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1页
九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2页
九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3页
九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4页
九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故知新1.《凡尔赛条约》的时间、目的、实质、结果、影响、对中国的影响2.《九国公约》的时间、目的、结果、影响对中国的影响3.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共同点情景探究:

苏俄内战时期,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你觉得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提示:不可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禁止自由贸易,且农民余粮必须上缴。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目标1.识记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以及苏联模式。2.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3.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重点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道路。难点: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的利弊。

1、研读P47,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了解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历史影响。2、研读P48—50,概述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举措;了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3、研读P50,了解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形成和新宪法的公布,认识苏联模式的积极作用和弊端。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经济困难矛盾加剧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列宁认为,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项目措施农业工业商业实行余粮收集制中小型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须品和食品。1、目的: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开始实施2、内容:(1)农业:用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一、新经济政策(3)商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经济发展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3、作用: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1925年俄国粮食和工业生产产量统计表材料一:谷物产量工业总产量1913年19201925191319201925出现图标变化的原因:下降:因为一战和三年内战上升: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的成立(1922年)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二、苏联成立苏联国旗苏联国徽

苏联国徽镰刀、锤头代表着工农联盟。绸带包裹着小麦,表现了劳动人民大团结。布尔什维克的标志站在地球上,表现了共产主义一定会发扬光大。太阳象征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太阳的衬托下,表现了共产主义是光明的,和平的。绸带上用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的文字写着苏联的格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请注意区别:沙俄(古—1917年)苏俄(1917年—1922年)苏联(1922年—1991年)俄罗斯(1991年——今)不同时期的俄国名称: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上—“新经济政策”政治上—成立“苏联”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工业落后的穷国汪洋大海中的孤岛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到。——斯大林

三、苏联的工业化1、开始: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

材料二: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斯大林

1926年,苏联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2、措施:3、成就: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苏联增长660%德国增长31%美国增长20%英国增长13%法国不到7%1914—1940年五国工业增长比较表(1)优先发展重工业.4、特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

(1)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5.影响:1.目的:为了解决粮食收购危机2.措施:

含义: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四、农业集体化

(1)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2)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停滞不前。(3)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3.危害:农民加入农庄

1、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标志着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五、苏联模式3、评价:

(1)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2)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知识总结课堂小结课堂检测1.1920年苏联粮食产量只及一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加快发展市场经济B.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C.实现国家的工业化D.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但是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新生政权面临危机,在此条件下,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故选B。B2.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欧洲第4位上升为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苏联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是()A.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B.赫鲁晓夫的改革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A知识点: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10秒速记3.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下列事件与该运动有关的是()①消灭富农运动②组建拖拉机站③消灭贫困户④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A4.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称作“苏联模式”,其形成的标志是()A.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B.工业化的完成C.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知识点: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30秒速记提高题1.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这反映出当时苏联()A.工业化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严重依赖外资B.农业集体化步伐大大加快C.余粮收集力度巨大,为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D.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C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2.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这一模式表述正确的是()A.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B.尊重经济规律并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C.为夺取十月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A苏联模式:也叫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上,排斥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拓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们的(俄国)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霍布斯鮑姆《资本的年代》(1)材料一中,19世纪60年代,俄国是怎样解决“关键弱点”的?“关键弱点”解决后,俄国社会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进行农奴制改革。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材料二1917年11月7日,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1/5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大国崛起》解说词(2)材料二中,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谁?20世纪20年代,他领导这个国家进行“伟大实践”的经济措施是什么?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材料三俄罗斯(指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大国崛起》解说词(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1929年到1941年苏联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请说明变化的原因。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材料四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