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_第1页
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_第2页
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_第3页
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_第4页
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龙岩市人民政府二○一○年六月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龙岩市经济社会发展优劣势目录进,邮政电信事业迅猛发展,中心城市建设面貌焕然一新,投资环境得到巨大改善,2004、2005连续两年整体投资环境得分居第二位,成为全省整体投资环境最佳的设区市之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治安状况良好。4、人文优势显著龙岩市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和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全市在册革命烈士2.36万名,占全省烈士人数的一半多,成为全国著名的“红军之乡”、“将军之乡”。客家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5.00%,闽西客家文化、建筑、民俗、风情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全市在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120余万人,其中在台湾的客属同胞30多万人。(二)劣势1、人地矛盾较为突出龙岩市地处山区,可支利用的建设用地缺乏。当今龙岩市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建设和工业用地需求量大,人地矛盾十分突出。2、环境问题不容乐观龙岩市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发展,但因矿产开采而造成的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由于果园面积扩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仍然严重。3、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高对资源的认识局限于矿产资源,相对忽视了生物资源、生态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虽然是福建省主要的矿产地,但其资源量在全国所占比重较低,不具有比较优势,过分依赖矿产资源的开发,不具备可持续性。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规划修编过程二、规划修编过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的要求,2005年10月开始规划修编工作。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组织准备。为保证规划修编前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2005年9月13日2、前期研究。紧密结合龙岩市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规划修编的前期调研工作。2006年9月,顺利完成规划实施评价、基础调查、资料收集、课题研究等规划修编的前期工作。并全面分析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准确把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深入研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土地资源管理问题,在此基础上完成市级《规划实施评价报告》、《建设用地预测与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研究报告》和《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综合报告》,达到了规划修编前期研究工作的目的。3、基础数据补充调查。2007年6月,向全市市直各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收集“十一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用地需求方面的预测数据、重点建设项目和土地利用情况等方面资料。4、专题研究。根据《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指导意见》(闽国土资文[2007]64号)要求,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专题研究报告。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土地利用战略研究》、《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经济发展与用地供需关系研究》、《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优化城镇用地与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后备土地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和《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研究》等十个专题报告。5、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分解。根据土地利用的主要调控指标,开展规划指标分解工作,研究指标分解的思路、原则和方法。召开各县(市、区)规划修编工作座谈会,反复征求各县(市、区)意见和建议。总体思路是在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确保中心城区和市开发区的用地指标,统筹其他区域用地;优先安排市级以上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工业项目、城市建设项目,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用地。在上述基础上,拟定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分解方案。市政府亲自过问规划修编工作和指标分配方案,2008年10月,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将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分解给各县(市、区),作为各县(市、区)规划修编的依据。6、编制大纲、大纲说明。按照市级规划修编相关要求,以《福建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规划修编的十个专题研究报告为技术支撑,结合交通、能源等相关规划,编制《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大纲”)和《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说明(2006-2020年)》(以下简称“大纲说明”)。大纲及大纲说明初稿形成后,于2009年1月19日召开了全市规划修编工作会议,向15个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出了征求意见函。在综合以上各类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形成了《大纲》(送审稿)。2009年4月《大纲》由龙岩市人民政府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查并通过。完成规划大纲的评审后撰写文本和文本说明。7、编制文本、文本说明。市规划大纲批复后,规划修编课题组着手规划文本的编制工作。因龙岩中心城市总体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就中心城区的规划指标分配问题,市国土资源局与城乡规划局、新罗区政府进行多次协调,2009年11月,市政府召开专题协调会,最终研究确定中心城区规划指标分配方案。2009年12月,市级规划文本初稿编制完成,于12月30日及2010年1月28日、29日分别召开市规划文本征求意见会、听证会和论证会,规划修编课题组根据市直各部门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送审稿)报国土资源厅审查后,规划修编课题组根据省直各部门的意见进行再次修改完善,最终形成《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主要成果三、主要成果(一)文本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二)图件龙岩市土地利用现状图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龙岩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龙岩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龙岩市土地整治规划图龙岩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龙岩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龙岩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三)专题研究报告《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专题《龙岩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专题《龙岩市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专题《龙岩市经济发展与用地供需关系研究研究》专题《龙岩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专题《龙岩市优化城镇用地与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专题《龙岩市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专题《龙岩市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专题《龙岩市后备土地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专题《龙岩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研究》专题(四)规划指标数据库(Access格式)1:1万中心城区规划数据库1:20万规划数据库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四、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一)主要指标执行情况《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一轮规划”)基期年为1996年,目标年为2010年,近期目标年为2000年。1、耕地保有量上一轮规划下达给龙岩市201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64057公顷,200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为2、基本农田上一轮规划下达给龙岩市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140667公顷,2005年全市基本农田面积达到3、建设用地规模上一轮规划确定,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为72719公顷,1997-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24521公顷。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004公顷,占规划目标的74.26%。1997-2005年新增建设用地为11494公顷4、生态退耕龙岩市1997-2010年生态退耕控制指标为1267公顷,1997-2005年全市生态退耕面积为131公顷,仅完成规划目标的10.34%。5、补充耕地龙岩市1997-2010年补充耕地指标为10067公顷,1997-2005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6、森林覆盖率上一轮规划提出,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6.30%。2005年,龙岩市森林覆盖率为77.70%,提前实现了规划目标。(二)规划实施的效益评价1、经济效益评价从土地经济密度来看,龙岩市的农业经济密度由1996年的24.52万元/km2提高到2005年的43.06万元/km2,年均增长5.87%,高于福建省4.55%的年均增长速度;工业经济密度由1996年的28.08万元/km2增长到2005年为90.58万元/km2,年均增长11.86%,增长幅度较大。但龙岩市历年的工业经济密度均低于福建省的平均水平(1996年为82.78万元/km2,2005年为258.05万元/km2),年均增长速度也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的13.16%。从土地经济效益来看,龙岩市种植业用地的经济效益由1996年的1792.33元/亩提高到2005年的2810.77元/亩,增长幅度较大,但自规划实施以来均低于福建省的平均水平。林业用地经济效益由1996年的30.47元/亩增长到2005年的61.00元/亩,牧业用地经济效益由1996年的238328.57元/亩增长到563654.57元/亩,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由此可见,自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由于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和技术、资金的投入逐渐增多,龙岩市的农业用地经济效益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山地多平地少等自然因素和农业投入不够等因素,导致农业用地经济效益及其增长速度均低于福建省的平均水平;建设用地经济效益由1996年的15540.49元/亩提高到2005的37490.73元/亩,增长幅度为114.75%,年均增长8.86%,建设用地的经济效益比较显著。表1龙岩市与福建省各项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对照经济效益龙岩市福建省19962005年均增长速度19962005年均增长速度经济密度土地经济密度(万元/km2)76.60202.6610.26%200.32529.6910.85%农业经济密度(万元/km2)24.5243.065.87%43.3367.014.55%工业经济密度(万元/km2)28.0890.5811.86%82.78258.0513.16%土地经济效益农业用地经济效益(元/亩)1792.332810.77—2025.623371.71—建设用地经济效益(元/亩)15540.4937490.738.86%26489.757588.5315.75%注:表中经济效益的年均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所得。2、社会效益评价(1)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市GDP达到385.63亿元,增长速度由2001年的7.10%、2003年的10.60%升至2005年的11.40%;2001年全市人均GDP达8257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3年全市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0元,2005年,全市人均GDP增至14105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比例关系由1996年的31.50:37.50:31.00调整为2005年的21.20:44.70:34.10;城市化水平由1996年的28.00%升至2005年的34.95%。(2)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规划实施9年来,通过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龙岩市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相继完成了市区龙岩大道二期、人民路三期、龙腾路二期、龙川路、九一北路、解放路等的建设和改造,全市公路网密度由1996年的27.55%提高到2005年的53.19%;市辖区园林绿化面积由1996年的822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032公顷;建成了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用水普及率达98.60%,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10.53标台。(3)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96元,比2000年增长了77.20%,五年平均增长11.9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25元,比2000年增长39.40%,年均增长6.90%;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从1996年的17.26平方米、23.76平方米上升至2005年的32.07平方米、41.40平方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6年的57.69%降到2005年的38.31%,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正在从“小康”向“富裕”迈进。3、生态效益评价(1)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市污染治理资金总额从1996年的1358万元提高到2005年的22512万元,这对整治环境污染、提高生态效益发挥巨大的作用。(2)工业污染的治理程度不断提高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从1996年的47.30%和48.80%上升为2005年的93.78%和65.42%,分别增长了46.48%和16.62%;环境噪声达标系数也由1996年的0.06%上升到0.15%,这说明工业生产的环保意识在不断提高、工业生产正在从过去较为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向更为集约型的生产模式转变。(3)生态环境状况保持良好2005年龙岩市森林覆盖率为79.28%,仍为福建各设区市之首,同时全市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生态环境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综上所述,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在合理利用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龙头作用,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的统一,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规划的预期效益目标。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规划修编的依据五、规划修编的依据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国家与福建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立足于规划期内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程而进行。具体依据如下: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等有关土地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2、国家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龙岩市委、市政府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3、《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4、《福建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5、《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龙岩市城市总体规划优化方案》、《龙岩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等相关部门规划。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报国务院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大纲评审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54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转换与各类用地布局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10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闽国土资文[2009]35号)、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与福建省政府、国土资源厅颁布的其它涉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政策、规定。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六、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一)技术路线龙岩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是在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验总结和实施效果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规划的编制经验,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通过重大问题的前期基础研究,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的潜力出发,认真开展土地利用合理性评价和土地利用方案优化选择,同时注重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理论、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经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编制完成规划专题研究、大纲、规划图件,并建立了数据库。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提高了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二)技术方法1、公众参与方法采取多种渠道,扩大公众参与,增强规划修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在基础数据调查过程中,到相关部门调研,开展座谈会,获取公众意见,为规划修编提供信息资料。并使公众参与规划目标的确定、规划方案的拟定、协商和决策等。待专题研究和大纲初稿完成后,进行征求意见,使规划方案能够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同时,通过发展主体对发展项目的评价、计划和监测的积极全面的介入,使各前期准备前期准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规划修编外业调查与资料收集规划修编外业调查与资料收集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土地利用战略研究资料整理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资料整理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经济发展与用地供需关系研究经济发展与用地供需关系研究原始库的建立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规划背景原始库的建立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规划背景优化城镇用地与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指导思想、原则及战略优化城镇用地与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指导思想、原则及战略专题研究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土地利用专题研究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土地利用主要目标和任务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专题征求意见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专题征求意见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后备土地后备土地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分区和调控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分区和调控方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土地利用重点工程和重点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土地利用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大纲征求意见大纲征求意见多方案比选多方案比选规划成果规划成果数据库专题研究图件规划说明规划数据库专题研究图件规划说明规划文本图图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自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加强规划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规划主要内容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依法用地意识,增强对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资源重要性的认识。2、数据模型综合应用将定性和定量预测方法相结合,传统预测方法与现代预测方法相结合。采用综合增长率法、回归分析法和灰色系统模型对人口规模进行预测;采用联合国法对市域城镇化水平进行预测;利用实际调研汇总、回归分析法、参数修正法等分析与预测建设用地的规模和趋势;采用统计分析、专家咨询、问题诊断、政策设计等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和土地功能区划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动态规划模型、非线性规划等优化模型,进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明确各土地单元的最佳利用方向和最优整体布局。3、信息管理技术方法应用GIS技术,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进行土地利用供需预测和对土地利用功能结构进行空间分析,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关的图件,提高规划的精度和效率,保证规划的质量,并建立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为土地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4、多方案比较法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结合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评价,拟定各类建设用地、建设占用农用地和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等规划控制指标多个供选方案,并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当地资源条件和国家政策约束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选择推荐方案,从不同角度对规划供选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综合平衡后取最优方案。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专题研究相关问题说明七、专题研究相关问题说明(一)全市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的需求量预测采用多种方法对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进行预测,选择最佳方案,为本轮规划修编提供总量控制目标。1、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预测通过综合平均增长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GM(1,1)灰色系统模型,对全市人口规模进行预测。根据三种方法的预测结果,取三者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的综合预测结果,2010年全市人口规模为305.50万,2020年人口规模达到325.59万。利用各县(市、区)1997和2005年两期城镇人口数据(建设部门的统计数据),采用联合国法进行趋势外推,并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各县(市、区)“十一五”发展规划,预测龙岩市各县(市、区)规划期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表2龙岩市城镇化水平预测表单位:万人地区2005年2010年2020年总人口城镇人口城镇化水平总人口城镇人口城镇化水平总人口城镇人口城镇化水平龙岩市293.57106.9936.44%305.50127.9941.89%325.59173.4153.26%新罗区51.0136.1770.92%56.0143.1977.11%64.9457.9189.18%长汀县49.7315.6931.54%52.5019.3736.91%56.6726.3546.50%永定县46.7313.4028.67%48.0616.6634.67%50.1023.9847.86%上杭县48.5914.5830.00%49.9317.1934.43%52.1323.1844.47%武平县36.618.3922.91%37.189.8926.60%38.2113.6535.72%漳平市27.968.3529.86%28.449.8334.55%29.4313.2344.95%连城县32.9410.4231.63%33.3711.8535.51%34.1115.1044.27%2、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根据预测的城镇、农村人口规模及人均用地指标,可分别得到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独立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等用地规模根据各县(市、区)在规划期内的项目用地需求进行汇总。全市建设用地需求总量预测结果见表3。表3龙岩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汇总表单位:亩各县(市、区)2005年2010年2020年面积占用耕地2006-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占用耕地2011-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龙岩市8100651041868995262318041315182133639273314新罗区15353320577730087522452805684753474790长汀县9631512610814529297941543331611128224永定县14361017222114193286112241572768651936上杭县15446919609111430416232320131097635922武平县842511042289216199771284931094924265漳平市78123999578222218341379101311637953连城县997651374851288437720157708977220223(二)土地利用潜力分析1、农用地利用潜力龙岩市人均耕地量不足,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为0.85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大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显得十分重要。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是耕地资源转化的主要方式,通过开展相应的工程,不仅能增加耕地数量,而且可以改进配套农业生产设施、改造土壤、培肥地力,对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产出率有着重要的意义。(1)土地整理潜力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土地可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现阶段龙岩市土地整理主要以耕地整理和其它农用地整理为主,通过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道路、沟渠水利设施、电力配置等综合建设。通过土地整理,可分别增加耕地7030公顷、2226(2)土地开发潜力在一定的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条件下,可以将适宜开发的未利用地通过各种途径开发为耕地及其它农用地,这是增加耕地面积的主要途径。通过土地开发,可增加耕地面积5014公顷。(3)土地复垦潜力目前,龙岩市农村居民点分布比较分散、废弃空房较多,人均农户建房面积过大等,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率低。随着农村人口不断集中,“空心村”的出现,农村旧宅基地复垦潜力较大,可增加耕地面积736公顷。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各种矿场、废弃砖瓦厂等因挖损、塌陷、压占和各种污染,以及自然灾害等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通过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利用和经营,可增加耕地面积484公顷(4)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农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潜力主要是在现有农用地面积基础上进行内涵挖潜,通过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做到地尽其力,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龙岩市对耕地的内部挖潜可相当于增加48.90-75.40万亩的耕地;对现状果园的内部挖潜可相当增加1.90-2.90万亩的果园,对现状茶园的内部挖潜可相当增加0.70-1.10万亩的茶园;对现状林地的内部挖潜可相当增加48.20-69.70万亩的林地。综上所述,农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潜力合计为99.70-149.10万亩。2、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潜力龙岩市地处福建省内陆山区,山地多平地少,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平地十分有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量将逐渐扩大,挖掘可利用的低丘缓坡地作为建设用地后备资源,将是一个非常现实紧迫的问题。选择龙岩市城镇、工业园区、主要农村居民点和主要交通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两侧,坡度≤15°,相对高差≤15m的面积较大、相对集中的土地,扣除现有的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得到可作为后备开发利用的建设用地面积约为85333公顷。(三)推进“村庄整理”工程的开展针对目前龙岩市农村普遍存在的居民点散乱、“空心房”多、土地资源浪费、村容村貌较差等问题,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在新农村试点村选择条件成熟的村,实施“村庄整理”试点工程。龙岩市各村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居民点的用地规模、布局特点及问题也不完全相同。具体整理模式如下:1、社区化城镇型特征:此类地域的农村居民点位于城镇扩展范围内的城郊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区位优势良好,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条件;但城郊村农村居民点人均面积普遍超标,整理潜力不大,农村居民点已呈现出土地利用集约化的趋势;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交通状况较好,城镇或小城镇已形成相当规模,城镇扩展空间较大;农业基础设施优越,人口城市化趋势明显;乡镇企业占用大量优质耕地,分布不合理,造成了与其配套的各种基础设施用地量的增加和环境污染。整理模式:针对城市郊区(即城乡接合部)的农村居民点和城中村,以“三个集中”为指导,即“农田向规模化、集中化经营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住房向城镇中心村集中”。对条件适宜的村庄,进行更新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配套设施,实现就地“城市化”、农村社区化。对整理区域内农民建房进行限制,不再审批新宅基地,不允许在整理区内私建新房;同时在城镇规划区内规划几个集中安置点,安置需搬迁的农民,逐步实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城镇用地相衔接,提高整个区域的土地利用效率。2、旧村改造型特征:农村居民点人均面积超标现象突出,散村散户比例较大,居民点内部用地粗放,空心村现象较严重,但村庄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整理模式:以宅基地整理、散村散户归并为主,注重内涵挖潜和空置居民点的盘活。严格宅基地审批制度,保证“一户一宅”且不超过国家或地方的用地标准。对于居民多、用地范围较大,既不适宜合并,也不适合搬迁的居民点,本着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对老宅基地进行统一调整,优化布局,充分利用闲置地和废弃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逐步将村庄改造为基础设施齐全、景观优美的现代农村居住区。3、拆迁型特征: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罗适中镇、永福镇,永定县的湖雷镇、陈东乡,上杭的才溪镇、十方镇、湖洋乡,武平县的东留乡、中山镇,连诚县的塘前乡、姑田镇、赖源乡、步云乡、莒溪镇等一些村庄。整理模式:适宜采用异地迁移扶贫型或抗灾型土地整理模式。由政府组织进行异地迁移,整体搬迁到有一定规模、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庄。并对迁移的农村居民点实行统一规划,对腾出的旧宅基地进行复垦。4、田园型模式特征:地形条件较复杂,区位偏僻,整理潜力小。自然条件好,传统的农村景观以农田、林地为基质,以低矮平房、院落聚集形成居民点斑块,以乡间小路、街道、沟渠为廊道。整理模式:可广泛运用现代生态工程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自然、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集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建设生态型居民点和观光农业区。(四)推广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1、环境友好型农、林业土地利用模式——河谷、盆地地区集约型生态农业模式龙岩市水系密布,分布众多的河谷盆地,较大的有龙岩新罗盆地、长汀汀州盆地、连城盆地等。近年来,通过兴修水利,完善沟、渠、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河谷盆地内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猪—沼—果”、“猪—沼—稻(菜、烟)”、“猪—沼—鱼”的集种植、养殖、能源为一体的立体生态果园模式。今后在河谷盆地农业区应大力推广集约型生态农业模式。——休闲观光型生态林业模式全市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656.70万亩,已建和正在建设的森林公园有5个、自然保护区有3个,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5.59万亩。在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保护的同时,充分利用中国虎园、梅花山、梁野山等生态旅游资源,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永定土楼、红色革命根据地遗址以及客家文化等进行文化景观建设。——山区立体生态复合型林、农业模式龙岩的山地丘陵区地形起伏,水热条件有着明显垂直分带,可采取发展优质高效立体农业模式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对山地中上部进行封育保护,加强森林营造,个别坡度大于25度的地块实行退果还林。在河谷盆地四周缓坡地开发果园,实行果园套种草被,形成谷底—坡地—山顶互相联系又分工明确的立体农业模式。结合龙岩部分地区海拔较高,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制订“林—橘—竹—饲”的立体生态复合林农业发展模式。——山区商品林集约化可持续发展模式龙岩中东南部地区以丘陵和低山为主,土地利用模式应以培育森林生态功能为主,兼顾林产业生产,发展。通过生态公益林改造与建设,使植物群落向常绿阔叶林演化,走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设相结合的集约化生态林业道路。通过科学计算和合理安排,做到森林生长与采伐利用的动态平衡。2、产业人口集中地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生态城市建设与城郊农业型土地利用模式本区包括龙岩市中心城区及各县(市)城区,按现代化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城区,建设和谐的生态环境。——生态城镇与工业园区建设土地利用模式通过对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源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系统建立产业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实现能量多级利用。结合不同工业园区的自然条件、水资源、土地利用现行状况、绿化环境及设施建设情况,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措施。发展以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为模式的生态效益型工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污染源的监控治理,美化园区。——生态城镇居住区建设土地利用模式居住用地的大气、水体、固体废物及声学环境的质量应不能超过一定的上限,居住区与工业园之间以及居住用地的外围要布置防护林带,将生态农业用地布局于工业园的附近。生态绿地应严格控制开发、严禁环境污染以发挥该区调节生态和保护自然景观的作用,生态绿地点缀于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内部,并且与现状自然绿地结合,形成开敞式空间绿地。3、生态敏感区域土地利用模式生态敏感区是指对区域生态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型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其保护、生长和发育的好坏决定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如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山体、水源地、大型水库以及自然景观旅游区等。应严格控制生态敏感区域的开发强度,防止城市及村镇建设对此区域土地的不断蚕食。对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的生态敏感区内禁止工业企业、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进入。规定有旅游度假功能的生态敏感区,其开发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2.00%以下,非旅游区的生态敏感区,其开发建没用地占总用地的1.00%以下,密度控制在低密度为宜。4、环境友好型矿区土地利用模式龙岩是福建省矿产资源较多的一个地区,因而在矿区土地利用方式上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按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以防为主,对新上矿山项目进行严格系统的综合治理;建立矿区环境补偿机制,对因采矿而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进行环境补偿。(五)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方案1、分区的基本原则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土地集约利用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公众参与原则;行政界线和图版界线完整性原则。2、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方案通过建立特定的指标评价体系和指数综合评价公式,计算出各个乡镇(街道)的土地开发综合评价值,选取排名前40位的乡镇(街道)作为重点开发区域的备选区域。同时综合考虑龙岩市规划期内的空间发展战略,省级工业开发区以及市乡镇重点工业集中区分布情况以及分区集中连片性等因素,对备选区域进行合理调整,最终确定出土地利用功能区方案。——重点开发区是指在龙岩市具备或潜在具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条件的地区,包括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发展区。目前这些区域经济开发密度尚不大,具备较强经济基础、技术创新能力和较好发展潜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仍较强。通过规划引导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向这些区域布局,新增建设用地安排适当倾斜,鼓励人口和资金向这类区域流动。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较快发展,尽快形成支撑全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增长极。提高创新能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集聚产业能力,形成分工协作、相对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加快推进城镇化,扩大城市规模,改善人居环境,提高集聚人口的能力,成为全市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限制开发区指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环境容量有限地区以及工程地质条件不适宜开发建设的区域等。龙岩市的限制开发地区面积较广,除重点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外都为限制开发区。这些区域的开发建设活动要进行必要限制,严格控制开发区建设,鼓励人口适度迁出,限制区域内的城市任意扩大规模。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和农产品为首要任务,增强水源涵养、维护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等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清洁环保产业等,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禁止开发区指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世界文化遗产地和饮用水源取水地区等。适宜生态用地和适量农用地,不适宜工矿等建设用地。对禁止开发区域应该予以强制性保护,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从事不符合其发展方向的各类开发建设等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提高环境质量。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本规划与有关规划衔接情况八、本规划与有关规划衔接情况(一)与《福建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衔接认真落实福建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有关规定,一是指导思想和原则与全省纲要的基本精神保持高度一致;二是严格执行全省纲要下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并将其分解下达给各县(市、区)。三是积极配合全省发展战略的实施,土地利用总体安排服从全省纲要提出的区域调控总体要求。四是规划实施政策和措施认真落实全省纲要提出的政策建议。福建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分解下达龙岩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等土地利用约束性指标,以及园地和林地面积等预期性指标。规划大纲在编制过程中按照省纲的要求,约束性指标严格落实,没有突破,预期性指标力争实现。(二)与《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衔接《规划》在《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导下,确定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持一致,优先保障“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用地。(三)与龙岩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十分重视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协调,在了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编制差异的基础上,对“两规”的成果进行对照比较,在中心城区内的建设用地布局和范围等方面保持一致。1、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的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构建“一城六组团一区”的城市空间布局。“一城”是指旧城区为主的核心城区,“六组团”是指核心城区外围的铁山、江山、龙门、红坊、红炭山和东肖(含东肖开发区),“一区”是指城市北部新区。2、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的衔接按照有利发展、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在建设用地适宜性基础上,“两规”充分协调,划定建设用地规模边界。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其中具有生态功能的绿地、水面、山体如登高公园、莲花山等作为绿色空间,不计入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在明确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边界的基础上,结合自然条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城市发展战略,划定扩展边界,为土地扩张预留用地和提供弹性空间,以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紧密衔接。(四)与龙岩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衔接1、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衔接情况根据《龙岩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龙岩市现有城镇60个,其中大于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一座,县城一座;1—5万的县城4座、小城镇10座;小于1万人的小城镇43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进行了衔接,参考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主要是人口规模来安排城镇建设用地指标。2、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规划衔接情况《龙岩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城镇空间总体发展思路是构建“一个城镇密集区、三条城镇发展轴线”的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镇用地空间布局也采取相同的发展战略。(五)与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交通、能源、水利等其他专项规划提出的用地需求,在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分解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时进行了通盘考虑、统筹安排;耕地保护、基本农田建设与布局、生态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方面的内容综合考虑农业、林业、环保等相关部门规划的要求。各类建设用地布局与相关规划进行了充分的衔接,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在规划中予以优先考虑。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需要说明的问题九、需要说明的问题(一)关于规划的基础数据龙岩市土地利用的现状数据采用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要求,在土地现状分类的基础上,对规划基数分类进行转换。规划基数分类体系采用三级分类,其中,一级类3个,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二级类11个、三级类33个。规划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数据主要来源于《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自然条件、社会资源的资料,采取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二)关于扩展边界问题的处理根据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保障城市土地满足规划期内城市建设发展用地需求,为城市用地扩展提供一定的弹性,增划中心城区扩展边界。规划实施过程中,在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指标没有被突破的前提下,建设用地边界可在扩展边界范围内调整,以满足规划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三)关于调控指标分解方案的选择对基本农田面积核减量、建设用地总量、建设占用农用地等约束性指标的分解,拟定多个供选方案。对供选方案进行比选,在严格执行约束性指标的基础上,重点保障中心城区、市级以上重点基础设施用地需求、适当兼顾其他县市的用地需求,协调区域之间用地的轻重缓急关系,最终确定各项指标的分解方案。这有效统筹了全市土地开发时序和开发重点,既体现龙岩特色,也完全符合省级规划的要求。(四)公众参与程度问题上一轮规划中,公众参与主要表现在:由有关建设单位或主管部门提意见,只是衔接规划用地矛盾问题,并没有真正参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且参与面多为政府机构和大中型企业,而非所有利益相关者如受规划影响的个人或小社区等。本轮规划采取多种渠道,扩大公众参与,通过有效方式广泛听取大多数居民的意见,增强规划修编公开性和透明度。并充分利用媒体,对规划主要内容进行广泛宣传,使社会各界了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监督规划的实施。(五)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的意义龙岩市山地林地多,耕地平地少,人均耕地仅0.85亩。随着全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发展对用地的需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刚性增长,加快省级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项目集中点建设是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拓展工业发展用地空间和工业用地模式的创新,是推进山区城市和集镇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因此,发展“坡地工业”可在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之间找到一条切合山区实际的发展路子,最大限度地发挥坡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六)关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及质量分析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方针,遵循“依法依规、规范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稳定布局、明确条件”的原则进行基本农田的划定调整。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土地利用格局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难以预料的根本性改变,一系列的规划用地指标可能在特定时期内存在刚性限制的问题。因此,在完成140333公倾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基础上,根据各地耕地资源潜力,增划一定数量的耕地共同作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保证全市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顺利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区要优先保护高产、稳产农田。龙岩市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区,高产、稳产的优质农田主要分布为山间河谷平地,对于这些农田要作为重点保护对象,优先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根据龙岩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合理协调“吃饭与建设”矛盾。既要保证适当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又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保证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全市各地区农业发展的差异性,充分发挥各地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农业生产优势,因地制宜,讲究实效。规划期间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补充耕地储备。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对土壤肥力低的基本农田,要改良土壤,增施肥料,培肥地力;对易旱易涝的基本农田,要完善排灌设施,减轻旱涝灾害;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基本农田,要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搞好水土保持。(七)关于扩大内需项目围绕“加快构建产业、基础设施、城市三大支撑体系,建设生态型经济枢纽和海西重要增长极,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求先行当前锋”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节约用地的原则,依据各类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时序和用地规模,合理安排项目用地,确保市级以上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主动服务扩大内需,为全市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用地保障(扩大内需项目见表4)。表4龙岩市扩大内需项目表行业项目名称所在县(市、区)农业龙岩何家陂水库新罗区武平闽台农牧合作创业园武平县工业新罗龙化异地技改扩建项目新罗区新罗前程工程机械专用紧固件生产项目新罗区新罗龙雁铸锻件热加工处理中心项目新罗区新罗金鑫高性能特种粉末冶金项目新罗区新罗龙工工程机械精密铸锻件加工项目新罗区新罗龙州环保设备生产项目新罗区新罗闽雄生物活性肽及生物兽药生产项目新罗区新罗佳科太阳能多晶硅生产项目新罗区新罗龙州硬质合金加工中心项目新罗区中国海西缝制设备生产中心项目新罗区华润水泥(龙岩)有限公司45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带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新罗区马坑铁矿采选扩建工程新罗区45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带9MW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新罗区龙岩高档陶瓷工业园深加工项目新罗区食品垃圾处理环保设备制造项目新罗区时兴异形钢管生产项目新罗区移动应急电源车项目新罗区标致矿泉水生产项目新罗区东宝旋窑水泥生产项目新罗区行业项目名称行业所在县(市、区)环保节能矿山机械和烘烤设备生产项目新罗区环保工矿机械制造新罗区闽台农业机械制造中心新罗区漳平伍洋数控机电一体化生产项目漳平市漳平溢泰纺织机械生产项目漳平市漳平天守超纤科技生产项目漳平市油墨与大字符喷码机制造漳平市环保再生树脂、长短纤生产线及再生材料回收站漳平市机械热处理、健身器材漳平市工业工业光电科技产品生产线永定县光电科技产品生产线永定县光电科技产品生产线永定县中石化坎市油库永定县龙岩龙马中重型卡车生产线永定县厦门市盖克工程机构有限公司工程机械结构件生产永定县福建省上杭华丰工贸机械有限公司龙工零部件配套生产线永定县厦门耐普汽车附件有限公司内饰件及电气系统生产线永定县泉州鲤城区新盛机械配件有限公司销轴套、内齿轮、支轴承生产线永定县厦门德力斯机械部件有限公司机械配件、标准件、非标准件生产线永定县福建晋江科立无石棉摩擦材料有限公司摩擦材料生产线永定县浙江天成座椅有限公司挡车、工程机械座椅生产线永定县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液力变矩器生产线永定县20万吨铜冶炼项目上杭县九洲硅材料系列开发上杭县年产100万件镁合金汽车轮毂生产线汇上杭县年产20万吨长石精选生产项目上杭县上杭中科英华铜箔生产线上杭县上杭县蛟洋大宗商品物流中心上杭县上杭县紫金物流中心上杭县上杭县中心粮库综合物流园上杭县武平紫金悦洋银矿扩建项目武平县武平塔牌水泥项目武平县武平恒益阳光物流仓储中心建设项目武平县行业项目名称所在县(市、区)工业长汀县建建物流中心建设长汀县高技术产业福建省长汀经济开发区稀土产业园建设长汀县连城县鑫晶人造蓝宝石晶体生产连城县交通省道203线漳平境内段(半华至漳平城区)公路改建工程漳平市省道309线湖坑伯公凹至岐岭公路改建工程永定县下洋至初溪旅游公路改建永定县湖坑至高头隘背旅游公路改建工程永定县大溪至下洋廖陂旅游公路建设项目永定县十方至东留高速公路武平县省道205线城关至下坝公路改建工程武平县省道205线店下至永平公路改建工程武平县武平县永平至万安公路改建工程武平县武平县大禾至长汀洪山公路改建工程武平县武平县民主至三联至下坝公路改建工程武平县武平县民主林荣至广东差干公路改建工程武平县城武线张畲至陈埔段公路改建工程武平县下坝乡石营至园丰公路改建工程武平县桃溪镇小兰至河口公路改建工程武平县东留乡苏湖至桂坑公路改建工程武平县象洞乡光彩至广东北礤公路改建工程武平县中堡芳洋至上杭珊瑚公路改建工程武平县岩前将军至广东北礤金山公路改建工程武平县岩前澄邦至广东大坝公路改建工程武平县湘店乡湘洋至龙归礤公路改建工程武平县城厢乡尧禄至武东乡教文公路改建工程武平县东留乡南洞至江西洞头公路改建工程武平县城厢乡文溪至凹坑公路改建工程武平县S309线至云礤公路改建工程武平县环冠豸山公路(江坊-揭乐-塘前-江坊)连城县城建环保龙岩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新罗区龙岩第三污水处理厂新罗区龙岩第二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工程项目新罗区行业项目名称所在县(市、区)城建环保龙岩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二期扩建工程新罗区上杭县古田镇集镇供水工程上杭县上杭县污水处理厂上杭县上杭县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上杭县岩前美子坑水库武平县十方陈田水库武平县连城县医院整体搬迁新建连城县连城县城区第二水源工程连城县连城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连城县连城县污水处理厂连城县旅游东肖生态新城新罗区龙岩志高欢乐世界新罗区龙岩紫金山体育公园综合开发项目新罗区江山人居风情旅游板块新罗区福建漳平九龙谷温泉渡假中心漳平市漳平市景弘故里生态休闲山庄漳平市永定县洪坑土楼旅游民俗文化村景区建设永定县知多高(福建)旅游开发项目上杭县中国古田红军长征园项目上杭县武平梁野山生态旅游开发项目武平县下东温泉旅游开发项目武平县武平仙岩茶乡旅游开发项目武平县连城县海峡客家论坛建设连城县培田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连城县连城县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连城县服务业龙岩娱乐美食城新罗区上杭县金秋老年公寓上杭县其它龙岩市第二医院分院新罗区坪尾天茂小区新罗区曹溪片区新罗区行业项目名称所在县(市、区)其它龙岩大道三期两侧新罗区龙岩货物配载配送市场项目新罗区龙岩机械设备和汽车交易市场项目新罗区龙岩钢材物流市场项目新罗区闽西监狱片区新罗区漳平市华口水电站漳平市漳平电厂2×300MW机组扩建漳平市前洋(登榜)220KV变电站一期漳平市桂林110KV变电站一期漳平市西园新村漳平市双永高速永定段拆迁安置用地永定县客家圣殿建设永定县永定县委党校迁建工程永定县永定县第三中学建设永定县县城区牲畜定点屠宰场永定县上杭县南阳镇百户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上杭县上杭县档案馆建设上杭县武平文博园建设项目武平县十方中学扩建武平县朱坊小学教学楼武平县岩前工业集中区供水工程武平县长汀县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长汀县中国海峡客家博物馆长汀县长汀县龙江职业培训学校残疾人体训中心长汀县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评价依据1、国家级层面依据:《环境保护法》、《水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引》(国土资发[2005]277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79号)等。2、省级层面依据:《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福建省森林条例》、《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福建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福建省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福建省九龙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办法》、《敖江流域水源保护管理办法》等。3、市级层面依据:《龙岩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龙岩市城市总体规划》、《龙岩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汀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考核考评办法》、《龙岩中心城市大气污染整治工作方案》等。(二)环境现状1、生态环境现状2000年以来,龙岩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良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城市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空气质量优良率逐年提高。漳平市、永定、长汀、上杭、武平、连城县城空气环境质量均保持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2)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主要河流水质持续好转,九龙江、汀江、闽江三条主要河流17个省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占92.10%,同比提高1.00%,九龙江、汀江、闽江水质功能区达标率分别为88.90%、100%、100%。(3)200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4)2005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51.6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9.68%,位居全省第一位,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2.20%。全市林业用地中的30.00%被划为生态公益林用地,为全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水土保持提供了基本保障。2005年全市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6万公顷,当年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37万公顷。2000—2005年全市水土流失率由10.72%下降为8.19%。2、与规划相关的环境问题(1)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环境问题。随着新增建设用地的增加,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以及生态用地的平均水平较高,导致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的减少和退化,造成地表植被覆盖率和覆盖程度的降低。势必会对给土地生态环境巨大压力甚至造成破坏。(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部分地区矿山生态环境较差,矿山开采过程造成的原生地表植被破坏和开采后形成废弃的采坑、排土场、尾矿库等都对采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污染农田生态系统。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不当处置加速土壤生态环境的恶化。(3)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是龙岩市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近十几年来,龙岩市在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新的水土流失不断增加,尤其是坡地开发茶果园、矿产开发和工程建设引起的土壤侵蚀问题日益突出。(4)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压力加大。部分地区和行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等问题,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在土地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注重开发利用、轻视资源环境保护的现象。(三)规划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针对龙岩市存在的主要资源与环境问题,在与相关规划协调的基础上,规划确定的主要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如下:一是优化用地结构和改善用地布局,促进经济建设,促进生态建设,提高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二是严格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严守158827公顷耕地保护红线。强化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促进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三是加大小流域综合整治力度,防治水土流失。规划期间,力争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24.00万公顷,生态修复面积7公顷。到2020年,全市95.00%的重点水土流失区得到治理。四是全市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在70.00%以上,城镇人均绿地面积11平方米。将依法设立的各类特殊保护区实施特殊保护,形成以森林生态体系和基本农田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保障。五是坚持土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不破坏区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鼓励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地。恢复工矿废弃地生态功能,防止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六是推广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根据龙岩市生态环境和区域土地利用特点,推广环境友好型农、林业土地利用模式,产业人口集中地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生态敏感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及环境友好型矿区土地利用模式。(四)环境影响评价1、土地利用结构对环境的影响评价(1)总体结构2006—2020年,全市农用地减少84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比2005年降低0.45%。其中园地面积增加4510公顷;2006—2020年林地面积均为1516217公顷,占农用地的比例比2005年提高0.41%;耕地面积减少3781公顷。规划期内,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和部分未利用地合计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保持在85%以上。农用地规模与结构调整将为全市各类特殊保护区和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提供用地保障,有利于区域生态系统的有效维护和生态功能的发挥。规划2006—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增加1362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2005年的2.84%上升到2020年3.55%。其中,城乡建设用地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分别增加6002公顷公顷和6885公顷,占建设用地新增规模的44.06%和50.54%,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全市建设用地比例比2005年降低9.11%。规划期内全市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为人口增长速度的1.36倍,略高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的合理值1.12,建设用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不高,所以在确定各类建设用地规模时,必须严格把握节约集约用地标准,控制外延扩张和粗放用地,鼓励内涵挖潜和集约高效用地。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考虑了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对城乡建设用地增量实行严格控制。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全农村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对农村居民点进行缩并与整合。规划2006—2020年未利用地减少5165(2)内部结构规划具有生态功能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水域等占全市土地面积比例达到85.00%以上,总体上有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中城镇工矿与农村居民点的比例由2005年的30.38:69.62调整为2020年的41.09:58.91,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建设用地由过度分散向中心村、集镇聚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综合评价表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建设用地的增长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但规划中龙岩市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的调整可促进土地的集约有效利用,农用地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及未利用地的保护性开发,使生态系统调节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维护。总体来看,规划的实施有利于保持和提升整体生态环境水平。2、土地利用布局对环境的影响评价根据龙岩市地形的貌特征,土地资源禀赋、土地利用现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的差异以及进行适当的行政区域调整,将龙岩市划分为三个土地利用综合区:东南部区、中部区和西北部区。引导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调整和控制,明确土地利用管理重点,加强土地利用调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东南部区。针对该区域人口密度大,建设用地集中,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大,生态绿化用地少等问题,规划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加强林业建设,重点提高常绿阔叶林比重,以增加城区上游来水量。强化建设用地潜力的内涵挖掘,协调产业用地、城镇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布局,提高集约节约水平。提高人均绿化面积,进一步加强河流、山地、湿地和城市开敞空间的保护,要积极防止产业用地规模扩大产生的环境问题。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对矿山可采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性建设。中部区。针对本区气候条件较好,但土地效益不高,生产力水平较低。水力资源丰富,水利设施用地较多,但水土流失严重等特征,坚持有计划的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的采取改良土壤、加强水土保持、改善水利设施等办法,提高土地生产力。扩大园地、经济林和特用林的面积,发展优质果园,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原有的生态屏障功能,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在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发展,优化二、三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西北部区。针对本区本区耕地生产力水平低,土地利用以林业为主,但林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矿产资源相对较少。生态环境较差,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必须加强加大对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坚持“防治并重,治管并举”的方针,采取以生物措施为主,配合工程措施的治理技术,绿化荒山荒坡,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根据要素资源禀赋和最佳流动机制,走生态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合理安排建设用地。3、综合评价总体来讲,龙岩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考虑了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等方面。虽然建设用地的增加会占用一定面积的农用地,自然景观面积和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有所减少,但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确保耕地的占补平衡,以及具有生态功能的土地仍占土地总面积较大比例,使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得到加强。规划方案的实施可使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减少,并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有效利用。因此,该规划方案是可行的。在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开发荒草地可能引起的土壤侵蚀风险以及园地结构调整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的风险。4、不良环境影响规划实施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龙岩市土地利用空间有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