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此间必有名世者。"1自尧舜禹之后五百年,商汤出世,伊尹相之;再五百年,天降文武周公,"其助上帝,宠之四方";前周三百年而亡,然道统不绝,传于孔丘,"仲尼厄而做春秋",开儒家大学之道。孔子气度恢弘,"欲正人心、息邪说、距波行、放淫辞、以承三圣"2。他秉持浩然正气,以大手笔改造先代的思想,顺仁性一路,由仁入心,以心论性,开出"仁"性之论,作成先秦思想史上不可撼动的高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主要贡献在于道德。道德的核心是价值判断,它的系词是"应该"与"不应该"。那末它就应该是一个比较性与选择性的东西。西方哲学把人性二分,一半感性,一半理性;感性为恶,理性为善;人一半野兽一半天使。这种人性的二分法把感性与理性作为二元对立来处理。但这种方法放在中国哲学特别是孟学领域,显然是不恰当的。如我所说,道德是一个选择性的东西,那末不同层面的人性应当是不同价值取向的代表,他们之间是地位上并列与层次上高低的关系。在阅读《论语》相关文献的时候,读者可以清晰地发现,孔子虽然时常心性并谈,但实质上,不同的语境下,孔子所言的人性是有不同涵义的。孔子的心性之学有三个不同层面,三者缺一不可,共同组成心性之学的结构。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命性、假智、神性三层。1-1,命性就这个层面而言,许多相关方面的解读将其归结为人的生理需求与生理本能,并将其命名为“欲性"。但我认为这显然是受了西方哲学"感性"范畴的影响,是不恰当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欲"字意指"想要",指的是一种内在的需求和意愿。这种需求和意愿往往能够内化为一种主体进行追求境界提升的动力。在孔子哲学中,"欲"的范围是很大的,暂且也将它分为三层。孔子自身对这方面的表述不多,但后来的孟子对它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因此我在查阅了一些孟子相关的文献后,做出如下区分。第一层就是口体之欲,即人的生理欲望,譬如食欲、色域、财欲皆是如此。我将这一层欲望称为生之欲。在《孟子》书中,"欲"字有时就指这个意思。如"养心莫善于寡欲"3。峥了这一层好单的欲,孟子同是出了此外两种欲。第二层:"大欲"。《孟子梁惠王上》中记录了一段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日:’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语。日:’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邑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王岂为是哉?’日:’否,吾不为是也。’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4齐宣王的"大欲”得到了孟子的认可,并且被认为是孟子以“仁政"为核心的"外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固然,第二层次的欲并不仅限于此。人在生理本能之外,依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欲望。孟子说:"人之患莫大于好为人师"。"好为人师"这种欲就属于这一类。我将之称为"智欲"。它是由人的生理本能之外的智力引起的。这种欲的种类繁多,其对道德的影响也不一而足。但应当说,这一层面的欲,给孟子的"外王"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果人彻底摒弃了这一层次的欲望,那末天下就真的尽归于杨朱。第三层次的欲就是孔子所说:"吾欲仁,斯人至矣。"这一层次的欲是最高的欲,是人对道德的渴求,直接关乎人在价值判断中的取向。孔子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种情况的实质就是人对道德的"欲"不够强烈。这一层次的欲,我称之为"仁欲"。依据对欲的分类,我认为欲是贯通人性三个层次的东西,是人进行实践的根本动力。它本身无善无恶,关键在于对它的引导。放任生理欲望,必然导致道德欲望不足,伤害到的本心,此是为恶。清心寡欲,凸显道德需求,则良心彰显,此又是大善。如果简单地将"欲"等同于生理欲望,归于第一层,无疑是对孟子哲学的一种误解。第二,孔子在多次谈话中早已给定了第一层次的名称:命。这里的"命"又要细分两种。第一种就西野欠望。孔子断言:"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后来的告子持不同观点,将生理本能当做人性,而与告子同时代的孟子予以反驳,认为人性应当是"异于禽兽"的"几希"。而生理本能,孟子遵从孔子,将之称为"命:考虑到孔子哲学中"命”的涵义不仅限于此,我姑且将之称为"生命"。生命之外的第二种"命",我认为是"天命"。孟子的天命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孔子的影响,体现在他在《公孙丑下》的一段话中:"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此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此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5这里,孟子把乱世的平治归于天命。孟子没有直接给出天命的概念,但他引用过一段诗经里的话,我认为是对天命的注解:"唯日其助上帝,宠之四方。"从这里看,天命主要包含两个内容。第一是上天安排给圣人的任务(其助上帝),第二则是由这个任务所带来的时机、荣誉、权利等等(宠之四方)。以上两种命虽然看来内涵分殊,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时孟子所说:"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6无论是"生命"还是"天命",都是那个"在外者”,个人的追求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与孔子道德体系中的"性"是相对的。"善性”是"反求诸己”而得到的,是自身所内在的,并且"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综合以上两点,我认为将人性的第一层定义为"命性"是比较恰当的。在这个层次人是被动的,是没有能力去承担道德责任的。因为它不仅需要求于外,而且得与不得,也不是自身决定的。严格来说,这个"性"并非孟子"性善论"之"性"。如前文所说,孔子所说之"善性"是人区别于禽兽的"几希"。然而在"命性”层次人与禽兽是难以区别的。但是由于它是人性的基础,并且对道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故而依然要花大量笔墨进行阐述。12智性人性的第二层是智性。孔子哲学中对智性大书特书。在孔子那里,"智性”概念的主要内容融方面:安思。"学"弥勺道彳融体用亍为。"学"的又搀"礼"。"礼"彩HE的人的德性,是社会的运行图示。是下合人心,上达天道的。于是在孔子哲学中,对"礼"的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与"学"相对的是"思"。"学”是外向性的,"思"则是内向域勺。"学"是通过认知能力对外在的"礼"进行认知。"思"则是运用核心的判断力对所学所得进行判断。"思"是将道德活动向内心结晶的能力,促进内心"善”的生长。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T是认知,一t是判断能力。只"学"不"思”,则对获得的认知没有判断,不知善恶真假,于是则迷惑。同样,只"思"不"学",在进行判断时,缺乏相应的判断标准,就会疑惑。"学而思”之后,就达到了"知"。"知"在古文中的普遍的意思有三个:知道、掌握、管理。我认为,这三者与"才"的三个意思一样,是逐一发展而来的。通过"学",人最初达到的境界是知道"礼”的内容,然后是把握"礼"的实质,最后亲身实践,参预到"礼"的管理中来。这就达到了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日仁"。到了这一步,就可以说:"吾知道矣!"固然,智性并没有达到西方哲学逻辑思维、理性反思的水平。在儒家哲学这里,智性虽然代表了认知能力,但它只是我前文所说,是道德领域的认知能力,是服务于道德的。所以孔子所说的"学"与"思"只是对"礼"。通过"学IL",达于"知道"。而"知道"就是"仁"的重要方面。智性就是这样一个通过外学的路子达到内圣的途径。L3、神性人性第三层我将其称之为"神性",一方面因其是先天自明的道德之善,另一方面因其实人之主宰。智性是认知,神性是直觉。按照智性上升到"神性"的进路中,通过“学礼"然后"知道",从而丰富"心"的判断标准。然后由判断力进行判断某种行为是不是合于礼合于道的,是不是道德的。这是后天判断。"神性"另有先天的判断标准,这些不需要认知,就可以直接做出判断。这个判断依靠的是直觉,它是生而有之,先天自明的。孟子举例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吾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7"孩提之童尚处于对社会缺乏认知的年龄,但依然具备了仁义之心,这就充分说明了仁义是先天而有。关于生而有之的“仁性",孟子进行了三方面的说明。第一,"神性"人人固有。既然"神性"是先天有之的,那末就应该是所有人都具备的,与后天穷达贫富贤愚智不肖无关。"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天下也:‘天下人都具备的德性,就是仁义。孟子认为,人人具有为善之性和为善之能,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他通过"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这一假设来点出人的本心。在这种极端心理场景下,人的本心天然的发生作用,便皆产生"怵惕恻隐之心"。这与后天的认知无关,与生理本能也无关。彻底是一种先天的善性。这种善性是人人固有的。因此孟子都认为在为善之性上,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后世妄图调和孟荀而提出的“性具善恶"、"性三品”等各种说法无疑在这一点上比起孟子是巨大的退步。第二,存养善性,人之良能。既然人先天的善性是平等的,那末为什么人会浮现道德品质的高的不同呢?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8道德境界的高低并非因为人先天的善恶之性不同,而在于后天对善性的存养不同。德性高尚的人,只是因为能够不丧失本心而已。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9尧舜率性而为善,汤武自身居仁由义而达善。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是因为后天对善性的发用,而不是因为天生就是圣人的。那末为什么有人能存养,有人不能呢?人与人后天存养善性的能力是不是有差距呢?孟子的回答是否定的。而在存养善性的能力方面,在与弟子的多次的对话中,孔子都说过一段很著名的话,被认为是他的|"仁”的思想在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他把"心"就是善性的依据,并且认为持有"恒心"就是重在强调对善性的存养上。从普通比较浅显的意义上看,孔子认为能严守道德的惟独士人。但事实上,这句话的意思并非士人天生比普通人具备更高的存养善性的能力。这个士人在在子这里并非一个阶层,而是一个道德群体的代称,是指一种高尚的境界。能很久保持善心的人群被称为士人。所以,并非有一个特殊群体天生比别的人存养善性的能力高。在存善之能上,人与人也是平等的。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认为,在孔子的道德体系中,人与人不管是为善之性还是存善之能,都是平等的。这一点,按照钱穆宾四先生的说法,我姑且称之为孔子之平等义。第三,道德心之自律和自由。孔子认为,既然在为善之性和存善之能两方面人与人都是平等的,那末,人是否为善,,就全在在我意愿上了。在这种情况下,人如果不为善,就不再是外部因素的作用,而纯粹自我甘愿堕落了。"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孔子哲学中是没有恶的概念的。恶作为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执行信访工管理办法
- 发动机生产管理办法
- 吸烟点垃圾管理办法
- 江干区地名管理办法
- 升压站缺陷管理办法
- 新主播薪资管理办法
- 机场施工与管理办法
- 村小额资金管理办法
- 易损件工装管理办法
- 村池塘保护管理办法
- 卒中中心应知应会
- 山西省代县金升铁矿有限公司铁矿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真题(含答案)
- 《天黑前的夏天》中水意象解析
- 院感知识PPT完整版
- JJF 1910-2021电化学工作站校准规范
- ks-s3002腔全自动刻蚀机规格书
- DB37-T 2401-2022危险化学品岗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编写导则
- 2023年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练习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 劳资专管员任命文件(样本)
- 电子教案与课件: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第5章-制药过程“三废”防治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