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二中学2024学年高三3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正确而不能改变)的真理成分。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不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兼爱”理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孟子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宋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诗说:“孟子辟杨墨,吾道方粲然。”“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孟子辟墨,孔孟之道才能鲜亮发光。《兼爱上》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墨子明说“爱父爱君”,从未提倡“无父无君”。孟子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率兽食人”,罔顾事实,不讲道理。孟子攻击墨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视为对墨子的政治结论和人格定性定位,绝无翻案平反的一丝可能。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之中,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以权咸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充斥心理相关型和论据空缺型的诡辩。在极端恶劣的政治语言环境下,若有人为墨子说一丝公道话,与儒家传统议论些微不合,即刻被株连定性为“异端邪说”,猛遭围剿挞伐。翁方纲是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四库全书》八处提到翁方纲。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十五说:“有生员(秀才)汪中者,则公然为《墨子》撰序,自言能治《墨子》,且敢言孟子‘兼爱无父’为诬墨子,此则名教之罪人’又无疑也。”方授楚说:“当时所谓‘名教之罪人’,重则足以砍头杀身,以此归罪汪中,足见其形势之严重。”在当今不同文明互补互鉴的全新时代,辨识墨子“兼爱”学说的精义,记取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探寻墨学中绝的动因,推进儒墨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是历史赋予当代学人的重要使命。儒墨学界应携起手来,努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儒学研究和墨学研究交流合作,开辟儒墨学兼容创新的新局面。(2019年10月12日《光明日报》孙中原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先学习儒学,后来针对儒学的缺点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B.在中国历史上,儒墨一度同显、对举,墨学的地位不低于儒学,之后便衰竭了。C.儒家“爱有差等”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是“血统论”。D.孟子攻击墨学,他认为墨学“无父无君”“率兽食人”“罔顾事实,不讲道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思路清晰,层次清楚。B.作者主体部分论证了汉后至清墨学衰竭的过程以及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C.文章在肯定墨家“兼爱”学说的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体现出辩证的态度D.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如引用《兼爱上》来证明墨学并非提倡“无父无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秦汉时期,孔墨并提,当时能够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只有墨家。B.陆游的诗句体现了儒墨水火不容的关系和陆游对墨家的同情态度。C.作者认为孟子攻击墨子是犯了“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D.在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儒墨学界应交流合作、互补互鉴。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08年版“限塑令”实施已有12年之久,从最初的严厉控制,到随后的逐步松弛,“限塑令”早已日渐式微,失去了原有的强制效力,各地塑料包装制品使用量也触底反弹,“限塑令”的减量效果不再。而且,随着快递、外卖等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次性塑料袋、塑料餐具等使用量剧增,却不在“限塑令”约束范围之内,未免有些尴尬。因此,从保护环境、降低资源消耗等立场出发,“限塑令”升级势在必行。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快递量超过500亿件,其中消耗的塑料袋就达到245亿个,所用的胶带达到430亿米。可见,需要加强源头控制,把快递、外卖等纳入限塑令范围之内,新版“限塑令”弥补了这个漏洞。调查显示,超过85%的零售企业表示缺乏替代品是推进减塑的主要困难之一。目前,替代品价格高一截,缺乏性价比,无法形成规模化效应,也就难以实现替代。因此,新版“限塑令”在明确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之时,提出要推广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秆覆膜餐盒等生物基产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由此,可以促进生物降解、环保塑料制品的生产消费,进而形成规模效应,达到降低成本、刺激消费的良性循环。之前“限塑令”失去效果,关键就在于没有严格落实和长效监管机制,导致其逐渐沦为“一纸空文”。因此,新版“限塑令”要吸取教训,遵循时间表全力推进,对各地落实情况予以考核,对不达标者实施惩戒,从而督促各地严格落实“限塑令”规定,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推动替代产品的使用,方能达到塑料包装制品减量、禁用效果。(摘编自江德斌《新版限塑令需要严格落实和长效监管机制》,光明网2020.1.21)材料二:据《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1月19日公布,2020年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此次《意见》提出了禁塑限塑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但《意见》能否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还有待实践的检验。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仅靠意见的反复重申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理性思考和科学决策。一方面,需要加强宣传,改变公众消费习惯,消除监管难点;另一方面,还应提升塑料袋的“绿色含量”,或者尽快找到安全的、环保的替代产品,并通过推广使用纸袋、可降解塑料袋,或者简易打包的方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同时,还应织密法律法规的“篱笆”,明确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各个环节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推动建设一套完整的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在这方面,政府除了要做好相关宣传引导外,还应严格控制生产环节,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黑作坊,严格监控批发、零售、消费等环节。只有多方合力,才能令行禁止。总之,“限塑令”升级重在执行力和强制力发威,才能实现绿色发展方式。(摘编自王恩奎《“限塑令”令行禁止重在执行力发威》,《法制日报》2020.1.22)材料三:欧盟曾提出一项“限塑”草案,禁止包括棉花棒、吸管、餐具等10种一次性塑料制品。这项草案于去年通过欧盟理事会欧洲委员会的审批,欧盟成员国有两年时间将其转变为国家法律,也就是说,2021年,欧洲将实现全面限塑。日本政府决定,将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有偿提供塑料袋的规定,要求所有零售商店在提供塑料袋时都必须收费。这项规定针对所有行业及规模的商店,凡是使用石油等原料制成的塑料购物袋都要对顾客收费,塑料袋的价格将由商家自行决定。为起表率作用,日本环境省和日本厚生劳动省已从2019年12月起,在总部内的店铺停止使用塑料袋。美国西雅图从2018年7月1日起,全面禁止餐饮业者提供塑料吸管及塑料刀叉,鼓励改用可重复使用的餐具或可堆肥塑料制品。韩国从2018年就开始推广一种用70%的大米和30%的木薯做成的吸管,单月产量高达3亿根。去年,印度总理莫迪也提出,将全面禁止包括塑料袋在内的6种一次性塑料包装的使用,预计将减少5%至10%的塑料制品消耗。(摘编自高原《“限塑令”再升级》,《法治周末》2020.1.21)1.下列不属于控制一次性塑料白色污染措施的一项是A.推广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生物基产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B.到2025年,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C.推动建设完整的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D.对使用石油等原料制成的塑料购物袋的顾客收费。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版“限塑令”如果能吸取教训,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推动替代产品的使用,就能达到塑料包装制品减量、禁用效果,就不会沦为“一纸空文”。B.2020年1月19日我国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了禁塑限塑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但能否解决问题,还有待实践检验。C.只有从生产、批发、零售、消费等各环节,对一次性塑料包装制品严格监控,升级执行力和强制力,做到令行禁止,才能减少白色污染。D.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减少白色污染,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共识,欧美、亚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诸多政策措施加以控制。3.为确保新版“限塑令”不重蹈旧“限塑令”的覆辙,需要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不可无“我”钱谷融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活动离不开“我”和“非我”,“我”即作者的思想情感,“非我”即客观现实。B.文艺作品既要反映社会现实,又要表现作者对客观现实的态度,所以决不可无“我”。C.只有先走进艺术世界,找回自我,表示出自我独立的态度,才是真正的艺术欣赏。D.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只要有了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总分的结构,从创作与欣赏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不可无我”。B.文章第⑤段从表演艺术的角度,采用喻证法证明了创作的辩证法。C.文章第⑥段通过形象的动作辨析,生动地阐释了“走进艺术世界”的含义。D.文章从“非我”与“我”的辩证关系及体验的过程两个层次来展开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卜算子·咏梅》中,陆游对人生的感慨、高洁的追求,全都寄托在梅花这一形象,这是创作者把“我”化为了“非我”。B.欣赏活动中不可无“我”,强调了欣赏者的独立性,但由于欣赏者自身的因素,也可能会带来对作品的误读。C.艺术活动中不可无“我”,因此读书就是我阅读、我体会、我理解;吸收什么、摒弃什么,都有一个“我”。D.《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展现的就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的表现。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默先生传宋王向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去居颍,其徒从者百人。居二年,与其徒谋,又去颍。弟子任意对曰:“先生无复念去也,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先生舍颍为居庐,少有生计。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先生止处也。先生岂薄颍邪?”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尔!吾行年三十,立节循名,被服①先王,究穷六经。顽钝晚成,所得无几。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予行世间,波混流同。予誉不至,予毁日隆。《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主人明恕,故未见疑。谗一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语已,任意对曰:“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其间不容毫发。又以公议名,此人之怨府也。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公议先生强舌不语,下视任意,目不转。移时,卒问任意,对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视。闻善于彼,阳誉阴非,反背复憎,诋笑纵横。得其细过,声张口播,缘饰②百端,得败行破。自然是人,贱彼善我。意策之三,此为最上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次者。”对曰:“捐弃骨肉,佯狂而去,令世人不复顾忌。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又次者。”对曰:“先生之行己③,世人所不逮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喟然叹曰:“吁,吾为尔用下策也。”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弟子阳思曰:“今日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与其徒谢意,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取材于《宋史》,有删节)注:①被服:承受,蒙受。②缘饰:文饰。③行己:立身行事。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立节循名循:按照,依照B.先生幸听意幸:幸而C.良以口祸也良:的确D.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宜:因此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其徒从者百人卒取其下者矣B.来,吾语尔尔试言其次者C.冀用于世何疾于不容D.不如亟行,以适异国又以公议名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舍颍为居庐:先生在颍建筑房子居住B.主人明恕,故未见疑: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C.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今天平定了不高兴的心情,先生就知道原因了吧D.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议先生为人刚毅正直,喜欢议论时人时事,先后在梁、宋间游历,但始终不得意。B.公议先生深受注重节操、循名责实思想的影响,秉承先王教诲,深入地研究儒家经义。C.公议先生聪明而富有才智,是非分明而又乐取人怨,常人难以至此,获得弟子们赞誉。D.公议先生自认不是完人,对得到进用已不抱期望,其实这是他对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5.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秋夜客舍(唐)杜甫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注释)①凤城:指长安。1.下列对本诗对仗情况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全不对仗B.两联对仗C.三联对仗D.四联对仗2.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清新自然B.雄奇豪放C.清丽含蓄D.悲壮慷慨3.结合全诗内容,赏析“北书不至雁无情”的表达效果。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_,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琵琶行》)(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3)____________,弃脂水也;_______,焚椒兰也。(杜牧《阿房宫赋》)(4)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5)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7、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就是次要人物也生动丰满。请从《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中任选一个次要人物,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8、微写作。下面是主席讲话中用的典故,请你从这句话中提炼一个观点,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不超过100字)“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出自《尚书》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明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更是我们丈量自身行为的尺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文明;文明体现在我们对待他人、自然、社会的实际行动中……
参考答案1、1.D2.B3.D【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D项,“罔顾事实,不讲道理”是作者对孟子观点的批判,不是孟子的话。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中,B项,作者主体部分论证了汉后至清墨学衰竭的原因以及孟子辟墨的谬误。且论证的只能是观点,不能论证“过程”和“历史教训”。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中,A项,“当时能够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只有墨家”错误。缺少限定条件“先秦”。B项,“孟子辟杨墨,吾道方粲然”体现的是陆游对“儒道”的维护。C项,据原文“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可见是儒学界的错误。故选D。【题目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2、1.B2.A3.①立法者:新版“限塑令”要有前瞻性,能够预见到未来出现的新情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②政府:要科学决策,做好相关宣传引导,严格落实监管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明确责任和义务,建立回收利用体系;③消费者:要提高认识,自觉遵规守纪,主动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树立绿色发展的思想;④生产者:生产能够生物降解、环保的塑料制品,提升塑料袋的“绿色含量”,自觉守法,承担社会责任。【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说的是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要达到的目标,不属于措施。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如果……就能达到”错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只是保证新版“限塑令”执行的“关键”,而非全部,所以不能用“如果……就……”。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新版‘限塑令’要吸取教训,遵循时间表全力推进,对各地落实情况予以考核,对不达标者实施惩戒,从而督促各地严格落实‘限塑令’规定,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推动替代产品的使用,方能达到塑料包装制品减量、禁用效果”“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仅靠意见的反复重申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理性思考和科学决策”“需要加强宣传,改变公众消费习惯,消除监管难点”“尽快找到安全的、环保的替代产品,并通过推广使用纸袋、可降解塑料袋,或者简易打包的方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明确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各个环节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推动建设一套完整的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政府除了要做好相关宣传引导外,还应严格控制生产环节,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黑作坊,严格监控批发、零售、消费等环节”“要推广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秆覆膜餐盒等生物基产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据此,从立法者、政府、消费者、生产者等角度分条概括。【题目点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3、1.C2.B3.D【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A项,曲解文意,“‘我’即作者的思想情感”错误。依据“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可知,艺术活动包括创作和欣赏,“我”不只是创作者,也包含欣赏者。该项错误。B项,因果错误,“文艺作品既要反映社会现实……所以决不可无‘我’”错误。依据“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可知,“文艺作品要反映社会现实”并不是“决不可无‘我’”的原因,“要表现作者对客观现实的态度”才是其原因。该项错误。C项,正确。D项,说法绝对,“创作者只要有了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错误。依据“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可知,“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只是创作出好作品的先决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故选C。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B项,“采用喻证法证明了创作的辩证法”错误,“喻证法”也叫比喻论证法,是议论文中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文章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第五段中没有比喻论证,所以不是“喻证法”,这是引证法。故选B。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D项,曲解原文,“展现的就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的表现”错误。依据“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可知,这不是迷失自我,而是因知识构成影响人物认识事物的角度,在“非我”世界中,每个人的感悟是不一样的,这恰恰是“自我”的体现。故选D。【题目点拨】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4、1.D2.B3.C4.C5.①公议先生因刚毅正直,好议论,而不被世人所容。②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变,由“公议”变为“公默”。③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保。【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广博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其次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千万别答非所问;然后逐项检查验证,一定要结合句子来判断,有的还要扩展到原文,若遇到生僻词语,可以借助排除法。D项,“宜”在这里是“应该”的意思。译文“我们先生在世上不得志是很自然的”。故选D。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A项,第一个“其”,代词,他的;第二个“其”,代词,那,那个。B项,“尔”均是代词,你。C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对,对于。D项,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而;第二个“以”,介词,用。故选B。3.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C项,“定”在这里是副词“必定”,选项中却解释为了动词“平定”;“取”是动词,选项中没有解释出来。译文“现在确实不快乐,先生您知道怎么会这样吗?”故选C。4.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C项,“乐取人怨”“获得弟子们赞誉”不正确,从原文第三段“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可知,“乐取人怨”是开始弟子们的误解;从“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可知弟子们并没有赞誉他。故选C。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人物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从这些情节中整理答案。本题要求“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这就要求考生从文章中总结先生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弟子任意的建议总结答案。从第1段“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可知,公议先生因刚毅正直,好议论,而不被世人所容;从第2段“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可知,先生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保;从原文第4段先生与任意的对话可知,先生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变,由“公议”变为“公默”。【题目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译文:公议先生性情刚直,爱意气用事。他喜好议论,拿来当代的是非进行明辨。他曾在梁、宋之间游历而不得意,于是离开那里到了颍,跟他一起去的门徒有一百人。过了二年,他与门徒商量,又要离开颍。弟子任意对他说:“先生不要再想着离开了,弟子们跟随先生已经很久了,大家都对行程感到了厌倦。先生您在颍建造房屋居住,略微有了些生计。这里的主人贤德,待先生不薄,现在您又要离开,弟子我看不到先生的归所。先生难道瞧不起颍么?”公议先生说:“来,我告诉你!我已经三十岁了,树立节操,循名责实,承受先王的教导,深入、透彻地研究六经。我性情愚钝,很晚才有所成,收获无几。考察自己的表现,算不上个完人。我哪里敢忘记自己,希望在当世得到进用?我所厌倦悲苦的,正是不容于世。我在世间居处,随波逐流,混迹流俗。对我的称誉没有来到,对我的毁谤却日盛一日。《诗经》上不是说吗,‘谗害别人的人没有穷尽’。这里的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谗言一旦奏效,我就要遭到危险。聪明的人要利于自身,远离祸害,保全德性,所以我不如赶快走,去往他乡。”公议先生说完,任意说道:“先生不要说了。我们几个弟子曾经私下议论先生乐取人怨,是常人难做到的,不知道您并不高兴这样。现在确实不快乐,先生您知道怎么会这样吗?先生您的聪明才智,要远远地超过别人,而您多言评论世事,分辨是非,容不得有一点含糊。您又以公议命名,这是人兴怨所在。先生您对此感到担忧是可以的,但是要离开却不对。任意我用三件事来为先生谋划,先生如果幸而能够听取,就不必走;如果不听,那么您即使去到绝远之海,也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公议先生舌头僵硬说不出话,他向下看着任意,目不转睛。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向任意询问,任意回答说:“人的心肝,怎么可以看得见。听到别人的好话,表面上奉承,暗地里非议,转过身又变成憎恨,对别人肆意地诋毁、讥笑。抓住别人的一点小错误,就到处传扬,还要千方百计地进行点缀,致使别人身败名裂。自然这样的人,就能作践别人而抬高自己。任意的三策之中,此为最上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说道:“不能,你再试着说说第二策。”任意回答说:“抛弃亲生骨肉,佯狂而去,使世人不再顾忌。这是第二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说:“不能,你再试着说说第三策。”任意回答说:“先生的立身处世,如此为世人所远远不及,却未能获称高世之名,而是诋斥四起,几乎不能与庸愚之人为伍,这的确是口祸所致。先生如果能不好议论而好沉默,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那么又何恨不容于世呢?这是最下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叹了一口气说道:“唉,我采纳你的下策。”任意于是大笑,对其他弟子说:“我们先生在世上不得志是很自然的。我为他谋划了三种策略,他最后却采纳了下策。”弟子阳思说道:“今天要不是任意,先生就挽留不住了。”与其他弟子一同向任意致谢,又通过任意请求将公议改为公默先生。5、1.B2.C3.诗歌前两联描绘了诗人旅居他乡所见的秋夜之下的凄清景致,加之羁留日久、遭逢病痛,因此产生对家书不至的埋怨。但作者不直说家书不至原因,却言“雁无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让读者思考背后的原因所在,与下文倚杖眺望家国长安的忧思呼应。【解题分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首联和颔联对仗,故选B。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品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首诗虽然写景如画而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杜诗精警凝练、清丽含蓄的风格。故选C。点睛:能够表现诗歌风格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概括即可。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赏析“北书不至雁无情”的表达效果,因为时局动乱,战争不断,诗人已经很久没有接到故乡亲人的来信了。夔州在长安和洛阳的南面,所以称故乡的来信为“北书”。“北书不至”,自然是有具体原因的,这里却说是“雁无情”,就取得了意在言外、言而无尽的艺术效果。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6、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猿猱欲度愁攀援百步九折萦岩峦渭流涨腻烟斜雾横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呕哑嘲哳”“猱”“度”“萦”“腻”“悱”“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7、《边城》:翠翠身世可怜,但她却乐观向上.其父母因为不是正经夫妇,所以注定了以悲剧了此一生.翠翠的父亲为了维护军人的尊严而自刎,其母也因“愿得一心人,自首不相离”的誓言而殉情,留下了稚幼的翠翠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老船夫,祖孙俩从此相依为命,守着青山绿水与一叶扁舟、一条黄狗愉快度日.贫困却也悠游自在,渡人过河却不收取一分钱财,有时也会献上自己的茶水和草药,当真是安贫乐道,活的如神仙般自在.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麋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微写作,关键在于如下几点:一是注意审题,有几问,有无修辞、句式、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注意语言要简洁,观点要明确,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三是力求结构完整,运用如下的结构方式,如前后照应式、篇末点题式、总分总式等;四是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受文体的限制,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五是注意时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发挥和联想;六是主题要观点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骚,符合主流思想意识;七是写作要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特点。就本题而言,考生需要对《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有所了解,如书中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如这些人物的人生经历,人物在生活中的表现;然后选出自己最熟悉的一个次要人物,思考与之相关的情节,分析这一情节中展现出的人物特点,最后对此做出评价。如《边城》里的主要人物是翠翠,次要人物有翠翠的妈妈和爸爸,如船总顺顺,如《老人与海》中主要人物是老人,次要人物有孩子,明确了人物之后还要思考相关的情节,如老人捕捉马林鱼,与鲨鱼搏斗,如翠翠与祖父相依为命,等等;明确人物,分析情节之后,还要思考人物的表现,彰显出的精神或者生活态度,并且做出恰当的评价。8、有志者事竟成。凡能有所成就者,无不是有志之人。“志”让项羽破釜沉舟,一举击败秦军;“志”让詹天佑砥砺奋进,成为中国铁路之父;“志”让鲁迅毅然弃医从文,拯救万民于水火。【解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文章可以围绕“志”或“勤”来写,观点准确,有论据分析,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如天道酬勤。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古往今来,多少成功之人,无不是通过挥汗如雨的付出才开启了通向成功与真理的大门。所以只要勤劳,自有酬报。【题目点拨】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大学《普通微生物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钢结构混凝土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福建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贵阳信息科技学院《生药学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湖北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2025年山西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2025四川建筑安全员考试题库附答案
- 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地理学理论与进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制作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岩土工程测试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安全知识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南京小学数学六年级期末模拟试卷
-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4版食源性疾病培训完整课件
- 2025年中国蛋糕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护理组长年底述职报告
- 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课件
- 巨量引擎合同范本
-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测试试题(三套题-有答案)
- 《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的护理》团体标准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