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15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课件设计_第1页
初中历史-15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课件设计_第2页
初中历史-15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课件设计_第3页
初中历史-15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课件设计_第4页
初中历史-15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课件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名称:《明朝的对外关系》学科:初中历史年级: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主讲单位:主讲教师:我们身边的历史视频中提到的郑大人是谁?郑和国家宝藏之《坤舆万国全图》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一篇章海上的朋友一、郑和下西洋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12岁丧父,在流离中被明军掳去,送进皇宫当了太监。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为内宫太监,并赐姓郑,1431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郑和画像人物扫描: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文莱西洋在何处?辨一辨:郑和下西洋目的是什么?材料一: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材料二:“皇上……,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jī

带着)币往赉(lài赐予)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译文)皇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舟师运载大量礼物回赠他们,是为了宣扬我们中国的道德文化,与他们建立和平友好关系。

——福建长乐《天妃灵应之记》碑主要目的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历史放映厅:郑和下西洋请找出?

次数在位皇帝出发地点装载物品物品用途到达地区最远达到1405-1433年七次刘家港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起止时间

明成祖理一理:郑和下西洋概况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慷慨送礼、贸易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材料四郑和,回族,出身于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明朝国力的强盛,提供了雄厚的基础。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明成祖的大力支持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运用地理知识的进步根本原因151.8米24.5米郑和宝船哥伦布旗舰通过对比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航海家郑和哥伦布达·伽马到达地点下“西洋”,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到达美洲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时间1405—1433年1492—1504年1497—1498年次数7次4次1次船数共百余艘17艘4艘船只大小大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旗舰长24.5米,宽6米长34米,宽8米航程远时间长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印度官员陪同郑和乘象游览、群众载歌载舞

非洲人民热烈欢迎东方的使者返航时,许多国王、使臣搭乘郑和的船只,前来中国访问。据统计,先后30多年间,共有400多批外国使团来华。从下面内容你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和平使者”

哥伦布发现美洲殖民者、掠夺者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地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意义: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③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和平友好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把沿线国家和地区串联起来,找寻战略平台,携手重现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共同富强。郑和下西洋“和平友好、彼此尊重”的和谐理念、“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的合作理念、“重视海洋、经略海洋”的海洋理念,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提供了重要基础。郑和下西洋对“一带一路”构想提出有何启示?三宝庙(印尼爪哇岛)三宝庙(泰国)三宝庙(马来西亚)明代绘画《倭寇图卷》(局部)倭寇抢劫放火明代绘画《倭寇图卷》(局部)民众逃难第二篇章海上的敌人戚继光

戚继光:汉族,山东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1)倭寇指什么?(2)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3)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4)戚继光平定倭寇的过程及结果?一、概况自主学习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沿海人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中国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

《凯歌》万众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戚少保年谱耆[qí]编》探究:从这首军歌中,能不能找出戚家军抗倭取得胜利的其中一些原因?军民配合,同仇敌忾纪律严明战斗英勇材料一:(倭寇)“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满千船。”——《倭变事略》反侵略正义战争材料二: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战术正确,出色的指挥才能阅读材料,抗倭胜利还有哪些原因?二、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12人鸳鸯阵图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三、意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反侵略民族英雄发现身边的历史稍息、立正与历史有何渊源呢?

据说,戚继光当年在南方抗倭时,为了保持警觉,夜间也派出士兵沿海警戒,若发现敌情,及时报警。但夜间敌我分辨不清,怎么办呢?戚继光规定了口令。警戒的士兵都带着竹哨,如果发现人影,要立刻端枪跨步,嘴里喊:“哨起!”意思是警哨要响起。对方若是自己人,要立刻停止行走,双手下垂站正,嘴里喊:“立正。”意思是他立刻站正了。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认为是倭寇,警哨要真的响起。后来,几经演变,“哨起”、“立正”竟成了军队队列练习的正规口令,沿用至今,只是在口令的语音和意思上有了些变化。何时被掳去?今收回了吗?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了澳门主权。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课堂小结郑和下西洋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