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文结论推断示例与特训_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文结论推断示例与特训_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文结论推断示例与特训_第3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文结论推断示例与特训_第4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文结论推断示例与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高考论述文结论推断示例与特训

考点:

1.林少华《审美忠实》——结论推断:推断无依据

2.邓安庆《哲学何以教人高贵》——结论推断

3.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一一信息推断:关系错误(不

仅是“需求可以得到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

4.非连文本: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对接

5.严家炎《金庸作品的魅力》一一信息推断:金庸小说现代精神

6.朱光潜《谈美》——反向推理

7.《揭开“翻脸不认人”的面纱》一一矛盾:“已经成型”就不太可能“重新划分”

【考点研究】

一、常见考点

1.结论推断——推断无依据

2.信息推断——关系错误(不仅是“需求可以得到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

3.信息推断:观点(“金庸小说现代精神”)

4.反向推理

5.矛盾——“已经成型”就不太可能“重新划分”

【考点示例】

一、林少华《审美忠实》一一结论推断:推断无依据

示例林少华《审美忠实》——结论推断:推断无依据

文本审美忠实

林少华

①尽管翻译有那么多种类,但从语言角度来说,文学翻译是最难的。这是因为,文学语言,

尤其是诗歌语言是语言的最高层次。最高层次是什么层次?审美层次、艺术层次。

②我以为,文学概论中说的文学三大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之中,唯独审美

功能,通过语言艺术给人以审美愉悦这一功能是其他学科门类和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遗憾的

是,很长时间里我们忽略了文学作品的这一功能。包括文学翻译在内,人们只顾说说说,而忘了

隼4说。其实怎么说才是艺术,才是美,才是文学翻译的文学性或者审美信息。老一辈美学家朱

光潜先生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翻译美学”这个术语,认为“翻译绕不开美学”。

③说到美,最日常性的联想往往和女性有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句流行语就曾把翻译

比喻成女性:“翻译如女人,漂亮的不忠实,忠实的不漂亮。”这个比喻并不恰当,有歧视女性

的意味,但作为引用者的我的意思是,翻译、文学翻译必须美,必须漂亮。却又不能仅仅漂亮,

必须漂亮与忠实兼而得之。换言之,理想的翻译就是要既忠实又漂亮。那么这样的翻译,这样的

译者有没有呢?不多,但有还是有的。

④王佐良译的培根读书名言是为其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你

看,英汉之间,妙而化之,天衣无缝。可谓美而不妖,贞而不俗。汉译法国文学,翻译家罗新璋

最服傅雷。他举傅译《约翰•克里斯朵夫》开头一句为例:直译为“大江的轰隆轰隆声,从屋子

后而升上来”。而傅雷译为“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化人为己,水乳交融,斐然而成名译。

日本文学翻译这方面做得最好的,窃以为是丰子恺译的《源氏物语》.鬼斧神工,出神入化,信

手拈来,绝尘而去。个别理解或有不足,原意传达或有不逮,但在整体审美意韵的捕捉和重构上,

无人可出其右。读之可知译事之难,可叹译笔之工,可生敬畏之情。

⑤忠实与漂亮如何兼而得之的问题,其实也是学翻译搞翻译的人尽人皆知的“信达雅”如何

认识和实践的问题。“译事三难,信达雅”,信达雅三个字,解释起来也够难的。“雅”尤其众

说纷纭,质疑也最多。听起来最为理直气壮的质疑是:原文是俗的难道也非要译成雅的不可?

©“信”,这里当然是真实、诚实,忠实于原文之意。不偏不倚,不即不离,不增不减。一

言以蔽之,不伪。“达”,达意。孔子说“辞,达意而已”,词不达意是不成的。一般理解为通

达、畅达、顺达。“雅”,古人说“辞令就得谓之雅”,大意是,话说得恰到好处、说得得体就

是雅。也不仅是说话,穿戴也好,礼节也好,房子装修也好,得体都是最不容易的。稍有疏忽就

弄巧成拙,走向反面:庸俗、粗俗、恶俗或者显摆、浅薄、浅陋。

⑦在这个意义上,雅乃是一种层次极高的审美追求、审美理想。表现在文学翻译上,即是译

文的艺术性、文学性,即是原作的文学审美功能的重构和忠实再现。是的,我认为达、雅,其实

也是个信的问题,也是信的表现。就侧重而来说,信,侧重于语义忠实或内容忠实,属于文学翻

译的形式层:达,侧重于行文忠实或文体忠实,属其风格层;雅,侧重于艺术忠实或美感忠实,

属于审美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审美层。法语有句话说“翻译即背叛”,即使“背叛”,也要形

式层的背叛服从风格层,风格层的背叛服从审美层,而审美层是不可背叛的文学翻译之重。在这

个意义上,我的所谓翻译观以概括为四个字:审美忠实。

(节选自《读书》2022年第5期,有删改)

问题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审美视角缺失是目前文学翻译实践与批评的盲点所在。

B.忠实与漂亮兼而得之,主要看译者对原意的理解传达。

C.“信、达”需要知性判断,“雅”则更需要审美判断。

D.在难以完全体现作者原意时,美感再现是必须保证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进行合力推断的能力。A.综合全文看,并未提到''审美视角缺失是

目前文学翻译实践与批评的盲点所在”,只是说“遗憾的是,很长时间里我们忽略了文学作品的

这一功能(审美)。包括文学翻译在内,人们只顾说说说,而忘了怎么说"“‘雅'尤其众说纷

纭,质疑也最多。听起来最为理直气壮的质疑是:原文是俗的难道也非要译成雅的不可?”可见

此推断无依据。B.由第③段“但作为引用者的我的意思是,翻译、文学翻译必须美,必须漂亮。

却又不能仅仅漂亮,必须漂亮与忠实兼而得之。换言之,理想的翻译就是要既忠实又漂亮”可见

“忠实与漂亮兼而得之”表述正确;由第段④“日本文学翻译这方面做得最好的,窃以为是丰子

恺译的《源氏物语》。鬼斧神工,出神入化,信手拈来,绝尘而去。个别理解或有不足,原意传

达或有不逮,但在整体审美意韵的捕捉和重构上,无人可出其右”,第④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审美层。法语有句话说'翻译即背叛',即使‘背叛',也要形式层的背叛服从风格层,风格层

的背叛服从审美层,而审美层是不可背叛的文学翻译之重”,可见“主要看译者对原意的理解传

达”不属于忠实漂亮的要求,属于“信”和“达”的层面,可见B能根据原文进行推断。C.第⑦

段“在这个意义上,雅乃是一种层次极高的审美追求、审美理想。表现在文学翻译上,即是译文

的艺术性、文学性,即是原作的文学审美功能的重构和忠实再现。是的,我认为达、雅,其实也

是个信的问题,也是信的表现。就侧重而来说,信,侧重于语义忠实或内容忠实,属于文学翻译

的形式层:达,侧重于行文忠实或文体忠实,属其风格层;雅,侧重于艺术忠实或美感忠实,属

于审美层”可见选项表述正确。D.“在难以完全体现作者原意时,美感再现是必须保证的”正确,

由第④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审美层。法语有句话说‘翻译即背叛',即使'背叛',也要形式

层的背叛服从风格层,风格层的背叛服从审美层,而审美层是不可背叛的文学翻译之重”可见。

故选A。

二、邓安庆《哲学何以教人高贵》一一结论推断

示例邓安庆《哲学何以教人高贵》——结论推断

文本哲学何以教人高贵

邓安庆

①哲学常常被人误认为“无用”之学,空洞玄乎,说它既不带来“面包”,也不赐人“长技”,

既不令人“富贵”,也不助人“升官”。而一般哲学老师最怕人问的问题,据说就是学哲学究竟

有何用?这实际上是长期被灌输的“假哲学”留给人们的“偏见”.

②世上只有“乞丐”才需要别人“带给”他面包,正常的人依靠自身的“雕虫小技”就能取

得,何劳“哲学”之“大驾”?如果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只定位为获取“面包”,他确实不需要来

糟蹋哲学。但凡一个人有更高一点点的追求,什么“长技”、“升官”和“富贵”,虽不用哲学

也可成之,而若有哲学襄助,定将让其取之有道,得之无愧,这也是无需申论的常识了。哲学尽

管不是“技术”,却能助人以“长技”;哲学虽藐视一切“升官之道”,但能教导真正的“为官

之道”;哲学耻谈“富贵”,却能教人何以“既富且贵”。

③人之“贵”全然不在于他的面包,官位和财富,而在于他的知识,才华和教养。而真正的

知识、才华和教养的获得,非有哲学不能成。哲学既不教人一加一等于二这样的“算术之知”,

亦不求解“太阳晒石头热”这样的“物理之知”,它只引导你探索真知何以为真知,即一个能称

之为“真知”的“知”何以为“真”的标准或“道理”,因而,哲学的知识乃是对“真理”之判

准的探索,它实际上已经内在地转“知"为“智”了。于是,哲学的“知”基于“科学”的“知”,

但又超越甚至“高于”科学的“知”。所谓“超越”就是“跨越了”具体科学知识的狭隘“界限”,

具有了“世界性”和系统性,正如“物之理”是物理学的知识对象一样,哲学的知识对象是“知

识”本身,因而是知识它自身的那个“世界”或“体系”;所谓“高于”,不是说哲学的“知识”

在“天上”,而是说它是一切无论是天上还是地上的具体知识的“根基”或“基础”,体现为对

科学本身所“不知”和“不思”的所谓“不证自明”的“第一原理”之“理”的探究与阐明,这

种探究与阐明或许不能成为人人同意的“知识”形态,但却构成我们一般去求取真知的普遍有效

的方法论。所以,就此而言,只有哲学才有可能使我们具有“真知”,即对“世界”(万有)之

“第一原理”之理的知,这样的普遍的知才有可能使我们具有超越狭隘、跳出自我而从“世界”

与“人类“视野来思想的“才华”和”教养”。只有具备这种普遍化的视野和心胸,人才具有“人

类”的高贵性。

④一个人“才华横溢”,本事大得不得了,不是说他“力大无边”,“无所不能”;一个人

知识广博,见识高远,不在于他“无所不知”,“无见不识”。人的知识、才华和教养主要在于

他的思想力与判断力。如果一个人有“知识”,却判断不了“是非善恶”,那他的“能力”与“才

华”不但不能助其以贵,相反地却要助其以恶。所以,真正有才华的人会启动其“判断力”,对

人类面临的一般问题能做出正当的判断,对人类一般行为法则能够承认,知道如何正确区分何者

“能为”何者“不能为”,何种“该为”何者“不该为",随之能够“自我立法”,杜绝做“不

能为”“不该为”之事,而对“能为者”尽其力做好,对该为者尽其才达于至善,这才是一个人

真正的才华。因此,真正的才华不仅是个“转知为智”的工作,同时还要进一步“转智为德”,

以德去恶扬善,这样才有真正卓越的“教养”与高贵。

⑤人们需要哲学,实际上就是希望哲学能将其引向这种通往高贵生命的自我造化的道路。因

为并非每一种天然的哲学爱好能最终成就一种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从来不能作为一种名

词,作为一种现成的“知识”或“意识形态”灌输给谁,哲学之能受用,根本的是要把哲学作为

一个动词,作为一种“务本”的思想活动而融化到人的血液中,变成其精神或灵魂的品质,从而

对生活形式乃至生命进行“自我塑造”。哲学作为这样一种精神或灵魂的自我塑造的活动,需要

得到专门的训练。

(有删改)

问题根据文意可以做出的推断是(F

A.“哲学究竟有没有用",这是一个带有偏见的问题,哲学老师也无法作答。

B.哲学对于一个人追求“长技”、“升官”、“富贵”来讲,是一种对立的存在。

C.哲学需要我们从自身出发探索世界,但最终是超越自我,实现生命的高贵。

D.除了天然的哲学爱好者,人们要成就真正的哲学都必须要得到专门的训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哲学老师也无法作答”理解错误,原文

第①段”而一般哲学老师最怕人问的问题,据说就是学哲学窕竟有何用”,根据原文“一般”一

词可知选项扩大了范围。B.“是一种对立的存在”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②段“但凡一个人有更

高一点点的追求,什么‘长技‘、'升官'和'富贵',虽不用哲学也可成之,而若有哲学襄助,

定将让其取之有道,得之无愧,这也是无需申论的常识了。哲学尽管不是'技术',却能助人以

‘长技';哲学虽藐视一切'升官之道',但能教导真正的‘为官之道’;哲学耻谈‘富贵',

却能教人何以'既富且贵'”,可知哲学对于一个人追求“长技”、“升官”、“富贵”来讲是

有实际用处的,并不是相对立的。D.“除了天然的哲学爱好者”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⑤段“因

为并非每一种天然的哲学爱好能最终成就一种真正的哲学”可知并不是所有的天然的哲学爱好者

都能最终成就一种真正的哲学。故选以

三、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一一信息推断:关系错误(不

仅是“需求可以得到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

示例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信息推断:关系错

误(不仅是“需求可以得到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

文本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

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

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

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

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

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

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

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

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

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

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

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

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

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

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

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

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

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

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

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问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B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关系错误,不仅是“需求可以得到

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

四、非连文本: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对接

材料1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

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

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

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

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

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

研窕。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

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

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

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

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

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

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

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

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

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

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

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

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

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

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

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

《禹贡》开始以The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

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

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

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

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

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

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

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

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

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2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

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

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

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

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

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

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年,

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100-

3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

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问题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答案D

解析D项,由原文“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有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

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可知,ABC正确,由“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

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

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可知,D项不属于沿革地理。故选D。

【考题对接】

一、严家炎《金庸作品的魅力》一信息推断:金庸小说现代精神

金庸作品的魅力

严家炎

金庸作品特别值得琢磨的一个特征是:它虽然产生在香港商业化环境中,却没有旧式武侠小说那种低

级趣味和粗俗气息,相反,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不仅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

格调、深邃的思想。像《天龙八部》通过萧峰之死所揭示的民族斗争尖锐年代造成的悲剧,包含多么巨大

丰富、发人深省的内容,艺术力量又是多么震撼人心!《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碧血剑》又以多么

生动感人的小说笔墨,塑造或赞美了郭靖、袁崇焕这类为民众利益献身的“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弘扬

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

武侠小说是娱乐的,是通俗文学,但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一般的娱乐品,而是一种有思想

的娱乐品。如金庸自己所说:“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

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如果说严肃文学是“为人生”、通俗小说是“供人

消遣”的话,金庸小说把这两方面统一了起来。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

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真知灼见,活泼轻松有时又令

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是广大读者的共同感觉。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

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

到互为启发,相得益彰。作者调动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深广学养,使武侠小说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文化层次,

显示出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

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超越于传统武

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新读者的地方。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

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睚眦必报,反对滥杀无辜。《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

心情就是证明。再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

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

显。此外,金庸小说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焕然一新的。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并不是行侠、

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人生理想也不是威福、子女、玉帛的封建价值观念,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

独立的精神。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不合理的礼

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

所谓雅与俗,不同时代有不同看法。金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香港的出现,意味着长期困扰着人们的

雅俗对峙问题,从实践上和认识上得到了较好的解决。金庸小说吸取“雅”“俗”两方经验又超越“雅”

“俗”。他创造性吸收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侦探小说、滑稽小说等众多门类艺术经验,从

而成为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同时借鉴、运用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新文学的经验去创作武侠小说,使他的

小说从思想到艺术都呈现出新的质素,达到新的高度。这是金庸小说成为当代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

1.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下列选项不符合金庸小说现代精神的一项是(F

A.金庸小说的武侠精神让人神往,比如《天龙八部》里乔峰聚贤庄以一敌众,快意恩仇。

B.郭靖站在战功赫赫的成吉思汗面前,却只道:“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留了多少孤儿寡母之类。”

C.“义”是金庸小说之魂,郭靖行侠仗义,既有独立的个体人格,又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

D.《鹿鼎记》《碧血剑》中,金庸对康熙、皇太极的才干表示出了欣赏,并不因为他们是夺走汉人江山的

异族首领而随意丑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文学要启人之蒙,有益人生,又要令人愉悦,给人艺术享受,这与金庸的小说观根本上是相通的。

B.金庸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里面的江湖世界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曲折反映,对时代和现实并不回

避。

C.通俗小说因为要面向大众,供人消遣,形式通俗,它的题材和类型也限制了一些有素养、有追求的作家

的写作。

D.金庸小说中的武技较量,不是单纯的刀光剑影,而是武戏文写,蕴含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作品通俗而不媚俗,跨越雅俗,铸就时代经典。

B.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

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C.金庸创造性吸收了不同小说的艺术经验,从而成为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

D.金庸小说成为当代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是超越传统武侠小说,是具有现代精神。

一、严家炎《金庸作品的魅力》【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概念的推理分析能力。A.“金庸小说的武侠精神让人神往,比如……

快意恩仇”,参考第四自然段“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

否定的,他反对睚眦必报,反对滥杀无辜”,可知“快意恩仇”并不符合金庸小说中的现代精神。故选A。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C.“通俗小说因为要面向大众,供人消遣,形

式通俗,它的题材和类型也限制了一些有素养、有追求的作家的写作”的表述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以金

庸的小说为例说明:“为人生”和“供人消遣”是可以统一的;文章最后一段也说到“金庸小说吸取'雅'

'俗'两方经验又超越‘雅‘'俗'",这都说明:通俗小说的题材和类型不会限制有素养、有追求的人,

因为金庸这样的代表就是最好的明证。故选C。

3.D【解析】D.“根本原因是超越传统武侠小说,是具有现代精神”的说法表达不准确。通览全文可知:

他创造性吸收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侦探小说、滑稽小说等众多门类艺术经验,从而成为通

俗小说的集大成者;同时借鉴、运用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新文学的经验去创作武侠小说,使他的小说从思

想到艺术都呈现出新的质素,达到新的高度。这是金庸小说成为当代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故选D。

二、朱光潜《谈美》一反向推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

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

生活。

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

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

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

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

“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而且一言一笑、

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像柏格

森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

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锻炼作品

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划也不肯苟且。王荆公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时,原来“绿”字是“到”字,

后来由“到”字改为“过”字,由“过”字改为“入”字,由“入”字改为“满”字,改了十几次之后才

定为“绿”字。即此一端可以想见艺术家的严肃了。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

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吴季札心里

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

不渝”的风谊。像这一类的言行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

一字一句一样。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周,这种风度是

道德的也是艺术的。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乎一般人之意料。他能看重一般

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

摆脱。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

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这就是取舍恰到好处,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一切,不但能认

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孟敏堕甑,不顾而去,郭林宗见到以

为奇怪。他说:“甑已碎,顾之何益?”哲学家斯宾诺莎宁愿靠磨镜过活,不愿当大学教授,怕妨碍他的

自由。王徽之居山阴,有一天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小舟到刽溪去访他,刚

到门口便把船划回去。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几件事彼此相差很远,却都可以见出艺术家的

豁达。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选自朱光潜《谈美》)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1

A.拥有艺术化人生的人,生活是不会落到喜剧里去的。

B.对大节的坚守、对小节的执着是一个对待生活彻底认真的人的本色风度,这种风度里包含了人物对道德

的真诚追求。

C.一般人对艺术家的取舍感到意外,是因为他们的取舍标准不同。艺术家的眼光往往是超乎功利,取乎和

谐的。

D.晋代一些只知豁达而不知严肃的清流名士,洒脱自在,但他们的人生算不上作者眼中的艺术化人生。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缺乏本色的“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而伪君子则是“沐猴而冠”,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

B.艺术的生活是本色的生活,是感到怎样的情趣就现出怎样的言行风采的谐和完整的生活。

C.善于生活者不肯放过生活中的小节,正是这种对于人生的严肃认真才使得他们的生活艺术化。

D.艺术家不仅知所取,也知所舍,他们的取舍和一般人是截然相反的。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艺术化生活为论题,先破后立,在否定了俗人与伪君子的生活态度后,分析了艺术化生活的特征,

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将艺术化的生活态度与艺术家对待艺术的态度相提并论,运用类比说理的技巧指出艺术化的生活特

点是严肃与豁达并举。

C.文章第三段不厌其详地叙述王荆公改字的例子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在艺术范围内的严肃态度。

D.文章第四段举孟敏堕甑不顾而去、斯宾诺莎磨镜过活、王徽之雪夜访戴逵“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之例

证明艺术家同时并有严肃和豁达的态度。

二、朱光潜《谈美》【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题干要求,解答时

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

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

题。题干要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拥有艺术化人生的人,生活是不会落到喜剧里去的”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生活落到喜剧里去

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可知,拥有艺术化人生的人,生活也有可能是落到喜剧里的,反向推理不成立。

2.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

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

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此题题干要求“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

项是“o

A项,“而伪君子则是'沐猴而冠'”理解有误。原文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

上“沐猴而冠”的伎俩“,可见此项以偏概全了。

C项,“善于生活者不肯放过生活中的小节,……才使得他们的生活艺术化”理解有误。此选项前后两个句

子是因果关系,参考原文文句“像这一类的言行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

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可知,原文没有指出二者的因果联系,故此项

强加因果。

D项,“他们的取舍和一般人是截然相反的”理解有误。参考原文文句“往往出乎一般人之意料。他能看重

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可知,不是“取舍截然相反”之意,故此项曲解文意,判断

绝对。

3.D【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

和论证的方法。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之例证明艺术家同时并有严肃和豁达的态度”理解有误。依据原文“这几件事彼此相差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