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_第1页
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_第2页
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_第3页
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_第4页
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也不可避免地呈现老龄化态势。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导致农业适龄劳动人口的减少,甚至不足,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在全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年增”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却一直威胁着粮食生产。本文分析了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粮食播种面积;粮食生产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XX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4万t,比20XX年增产1236万t,增长2.1%。这也意味着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亿t大关,实现10年连续增产。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和工业,使得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现象日益突出,对我国粮食生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1.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现状

据20XX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为1271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39%。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一个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时,这个社会即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而至20XX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7.13%,说明我国已然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状况愈来愈严重,这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情况的加剧,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划定,45岁及以上的劳动力即为老龄劳动力,当老龄劳动力所占比重超过15%时,也就标志着劳动力呈现老龄化现象。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20XX年末我国农业劳动力中,51岁以上占32.5%,41~50岁占23.1%,已超过15%的国际标准。农村老龄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仅达小学文化程度,部分人甚至是文盲,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少之甚少,只能简单地耕种有限的田地,不会合理规划种植经济性作物,因而收入也比较少。虽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但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农村老龄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及医疗服务情况不容乐观。

1.2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特点

1.2.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速度快

通过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比较可知,20XX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87%,20XX年比例为9.12%,20XX年增长到9.39%,人口老龄化呈现持续增长,农村老龄从业人员比例也不断增长,情况愈发严重。20XX年,在我国农村从业人员中,45岁及以上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为55.78%,20XX年为57.33%,20XX年为59.09%,农村老龄劳动力比重不断增加,增长速度相当快。

1.2.2存在地区差异性

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不仅总体情况严重,在地区间也呈现不可忽视的差异。不同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老龄化之趋势。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水平落后,种粮收入低,导致农村劳动力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转移,外出务工人员增加,留守的老龄劳动力所占比例相对增大,因此西部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高于东部。而由于西部社会保障的不完善、生活条件低下等原因使得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加快,总体上致使西部老龄化趋势高于和快于东部。

1.2.3老龄化劳动力负担重

据农村固定观测点20XX年全国农户调查数据整理得到,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在66岁,劳动时间平均为每年124d。农村老龄劳动力除了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外,还要照顾子孙,承担家务。休闲时间少,收入水平低,经济条件艰苦,生活水平极其低下,身心负担重。

2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原因分析

2.1计划生育政策的约束与医疗水平的进步

近年来,在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下,我国人口出生率大大降低,新出生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使得年轻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降低,相对地,老龄人所占比例增大。同时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增加了人均寿命,尤其是降低了老龄人的死亡率,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从根本上推动了劳动力老龄化呈现不可逆转的趋势。

2.2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在市场的作用下,各要素更倾向于向资源、设施配置更好的城市转移,导致城市发展更快,而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加强。在农村地区,各生产要素在多数情况下呈现由农村向城镇的单向流动,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正是城乡差距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进入工业部门以及其他非农产业部门。本地城市企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本地农民就业,尤其是青壮年,他们大部分属于兼业农民,将农业视为副业,也因如此,留守农村的老龄人成为劳动力的主力,从而造成农业劳动力的严重老龄化。

2.3农业劳动对老龄劳动力的能力与现实需求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力供给能力不同,导致了家庭内部形成了使收益最大化的分工。中青年人体力、脑力以及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都要强于老龄人,在非农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但中青年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很高,而老龄人在成本核算上具有比较优势,经验也强于中青年人,再加上劳动力能力的不足,致使其外出务工和进入本地工厂较困难,所以更适合于农村劳作。另一方面,老龄人认为土地是他们的依靠,舍不得丢弃,所以只要身体允许便会一直从事农业劳动。田间劳作既能带来收益,提供一定的养老资金,又能打发时间。这样老龄化劳动力的农业劳动时间延长,使得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日趋严重。

3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3.1引起劳动力投入不足

一直以来,“民工潮”的热度有增无减,农业适龄劳动力继续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呈现严重不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使得生产者劳动能力弱化,投入农业生产的时间和精力减退,再加上农忙时需要机械或者雇工来帮忙播种、收割,使得粮食生产的成本大幅增加,直接减少了粮食收益。因此,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模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除了土地粗放经营,土地撂荒现象也经常发生。为了照顾子孙,再加上自己劳动力的减弱,留守在农村的老龄人大多只选择生产条件好或离家近的田地耕种,而离家远一些的坡地、旱地则被闲置。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土地较为分散的丘陵地带或山区,存在着大量的“抛荒”现象。除了被撂荒的旱地之外,水田也存在撂荒的现象,这些撂荒的水田中,不乏自然条件好的,但由于适龄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没有适当的劳动力来种植,从而造成了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粮食产量也会相应减产。

3.2导致土地流转“非粮化”

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子女都不愿回家种田,导致农户拥有的土地资源与其农业劳动力数量不匹配,劳动力老龄化也影响农户将土地转让出去的意愿。由此农村土地流转作为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发展起来。然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制度的不健全与管理方面的缺陷使粮田往往改变了其使用性质。一些粮食经营大户嫌粮食价格偏低,生产成本较高,常常很可能在流转来的耕地上从事经济作物或非农用途,这就会影响到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和增长,危及到粮食生产。

3.3抑制农业生产性资金投入的增加

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情况下,老龄劳动力在经济实力方面失去了地位,大多数农户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到农业生产中,对于水利建设、平整土地、购买农机方面的积极性很低,宁愿维持原有的种粮模式。每到农忙便采用“人海战术”,如果劳动力不够再请播种机、收割机,其成本也在预算之中。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集约化等一系列农业现代化生产在推行过程中也受到了阻碍。他们更加愿意在保证口粮的前提下,控制粮食播种面积,尽量增加时间投入到其他工作中。

3.4影响粮食供需的平衡

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带来的粮食增产是不平衡的增长,在主粮产量和播种面积不断增加的同时,辅粮产量却出现了大幅度下降。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种田者老龄化和妇女化的现象十分突出,这支队伍从事日常、零散的田间工作还能够胜任,但一旦遇到长时段、高强度的播种、收割等农作任务,则显得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的最佳选择是播种最省力、管理最简单,并且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粮食作物,大田中生长的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就成为最优选择。

3.5阻碍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生产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对粮食生产率的提高有积极而重大的影响,从事农业生产的老人由于其工作时间长,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农作生产技能和经验,对生产决策有一定的盲目性,又受生理机能的逐渐衰退和自身文化素质低的制约,其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能的能力随之降低。对农业种植基本上只凭老经验的农村老龄劳动力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从而阻碍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对策及建议

4.1加大农业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回乡务农

要想增加适龄农业劳动力人数,鼓励农民工回乡从事农业,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农业收入,缩小农业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的差距。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扶持内容涉及粮食生产奖励、良种补贴、新技术应用补贴、农机补贴、大户种植补贴等,来提高农民在生产环节的收入,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在发展中吸引农民回乡,增加农民在农村的就业机会。有了各种增收的途径,农民即便每年比在外务工少点收入,也愿意留在农村。同时,地方政府要落实这些政策以逐步缓解劳动力老龄化问题。

4.2正确引导土地流转,防止其“非粮化”

由于种田的比较效益偏低,很多农村土地流转出来后,主要用于种植瓜果、蔬菜,或用于养殖,甚至用于工业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为了遏制土地流转中的“非粮化”,首先,要提高种粮的收益,而在目前的情况下,提高种粮收益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就是发展规模经营;其次,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结构调整中大量损坏基本农田等影响面大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检查;第三,积极探索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耕地保护者因公共利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而放弃获益更高的土地利用方式,应给予补助。

4.3扩大农业资本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

在农业适龄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应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机械设备购买的优惠、补贴,积极投资农业生产性资本设备;其次,农业机械的开发推广也要适应当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虽然大田生产中主要农机作业将越来越多地由“外包”服务机构提供,但是,小规模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生产环节还需要人工来完成,这就需要通过技术变革,开发适合老人操作的家用农机。

4.4综合提高农户集体素质,推进科技应用与发展

如今农业人口呈现老龄化,适龄劳动人员的责任和负担加重,要加强对适龄劳动人员的能力培养。首先,政府应着手对适龄农业人员的农业知识培训;其次,政府有关部门应专门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农民特别是返乡农民工进行农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帮助农民从事先进农业生产;第三,充分开发老龄劳动力资源,加强他们的农业知识技能培训。老龄劳动力有着几十年的务农经历,经验丰富,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指导适龄劳动人员进行农业生产。两者的沟通能够促进彼此相互学习借鉴,老龄劳动力也更乐于接受知识技能的培训,进而推动农业科技的顺利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5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壮大,离不开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要为农村人才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加快发展农村中小金融体系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方式,集中利用财政资金等方式,为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鼓励他们建立农业合作社、农资超市等机构,创办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类经济实体。依法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鼓励他们开展技术创新,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应用性研究和教育、培训、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科学技术含量。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的角色不同,定位不同,应努力形成各组织之间的合作和联合,不能盲目地使经营主体单一化。虽然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改变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但必须积极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既要认识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现代化和从业者自身发展的不利影响,也要面对现实,积极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要采取合理措施,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确保粮食生产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杨,韩亚梅.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生产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XX(22):379-380,382.

[2]何福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j].求索,20XX(11):74-76.

[3]胥璐,李宏伟,屈锡华.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XX(1):50-51.

[4]杨长福,张黎.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XX(9):522-526.

[5]范东君.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出对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影响———基于不同区域面板数据考察[j].现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