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依恋类型与其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_第1页
儿童的依恋类型与其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_第2页
儿童的依恋类型与其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_第3页
儿童的依恋类型与其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_第4页
儿童的依恋类型与其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试题及答卷二级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专业小学教育研究生姓名龚丽学号2015112004013考试课程名称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授课时间2015.9—2015.10周学时数3学分数1评语考核论题*儿童的依恋类型与其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成绩平时成绩任课教师签名:年月日考试成绩总评成绩注:1、本封面由任课教师填写,并与考试试题、答卷一起装订,写完评语后二周(以论文形式考试的一个月)内交二级学院研究生秘书。由研究生秘书做好成绩登记,在学期结束前,将单科成绩登记表交校研究生处。2、*栏,以撰写论文为考核形式的填写;综合考试可不填。3、学位课程总评成绩须以百分制计分。4、考试答题一律使用研究生处统一印刷的“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儿童的依恋类型与其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摘要:本研究的主题是探究儿童的依恋类型与其问题行为的关系。通过对178名儿童的追踪调查,对2岁的儿童进行实验室观察,对录像进行目标编码,并将儿童划分成四种依恋类型。在儿童分别到2岁、4岁和7岁时,让母亲填写《儿童行为考查表》。结果发现:安全型儿童在内隐问题行为和外显问题行为上都显著低于不安全儿童;回避型儿童在外显问题行为上显著高于安全型儿童;矛盾型儿童在内隐问题行为上显著高于安全型儿童;混乱型儿童在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上的得分都比较高。关键词:依恋类型内隐问题行为外显问题行为问题的提出依恋(attachment)是孩子与特定个体之间(最稳定的抚养人,一般指父母)形成的正性情绪联结。法国心理学家瓦隆指出,孩子对大人的依恋对于他们自身的心理发展是必需的。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依恋的形成。如果没有这种依恋心,宝宝就会感到惊慌和恐惧,甚至精神萎缩,这种影响会阻碍宝宝未来爱好、志向、人格等的建立。因此,孩子在0~3岁的婴幼儿期与父母建立良好依恋关系非常重要。对依恋的研究始于Bowlby,繁荣于Ainswortl时期。Ainsworh发明了陌生情境测验,把儿童的依恋划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三种类型。其他研究者在Ainsworth的分类基础上又增加了第四种类型,即混乱型。研究者们深人探讨了早期的亲子依恋对个体后来的社会适应的影响,其中发展精神病理学尤其关注儿童早期的依恋与后期的心理失调之间的关系。关于早期依恋关系如何影响儿童后期的心理失调,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提Bowlby从认知表征的角度做出的解释,另外一利就是Kobak和MikUlincer等人从情绪调节策略的角度所做的解释。Bowlbyt认为,从早期的依恋关系中,儿童会形成一种“内部工作模式”,即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表征。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个体早期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行为中起主导作用。婴儿的母亲或者养护者有不同的对待婴儿的方式,比如对婴儿的需求的敏感与否,忽视与否等,都会在无形中在婴儿的心理产生某种影响。内部工作模型还会持续地影响儿童今后的行为。形成消极的自我模型的儿童将缺乏自信和控制感,容易焦虑抑郁,而形成了消极的他人模型的儿童对他人缺乏信任,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容易愤怒并对他人表现出攻击行为。其他一些研究者则认为不同的精神症状与个体的依恋策略有关,研究者区分了两种典型的依恋策略。采取高度激活策略的个体通过在认知和行为上尝试唤起对方的关心和支持来缩小与对方的距离。这种策略使个体注意力集中到依恋的信息上,夸大那些引起痛苦的依恋线索,深刻体验到被遗弃的感觉,通过纠缠等行为获得对方的关注和支持。矛盾型依恋的儿童多采用高度激活策略,这些个体容易出现内倾障碍。采用去激活策略的个体主动地将注意力从与依恋有关的信息上转移开,否认依恋需要,尽可能地超然于依恋经验之外,避免亲密和依赖,在认知和身体上远离他人,从而导致漠视心理状态。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多采用这种策略,他们容易出现外倾障碍。与心理失调关系最密切的4讨论我们通过对儿童历时五年的追踪研究考察了依恋类型与儿童的问题行为之间的特异性联系。从总体上看,从2岁到7岁,无论是内隐问题行为还是外显问题行为,都出现了整体下降的趋势。但是无论在哪一个年龄阶段,各种依恋类型的儿童在问题行为上都存在显著差别。在四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和外显问题行为都是最少的;回避型依恋儿童的外显问题行为较多;矛盾型依恋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较多;混乱型依恋儿童的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都比较多。尽管由于本研究中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儿童的数目较少导致了有部分统计结果未达到显著水平,但是总体来看,这种趋势是非常明显的。这个结果与Bowlby的内部工作模型的假设以及Kobak等人的依恋策略的假设一致,也与国外的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它证实了早期的依恋类型与儿童后来的问题行为之间存在特异性的联系。然而,由于本研究的局限性,我们仍然无法回答依恋影响儿童的问题行为的内在机制问题,即依恋类型与问题行为之间的特异性联系究竟是由于儿童的内部工作模型不同导致的还是由于儿童的依恋策略不同导致的,未来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另外,本研究中被试的年龄处于童年早期,当这些儿童进人青少年期之后,他们的问题行为是否还表现出这种特异性,这是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5结论依恋类型与问题行为之间存在特异性联系。从2岁到7岁,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内隐问题行为和外显问题行为上的得分都要低于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在外显问题行为上的得分要高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矛盾型依恋的儿童在内隐问题行为上的得分高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混乱型依恋的儿童在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上的得分都比较高。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的、积极的依恋类型,后三种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类型。1岁以后,不安全型依恋的宝宝,会逐渐表现出社会和情绪上的退缩,依赖性强,不愿参加多人游戏,缺乏好奇心,学习兴趣不强,也不会为一个目标而努力。相反,安全型依恋的宝宝的社会性特征会逐渐显示出来:喜欢社交、好奇心强、自主探索、自尊自信等。在同伴游戏中,他们往往像个小大人、小领导,关注其他小朋友的需求,并且易受到同伴的欢迎;成年以后的他们,也更有能力应对压力、调节情绪,可谓心理健康而强大的正能量传播者。因此,在儿童幼年时期,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对于儿童形成良好、积极、健康的依恋类型十分重要。6参考文献1BowlbyJ.Attachmentandloss:vol.2.Seperation.NewYork:Basic,1973:1一4292KobakRR,ColeHE,Ferenz一GilliesR,etal.Attachmentandemotionregulationduringmother一teenproblemsolving:Amntroltheoryanalysis.ChildDevelopment,1993,64(1):231一2453MikulincerM,CKbachI,&IavnieliD.Adultattachmentstyleandaffectregulation:Strategicvariationsinsubjectiveself一othersimilarit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8,75(2):436一4484吴放,邹泓.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中文版的修订.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2).5BelskyJ,&NezworskiT(Eds).Clinic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