪(B663):在多菌型麻风MDT方案中,B-663的治疗剂量实际没有毒性。近来的研究发现B-6631200mg每月一次服用,其抗菌效果相当于MDT方案中B-663标准剂量(300mg每月一次和50mg/d)的疗效,提示B-663总量可能减少,且可能予以每月一次给药。然而每月一次大剂量服用时,应注意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腹痛、腹泻。用常规剂量治疗,胃肠道不良反应少见。
副作用:其他不良反应有皮肤色素沉着、皮肤干燥和鱼鳞病样变化、视力下降等,一般不影响用药和完成治疗。有建议妊娠头3个月不用。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1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用于治疗麻风的常用药物
氧氟沙星(OFLO):在已开发的许多氟喹诺酮类药物中,OFLO是令人最感兴趣的一个药物。其杀菌作用介于RFP和B-663之间。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治疗麻风菌的最适剂量是400mg/d。虽然OFLO一次剂量即对麻风菌有中度杀菌作用,但22次剂量即可杀灭瘤型麻风病人体内99.99%的活菌。
副作用:恶心、腹泻、胃肠不适、失眠、头痛、眩晕等。大多数不良反应无需停药,严重不良反应少见。儿童不推荐使用。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2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用于治疗麻风的常用药物
米诺环素(MINO):该药属于四环素簇抗生素,有显著的杀麻风菌活性。其对麻风菌的杀菌活性比甲红霉素强,但比RFP和OFLO低,标准剂量是100mg/d,其血清峰浓度超过其抗麻风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10-20倍,以证明对瘤型麻风有显著杀菌活性。
副作用:色沉、消化道、神经系统症状,孕妇和小于8岁的婴幼儿不用。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3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
WHOMDT治疗方案
RFPDDSB663
疗程成人MB600mg/m100mg/d300mg/m24月
50mg/d成人PB600mg/m100mg/d----6月注:每月一次的药物为监服,每日服用的药物为自服。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4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特殊情况下的MDT方案对RFP过敏或肝损害的MB患者:
3个药治疗6个月氯苯吩嗪(B-663)50mg/d
氧氟沙星(OFLO)400mg/d
米诺环素(MINO)100mg/d
再2个药治疗18个月氯苯吩嗪(B-663)50mg/d
加氧氟沙星(OFLO)400mg/d
或米诺环素(MINO)100mg/d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5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特殊情况下的MDT方案拒服B-663的MB患者:
方案1:治疗12个月
利福平(RFP)600mg/m
氨苯砜(DDS)100mg/d
氧氟沙星(OFLO)400mg/d
或米诺环素(MINO)100mg/d
方案2:治疗24个月
利福平(RFP)600mg/m
氧氟沙星(OFLO)400mg/m
米诺环素(MINO)100mg/m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6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特殊情况下的MDT方案对DDS过敏的患者MB患者,停用DDS,继续用原来的RFP和B663两个药。PB患者,应该将B663替换过敏的DDS。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7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注意点病理观察有上皮样细胞肉芽肿,怀疑皮肤结核,深部真菌病,结节病,分枝杆菌疾病,环状肉芽肿等其他肉芽肿外,不要忘记麻风病(结核样型麻风),在皮损病理上也表现为上皮样肉芽肿,要注意鉴别。长期慢性皮肤病,特别是没有瘙痒时,不要忘了是否为麻风病。麻风病的皮损并不都是麻木的,早期多菌型麻风的皮损(包括红斑,结节,斑块和弥漫性浸润)没有麻木,必须靠组织液抗酸染色或病理抗酸染色找到抗酸杆菌才能确诊。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8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注意点在麻风反应时,病人会诉说皮肤疼痛或某肢体疼痛,以及会伴发热。肢体疼痛是神经发炎引起的一种反应状态,是麻风反应的表现。皮肤科皮肤或肢体疼痛的疾病不多,因此要掌握有疼痛的皮肤病,如带状疱疹,红斑肢痛症,皮肤平滑肌瘤,血管炎(结节性红斑,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持久性隆起红斑,sweet病,荨麻疹性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血管炎等)。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69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注意点明显界限的皮损,如红斑,表面干燥,有鳞屑的皮损,如果没有瘙痒并长期存在,不要忘了做皮损感觉检查,这种皮损一般做组织液查菌是阴性的,但是一般都有明显感觉障碍。早期麻风会发生面部和四肢的水肿,这是病人发生皮肤内麻风菌弥漫性浸润的表现,或者是发生麻风反应的表现。不要认为是心、肝、肾性水肿。四肢神经粗大是麻风病的主要阳性体征,在观察到没有瘙痒的皮损,特别有感觉障碍时,不要忘了触摸一下病人的周围神经,如尺神经,腓总神经。往往在此时有帮助您诊断的阳性体征发现。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0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病人就诊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发现疑似病例登记、报告、转诊定点医疗机构登记(CDC/皮防所)院外随访、管理、LEPMIS其他体检+实验室检查核实确诊大疫情报告、治疗、病历、住院管理病人转诊流程基层疾控单位密切接触者、可疑者筛查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1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我国麻风防治工作的主要措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避免畸残发生;开展麻风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康复。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2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消灭麻风病,造福全人类”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3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4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5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6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7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8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79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80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81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82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83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84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85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消除麻风运动的概念消除麻风运动(简称LEC):是通过短期内开展强化麻风病防治行动,使医务人员及广大群众正确认识麻风病,充分发挥基层三级防治网的优势和特色,最大限度地早期发现隐藏病例,给予规范联合化疗,控制传染源,缩短患者发现和治疗延迟期,避免畸残。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86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目的1、最大程度发现隐藏的病人,并用MDT治愈病人2、促进社会各人群的广泛参与,增加对麻风知识的了解;3、使基层医务人员掌握麻风防治技能,从而使麻风防治与基层保健相结合;4.培养和锻炼麻风防治队伍,提高麻风防治水平;5、掌握和了解当地麻风流行动态,为制定新的对策和措施提供信息。本文档共105页;当前第87页;编辑于星期一\12点53分具体目标1.参加消除麻风运动项目启动会的分管县长、县卫生局领导覆盖率达100%;2.参加县级培训班的辖区内的麻风病防治专业人员,各乡镇卫生院长、防保组长、防保科医务人员、综合医院皮肤科医生等覆盖率达95%以上;3.参加乡级培训班辖区村干部、乡村医生覆盖率达100%;4.村医走访自然村村民组长和老人走访率达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海南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火电厂烟气净化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科技学院《生物技术制药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科技职业学院《房屋建筑与实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荆门职业学院《雷达信号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黑龙江三江美术职业学院《BIM技术与软件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早期教育职业学院《纺织品实验与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连锁经营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礼仪E》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T-WSJD 51-2024 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用水卫生要求
- 初三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标准版(4篇)
- DL-T5190.1-2022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第1部分:土建结构工程
- TD/T 1044-2014 生产项目土地复垦验收规程(正式版)
- 教育机构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
- 商业道德承诺书
- 足浴年工作总结及计划
- 高血压患者不遵医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 《煤制油技术》课程标准(煤化工技术)
- 膝关节僵硬个案护理
- 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系统搭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