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电池》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节课是鲁科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第2课时,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2课时。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我将2个演示实验贯分组实验穿于整节课中,思路如下:

1.首先展示水果电池给手机充电图片。演示实验,电流表指针偏转,证明可能是真的。将西红柿中插入铜片和锌片连接电流表。引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通过演示实验铜锌稀硫酸原电池,问题:电流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铜片会出现气泡?然后思考是电池就应有正负极,用电路图说明哪是正极哪是负极?动画展示小结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工作原理。学生自主整合如何判断正负极?电子、电流、离子流向?3..进而提出问题“构成原电池应具备哪些条件?”引发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完成学生对原电池的实践认识。4.讲解原电池电池反应式的书写。讲练结合。学生黑板展示。5、本节综合知识练习------设计原电池。从给的药品中选择正负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画装置,写电极反应式,电子电流阴阳离子如何移动。投影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并让学生讲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6.本节小结,以电池的起源发展结束二、教学目标1.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原电池的形成条件3.学会画原电池装置及准确书写电极反应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四、教学准备1.实验用品准备:教师演示实验:西红柿、铜丝、锌条、导线、灵敏电流表;铜片、锌片、小烧杯、稀硫酸、大电流计;学生实验:铜片、锌片、碳棒、稀硫酸、硫酸铜溶液、酒精溶液、、原电池反应器。学生在分组实验中,需要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用品分类→实验组装→预测现象→实验验证→确定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这一环节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有较大的难度。需要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有较为明确的实验方向,以求在有限的课堂上实现最大化的实验教学效果。2.多媒体准备:实物投影仪、电脑模拟铜锌原电池反应原理动画、学生探究实验记录表格等。利用实物投影演示实验,展示学生学习过程。利用动画模拟电子转移的微观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微观认识。实验表格的设计有效地归纳了实验现象,使实验结果一目了然。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进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激趣引入展示水果电池给手机充电图片演示实验,电流表指针偏转,证明可能是真的。将西红柿中插入铜片和锌片连接电流表。怀疑

惊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分析原电池原理西红柿将化学能转换为了电能,可能发生了什么反应?将锌片铜片用导线相连浸入溶液中,推测会有什么现象?

演示实验1:铜片、锌片上都有气泡,为什么?锌片和铜片是不是都与硫酸反映了?

写出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方程式,提示学生可以从化合价角度分析问题。

激励学生大胆进行实验验证,证实自己的猜想。并协助发言同学用安培表来验证猜想。

通过实验证实了大家的猜想,同时也制得了原电池,大家想不想也来组装一个原电池?

金属与酸的反应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观察实验,感到疑惑,表达观点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有电子丛锌片转移到了铜片上的猜想学生提出用导线连接铜片和锌片,导线间会有电流,并用实验验证想,完成学生分组实验2

形成认知冲突,显现最近发展区。

兴趣浓厚,积极思考,第一次理论分析

体验成功

激发实验兴趣,完成第一次实践认识实验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通过实验2大家有没有观察到电流计指针的偏转?铜片是原电池的正极还是负极?为什么?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电子和电流的流向。

有,偏向铜片

提出自己的观点认识并理解电子和电流的流向,确定铜片为正极锌片为负极引发对原电池的进一步认识

展开对原电池原理的第二次理论分析

构成原电池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只有铜片和锌片才能够做电极吗?把稀硫酸换成别的溶液是否还是原电池?提出探究实验3:两极应该满足的条件。提出探究实验4:电解质溶液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汇报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学生提出应该有两极,有电解质溶液,有导线连接学生组实验,观察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初步认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引发学生对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思考完成对原电池原理的第二次实践认识,学会合作学习

原电池原理应用大家已经掌握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能否根据Zn+Cu2+=Zn2++Cu来设计一个原电池?并画出装置简图?展示学生的实验设计,共同完成对原电池的认识。学生动手设计实验

观察,思考应用原电池原理,完成对原电池的第三次认识课堂小结今天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评价本节课中学生的表现,提出存在的问题。以电池的起源发展结束学生发言聆听,思考回顾,总结

给学生的学习激励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也有所了解,再结合学生乐于实验,关注实验现象的心理特征。他们会在课堂上专注实验现象并能加以分析解释。从而推测反应原理,并进行归纳总结。能很好的达到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①氧化还原反应不会判断。②缺乏知识连贯性。③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教学效果分析一、激发主动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进入一种自主的学习境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自己的主见于主动发展中。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跟上新教材所蕴涵的新理念。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力量。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时下,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进行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体现。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三、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四、教学内容也按预计完成,学生掌握效果较好。原电池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之中。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目标检测1下面是四个化学反应,你认为理论上不可用于设计原电池的是()A.2Al+2NaOH+6H2O=2Na[Al(OH)4]+3H2↑B.2H2+O2=2H2OC.NaOH+HCl=NaCl+H2OD.2NaCl+2H2O2NaOH+H2↑+Cl2↑2、100mL浓度为2mol/L的盐酸跟过量的锌片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氢气总量,可采用的方法是()A.加少量浓盐酸B.加几滴氯化铜溶液C.加适量蒸馏水D.加适量的NaCl溶液3、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连接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d极上产生大量气泡;a、c相连时,c极发生还原反应;b、d相连时,电子经d经导线流向b。则四种金属的活动顺序由强到弱的为4、下列装置可以组成原电池的是能形成原电池的装置请标明正负极,并写出电极反应式5、Cu+2Ag+=2Ag+Cu2+”设计一个化学电池,并回答下列问题:(1)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_____,正极材料是____,电解质溶液是_______。(2)画出装置图(3)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根据反应Cu+2FeCl3=2FeCl2+CuCl2设计原电池,回答下列问题负极反应式:,发生反应;正极反应式:,发生反应;装置图:,电子移动方向为,电流移动方向为阳离子(如Fe3+)移向,阴离子(如Cl―)移向课后反思新课程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例如思考、讨论、练习、实验等,使学生能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上课前我对教材认真分析,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充分分析学生已具备的科学知识、相关的技能,力争使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由于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再是教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探索、讨论和总结得出新知识,因此这样学习过程就充满乐趣,充满激情。本节课通过试讲和录制,自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供后继课参考:1.以生活常识引入新课,从新能源的展望结束新课,在践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理念的同时,整节课都贯穿“学以致用”的思想,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来渗透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的培养,在情感目标的达成方面是成功的。3.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长、人数多、方式多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4.学生实验探究的问题有适当的难度、足够的开放性和简约性,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参与意识起到一定作用。5.自行设计的动画脚本服务于学生思维的推进,方便地展现了思维的过程,更加突出了教学素材的思维性,实现了多媒体素材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达到了多媒体课件服务于思维训练的目的。6.课堂实验的设计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任选简便易行的实验进行操作,用温度计定量测量温度变化,将定性实验半定量化,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一个举措。7.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图表分析、分类研究、能量守恒等学科思想和方法。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弥补和克服:1.由于教学内容简单,绝大部分问题经学生独立思考即可解决,致使学生讨论的环节偏少,合作学习的氛围不够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