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_第1页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_第2页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_第3页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_第4页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进行了反抗和斗争,但是无一能够取得胜利,这样就为认识到只有中国的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打下了基础。二、重点和难点:1.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2.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的评价;3.百日维新述评。三、计划课时:2课时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随着外国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从农民群众,到地主阶级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到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但是无论是农民阶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这些探索先后以失败告终。提问1-2名学生。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2)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白银外流更加严重,导致银贵钱贱,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田赋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这些负担归根到底,仍然落到了农民的头上。(4)人民反抗彼伏此起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清政府调兵各处镇压,但群众斗争彼伏此起,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反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2.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程(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1843年,洪秀全开始拜上帝。随后,他从家乡广东进入广西。为了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他撷取原始基督教教义中反映下层民众要求的平等思想和某些宗教仪式,从农民斗争的需要出发,加以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并利用它发动和组织群众。(2)金田起义后,势如破竹,迅速发展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随后,太平军从广西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直打到江苏,席卷6省。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太平军在进军的征途中,坚决镇压和打击官僚、豪绅、地主;焚烧衙门、粮册、田契、借券,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太平军纪律严明,所过之处,“以衣物散给贫民……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这使太平军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3)定都后北伐、西征,很快达到全盛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到1856年上半年,除北伐失利外,太平军在湖北、江西、安徽和天京附近等战场都取得了重大胜利,控制了大片地区,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1)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皆可分得一份数量相同的土地,不满16岁的减半。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尤其是当中外反动派勾结起来向太平军举起屠刀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同英、法军队和由外国军官组织和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进行英勇的斗争。5.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二)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内在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1、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2、盲目崇拜拜上帝会※洪秀全为何要以宗教为形式发动起义?(1)宗教有人民性的一面,能够激发人的狂热情绪,正是发动农民战争所需要的。宗教是生活中支配人的一种虚幻力量。它所以能够支配人,是因为它具有“抗议”现实苦难的宗教革命性,又有属于“被压迫生灵”的人民性。在“对现实苦难的抗议”这一点上,宗教与农民起义有共性,所以农民起义很容易用宗教作为反抗旗帜。(2)从农民阶级来看,利用宗教也有其必然性。封建社会的农民长期处于分散、闭塞、落后的状态,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奴役,不可能科学的认识世界。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使他们信天命,迷信偶像。农民领袖由于阶级和时代的限制,无力提出科学的理论。而没有一种适合农民思想的理论形式,是很难把农民从沉睡中唤醒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宗教就成为一种特殊的思想武器。(3)从基督教看,其中有适合农民要求的成份——平等思想基督教教义中认为:上帝创造人类始祖亚当最初是正直的,并具有自由意志,但他滥用自己意志,和夏娃吃了伊甸园树上的禁果而得罪了上帝,从此有了原罪,并且遗罪于后代。它的引申,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原罪),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只要信仰上帝,都是上帝的子女。洪秀全对基督教的了解仅是《劝世良言》,了解并不全面,但他利用了基督教这种形式与内容,加以改造,创造了拜上帝教义。※拜上帝教的特点:教义体现在洪秀全写的《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中,主要特点:①平等思想拜上帝教以“皇上帝”来统摄人们的思想,“皇上帝天上凡间大共之父也,死生祸福由其主宰,服食器用皆其造成。”皇上帝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但洪秀全又强调,所有的人都有权敬拜上帝,不是皇帝的特权。他强调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所以应平等相助,“天下一家,共享太平”。②提出建立“地上天国”的社会理想基督教宣扬“天堂”,寄托了人对虚幻的幸福生活的追求,而洪秀全则把“天堂”搬到地上,“天上有天国,地下有天国”,在这个地上天国之中,人与人养和为贵,各自相安共享太平,在经济生活上,“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在道德上则“正人正已”,以尧舜、禹、周文、孔丘为道德楷模,都应使自己道德完善。这种建立地上天国的说法在当时有着极大地号召力。③把宗教与政治目标结合起来,树立皇上帝的对立面“阎罗妖”拜上帝教的特征:中国化、现实化、政治化。也有人说:是很典型的政治邪教。※宗教在天平天国前期和后期的历史作用一方面,成为团结教众的重要精神凝聚力。拜上帝教提出了新的思想观念:建立人人平等的地上天国,使原来处于封闭生活的农民感到了希望。拜上帝教有十款天条:“崇拜皇上帝,不好拜邪神,不好妄题皇上帝之名,七日礼拜颂赞皇上帝恩德,孝顺父母,不好杀人害人,不好奸邪淫乱,不好偷窃抢劫,不好讲谎话,不好起贪心。”它平时作为教众的生活原则,战时作军事纪律,加上宗教仪式,对加强纪律性,发挥太平军的战斗力起了一定作用。提高了领袖的威信:为了使来自异国的宗教形式更容易为一般农民所接受,太平天国的领袖们还用托梦、转生的形式加以比附,洪秀全是上帝的次子,“口为天口,言为天言”,杨秀清托称代天父传言,萧朝贵则托称代天兄传言。借助于上帝的宗教权威,建立和维护农民领袖的世俗权威。另一方面作用是有限的宗教本身具有神秘主义、唯心主义的消极作用,它仍然保留着精神鸦片的作用,所以当洪利用它作为反清武器(政治斗争)时,也把封建的皇权主义、伦理纲常的内容塞进了拜上帝教,使它为建立和巩固洪氏王朝,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服务。表现为:洪秀全自命真命天子,以维护太平天国内的等级关系;定都天京后,他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宗教活动上,批注圣经,撰写宗教诗文,拆字造字,制造迷信隐语,为了神化幼子,他还泡制了幼主的教义,杜撰上帝和他的对话,实际是在圣经中寻找王权神授的根据;他把一切胜利记在上帝的份上,说从金田到定都天京,是“天父早已安排”的圣迹,是“托赖天父天兄之权能,夫岂人力所能为哉”,以神的意志排斥人的努力;当太平天国面临危局之时,洪秀全幻想以宗教上帝保全危局,把太平天国改成上帝天国,幻想上帝与天国同在。甚至当天京粮尽,饥饿蔓延之时,他竟以野草作甘露,将此作为上帝的启示和恩赐;——这就走向宗教迷信。太平天国进行的是与清王朝对峙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洪秀全走向宗教迷信,从而使拜上帝教逐渐与军民思想、行动脱节,成为洪秀全神化自己的宗教。这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3、领导集团腐败、不团结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4、未能正确对待儒学开始时,他们把儒家经书笼统地斥之为“妖书”。后来,他们对儒学的态度有所变化,主张将《四书》、《五经》删改后加以利用。不过,删去的主要是与太平天国宗教不相容的内容,而把儒学中的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了下来。5、不修德政,治国无章。※“十该打”宫规服事不虔诚,一该打;硬项不听教,二该打;起眼看丈夫,三该打;问王不虔诚,四该打;躁气不纯静,五该打;讲话极大声,六该打;有问不应声,七该打;面情不欢喜,八该打;眼左望右望,九该打;讲话不悠然,十该打。外部原因:封建势力和资本帝国主义的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广东花县人,秀全拆开:禾(吾)乃人王。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后来自改名秀全。16—31岁,应科举四次,均落弟,1836年在广州得到一本书《劝世良言》,1843年在落第后极苦闷下读了此书,决心拜上帝,并说服洪仁玕(族弟)与冯云山同拜上帝。他们的举动引起家乡人的不满,洪冯因而失去塾师的职业,1844年,他们开始传教,先到广西贵县,后冯又进入桂平紫荆山区。洪则回到花县,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等宣传教义。杨秀清(1821~1856)太平天国统帅。桂平人。出身贫苦,烧炭为业,经冯云山动员加入拜上帝会。后杨以代天父传言,并取得了教主的地位。金田起义时,任左辅正军师。因富谋略,怀将才,组织能力强,在永安受封东王,九千岁,诸王受他节制。义军北上至两湖,力主东下,建都天京。主持朝政后,制订了一系列对内对外政策,遣兵北伐,西征,破江南、江北大营,解天京之围。杨居功自傲,逼封万岁,1856年9月2日死于内讧。1861年,洪秀全恢复杨秀清的爵位,1862年又定九月二日为东升节——“东王升天节”。韦昌辉(\o"1823年"1823\o"1823年"年-\o"1856年"1856\o"1856年"年)太平天国起义军领袖。出身地主家庭。曾受人诬陷入狱,深感人世不平。1848年接受冯云山的劝导,加入拜上帝会。在拜上帝会准备起义时,他家是秘密打制武器的场所,1850年6月团营令发出后,又成为指挥起义的总机关。金田起义后,领右军主将。在永安封为北王,六千岁。在太平军胜利进军中,亲自指挥过一些战役,多次负伤。在攻打南京的战斗中,立下战功。定都天京后,协助东王杨秀清处理军政大事,为创建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作出一定贡献。对独揽大权、专横跋扈的杨秀清表面逢迎,实则伺机夺权。1856年洪秀全、杨秀清矛盾激化。在接到洪秀全的除杨密诏后,即率3000精兵,于9月2日袭杀杨秀清及其部属几千人。后又要杀害指责其滥杀行为的石达开,未成,转手杀石的家属,并且派兵包围天王府。在历时两个多月的天京事变中,先后杀害太平军将士及家属2万余人,给太平天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最后,被洪秀全诛杀。太平天国运动研究概况在清未就开始了,最早的是张德坚:《贼情汇纂》,把太平天国作为敌情来研究。范文澜于1945年撰写《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用阶级斗争观点探讨太平天国,视其为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第一部著作。建国后,太平天国研究深入发展。对《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的评价《战史》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摆脱了一味丑化或美化太平天国的简单研究模式,力求客观公正地评述这段历史,在肯定这场农民战争正义性的同时,对其消极面也作了冷静的剖析,着重分析了权力争斗、上下离心、事权不一等现象对太平天国战争全局的负面影响。1、太平天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在阶级斗争史观指导下,出现了评价过高,歌颂过烈的倾向,形成了一套特定的话语——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是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提出了革命纲领,不仅打击了封建势力,而且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近十余年来,全盘否定太平天国、替曾国藩翻案的观点被炒得沸沸扬扬。怎样评价“太平天国”历史事件?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是我们学习中应该努力思考的问题。(1)民国前后,基本上是否定。清廷称其为“发匪”、“长毛贼”。(2)在解放区,特别是新中国诞生以后,上下又一致认为那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在阶级斗争史观指导下,出现了评价过高,歌颂过烈的倾向;——神化。(3)近年来,由于思想进一步解放,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全盘否定太平天国、替曾国藩翻案的观点被炒得沸沸扬扬。——鬼化2、重评洪秀全见仁见智,肯定和否定的意见都有。(1)马克思是怎样评价“太平天国”的?马克思关于“太平天国”的评价文章一共有7篇,其中有6篇写于1853~1858年,而最后一篇写于1862年。前6篇都是热情肯定“太平天国”的: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热情地肯定了它的革命性质,说:“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接着在《欧洲的金融危机》《俄国的对华贸易》《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鸦片贸易史》中均称“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起义”。在1858年的《英中条约》中,他再次强调了“太平天国”是“中国革命”的说法。与此同时,恩格斯也发表文章支持马克思的观点。1862年6月,马克思在最后一次涉及“太平天国”的文章《中国纪事》中,口气就完全不一样了。文章开头他就说:“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显然,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而“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太平天国”也不例外。金田村起事后,他们确实是一支农民起义的革命队伍,也确实做了一些有益于劳苦大众的事。但是,和历代的农民起义一样,由于没有先进的革命理论指导,加上农民本身的狭隘性,在其建都南京后,就急骤地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先是高层领导的腐败变质和领导集团内的争权夺利,然后就发展到杨、韦内讧,直到石达开的带兵出走,当初的那一点革命性很快就丧失殆尽。马克思正是根据这一变化才作出前后不同评价的。当运动处于萌芽或初期尚有革命性的时候,马克思就热情地赞扬和肯定它;当它蜕化变质以致彻底失败,马克思又指出其原因和必然性。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实事求是,也真正符合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一成不变地看问题、作结论是形而上学的。结论:在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上,全面否定有不公允的地方;而全面肯定亦不足取。应该一分为二和发展地看待——正确的方面就肯定,错误的方面就否定,不能主观主义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神化洪秀全不够实事求是,鬼化他也是错误的,应当树立人性化的历史观。(2)为何要重新评价洪秀全?洪杨暴乱,造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性的大灾难。仅苏、浙、皖、闽等五省,人口过量死亡就达七千万。中国当时最富庶的地区,经济文化受到极惨重的打击,对中国近代工商文明的发展和社会改革造成了不可挽回损失。对洪杨造反的性质,海内外学界早有定论。建国以后,特别是文革期间,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对洪秀全的溢美之词日盛,掩盖了历史的真相,也造成了思想的紊乱和理性精神的丧失。因此,对洪秀全的批判,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拨乱反正。我国史学界有极少数人,由于某种原因,写过不少颂扬洪秀全文章。这些文章,对洪秀全反人类、反文明的罪行尽其掩饰之能事,对杀人如草的惨剧充耳不闻,对“经史文章尽日烧”幸灾乐祸,对科学,民主、人权等人类文明的主流视而不见,对民族文化精神重建毫无兴趣。这是一种现实的悲哀,同时也说明了重新评价洪秀全重要意义。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在很大程度上,至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过分强调突变、运动、战争、农民起义的正面作用,而忽略了对农民起义、群众运动的负面作用和非理性因素的分析,以及稳健持久的建设性的心理培育和道德教育,至使不少人思想浮燥,急功近利,易于冲动,给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中国的和平崛起造成了思想的障碍,也留下了各种隐患。因此,有必要对历史教科书作适当的修改。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传承国学的精华,融汇科学文化,重视心理建设,树立世界公民意识和理性的爱国精神。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据考证,第一个使用“洋务运动”这个词的是史学家何干之,他在1938年出版的《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中提到。台湾、香港学者不采用这个词,他们叫“自强新政”或“自强运动”。我们大陆也有学者反对使用“洋务运动”,范文澜著的《中国近代史》称“自强新政”,刘大年的《中国近代史稿》称“洋务活动”,还有人称“洋务新政”、“同光新政”。“洋务”是指处理由于外国侵略所引发的事项,如与外国发生战争、谈判、签条约、鸦片贸易、传教、通商、外国人在华的民刑案件等。开始,购买、制造机器等,并不叫洋务,而叫“制器”,叫“变法自强”。洋务最初也称“夷务”。李鸿章到死都是把办理外交称作“洋务”,而把借西法练兵、办海军等称作“裱糊破屋”。此后,人们逐渐把引进西方机器生产的一套办法称作“洋务”。“洋务”,一词的内容较广泛,重心在于外交。“洋务运动”,一词则有所专指,不包括一般的外交活动,而基本属于“富国强兵”的内政范围。历史学家把部分清朝官员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从事的“富强之计”,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建设近代海军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称为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1.洋务派阵营的构成(1)以奕䜣为代表的满族中央权贵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其中奕䜣集朝廷大权于一身,倚靠着文祥、宝鉴、董询等人为左右手,并开始重用汉族官僚。(2)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所谓清王朝的“四大中兴名臣”,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奕䜣认为,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是“心腹之害”,俄国是“肘腋之忧”,英国是“肢体之患”,所以“灭发(指太平天国)、捻(指捻军)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李鸿章的主张与奕䜣基本一致。他认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2.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对洋务派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学”,特指“中国的文武制度”,也就是封建制度;“西学”特指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其它先进科学技术,主要的是所谓"长技"。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二)洋务派的主要活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1.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1890年以前,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局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5个: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次年,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2.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解决,因此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重点是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这些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方式外,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都是李鸿章筹办或控制的。这些民用企业,虽然受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3.建立新式海陆军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用洋枪装备的军队。1874年,日本派兵侵犯中国台湾,清政府筹办海防、建设海军之议随之兴起。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舰船八九十艘。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这支舰队一直归李鸿章管辖。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要有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此,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多年间,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主要有三种: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一为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一)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争鸣有的全面肯定;有的全面否定;有的坚持两点论;有的主张具体分析。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应该做实事求是地评价,我们即不应全盘否定它,也不能全盘肯定它,我们应该加以分析,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是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稍分洋商之利”,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2.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与此同时,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还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虽然其中大部分是有关近代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地理的自然科学书籍,内容浅近,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3.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作“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三)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地发展起来的。他们既要发展近代企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股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又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进行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仰赖外国,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有的质量低下。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管理也是由政府“专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并无发言权,往往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一)维新运动的背景条件1.帝国主义掀起划分中国狂潮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学。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3.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强国日本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于1898年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二)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即:1.向皇帝上书如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电至京师,举国哗然”,群情激愤,时康、麦孟华、梁等各省举人云集北京,应“会试”考,他先探知条约的一部分内容,大为震惊,立即派梁去发动广东、湖南两省举人联名上书都察院,请求政府不要批准条约,各省举人闻风而动,上书请愿,无结果。康决定发动“大连署”上书。5月1日,邀各省举人会议于松筠庵,会上宣读了由他起草的长达14000多字的上皇帝书,声泪俱下,共有1300人签名,次日康将它递呈都察院。是为“公车上书”(汉代用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进京,故以公车为应考人代称)。2.著书立说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4.办学会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5.设学堂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主持的长沙时务学堂等。6.办报纸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三)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斥之为“异端邪说”,指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是“名教罪人”、“士林败类”。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1.要不要变法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有的人甚至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洋务派官僚张之洞也在《劝学篇》一书中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而维新派则根据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他们提出,“变者,古今之公理也”,“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周求存和自强。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守旧派与洋务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维新派则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批判。谭嗣同指出:“君,末也;民,本也。”严复甚至认为,国家是“民之公产”,王侯将相不过是“通国之公仆隶”,而专制帝王则是“窃国者耳”。他们又认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即首先要为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士绅争取政治地位。只有君主立宪制度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治国之大经”。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守旧派反对西学,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斥之为“奇技淫巧”。洋务派虽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坚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三纲五常绝对不能触动。而维新派则痛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因此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一针见血地驳斥道:“牛体安能马用”?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四)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1.百日维新的内容由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富有爱国心、想要有所作为但又无实权的年轻的光绪皇帝也希望通过变法维新,来救亡图存,并从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手中夺取统治大权。1898年6月11日,他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百日维新”。其内容归纳起来,包括下列数端:·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是,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2.百日维新的失败(1)慈禧太后控制用人大权维新派经过光绪皇帝推行的温和的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光绪皇帝所颁布的新政命令,由于中央和地方守旧官僚们的抵制,大多未能付诸实施。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守旧势力力图对维新派进行反击和镇压。(2)袁世凯告密促发政变(3)光绪皇帝被囚禁于中南海赢台经过密谋策划,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慈禧太后以“训政”的名义,重新“垂帘听政”,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4)“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国外。谭嗣同则拒绝了要他出走日本的劝告,坦然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人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诗云:“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谭嗣同引颈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了为改革维新以死相拼、勇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鲁迅先生曾说:“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1898年的“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只经历了103天就夭折了。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1.性质(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