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社会学社会发展界说二、社会发展的特征1、社会发展的渐进性——对迟发外生型国家来说,社会发展过程表现为现代因素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名到实的生成和发展过程。2、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社会发展是既包括社会系统内部各个层面的变化,又涉及社会与自然因素相互关系的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三、社会发展的类型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的特点发展条件的优越性。殖民扩张给宗主国带来诸多利益发展动力的内源性。以英国为例发展进程的渐进性。国家社会机体内部产生适应现代化变化的某些新趋势、无外来压力的刺激和干扰。推进方式:“自下而上”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特点发展条件的劣质性。被殖民和被奴役的痛苦历史发展动力的外缘性。以俄国、日本为例。发展进程的跳跃性。强行启动的现代化、短时间里兼顾许多问题。推进方式:“自上而下”迟发展效应迟发展的正面效应发展动力容易形成;发展资源可以采借(人、财、物);发展道路可以选择迟发展的负面效应可能形成依附性经济;可能形成依附性政治;可能形成依附性文化四、社会发展的模式“经济增长”模式实质:将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20C50\60Y)经济增长并未带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带来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综合发展模式“基本需求战略”理论: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衡量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包括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情况。标志:发展的根本内涵从“经主增长第一”转至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道德价值日本学者“发展第一”的观点以及佩鲁的“新发展观”(这个模式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没有进一步揭示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间相互协调的问题;它没有把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同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协调发展”模式所谓协调发展,是指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相互开放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社会是一个由人品、环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其他相关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五、社会发展模式的合理性(一)合理社会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1)发展的有效性、内源性、均衡性、渐进性(二)合理社会发展模式的主要体现(1)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2)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1、含义:“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与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一个注重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综合协调发展的行动纲领,它从根本上实现了人类价值观念的变革,即从追求物质生活富足到追求物质和精神双充实,进而追求生存环境的改善和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2、主要论点(1)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持续的发展观;发展状态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可持续性(2)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协调的发展观;强调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整体发展。(3)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发展观。“人本”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3、理论特征(1)研究了人们的代际关系即一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问题;(2)全面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4、最基本要点(1)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和自然保持和谐统一;(2)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发展和消费时,应当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以“传统——现代”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四、现代化理论的评价1.现代化理论的可取之处注重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渐进性、内因、主体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忽视文化相对性和多样性、忽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片面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忽视外因的负面影响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含义:依附理论主要从西方发达国家(即中心或核心国家)与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即外围或边陲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特别是从国际贸易关系,从不发达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出发,去解释非西方国家的欠发达。四、依附理论的突破与局限1.依附理论的突破(相对于现代化理论)研究方式上的突破,重点探讨同一时期处于不同发展水平或程度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方法上的突破,从实际的历史进程出发研究社会发展。研究假设上的突破,认为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将会走不同的发展道路,入极低;另一个是“现代”的工业部门,这个部门生产率较高,已经基本商业化并且纳入到国际贸易体制之中。(刘易斯)三、政府作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1)调节收入分配:收入分配不均影响经济长期增长。(2)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公共资源的特殊性。(3)直接干预经济发展:不断调整政府的干预手段使之趋于完善。2.转型阶段中国政府的主要任务(1)政府在后发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作用(2)中国政府的主要任务彻底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第六章城市化(二)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就是现代社会兴起过程中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人口向城市或城镇迅速集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此外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加也属于城市化。第七章中国的社会转型三、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一)社会转型内容的特殊性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议市场工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形态市场化与经济体制市场化的相互作用。经济体制的转轨比经济计划形态的转型更为重要关键、艰巨(原因)。(二)社会转型动力的特殊性不仅是政府和市场双重启动,而且是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政府力理与市场力量的关系(三种代表性观点)。请联系中国当前的实际谈谈政府力量与市场用量。(三)社会转型进程的特殊性社会转型的实际推进始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城镇化、乡镇长直选。始于农村的特殊性原因分析。第九讲转型期的二元社会结构含义:二元社会结构就是指城市社会为一元,农村社会为另一元的城乡分隔和差异状态。一、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一)改革以前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1、城乡差异明显生产方面;生活方面;社会福利和保障方面2、城乡分隔刚性①户籍制度严格限定了城乡居民的身份。②粮油供应制度严格限制了农民进城生活。③劳动用工制度严格限制了农民进城就业。(二)改革以来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1、城乡差异更为明显①收入差距总体扩大。②消费差距日趋扩大。③财产差距扩大。④城乡教育差距明显。⑤城乡医疗卫生差距明显。2、城乡分隔开始弹性化①崛起的小城镇成为城市与农村的中介。②是流动的农民工成为工人与农民的中介。弹性化原因:①劳动用工制度开放②粮油供给制度废除③户籍制度松动3、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与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叠加并存二、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走向:从“二元”走向“一元”“一元”指城乡差别基本消失、城乡壁垒基本消除、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状态基本形成。(一)从二元走向一元的必然性分析1、走出二元社会结构是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2、走出二元社会结构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二)从二元走向一元的对策性分析1、破除城乡二元的旧观念,树立城乡一体的新观念。2、改革导致城乡分隔的旧制度,创立促进城乡一体的新制度。3、废除城乡联系的旧机制,建立城乡联系的新机制。第十讲转型期的二元组织结构一、二元组织结构的含义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所确立的相互关系形式,具体包括组织设置、规范体系、职权系统、角色构成等要素。二元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同时具有双重的异质性的组织结构,即是指在转型社会,由于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杂然并存,组织结构中也呈现出传统因素与现代组织因素杂然并存的特征。二、二元组织结构的现实表现1、组织结构的分化与不分化并存2、现代的表层结构与传统的潜层结构并存表层结构,是指组织建构时所明文规定了的制度体系,是与现代组织建构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一套组织原则。潜层结构,是指潜存于表层结构之后,为组织成员所默认的、规范组织成员行为的、非正式的一套组织原则。3、表层结构与传统的潜层结构并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组织规范的遵守(2)组织评价机制(3)组织成员的选拔(4)组织管理五、二元组织结构的未来走向1.组织结构的分化与不分化重叠状况终会改变2.现代的表层结构与传统的潜层结构重叠的状况也会改变六、组织结构从二元走向一元的对策性分析1、简化组织职能,促进社会结构的分化从宏观走向微观。2、建立现代组织运行机制,促进现代组织因素从表层走向潜层。从组织成员个体层面看,①我们要强化组织管理者和领导者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②我们要培养组织成员的现代观念和现代人格。第十四章转型期的社会失衡1、贫富差距测量方法的介绍:基尼系数和五分法三、贫富差距的调控(一)调控贫富差距的理论依据1.理论依据之一:贫富差距必然论自身的个人条件不同导致其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不同(主观)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同导致其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不同(客观)客观必然性表明,贫富差距只能调控而不能消灭。2.理论依据之二:贫富差距离功能论正功能:激发自我提高、自我实现(能力差别)负功能:影响个人积极性及社会活力(机会差别)正负功能分别表明贫富差距不能消灭只能调控。3.理论依据之三:贫富差距效应论贫富差距效应,是指在贫富差距的发展或泻变过程中,贫富差距与其社会条件或社会环相互作用的机制。--“马太效应”--“转型效应”两种效应再次分别表明贫富差距不能消灭只能调控(二)调控贫富差距的现实选择1.努力增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既直接决定人们贫富水平调低,又对人们的贫富差距产生影响--与贫富水平高低的比例关系--共时态、历时态角度斫贫富差距2.适当转移财富、完善税收与保障制度财富为何转移--理性的考虑--人道主义的考虑财富如何转移--财富的提取方面(劫富税收)--财富的经予方面(“济贫”保障)和慈善调控贫富差距的现实选择
1、从政府的角度来讲,需要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2、从社会的角度讲,需要发动公众力量,积极发展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第十一讲转型期的社会失调一、社会失调的历史考察(一)社会失调的涵义构成社会的各基本要素,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社会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的状态,社会失调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的失调和社会结构的失调。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众多要素、子系统构成的统一体,其中的每一部分都为维持社会整体的平衡发挥着一定功能。因此,社会的协调有赖于各个构成要素功能的正常发挥。当构成社会的各基本要素在社会整体中失去平衡而不能发挥一定功能时,即发生社会失调现象。二、社会失调的现实探讨(发展失调表现)(一)工业化与自然植被(工业化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人与自然关系失调1、资源危机问题2、环境污染问题(二)市场化与“社会植被”(市场化对社会植被的破坏)——人与人关系失调“社会植被”是指凝聚社会个体并维护社会良性运行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市场化破坏“社会植被”引发社会问题:1、权力腐败问题2、社会风气问题3、社会发展滞后问题三、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市场化道路(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涵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1、前提: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内容:以知识经济为依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3、特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4、后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二)走新型市场化道路1、规范层面:加强制度建设(1)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完善社会管理制度2、观念层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第十四讲转型期的社会失序一、社会失序的理论探讨(一)社会失序的涵义:失序是指由于个体的心理或行为失调,以及社会控制系统功能的失调等,社会秩序出现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的紊乱,而且这种紊乱有扩大和加深的趋势。1、失序与无序当失序现象超过了一定的阈值,即当法律、道德甚至风俗习惯等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完全失去约束作用时,社会才真正陷入“无序”。2、失序与失范(失范是失序的原因,失序是失范的结果)失范是指社会规范或因缺乏、或因混乱、或因冲突而出现的社会规范对人的行为的指导和约束作用的减弱甚至丧失。失序是指因社会转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社会失范所引起的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的紊乱。(二)社会失序的类型1、
根据生活领域的不同,失序可以划分为经济失序、政治失序、文化失序等。2、根据存在状态的不同,失序可以划分为隐性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业务副院长职责(五篇)
- 网络课程设计的分类
- 网页课程设计摘要模板
- 网上书店c 课程设计
- 微机原理通讯录课程设计
- 联想记忆课程设计
- 电话礼仪课程设计
- 职工系统Delphi课程设计
- 家政保洁公司营业员服务总结
- 美的物流课程设计
- 脑出血入院记录
- 中华传统文化之文学瑰宝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施工工艺与规程
- 44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汽油、柴油)
- 碳晶板装修合同范本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自动盖章机
- 供应室提高腔镜器械清洗质量PDCA案例
- 格力空调检测报告KFR-35GW(35530)FNhAk-B1(性能)
-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青花椒DB50-T 1358-2023
- 【林芝市藏汉通婚带来的影响调研分析报告3300字】
- 马蹄种植技术与施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