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资料(整理版)_第1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资料(整理版)_第2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资料(整理版)_第3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资料(整理版)_第4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资料(整理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等教育心理学提纲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知识、自我意识P105己与他人的关系。它是一种具有意识的自我觉察活动,这种意识性不仅表现在个体对自己本身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且表现在个体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2、心理发展P71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挫折P367状态、成就动机P355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包含三点含义指个人追求进步以期达到目标的内在动力指从事某种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心理倾向(3)指个人在不顺利情境中,冲破障碍克服困难奋力达到目标的心理倾向。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水平依赖于人对行动目的的评价和达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意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的内驱力: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学业问题为目的的动机,直接指向学习任务它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着眼于获得一定的学业成就以赢得相应地位附属的内驱力。这是学生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赞许认可而产生的学习动力。P36620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从归因的角度来探讨行为的内在动力。当因将引起个体相应的心理变化,进而影响下一步的成就行为。积极的归因模式:成功努力自尊、自豪,增,失败缺少努力内疚,维持较高的成就期望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就任务消极的归因模式:成功运气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趋向成就任务的倾向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少坚持性,回避成就任务6、问题解决P215是指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三个特征:目标指引、操作序列、认知操作。、认知—发现说4(一)认知学习观:学习理论属于认知学习理论,包括:学(二)提倡发现学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应当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成为发现者。8、人格障碍P324也称病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和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9、需要P346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人的积极的源泉,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10从众P473象,称为从众倾向和从众行为。11、定势P202定势又称心向,是指先前活动对后续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P226是指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有时会促进问题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解决。12、案例教学P404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作能力的教学方法。13、心理冲突P291又称心理失衡,属于轻微的心理异常。通常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14、动机斗争P354:由于人们在采取某种行动可能有多种动机,这些动机可能在性质等方面方面相互矛盾,因而形成动机冲突。常见的有4种: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15、气质类型学P312人的气质类型有多种划分方式。人体内有四种体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四种体液配合比例不同,构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黏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制型。16、激励的要素P345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包括诱因)是激励的四大基本要素,在管理中是激励的着眼实现目标是激励的最终环节,诱因和目标等刺激过程必需的外部变量。17、马期洛需要层论P358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过程起点,即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激励的理论,马期洛需要层论是其中一种理论。人的需要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8、创造性的心理结构P230结构包括认知因素(知识、思维、动机因素、人格因素(智力、好奇、冒险、自信。19、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P409(1)角色改变教学反馈现场指导。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培养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形成对学生反应和教学策略的敏感性。20、知识的分类P164(1)根据知识的意义,可以将知识分为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2)根据知识的表征形式,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2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P164:陈述性知识能被人用语言来陈述和陈述和描述,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可以归结为6W:what、why、who、where、when、how。程序性知识则并不停留在人们仅能说说而已的状态,它是关于人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做某事的知识(howtodosomething).22、人格的基本特征P310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功能性。23、记忆的分类P180(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2)按记忆的目的性分类:无意记忆、有意有意记忆(3)按记忆的时间分类: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时记忆(4)按记忆的知识性质分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24、动机和行为的关系P350十分复杂(1)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动机(2)相似或相同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同行为(3)在同一个身体上,行为动机可能多种多样。人的行为往往不受单一的动机支配,而是由动机体系推动。25教师威信的变化P60发生变化。客观因素(社会变迁、学生发展)主观因素(教师力,是师生之间一种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它主要属于自然性影响力的范畴。、利用感知的内在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获得P175(1)设立明确的目的,让知识的感知过程更清晰(2)合理地安排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让对象从背景中凸显出来。①差异律强调对象与背景的反差对学习的影响②组合律强调刺激本身的结构是分出对象③活动律强调对象活动对感知的影响(3)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使感知更迅速、更完善.27、有效教学的理念P390(1)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2)关注教学效益(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5)有效的教学也是一套策略。28、教学反思的作用P410成长,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围(3)教学反思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及培养P222-229)情境因素:问题本身的一些因素影响问题解决(1)刺激模式。问题呈现时的形态,称为刺激模式。刺激模式和人的认知结(2)(3)问题的具体性。问题本身是否具体,对问题解决有直接影响(二)心理因素1、认知因素问题表征(2)知识(3)生活经验(4)定势(5)功能固着2、情绪与动机因素(1)情绪能促进或阻碍问题解决(2)人从事活动的动机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效率。3、人格因素(1)智力水平(2)人格特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3、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提出假设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供问题解决提供的机会并给予反馈。2、如何加强知识的保持P197(一组织有效的复习5、根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6、合理分配记忆材料(二)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如:记笔记、记卡片等。3、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及道德行为的培养P257-272答: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一)23、通过性别影响人的品德发展(二)环境和教育、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家庭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期望(3)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2、学校环境和教育的影响(1)学校德育(2)校风和班风(3)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3、社会环境的影响(1)社会风气(2)民族文化(三)素道德行为的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可以从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两方面着手(1)为(2)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①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②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生在有意练习中明确练习目的与要求⑤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4、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在大学生激励的应用P362(1)结果期待(2)效能期待。人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决定了人进行某种活动时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具有如下功能决定对活动的选择决定人对活动的努力和坚持性影响人对困难的态度影响人同环境互动时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有许多因素影响人的自我效能感()个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P372-5、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P286-289(一)个人因素1、生理因素遗传因素躯体缺陷大脑的品质性病变和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认知因素自我评价偏差存在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信念①绝对化②过分概括化③糟得很3、人格因素(二)环境因素1、学校因素2、家庭因素3、社会因素6、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P293-300(一)等心理问题(二)情绪心理问题忧郁焦虑嫉妒(三)自我认知问题自卑自负虚荣(四)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不适社交不良心灵封闭(五)恋爱心理问题爱情的困惑失恋的困扰(六)性心理问题(七)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2)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7、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措施P306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优化大学的成长环境(三)询机构(四)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8、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P305答: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一)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二)事物,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三)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正确看待压力(五)(六)对青春期和性成熟状态的良好适应。专题一“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123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着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4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的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普遍性和差异性5具有关键期。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适应阶段、全面发展阶段、职业定向阶段大学生的认知特征: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记忆能力发展达到黄金期、思维发展处于成熟期(灵活多样,抽象思维,辩证思维,主观性,片面性、创造力发展处于最佳期岁,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123456需要的特点:对象性;动力性;多样性。大学生的需要发展特点:需要的复合性;需要的强烈性;需要的矛盾性;需要的易变性;需要的时代性。蔽性增加;动机的差异性加剧。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多元化;间接性;社会性;职业化。人生目的崇高远大,具体可行,务实求真;人生价值选择正确合理,积极进取;价值观标准趋向务实化和功。大学生的情感特征:丰富性和狭隘性。稳定性和波动性。强烈性和细腻性。外显性和内隐性。。也称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而且表现在个体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本我(Id):生物层面,遵循快乐原则。不顾客观的现实,要求立即的满足。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常显现不合理,不实际与自私的性格.自我(Ego):心理层面,遵循现实原则。在本我与超我间协调沟通。以社会许可方式寻求满足本我的欲望。超我(Superego):社会层面,遵循理想原则。道德感与良心的谴责.如:我不能…,我应该…性。展的障碍:1从众:指个人虽然在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一致,但内心却有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但迫于群体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与群体认同,采取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一致的意见。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倾向。有两个基本要素:规范压力和信息压力。从众有两重性,从积极的方面讲,从众对个人适应社会非常重要。消极的从众会助长不良传统的巩固和歪风邪气的蔓延。影响因素:1、群体的一致性。2、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3、个人特征。智力:指人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智力理论:1234智力理论的PASS5有能够更好满足社会需要。大学生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教师采取措施,开发学生智力,12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环节教学,培养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训练,促进科研能力发展,将智力能力发展列为教学评价重要内容,提高教师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自觉性。个别差异所形成的;不同于别人的心理特点。智力的个体差异;人格的个别差异;性别的个别差异。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大学生的性别差异与教育:1改变错误的性别刻板观念:老师检查自身的信念、态度、行为中可能存在的性别偏差,加以改造。帮助学生克服传统的性别观念。2因材施教,实施良性补充教育。教师增强女生自信自尊自强自爱的品质,调节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女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男生的言语培养与训练,培养男生合作、关注他人的品质。3利用性别差异,促进交往,营造异性效应,互相促进。专题二“高等学校教师心理”角色及其概念应社会职责的行为。乔治·米德(G.H.Mead)1934年,首创运用角色概念来说明个体在舞台上的行为。角色期待:社会用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角色丛: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扮演多种角色,集许多角色于一身。教师的角色分析(一)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社会用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1.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人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楷模。(二):1.学习指导者,教学活动设计者。教师职业有别于其他职业的最显著特标志是教师以传授知、行为规范的示范者、模范公民。教师、教学活动的计划者、组织者、管理者。教师即4、心理咨询和治疗专家,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7910高校教师职业角色压力形成的原因。(一)角色内冲突1、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同执法者的身份冲突。2、知识的传授者同学生自主学习的矛盾。3、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同团体的领导、侦探和纪律执行者的矛盾。4、教师的肯定者角色同替罪羊角色的矛盾。(二)、教师角色和家庭角色间的矛盾。四、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1、教学活动的设计者2、大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3者;4、教学的反思者与研究者;5、平等中的首席;6、科学家或思想家。7、终身学习者;8五、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压力(一)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1、不同群体对高校教师的期待不同;2、高校教师对角色行为的理解与他人期待不一致;3、教学与科研的平衡问题;(二)高校教师的角色超载高校教师因为缺少时间、精力、或资源,无力实现角色要求,称为角色超载。1、时代发展对教师要求提高,使教师角色组合中的角色数量和角色的工作内容增加;2、班级人数膨胀、高等教育行政化等都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使教师疲惫不堪。(三)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调适1;2、在教师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上,表冲、在职业理想方面,存在着“志业”与“谋生”的冲突(三)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调适系,引领社会文化。六、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的形成(一)认知阶段(二)认同阶段(三)信念形成阶段第二节高校教师的心理品质认为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能力包括: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教育机智等。(一)高校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1)专业知识。教学效果与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只有很低的正相关。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威尔逊认为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需要七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方面的知识;学生情况的知识;教学目标的知识;教育学原理与教学论方面的知识;学科和教材的内容、结构方面的知识;与这一部分内容相关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如何把教材内容教给学生的教学方法的知识。2)组织教材的能力:指那些区分出教材中本质的和最主要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对教材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组,将教材恰当地概括化、系统化的能力。教师组织教材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通过研究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融会贯通,使教材的知识内容转化成教师自身的知识。2在对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及重点,使之成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3根据教学目的,探讨既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完成教学任务的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步骤。3)言语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在发音、用词和语法上的正确性,以及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时的语言是否易懂、富有表现力与感染作用。4)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积极因素,控制或消除学生消极情绪或行为的能力。通过组织教学,教师可以克服课堂信息传递中的各种干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顺利进行。1制订教学计划的能力。2正确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3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5)教学媒体使用的能力(二教育机智: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分寸(20XX年8月,考名词解释:教育机智)是一种通过模拟或重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重视从具体经验和个人理解中学习。是一种在教室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2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培养的任务:培养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使教师形成对教学23、现场指导。有效教学的理念: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思想。1、教学应关、关注教学效益(投入产出比。识。、有效的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教学反思的作用:教学反思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提升教学实践的合12、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如何反思1.2.写好反思记录,加强经验积累。批注式、后续式、日记式34.认真参加听课,注意扬长避短。二、高校教师的情感(一)1对学生的爱和对所教学科的爱23教师的情操:道德感;理智感;美感(20XX年8月,考实践应用题:教师期待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意志品质: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三、高校教师的人格特征(一)能自觉抵制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即能使自己的冲动和行为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2善于进行自我批评,能“见贤思齐3善于进行自我调节,适应新环境(二)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123(三)有职业特色的需要、兴教师的需要特点:强烈的精神需要、文化需要、尊重需要和成就需要;较弱的物质需要、自然3)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把握都不乏独到之处。主要表现为:教学思想开放;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富有弹性;教学信息传输的经济、快捷;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教学中善于把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力;运用教学反馈信息,机智地进行教学调控(五)良好的性格:公正无私;诚实谦逊;热情开朗;独立判断;自律自制;健康的心理。六)健康的心理。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其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一)强制性影响力:1定2强制性影响力产生的途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平行委托3影响强制性影响力的因素有:传统因素;职务因素;资历因素。(二)品质而产生的内在吸引力。自然性影响力的影响因素: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感情因素;外表因素二、影响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一)客观因素12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二)主观因素1教育教学技能和心理素质是教师获得威信所必需的234师生平等交往对教师威信的获得有重要影响5维2教师要正确认识、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4老师(情感因素。中学生注重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理智因素。大学生注重品德高尚的专家、学者教师威信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变化,教师威信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在其他因素作用下,教师威信逐渐降低甚至丧失,或继续发展或提高,就是教师威信的变化。客观因素:社会变迁、学、3或降低,决定教师威信的变化方向。如果教师不经常处于积极的发展状态,行为表现不合乎教师角色要求,威信就有可能降低或丧失。教师想要恢复已经失去的威信,要比最初获得威信困难得多。因此,教师需要注意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威信。教师职业成长理论:弗勒的生涯关注理论: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12关注教好一节课内容,关心班级大小,时间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3注意力转移到常规教学以外的对象,考虑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同事关系融洽;第五,恰当处理工作需要和家庭需要的关系。落、生涯引退。沃尔夫:新手、学徒、职业、专家、卓越的、名誉退休。德瑞福斯:新手、优秀新手、胜任、熟练、专家。二、高校教师的成长目标:新手到专家(一)新手新手授课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新手认为,学科知识就包括了教学所需要的一切知识。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否观察到成功的教学经验;同样成功的教学经验是否适合自己(二)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对课堂问题做出了明智解决的教师,没有一个统一模式。美国斯藤伯格总结专家特征: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能有效运用。2解决教学领域问题的高效率3创造性解决问题,很强洞察力。(20XX8)(三)课时计划的差异。专家的教学计划更简单灵活,只突出23课后评价的差异。专家关注学生对新内容的掌握,新手更加关注课堂管理和自己教学是否成功。(一)系统的理论学习。斯腾伯格认为,专家型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知识类型包(二(三(四教学决策训练为代价。规范化与个性化的统一,是高等学校教学的理想追求。专题三“学习理论及应用”狭义的学习:是指局限于知识、技能领域、即人类学习。广义的学习现象,学习的发生以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准,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学习产生的行为改变时间长久。接受学习:在教学系统中,学习内容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呈现,学习2发现学习3机械学习:在学习所得经验之间无实质性联系的学习。4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学习,建立新旧经验之间的联系。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总特点:广博性、专精性、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2)其他特点: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方法特点。学习动机:成才、对个人利益追求、有性别差异。: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1.获得与消退: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象。华生的条件反射理论:基本观点:频因律、近因律。观点:学习是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之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联结)而形成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强调客观性科学性。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而内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学习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2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但本质一致。学习规律:1准备率,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同他是否已做好准备有关。23练习率,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使用,联结的力以试误概括所有的学习过程,而忽视了认知、观念或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刺激—反应—新刺激—新反应,操作型条件反射(激—反应—强化反应。就像雕塑家可以用泥巴塑造任何东西一样。(20XX8)四、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结,而是一种组织的完形。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是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的一种完形所实现的。S-O-R学说代表学习者的内部的变化。观点:学习是有目中的作用。现代认知论的鼻祖。码系统。类目是指一些相关的对象或事物。学习是掌握知识结构,也就是学习事物间的联系。强调学习一般原a解决问题五、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1)社会学习论的学习理论:班杜拉:有机体通过反应学习,也可以通过观察形成联结。尤其是社会行为(2)志并能发现生命意义的实现自我的人。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1、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动机。2、相似或相同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同行为。3、定动机支配,而是动机体系推动。专题四“认知心理与知识学习”大学生认知的特点(1)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韦克斯勒:智力发展的顶峰约在20~25岁(2)展达到黃金期思维发展处于成熟期岁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表征方式也不同,陈述性知识以语言描述为主,表征方式包括表象、命题、线性排序和图式(陈述性知识的综合表征形式。程序性知识由一套产生式系统来表征,包括认知策略、智慧技能和运动技能。知识的分类1、根据知识的意义,可以将知识分为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主观知识是由某些天生的动作意向以、根据知识的表征形式,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能被人用语言来陈述和描述,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务状况的知识。可以归结为“6Wwha(是什么、why(为什么、who(谁where(在什么地方when(在什么时候、how(怎么样不停留在人们仅能说说而已的状态,它是关于人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去做某事todosomething)如,运动技能、认知技能、认知策略、社会技能。程序性知识既可能涉及人们要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运动技能,也可能涉及在一定条件下使用科学原理的认知技能,或者涉及使用已经获得的认知资源的认知策略。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是人的长时记忆中的重要内容。大部分陈述性知识都能够用语言来表述,而程序性知识却很难被人意识到。两者存在差异,又紧密联系与互动。(20XX8)利用感知的内在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获得:1)感知知识①设立明确的目的,让知识的感知过程更清晰②合理地安排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让对象从背景中凸显出来。差异律强调对象与背景的反差对学习的影响:如重点用红笔标出。组合律强调刺激物本身的结构是分出对象、产生清晰感知的重要条件:记笔记时,章与章、节与节之间,重要标题与其他词句之间都留出一定的空行。活动律强调对象活动对感知的影响:动画、视频呈现教授内容。③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使感知更迅速、更完善。利用实物直观与模象直观④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提高感知的成效。单纯靠听觉,一般人只能够记住15能够记住25%;若听视结合,那么获得的知识就能记住65%。动积极性。记忆的分类: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1、按内容分类:、按记忆的、按记忆的知识性质分类: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安德森:根据根据记忆的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1)组织有效的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多样化复习。——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⑥合理分配记忆材料,避免相互干扰。文理交叉,中间休息2)利用外部记忆的手段,如记笔记、记卡片、听录音等。有时还可以将需要保持的信息输入计算机等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20XX8?)一种知识对另一种知识的影响。“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分类: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知识迁移的条件。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共同点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通过共同因素促进迁移,一般都能取得良好效果。如,知识技能学习。启:1.在教学中可适当地将2)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如专家与新手的差异。启示:加强对学科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掌握,即对学科中概括水平较高的经验的掌握4)定势定势也称心向,指先前活动对后续活动的影响,成为后续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对知识迁移的影5)等。教师指导有利于促进迁移发生。授课时,教师应有意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并设立恰当的学习情景促进学习中出现迁移。定势:指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促进或妨碍问题解决。2.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思维进程3.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或辐合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或辐射思维。吉尔福特,发散思维有三个特点:⑴流畅性(个数。⑵变通性(种类。⑶独特性(新颖4.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活动的结果常规思维创造思维。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特征:12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情境因素①刺激模式②问题的信息量③问题的具体性2)心理因素①认知因素A.问题表征:问题在头脑中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形象表征,抽象表征B.知识C.生活经验D..E.智力水平B.人格特点1234567馈。创造性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特点:新颖性,独特性,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其心理结构包括认知因素、动机因素和人格因活动,难免会遇到各种风险。自信是创造的保证。影响个体创造性发挥的因素(1)35岁左右是大多数创造者创造的峰值年龄社会因素。早期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培养创造性(1)强化创造意识(2)巧用酝酿效应——“欲速则不达”。当遇到难题虽苦思冥想而仍无法解决时,可将问题暂时搁置,改做其它活动,过几个小时、几天或更长时间,再来解决它,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3)化目的:从最终目的考虑问题,可避免被一些具体思路限制,鼓励发散思维,展开讨论,集思广益:“三个5)掌握创造技法①智力激励法:这是一种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的方法。②属性列举法大学生思维的特点:1通过假设和理论观念进行思维.2思维更加全面、灵活、有预计性.更具独立性与批判性3思维发展的形式化与命题性4思维成为自己活动的对象.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一生之中的顶峰.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力处于高峰水平,辩证逻辑思维趋向成熟与完善5思维更注重未来.思维发展方向具有极大的系别差异.6由喜欢认识外界转为同时喜欢认识自己。7创造性思维有待进一步提高。1、提倡发现学习法: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是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应当让专题五“德育与心理健康”大学生品德的培养力2道德情感:知情结合,以美育情,真情感化,提高情绪管理能力3道德意志:树立观念和榜样,磨练道德4品德和道德的区别:12反映的内容不同:反映的是社会道德;社会行为规范3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不同:个人需要;社会需要。12社会的道德风气影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50的。(寻找青年文化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大家一起玩,发挥网络传媒的威力,更新榜样教育的观念,提高德育的艺术性(激。气质类型说:、胆汁质(兴奋型2、多血质(活泼型、黏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制型。高级精神活动弱且兴奋过程更弱。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及道德行为的培养:因素: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心理解剖特通(1、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家庭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期望、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2(、主观因素: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将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行为环境。物理环境是客观环境,行为环境是个体意识到的环境,因而是主观的。大学生的道德道德行为的特点(1)独立性稳定性、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指导学生掌握道德行为的方式可以采用多种途径。训练的重点应放在道德行为的具体规则和步骤上,是学生逐渐形成独立地、主动地德行为习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2、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环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4、通过各种有益活动使学生在有意练习中明确练习目的与要求(5、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步骤地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包括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防治教育。健康(194WHO心理健康:指个体对环境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人的价值能够实现。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标志。心理健康的标准有没有主观不适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心智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2形成了优良的心理品质3情绪稳定,适应良好,有幸福感和成就感。心理健康8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善;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并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和程度的差异。大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发展未真正成熟——人生观的形成作为心理发展成熟的标志。心理特点的两面性。内心矛盾。大学生内心矛盾冲突表现形式①锁闭性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②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③强烈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④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⑤愿望、幻想与当前现实的矛盾⑥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处理异性关系之间的矛盾件:生理、心理、自我期望。心理障碍: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2.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动作行为3.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如:社交焦虑考(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4.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2、情绪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负向情绪表现为忧郁焦虑3、自我认知问题)自卑)自负)()人际关系不适)社交不良)心灵封闭、恋爱心理问题爱情的困惑6、性心理问题手淫7、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9”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3)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征的综合体,显示出个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是社会化的、稳定性ft易改,本性难移的35、功能性。人格对个体的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当人格功能发挥正常时,表现为健康而有活力,支配着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当人格功能发挥失调时,就会表现出懦弱无力,甚至人格变态。矫正,会成为精神病的高发人群。心理问题主要源自各种心理冲突,有个人的原因,也有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原因,也可能是遗传因素和突发性事件所致。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复杂多样,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1、个人因素()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2、认知因素:自我评价偏差、存在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信念(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得很(3、环境因素(1、学校因素2、家庭因素3社会因素。心理健康:人格完整,知情意统一;主客观一致。心理问题:由现实因素引起,时间短,问题局限,未泛化;无人格与思维障碍;社会功能良好。严重心理问题:刺激事件强烈,反应剧烈,内容泛化,伴躯体化症状,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半年以下。边缘状况:有不典型的异常精神现象,有人格改变。神经症:有特征性的临床相,社会功能尚可,自知力充分,有一定的人格特质精神疾病:被动或被强制求诊,对自己的病患无自知力,有妄想,行为异常。分布:两端低,中间高心理问题的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2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3.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4.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不良状态:轻微心理异常12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3.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起来,因而产生的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持续时间短,反应强度不大,没有对学习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冲突:1.理想化和现实感的心理冲突(1)轻松感和压抑感的矛盾(2)矛盾(3)2.3.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心理冲突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一.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1.行为观察法2.面谈诊断法3.心理测验法4.心理健康普查。特别需要关注的学生:1、有明显的外部精神刺激事件的人2、情绪低落、悲观抑郁、自卑者3、性格孤僻内向、与周围人缺乏正常交流者、严重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如家庭破裂、缺乏温暖关爱者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和信心,看问题消极者、谈论自杀,有自杀暗示者。二、心理问题应对策略234.创设学生健康成长环境。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宣传普及心理2、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个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专门的心理教育,还有赖于整个成3长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群体,他们自我定位高,成才愿望非常强烈,但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因而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是每个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总之,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循序渐进,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力量,利用和整合已有的资源和优势,建立一个全方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最终实现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的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1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23456(2011-8-3考案例分析:分析某运动员的心理障碍,谈谈怎样维护心理健康?):学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情感压力、生涯压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表现领域1.新生入学适应问题2.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3.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4.5.6.个性及情绪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分类:12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表演型人格、冲动型人格、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焦虑型人格3性心理障碍:同性恋、易性癖、恋物癖、异装癖、窥阴癖、暴露癖4重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燥狂抑郁症5PTSD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的症状:情感控制能力差、情重性精神病: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的心理障碍。精神病的种类很多,大学生常见的主要有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和反应性精神病等。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对比:一般心理问题:病程连续一个月,间断2个月,问题未泛化,情绪反映不强烈,是现实性冲突引起,社会功能完整。严重心理问题:病程连续3个月,间断半年,问题出现泛化,情绪反映强烈,社会功能部分受损。5-10世界卫生组织估计199:中国90抑郁的基本症状:“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退。“四无”:无欲,无用,无助,无望。“三自”:自责、自罪、自杀。心理治疗抑郁症:了解疾病性质,减少心理负担;纠正负性认知,建立积极心态;学会自我减压,客观面对挫折;培养兴趣爱好,为所当为。焦虑症1.反复出现无明确原因、对象或内容的恐惧、紧张不安等情感体验,并伴有运动性不安和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等躯体症状。2.自知力完整,要求治疗。3.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4.病前性格特征、精神因素及家族中有类似发作者等均有助于诊断。5.已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强迫症1.2.患者明知这些症状不合34.5.排除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脑器质性疾病伴发的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之间的不协调为特征快感缺失、社会退缩。专题六“激励与管理”激励:调动主体行为积极性的过程。从诱因和外部强化的观点看,激励是将外部刺激(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而强化(增强或减弱)人的行为。从内部状态来看,激励是指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起来,处于激活状使人发挥内在潜力,从而为实现新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2011-8-3考名词解释:激励)激励的本质量:刺激;需要、动机、个性等机体变量;行为反应。激励的作用(一)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二)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三)要的职能。激励的要素: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诱因是激励的基础。需要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真正激发个体的行为,动机就成为激励的中介机制。诱因是促使需要产生和形成冬季的外部条件。实现目标是激励的最终环节。行为是个体积极性的外部表现,是激励的必经环节和影响目标实现的反应变量。1234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据起源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据对象不同分。但需要的对象则常包含着客观事物与现象。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是推动和维持人们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动机由需要转化而来。需要是源和调整功能、评价功能。3.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间是一种到U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动机产生的内、外条件1主观原因。兴趣:人们注意与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与倾向。价值2客观原因。诱因:能满足需要的外在刺激。动机的种类: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外部动机(间接动机)和内部动机(直接动机)123趋避冲突:有得有失4避冲突:情况比较复杂动机斗争:一种相互冲击的心理状态。个体处于矛盾状态时,难以决定取舍,表现为行动上的犹豫不决。在动机发生斗争时,人们往往要反复考虑彼此矛盾的动机的是非和优劣,以及自己应该采取的态度。动机斗争是人们权衡动机的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