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2022-2023学年下学期语文备课组说课式备课-专项训练(三)古诗文阅读_第1页
【初中语文】2022-2023学年下学期语文备课组说课式备课-专项训练(三)古诗文阅读_第2页
【初中语文】2022-2023学年下学期语文备课组说课式备课-专项训练(三)古诗文阅读_第3页
【初中语文】2022-2023学年下学期语文备课组说课式备课-专项训练(三)古诗文阅读_第4页
【初中语文】2022-2023学年下学期语文备课组说课式备课-专项训练(三)古诗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下期末复习专项训练(三)•古诗文阅读一、诗歌赏析。(12分)(一)(2022•三明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6分)【甲】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乙】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诗中“悠悠”一词,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B.【乙】诗首句写出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极言塔之高。C.“古人”喻指礼贤下士的圣君,“浮云”暗指奸佞小人。D.两诗均以写景来揭示人生哲理,充满理趣富有感染力。D【解析】D.“两诗均以写景来揭示人生哲理”表述错误,【甲】诗没有揭示人生哲理。结合“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意思“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可知,这首诗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故选D。2.人生境遇不同,登临感想也不一样。两诗作者各自抒发了怎样的感想?请简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诗抒发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感(感慨生命渺小和短暂)。【乙】诗抒发锐意进取的豪迈之情(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大无畏精神)以及矢志不移的远大抱负与政治理想。(意思对即可)(二)(2022•北京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6分)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首联写诗人出游到农家,“①______”字表现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颔联既描写了村外山间水畔的景色,又蕴含哲理,后人常用“山重水复”借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柳暗花明”借指转机或希望;颈联写农人欢天喜地庆贺“春社”,描摹了山西村的风俗画卷;在尾联中,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山西村的③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3分)足困境(绝境、困难等)向往(喜爱、热爱等)2.花草树木是古诗词的常见意象。历代诗人常以“柳”入诗,借此传达不同的情感。从下面诗句中任选其一,结合诗句简要说明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2)此夜曲中闻折柳①,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注释】

①折柳:这里指汉代乐府名曲《折杨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一:(1)句将柳树拟人化为亭亭玉立的美人,将轻柔的柳条比作少女绿色的丝织裙带,写出了早春时节柳树的动人风韵,表达了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示例二:(2)句诗中“折柳”含有惜别的意味。远游在外的诗人在深夜听到哀怨动人的《折杨柳》曲,不禁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意思对即可)二、文言文对比阅读。(14分)(甲)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沈括《活板》)(乙)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①;其盖穹隆②,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③龙机,其馀④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⑤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

(节选自李昉《太平御览》,有改动)【注释】

①倾樽:倾斜的酒杯。②穹隆: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③省:观察。④馀:即“余”。⑤合契:配合默契。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则字平如砥

砥:__________(2)此印者才毕

毕:__________(3)周密无际

际:__________(4)观之莫不服其奇丽

服:__________磨刀石完成缝隙叹服2.下列为画波浪线的句子断节奏,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B.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C.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D.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B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更互用之,瞬息可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块铁板)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其余的七条龙头没有吐出铜丸,就知道地震从哪边发出。4.根据短文内容和理解填空。(4分)从活版印刷和地动仪的发明来看,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令人赞叹。活板印刷用①________做字印,是考虑到它具有②__________、便于取用等特点,这体现了制作之“活”;地动仪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制作之“巧”。胶泥不易变形“地动机发”,能准确判断地震的方向(②③空意思对即可)【乙文参考译文】

张衡性情谨慎,有精巧的技艺。(他)制作的地动仪,用精铜制成,直径八尺,样子像倾斜的酒杯;它的盖子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上面用篆文作装饰;外面刻有八条龙,(龙首)的下面有铜铸的蟾蜍张着嘴(准备)接铜丸。它的发动机关都隐藏在形似酒杯的容器中,周边看不出边际,就像一个整体。地动仪的机关一发,龙就吐出铜丸,蟾蜍张开口接住铜丸,声音于是振动传播。守候机器的人发觉后,立即观察机器,其余的七条龙头没有吐出铜丸,就知道地震从哪边发出,配合默契就像神仙一样,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叹服地动仪的神奇美丽。从古代以来,不曾有过。三、课外文言文阅读。(14分)钱氏①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②之妻,贻③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④,六幕相联如胠箧⑤。人履其板六幕⑥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⑦其精练。

(沈括《梵天寺木塔》)【注释】

①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及其子孙。②喻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③贻(yí):赠给。④弥束:紧密约束。⑤胠箧:打开的箱子。⑥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⑦伏:佩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方两三级

方:__________(2)患其塔动

患:__________(3)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使:__________(4)盖钉板上下弥束

盖:__________才担心派原来是2.下列为画波浪线的句子断节奏,正确的一项是(2分)()A.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B.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C.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D.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D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未布瓦,上轻,故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匠师如其言,塔遂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没有铺好瓦片,上面轻,所以像这样。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做,塔于是就稳定了。4.文中先后记叙了两次让木塔不晃动的经过,分别采用了什么办法?结果如何?(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是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第二次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木塔就不晃动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

钱氏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