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生动的生活写照描述的是()A.汉族 B.北方游牧民族 C.女真族 D.西南少数民族
2.某诏令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颁布这一诏令的是()A.齐桓公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孝文帝
3.下列关于三国的历史,错误的是(
)A.三国指魏、蜀、吴B.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倒退C.蜀国的锦最有名D.吴国曾派人航海到达夷洲
4.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是()
①学习北方的牛耕、施肥等技术
②实行麦稻兼作
③双季稻的栽培
④织锦业迅速发展。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我国现存最早的百科全书式农学名著《齐民要术》的作者是()A.贾思勰 B.司马迁 C.郦道元 D.张仲景
6.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A.商鞅变法 B.戊戌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7.列表格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所反映的是东晋南朝那一方面的史实()
农业麦稻兼作,兴修水利手工业丝织业技术进步,青瓷烧制技术提高城市建康人口众多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B.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C.北人南迁的原因 D.淝水之战的背景
8.江南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是()A.水稻 B.玉米 C.小麦 D.高梁
9.4世纪时,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是(
)A.匈奴、汉 B.氐族、前秦 C.鲜卑、燕 D.羯族、前秦
10.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B.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C.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D.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
11.山东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也是北魏著名学者贾思勰的故乡。他的一部著作被称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请问该著作是()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12.如图佛像开凿于北魏时期,其服装具有印度的风格,它如今坐落
在()
A.敦煌莫高窟 B.龙门石窟 C.云冈石窟 D.麦积山石窟
1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水稻用绿肥
③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稻麦间种。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山西大同有着历史上辉煌的()A.麦积山石窟 B.敦煌石窟 C.云冈石窟 D.龙门石窟
15.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A.双季稻 B.单季稻 C.麦 D.麦稻兼作
16.“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是()A.说汉话 B.穿汉服 C.改汉姓 D.依法治国
17.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B.南方人民大量北迁C.北方地区经济发达D.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18.“说汉话、穿汉服、改汉性、与汉联姻、学汉礼法.”这些关键词与哪一事件有关()A.禅让制 B.分封制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商鞅变法
19.石窟艺术的特点是()A.以雕刻为主 B.综合了雕塑和绘画
C.以绘画为主 D.以雕塑为主
20.如图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形势图。
材料二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请根据材料一填写三国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2)材料二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曹操“以弱为强”打败袁绍的原因是什么。(3)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策略?这个策略在此后有何成功的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
22.吸取前人精华,独创一家,其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反映的是什么人的艺术成就?
②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何美称?
③后人怎样尊称此人的?
23.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
﹣﹣《史记》
材料二: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把因懒惰不务正业而致贫困的人及其妻子儿女收为奴隶,以此杜绝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丧失损耗)。
材料三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辅佐桓公称霸的贤相是谁?桓公最后取得了怎样的成就?(2)材料二中“务耕织”“尚军功”分别指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商鞅之法,良法也”,请简要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3)材料三指的是历史上的什么改革?材料涉及的改革内容是什么?“北语”指古代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语言?这次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4)你认为三位改革者有什么样的共同品质?
24.材料一、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自,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为钱而已。
--《钱神论》材料二、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
--七上人教版历史教科书(1)依据材料一回答,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流行什么样的社会风气?你如何看待这种风气?(2)依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中的“八王混战”指当时的什么动乱?这场动乱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3)八王之乱的目的是什么?“八王之乱”对当时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25.汉末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一段时间里,社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但这一时期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也存在许多有利于重新走向统一的积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结束了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广大平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