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委托单位: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评价单位:安徽皖欣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二〇二三年六月目录TOC\o"1-2"\h\u257181环评工作总体设计 前 言安徽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5年9月,2006年8月,来安经济开发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09年1月经省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筹建安徽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的批复》(皖政秘〔2009〕11号)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8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公告《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明确安徽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核准面积为606.3720公顷,主导产业为汽车零配件、机械电子、商贸物流。2018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滁州市省级以上开发区优化整合方案的批复》(皖政秘〔2018〕138号)批准滁州市省级以上开发区优化整合方案,撤销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整体并入安徽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并将“安徽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重新命名为“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2021年4月,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核定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四至范围和面积的函》(皖自然资用函〔2021〕64号),经审核,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整合后总面积为1690.9255公顷,包含3个区块。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落实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安徽省“十四五”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各项战略要求,在《关于核定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四至范围和面积的函》(皖自然资用函〔2021〕64号)基础上,依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安徽省水利厅安徽省商务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开发区四至范围调整和主导产业变更工作的通知》(皖发改地区〔2023〕107号)文件编制要求和统一部署,切实推进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四至范围调整和主导产业变更工作安排,编制《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为减缓开发区在先前开发建设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影响,确保开发区更加有序、合理地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型区域,同时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关于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发〔2011〕14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规范管理的通知》(皖政办秘〔2019〕30号)等相关文件要求,开发区管委会委托安徽皖欣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本轮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完成《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部令第4号)的有关规定,现将《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公示,公示的内容包括:(1)环评工作总体设计;(2)规划概述;(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5)规划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分析;(6)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7)大气环境容量分析;(8)规划实施建议;(9)结论。本次公示时间为自公示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公示期间,公众可在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查阅征求意见稿资料。公众对该规划实施有任何环境保护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请在有效公示日期内以信函(邮戳日期为准)、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意见(署真实姓名及提供详细联系方式),或通过电话形式表达意见。联系方式、联系人和联系地址如下:环评委托单位和联系方式单位名称: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单位地址: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新城大道18号联系人:李主任联系电话境影响评价单位和联系方式单位名称:安徽皖欣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单位地址:合肥市经开区东湖高新合肥创新中心3幢联系人:黄工联系电话电子邮箱:939736126@环评工作总体设计组织结构及分工规划实施单位: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环评编制单位:安徽皖欣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编制依据1.2.1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规范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2014年4月24日修订);(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起施行(2018年12月29日修正);(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2019年4月23日修正);(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年1月1日起施行(2017年6月27日修正);(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8年6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26日修正);(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起施行(2018年12月29日修正);(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6年4月1日施行(2019年6月5日修订);(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1月1日施行;(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7年1月1日施行(2019年8月26日修改,修改后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施行(2010年12月25日修订);(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19日施行(2017年11月4日修正);(1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1月1日施行(2016年7月2日修订);(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施行(2016年7月2日修订);(14)《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7月1日施行(2012年2月29日修改);(15)《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18年10月26日施行(2018年10月26日修正);(16)《国务院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682号),2017.7.16;(17)《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2009年10月1日施行(2009年8月17日发布);(18)《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保部令1号),2018.4.28;(19)《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29号令),2019.10.30;(20)《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2017年第4号令),2017.6.28;(21)《关于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发([2011]14号),2011.3.2;(22)《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发[2011]99号),2011.8.11;(23)《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2012.7.3;(24)《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2012.8.8;(25)《关于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工作的意见》(环发[2015]178号),2015.12.30;(26)《关于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会商的指导意见(试行)》(环发[2015]179号),2015.12.30;(27)《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的指导意见(试行)》(环办环评[2016]14号),2016.2.24;(28)《关于开展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清单式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环评[2016]61号),2016.5.31;(29)《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指导意见》(环办[2014]48号),2014.5.22;(30)《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2013.9.10;(31)《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的通知》(环发[2014]30号),2014.3.25;(32)《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2015.4.2;(33)《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2015.5.28;(34)《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节[2017]178号)2017.7.27;(35)《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18.6.16;(36)《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号),2018.6.27;(37)《关于印发<“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大气[2017]121号),2017.9.13;(38)《2018-2019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方案》(环环监[2018]48号);(39)《关于发布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行)的通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89号),2019.1.12;(40)《关于印发安徽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皖长江办[2019]18号),2019.11.8;(41)《关于印发<长三角地区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环大气[2020]62号,2020.10.30。1.2.2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规范文件(1)《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2018年1月1日施行(2017年11月17日修订);(2)《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8年11月1日施行(2018年9月29日修正);(3)《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2020年3月1日起施行(2019年12月21日第二次修订);(4)《滁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5)《滁州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6)《滁州市失去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7)《滁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要点》;(8)《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年3月1日施行(2010年12月18日通过);(9)《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2004年5月1日施行(2004年4月23日修改);(10)《安徽省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2016年12月1日施行;(11)《关于印发安徽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的通知》(环水函[2009]268号),2009.3.27;(12)《安徽省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条例》,2011年8月1日施行(2011年6月24日通过);(1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规范管理的通知》(皖政办秘[2019]30号),2019.2.22;(14)《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升级暂行办法的通知》(皖政办秘[2012]68号)2012.4.27;(15)《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规范省级以上开发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皖环函[2019]403号),2019.4.4;(16)《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级开发区规划环评及跟踪评价工作的通知》(皖环发[2019]74号),2019.8.20;(17)《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5]7号),2015.2.16;(18)《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三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的通知》(皖环函[2017]877号),2017.08.10;(1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2017]98号),2017.6.29;(20)《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开发区环境污染整治的意见》(皖政办秘[2018]154号),2018.6.28;(21)《安徽省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工作方案》(皖大气办[2014]23号),2014.7.21;(2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2013]89号),2013.12.30;(2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2015]131号),2015.12.29;(2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2016]116号),2016.12.29;(25)《安徽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9;(26)《关于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皖办发[2017]45号),2017.8.24;(27)《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实施意见》(皖发[2018]21号),2018.6;(28)《长江安徽段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里面落实专项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厅[2019]27号);(29)《来安县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30)《来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31)《来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32)《来安县特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33)《来安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34)《来安县汊河镇总体规划(2016-2030年)(2021年调整)》。1.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规范(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130-2019);(2)《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10)《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1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12)《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3-2013);(13)《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2013.9.4;(14)《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15)《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HJ274-2015);(16)《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17)《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18)《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HJ2000-2010);(19)《水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HJ2015-2012);(20)《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1)《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1.2.4评价区域相关规划文件(1)《全国主体功能区划》;(2)《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3)《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4)《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环规财[2017]88号);(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改规划[2016]1176号);(6)《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7)《国务院关于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1]119号);(8)关于印发《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环生态[2016]151号);(9)《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10)《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报批稿)》;(11)《长江经济带战略环境评价安徽省“三线一单”编制文本》(送审稿);(12)《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13)《安徽省水功能区划》;(14)《安徽省“十四五”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15)《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6年修订);(16)《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17)《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18)《来安县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19)《来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来安县特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21)《来安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22)《来安县汊河镇总体规划(2016-2030年)(2021年调整)》。1.2.5其他相关技术文件(1)《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3)《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安徽省水利厅安徽省商务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开发区四至范围调整和主导产业变更工作的通知》(皖发改地区〔2023〕107号);(4)《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规范管理的通知》(皖政办秘〔2019〕30号);(5)《关于核定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四至范围和面积的函》(皖自然资用函〔2021〕64号);(6)与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项目有关的其他资料。评价范围与评价重点1.3.1评价范围本次评价结合区域环境特征,根据规划内容和特点、污染物排放特征及相关导则规定,确定本次规划环评的评价范围为以园区规划范围为基础,大气环境、地表水等各要素环境影响评价范围适当扩展到周边区域,详见下表。表1.3-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范围大气环境现状调查规划区边界外扩2.5km范围区域现状监测规划区边界外扩2.5km范围区域影响预测规划区边界外扩2.5km范围区域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滁河、朱家山河、天河上、下游影响河段现状监测滁河、朱家山河、天河上、下游影响河段影响预测滁河、朱家山河、天河上、下游影响河段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规划区规划范围及其周边现状监测规划区规划范围及其周边影响分析规划区规划范围及其周边声环境现状调查规划区边界向外扩展200m的区域现状监测规划区边界向外扩展200m的区域影响预测区域噪声预测、交通干线噪声预测土壤环境现状调查规划区边界向外扩展1km的区域现状监测规划区边界向外扩展1km的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规划区边界向外扩展1km的区域影响预测规划区边界向外扩展1km的区域社会环境现状调查规划区规划范围及其周边影响预测规划区规划范围及其周边固体废物管理现状调查规划区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储存及处置场所周围影响预测规划区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储存及处置场所周围环境风险现状调查规划区规划范围内及周边受影响的区域影响预测规划区规划范围内及周边受影响的区域1.3.2评价时段评价时段对应规划期限,其中近期至2027年,远期至2035年。1.3.3评价重点从区域开发环评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和高度,结合本轮开发区总体规划初步分析得出如下评价重点:(1)规划协调性分析以环境现状调查为基础,深入分析本轮开发区总体规划与长江经济带、安徽省、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市环境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以及国家和安徽省其他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的协调性,对于不协调、不相容的方面提出相应调整建议或者替代方案,以优化本规划方案。(2)开发区发展现状与回顾性评价梳理来安开发区开发现状,识别已有开发活动所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及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分析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评估与原规划环评文件预测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之间的差别;对原规划环评提出的规划调整建议、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建议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并评价实施效果的有效性。(3)承载力及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以环境现状调查为基础,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方面对规划实施进行可行性分析,科学、客观的预测规划实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对不合理因素提出调整建议或者替代方案,以优化本规划。(4)区域环境容量分析以本次评价开展的环境监测数据为基础,计算区域环境容量,根据本规划污染物排放量预测结果,分析本规划实施的环境可行性。(5)规划合理性论证及优化调整建议基于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综合要求、规划协调性分析结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结论以及规划实施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论证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和发展定位、规划规模、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环境保护目标和评价指标的可达性,给出明确评价结论,必要时要提出规划优化调整建议。1.4评价标准1.4.1环境质量标准一、环境空气区域大气SO2、NO2、TSP、PM10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的要求;非甲烷总烃参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编制详解》中限值要求,HCl、二甲苯、硫酸雾、氨参照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污染物最高容许浓度限值,乙醇参照执行前苏联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大允许浓度。二、地表水来安经济开发区规划的最终纳污水体新来河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的Ⅳ类水质标准。三、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四、声环境开发区内规划工业生产、仓储物流区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区标准,道路主干道红线两侧20±5m范围内执行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开发区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执行2类标准。五、土壤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1.4.1污染物排放标准(1)废气园区内工业企业工艺废气排放有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优先执行安徽省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从严优先),根据《安徽省重点控制区域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公告》(皖环函〔2017〕1341号文,有关行业全部执行特别排放限值要求。无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的二级标准;锅炉和导热油炉废气排放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表3中特别排放限值,氮氧化物排放执行《安徽省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皖大气办[2020]2号)中相关要求;工业炉窑废气排放执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及《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中相关规定;恶臭污染物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二级标准;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执行《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37822-2019)表A.1中特别排放限值标准要求;餐饮油烟废气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中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全面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2)废水化工园区规划范围内各类企业废水排放执行相应行业的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标准的执行纳管污水处理厂的接管标准要求。评价区域范围内污废水需满足经开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要求,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尾水排放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3)噪声施工作业现场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标准限值;营运期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3类区标准;工业企业靠近交通干线一侧噪声排放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4类标准;夜间突发噪声最大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5dB(A)。(4)固体废物一般工业废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的有关规定;固废危险性鉴别执行《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5085.7-2019)》;危险废物贮存及处置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1.5园区内主导产业的建设规模根据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内容,来安经开区现有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2022年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占据全部规上企业的48.97%、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产值占据全部规上企业的28.13%、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据全部规上企业的7.18%,三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占据全部规上企业的84.27%,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在来安经开区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表1.5-1来安经开区重点企业产值分类企业名称所在园区2022年产值(亿元)装备制造晶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来城片区173.29安徽豪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汊河片区3.53安徽金元素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汊河片区3.00滁州科世科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来城片区2.08滁州宝岛特种冷轧带钢有限公司汊河片区1.72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汊河片区1.30安徽浦创轨道车辆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汊河片区1.29安徽远嘉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汊河片区1.14安徽瑞发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汊河片区1.09滁州南钢盛达实业有限公司汊河片区1.06合计189.5产值占比48.97%非金属新材料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来城片区66.34安徽友发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汊河片区14.36安徽金邦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来城片区6.03滁州金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来城片区4.92安徽创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来城片区2.99安徽和怡光电新材料有限公司汊河片区2.88滁州云林数码影像耗材有限公司来城片区2.73安徽联科水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来城片区2.52安徽铭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来城片区1.85安徽斯迈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来城片区1.68滁州市卓然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来城片区1.43安徽柏拉图涂层织物有限公司来城片区1.13合计108.86产值占比28.13%电子信息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汊河片区22.25安徽立光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来城片区2.90滁州市经纬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来城片区1.40滁州安飞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汊河片区0.41安徽友普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来城片区0.39安徽四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汊河片区0.31滁州市纵辰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来城片区0.13合计27.79产值占比7.18%其他产业食品加工嘉吉动物蛋白(安徽)有限公司来城片区12.75食品加工嘉吉蛋白营养科技(滁州)有限公司来城片区12.07房地产来安京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经开区8.47房地产安徽嘉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经开区3.14建筑业安徽同济水电建安有限公司经开区3.05食品加工滁州金弘安米业有限公司汊河片区2.44生物医药华润滁州医药有限公司经开区2.41服务业滁州市新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经开区2.32………产值占比15.72%数据来源:来安经开区经济运行局1.6评价工作思路(1)对规划所在区域的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识别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环境因素。根据规划方案特点和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识别规划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选择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和指标体系。(2)与其他规划、相关政策和功能区划的一致性、协调性分析。(3)对规划所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包括对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环境风险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评价等。分析规划实施对重要敏感区的影响。(4)分析规划所在区域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识别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环境因素。(5)根据环境影响预测、资源承载力分析等相关结论,从资源环境保护角度论证规划产业结构、规模、布局的环境合理性,提出规划优化调整建议以及预防或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制定规划环评结论清单。(6)提出对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7)开展公众参与,通过公示、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方式了解和分析公众对规划的态度和意见。(8)制定规划实施的监测与跟踪评价计划。1.7评价流程与评价方法1.7.1评价工作流程1、在规划前期阶段,同步开展规划环评工作。通过对规划内容的分析,收集与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政策等,收集上层位规划和规划所在区域战略环评及“三线一单”成果,对规划区域及可能受影响的区域进行现场踏勘,收集相关基础数据资料,初步调查环境敏感区情况,识别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分析提出规划实施的资源、生态、环境制约因素,反馈给规划编制机关。2、在规划方案编制阶段,完成现状调查与评价,提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预测和评价拟定规划方案实施的资源、生态、环境影响,并将评价结果和结论反馈给规划编制机关,作为方案比选和优化的参考和依据。3、在规划的审定阶段:a)进一步论证拟推荐的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形成必要的优化调整建议,反馈给规划编制机关。针对推荐的规划方案提出不良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和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计划,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b)如果拟选定的规划方案在资源、生态、环境方面难以承载,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不良生态环境影响且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或减缓对策和措施,或者根据现有的数据资料和专家知识对可能产生的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等无法做出科学判断,应向规划编制机关提出对规划方案做出重大修改的建议并说明理由。4、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会后,应根据审查小组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审查意见对报告书进行修改完善。5、在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审查意见正式提交给规划编制机关。1.7.2评价技术流程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130-2019),本次规划环评的评价工作流程见下图。规划规划初步分析收集相关法律法规、环境政策及规划背景等资料识别主要环境影响和制约因素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重点确定环境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规划方案调整和规划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修 资源与环境承载 环境影响预 清洁生产、 人群健康、环改 力分析与评价 测与评价 循环经济分析 境风险分析规划方案综合论证规划优化调整建议公众提出不良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参与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编写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图1.7-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1.7.3评价方法本次规划环评采用的评价方法见下表。表1.7-1评价方法一览表评价环节现状评价预测评价规划分析叠图分析、类比分析、系统分析环境影响识别核查表法、矩阵分析、情景分析、类比分析规划实施生态环境压力分析情景分析、负荷分析、类比分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收集历史资料结合现状监测数学模型法、类比调查及情景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水环境影响评价收集历史资料结合现状监测类比调查、情景分析法及数学模型法声环境影响评价收集历史资料结合现状监测类比调查法、数学模型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收集历史资料结合现状监测/环境风险影响评价资料收集结合现场调查法类比分析法固体废弃物影响评价资料收集结合现场调查法类比调查及情景分析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资料收集结合现场调查法趋势分析法规划概况2.1规划背景2.1.1滁州市层面《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开展产业链强链补链固链建链行动,推行产业集群群长制、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产业联盟盟长制,分行业开展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市产业特色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积极构建“6+10”现代制造业体系,着力打造智能家电、先进装备、硅基材料、绿色能源、新型化工、健康食品等六大产值超千亿元产业,智能仪器仪表、轨道交通装备、新型功能纺织材料、凹凸棒新材料、智能出行装备、绿色涂料、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燃料电池等10个以上百亿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1.2来安县层面《来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培育重大产业。紧扣“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紧抓“三重一创”政策机遇,依托产业基础与优势平台,深入实施“百亿特色产业、百亿知名企业”培育工程,加快打造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型化工、高端文具礼品、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五大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五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660亿元以上,其中新能源产业(含动力电池、光伏、风电等子产业)产值突破26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含轨道交通装备、汽车零部件等子产业)、新型化工产业(含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医药中间体等子产业)产值均突破150亿,农产品深加工业跻身百亿产业。2.2规划概况2.2.1规划基本情况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23-2035年,其中近期至2027年,远期至2035年。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开发区全域,含代管区域,规划纳入调区的区块,亦纳入本次规划范围内。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调区后总面积为1690.9255公顷,主要涉及来安县城和汊河镇,包含来城、汊河2个片区。来城片区:位于来安县新安镇,东至陈郢路,南至胜利路,西至四阳路,北至创业路,面积1096.4631公顷;汊河片区:位于来安县汊河镇,东至天河,南至高新路,西至长江大街,北至友谊路,总面积594.4624公顷。2.2.2发展成效(一)产业经济发展情况近年来,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全力抢拼谋发展、全力以赴引项目、全力呵护育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产业能级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显著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开发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聚力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省开发区前30强排名中,由2018年的第18名跃升到2022年的第9名。2022年,多项经济指标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全区经营(销售)收入**亿元,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387亿元,增长46.8%;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增长20.4%;外贸进出口总额7.2亿美元,增长26.3%。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大力实施产业强区战略,推进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发展,做大轨道交通装备、光学显示材料产业规模,拓展以太阳能光伏组件和新型显示为代表的产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2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61亿元,增长55%。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26亿元,增长75%。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占据全部规上企业的48.97%、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产值占据全部规上企业的28.13%、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据全部规上企业的7.18%,其他产业产值占据全部规上企业的15.72%。3.集聚水平明显提升注重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链延伸,重点壮大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提高。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以晶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产值分别达到173.3亿元、66.3亿元)等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轨道交通装备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强劲,全国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约5%,是安徽省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2021年度荣获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考核第3名;市场主体不断集聚,2022年新增申规企业32家,规上企业总数突破230家。4.重大项目持续发力深入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资,重视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一批重大项目持续落地发展。“三新”项目提质增效。2022年新签约捷泰新能源、高明海能等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1个,协议总投资188亿元,其中包括百亿元以上项目1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5亿元以上项目2个。新开工优耐德管业、百佳年代等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8个,新投产顺芯科技一期、凤宇铝业等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7个。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召开项目集中开工仪式8次、项目推进会20余次。目前在建工业项目57个,其中百亿元以上3个、10亿元以上项目3个、5亿元以上项目5个。5.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积极引导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22年,获批专利666项,其中发明专利95项;新签约“大院大所”合作项目2个,新增“新苗计划”创新团队8个;新增友鹏交通、创达车辆等高新技术企业17家,重新认定通过17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88家;浦创轨道、立光电子等4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功申报省级数字化车间、绿色工厂、工业设计中心等十多个创新平台;通过省市场监管局关于创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验收,成功创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6.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来安县持续优化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高效能帮办服务和发展要素保障。近年来,先后荣获“2020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省投资环境十佳县,民营经济考核(二类县)全省前五,“四送一服”工作宣传政策知晓率达约100%,居全市第一位。“两区”整合顺利完成,2022年7月正式宣布“两区”机构合并,推进机构整合优化。帮扶帮办全方位,提供“零距离”“保姆式”“营养式”服务,多次开展“春节大走访”、企业家座谈会、银企融资要素对接会等专项活动,帮助企业融资贷款92家、2.9亿元。建立“项目直通车”制度,帮助110余家企业,协调解决功能区和来城片区共10个地块土方调运工作,有力保障项目推进。(二)人口情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发区内产业、企业和人才持续聚集,开发区内人口预计呈现缓慢增长趋势,预计于2035年左右达到人口峰值。在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和新建居住区居民综合服务管理机制,实施脱贫攻坚异地扶贫搬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异地搬迁人员就业等方面的政策与举措需要尽快搭建。(三)现状用地情况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申报范围现状建设用地分布在来安县城来城片区和汊河镇汊河片区,其中来城片区主要集中在滁州大道和宁洛高速交口西北侧,汊河片区主要集中在幸福大街和天河交口西北侧,耕地235.7084公顷,占总用地的13.94%;林地46.6870公顷,占总用地的2.76%;草地33.3404公顷,占总用地的1.97%;农业设施建设用地6.0056公顷,占总用地的0.36%;城镇建设用地为1182.3648公顷,占总用地的69.92%,其中居住用地112.7098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16.8985公顷,商业服务业用地33.9671公顷,工业用地768.9975公顷,仓储用地74.3965公顷,城镇道路用地121.5750公顷,交通场站用地7.0218公顷,公用设施用地5.8838公顷,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0.7633公顷,城市、建制镇范围(201、202)内的其他用地40.1515公顷;村庄建设用地92.5562公顷,占总用地的5.48%,其中居住用地55.7199公顷,商业服务业用地3.3916公顷,工业用地19.6002公顷,仓储用地0.0557公顷,乡村道路用地8.6772公顷,交通场站用地0.7845公顷,公用设施用地1.2998公顷,村庄范围(203)内的其他用地3.0273公顷;区域基础设施用地25.7632公顷,占总用地的1.52%;其他建设用地1.1101公顷,占总用地的0.07%;陆地水域67.3398公顷,占总用地的3.98%。表2.2-1开发区申报范围现状用地表分类规划基期年(2020年)面积比重耕地01耕地235.708413.94%林地03林地46.68702.76%草地04草地33.34041.97%农业设施建设用地0601乡村道路用地5.78750.34%0602种植设施建设用地0.26810.02%城乡建设用地城镇用地07居住用地112.70986.66%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16.89851.00%09商业服务业用地33.96712.01%1001工业用地768.997545.48%11仓储用地74.39654.40%1207城镇道路用地121.57507.19%1208交通场站用地7.02180.41%1301-1310,1313公用设施用地5.88380.35%14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0.76330.05%城市、建制镇范围(201.202)内的其他用地40.15152.37%村庄用地07居住用地55.71993.30%09商业服务业用地3.39160.20%1001工业用地19.60021.16%11仓储用地0.05570.00%0601乡村道路用地8.67720.51%1208交通场站用地0.78450.05%1301-1310,1313公用设施用地1.29980.08%村庄范围(203)内的其他用地3.02730.18%区域基础设施用地1202公路用地25.76321.52%其它建设用地15特殊用地0.46550.03%1002采矿用地0.64460.04%陆地水域1701河流水面17.52291.04%1703水库水面0.00010.00%1704坑塘水面26.9251.59%1705沟渠22.89181.35%总计1690.9255100.00%2.2.3发展定位(一)总体定位长三角产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皖东地区工业发展集聚区;滁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区。(二)产业定位顺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全面转型升级,把开发区打造成“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合作示范区、全国重要轨道交通装备特色产业基地、长三角知名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优选地”。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合作示范区。充分发挥顶山-汊河新型功能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优势,大力创新投融资和开发建设模式,构建资源合作共享机制和务实高效合作运营机制,探索与江北新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政策、统一招商”等深度合作机制;推动两地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深度融合,为省际毗邻区产业深度合作提供保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打造为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合作示范区。全国重要轨道交通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开发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优势,顺应产业转移趋势,再引进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轨道企业,建立以现代轨道交通专用设备、关键系统及零部件,运营管理系统为主体,以通讯信号系统、车辆内部装备、相关服务业为支撑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特色产业基地。长三角知名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围绕集成电路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小型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对接江北新区“芯片之城”建设,抓住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布局重点,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特别是环南京地区开展“双招双引”活动,不断提升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内配套能力,着力打造与周边重点区域匹配良好、具有来安特色的长三角知名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优选地。强化优质承接载体建设,健全产业配套协作机制,拿出最好资源,集成最优政策,突出定向招商推介,强化错位承接、高端承接、链式承接、集群承接,积极承接上海非大都市功能疏解和苏浙产业转移,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努力打造长三角投资高地和高端产业转移最优承接地。2.2.4规划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强化管理的总体要求,聚焦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以全产业链发展为导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实施一批牵引力强、技术含量高的重大项目,壮大主导产业规模,提高主导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到2027年,产业规模明显壮大、产业结构显著优化,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作用更加凸显。规模体量稳步提升。到2027年,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800亿元,亩均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万元/亩,工业用地亩均税收达到18万元/亩,亩均投资强度达到65万元/亩·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不低于11%。产业层级实现跃升。到2027年,主导产业占比提高到90%,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75%和65%,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导产业结构明细,链条完善,产业链布局实现价值链上移,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品牌竞争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围绕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建成一批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发展培育基地。到2027年,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覆盖率达到30%,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50家。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到2027年,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00家,其中产值超十亿元企业达到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5家,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行业“冠军”企业,培育一批产业链“链主型”、“群主型”企业,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推进市政公共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到2027年,完善园区水电气配套设施建设服务能力,建立园区企业供水、供电对接服务等内部制度,为企业水、电报装开辟绿色通道。完善园区主干道建设和企业与主干道道路建设,建设“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完善的园区。绿色园区特色明显。到2027年,园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完成下达目标。废水和废气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稳步提升,实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环境监测和污染监控信息系统全覆盖。生态环境质量在省内各开发区中达到领先水平。展望2035年,开发区综合实力再上一个台阶,工业总产值迈过千亿级大关,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好速度增长;主导产业体系更加突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据园区产业主导地位;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投资比重大幅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主体地位显著提升,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碳排放力争率先达峰。将开发区打造成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合作示范区、全国重要轨道交通装备特色产业基地、长三角知名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优选地。表2.2-2总体发展目标(2023-2035年)类别指标名称202220272035年均增速指标属性经济发展全区业务收入(亿元)530.74预期性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预期性亩均税收(万元/亩)-18预期性财政收入(亿元)预期性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65预期性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11%预期性土地开发利用率(%)预期性创新驱动高新技术企业数(家)88预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亿元)226预期性#占工业总产值比重(%)5865预期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261-预期性#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预期性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总数(个)-预期性绿色生态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约束性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约束性工业污水集中处理率(%)约束性固废综合利用率(%)约束性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预期性对外开放进出口总额(亿美元)8.5预期性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15预期性利用省外亿元以上项目资金(亿元)190.6预期性2.2.5布局策略(一)突出特色、打造省级样板名片在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长三角装备制造加工基地、沪苏浙产业转移集聚新高地、滁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区的发展定位,深化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带双轴三组团”的空间结构。坚定不移推进招大引强。在“双招双引”的基础上,突出招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项目,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产业链,实现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坚定不移加快智造创新。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推广,加快推动“互联网+”协同制造发展,积极帮助企业谋划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鼓励企业实施智能化工厂建设,实施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新模式应用项目。(二)重构布局、强化空间载体保障基于土地价值分析和研判,开发区存在建设用地分布相对零散,空间格局破碎不规整,与城市发展方向存在一定的不协调等问题,为强化开发区空间要素保障,统筹城市交通区位、地形地貌、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历史发展等因素,对开发区各片区进行边界优化整合,调整开发区四至范围。通过规划引领作用,重新构建开发区整体的空间布局、功能和支撑体系,从顶层设计上来引导统领开发区各项事业发展,推动开发区改革开放再出发。(三)产业升级、增强园区发展动能支柱产业的发展是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得以发展壮大的动力源。考虑到开发区建设用地的有限性,在鼓励开发区内产业加快升级的同时,规划采取“腾笼换鸟”的对策,积极将低端产业置换出去,发展高端支柱产业,进一步推动“供给侧”改革努力实现产业从先进制造业主导型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转型,提高开发区引入项目与主导产业的关联度、主导产业集聚度,规避邻避效应风险,为各类产业的科学规划布局提供指引,聚焦集聚发展,构建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圈,培育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大产业集群,大力提升开发区的发展动能。(四)优化配置、推动设施共建共享深化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是安徽东向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地位,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从产业差异化优化配置,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活性配套平衡区域格局,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综合承载容量,保障产业链稳固发展。坚持以完善体制机制为内在动力,加强与长三角全域常态化对接。将融入南京都市圈作为主攻方向,持续深化与毗邻地区江北新区合作共建,着力推动规划编制互融互通、产业融合共赢共荣、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转移转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社会治理联防联调,共同推进跨区域融合发展。2.2.6产业发展现状(一)产业发展情况近年来,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全力抢拼谋发展、全力以赴引项目、全力呵护育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产业能级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显著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省开发区前30强排名中,由2018年的第18名跃升到2022年的第9名。2022年,多项经济指标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开发区现共有高新技术企业88家。2022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65亿元,同比增长20.4%;实际利用外资额15万美元;实际利用省外到位资金达190.6亿元,同比增速36.63%。外贸进出口总额7.2亿美元,增长26.3%。大力实施产业强区战略,推进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发展,做大轨道交通装备、光学显示材料产业规模,拓展以太阳能光伏组件和新型显示为代表的产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2年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占据全部规上企业的48.97%、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产值占据全部规上企业的28.13%、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据全部规上企业的7.18%,三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占据全部规上企业的84.27%,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在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表2.2-3开发区重点企业产值分类企业名称所在园区2022年产值(亿元)装备制造晶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来城片区173.29安徽豪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汊河片区3.53安徽金元素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汊河片区3.00滁州科世科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来城片区2.08滁州宝岛特种冷轧带钢有限公司汊河片区1.72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汊河片区1.30安徽浦创轨道车辆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汊河片区1.29安徽远嘉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汊河片区1.14安徽瑞发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汊河片区1.09滁州南钢盛达实业有限公司汊河片区1.06合计189.5产值占比48.97%非金属新材料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来城片区66.34安徽友发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汊河片区14.36安徽金邦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来城片区6.03滁州金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来城片区4.92安徽创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来城片区2.99安徽和怡光电新材料有限公司汊河片区2.88滁州云林数码影像耗材有限公司来城片区2.73安徽联科水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来城片区2.52安徽铭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来城片区1.85安徽斯迈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来城片区1.68滁州市卓然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来城片区1.43安徽柏拉图涂层织物有限公司来城片区1.13合计108.86产值占比28.13%电子信息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汊河片区22.25安徽立光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来城片区2.90滁州市经纬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来城片区1.40滁州安飞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汊河片区0.41安徽友普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来城片区0.39安徽四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汊河片区0.31滁州市纵辰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来城片区0.13合计27.79产值占比7.18%其他产业食品加工嘉吉动物蛋白(安徽)有限公司来城片区12.75食品加工嘉吉蛋白营养科技(滁州)有限公司来城片区12.07房地产来安京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经开区8.47房地产安徽嘉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经开区3.14建筑业安徽同济水电建安有限公司经开区3.05食品加工滁州金弘安米业有限公司汊河片区2.44生物医药华润滁州医药有限公司经开区2.41服务业滁州市新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经开区2.32………产值占比15.72%(二)行业发展态势经过多年发展,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经济和社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以及自身发展实际和内外部大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原规划的文具、新能源、食品加工、汽车零配件、机械电子、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面临不符合政策要求,存在产业过多且分散、发展不平衡、层次不高、集聚力不强、产业链不全,产品覆盖面不足等问题。同时,随着“一体化”与“高质量”两大时代主题的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的深入实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信息科技、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先进高端制造技术等方面都可能出现重大突破和“毁灭性创造”,呈现出数字化、绿色低碳和服务化趋势。食品加工、机械电子、文具等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由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特点的战新产业所代替,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根本途径,这些新技术、新服务、新产业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三)重点产品市场目前,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产业企业超过100家。代表企业有晶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滁州科世科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晶科能源的产品服务于全球1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家客户,多年位列全球组件出货量冠军,在行业中率先建立了从硅片、电池片到组件生产的“垂直一体化”产能,在中国、马来西亚、越南、美国共拥有14个全球化生产基地。公司取得“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多项殊荣,主导制定了IEC等多项国际国内行业标准。滁州科世科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上海大众部分车型整车线束和功能模块线束、Cummins发动机线束、Getrag变速箱线束等。公司为科世科汽车部件(平湖)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科世科平湖公司是上海大众A级供应商,客户包括上海大众、华晨宝马、上汽通用、Cummins、Getrag等。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企业超过50家。代表企业有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友发包装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和怡光电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安徽友发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胶粘带生产企业,现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德国布鲁克纳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生产线2条以及BOPP胶带生产线16条,拥有处于行业领先的新型涂布工艺、粘胶剂压敏水胶等核心关键技术,生产规模、生产总值、年销售额位居国内行业前列。公司先后荣获亚洲品牌500强、中国胶粘带十大品牌企业、中国胶粘带行业典范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友日久”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安徽和怡光电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光学级技术薄膜产业属于国家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巨大的产业;作为国内聚脂薄膜行业的领航者,安徽和怡的一号生产线是目前全球最高端的光学级薄膜产线,二号生产线也采用的进口组装线,是规模化发展的典型。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超过30家。代表企业有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立光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滁州市经纬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等。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捷泰科技的一个生产基地,作为一家在国内A股上市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于高效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能规模位居行业前列,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安徽立光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氧化铟锡(简称ITO)透明导电玻璃研制、开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有TN、STN、IM、TP、OLED、电加热、抗电磁屏蔽等类型ITO透明导电玻璃,产品应用到手机、平板电脑、计算器、家用电器、工业控制、智能穿戴、超薄触控显示、压力传感等广阔领域,产品销往华东、华南、华中、东北等20多个省市,终端客户包括国内知名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公司具有自主进出口权,产品出口到韩国、台湾等多个国家或地区。2.2.7主导产业与发展方向(一)目标产业筛选1.重大战略中部地区崛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深度融入长三角、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更对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建设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基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指出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发展重点为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提出聚焦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携手打造若干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培育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结合相关重大战略和开发区产业发展基础,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作为开发区的主导产业是符合实际,契合国家、省市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2.重点规划开发区贯彻省市县所给的产业发展定位、结合自身优劣,在产业发展基础上,把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重新进行了合理规划。《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十大新兴产业。《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开发区进一步壮大现有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精细化工、文具礼品、商贸物流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新型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来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开发区做强新能源、食品、精细化工、文具礼品等主导产业,做优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做好仓储物流、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汊河片区聚焦发展轨道交通及汽配、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四大产业。开发区选择的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属于省重点发展的产业,也符合市县对开发区的产业定位。3.政策产业导向开发区选择的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符合最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二级目录,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鼓励类”产业,包含在新能源、轻工、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汽车、信息产业等产业目录中,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淘汰类”“限制类”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2年版)》“禁止类”产业。总的来看,开发区选择的三个主导产业符合国家、省市县重大战略、规划、产业政策,是“鼓励类”产业,不属于“禁止类”产业。4.周边园区主导产业情况近两年来,省政府批复了一批省级开发区主导产业变更,主导产业主要为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非金属新材料等领域,开发区周边园区主导产业情况如下:表2.2-4来安县周边开发区主导产业统计表园区主导产业定远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非金属新材料、装备制造全椒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安徽居巢经济开发区食品、装备制造、金属新材料宣城宣州经济开发区无机新材料、装备制造、家居(二)主导产业确定综合分析开发区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本次开发区以国家各项战略及产业政策为导向,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积极促进优势产业与长三角相关产业协作发展,主动承接长三角等产业调整与技术转移,依据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和国家统计局2018年11月26日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标准指导下,将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原“文具、新能源、食品加工、汽车零配件、机械电子、商贸物流”主导产业调整为“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逐步形成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构建:“3+4+3”的现代产业体系。(三)产业主攻方向三大主导产业: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1.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方向:装备制造业主要聚焦轨道交通装备、汽车零部件加工、新能源电池、专业化金属加工等重点领域,依托重点产业平台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做大做强。2.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主要围绕光学显示材料、医卫制品新材料、硅基新材料、磁电材料等重点领域,依托重点企业,加快建链补链强链。3.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向:电子信息产业主要聚焦先进封测、功率器件和专用芯片、封测装备制造、新型显示配套、太阳能光伏组件、新型电子部组件等重点领域,依托重点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四大配套产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金融服务。电子商务:鼓励各类电商企业落户园区,推进电商园区和快递集散中心等项目建设,实现电商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全县电商产业规模。现代物流:以现代仓储为重点,以干线物流为支撑,以城市配送为基础,快递与货物运输并举,积极发展内贸与外贸并重的综合物流体系。检验检测:谋划创建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支持企业加大检验检测投入,鼓励企业将检验检测中心迁移至集聚区。金融服务:积极开发适合本地企业和本土需求的金融产品,鼓励区域内金融机构建立基于“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的制造业创新链条,为提升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创新能力提供嵌入式金融服务。三大新兴产业:新能源、智能家居、数字经济。新能源。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以晶科能源等龙头企业为主导,推动新能源产业高端化、品牌化、智能化,以打造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系统的光伏产业链、完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为目标,持续招大引强,重点引进清洁能源相关配套企业、北京联动天翼能等龙头企业,承接长三角地区新能源产业转移。智能家居。规划建设智能家居产业园,充分依托滁州市家电产业发展优势,以大力培育本土骨干企业和积极承接合肥、南京及长三角其他地区先进产能相结合,加强感应控制、语音控制、远程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家电、智能音响、新型穿戴设备等智能家居产业。数字经济。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加快制造技术与互联网、大数据等的融合,实现“数字生产”。加强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等深度融合。加快在线服务行业发展,推动智慧物流、电子支付等领域融合应用发展,不断丰富数字化服务体验场景。2.2.8产业空间布局(一)布局原则坚持产业集聚。通过变更主导产业,优化园区产业方向和布局,以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为途径,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主导产业集群,使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全面,产业定位清晰,发展目标明确,产业集聚集群效应明显。坚持产城融合。产城融合对产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必将对经济未来发展产生出极其深远的影响。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开发区未来的产业发展也需要顺应这一趋势,并通过及早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促进开发区产城融合健康发展。坚持开放协同。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自由贸易区等重大机遇,深化与江浙沪、粤港澳、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合作,特别是与南京江北新区对接合作,创造“四最”营商环境,打造高能级开放型平台,持续实施“双招双引”,高质量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高水平建设园区,拓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共建绿色文明宜居的经济开发区。(二)重点区域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推动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构建产业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空间集约、协同有效的产业空间格局。以“一区两园”为基础,积极谋划拓展特色产业园区,完善相关产业配套,不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1.“一区”“一区”即: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优化核心区产业空间布局,围绕重点产业,打造中高端项目产业链,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探索产业、土地、城市、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多规合一”,推动开发空间统筹布局、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联建共享。2.“两园”“两园”即:围绕园区空间分布、产业发展及园区配套形成的功能相对独立、空间相对集聚、配套完善齐全的功能组团,形成2个专业化产业分园。具体包括:汊河产业园。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培育与长三角区域产业契合度高、协同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加工制造业优势,推动形成南京研发、汊河制造的产业生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立足南京江北新区“产业配角”定位,加速龙头型大企业、大项目集聚,形成高端产业集群。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及汽配等产业领域,坚持增链、补链、强链,利用“新基建”新引擎,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提质增效。来城产业园。推动扩区升级,本着“招大引强、扶优促强”发展思路,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主攻非金属新材料(光学显示材料、半导体材料等)、电子信息产业(集成电路、信息光电子、智能传感器等)。大力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方商务合同范例
- 港口开发项目合同范例
- 公司总顾问聘用合同范例
- 大宗食品采购合同范例
- 混凝土板墙施工合同范例
- 联通监控施工方案
- 楼顶盆景销售合同范例
- 人员临聘合同范例
- 水文设施建设合同范例
- 10 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 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规章制度教案样本
- 云南保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
- 福维克直销奖金制度完整版
- JCT 2789-2023 涂料用长石粉 (正式版)
- DB11-T 1832.22-2023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第22部分:装配式装修工程
-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医疗陪护行业前景分析报告
- 个体诊所药品清单模板
- 有机更新工作总结
- eviews操作说明课件
- 教师法律法规讲座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