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鱼我所欲也》教案备课素材文本库一内容解读1.提出观点,正反论证。文章第1段,从人们对食物的欲望谈起,继而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同时兼顾时“舍生而取义”的观点。这样,话题很自然地从讨论物质需求过渡到道德修养。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举例浅近,说理深刻。从“生亦我所欲”开始,转入对论点的分析和论证。作者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正反论述:所欲莫过于活着,所恶莫过于死亡,这是一切生命的共同趋向,是自然属性。但是,人类除了自然属性,还有道德属性,于是就有了不苟活、不避死的抉择。“如使”以下的问句,以假设的语气推想“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带来的后果,即为了生存或避免死亡,可以不择手段,不顾羞耻和自尊,做不义之事。这是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所以才会有为了正义或自尊不苟且偷生的人,有能够避免灾祸而不去避免的人。在这样的人心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他们有比生存更可贵的追求,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行文至此,完成了一个论证循环,回到了“舍生而取义”的论点。作者反复强调的“有甚于生者”,指“义”;“有甚于死者”,指“不义”。2.举例论证,得出结论。文章第2段,举例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先讲述了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之后,孟子高声放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在这里发出豪言壮语,可谓慷慨激昂,作金石之声,铮铮作响。因为他自己做到了这一点,才会如此豪迈、自信。其后,孟子对“不辩礼义”而接受厚禄的人的心理做了几种推测,认为这样的人可能经受不住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的诱惑,也可能是想得到认识的贫困的人的感激。如果是这样,这境界比起“为身死而不受”来,可谓天壤之别。孟子认为,虽然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受物欲、人情的蒙蔽,人们往往又会丧失这样的初心。所以他不由得感叹:那些不顾礼义而贪求富贵的人,丧失了他们固有的“羞恶之心”。可见,平时舍生取义尤为可贵,危时趋义弃利尤其难为。二技法总结1.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文章在论述“舍生取义”的论点时,层层深入,思路清晰。第1段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中心论点:“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然后进行道理论证,通过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义重于生”的道理。第2段以举例论证,举行道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和有些人为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厚禄两个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有力地证明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得出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逻辑十分严密。2.比喻论证,浅显易懂。文章开篇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这样说理,化抽象为形象,使喻言(鱼、熊掌)与正言(我所欲也)交错迭出,将感性比喻与理性说理融合在极为凝练的语句中,引人注意,令人深思,推论效果立竿见影。3.正反对比,层次分明。本文第1段,选取“鱼”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说明,正反论述,逐步深化。第2段,由三字短句起始,节奏加快,情绪高昂。虽然仍保持了对比说理与正反论述,如“得之”—“弗得”、“呼尔”—“蹴尔”、“行道之人”—“乞人”,但将对举的句式转而为铺排,终于推演出汪洋恣肆的议论、排山倒海的质疑,发出最为强烈的呼喊,如惊涛冲岸,令人动容。4.语言流畅,气势恢宏。作者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文采。如第2段中,作者用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的说服力。二技法总结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证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通过对比论证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应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资料库1.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他主张“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还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即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易,又精练准确,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2.作品背景。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告子上》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理论。孟子持性善论,即人性天生是善良的,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认为,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状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应该保持“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完善的人。文言知识库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所恶(wù) 苟得(gǒu) 不屑(xiè)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蹴尔(cù)2.重点词汇释义。(1)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所恶有甚于死者(讨厌,憎恨)(3)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5)何不用也[什么(手段)](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心)(7)贤者能勿丧耳(丧失)(8)蹴尔而与之(踩踏)(9)乞人不屑也(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10)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11)妻妾之奉(侍奉)(12)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1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3.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前、从前4.一词多义。(1)与蹴尔而蹴尔而与之(给予)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2)而蹴尔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乡为身死而不受(连词,表顺承)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连词,表并列)(3)则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连词,那么)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假如)(4)为故不故不为苟得也(做)为宫室之美(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5)之此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人皆有之(代词,代指“是心”)宫室之美(结构助词,的)5.古今异义。(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2)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今义:豆类作物(3)万钟于我何加焉[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器具[加]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6.参考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什么(坏事)不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讨厌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肯接受。(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美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孟子的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3.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4.掌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一:同学们,你们知道“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这个成语其实出自《孟子》。孟子在文中是如何阐述的?让我们一起到《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去寻求答案吧!(板书课题)导入二:生与死、利与义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鱼我所欲也》,在这篇文章里寻找答案。导入三: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孟子会给我们怎样的答案。1.作者简介。2.作品简介。3.读准字音。4.划分节奏。(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3)此/之谓/失其本心5.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言障碍。二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一)疏通文意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句记录下来。2.教师课件展示重要词语、句子的翻译。3.小组合作,以提问的形式检查翻译,疏通文意。(二)整体感知1.课文第1段可分为几个层次?简要概括每个层次大意。【明确】文章第1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命和道义无法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观点,这是本文的主旨。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先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再从反面来论述“义重于生”。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其实人人都有羞恶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2.文章第2段有什么作用?【明确】第2段运用举例论证,先举正面事例,再举反面事例,告诉人们“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三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列出全文的结构提纲。四板书设计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1.齐背课文。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从细节处探究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的主旨。二把握中心论点,梳理论证思路1.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个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本文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而“熊掌”是其中更珍贵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更珍贵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道义的价值也不同。在作者看来,道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运用比喻论证,由浅入深,引出论点,水到渠成。2.中心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明确】文章从“生亦我所欲”开始,转入对论点的分析和论证。作者分别从“所欲”“所恶”两个方面进行正反论述:所欲莫过于活着,所恶莫过于死亡,这是一切生命的共同趋向,是自然属性。但是,人类除了自然属性,还有道德属性,于是就有了不苟活、不避死的抉择。“如使”以下问句,以假设的语气推想“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带来的后果,即为了生存或避免死亡,可以不择手段,不顾羞耻和自尊,做不义之事。这是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所以才会有为了正义或自尊不苟且偷生的人,有能够避免灾祸而不去避免的人。在这样的人心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他们有比生存更可贵的追求,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行文至此,完成了一个论证循环,回到了“舍生而取义”的论点。作者反复强调的“有甚于生者”,指“义”;“有甚于死者”,指“不义”。第1段最后一句话,是对文章论点的补充说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表明作者“性善论”观点的普适性。然而,“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能够保有羞恶之心,而没有丢失它们。文章第2段,举例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先举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这是对舍生取义的最好诠释和证明。之后,孟子高声放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在这里发出豪言壮语,可谓慷慨激昂,作金石之声,铮铮作响。其后,孟子对“不辩礼义”而接受厚禄的人的心理做了几种推测,认为这样的人可能经受不住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的诱惑,也可能是想得到认识的贫困的人的感激。如果是这样,这境界比起“为身死而不受”来,可谓天壤之别。孟子认为,虽然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受物欲、人情的蒙蔽,人们往往又会丧失这样的初心。所以他不由得感叹:那些不顾礼义而贪求富贵的人,丧失了他们固有的“羞恶之心”。3.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明确】“本心”具体指人的“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2)既然“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明确】因为这些行为是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在“生”面前,尊严(“义”)更重要。(3)“万钟”指的是什么?“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什么?“万钟”和“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万钟”指的是利益。“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权力、美色、虚荣,也就是欲望。利益是欲望的折射,满足欲望是追求利益的目的。(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用是什么?【明确】写出了一些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逐渐丧失了本心。作者批判这些见利忘义的行为,认为是“失其本心”。【教师总结】本文论证了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工厂劳动合同样本
- 2024年红木家具转让协议
- 2024年合同格式范本
- 2024年二手房购房协议书对买方有利的精
- 2024年轮胎买卖合同范本正规范本
- 2024年销售欠款协议书范本
- 2024年付款的合同
- 2024年棉纱购销合同范本
- 2024年门面出租合同模板
- 2023年一建-水利-案例一本通
-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与防治考核试卷
- 5.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 NB/T 11446-2023煤矿连采连充技术要求
- 护理美学-第一章 美学概述
- 空调管路设计规范
- 消防故障排查合同范本
- 2005劳动合同范本
- 汇川技术员工等级
- 岭南新天地案例分析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压轴题专题02数轴上的三种动点问题(学生版+解析)
- CAD设计制图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松北校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