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训练-不同层面含义不同_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训练-不同层面含义不同_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训练-不同层面含义不同_第3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训练-不同层面含义不同_第4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训练-不同层面含义不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不同层面含义不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洗碑

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

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久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

好。

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

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

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

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

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

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

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攀子,右手

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

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

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

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

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蓼。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

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

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

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几个算,要十日。”罗永

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

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

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

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庄,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

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

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

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

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

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

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生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

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

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

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

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

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摆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心

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

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

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

妻的坟前栽了。

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

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

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①洗碑:刻碑。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说的是生活底层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

和人文关怀,主题表达显豁鲜明。

B.小说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中,首

尾圆合,艺术上颇为别致精巧。

C.语言详略有致,小说中写景大多采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重在渲染氛围。而人物描

写则较为细致传神,重在显出精神特质。

D.文中多次写罗永才所见所感之景,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悲苦,蕴含着一种积极向

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2.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碑%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

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

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

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

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

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

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

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

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

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

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槌

(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微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

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4n+1的一

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

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

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

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

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

将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

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卤辰!卤辰在实验室!”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庄卤

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

光谱仪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

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

下带走,但卤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

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

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

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

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

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庄卤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理在土中。他仍紧紧抱

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

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

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

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熬血,有头脑,

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击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

语,一任浓烟缠绕。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

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明仑大学为背景,用看似宁静温馨的笔调,讲述了逃难师生和战火中的人们艰

苦顽强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们在日寇侵略下倔强坚韧的精神态度。

B.小说中有多处对比。比如两位教授的授课从容不迫与警报的紧急刺耳形成对比、表现

T.知识分子临危不惧、历难不悲的精神力征和师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c.小说中写到两个化学系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情节突转,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

之中,使全文情节波澜起伏,展现出炮火的冷酷与战争的残忍。

D.小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结尾处小说借美丽的蓝天不会因为侵略战争中“妖魔鬼怪”

的丑陋而改变,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胜利的信心。

2.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蓝天”,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北京的夏天

肖复兴

老北京人的夏天吃食,可谓五花八门。早年间,老北京是把面食统统都叫成饼,分为

汤饼、炊饼和胡饼三类。胡饼是舶来品,火炉里烤的,如现在吃的烧饼;炊饼是上锅蒸

的,如现在吃的馒头;汤饼便是面条,当然还包括馄饨,《长安客话》里记载:“水沦而食

者皆为汤饼。”

如今,北京人已经不叫汤饼了,面条从何时叫顺了口,我不大清楚,但清楚面条的种

类虽然现在很多,但已经远不如以前丰富了。很多面条,如今吃不到了,手艺失传了,比

如“蝴蝶面”。《旧京纪事》里说的“蝴蝶面、水滑面、手掌面、切面、挂面……”水滑面大

约说的是过水面,手掌面说的是刀削面,这个蝴蝶面,我是不知道究竟是一种什么面了。

很多老北京的吃食,现在都已经无法找到了。如今,流传至今仍然让北京人有口福值

得珍爱的夏天食品,在我看来,是奶酪、酸梅汤和果子干。

奶酪是牛奶的一种变体,将牛奶煮沸,加冰糖,点白酒,冰镇而成,有点儿像酸奶。

这是清朝入京后带来的旗人的夏天小吃,当时满语叫“乌他”,从皇宫流入市井,应该是清

同治年间的事情。

老北京人,尤其是旗人,最爱吃这一口,从清末到民国一直到现在,对它一直赞不绝

口。邓云乡先生就这样不吝美词说它:“真是一种奶制的最好的夏季食品,用琼浆玉液来

膨容,是毫不为过的。”而且,奶酪的品种也有很多,《东华琐录》里说:“有凝乳膏,所

谓酪也。或饰以瓜子之属,谓之八宝,红白紫绿,斑斓可观。”八宝奶酪,只是其中一

种,还有山楂酪、核桃酪和杏仁酪多种。一般卖奶酪的店铺或小摊,还兼卖奶卷和酪干,

特别是那种琥珀色的骼干,真的是美味无比。能够将液体的牛奶做成半固态的奶酪,又能

做成固体的酪干,真的是将牛奶发挥到了极致。

这种酪干和奶酪,做起来很麻烦,而且,成本远高过酸奶。但是,确实味道独特,出

了北京城,还真的吃不着了。我姐姐一直住在呼和浩特,好多年没有回北京,前些年好不

容易回来一趟,我问她想吃点儿什么老北京的吃食?她说想吃核桃酪。我满北京城地转

悠,也没有找到一处卖核桃酪的。

我的孩子读中学的时候,到崇文门西边的梅园,第一次吃到奶酪,觉得好吃,然后,

就带着同学到那里去吃,一吃都爱不释口。大学毕业之后,孩子到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

美国工作,每一年从美国回到北京,准会先要跑到梅园,吃一碗奶酪,尝一尝酪干。这是

他少年时候的味道,也是他北京的味道。

酸梅汤,老北京卖酸梅汤以信远斋和九龙斋最出名。民国时,徐震村先生说:“北平

的酸梅汤以琉璃厂信远斋所售的最好。”那时候,有街头唱词唱:“都门好,瓮洞九龙斋,

冰镇涤汤香味满,醍醐灌顶著氛开,两腋冷风催。”说的就是这两家。信远斋在琉璃厂,

九龙斋在前门的瓮城,民国时瓮城拆除后,搬到肉市胡同北口。九龙斋,我小时候还见

过,很快就销声匿迹。前两年,九龙斋重张旧帜,派人找过我,让我带他们到前门指认老

店旧址。

信远斋,解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起码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一直在琉璃厂。梅兰芳、

马连良等好多京戏名角,都爱到那里喝这一口。店里一口青花瓷大缸,酸梅汤冰镇其中,

现舀现卖。有传说信远斋每天会在店门口洒好多酸梅汤,让其散发的芬芳气味来吸引人,

大概是夸张,爱这一口的,用不着这样的梅汤铺地,也照样熟门熟路去那里的。

那时候,酸梅汤之所以被北京人认可,如九龙斋和信远斋这样的有声誉的店家,首先

是原料选择极苛刻,乌梅只要广东东莞的;桂花只要杭州张长丰、张长裕这两家种植的;

冰糖只要御膳房的……除选料讲究之外,制作工艺也是非同寻常的。曾看《燕京岁时记》

和《春明采风志》,所记载并不详细,却大同小异,都是:“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玫

魂、木樨、冰水,其凉振齿。”看来,关键在“煮”和“调”的火候和手艺,于细微之处见功

夫。这和完全靠配方大行其市的可乐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果子干,柿饼和杏干为主料,加以藕片、梨片、玫瑰枣,用大力丸煮汤,冰镇而成。

好的果子干,浓稠如酪,酸甜可口,上面要浮一层薄冰。与酸梅汤和奶酪相比,它没有那

样高贵的出身和讲究,一般用吃饭的大碗盛,是地道的平民夏天消暑的食品,既可以解

渴,又可以解饱。

记忆里吃的果子干最正宗的一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城南西罗园小区刚速成,四

周还是一片木板围挡的工地,在工地的简易房里,见到一家专门卖果子干的小店,夫妻两

人都刚刚下岗,开了这家小店。他们从父辈那里学来的祖传的手艺,那果子干做得地道,

好吃不说,光看表面那一层颜色,就得让人佩服,柿饼的霜白,杏干的杏黄,枣的猩红,

梨片和藕片的雪白,真的是养眼。关键是什么时候到那里吃,果子干上面都会浮着那一层

透明如纸吹弹可破的薄冰。快四十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见过这样漂亮可口的果子干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老北京的面食开篇,又说很多老北京的吃食已无法找到,是为了下文写流传至

今的奶酪、酸梅汤和果子干做铺垫。

B.文章介绍奶酪时引用《东华琐录》中的句子,写斑斓可观的奶酪,不仅辅助印证作者观

点,又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C.文章写酸梅汤时,插叙曾销声匿迹的九龙斋找“我”指认老店旧址,暗示当下人们开始

重视保护老北京民俗文化,深化了主旨,

D.文章最后用排比写小夫妻做的果子干的样子,作者感慨再也没有见过像这样漂亮可口

的果子干,抒发了对果子干消失的遗憾与怀念之情。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反复出现“味道”,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

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皮鞋

【苏丹】阿卜•白克尔•哈里德

天色暗下来了,水汽预示着将有一个不愉快的黑夜。我坐在市场的一家咖啡馆里,苦

苦地思索着下月的日子该怎么过……我在责怪着自己由于一时冲动买了一双白皮鞋。按我

这样地位的小职员来说,真不该如此,就是想买也该等下月再说。我埋怨我干的荒唐事

儿。正在烦恼的时候,耳旁传来一声声叫擦皮鞋的声……抬头一看,面前站着一个约莫十

一岁的孩子,披着一件不称体的长衬衣,两条瘦腿活像竖在地上的两根细棍,苍白的圆脸

庞上长着一对炯炯发光的、满是孩子气的大眼。或许他早就以为我会坐下来的,所以竟没

来得及等我张口告诉他这双皮鞋还是刚上脚的,他的两只小手就已经在身旁的小木箱里匆

忙地翻寻着什么了。

他严肃而又小心翼翼地卷起衣袖,从木箱里取出一个铁匣,立刻埋首在这项“艰巨”的工

作里。我百般无聊地看着电影院前熙来攘往的人群,现在不比公共假日那天,很少见到中

学生的影子。站着的尽是些套“吉尔巴”®或穿着形形色色衣衫的童工,男女摊贩杂在人

群里跑来跑去兜售吃食。我本以为这个孩子很快就会擦完的,而他不时顾盼着影院前的观

众,低声问身旁另一个孩子:

“听,开演了吧?”

“我早看过了,你要瞧,你自个儿去吧?”

这孩子一边说着,一边玩弄着手里的木棍,一面频频抬眼留心一个闲散地等着友人赴

约的青年。擦鞋的责备而又痛苦地扫了他一眼,便拿起我那擦好鞋油的一只白皮鞋放在墙

角下,稍晾一会儿再打光。熙熙攘攘的顾客不知是谁在鞋上踩了一下,这一脚几乎使他前

功尽弃,他婵婵灰尘,狠狠地骂了一句:“你怎么不长眼哪!”说着又伸出两只小手聚精

会神地开始他的擦鞋工作。

片刻间天空里越积越厚的乌云又一次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我听到他自言自语地在嘟

哝:

“真主保佑,这场雨下来,看不成电影还没什么,断了我的粮可怎么办!”

雨说下就下,稀疏的大滴雨点开始落了下来。人们蜂拥地躲进咖啡馆,渐渐把我和孩

子的距离越挤越远了。滂沱大雨,倾盆如注,我端着座椅退进屋里,坐下后先忙着把两只

光脚丫子塞进桌肚里,但心里止不住胡思乱想起来:这孩子哪儿去了呢?准拿走了我的皮

鞋……唉,多讨人喜欢的一双新皮鞋,不用费多大劲就可以脱手的。本来嘛,眼看着浓云

蔽日,预示着有一场大雨,大街小巷尽是泥水,我干吗还一定要让他再擦呢?真是活见

鬼!根本的问题倒还不是对这双丢失的鞋感到特别惋惜,问题是要我光着脚在这么一个漆

黑的夜晚步行回家,倒是生平第一遭。

折磨人的整整一小时过去了。在这一小时里,我的心简直是随着表上的分针在移动。

而这个小东西看来却毫不在意地计算着这一寸寸蚕食我的耐心、让我神经都快爆裂的时

光。希望孩子送回皮鞋的幻想已成泡影了,这个该杀的家伙竟这么拿着我的皮鞋就溜跑

To我开始认真地考虑回去的那条道,当然,最好能展一辆车,可是车停在大马路上;还

有,钱呢?看来惟一的办法只能光着脚在我们那条既窄又危险的巷子里冒上一次险了。又

过了一小时,雨仍下个不停,咖啡馆里挤得水泄不通,等着孩子把鞋送回来似乎没什么希

望了,抑制不住的气恼和郁闷阵阵袭上心头。播音机响了好长一阵终于静下来了。靠在躺

椅上的、捏着帽子站久了的人都活跃起来,坐在一旁长髡上的还在热心地讨论着雨……时

间将近午夜,雨势渐弱,最后天空里只飘落着星星点点的雨丝儿,人们可以回家了。人们

开始离开咖啡馆,不到半小时,屋里便走空了。侍者动手收拾桌椅,示意说:你也该走

了。老实说,我本也打算最末一个离开这儿,因为我不相信我的神经能经受得住自己光着

脚在众目睽睽下走回家去。

我低着头走出大厅,刚穿过活动门,冷不丁地一下子怔在那儿了,两条腿似乎瘫陷在

淤泥里,半步也提不起来,张大了的嘴不知说什么好,一个不到十一岁的孩子——好熟的

脸啕——光着上身,胳膊肘支着一只小木箱,倒在墙角里睡着了。他的另一只手紧紧捏着

一包东西,我过去轻轻地摇醒了他,他跳起身来,小手揉了一阵眼睛,迷糊中他忆起了我

是谁。他连忙打开布包,一边忸怩地向我道歉。我这时才发现他是那么困倦,瞌睡沉重地

压着他的眼皮。付了钱,帮他披上那件不称体的、包过我皮鞋的长衬衣,我默默地踏上了

归途。

满街的泥水,人们早就进入香甜的梦乡……周围是一片漫长、寂静得怕人的黑衣,电

线杆上的街灯散出一团团灰白的光芒,似乎连这个也给雨水浇了个透湿。这种时刻四周见

不到一点活的东西,哪怕是一只丧家的狗还是一只迷途的猫。

一幅使我无法入眠的景象萦回在我的脑际,那个孩子——我们的孩子,仿佛就坐在我

床边,胳膊肘支着一只小木箱,另一只手里紧握着一双白皮鞋。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佳作选》

【注】①吉尔巴:一种苏丹民族服装。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描写擦鞋男孩与另一个手拿棍棒男孩的对话与神态,前者埋头擦鞋,后者心不

在焉,两者之间形成了对比,表现了擦鞋男孩因生存压力而少年老成。

B.本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我”是故事的参与者,以第一人称叙述使故事更具有真

实感;同时“我”也是故事的叙述者,有利于小说刻画“我”的心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