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题_第1页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题_第2页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题_第3页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题_第4页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88页,共=sectionpages88页试卷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88页重庆市2022-2023学年(下)期末复习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B.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C.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B.“乌鸦反哺,羔羊跪乳。”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麦场萧红老王婆工作剩余的时间,尽是述说她无穷的命运。今夜院中一个讨厌的孩子也没有,王婆领着两个邻妇,坐在一条喂猪的槽子上,她们的故事便流水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开。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进云围时,云和烟样,和煤山样,快要燃烧似的。再过一会儿,月亮埋进云山,四面听不见蛙鸣;只是萤虫闪着。屋里,像是洞里,响起鼾声来,遍布了的声波旋走了满院。天边小的闪光不住地在闪合。王婆的故事对比着天空的云:“……一个孩子三岁了,我把她掉死了……那天早晨……我想一想!……是早晨,我把她坐在草堆上,我去喂牛;草堆是在房后。等我想起孩子来,我跑去抱她,我看见草堆上没有孩子;我看见草堆下有铁犁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恶兆,偏偏孩子跌在铁犁一起,我以为她还活着呀!等我抱起来的时候……啊呀!”一条闪光裂开来,看得清王婆是一个兴奋的幽灵。全麦田,高粱地,菜圃,都在闪光下出现。妇人们被惶惑着,像是有什么冷的东西,扑向她们的脸去。闪光一过,王婆的话声又连续下去:“孩子死,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儿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以后麦子收成很好,麦子是我割倒的,在场上一粒一粒我把麦子拾起来,就是那年我整个秋天没有停脚,没讲闲话,像连口气也没得喘似的,冬天就来了!到冬天我和邻人比着麦粒,我的麦粒是那样大呀!到冬天我的背曲得有些厉害,在手里拿着大的麦粒。可是,邻人的孩子却长起来了!……到那时候,我好像忽然才想起我的小钟。”王婆推一推邻妇,荡一荡头:“我的孩子小名叫小钟呀!……我接连着熬苦了几夜没能睡,什么麦粒?从那时起,我连麦粒也不怎样看重了!就是如今,我也不把什么看重。那时我才二十几岁。”闪光相连起来,能言的幽灵默默坐在闪光中。邻妇互相望着,感到有些寒冷。狗在麦场张狂着咬过来,多云的夜什么也不能告诉人们。忽然来了一道闪光,大手的高大的赵三,从炕沿站起,用手掌擦着眼睛。他忽然响叫:“怕是要落雨吧!——坏啦!麦子还没打完,在场上堆着!”赵三感到养牛和种地不足,必须到城里去发展。他每日进城,他渐渐不注意麦子,他梦想着另一桩有望的事业。“那老婆,怎不去看麦子?麦子一定要给水冲走呢?”赵三习惯的总以为她会坐在院心,闪光更来了!雷响,风声。一切翻动着黑夜的村庄。“我在这里呀!到草棚拿席子来,把麦子盖起来吧!”喊声在有闪光的麦场响出,声音像碰着什么似的,好像在水上响出,王婆又震动着喉咙:“快些,没有用的,睡觉睡昏啦!你是摸不到门啦!”赵三为未来的大雨所恐吓,没有同她拌嘴。高粱地像要倒折,地端的榆树吹啸起来,有点像金属的声音,闪的缘故,全庄忽然裸现,忽然又沉埋下去。全庄像是海上浮着的泡沫。邻家和距离远一点儿的邻家有孩子的哭声,大人在嚷吵,什么酱缸没有盖啦!驱赶着鸡雏啦!种麦田的人家嚷着麦子还没有打完啦!农家好比鸡笼,向着鸡笼投下火去,鸡们会翻腾着。黄狗在草堆开始做窝,用腿扒草,用嘴扯草。王婆一边颤动,一边手里拿着耙子:“该死的,麦子今天就应该打完,你进城就不见回来,麦子算是可惜啦!”早晨了,雨还没有落下。东边一道长虹悬起来;感到湿的气味的云掠过人头,东边高粱头上,太阳走在云后,那过于艳明,像红色的水晶,像红色的梦。远看高粱和小树林一般森严着;村家在早晨趁着气候的凉爽,各自在田间忙。种麦的人家,麦草堆得高涨起来了!福发家的草堆也涨过墙头。福发的女人吸起烟管。她是健壮而短小,烟管随意冒着烟;手中的耙子,不住的耙在平场。侄儿打着鞭子经行在前面的林荫,静静悄悄地他唱着寂寞的歌;她为歌声感动了!耙子快要停下来,歌声仍起在林端:“昨晨落着毛毛雨……小姑娘,披蓑衣……小姑娘……去打鱼。”(有删改)文本二: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节选自鲁迅《〈生死场〉序》)文本三:不用说,这里的农民蚁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食粮,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节选自胡风《〈生死场〉读后记》)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便流水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开”这一比喻,表现了老王婆讲故事时的流畅,这与故事本身的悲惨性形成反差,增强了震撼力。B.文中多次将夜色中讲故事的老王婆称为“幽灵”,是有意塑造老王婆人性异化的形象,与卡夫卡的《变形记》有一定的相通之处。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大雨即将到来时村庄里的忙乱景象,充分体现了鲁迅所说的“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D.结尾部分第二天早晨的长虹、凉爽的空气和高涨的草堆等,写出了闪电后村庄里的平静和忙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勤苦劳作的人们的赞美。7.下列对文本一中画横线部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王婆以两个疑问句,将人们的预想和自己的实际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点儿”“一滴”两个数量词耐人寻味。B.麦子的丰收,竟让一个母亲忽略了孩子的不幸,甚至感受不到一丝悲痛。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C.文中连用三个“没”,生动地表现了老王婆在收获时节的忙碌辛劳,其实老王婆也正是借劳动来逃避丧子之痛。D.丰收过后,当老王婆看到邻人的孩子长大时,又忽然想起自己的孩子,这说明老王婆仍然保有着基本的母性良知。8.文本一中反复写到夜空中的“闪光”,有怎样的作用?(6分)9.学过《祝福》之后,老师让同学们阅读了文本一。通过阅读对比,同学们发现祥林嫂和老王婆的故事有着相近的主题,但在叙述艺术上存在较大差异。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其在叙述艺术上的差异。(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今有羿、逢蒙①、繁弱②于此,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中非独弦也,而弦为弓中之具也。夫立功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约于郼、薄矣,武王尝穷于毕、䄇矣,伊尹尝居于庖厨矣,太公尝隐于钓鱼矣。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故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得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①羿、逢蒙:《荀子·正论篇》:“羿、逢蒙者,天下之善射者也。”②繁弱:古良弓名。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下加句读的序号。(3分)乃A通B于C天D水E木F石G之H性I皆J可K动L也M又N况O于P有Q血R气S者T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尝约于郼、薄矣”与“约为婚姻”(《鸿门宴》)两句中的“约”字含义相同。B.太公,指姜子牙,相传其曾垂钓于渭水之滨,偶遇周文王获赏识,后辅佐文王建立霸业。C.“宓子先有其备也”与“圣心备焉”(《劝学》)两句中的“备”字含义不同。D.轩冕,古时卿大夫乘轩戴冕,因用以代表官位爵禄或显贵的人,文中指官位爵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善射之人必须拥有良弓和弓弦才能射中目标类比,说明建立功名也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然后才可以成功。B.宓子贱治理亶父时,担心鲁君听信谗言,于是假装干扰两位官吏的书写委婉地向鲁君进行劝诫,成功地说服了鲁君。C.三年之后,巫马旗简装粗服,暗地里到亶父去观察宓子贱施行教化的情况,并从人们捕鱼的行为中得到了答案。D.文末以婴儿能懂得母爱为例探讨宓子贱治理亶父的成功之道,认为劝勉他人、治理政事要赤心诚意才能感化人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2)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14.宓子贱能把亶父治理好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1]杜牧六朝文物[2]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3]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4],参差烟树五湖东。注释:【1】此诗作于开成三年(838)杜牧为宣州团练判官时。这是诗人第二次来宣州,八年前,杜牧曾在宣歙观察使(治宣州)沈传师的幕下供职。【2】文物:本指礼乐典章制度,此指有形的古代历史文化遗迹。【3】人歌人哭:“歌哭”语出《礼记·檀弓》,言喜庆丧吊。【4】范蠡:春秋末期越国大夫,曾辅佐越王勾践复国灭吴,事成后弃官隐于江湖。《吴越春秋》说他“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意象多高度浓缩,既写眼前景,又容纳大跨度的时空,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B.诗人追缅范蠡,这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遥想周瑜寄托的生命追求相似。C.此诗每联对仗,句法谨严,表现出与杜甫《登高》一诗同样圆熟的律诗创作技巧。D.全诗节奏轻快而流利,格调雄浑豪放而又沉郁厚重,是一首典型的咏史怀古诗。16.有学者评价:“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请根据全诗内容,说明景中蕴含着哪些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擅长侧面描写。白居易写琵琶女弹奏之后,“唯见江心秋月白”,用冷月无声反衬其音乐之妙;苏轼《赤壁赋》中写箫声哀怨动人,以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先贤之志是指明归宿的灯塔,曾皙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沐浴临风酣歌而归的理想社会图景;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林觉民舍夫妻深情为民族大义;杜甫登临岳阳楼由“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个人身世遭际联想到“____________”的国事,抒发“凭轩涕泗流”的忧国忧民之悲,余韵无穷……理想的社会是怎样的?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先哲的探索从未停止!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是“中国茶”的文化内核。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茶无处不在,在拜师、婚庆、社交、商业聚会等重要场所,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传承至今。师徒结对以茶见证,以茶敬师,在崇敬中升华情感;婚庆大典以茶祝福,以茶敬上,在和睦中见证幸福;合作伙伴以茶会友,以茶敬礼,在谦和中达成双赢。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在这一礼仪中表达得(①),充分释放出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很多外国友人在品尝醇厚甘冽的中国茶的同时,也为这种谦和礼敬的茶文化所折服,这正是“中国茶”的文化力量。交融互鉴,文明共享,一直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早在唐宋时期,就有商队一路(②),漂洋过海,将中国茶叶运到世界各地,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也就传遍全球。现在,中国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她迈着和平的脚步已经走遍了120多个国家,向世界展示了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和洒脱豁达的大国风度。世界友人也通过一片小小的茶叶,了解到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到中华文化的(③)。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① ② 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请简析其运用及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并结合语文知识素养,完成21—22题。某校将在校园内举办“红楼群芳”演员选拔赛,为即将到来的校园戏剧节选角,选拔分两个环节,请按要求完成任务。21.《红楼梦》的经典情节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初赛为笔试,请你校对以下剧本内容,选出有误的一项()(3分)A.宝玉见贾雨村时无精打采,贾政不满;私交琪官惹怒忠顺王府,使贾政大怒;贾环趁机说宝玉逼死金钏儿,致贾政气极,对宝玉痛下重手。B.三十四回,宝玉让晴雯给黛玉送来两块手帕,黛玉得知是两块旧帕,初不解,后大悟,不觉神魂驰荡,左思右想,后令人掌灯题诗。后来这两块旧手帕被烧去。C.花袭人温柔和气。晴雯与宝玉因摔坏扇子一事互相置气,袭人相劝,晴雯出言讥讽,袭人忍怨不怒。袭人尽心照顾宝玉,但最终嫁给了伶人蒋玉菡。D.探春和黛玉来找袭人,黛玉见宝钗于宝玉房中做针线,招探春来看,探春怕她取笑宝钗,拉她离开。宝玉于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木石姻缘,我偏说是金玉良缘”,宝钗听后怔了。22.《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被评论家蒋勋称为“青春王国”,请结合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场景,分析大观园里人物的青春之美。(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别妄想世界永恒不变。——西班牙。塞万提斯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盐铁论·卷二》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林清玄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的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55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55页参考答案:1.A2.C3.B4.①开篇提出观点,开门见山,旗帜鲜明;②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性强;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等。④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出。5.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文意,“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C.曲解文意,“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错误,材料二“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D.“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错误,根据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无中生有,材料一是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此观点。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在论证上的特点”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分析。分析材料一,主要讲的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开篇即亮明观点;“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这样层次推进,形成递进式论证结构;“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运用了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语言通俗易懂。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为开放题,首先要先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乡土社会的弊端”相关信息:“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据此转换成“改进的方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即可。6.D7.C8.①引出下文写夜间村庄里的忙乱,与结尾部分第二天早晨的凉爽平静形成反差。②与老王婆的故事相呼应,营造紧张、悲凉的氛围。9.①叙述视角:《祝福》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而文本一则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②叙述方法:《祝福》中在“我”回鲁镇的故事中插叙了祥林嫂的故事,而文本一则主要以顺叙的方式展开。③叙述语言:《祝福》中叙述祥林嫂故事的语言简洁客观,而文本一在叙述中穿插景物描写,语言更加细腻,具有一定的情感张力。【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以及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D.“赞美”错,这段描写写出了人们的忙碌和欣喜,暗含了作者对人们这一生存状态的惆怅和沉思。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其实老王婆也正是借劳动来逃避丧子之痛”理解错误,从下文“到那时候,我好像忽然才想起我的小钟”可知老王婆整个秋天的没有停脚只是丰收的忙碌,并不存在借此逃离丧子之痛的意图。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天边小的闪光不住的在闪合。王婆的故事对比着天空的云”,王婆的故事在闪光中开始;“一条闪光裂开来,看得清王婆是一个兴奋的幽灵。全麦田,高粱地菜园,都在闪光下出现”,这是王婆讲到孩子死去的时候的环境;“闪光相连起来,能言的幽灵默默坐在闪光中”,这是王婆在忙碌结束后看到邻家的孩子长起来,又想起了自己死去的小钟时的环境描写。可见关于闪光的描写与老王婆的故事相呼应,营造紧张、悲凉的氛围。“忽然来了一道闪光,大手的高大的赵三,从屋里炕沿站起,用手掌擦着眼睛。他忽然响叫:‘怕是要落雨吧!——坏啦!麦子还没打完,在场上堆着!’”“‘我在这里呀!到草棚拿席子来,把麦子盖起吧!’喊声在有闪光的麦场响起,声音像碰着什么似的,好像在水上响出”“为着闪光的缘故,全庄忽然裸现,忽然又沉埋下去。全庄像是海上浮着的泡沫。邻家和距离远点的邻家有孩子的哭声,大人在嚷吵,什么酱缸没有盖啦!驱赶着鸡雏啦!种麦田的人家嚷着麦子还没有打完啦!”,这些关于闪光的描写引出下文夜间村子里的忙乱;与结尾部分“早晨了,雨还没有落下。东边一道长虹悬起来;感到湿的气味的云掠过人头,东边高粱头上,太阳走在云后,那过于艳明,像红色的水晶,像红色的梦。远看高粱和小树林一般森严着;村家在早晨趁着气候的凉爽,各自在田间忙”,所描写的第二天清晨的凉爽平静形成反差。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题干提示我们要从叙述艺术方面比较两文。①叙述视角:《祝福》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讲述祥林嫂的故事,“我”是小说祝福中的重要线索人物,在我的叙述中,呈现出了祥林嫂人生的悲欢离合。而这篇小说则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描写老王婆向邻家妇人讲述她失子的事,描写村人生活的忙碌、辛苦,村庄在即将到来的雨夜的混乱等。②叙述方法:《祝福》先写“我”回鲁镇,遇到了祥林嫂,写祥林嫂的死亡,然后回忆与祥林嫂有关的故事,这是采用倒叙和插叙手法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而这篇小说则主要以顺叙的方式展开,写在不断的闪光中老王婆讲述她的故事,写闪光让村人陷入忙乱,写第二天村庄的平静。③叙述语言:《祝福》中叙述祥林嫂故事的语言简洁客观,都是围绕祥林嫂来写,如写四叔对祥林嫂的厌恶,写柳妈与祥林嫂对话,祥林嫂去捐门槛等。而这篇小说在叙述中穿插景物描写,如“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进云围时,云和烟样,和煤山样,快要燃烧似地。再过一会,月亮埋进云山,四面听不见蛙鸣;只是萤虫闪闪着”,语言更加细腻,富有一定的情感张力。10.DIM11.A12.B13.(1)我扰乱宓子贱,使宓子贱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了。(2)听别人说的话很悲哀,不如看到他哭泣;听别人说话很愤怒,不如看到他搏斗。14.①宓子贱实行了孔子“诚乎此者刑乎彼”的治理主张;②鲁国国君纳谏如流,让宓子贱全权治理;③宓子贱事先有所准备,能使鲁国国君领悟到是由于自己的干扰使得宓子贱不能实行主张。【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变,更何况有血气的人呢?“乃通于天”引自前文,省略关联词语“若”,与后面的部分构成有逻辑关系的复句,因此在D处断开;“水木石之性”作“可动”的主语,形式较长,在I处断开;“皆可动也”中“也”是句末语气词,“又况”引出下句,在M处断开。故选DIM。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穷困/约定。两句的“约”字含义不同。句意:汤曾经在郼、薄遭受贫困/约定作儿女亲家。C.正确。准备/具备。句意:宓子事先有了准备/圣人的心思全都具备了。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假装干扰”错误,由原文“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可知,是宓子贱故意干扰。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乱”,扰乱;“行”,实行;“术”,主张;“数”,多次。(2)“哀”,悲哀;“不若”,不如;“怒”,愤怒;“斗”,搏斗。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可知,宓子贱实行了孔子“诚乎此者刑乎彼”的治理主张;②由原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可知,鲁国国君纳谏如流,让宓子贱全权治理;③由原文“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可知,宓子贱事先有所准备,能使鲁国国君领悟到是由于自己的干扰使得宓子贱不能实行主张。参考译文:即使这里有羿、逢蒙这样的善射之人和繁弱这样的良弓,却没有弓弦,那么必定不能射中(目标)。射中(目标)不仅仅依靠弓弦,可弓弦是射中的条件。建立功名也要有条件,不具备条件,即使贤德超过了汤、武王,那也会劳而无功。汤曾经在郼、薄遭受贫困,武王曾经在毕、裎遭受困窘,伊尹曾经在厨房里当仆隶,太公曾经隐居钓鱼。他们的贤德并不是衰微了,他们的才智并不是愚蠢了,都是因为没有具备条件。所以凡是建立功名,即使贤德,也必定要具备条件,然后才可以成功。宓子贱去治理亶父,担心鲁国君主听信谗人的坏话,从而使自己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将要辞行的时候,他请求鲁国君主宠信的两个官吏跟自己一起前往。到了亶父,亶父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让那两个官吏做记录。官吏刚要书写,宓子贱从旁边不时地摇动他们的胳膊肘,官吏写得很不好,宓子贱就为此而发怒。官吏对此很害怕,就告辞请求回去。宓子贱说:“你们写得很不好,赶快回去吧!”两个官吏回去以后向鲁国君主禀报说:“没法给宓子书写文书。”鲁国君主说:“为什么?”官吏回答说:“宓子让我们书写,却不时地摇动我们的胳膊肘,写得不好又很生气,亶父的官吏都因宓子这样做而发笑。这就是我们所以要告辞离开的原因。”鲁国君主长叹道:“宓子是用这种方式对我的缺点进行劝谏啊。我扰乱宓子贱,使宓子贱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了。假如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于是就派亲信去亶父,告诉宓子说:“从今以后,亶父不归我所有,归你所有。有对亶父有利的事情,你自己决断去做吧。五年以后报告施政的要点。”宓子恭敬地答应了,这才得以在亶父实行自己的主张。过了三年,巫马旗穿着粗劣的衣服和破旧的皮衣到亶父去观察施行教化的情况,看到夜里捕鱼的人,捕到鱼却扔回水里。巫马旗问他说:“捕鱼是为了得到鱼,现在你得到鱼却把它扔回水里,这是为什么?”那人回答说:“宓子不想让人们捕取小鱼。我扔回水的都是小鱼。”巫马旗回去以后,告诉孔子说:“宓子的德政达到极点了,他能让人们私下里做事就像有严刑在身旁一样。请问宓子用什么办法达到这种境地的?”孔子说:“我曾经跟他说过:‘自己内心赤诚,你的主张就能在外实行。’宓子一定是在亶父实行这个主张了。”宓子得以实行这个主张,是因为鲁国君主后来领悟到这一点。鲁国君主之所以后来能领悟到这一点,是因为宓子事先有了准备。事先有了准备,难道就一定能让君主领悟到吗?这就是鲁国君主的贤明之处啊。三个月的婴儿,官车、官帽在前边不知道羡慕,斧钺之类兵器在后边不知道害怕,对慈母的爱却能懂得。这是因为婴儿的心赤诚啊。所以诚而又诚才合乎真情。精而又精才与天性相通。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变,更何况有血气的人呢?所以凡是劝说别人治理政事,要做的事没有比赤诚更重要的了。听别人说的话很悲哀,不如看到他哭泣;听别人说话很愤怒,不如看到他搏斗。劝说别人与治理政事不赤诚,那就不能真正感动别人。15.D16.A17.①此诗前六句以六朝文物消失和天光水色依旧对比,表达一种人事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②后两句忽然又联想到范蠡,自己与他无缘相见,表达对范蠡仰慕之情。③喜爱自然的美景和对范蠡的缅怀,寄托了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的归隐之志。【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D.“因而效仿他乘舟东行,游于五湖”错误。尾联写到诗人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所以“参差烟树五湖东”是诗人登上宣州开元寺水阁看到的景象,并不是想要效仿范蠡乘舟东行,游于五湖。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B.诗人追缅范蠡是因为范蠡功成名就后隐居在这里,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所以诗人怀念范蠡的风采。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遥想周瑜,是想如周瑜那样建功立业。C.“此诗每联对仗”错误。本诗中颔联、颈联两联分别对仗,并且句法严谨。而首联和尾联并不对仗。D.“全诗节奏轻快而流利”错误。本诗中,虽然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但是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所以全诗的节奏明朗、健爽与低调惆怅交互。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把握能力。诗歌前六句写景,首联写六朝文物消失,只剩荒草连天空,天高云淡,古今景物没有发生什么变化。颔联和颈联着重写自然景色,颔联描绘飞鸟在苍翠的山色之中来去出没,人歌人哭,和着水声一起随岁月流逝。颈联“深秋帘幕千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