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地理必修1主干知识总结_第1页
高三地理复习地理必修1主干知识总结_第2页
高三地理复习地理必修1主干知识总结_第3页
高三地理复习地理必修1主干知识总结_第4页
高三地理复习地理必修1主干知识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必修1主干知识总结

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是物质的世界;宇宙中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宇宙中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

转,形成了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恒星世界

概况:质量最大,体积最大,引力最大,其它天体绕太阳公转,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

成分为氢和氮(4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氮原子核释放大量核能),表面温度6000K。

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越强。一般来说,纬度

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越强。当地夏半

年太阳高度比冬半年大。

太阳辐射

人气透明度:云量越多,大气透明度越差,太阳辐射就越弱

强度的影

(主要是被被云层反射,吸收)而削弱。

响因素

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多。

太阳辐射就越强。

太阳辐射・

日照时间:夏季白昼长,太阳辐射强度大

[高大山地区及撒哈拉沙漠等干热地区太阳辐射强

界[两极及降水丰富,阴天多的地区太阳辐射弱

分布,

r+11a(青藏高原最强,其次是西北(新疆、LI.肃、宁夏、内蒙古等)次之,

中国〈[四川盆地区最弱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意义: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使生物得以生长发育,维持

着地表温度,促进了水、大气的运动和生物活动。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能源。

总'I'll

银‘光球:太阳外部大气层最靠里的一层,可用肉眼看到的太阳表面

星,太星

河,色球:光球层之外,呈玫瑰色,肉眼不可见,日全食或用特殊望

系阳•(太

系外部结构・远镜才可见

系阳)

日冕:最外层,厚度大,密度小,肉眼不可见,日全食或用特殊

望远镜才可见

太阳活动的概念:太阳外部大气的运动及能量的变化

,光球层——黑子(表面温度低,呈黑点,黑子数量最多和最

少年份间隔一般为11年,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太阳

活动色球层——耀斑:色球层表面温度高,颜色发亮的区域,活动

活动及

周期与黑子一致,即黑子数量多时耀斑数量也多

对地球

日冕——太阳风(从日冕层喷出的大量高能、高速带电粒子流)

的影响太阳活动

地球电离层:使电离层出现扰动,使无线电短

及对地球

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暂时中断

的影响黑子、耀斑一,

地球磁场:使磁场出现扰动,使磁针不能正

影响,确指使方向,叫做“磁暴”

太阳风:形成极光现象。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上的地震、水旱灾害,例:黑子活动与

降水的正相关、反相关与无关性。

类施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概念:太阳系中绕太阳公转的球状天体。自己本身不发光,体积较大

分布:自太阳向外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如上图.•

‘包含: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地行星,特征:距日近、水、金无卫星、有铁核,表面温度较高,体积居中

金星:乂称太白星,天亮前出现在东边天空,天黑后出现在西边天空

分类(根据结构特征)巨行星

行星I特征:体积大,质量大,密度较小,表面温度较低,有光环,卫星多

一口一包含:天王星、海王星

匹二仃星4

I特征.,距日远,表面温度低,质量、体积和密度介于前两者之间,

’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几乎位于同一平面

运动特征.•同向性: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近圆性: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

概念;太阳系中绕行星公转的球状天体

卫星4

'1特点;体积较小,自身不发光,可通过反射太阳光看上去光亮,如地球的卫星是月球,木星的卫星最多,其次是土星。

‘流星体;在太阳系中的尘粒和固体小块物质,多数绕太阳运行。

流星群: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流星体流星现象.•流星体或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磨擦燃烧的现象,称为流星现象,此时的火球称为流星,

流星群产生的现象称为流星雨

陨星;陨落到地面的未燃烧完的流星体,石质的陨星叫陨石,铁质的陨石叫陨铁

慧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公转的外表呈云雾状的天体,其体积和质量都较小,组成物质为冰,在其公园轨道上靠近太阳时,受太

阳风吹拂,冰融化后拖出长长的尾巴,因此,民间也叫做扫帚星。

行星际物质:在太阳系中漂浮的尘埃和气体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由大量体枳较小的天体碎块(小行星)组成,绕太阳公转。

星云:存在于太阳系之外的银河系中,主:要由氨和氮组成,外表呈云雾状,其密度较小,体积和质量很大。

地球

•.地球的普通性:是太阳系中・颗普通的行星,表现在

1.地球的结构特征(质量、体积、密度、表面温度、距日远近等)与其它行星相似

2.地球的运动特征(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公转方向、周期、速度、轨道偏心率等)与其它行星相似

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

I.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液态水、合适的大气。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匕有适宜的温度,有液态水

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有合适的引力,吸引适量的大气,使气压适合

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提供了较安全的外部环境

2.具备生物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原因:

存在大气,维护地表温度,保护地表不受或少受行星碎片等的袭击

地球自转周期长短适宜,不使地表温度变化过大

太阳比较稳定,地球所受影响小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运动主干知识与解题技巧

地球自转

()概念:地球绕地轴旋转

(侧视:自西向东

(~)方向:俯视.代极上空:逆时针

•“北逆南顺”

1南极上空:顺时针

—2—

「概念:自转一周的时间

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测定,长度24小时,即一个昼夜。

(三)周期:周期:•

恒星日:以某一颗恒星为参照物测定,长度23时56分04秒,自转的真正周期。

测定:某一天体连续两次匕中天(或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时间间隔。

角速度: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圆心角的度数,全球各处除南北两极点为零外,其它各处都相等,

为15度每小时。

(四)速度

线速度: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处:4万千米/24小时,极点处为0,

北纬60度处的线速度是赤道处的一半。

(五)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了不同的地方时。(见后)

.昼夜:地球不自转,也存在昼夜现象,但有一半地球永远是白天,一半永远是黑夜,昼夜无变化

昼半球: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昼半球上是白天,其中央经线为太阳直射的经线,所在地方时为12时

夜半球:背着太阳光的半球,夜半球上是黑夜,其中央经线所在地方时为今天的0时(或昨天的24时)

展昏线:也叫晨昏圈,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交界线,即白天与黑夜的变化线

晨线:晨昏线上代表日出的半圆。确定方法:跨晨昏线画自转的方向箭头,箭头指向白天即为晨线

昏线:晨昏线上代表日落的半圆。确定方法:跨晨昏线画自转的方向箭头,箭头指向黑夜即为昏线

一地日出到日落时间为昼长,日落到日出时间为夜长。

已知昼长,计算日出日落时刻:肥鳖/[慧

[日落时刻=12+(昼长+2)

2.昼夜更替《昼夜长短:.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计算■日出日落时刻计算:日落时刻+日出时刻=24

已知日出日落时刻,计算昼长: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昼弧、夜弧:地表某一地沿此地所在的纬线圈自转一周所经过的白天

所在的弧和夜晚所在的弧分别叫做昼弧和夜弧。

昼弧、夜弧与昼长夜长的对应关系:昼弧夜弧所对的圆心角度数:每15度对应

昼弧、夜弧与昼长、夜长:

昼夜长为1小时,例:昼弧所对圆心

角为1()5度,则此地昼长为:1()5+15

=7(小时)

北半球右偏

偏转方向"南半球左偏,例:北半球背风而立,风将向人的右侧偏转

赤道上无偏

2.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向

偏转程度:自赤道向两极增大

实例:对大气的水平运动,流水等影响较大

地球形状:赤道稍鼓,两极略凹

3.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原因:赤道处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最大

地球公转

()概念:地球绕太阳的旋转

<-)方向:与自转一致

[回归年(以太阳为参照物):365天5时48分46秒,是指太阳直射点的运行周期

二”期j恒星年(以恒星为参照物):365天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3—

轨道形状:近似于正圆的椭圆

(四)轨道和速度

公转的位置、时间及速度:近日点,•月初,速度最快,远日点,七月初,速度最慢

“近•快,远七慢”,由•月初到七月初,速度越来越慢,由七月初到一月初,速度越来越快。注意与冬至日(12月22日)与夏

至日(6月22日)的区别

近日点远日点

(五)

黄舸人[黄:黄道面,是指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

概胃赤: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度26分。

交变化{增大的影响:热带、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缩小。寒带、温带区冬季更冷,夏季更暖,热带区更凉。

(六)公转的地理意义

1.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其规律是:

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以后北移),此日全球各处昼夜平分,昼夜长各为12小时。

(3月2]日),-----------------------------------------------------

.北半球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南半球反之

(6月22日)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以后南移),北半球各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长,昼长于夜,越往北昼越长,

夜长达到年中的最短,南半球反之。到北极圈内可出现极昼现

(6月22日)—象(昼长》24小时).南半

]---「匚1b半球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南半球反之球夜长于昼,越往南夜越

(9月23日)长,到南极圈内可出现极

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以后南移),此日全球各处昼夜平分,昼夜长为各12小时。夜现象(夜长,24小时)。

(9月23日)

北半球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南半球反之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

(12月22日)夜长于昼,越往北夜越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以后北移),北半球各处昼长达到•年中的最短,到北极圈内可出现极夜现

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长,南半球反之。象(夜长,24小时)。南半

(12月22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球昼长于夜,越往南昼越

]一^—Jib半球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南半球反之

长,到南极圈内可出现极

(3月21日)昼现象(昼长224小时)。

第二年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以后北移),全球各处昼夜平分,昼夜长各为12小时。J

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的昼长于夜: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的昼增长,夜变短。

2.引起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其规律是:

二分日:全球各处昼夜等长

夏至日:由南极圈到北极圈:昼长由0小时增加到24小时,夜长由24小时减少到0小时。

冬至日:由南极圈到北极圈:昼长由24小时减小到0小时,夜长由0小时增加到24小时。

—4—

目”人(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向北),昼越长,夜越短

E“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向南),昼越短,夜越长

因此J

々业江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向北),昼越短,夜越长

I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向南),昼越长,夜越短

3.引起极昼极夜的纬度分布。其规律是:

极昼极夜现象只出现在极圈以内,其分布与变化规律为:春分日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且极昼的范围开始向北极圈扩大,直

至夏至日整个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之后,极昼范围开始缩小,直至秋分日缩小到北极点上,北极圈内的极昼现象结束。秋分日

之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且极夜的范围开始向北极圈扩大,直至冬至日时整个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夜,之后,极夜范围开始缩

小,直至第二年春分日缩小到北极点上,北极圈内的极夜现象结束。之后,乂开始了新一轮的极昼极夜范围的扩与缩。南极圈内极

昼极夜范围的变化与北极圈内相反。

4.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1).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⑵.-日内太阳高度的变化:日出时为0,后逐渐增大,正午时(地方时为12时)最大(不一定是90度),后逐渐减小,日落时

又减小为0。

⑶.正午太阳高度:・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也即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角。

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规律

•地在一年内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都不一样,其变化规律为:

①.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某地:一年有两天有太阳直射,这两天的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度,太阳直射点距此地的纬度

位置越近的那一天,此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远则越小。

②.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低,其它时间在最高和最低之间变化。

③.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正午太阳达到年中的最高,夏至日达到年中的最低,其它时间在最高和最低之间变化。

④.南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出现地区的极夜期间,无太阳照射。

5.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其规律是:由直射的纬度处(纬线处)向南北两侧降低。

.二分日:由赤道处向南北两侧降低

由直射的纬度处向南北两侧降低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处向南北两侧降低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处向南北两侧降低

6.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与五带的分布

‘夏季:一年中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季节

天文四季,冬季:一年中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季节

春季与秋季: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过渡的季节

‘春:立春(2月4日或5日)一立夏(5月5日或6日)

夏: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8日)

传统四季,

秋:立秋(8月8日)T•立冬(11月7日或8日)

、冬:立冬(11月7日或8日)T立春(2月4日或5日)

L四季盛蠹鬻咒热量的周年变化-怖

‘春:春分->夏至

夏:夏至一秋分

欧美四季・

秋:秋分->冬至

冬:冬至一春分

.春:3、4、5月

(北温带国家收黑月

气候四季

冬:12、1、2月

—5—

北寒带:北极圈以内(66°34'N-9()°N)

北温带:北回归线至北极圈(23。26'N-66。34'N)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2、五带•热量的纬度分布—五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3°26'N-23°26'S)

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南温带: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23°26'S-66°3/S)

南寒带:南极圈以内(66°34'S-9()°S)

地球运动的解题技巧

如何确定当地时间

1.正午时当地地方时为12点,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

2.当地太阳最高时(太阳高度角最大时)地方时为12点。

3.当地太阳直射的时刻地方时为12点。

4.当地物体影子最短时为当地地方时12点。

5.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一年中每天太阳位于正南方位时,或物体影子朝向正北时,当地地方时为12点。

6.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年中每天太阳位于正北方位时,或物体影子朝向正南时,当地地方时为12点。

7.二分日全球各处日出时(或位置在晨线上),当地地方时为6点,日落时(或位置在昏线上),当地地方时为18点。

8.一•年中的任何一天,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点。

9.自西向东,日期由昨天递变为今天(或今天递变为明天)的日期交界线为0点,即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点。

二,日照图的解题步骤

白锌心门[侧•视:自西向东

自转方向:[《俯视:北逆南顺

1.确定南北极:确定的依据•南北极点的标示:N:北极,S:南极

纬度度数排列:自南向北度数增大为北半球,减小者为南半球。

.经度度数排列:自西向东经度增大者为东经度,减小者为西经度

2.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1).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①.二分日:直射赤道;

②.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

③.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

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为多少度,则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多少度;

⑤.根据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其公式为:H=90°-I6-6其中,H代表当地当日正午太阳高度角;6代表当地纬度;6代

表当日太阳直射的纬度,当地的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与晨昏圈相切的纬线圈为多少度,则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为90度一该纬度度数。

⑵.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位置:

①.根据当地的北京时间来确定,例如:当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4点:则可确定此地在120。E以西30个经度处。即此地经度是

90°E.

②.地方时为12点处的经度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③.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与夜半球中央经线相对的经线的经度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3.确定某地地方时,见一。

4.确定季节

⑴.根据晨昏圈与极点、极圈的位置关系确定

①.若晨昏圈通过极点,为二分日。

②.若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如果北极圈内全为昼(或南极圈内全为夜),则为夏至日;如果北极圈内全为夜(或南极圈内全为昼),

则为冬至日。

③.晨昏圈与极圈相交,且不通过两极点,为二分日与二至日之间的日期。

⑵.根据晨昏圈与经线的位置关系确定:

—6—

①.晨昏圈与经线相重合,为;分日。

②.晨昏圈与经线的夹角为23。26',且北极圈内全为昼(或南极圈内全为夜),为夏至日:若北极圈内全为夜(或南极圈内全为

昼),为冬至日。

③.晨昏圈与经线的夹角在0°到23°26'之间,则确定为二分日至二至日之间。

5.确定昼夜长短

(1).根据昼夜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来确定:即15°圆心角所对应的昼长或夜长为1小时。

(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确定:当地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夜长=24小时一昼长。

(3).根据日照图经度数间隔,算经度和时间。

6.确定日出日落时刻

(1).二分日:全球各处当地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

⑵.赤道上一年中的每天都是当地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

⑶.根据昼长计算日出日落时刻:日出时刻=12小时-(昼长+2),日落时刻=12小时+(昼长+2)

⑷.极昼极夜期间无日出日落现象。

⑸.根据日照图读图计算。

7.确定太阳高度:

(1).晨线和昏线上的太阳高度都为0°.

(2).太阳直射处的太阳高度为90°

(3).利用影长计算:如物体高h,影长为s,则此时太阳高度角为:arctan(h/s)

⑷.利用公式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H=90°6-6I,其中,H代表正午太阳高度角;4)代表当地纬度;6代表当日太阳直射的

纬度,其所在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8.确定日期分界线:

地球上的日期分界线有两条:•条是日界线,即180。经线,其两侧日期的变化规律是:东侧日期比西侧日期小1天。另外条日

期分界线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大多数情况下,地球的日期有两个,只有当太阳直射点位于0。经线上时,地球上才有一个日期。

三.地方时、时区、区时的计算

’概念:某地地方时即一地太阳起落确定的当地的时间,太阳最高时为当地地方时的12点

分布特点:不同经度具有不同的地方时,地方时东早西迟,经度每差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度每差一度,

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差15分,地方时相差1分钟,经度相差1分,地方时相差4秒。

,口为由2以六卡通以由两地同为东经度或同为西经度,则经度差为大经度减小经度

1、已知两地经度,求两经度差V[两地一地为东经度,一地为西经度,则经度差为两地经度相加

2、已知两地经度,求两地地方时间差:将经度差换算成时间差,即:经度相差15度,地方时间相差1小时

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间相差4分钟。

1、地方时,

3、已知西面之地地方时,求东面之地地方时:在西面之地地方时的基础上加上(向明天加)两地地方

计算方法,时间差(地方时间差可根据两地经度差换算)。

4、已知东面之地地方时,求西面之地地方时:在东面之地地方时的基础上减去(向昨天减)两地地方

时间差。(地方时间差可根据两地经度差换算)

.两地同在东经度区:经度大的地方为东面之地

5、说明:东面之地与西面之地两地同在西经度区:经度小的地方为东面之地

两地•地在东经度区,-地在西经度区:东经度区为东面之地

概念:为了统一时间的使用,减少时间的混乱,规定每15个经度划分为一个时区,时区内使用该时区中央经线

的地方时作为该时区的统一时间。

划分方法:见下图

2、时区,已知一地经度,求其所在的时区序号:用经度除以15度并取整(即商的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四舍五入),

得到的整数即为时区序号

计算方法,

已知一地时区序号,求其所在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数:用时区序号乘以15度即是,若求其时区的经度范围

则白中央经线向西向东各扩展7.5度即是

概念:一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间,也是此时区统一使用的时间

计算方法:与地方时计算方法相同,但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一个小时,因此是整小时的计算,

3、区时即:已知东面之地□寸区的区时,求西面之地时区的区口寸,则在东面之地时区的区时基础上减去两时区

的序号差。已知西面之地时区的区时,求东面之地时区的区时,则在西面之地时区的区时基础上加上

两地口寸区序号差。

4.日界线:自西向东跨越日界线,日期减1天。

5.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时间标准。如我国统采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作“北京时间二注意:“北京时间”

并不是指北京所在地的时间,北京所在地为东经116度。美国采用四个时区的时间,朝鲜地跨东八区与东九区,而其采用东九区的

时间,印度采用东5.5区的时间

四.日照图的分类:有侧视图、俯视图、斜视图、展开图、部分图等,如下:

经度的分布、时区的划分图

182.5°W182.5°E

157.5°W东西十交,157.5°E

东十7区

二区

180°142.5°E

1650月

127.5°W127.5°E

135°K

\120°E7

1I2.5°W~120°W112.5°E

.105°W105°E总

97.5。W'97.5°E

£901V90°E蓝

82.50----------82.5°E

炉75°W75°E隐

67.5°W67.5°E

金60°W60°EAy

52.5°W>525°E

30°W华/

两、30°E

37.5°Wgo15E37.5°E

西一区0时区诉”22.5°E

22.5°W

—8—

7.5°W7.5°E

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

氮:氮元素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氧:氧气提供生物呼吸作用所需

组成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可以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水汽:成云致雨,使大气中存在天气现象

杂质:作为水汽凝结的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厚度:从地面到8—18公里范围,在低纬低纬区平均厚17-18公里;中纬里;中厚

大气10-12公里;高纬区平均厚8-9公里,同一纬度区,夏季较厚,冬季较薄。

组成,气温自下而上递减。原因: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

对流层,

和垂,特点,对流运动旺盛。因上冷下热,上重下轻,轻的上浮,重的下沉,产生对流

直分垂直分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因集中了大量水汽、杂质及对流运动旺盛(上升水汽易凝结)

层(根据气温

垂直变化厚度平流层顶(8—18公里)到55公里范围

可分为)气温自下而上递增。原因距离地面较远,其上层的臭氧层可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平流层«

特点<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下冷上热,下重上轻,垂直对流运动不明显

少云雨,天气现象少见。因少水汽、杂质等,且无对流运动

高层:平流层顶以h(55公里以上)

大气、地面间的太阳辐射的传递和转换过程

大气上界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臭氧(平流层中)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

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很少

大气对太

反射:尘埃、水滴、云层可将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反射,

阳辐射的大气层可以保护地表

云层越厚,反射越强,例:阴天气温较低

削弱作用

散射:空气分子、尘埃、小水滴等可将可见光向四面散射,

例:明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阴天灰蒙蒙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可大量吸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到地面,起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应用典例:地球表面与月球表

面大气受热过程的差异及影响。

气温的日变化

午后2时左右最高:原因:太阳辐射最强(12时)一地面辐射最强(1时)f大气辐射最强(2时,气温最高)

气温的日变化热量在地面、大气间传递具有滞后性。

日出前后最低:原因:日落后大地散热,至日出前后地面辐射最弱(日出后将有太阳辐射),气温也最低

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紫黑猾呼;徵甯『鳖瞿彗鬻]]原因:海洋的比热大,气温变化慢

〔海洋上:8月份最图,2月份最低,气温冬夏季节变化较小J

气温的分布

水平分布规律:自低纬(赤道)向高纬(两极)递减

气温的分布,

垂直分布规律:自近地面向高空递减,对流层中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c

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冷热差异

大气运动的直接动力:水平方向的气压梯度力

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影响风向和风速

运影响因素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即影响风向(三力合力作用下),又减小风速

高空大气的运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的运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斜穿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水平气压梯度力1000

—id1005

r<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