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6篇_第1页
小学的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6篇_第2页
小学的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6篇_第3页
小学的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6篇_第4页
小学的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小学的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6篇小学的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6篇

三年级数学课件很有意思的。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的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小学的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篇1

《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根据加减混合、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正确地列脱式进行计算,理解运算算理及运算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运算顺序并准确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乐于探究数学奥秘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新课讲授】

1、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

(1)同学们在做什么呢?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

2、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53-24=2953-24+38=67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问题:

(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

4、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15÷3×5

问题:

(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课堂作业】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

2、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3题。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的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篇2

《9的乘法口诀》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80例4及练习二十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自编9的乘法口诀,掌握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2、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会用9的乘法口诀求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突破。

难点:与其他乘法口诀混合运用。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探讨、交流来突破。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引导学生背诵7~8的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有7句,8的乘法口诀有8句)

2、口算练习

7×48×38×56×88×7

4×83×77×67×58×8

抽算式说口诀再读算、抽说算式的意义。

3、揭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1)有几条船参加比赛?

(2)每条船上有几人?

(3)2条船上有几人?

(4)一共有多少人?

2、(1)选择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桌交流举手反馈。

(2)板书反馈结果

3、观察用那种方法简便

(1)用乘法简便。

(2)小组合作编乘法口诀。

(3)反馈交流、并展示。

4、小黑板出示袋鼠跳格图:指名学生填写并随时提问。

5、熟记口诀

齐读口诀,师生对口令

(1)找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①师:指算式:这组题有什么特点?

生:都有一个乘数是9,另一个乘数一道比一道多9,积一道比一道多9。

师:为什么这组题中一个乘数一道比一道多9,而积一道比一道多9?

②师:还有什么规律?出示P81第4题

先找出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再找规律。

1个9是9,比10少1;

2个9是18,比20少2;

……

9个9是81,比90少9。

(比几十少几)

③师:仔细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积,除9以外,都是两位数。这些两位数,把个位十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有什么特点?

生: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是9。

④师:9的乘法口诀的积,除一九得九外,其他的积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比如二九十八和九九八十一,18、81,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交换了位置。你们还能找出几组这样的口诀吗?

(2)记口诀:可以用手指帮助记忆

①读一读,自己记一记

②背一背,觉得难记的,重点记一记

③对口令:师生、生生

④把口诀补充完整

四九()七()六十三五九()八()七十二

()九二十七()九七十二()九六十三()三十六

三、积累运用

1、P80做一做

2、P81第1、2题

3、照样子,看得数说有关9的口诀及算式

18:二九十八2×9=189×2=18

81、36、63、45、54、27、72、9

其中9、18、36,还有哪些口诀的得数也是这些数?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的表现怎样?

第2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81~8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记忆9的乘法口决,运用口诀正确计算。

2、建立9的倍数模型,培养学生探究、思考、认真计算的习惯。

3、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说一说、比一比、观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的敏捷性、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难点:运用口诀计算和解决问题。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突破。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9的乘法口诀,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复习有关的知识。

二、引导练习,巩固强化

1、组织学生进行口算。

1×5=2×7=3×8=4×9=

3×9=6×5=7×8=9×8=

7×9=9×5=8×4=9×6=

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算式说一说是用哪句口诀进行计算的。

2、把口诀补完整

四九()()四十五()七十二六九()

3、根据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七九六十三五九四十五

()()

()()

4、练习二十第3、5、6题

5、方框里能填几?(课件)

三、积累运用

1、看图列式(课件)

2、练习二十第7、8、10题

理解题意、独立解决、集体校对。

3、找规律填数(课件)

4、练习二十第11题

5、练习二十第12、13题。

四、课堂总结。

小学的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篇3

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小学的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篇4

学习内容:“分梨”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尝试学会用逆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欣赏并学习同伴身上的优点。

4.提高加减乘除的口算能力。

学习重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1.老师考勤学生,点名。

2.认识新同学,每个同学进行1分钟介绍自己。

3.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座位。

4.讲解解决“分梨”的问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梨,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个给第二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那么篮内的梨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梨多少个?

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⑵小组内交流

⑶反馈交流,老师引导启发思维。

⑷小结策略:逆推的解题策略就是从结果倒着推回去,在逆推过程中总数是不变的,我们要能找出关键条件,即最后得到的数量入手分析。

5.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对应例题的反馈练习:一只篮子里有若干梨,取他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余下梨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二个人;最后只剩下2个梨。问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梨?最后集体交流反馈。

6.进行扑克牌“24点”小游戏。

小学的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篇5

教学分析: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量一量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质疑: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看来,只有在测量时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你知道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尺子)对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尺子。

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有些什么?

师小结: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刻度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0刻度,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点击课件,出示“1厘米”)生:从0到1。

师:对了,这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除了这一段,你还能找到哪段也是1厘米吗?

师:(小结)我们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叫做一大格,(板书: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板书:1厘米)也可以写作1㎝(板书:1㎝)。

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个我们以后来认识。

(2)用手比

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给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比划得正确吗?用尺子去检验一下。

轻轻地把尺子移开,手指不要动,观察比好的1厘米,你感觉怎么样?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了吗?

(3)生活中找

睁开你的眼睛,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现在,老师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注意听清楚,这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的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说一句奖励一个贴画。(田字格的边长,橡皮的厚度,数学书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

3、认识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3厘米呢?4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4、学习用厘米量。

(1)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让学生说出答案。

师:究竟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三、练习

四、总结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小学的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

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生是什么动物?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