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托春季常见传染病月_第1页
幼托春季常见传染病月_第2页
幼托春季常见传染病月_第3页
幼托春季常见传染病月_第4页
幼托春季常见传染病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亦称痄腮,俗称“猪头疯”、“蛤蟆瘟”、“对耳风”等。

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流行病学特点一、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2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流行病学特点二、传播途径:

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3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流行病学特点三、易感性: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4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疾病症状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5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临床表现1、潜伏期8~30天,平均为18天。患者大多无前驱期症状,而以耳下部肿大为首发病象,少数病例可有短暂非特异性不适(数小时至2天),可出现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倦怠、头痛、低热、结膜炎、咽炎等症状。6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临床表现2、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达到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0~14天。

7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腮腺炎的预防一、早期发现患者,早期进行隔离,隔离期一般认为应从起病至腮肿完全消退为止,约3周左右。二、接种腮腺炎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腮腺炎病毒灭活疫苗对儿童有保护作用。8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流行性腮腺炎9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疫情控制措施隔离传染源

病人隔离治疗,隔离期为自发病后21天,待痊愈后,须持所在地段医院保健科医生复课证明方可入托、入学。10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率很高,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性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临床症状1、该病潜伏期为12-21日,平均14日。起病急。轻、中度发热且出现皮疹,皮疹先发生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在为期1~6日的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12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临床症状2、大多见于1-10岁的儿童,潜伏期2-3周。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约经2-3天水疱干涸结痂,痂脱而愈,不留疤痕。皮损呈向心性分布,先自前颜部始,后见于躯干、四肢。数目多少不定以躯干为多,次于颜面、头部,四肢较少,掌跖更少。13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水痘传染性强。病人为唯一传染源,传染期一般从皮疹出现前1-2天到疱疹完全结痂为止。免疫缺失患者可能在整个病程中皆具有传染性。14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15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流行病学特点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16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该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2%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儿童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17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7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疫情控制隔离传染源病人隔离治疗,隔离期为自发病后开始停课,平均14天,至皮疹完全结痂,须持所在地段医院保健科医生复课证明方可入托、入学。18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8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麻疹麻疹:以初期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等,2~3天后口腔颊黏膜粗糙,有细小白点(麻疹黏膜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19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临床表现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1、潜伏期2、前驱期3、出疹期4、恢复期20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0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临床表现1、潜伏期(7~21天),曾接触过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的体温上升。21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1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临床表现2、前驱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其它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③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出现红色细小内疹。22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2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临床表现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23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3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临床表现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24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4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流行病学特点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在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该病传染性极强,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25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5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麻疹26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6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Koplik斑27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7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Koplik斑28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8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麻疹29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29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风疹风疹:感染风疹病毒引起的出疹性传染病。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风疹的疹子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一阵风似的,“风疹”也因此得名。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弱,传染性与麻疹一样强。一般通过咳嗽、谈话或喷嚏等传播。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0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临床症状风疹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要经过14~21天。病初1~2天症状很轻,可有低热或中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咽痛和眼发红等轻度上呼吸道症状。病人口腔粘膜光滑,无充血及粘膜斑,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伴轻度压痛。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在24小时蔓延到全身。皮疹初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皮疹可以融合,类似麻疹。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皮疹一般在3天内迅速消退,留下较浅色素沉着。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病儿常无疾病感觉,饮食嬉戏如常。风疹与麻疹不同,风疹全身症状轻,无麻疹粘膜斑,伴有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31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风疹32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风疹与麻疹鉴别麻疹风疹潜伏期7-21天14-21天发热中度以上轻度或中度结膜炎有无颊粘膜科氏斑有无关节疼痛无成人病例常出现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无有出疹时间发热后3-4天发热后1-2天33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麻疹与风疹鉴别麻疹风疹出疹期红色斑丘疹,大小不均匀,高峰期皮疹密集,呈暗红色,可伴有高热症状,手心和足心可见淡红色细小斑丘疹出疹期体温不在上升,手心和足心无皮疹

恢复期退疹期多伴有糠麸样脱屑喝浅褐色色素沉着。退疹迅速,常无色素沉着,脱屑和脱皮。34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猩红热猩红热(ScarletFever):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峰,主要多见于5~15岁儿童。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

36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症状体征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37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症状体征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环口苍白圈”。38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症状体征皮疹出现48小时内,疹达高峰,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重者可有出血疹。皮疹持续2~4天后,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起病第7~8天开始脱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为大片脱皮,像手套、袜套状。重者有脱发。39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39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猩红热40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0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疫情控制隔离传染源病人隔离治疗,隔离期为自发病后10天,经过医院治疗期,待痊愈后,须持所在地段医院保健科医生复课证明方可入托、入学。41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1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手足口手足口(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很快,最终可能导致死亡。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2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在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43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3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1.接触病人皮肤。2.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等物品。3.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4.饮用污染的水。44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4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流行病学特点易感性:普遍易感,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45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5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临床表现潜伏期为2~7天。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部分患儿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46本文档共54页;当前第46页;编辑于星期三\6点36分临床表现口腔粘膜疹出现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