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时记趣教案参考10篇幼时记趣教案篇一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由于本文是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并赐予学生必要的示范和诵读方法的指导。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解释疏通文意,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吗?知道“竹马”是什么意思吗?其实,“竹马”就是小孩子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根普一般通的竹竿就是一匹奔驰的骏马,这是多么奇怪而漂亮的想象啊!你在童年时代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进清人沈复所写的《幼时记趣》。
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高雅。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要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育文言语感,概括起来说,就是这几个字:多读,多背,加强积存,专心体悟。只要我们有信念,学好文言文并不难。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家作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ァ〉谝槐椋航淌Ψ抖痢
其次遍:教师领读。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要留意读准字音,把握停顿)
之后,教师连续组织学生实行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要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诵读练习,教师要准时评价、鼓舞。
四、点拨方法,疏通文意。
1.方法点拨: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书下解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把握一些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方法解释,如“必细(认真)察(观看)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方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有的不妨实行叙述大意的方法解释,如“明察秋毫(视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有的要留意将省略的内容补上,如“使(之)与台齐”;有的还要将文言文的词序调整为现代文的词序,如“徐喷以烟(渐渐地用烟喷它)”。
2.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文意(留意运用上述方法),落实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遇到困难四人小组争论,合作解决。
3.全班争论沟通,解决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4.请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订正,教师赐予必要的点拨指导。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出问题:
(1)本文围围着“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2)课文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3)的“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自主争论,回答下列问题,教师简洁小结。
六、体验反思,拓展迁移。
1.教师在上一教学环节的根底上提出问题:
(1)你在童年时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你说出来和同学一起共享。(2)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发?(3)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对于以上三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有创意的表达,教师要赐予充分确定。)
2.推举《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的其他篇目或其他名家描写童真、童趣的作品让学生阅读。
幼时记趣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的“物外之趣”,培育学生喜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二、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其次单元里的其次篇精读课文,它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惩处、怜悯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怪的童趣。本教案主要引导学生能借助解释和词典以及教师的适当点拨,精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根本的文言学问,品尝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看、想象和联想的根底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设想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纳四步教学法:正确朗读――习得学问――拓展延长――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熟悉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力量。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力量,在争论中培育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学生答复,是一块石头,又经认真观看,认为象阿诗玛。
一块看似一般的石头,经过认真观看,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觉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观看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布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的想象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今日,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布满想象力的文章――《幼时记趣》。(屏幕显示标题)
二、学会正确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解决文言文语言上的问题。
1、先请大家齐读,留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精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生齐读)
2、朗读还要留意抑扬顿挫。先听教师读第1段。(教师范读)
(1)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明确:要留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试着留意停顿和轻重,读给大家听。(3个学生分读2~4段)
(3)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地。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应当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读出愉悦、骄傲的感情。
(4)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甜蜜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其次课时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合作探究
1、全文共有4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留意: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加。)
2、请同学们展现自己的成果吧!
(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奇妙插话。)
3、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觉了许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解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比法(对比上下文进展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布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4、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仰头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看)
神:定神细视(精神、留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
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由于)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仰头观之(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项为之强(代词,指“仰头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二、其次次合作探究
1、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1)所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
(2)怎么理解“物外之趣”?说说这种“物种之趣”是怎么样产生的?
(3)你还有什么问题?
2、文言文要反复诵读。下面请女生齐读第1段,男生思索: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女生齐读)
明确:大家从不同角度思索,找到不同词语。不过我们从题目《幼时记趣》来看,文章主要还是写“趣”,写由观看“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3、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依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制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4、请男生齐读第2段,女生思索:本段中详细写了哪一种“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明确:(男生齐读)从蚊子飘舞中找乐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还有“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5、大家自由朗读3、4段,考虑一下,这两段主要写什么地方的乐趣。(全班自由朗读)
明确:“丛草之趣”。神游山林:“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鞭打哈蟆。
6、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
认真观看,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三、合作共享
扬州出版社要编辑《幼时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来听听,要擅长从中发觉事物的奇妙。
四、拓展练习
想象可以使我们发觉美,并从中得到欢乐。其实,想象不但可以发觉美,还可以制造美。你们观察过树根吗?树根有各种各样的外形,正是这不同的外形,给人们供应了想象的空间,而艺术家便借助想象把它们雕成一件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就是根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赏几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想象的结晶,也可以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每幅作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看谁取的名字最美(屏幕依次显示《凌寒俏立》、《仰天长V》、《图腾》等根雕的图片。师生共同观赏、取名、评议)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有美,聪慧的你,肯定有一双擅长发觉美的眼睛,让我们放开眼光,在生活中仔细观看,深入挖掘,大胆联想,驰骋想象,就能发觉美,制造美,做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五、布置作业
课外大家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教案篇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学习叙写的童年生活中的乐趣。
2、了解细致的观看、奇物的想象对写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说本文的有关文学常识;
2、指名解释相关字词
余稚明察秋毫纹理物外强
素帐唳怡然称快凹凸
以……为……邱壑神游浓拔山
“而”和“之”的用法
3、指名翻译相关语句。
二、学习分析课文内容,争论:
1、齐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幼时乐趣的是什么?总述了“物外之趣”
①客观:目力好②主观:好观看,观看细
2、扫瞄2-4段,说说共回忆了几件趣事?
①观蚊如鹤②神游山林③鞭打蛤蟆
3、学习第2段,分层次,争论:
这段中“则或千或百果真鹤也”的缘由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缘由是什么?
①“心之所向”②“作青云白鹤”观
两个“果”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情景的逼真,想象给人带来的乐趣。
4、第3段写了什么事?怡然得意的是什么?
“细视”“神游”“以……为……”
(①观看细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写什么事?“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一句中“山”“树”本是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的什么力量?(想象)
6、齐读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得意”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叙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意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板书设计:
观赏群鹤舞空图
观蚊如鹤喜爱生活
物外之趣观赏青云白鹤图富有想象
神游山林喜爱探究
自然神秘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篇四
教学目的:
1、借助解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3、熟悉观看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熟悉观看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设计: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解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别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看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日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看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怪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或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妙回忆。
2、疏通课文:
结合解释读课文,给不熟悉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一、二两段:结合解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沟通(相互发觉问题,提出意见),最终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沟通。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别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
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三、四两段:
结合解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沟通,最终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沟通。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别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8、齐读课文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状况进展适当评述,以鼓舞表扬为主
10、作业:
(1)抄写不熟悉的字
(2)课后练习二
其次课时课时设计:
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真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3、默读课文,思索:课文写了哪几件好玩的事情?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争论产生“物外之趣”的缘由,班内沟通。
(观看细致,想象奇怪,找出文中能表达观看认真的语句)。
(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舞为主。)
5、齐读课文,留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飞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宽阔的奇异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制造的乐趣。观看会给你一双擅长发觉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全部精彩的瞬间,盼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缘由:
1、观蚊如鹤:
(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观看认真
想象奇怪
3、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篇五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的“物外之趣”,培育学生喜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二、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其次单元里的其次篇精读课文,它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惩处凌辱、怜悯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怪的童趣。本教案主要引导学生能借助解释和词典以及教师的适当点拨,精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根本的文言学问,品尝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看、想象和联想的根底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设想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纳四步教学法:正确朗读——习得学问——拓展延长——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熟悉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力量。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力量,在争论中培育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四、课时安排新课标第一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学生答复,是一块石头,又经认真观看,认为象阿诗玛。
一块看似一般的石头,经过认真观看,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觉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观看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布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的想象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今日,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布满想象力的文章——《幼时记趣》。(屏幕显示标题)
二、学会正确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解决文言文语言上的问题。
1、先请大家齐读,留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精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生齐读)
2、朗读还要留意抑扬顿挫。先听教师读第1段。(教师范读)
(1)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明确:要留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试着留意停顿和轻重,读给大家听。(3个学生分读2~4段)
(3)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地。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应当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读出愉悦、骄傲的感情。
(4)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甜蜜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其次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合作探究
1、全文共有4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留意: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加。)
2、请同学们展现自己的。成果吧!
(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奇妙插话。)
3、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觉了许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解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比法(对比上下文进展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布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4、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仰头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看)
神:定神细视(精神、留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
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由于)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仰头观之(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项为之强(代词,指“仰头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二、其次次合作探究
1、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1)所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
(2)怎么理解“物外之趣”?说说这种“物种之趣”是怎么样产生的?
(3)你还有什么问题?
2、文言文要反复诵读。下面请女生齐读第1段,男生思索: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女生齐读)
明确:大家从不同角度思索,找到不同词语。不过我们从题目《幼时记趣》来看,文章主要还是写“趣”,写由观看“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幼时记趣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品尝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教会文言文词的集纳梳理
3、培育学生的制造性思维
教学难点:
1、品尝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教会文言文词的集纳梳理
教学设计: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解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别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教学方法:朗读、分析、争论。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欢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时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作品介绍
沈复,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梦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布满童心童趣,这是很宝贵的。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受,文字朴实自然,情感真挚。“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领读课文;
⑴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凹凸(āotū)
沟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⑵正确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真鹤也。
仰头/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⑶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三、师生争论疏通文意
1、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点拨
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书下解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把握一些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方法解释,如“必细(认真)察(观看)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方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有的不妨实行叙述大意的方法解释,如“明察秋毫(视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有的要留意将省略的内容补上,如“使(之)与台齐”;有的还要将文言文的词序调整为现代文的词序,如“徐喷以烟(渐渐地用烟喷它)”。
指导学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字字落实,精确
1、简介文言文词语的特点:现代汉语一般用双音节词,文言文一般采纳单音节词,如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回忆扩张太阳
2、一些句中词语的挨次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需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标准。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增补适当的内容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
省===省略不必要的内容
先给学生感性熟悉,详细做法,结合详细语句的翻译
3、学生自己试翻译课文的第一小节,指出学生翻译中的问题,教师订正。
4、学生试翻译其次段,,教师订正翻译中的错误,并且将省与调详细
幼时记趣教案参考篇七
其次单元
单元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人是作品呈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体会的丰富的情感
2、依据作品的内容绽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3、回忆童年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真实的感受
4、语言得体
六、幼时记趣
沈复
一、教学目标:
1能了解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熟悉观看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存局部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熟悉观看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存局部文言词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了解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熟悉观看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存局部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熟悉观看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存局部文言词
三、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读单元提示,引入童年趣事,你们小时候有观看过文字癞蛤蟆吗?你觉得蚊子癞蛤蟆好玩吗?
1、全体朗读
2、生字词
3、实词积存
余:我
明察秋毫:视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视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方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快乐得连声叫好
神游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四虚词积存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仰头观之,项为之强:由于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由于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五学生翻译课文
六概括
第一段:物外之趣
二:观蚊如鹤之趣:欣赏群鹤舞空图
欣赏白鹤青云图
三:神游山林之趣
四:鞭打蛤蟆趣事
作业:翻译
其次课时
一全体朗读
二抽查复习状况
三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四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五观看――联想――想象
观看认真:细察――定目细视
联想丰富
想象奇怪
六语言简朴,生动,自然
动词的使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神定,抓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鹤唳之端
拔山倒树
作业:41页一二
幼时记趣教案篇八
一、目标导引:
1、借助解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2、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怪、视小为大的童趣。
3、熟悉观看、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二、自主预习:
1、阅读《幼时记趣》课下解释(1),了解作家作品。
2、朗读课文,留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清字音。
稚()藐()项为之强()怡()然唳()凹凸()壑()庞()哈蟆()
3、对比解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围围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总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构造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四、导拨提炼:
1、朗读(学生评价、竞赛、教师指导)
2、争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挨次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需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标准。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增补适当的内容。如: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如:
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标准的一句话
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沟通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
(留意“释”、“补”、“调”、“连”的详细运用)
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补使与台齐实为“使之与台齐”。
(2)、以……为……把……当作……
(3)、见二虫斗草间见二虫斗于草间原句省略了“于”字
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表被动
五、反应提炼:
1、积存成语
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
①
②
③
3、翻译以下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真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
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六、检测反应:
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启发?
七、教后记:
幼时记趣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借助解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读懂全文,学习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的“物外之趣”,学习文章细致的观看,奇怪的想象,品尝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苏联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四周的一切,这是童年赐予我们的最珍贵的馈赠,谁要是在成年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一馈赠,那么,他就是诗人或作家”。沈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简介沈复及《浮生六记》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跑南北,游历过很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巡游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受,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比,真实感人。
三、检查预习
指名注音:
童稚(zhì)藐小(miǎo)鹤唳(lì)凹凸(āotū)沟壑(hè)
庞然大物(páng)怡然称快(yí)土砾(lì)项为之强(jiāng)癞蛤蟆(lài)
四、朗读课文
1、正确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真鹤也。
仰头/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2、范读——跟读——自读——齐读
五、疏通第一节文意
1、生齐读第一节。
2、借助解释,了解课文大意。学生小组合作翻译,教师巡回参加。
3、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奇妙插话。
六、小结、稳固。
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觉了许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解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比法(对比上下文进展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布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七、作业
背诵第一节原文及字词解释。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疏通文意
依据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课文的2-4节
1、强调翻译的留意点:
①依据内容,调整句序。
②联系前后文,补充相应内容,保持语句流畅,句意明确。
2、学生对比解释自行翻译。
3、指名翻译,争论指正。
4、按组轮番翻译。
三、总结、稳固
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仰头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看)
神:定神细视(精神、留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
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由于)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仰头观之(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项为之强(代词,指“仰头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得意
3、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
4、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群鹤舞(于)空”,“驱之(于)别院”省略介词。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四、作业设计: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分析课文内容。
1、齐读第1段
①思索: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写“趣”,写由观看“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②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依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制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③能得到“物外之趣”的来源是什么?
明确:客观:目力好;主观:好观看,观看细
2、扫瞄2-4段,说说共回忆了几件趣事?
①观蚊如鹤②神游山林③鞭打蛤蟆
3、学习第2段,分层次,争论:
这段中“则或千或百果真鹤也”的缘由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缘由是什么?
①“心之所向”②“作青云白鹤观”
两个“果”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情景的逼真,想象给人带来的乐趣。
4、第3段写了什么事?怡然得意的来源是什么?
神游山林
“细视”“神游”“以……为……”(①观看细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写什么事?“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一句中“山”“树”本是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的什么力量?(想象)
6、齐读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得意”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叙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意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观蚊如鹤喜爱生活
物外之趣神游山林观看认真
鞭打蛤蟆想象奇怪
教后感:
幼时记趣教案篇十
学问与技能与难点
1、课内文言文阅读
2、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学重点
1、学过的虚词的用法:之其而
实词:故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下列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把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力量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殊留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2、课内文言文详练
3、课外文言文拓展
参考资料《中学语文教材全解》
教学方法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教研组长(签字)校长(签字)
文言文
一:常见虚词的运用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构造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构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构造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莫非”、“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表示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广西蓝天航空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河北省唐山市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 社交媒体时代孩子的习惯教育
- 2025年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套
- 2025年广东金融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带答案
- 2025年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审定版
- 消防-实务复习测试有答案
- SMIC ERP BPR项目软件版本升系正式变更 接口单点测试 6-1-367-某大型企业SAP ERP方案21
- 中级会计实务复习试题
- 美的置业合同范本
- 年度得到 · 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2024-2025)
- 2025年日历表(A4版含农历可编辑)
-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初中英语 沪教牛津版 8B U1-4 More Practice Success for Spring Buds 课件
- 工程结构质量特色介绍
- 清华大学MBA课程——运筹学
- 湿法冶金浸出净化和沉积PPT课件
- 生产现场作业十不干PPT课件
- 雨污水管网劳务施工分包合同
- 通信杆路工程施工
- 初中物理光学经典题(共23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