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分模拟练习强化篇(含答案)_第1页
高考高分模拟练习强化篇(含答案)_第2页
高考高分模拟练习强化篇(含答案)_第3页
高考高分模拟练习强化篇(含答案)_第4页
高考高分模拟练习强化篇(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高分模拟练习强化篇(含答案)

(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问题,完成1〜3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

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

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显的任何客

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用的特征:它们是“真

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

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所用到的概念用是

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

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

就绝不会碰到想“你不可以说谎”这样的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

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称述,固然

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

且联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

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他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

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

无意义的。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

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

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

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

不可能,成者至少很困难。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

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

“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⑤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它们是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不是只是以

权威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它们是不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这些经验

的制约呢?从纯逻辑看来,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

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决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苦痛和灭

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⑥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

且根基如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从而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

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

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略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

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B.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决不会碰到“你不可

说谎”这一类的命题。

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

--时冲动处理问题。

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

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答案】D

【解析】A项“不充分表达”应为“不表达”;B项“绝不会碰到"绝对化;

C项“科学家”应加上“追求真理的”这一定语。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段首先明确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概念,然后从科学

陈述和科学定律“真的或假的”这一特征推导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外一个特征。

B.③段承②段,表明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能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叙述的足

够严谨的最初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就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由此引

出④段。

C.④⑤⑥段先确定伦理问题有意义,举例阐述由伦理准则追溯到伦理公理的

根源;接着探寻伦理公理的根源所在;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

价值。

D.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

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

质差别的。

【答案】C

【解析】A“推导出”错,另一个特征不是第一个特征推导出的;B③段承②

段,说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D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

大区别。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亚娜的一项是(3分)

A.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事物和关系,作为科学陈述对象

的概念未必要与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对应。

B.“你不可说谎”的伦理前提是人类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悲伤英尽可能减少,

这样的伦理前提是经得住经验考验的真理。

C.伦理公理源自人们的经验,是从个人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从

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它决不是任意的。

D.人类道德天才提出的根基扎实、应用广泛的一些伦理公理,被人们自觉接受并

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

【答案】D

【解析】文中说“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

东西而接受下来”,因此“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错。

专题一形象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

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

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

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

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戋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

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

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

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

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

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

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

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

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栗擎到汉

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

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

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

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

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

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

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

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透着

蔬笋气,节奏也比上一个章节慢了。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

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

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

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

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

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

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

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

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

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

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

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雅。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

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

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

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

斧,删尽繁枝缚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

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

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

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

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

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有删节)

题目从全文看,“秋日的灯盏”具体指哪些事物?这些事物为何被称之为

“灯盏”,请结合文本简述。(4分)

【学生答案】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

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生命的【失分原因】得2分。答非所问。回答

追求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的是“秋日的灯盏”及乡村、秋日对人、

程。生命在追求过程中,达成了自己的文的影响,含蓄表达作者对生命过程的

目标,固然令人欣喜;即使达不成目标,思考。

只要经历过,奋斗过,也可以无愧无悔。

【参考答案】指秋天的果实、劳动创作【增分技巧】解答本题,难点在第二问。

的成果(或辛苦写就的作品)。因为灯盏文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为灯盏发

发出光和热,给人温暖,让人心里踏实,出光和热的作用,与秋天的果实、劳动

使人充满喜悦、看到希望,这些与秋天的结晶给人们的感受相同,二者有相似

的果实、劳动的成果给人们的感受相同。点。抓住这些相似点,把“灯盏”的本

义与其语境义、联想义结合起来,即可

组织答案。

考点鉴赏事物形象

(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

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

它给你安安静静地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

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

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

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

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

扶疏的树阴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

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③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

其实,雪的反光在阴阴天宇下,也蛮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

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

出银色的清晖,温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

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

洁,庭前的树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

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④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

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象的放大,不

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

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

有恨何人见,月冷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

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⑤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

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

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

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

一些外界事物的堆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熔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

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

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

“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

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栗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

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

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

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

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

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

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

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

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辉,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

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

得”。

(选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改)

设题: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

答案:①通过古墙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地描绘出来,强化了作者对北

窗的偏爱,因为此处更宜于读书和写作。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

营造了诗的意境。③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使行文摇曳多姿,富有变化。

专题二情感主旨

(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雨韵

从维熙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包容着人生四季。

按着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H20的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

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

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

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

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淅淅沥沥不绝于耳,

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

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

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

在雨中踽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雨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

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

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

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

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

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

起来到公园的湖边。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

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

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他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老人说:“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孩子仍然撅着他那张小嘴,向

湖里乜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

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

开始了赛跑。老人出于心疼孩子,拼命想阻拦这场人与狗的雨中嬉戏,但他刚刚

张开胳膊,那男娃和那条狗已然跑进了雨幕之中。老人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坐

在我身旁的长椅上,对我说:“您看……”我立刻截断他要说的话,对这位老人说:

“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

不了。多好!”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

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地对天狂吠

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终于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

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

雨丝,从其造形上去看,像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

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

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

题目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

韵”这一主旨的?(4分)

【失分原因】得2分。虽然遵循了“由

【学生答案】①春雨象征人生的童年;

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实到虚”的

②夏雨象征人生的青年;③秋雨象征人

概括原则,但缺少全盘考虑的意识。造

生的壮年;④冬雨(雪)象征人生的晚年。

成第一问回答不全面,第二问没有回答。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雨韵是人生四

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增分技巧】解答本题时,细审题干是

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的美丽乐章。第二关键。题干中“依次”“表达方式”等

问: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关键词一定要把握准。“看清题干要

②再叙事,讲了老人与小男孩在雨天的求”最重要。因为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

故事;③最后抒情,表现了作者对雨的答题方向、答题区间、答题方法。

喜爱与赞美之情。

考点一分析评价情感态度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古典之殛

王开岭

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

野中却杳无了。

②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夜深知雪重,时

闻折竹声”“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似我等之辈,虽未历沧海桑

田,但儿时的冬天还算是雪气蓬盈,那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好歹也亲

历过。可现在满嘴冰淇淋的孩子呢?有几个拾过雪人?有几个滚过雪仗?令之捧

着课本吟诵那莫须有的“大如席”,他们会不会牙疼呢?真够难为那一颗颗小脑瓜

了。

③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

④流逝的又何止雪花?在新生代眼里,不知所云的“古典”比比皆是——

⑤立在常年断流的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嗓的焦躁,除了满目的干涸与皴裂,

你纵有天才之想象,又如何模拟得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的磅礴之势?谁能打捞起千年前李太白心中的那份激情与豪迈?现代的孩子,除

了疑心古人的夸饰骄言或信口开河,还会作何感想呢?

⑥今天的少年人真够不幸的。父辈师长把祖先的文学遗产交其手上,却没法

把诞生那份遗产的风物现场一并予之,当孩子们动情地吟哦那些佳句时,还能找

到多少与之匹配的诗境和画境?如果说,今日中年人,还能使出吃奶的劲去想象

“落霞与孤鸯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话(毕竟在其童年记忆里,大自然还尚存

一点朴素原色),那么孩子们,恐怕连享用残羹的福分都没了。

⑦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

资源的流失。不久的未来,那些对大自然原色丧失记忆和想象力的孩子,最终将

对那些古典美学元素和人文体验——彻底不明就里,如坠雾中。

⑧“莱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河水清且涟漪”……每每抚摸这些《诗经》句子,除了对美的隐隐动容,我内

心总有一股颤栗的冰凉。因为这份荡人心魄的上古风情,已无法再走出纸张——

永远!人类生活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人与自然最相爱的蜜月时光,已挥兹远

去。或者说,她已遇难。

⑨阅读竟成了挽歌,竟成了永诀和追悼。难道不应为此哭泣吗?

⑩语文教材中的众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褒禅,及

徐霞客的足迹文章……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绪,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含

义,更有着“黄鹤杳去”的祭奠意味。而我们在对之阐释时,难道就只会停留在

汉语字解上?(比如“菜葭”“雎鸠”,除了“某植物”“某水鸟”,就再也领略不出

别的?)除了挖掘莫须有的政治伦理,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满含敬畏和感

激?除了匆匆的愉情怡性,就涤荡不出“挥别”的忧愤来?

⑪我想建议老师:为什么不问问孩子,那些美丽的“雎鸠"''鹿鸣"哪儿去了?

为何再不见它们的身影?甚至促之去想,假若诗人闯入当代,他又会作何感?有

何遇?发何吟?这难道不会在孩子心里掀起一场风暴吗?

⑫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

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

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的心里,那我要替我

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

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

⑬谁拥有孩子,谁就拥有未来。

⑭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伐倒的森林、

一条将被铲机推平的古街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会有吧?这就有救了,最终

阻止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丝迟疑和心痛——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那一堂课,

那一枝无声的“疫苗”。

⑮在瑞典的语文教材和旅游手册中载有这样一件事:1971年,首都斯德哥尔

摩,当市政工程的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

他们高喊着“拯救斯德哥尔摩”,用身体组成人墙,挡在那些美丽的古树前面……

终于,政府作出了让步,将地铁线绕道而行。多么幸运的树们啊,而其给新一代

的瑞典人,也撑起了更加盛大的精神阴凉。几十年来,那些护树的青年,一直被

瑞典公民视为心目中的英雄。

⑯读这些故事时,我深深被打动了。一群多么天然和童话的心灵啊,其力量

源于健康的生命常识,源于对世间美学元素的珍惜。我深信,他们之所以有这样

奋然的举动,一定与其童年启蒙有关,与早年那些围绕树的种种审美记忆和生命

情结有关——正是那些印象和情结深深刺激并召唤着他们,才使之这般不顾一切

地去行动...

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想,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树”不出这样的人来呢?

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

(选自《古典之前》,略有删改)

本文文题为“古典之殛”。“殛”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文

内容具体回答。

答案:①寄托了作者对古典场景流失,以及再也找不到那些珍贵的古典美学元

素的悲痛之情;②还有阅读《诗经》等古典文本时,难以真正走进古典的灵魂,

与古典作了永别的哀悼之情。

考点二概括归纳中心主旨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家家有明月清风

林清玄

到台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阶中途,看见一个不锈钢桶放在石头上,外面

用红漆写了两字“奉水”,桶耳上挂了两个塑胶茶杯,一红一绿。在炎热的天气里

喝了清凉的水,让人在清凉时感觉到人的温情,这桶水是由某一个居住在这城市

里的陌生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阳升起时就抬这么重的一桶水来,那细致

的用心是颇能体会到的。

在烟尘滚滚的尘世,人人把时间看得非常重要,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几乎到

了没有人愿意为别人牺牲一点点时间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没有重要

的事情,也很难约集。但是当我在喝“奉水”的时候,想到有人在这上面花了时

间与心思,牺牲自己的力气,就觉得在忙碌转动的世界,仍然有从容活着的人。

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乡村,在行人路过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时常看

到一只大茶壶,上面写着“奉茶”,有时还特别钉一个木架子把茶壶供奉起来。我

每次路过“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总会灌一大杯凉茶,再继续前行,到现在我

都记得喝茶的竹筒子,里面似乎还有竹林的清杳。我想,有时候人活在这个人世,

没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只要对生命与土地有过真正的关怀与付

出,就算尽了人的责任。

很久没有看见“奉茶”了,因此在台北郊区看到“奉水”时竟低徊良久,到

底,不管是茶是水,在乡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温热。山道边一杯微不足道的凉

水,使我在爬山的道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并且感觉到不是那么寂寞了。

到了山顶,没想到平台上也有一只完全相同的钢桶,这时写的不是“奉水”,

而是“奉茶”,两个塑胶杯,一黄一蓝,我倒了一杯来喝,发现茶是滚热的。于是

我站在山顶俯视烟尘飞扬的大地,感觉那准备这两桶茶水的人简直是一位禅师了。

在完全相同的桶里,一冷一热,一水一茶,连杯子都配合得恰恰刚好,这里面到

底隐藏着怎样的一颗心呢?

我一直认为不管时代如何改变,在时代里总会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

无论如何变化,在山林中总会有一些清越的鸟声一样。同样的,人人都会在时间

里变化,最常见的变化是从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变成平凡庸俗而无可奈

何,从对人情时序的敏感,成为对一切事物无感。我们在股票号子里看见许多喳

着看板的眼睛,那曾经是看云、看山、看水的眼睛;我们看签六合彩的双手,那

曾经是写过情书与诗歌的手;我们看为钱财烦恼奔波的那双脚,那曾经是在海边

与原野散过步的脚。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看起来仍然是二十年前无异,可是在本质

上,有时中夜照镜,已经完全看不出它们的连结,那理想主义的、追求完美的、

每一个毛孔都充满了光彩的我,究竟何在呢?

清朝诗人张灿有一首短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

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很能表达一般人在时空中流转的变化,从“书画琴棋诗

酒花”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的心灵必然是经过了一番极大的动荡与革命,只

是凡人常不自觉自省,任庸俗转动罢了。

有人问我,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什么东西?我认为最缺的是两种,一是“从容”,

一是“有情这两种品质是大国民的品质,但是由于我们缺少“从容”,因此很

难见到步履雍容、识见高远的人;因为缺少“有情”,则很难看见乾坤朗朗、情趣

盎然的人。

社会学家把社会分为青年社会、中年社会、老年社会,青年社会有的是“热

情”,老年社会有的是“从容”。我们正好是中年社会,有的是“务实”,务实不是

不好,但若没有从容的生活态度与有情的怀抱,务实到最后正好是柴米油盐酱醋

茶,牺牲了书画琴棋诗酒花。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

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

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时候是得自于看起来无甚意义的事,例如某些对情爱与知

友的缅怀,例如有人突然给了我们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听见冰果店里传

来一段喜欢的乐曲,例如在书上读到了一首动人的诗歌,例如偶然听见桑间濮上

的老妇说了一段充满启示的话语,例如偶然看见一朵酢浆花的开放……总的说来,

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有如在阴云中突然阳光显露、彩虹当空,

这些看来平淡无奇的东西,是在一株草中看见了琼楼玉宇,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

情的宝殿。

“心扉的突然洞开“,是来自于从容,来自于有情。

我时常想起童年时代,那时社会普遍贫穷,可是大部分人都有丰富的人情,

人与人间充满了关怀,人情义理也不曾被贫苦生活昧却,乡间小路的“奉茶”正

是人情义理最好的象征。记得我的父亲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人活着,要像个

人。”当时我不懂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才算比较了解其中的玄机。人即使生活条件

只能像动物那样,人也不应该活得如动物失去人的有情、从容、温柔与尊严。在

中国历代的忧患悲苦之中,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失去本质,实在是来自这个简单的

意念:“人活着,要像个人!”

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

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人的富有

实则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

家家都有明月清风,失去了清风明月才是最可悲的!

下山的时候,我想,让我恒久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以及一直保持对生活

从容的步履;让我永远做一个为众生奉茶供水,在热闹中得到清凉的人。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家家有明月清风”的理解。

答案:“明月清风”是指“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家家有明月清风”也就是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生活如何忙碌,每个人都应保持从容的生活态度和有情的怀

抱。(意思对即可)

专题三思路结构

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

高地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

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

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

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上经典。

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的那只

鸟巢进行确认。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

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

的巢穴。我猜它们一定会先检查它们一冬没有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

并且把卧室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

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很快,我发现我错了。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

始建造和修筑一个新的巢。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到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

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

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

的儿女吧。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

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

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

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

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翔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就这样,有一

天,我像是突然发现,它们的家建好了。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

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我能感觉到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

新和舒适。

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年轻人的新巢建在

第五棵树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

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

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

虔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

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承续中,需

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

行自身的反省,包括我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旧巢和新巢都建

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

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

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最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

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有删改)

题目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学生答案】①首先观察描述两只鸟不

【失分原因】得3分。答案只是概括了

用父母旧巢而建新巢的过程。②接着与

文章三部分的主要内容,作为思路,重

人类比较从而揭示和赞美鸟儿独立自强

在提示各部分的关系及其对文章主题的

的精神。③最后从鸟巢建在梢顶沉痛,

作用。

反思自己和人类伤害鸟类的丑行。

【参考答案】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

【增分技巧】本题解答时,既要兼顾“提

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

示各部分的关系及其对文章主题的作

观察和猜测,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用”这两方面,又要突出对线索的归纳,

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

这样才够完美。其实,文章先写什么,

我的观察和思考,揭示文章的主旨;最

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既是思路的

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

展示,又是线索的梳理过程。

类自身的反省,深化文章的中心。

考点一句段作用的考查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同时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

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

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

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铐都督说过“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

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

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

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这事情仿佛和自己太有关系了,他成天总

想念到这件事。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

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

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进哨

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象听见枪声。”

“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

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

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

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

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喜欢打扰,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

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她逢

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

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

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会明常常到村

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

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的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

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将两次,他说顺了口,

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

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

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懦夫,他就慢慢地

一■面含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迷谭飘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着帐篷,用一个无

用处的白本子安置了它,到第二天早晨,其中多了一个鸡腿,第三天又是一个,

她为一种数的牵引,把之前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

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

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

嫩黄乳白的茸毛,惆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

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脖子咬着烟管

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

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

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滴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

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站主义”

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

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

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

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

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答案】

13.因为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高奏凯歌;打败了,就退下,

干脆利索;同时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表现出会明对和平的期盼。

14.第一处,表现出会明提及过去时的自豪,同时也有眼下的无聊,第二处,表

现出会明安于现状的情形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喜爱。

15.文中多处提到“插军旗”,在情节上起到线索作用,贯穿全文,推动情节的

发展;从内容上看,表现出会明对当初生活的眷恋;从主题上看,凸显主旨。

16.对眼下平静生活的满足,对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的高兴,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时间怎么样地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

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

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

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

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

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

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碰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它给掀翻

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

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

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

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

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

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

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

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

落。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

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一

一”的声音不绝于耳。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

威严,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

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藏着时间,

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

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

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

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

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

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

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

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时间好

似变戏法的魔术师,它能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

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

只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

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

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

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

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

荒。

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案:(1)童年时代感受到人的生活和快乐受时间的支配。

(2)青少年时代由冷落时间到感受时间无处不在。

(3)成年以后由感受时间隐藏在生活里到领悟时间引领生命。

考点三题目作用的考查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井绳

李汉荣

通向月亮的路并不是美国航天局发现的。

在美国之前,甚至远在公元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发现了接近月亮的最佳方

式。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一眼井,一汪清澈的好水,一根井绳。

面对水井的时候,要让自己燥热、混乱、凶狠的心静下来,不要怀着总想征

服什么的冲动,不要乱折腾,安静一些,内心清澈一些,低下你高傲的头,弯下

你高贵的身子,你就会看见,从水里,从岁月深处,一轮干干净净的初月正向你

升起,并渐渐走向你,走进你的生活。

美国航天局用了很大的劲爬上了月亮,只抓了几块冰冷的石头拿回来让人类

看,让人类扫兴,让人类的神话和童话破灭,让孩子们面对冰冷的石头再不做美

丽的梦。

美国航天局让人类离月亮越来越远,离石头越来越近。

我父亲不知道人类的宇航船在天上折腾些什么,我父亲心目中的月亮仍是古

时候的那个月亮,那是神秘的月亮,是嫦娥的月亮,是吴刚的月亮。我不读诗的

父亲也知道,李白打捞的就是水里的这个月亮。

我父亲几乎天天都要和月亮会面。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一直都在打捞水中

的那个月亮。

你见过我父亲在月夜里挑水的情景吗?他望一眼天上的月亮,他微笑着低下

头来,就看见在井水里等着出水的月亮。我父亲就把月亮打捞上来。

两个水桶里,盛着两个月亮,一前一后,猛一看,是父亲挑着月亮;仔细看,

就会发现是两个月亮抬着父亲,一闪一闪在地上行走。

通向月亮的路是多长呢?据美国航天局说是三十多万公里,走了三十多万公

里,他们发现了一块冰冷的石头。

我丈量了一下父亲用过的井绳,全长三米,父亲通过这三米的距离,打捞起

完整的月亮和美丽的月光。

审美是需要保持距离的。取消距离,美国得到一块冰凉的石头;谦卑地、怀

着敬畏守着一段距离,我的父亲披着满身满心的圣洁月光。

我发现,美国是一个会折腾的技术员,父亲是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美学家。

为什么要去解剖一个美女呢?为什么要把天地奥秘都去洞穿呢?为什么要用冷冰

冰的技术去肢解万物的大美大神秘呢?

我记得父亲的那根井绳,三米的长度。三米之下,就能触到孔夫子和李白的

那个月亮;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