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1_第1页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1_第2页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1_第3页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1_第4页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1(根据记录整理,供参考)朱秀林(2009年8月26日)在这次编制苏州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最大的收获是:各职能部门、各学院(部)积极主动地关心考虑苏州大学的长远发展问题。下面,我就苏州大学的发展战略问题作一发言。一、关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思考截至目前,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983所,大致分为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研究生院的高校。其中“211”高校112所,“985”高校39所。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需要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它应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借鉴的桥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指出:“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2007年7月《教育部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了高水平大学的研究任务:第一,研究型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第二,研究型大学是自主创新的国家队;第三,研究型大学是培育和发展先进的创新文化的发源地;第四,研究型大学为社会提供强大有效的服务;第五,研究型大学要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要“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征可以概括为:学术大师汇聚,教师素质很高;学科水平很高,门类较为齐全;科研成果卓著,学术声誉很高;经费投入巨大,科研经费充裕;学生素质一流,生师比例不高;管理科学规范,杰出领导掌舵;办学特色鲜明,办学理念明确;国际化程度高,留学生比例高。教育部前副部长赵沁平认为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指标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足够的研究经费,其中纵向研究经费不能低于横向科技开发经费,同时科技活动经费对学校运行的贡献,能与国家对学校的教育拨款相当。这里科技经费对学校运行作出贡献的是转化为学校固定资产和人员费用的部分,一般来说约占科技经费总量的30%左右。二是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相当,或者学校折合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教师人数相当。三是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大致在1:2之间。四是产出足够数量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科技成果。我们可以通过投入、运行、产出三个视角分析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从投入来看,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集聚一流学术人才,吸引高质量的生源,吸纳充足的科研经费,拥有完善的教学和研究设施。从运行来看,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给予研究以较高的优先地位,通过科学研究培养高水平人才,拥有一流的学科和学科成长能力,具有卓越的领导,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从产出角度来看,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促成高科技转移,促进高科技园区繁荣,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教育部对研究型大学的各项指标进行了量化,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比例来看,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应大于等于60%,而苏州大学远没有达到这个数字。杰青是一个学校的未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数至少要达到5个,所以,队伍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除了上述数字指标外,更重要的是办学理念和思路:要有真正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要有办出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办学思路;要建立起名副其实的研究型大学的管理运行机制;还要有卓越的大学文化。这些软硬件部分与前面的指标体系都是高水平大学所必须达到的。二、当前我校所处的地位为准确把握学校所处地位,我们可以从横纵向来比较。横向上,与南京大学、郑州大学、西北大学和上海大学比较;纵向上,将我校现在情况与2006年进行比较。(一)整体竞争环境根据民间对大学的排名,苏州大学的排名总得分持续增加,但是全国的排名却有所下降。从总体环境来看,当前我国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呈现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局面。高校的发展是长期的,带有惯性的。(二)师资力量苏州大学最大的危机是人才危机,到现在为止人才危机还没解决,我们采取的一些措施,只是减缓了其下滑趋势,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应对这个问题。(三)教学情况在教学方面,我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个,不占优势。国家级教学名师只有今年新引进的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至今还没有形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物理学院的师生共同努力才获得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现有2个(中文和数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还没有,“十一五”规划教材现有28部。(四)科研水平1、自然科学类。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上看,2006年与2008年分别有1项,今年有2项;“杰青”目前没有;面上、青年项目2006至2008年分别为37、45、66,今年达到82项,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从横向比较,我们远不如上海大学。2006-2008年我校自然科学项目数及经费情况一直在增长;实际到账科研经费也在稳步增长。2008年纵向科研收入为6761.33万,横向科研收入1546.17万。从专利受理授权来看,苏大近几年获得的受理数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创新平台与团队的情况看,苏州大学与上海大学、西北大学等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从sci论文收录及被引用情况来看,由于苏大对这方面抓得比较早,与同等层次学校比起来我校始终处在一个较高的地位。另外,我们还在积极地争取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2、人文社科类。近年来,我校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我校获得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2项。我校在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获得的项目数在江苏省仅次于南京大学。2006-2008年我校文科省级以上项目数及经费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纵向和横向项目到账经费都达到了几百万,这说明我校和社会政府的合作非常活跃,值得鼓励。从在一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情况来看,我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8年有86篇。从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情况看,我校拥有1个教育部基地,4个其他省部基地,仅次于南京大学。从以上情况来看,说明苏大的人文社科在这几所大学中占的地位还是比较好的。另外,近年来,人文社科类博士后流动站也在增加,今年新增6个博士后流动站。(五)学科建设水平从学科的情况来看,我校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上落后于兄弟院校,这也是我校在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落后的综合结果。学科滑坡最核心的问题在于队伍建设。从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学科排名来看,我校的各个学科要排到前5名,任重而道远。(六)存在问题从当前我校所处的地位来看,我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包括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其中质量尤为重要,苏大拥有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教授的数量不多。2、人才培养。我校与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不在于规模,而在于人才培养的品质与质量。3、科学研究。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能力有待提高,科研经费短缺,学术研究原创性和创新性程度低,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不够。4、学科建设。优势学科有待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还要朝着高水平方向发展,新兴学科方向还有待开拓,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的力度不够。三、苏州大学的发展战略我校的中长期奋斗目标是。通过10—15年左右乃至更长时期的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具有学科、区域和国际化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成为区域内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冲击全国高校前三十强。我校中长期发展的主要战略是。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和教育国际化。(一)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战略1、顺天时。顺天时就是指我校要利用国家和江苏省的良好外部环境,特别是在国家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乃至向普及化教育的转化过程中,苏州大学要抓住机遇。尤其是当前在民办学院的竞争上,我校文正学院的招生形势很好,但是,再过几年,民办高校的招生可能会面临招生不足的压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天时”面向全国招生。2、乘地利。我校地处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区域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为我校带来新的优势和机遇。我校地处苏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要和苏州地区的政府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3、求人和。人才危机更要求我们讲究求人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处理好三种关系: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内部的关系。从求人和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建立起良好的体制和机制,谋求和谐,共同发展。从内部来看,我们要做到党政同心、上下同心、干群同心,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求和而上,共同发展。(二)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人才强校,首先要对人才进行划分。苏州大学始终强调三支队伍的建设,第一支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人才绝对不是局限在师资队伍上,我们还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即富有朝气、业务精、能力强、勤政廉洁的管理队伍;另外还要有高效率的支撑队伍。这三支队伍奠定了苏州大学人才强校战略的基础。1、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办学以教学为本,所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始终是放在首位的,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这又体现出人力资源和人力资产的问题。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教师都要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我们要引进高层次人才,苏州大学的新人要一代比一代强。当然还要积极的培养,我们一直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而培养要具有针对性,每个学院对师资的培养都要提出具体要求,不能放任自由。另外,从组织形式上看,由于学术大师目前在苏州大学毕竟还是少数,有学院(部)提出的“核心教授+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就是很好的创新。当然我们还要重视人才激励机制,要尊重爱惜,开创事业吸收人;主动培养,创造条件揽住人;宽容厚待,营造氛围塑造人;积极重组,投入感情凝聚人。通过这些方式来打造良好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在这次战略研讨会上,我们提出要对人才强校战略做一些战术调整:首先,引进人才要从以前“好的都要”调整为“从需要的中间选更好的”,因为我们的资源有限。其次,要重点培养和引进可以成为“杰青”和“大师”的青年人,这是苏州大学的希望。第三,要引进和培养一些战略科学家。苏州大学虽然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与一些同样历史悠久的名校相比,在德高望重的大师方面没有留下什么遗产。苏大的教授们要想在学术上有更好的建树,要获得很高的名望,就要加倍的努力。第四,要引进和培养未来新学科和新科技的贮备人才。现在我校的学科在同类型高校中并不占优势,但是如果我们瞄准目标,从现在开始准备,把目标锁定在十年或是二十年之后,到那时我们就能和其他高水平大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跑在他们前面。2、高水平的管理队伍。这是一所一流大学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建设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包括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育职员制度,建立管理人员职务职级系统,促进管理人员专业化。在抓好校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要抓好中层党政领导班子的建设,并以此带动全校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从校级领导班子来说,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观点,大学校长,第一是先进文化的代表,第二是社会道德的楷模,第三是大学里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精神领袖,第四是大学整个学科建设的总体设计者。我觉得这不仅是对大学校长的要求,也是对所有校领导的要求。我们都要向这四个方面去努力。从中层干部方面来讲,中层党政领导干部应具备浓厚的爱校情结、高昂的工作热情、奋发的学习劲头、严谨的工作作风、独特的人格魅力、谦和的人文精神等基本素质,要努力成为实干型、开拓型、学习型、专家型、复合型的管理者,从而为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建设高水平的管理队伍要注重以下几点:(1)明确定位。管理即服务,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师、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思想,要把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时时放在心上,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2)树立形象。管理者要树立形象,要做到文明、务实、大度、开拓、自律。文明体现在尊重教师,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务实就是要做实事,不要说得多做得少;大度体现了高知识层管理干部“知书达礼”的气质;开拓就是要在新的时代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千万不能沾沾自喜、作茧自缚,不注重学习校外的工作经验、高校间的交流、同行之间的交流;自律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自尊自重、不谋私利。(3)强化责任。管理者要有责任意识。在行使权力的同时要有承担责任的意识,两者要高度统一。责任意识包括一流意识、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敢抓敢管。(4)团队协作。团结的基础是共识;共识的前提是沟通;沟通的关键是理解;理解的底线是无私。有了这种团队协作精神,苏州大学无往而不胜(5)做“拼命三郎”。管理者还要有拼命精神。拼命精神要求判断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判断的标准应当坚持“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科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教职工和学生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学校整体实力的增强和学校长远的利益。3、高效率的支撑队伍。这是学校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要加大支撑队伍人才的引进力度,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学校的各个“中心”,像教学中心、实验中心、测试中心、动物中心、微积分中心等等都是学校有力的支撑机构。支撑队伍还包括后勤管理干部,后勤成立了民营化的教服公司集团,这是学校后勤一支重要的力量,学校将全力支持集团的发展并充分地用好它。(三)质量强校战略质量始终是生命线。高校间的竞争不仅是规模的竞争,而且是质量的竞争。如何把质量问题摆在一个正确位臵,我们有很多文章要做。1、教学质量。要狠抓教学质量,要注重精英教育。所谓精英,就是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领袖人才气质、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干出杰出工作的人。在强调精英教育的同时,还要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业务知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表达能力和健壮的体魄等。强调素质教育就是要树立通识教育理念,使学生经过大学学习,“怀着理想之心,带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走上社会,保持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不断增强对生命的感悟力。叶应该耸向云天,根却要扎在大地。我们的通识教育要引导学生尊重理想、尊重科学,善于探究,追求真理”,他们“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百姓疾苦”,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2、科研质量。科研要注重原创性,基础研究要顶天,应用研究要立地。当然,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应用研究包括很多基础的科学问题,科学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转化应用。我们要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估体系,树立学术规范和标准,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要有高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努力发表具有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要认识到研究生科研主力军的作用,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研究生论文评价机制,并注重提高研究生的待遇。3、学科建设。学科建设要择优发展,突出重点。各学院(部)、各学科要从各自实际及发展趋势出发,找准定位,使各学院(部)、学科各得其所,各有所为。重点学科建设要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4、重点建设。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要重点建设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现代光学与技术(信息光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放射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免疫学研究中心、骨科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软凝聚态物理及其交叉研究中心、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新药研发与安全评价中心、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南发展研究院、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红十字运动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当然,以上列举并未穷尽我校重点建设的方向。5、人文社科。人文社科任重道远,要密切关注地方经济、人文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争取自身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进程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在构建文化氛围、辐射文化气息、实施文化强校战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四)文化强校战略1、大学文化的重要意义。在现代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最核心的因素之一,要把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建设作为学校的发展战略,从学校文化精神中汲取力量。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除了一些用数据指标反映的“硬实力”外,还应着重建设“软实力”。2、什么是大学文化。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认为:由于“文化”概念的不确定性,教育界对大学文化的理解也有诸多解释,一般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大学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构成。名人轶事是大学文化传统中最生动、最具感染力与教化力的部分,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3、文化强校建设。(1)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体现在大学校风、学风中,尤其是大学的校训或办学宗旨,集中体现了大学文化精神。可以回顾一下我校的精神文化渊源:①我校前身之一东吴大学在建校之初,就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校训,并确立了“注重学业,培养品格,树立优良学风,提倡服务精神”的办学宗旨。什么是完人。毛主席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培养完人是一种理想主义。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曾提出,“从哲学上来讲,理想主义带有彼岸性,你可以尽可能地逼近这个‘彼岸’,但是你永远到达不了‘彼岸’。她‘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理想主义是‘彼岸’的一座灯塔,如果没有她,就无法照亮‘此岸’。”人要有理想,国家要有理想,大学更要有理想。大学的理想主义告诉我们理想中的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没有理想办学就失去了方向。解读校训我们看到:“养天地正气”给予我们力量,“法古今完人”指明我们方向。只有确立了自己的理想,我们才能做到“祈通中西、以宏慈善”;才能做到“正人心,救民命”;才能做到“笃学尚行止于至善”;才能做到“朴勤谨诚”;才能做到“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社会以教育而光明”;才能培养出“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社会之责任”三者统一的完人。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这就是我校的精神文化,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②张謇创办的我校前身之一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以“祈通中西、以宏慈善”为校训,要求学生“尊崇国体、恪守国法、义勇奉公、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敬学长、重公德、以求社会之信仰;坚守志、操习勤、耐劳累、养学艺、养成独立之精神;贵时间、重秩序、勉运动、节饮食、卫身体、洁衣服、整居室、养成自治之习惯;遵守校规,服从师训。”③1920年创办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办学宗旨,创办人和主校政的唐文治说:“吾国情势,日益危殆,百姓困苦已极。此时办学,必当以‘正人心,救民命’为惟一主旨。务望诸生勉为圣贤豪杰;其次,亦当为乡党自好之士,预贮地方自治之人才„„他日救吾国、救吾民,是区区平生之志愿也。”他深深感受到人才的重要、办学的重要,认为:“人才者,国家之命根也;学堂者,又人才之命根也。”唐先生对教育抱有极高的目标:“中国最要者,在造就领袖人才„„鄙人办学时不自量力,常欲造就领袖人才,分布吾国作模范。”且必须是“欲成学问,当为第一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为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他是最早的素质教育的先驱。“正人心”之所以重要,还因为“政者,正也。未有身不正而能正人者也,未有心不正而独能正其身也”,“人心正,而后有真正之学问,而后有真正之是非,而后有真正之人才”。由唐先生填词的《校歌》,也是对办学宗旨的继承和发展。“俭以养德,静以养心。建功立业,博古通今,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④1920年创办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以“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社会以教育而光明”为院训,以研究社会教育、培养社会教育专门人才为宗旨,开创了“终身教育”的先河,师生共同奋斗十年,培育了上千高级社会教育人才,至今,我校社教火炬仍灿燃,学院精神会永存。⑤1947年创办的私立江南大学,以“笃学尚行、止于至善”为校训,以“砥砺德行、发扬文化、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开创了民办高校学习的典范。⑥1929年创办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以“明礼仪、务实践”为校训,开创了开门办学、服务民众、勤俭办学的办学宗旨和优良校风。⑦创办于1904年的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则以“朴勤谨诚”为校训,以“注重栽桑、养蚕、制种、缫丝等试验,并改良旧法、兼授普通及专门学理,以扩充女子职业,挽回我国利权为宗旨”,开创了我国具有行业特色高校的先河。(2)名师文化建设。北大前校长许智宏先生在离任时的演讲中说:“什么是大学的文化,她就承载于一些名师们的传说和轶事当中。”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一所好大学必须有让学生感到自豪的“名师文化”。对于我校而言,人文社科承担着传承和发扬苏大精神的重要使命。宣传部门是名师文化的发掘者。在我校的校史研究文选中的人物有:国学大师唐文治、陈石遗、钱仲联,史学家柴德庚,化学家程有庆,教育学家陈礼江,蚕丝专家费达生、郑辟疆,江苏师范学院老院长刘烈人,著名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有机和生物化学家潘慎明,老领导吴天石,东吴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江苏师范学院物理学教授朱正元等等。但是,这些内容写得太少。遗忘得太早。我们要趁早收集名师文化、传承我校的历史文明。(3)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在科学研究方面,营造一个先进的科技创新文化环境是极其重要的。科学传统的形成需要长期积累,需要对科研过程中积累的人文素材经过“扬弃→筛选→积淀→形成规范→继承→发扬→变革”的过程才形成。这种具有自己特色的科学传统,有的凝聚成校训、所训、院训,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变成传统。科学传统对大学而言,比几个人才或研究成果重要得多。它是非物质的和人文化了的文化,它是无形的,却比有形的人和物对行为和治学有更大的制约作用。它通过感化、融化和同化发挥作用。一个好的科学传统能滋润和渗透到所有成员的心灵,使人们自律和相互熏陶,好的传统比任何行政法规更具征服力。科学研究需要好的传统,好的传统是科技创新的基础。(4)部门文化建设。各学院(部)、各部门都要有意识地加强部门文化的建设,使每一个工作单位成为团结、和谐、合作共事的“乐园”;各单位都要明确自己的院训、部训,各部门文化建设要彰显部门的职能特色,使之成为部门的“魂”和“精神支柱”。4、文化强校的战略选择与设计。实现文化强校,要求我们做好文化强校的战略选择与设计。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凝聚力设计。我们要加强校史馆、博物馆、东吴书画院等文化载体建设;我们要注重学术泰斗、大师、知名校友、著名领导事迹的宣传;我们要参照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通过校庆、开学、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提升文化内涵,激发师生爱校热情。第二,创造力设计。我们要尊重人性、崇尚公平,从学生角度看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注重学生创造文化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影响力设计。我们要在公众中树立大学鲜明的认知印象和良好的社会声誉。要维护校本部东吴大学旧址等重点文物建筑;注重校徽、校训、校标色系等文化标志的规范保护,确保对外传达文化信息的一致性;要开拓渠道扩大社会影响,今后在校长分工中要有专人负责公共关系。(五)国际化战略1、什么是国际化。“大学国际化”,就是大学面向世界发展的观点和主张。大学国际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引进”或“输出”的双向活动过程,将大学的改革与发展臵于整个世界中,在广泛吸取精华、借鉴外国先进大学教育经验和科技文化成果的同时,注重对外传播本国大学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能够在国际交流与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国际文化交流”列为现代大学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后的第四项基本职能。国际化不代表取消、放弃本土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也就有着不同特征的教育。教育的国际化不排除各国教育的本土化。当今世界,文化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意义。教育也是一样。正是因为教育具有民族性,才有国际交流的必要,所谓“根深”才能“叶茂”。因此,在大学国际化过程中,既要注重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做法,也要注重本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洋为中用,双轮驱动,增强中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2、为什么要国际化。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人才的国际化。二是国家的战略需求。不断提高的中国国际地位和自身现代化进程对大学国际化提出了新要求。例如:在经济上,需要有具有国际视野的人;在政治上,需要有懂得国际规则的人;在文化交流上,需要能够参与不同文明对话的人;在科技领域,要有走在科技发展前沿的人。总之,没有实际一流的大学就不能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国。三是大学自身发展的要求。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成功的国际知名高校,高水平大学与国际知名大学是辩证统一。对于任何立志成长为一流的大学,都不可能将视野和思维封闭在本国范围之内,必须走国际化发展之路。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全球化残酷的事实,如果不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哪怕这个国家规模再庞大,人口再多,幅员再辽阔,永远只能充当国际分工中的‘小配角’,为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大脑国家’打工,始终摆脱不了作‘别人手脚’的被动乃至依附的状态。”3、教育国际化的核心问题。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指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也就是要用国际化的指标来评判学校的发展。这个指标体系是按照国际标准,按照国际一流、主流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法、教学理念的评价标准。我们的课程体系、培养体系、评价体系都要参照国际标准,与国际接轨。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也要在国际化的视野下制定规划。4、国际化举措。(1)人才队伍国际化。第一,加大引智力度,积极引进国(境)外高层次人才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每个学院(部)都要有相当数量的外聘教师,最后要达到教师总量的10-20%。对于按照国际标准招聘的人才,在为他们提供丰厚的待遇之后,也要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进行评判。第二,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培养,鼓励教授利用学术休假赴国外访学交流。适时组织专业教师培训班赴国(境)外培训学习,使所有中青年教师都有在国(境)外大学学习工作的背景。第三,建立各级管理干部培训制度,对管理干部进行国际知识、国际礼仪和外语能力的培训,适时组织赴国(境)外大学学习,提高管理服务过程中的国际交流能力。(2)人才培养国际化。第一,“走出去”。设立学生出国交流基金,鼓励学生利用“2+2”等项目出国学习。若干年后,使我校50%的毕业生都有海外交流的背景。设立研究生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基金,积极与国外大学开展研究生共同培养项目。第二,“引进来”。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提高层次,扩大规模,要有相当比例的留学生攻读学位,使外国留学生总人数达到在校生总人数的10%-15%。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引进原版教材,建设一批用双语或全英语教学的课程和专业。今后5年内,理、工、农、医、生命科学、经济学及法学等专业的主干课程要有足够师资开设外语或双语教学课程。(3)科研国际化。第一,采取与国(境)外大学或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实验室、研究所等形式,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积极支持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争取获得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第二,积极利用国外研究成果和资金资源支持,吸收国外科研人员参与研究工作,同时注重科研成果的国际化推广和应用。第三,鼓励并支持举办学术论坛、学术研讨、国际会议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赴国(境)外参加各类国际学术活动。(4)建设境外校园。韩国大真大学在苏州大学办了一个分校,苏州大学也可在其他学校(国家)办苏州大学分校,或者分院。每个学院都要与国外大学交一两位“高水平朋友”并保持长期友好的关系。我国首个境外分校——“老挝苏州大学”正在积极筹办中。要把“孔子学院”办好,将苏州大学的“孔子学院”办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孔子学院”,扩大我校的海外影响。(5)营造良好国际化氛围。第一,加强与海外校友的联络。以学校110周年校庆为契机,加强我校海外校友会及海外基金会建设,扩大学校影响。第二,推进校园多元文化建设。在校园硬件设施、宣传材料、各类标识、软件服务等方面国际化,形成环境优美、开放兼容的文化氛围。第三,国际化可局部先行。有些学院(部)和学科可率先走向国际,进而带动全校的国际化进程。第四,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要充分利用苏州市对外开放的信息、资源,将苏州的国际影响引入苏州大学。三、苏州大学“十二五”发展展望(一)发展方针第一次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的发展方针是:“稳步发展重质量、突出重点强内涵、分类管理促活力、优化资源增效益”。本次研讨会我们提出对原发展方针作一些调整,即:“科学发展上水平、突出重点强文化、分类管理增效率、优配资源促活力”。(二)战略重点1、实施“五个一”工程,实现五大突破。今年,学校提出了“五个一”工程。通过五年左右努力,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特别是从海外引进)特聘教授100位左右;每年在sci源期刊和人文社科一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达到1000篇;每年申请获得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0项;重点建设好“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funsom)”、“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现代光学技术平台”等10个左右开放性、综合性、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平台;每年实际到帐科研经费达1个亿。在“五个一”工程的引领下,我们要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在973和86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及创新研究群体、国家重点实验室、science或nature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国家科研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等五个方面均实现零的突破。2、优化校区布局,提高办学效益。“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科学确定校园整体规划和各校区功能,尽早完成独墅湖校区建设任务,整合各校区资源,加快建设公共资源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配臵合理、设施完备的教学科研用房。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初步建成整合学校所有信息的数据平台和办公网络,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改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校园的各种基础设施要能很好地满足学校运行的需要。(三)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要争取尽早获准成立研究生院;二要圆满完成建设第三期“211工程”项目建设任务;三要争取学校的学术声誉有显著提高,社会影响力有显著增强,有形和无形资产有显著增加;四要争取更多“开源”,尽早改善学校财务状况,使教职工的收入明显提高、身体更加健康、心情更加舒畅。同志们,2006年第一次发展战略研讨会的主题和要求是“凝聚人心,振奋精神,认清形势,谋划未来;正确认识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谋划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本次发展战略研讨会的主题和要求是“审度时势,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确立战略;正确把握形势任务,加速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我们相信,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谢谢各位。第二篇: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提纲1下属单位参考提纲一:“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提纲一、单位概况单位历史沿革、经营范围、管理体制、治理结构,近三年主要经营指标、资产规模指标等。二、单位发展战略分析1、单位经营发展外部环境(1)国家“十二五”宏观环境展望,未来国家经济、货币政策、行业政策分析;(2)“十二五”行业市场环境分析;(3)基于本行业经营环境分析,判断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2、单位经营发展内部环境(1)单位内部经营现状及在现有基础上对本企业“十二五”展望;(2)单位内部现有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能否满足“十二五”发展需要;(3)基于现状分析单位在“十二五”期间的行业经营、发展环境,判断本单位自身的优劣势和发展机遇;(4)基本确定本单位在本行业本地区的行业定位。三、单位发展战略定位及“十二五”发展目标1、定性战略目标。“十二五”本单位要成为本行业怎样的单位。[单位宗旨、单位文化(单位价值观、单位精神、单位形象)]2、定量战略目标。资产、营业收入、利润等经济指标。战略定位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好高骛远,应切合实际。四、实施战略的保障措施1、外部支持(1)政府政策倾斜。(2)集团政策的支持。2、内部支持(1)财务战略通过财务战略定位,科学判断“十二五”期间货币政策、利率政策走向和企业经营趋势,有效控制财务风险易发点,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如。确保资金保障、相对稳健、注重盈利。(2)组织战略通过组织战略本单位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定位,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提出作为发展集团一员,与兄弟单位之间的关系模式建议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3)人才战略(薪酬政策、用人政策、考核政策、培训政策)(4)对集团管理模式的需要。等等特别说明:1、以上提纲作为参考,应结合本单位实际,突出各自重点,制定符合实际又有前瞻性的战略目标。2、本集团下属单位行业跨径大,行业背景各不相同,可不拘一格采取不同的规划文本格式。3、欢迎为集团提供创造性的建议。4、编制方法。理论上有swot分析法、竞争力对比分析法、情景分析法、模型分析法等。可以适当选用。5、本提纲适用于监理、传媒、咪表等经营公司参考。第三篇: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华彩咨询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十步法一、五年规划体系溯源众所周知,五年规划这个体制,是从苏联传过来的,苏联当时为彻头彻尾地实施计划经济,为了实现理论对实体的高屋建瓴的把握和指导,有意识地消除在供需过程里面的浪费,信息不对称,通过对系统完全地人为干预和设计,来实现系统的高效和完整,通过各级环节相互咬合的运作,使供与需之间处在均衡的状态。可是这种努力,因世界的多变性,因系统中充满了的不确定性,往往会最终遭到失败。但尽管如此,当社会主义国家彻头彻尾地用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社会生产的大统筹的时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外在的不确定性、波动性,取得了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的巨大成就。但事实上,这种人为设计的社会系统从来不可能像机械系统那么完整,那么贴合,所以计划经济无论它有如何强大的力量,系统本身的不确定性是没法克服的。而且当一国作为一个小系统,虽然你进行的是计划经济,而你周边的很多大系统,搞的是市场经济,并且小系统和大系统之间,又要发生物质交换,又要发生经济交流,在这个情况下,就会输入很多不确定性,输入很多风险,进一步会对你的计划体制产生破坏,使你内部的可控性变得脆弱,这也是最终计划经济体制无法在苏联运行下去的一个内在原因。中国就是从苏联把五年计划这种治国方法学过来了,并且在中国生根发芽。刚开始有周恩来、陈云等老一辈领导人推动它的落实,后来成为整个国家每一届新政府形成以后,换届选举以后,或者连任以后,一个总体的施政纲领。五年计划既是给各级官员、部委交一个底,这五年统筹的打法是什么,本届政府要实现怎么样的目的,也是给全国人大代表,各级政府一个总体的概念,给企事业单位一个总体的概念,给国民一个总体的概念。围绕着这么一个五年规划的成立去排除与这五年规划不相吻合的一些波动性。在一段时间里面,建立起来相对的稳定性。1.企业的五年规划就是对国家层面大五年规划的一个有效的承接2.五年规划体制有利有弊第2节战略规划中必须关注的几个要点在具体做规划时,有几个实用技术请务必注意,这方面很多公司因为不注意不重视犯过没必要,但代价很沉重的错误:使用摇篮法;做五年规划,就得先做十年乃至二十年战略规划,象中航工业这样需要独自打造一个飞机制造工业体系的,或中国汽车产业主力军,恐怕还得打造三十年乃至更长的战略规划。一个很长的战略规划未必能够按你所想逐一实现,但它提供了一些基本判断和方向,换言之,它是一个摇篮。如果大趋势,方向和你的十年二十年战略吻合,那么,你的五年规划短期只要做些滚动修正,再规划时公司也有一个大的摇篮,指出相对清晰的一个方向;但如果环境和趋势巨变,构成长期战略规划不再可靠,那么这个摇篮就被放弃,立即需要打造一个新摇篮,作为摇篮里的孩子的五年规划也就不言而喻的要推翻重来。所以有很多企业五年规划就做五年,这是不可取的。另外,你得非常清楚,摇篮战略主要是赌方向,赌趋势。五年规划里面既有核心能力培养,也有符合摇篮战略的期权能力培育。战略规划至少要实现四个层次的目标:明确短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明确10-20年的方向;确定十二五战略总体规划(包含集团整体,总部,子集团,业务单元);确定具体的经营计划和预算,尤其要战略短期内能解决某些热点问题(大红枣效益)激起变革热情。简单的说就是。长远规划导方向,短期规划促变化,促成变化跳台阶,蛙跳发展谋新篇。在战略规划的同时,大力调整大家对战略的认识,对战略管理的理解,对规划和实施中差异的感知和把握,对战略规律的把握应用上下功夫,在相关的心智模式的调整上下功夫。一句话,不仅要改变企业在战略规划的物理结构,还要力图改变企业在战略规划上的心理结构。采用常态战略规划课题+本集团个性化战略课题的方法。战略既有大家都一样的内涵,比如远景,目标,发展路径,资源配置。也有每个公司各自的问题,是家务事,但不能不说重要,因为战略就是事关全局的东西,没有标准的战略,只有结合各个企业的战略。比如有些企业总经理和董事长不合的问题就是个战略性大问题,国资委一刀切的政策恰和对某个企业伤害很大,需要战略营销,这就是个大问题。集团战略规划遵循以下十个步骤,当然步骤之间还会有一定的交叉和来回震荡,这都是经常做规划的人,需要注意的。集团战略规划十步法;第1步:战略诊断操作指南:对战略本身的评价;对战略方法论的评价;对战略敏感度分析;领导人因素;企业组织智商分析;战略认识论的评价;战略偏好即文化分析。第2步:分析与预测要对战略经营环境,即各种环境因素的状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对公司当前内部资源及能力进行剖析,明确公司可以把握的机会和环境因素变化可能产生的威胁,相对于现实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在构建公司核心能力目标的前提下,使公司制定的战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且这种机制有对月、季、半年和全年计划执行及环境变化的评估,每年对公司战略规划(如三年或五年)进行滚动式修订,使公司战略和年度计划具有对环境的内在的自适应机制,并在年度计划运行控制过程中及时跟踪环境的变化。第3步:战略任务操作指南:历史回顾;现状及展望;八个层次的战略任务;战略任务的关联性分析;战略任务底限描述;战略任务对战略方法论的要求第4步:重大战略课题研究比如说整个集团的发展方向可以采用怎样的模式,我们的资本运作该怎么来做,我们现在在产业组合上,碰到哪些问题等等。既有公共的课题,也很可能有该集团特有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该集团认为总是收购的企业归属感没法保证,怎么办。还有经常出现低成本收购高成本整合的问题,这种问题怎么保证等等,像这一类的课题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一连串课题的研究打开了整个集团战略规划的大门再次是对所有已涉及的产业板块以及可能潜在要进入的一些产业板块进行研究,尤其是对它的关键成功要素进行把握。这时候母公司就再也不能装聋作哑,认为子公司它这个产业是很个性化的,我可以不去懂它的行业特点,我们只要做好行政就可以了。这样一些迷思必须把它去掉,母公司必须要知道,如果过去你装聋作哑的,没有去理解子公司的特点造成了你集团战略与子公司战略之间的两张皮现象的话,那么今天你必须深入去理解子公司的行业特点,关键成功要素。我未必知道你的细节,但是你的大的规律、趋势,我必须知道。操作指南:常见课题:治理,决策,分配,领导力,组织,文化,执行力体制性课题:政体,国体,向上营销,软实力,治理,激励,供应链控制,其他发展性课题:多元化,金融,产融结合,并购,联盟,国际化,管理性课题:组织,流程,团队,运营,文化约束性课题:弱点,盲区,非优势领域,不适应,能力衰退,壁垒消失,特殊关系,特殊任务,特殊政策,特殊事件其他影响战略成功的重大因素课题创新,远见,战略赌注与安全网,优势剖析,理解与认识第5步:战略思考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它们是企业战略制定和评估的依据。一个良好的宗旨陈述应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应该明确企业是什么和希望成为什么;在战略上允许企业创造性地发展,而在战术上限制企业进行一些冒险行为;使本企业或机构有别于其他同类型的企业或机构;应指出作为评价企业现在和未来活动的框架;陈述应该准确明白,易于被整个企业或机构所理解。操作指南经营哲学刷新盲区,假设,隐形前提,边界,局限,新模式,新战略构建,新趋势,战略认识论调整战略焦点,敏感度,偏好,任务战略实施战略强度,复杂程度,转型程度,实施难度,长度的认识规律与本质一般,特殊,本企业,近年战略敏感度管理战略偏好管理第6步:集团整体体战略方案设计从实际操作角度分析,集团整体战略方案设计应注重以下八个方面:1.公司战略规划的滚动实施和公司动态成长的结合2.领导层对未来的设想与企业核心价值的结合3.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体系之间的有机结合4.形成产业整合优势与子公司高质量运营的结合5.公司战略规划与国家产业改革政策的结合6.发展思路与市场竞争环境的结合7.远景、发展战略与核心能力的结合8.员工发展与公司战略方向的结合整个集团将往哪里去,最终应该成为怎样一个角色,各个子公司在其中大略扮演怎样的角色要有一个说法。在形成多个可选择的整体战略方案时,我们注重用构建的方式,用规律的指导,把握核心趋势,同时用可参考标杆。在这一步操作时,我们特别建议进行多个层次的战略研讨会。第7步:集团,总部,子集团,业务单元战略规划总部和子孙公司共同负责研讨和选择集团整体战略,主要涉及集团公司或者多元化经营公司的根本和长期的决策,注意一般这里需要应用情景规划,第8步:集团,总部,子集团,业务单元经营计划体系整体包括:远景,发展哲学及长期目标体系发展模式资本运作战略产业组合战略,公司应该进入多少行业,公司应该进入什么行业或者说将自己的资源投入什么行业,重点支持什么行业;横向战略--打造强势集团;集团能力体系,集团整体能力,总部能力,子集团能力,孙公司能力集团层面战略战略集团层面组织,流程及其他支撑体系这个选择做完了以后我们进而来形成根据以上形成总部的战略,当然这个战略仍然不是那么事无巨细的战略,大约是个战略的梗概、一个骨干。(2)总部战略规划所包含内容:总部在集团中职能定位总部组织建设总部能力拓展总部战略管理焦点总部资源与平台搭建职能战略组织,流程与其他支撑体系要保证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各种职能战略的配合实施,从资源配置和管理控制的角度充分保证经营战略的实施。其基本作用表现为从各自的角度对经营战略起全面支持作用。(3)子集团层次战略规划所包含内容:基于集团战略的板块战略板块战略指引下的产业整合公司整合产品与服务整合板块发展战略业务单元组合各个业务单元经营重点各个业务单元经营战略职能战略组织,流程与其他支撑体系(4)孙公司层次战略规划所包含内容:业务单元战略是在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经营管理某一个战略单位的战略规划,是总体战略之下的子战略,为企业的整体目标服务。因此,业务单元战略更加考虑企业如何在特定的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比如,如何发现新的商机,以及在什么样的市场和什么时候推出什么样的产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等等。业务单元战略要思考企业在市场中的自我定位以及取得竞争优势的方法和在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中所采用的不同策略等等。该层次的管理者需要努力识别最稳固的同时也最有盈利性的市场区域,以发挥其竞争优势。如果从战略构成要素的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的营造与竞争优势的建立是该层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实施保障工程战略实施与管理第9步:集团各层次长中短期经营计划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的转换和控制机制在集团公司战略规划架构下,每个目标被分解为层层衔接的行动计划,每个策略细分为子策略,子策略有子目标,子目标有子计划,所有计划都分派给既定团队或业务组。所有的子计划汇合而成公司的主计划。子公司、分公司的主计划汇总而成集团公司的主计划。如果主计划不能实现组织的宗旨和所有战略目标,那么应该有选择地反馈回部门和团队,寻求修改子计划,或管理层重新整体平衡公司战略,优化业务计划,直至组织宗旨和各层目标得以保证。每个部门每个团队都必须根据被赋予的战略指令来制定其目标和活动计划。强调战略规划从业务主管和团队领导开始,他们负责拟定其责任范围的长期业务计划,目标是培养主管对其负责的业务活动有一个长远的考虑。人员计划是比较敏感的,各部门的长期人员计划由部门经理来拟定。长期计划的第一年从预算开始,强调主管们同时做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以保持长、短期计划的一致。年度经营计划把公司战略规划具体化公司在做到实现目标、控制风险和分配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在年度内具体落实公司的战略经营计划,特别是依据年度经营计划和年度可分配资源建立的公司全面预算控制体系,把各项目标及资源落实到各项职能和事业部,并通过进行月、季、半年的定期滚动的风险评估和计划及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核,把年度经营计划进一步落实并纳入控制,由此形成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有效的控制体系。把战略规划和年度内经营风险的评估结合起来,并综合考虑年度内可支配的资源分配与资源变化预测,制订出符合战略规划目标的年度经营计划,包括年度目标体系、战略措施、主要资源分配计划、职能计划和事业部计划。在此基础上编制支持实现年度计划各项指标的预算控制体系。为使年度经营计划及目标得到有效执行,在年度计划的运行控制进程中,对半年、季度和月计划按预算进行评估和指导,根据年度内环境的变化,定期对年度经营计划的阶段性目标和预算进行修正,年度末对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审核。为保证战略规划的有效性,公司需在对战略经营计划进行审核与回顾的基础上,重新评估公司的战略经营环境和内部资源,从而对公司的战略规划或规划进行修正,如此循环往复,使战略规划管理形成对环境的自适应性机制。第四篇:展望“十二五”建筑业发展态势展望“十二五”建筑业发展态势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一、建筑业发展的背景和环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我国众多行业当中建筑业的发展是比较有特殊性的。在这三十年里,行业的发展总是有起有落,但建筑业从总体的形式来讲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我们分析有这样几个原因:一个是我们国家快速的城市化;二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三是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四得益于我国持续多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城市化能够拉动基础建设进而给建筑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对建筑业最有利的支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到了2008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5.7%——就是说我国全部居民当中有近一半生活在城市当中,城镇的就业人员达到了39%,全国城市总数还在不断提高,这是中国建筑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支持了大规模的建设,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2.4倍,年均增长6.5%。200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2698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年均增长8.6%。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现在很多方面,从建筑业的角度则更多的体现在住型的改善,而这其中所带动的建设我们每个人应该都有切身的体会。这三十年里每个人都能看到身边的变化——我们的居住地从村转到了城市,我们居住的面积从小到大,我们居住的房屋从不配套到配套,从功能不完善到完善,从没有环境到有了环境。可以说正是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对住行的要求不断提高。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发改委组织若干个部委研讨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当时确定了四个部门——石化、电子、汽车、建筑。为什么选这四个行业呢。——这是基于国家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判断。在90年代初的时候,国家预计未来能够拉动未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占居民消费最大比重的一个是汽车,一个是住宅。现在看来当时的判断还是很准确的。电子信息、住宅、还有汽车,在当前已经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国家持续多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有三驾马车——出口、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我国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始终投入较大,业内有一个指标叫固定资产投资率——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这么多年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基本上是在40%甚至是60%的水平,其中很大程度是国家在投入。在2008年国家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四万亿人民币,强力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带动地方巨量投资。二、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建筑业在这三十年里,从原来完全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分配任务、统一分配利润水平、统一物资调拨的行业,发展到今天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里简单地说几个方面:第一,建筑业的规模年年创产业新高;第二,建筑业的支柱产业作用日渐凸显;第三,建筑业的建造能力大大增强;第四,建筑业不断拓宽市场领域,国际市场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不仅建筑业规模这些年是递增的,而且就每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增速来看也是递增的,“九五”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速是11.2%,“十五”时期是20.2%,“十一五”时期预计的是25%;“九五”时期的建筑业增加值是6%,“十五”时期是9.5%,而在2006到2009年达到了21.15%;“九五”时期建筑业总产值增速为15.8%,“十五”是22.5%,2006到2009年的增速与“十五”期间基本持平。从1991年到2000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建筑业产值的总体趋势是增长的,但增速有限;2001年以后增速明显提高,到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22.5万亿,建筑业总产值达到75863亿,建筑业增加值达到22333亿,有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50多万家,从业人员达到4000万。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当中起到了支柱作用。到2009年,建筑业在全国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从1978年的3.8%提高到了6.66%。应该说,建筑业在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中是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因此业内一直感到不平,认为对建筑行业不是很重视,但客观上讲建筑产业应当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建造能力大大增强。可以说,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建造能力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前,国内所有的工程项目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而且我们这些年还建造了一批在国际上都非常有影响力的建设项目,包括奥运会工程、一些难度非常大的铁路工程和海上长距离的桥梁工程。中国对外工程承包的发展趋势和整个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是相一致的。2000年开始,我国的对外承包开始增速加快,到了2005年,增速进一步加快。在这个过程中,建筑业的对外承包,无论是拓展的市场领域,还是承包的市场规模,抑或是工程的层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承包的十亿美元以上的大工程在不断增加;我们的市场领域从传统的亚洲、非洲逐步向南美、欧洲、北美渗透;我们承包的专业结构工程不断的增加。三、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基调的判断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基调的判断,从简单来说就是三句话:首先,我国“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未来,在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仍然需要保持经济发展的速度,“十二五”时期国家一定要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完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次,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但仍不能脱离传统产业发展。就是说我们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但是必须通过调整现有的产业基础来实现。第三,更多的实现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客观上不允许大起大落。这也是我国保持稳定发展的一个前提,未来我国要更多的依靠经济内生的动力来促进经济的发展,逐步弱化国家的作用,但是短期内国家不会让固定资产投资发生剧烈波动。在这个基调下我们看建筑业的发展前景:从整个市场来看,我们继续看好。从产品来看,未来建筑产品的品质会有很大的提高。从产业的组织来看,未来的主要趋势是“融合+分化”,其中融合是彻底冲破计划经济时代产业的分割,以产品为龙头来整合产业,使之成为一个真正优化的产业组织;所谓的分化是在以产品为龙头的前提下更多的强调专业化,只有高度的分工、高水平的专业化才可能有更好的融合,两者并不矛盾。从企业来讲,每一家企业走到今天都不容易,面对未来的发展,每家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发展战略。企业要往前看,国际需要什么,老百姓需要什么,什么是行业最顶尖的产品,什么是产业最顶尖的管理,作为企业的领导人一定要成竹在胸。要确定自己的定位,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在一段时间内去贯彻实施自己的发展战略,然后才能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建筑业里有些企业走出来了,有些企业逐步没落了,这中间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战略和没有战略大不一样。未来的建筑市场,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稳定而繁荣。在这个基本判断之下,市场的亮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区域发展。过去更注重的是部分城市的发展,是东部地区的发展,现在有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等计划,但是未来我们一定要重视区域发展的战略,目前有很多企业已经进入到这个潮流当中去了。未来的地区发展会主要围绕平衡发展,所谓平衡发展就是指我国的东、中、西部——这些经济发展差异比较大的区域平衡发展,这一点在中央和地方的认识都是一致的。要注意到,自2009年以来国家密集的出台了一批地区发展规划,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等。所以区域的发展将会是一个热点,这是因为区域发展必然带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个方面。优势发展。各地区的发展必然会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人文优势,选择合适自身的发展方式,以实现地区优势的最大化。建筑企业必须要掌握当地的发展特点、市场需求,才能够在该区域站稳脚跟。1、公路、机场。到2008年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368万公里,约为美国的一半;2007年我国年飞机起降为175万架次,运送旅客18亿人次,同期美国是986万架次,运送旅客74亿人次,是中国的四倍。因此,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大潜力的。2、城市轨道交通。到2009年底全国共有25座城市获得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审批,预计到2015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将达到1700公里,2010年到2015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总投资会达到一万亿元以上。3、住宅。在不同的地区,住宅发展的潜力是不一样的。就总体来讲,当前全国城镇居民平均住房面积是27平米,成套率为百分之八十一。但是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对住宅的需求还是有潜力的。这个潜力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城市化。城市化带来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住宅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城镇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第三个方面是投资需求。在我国目前投资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风险较低的房地产投资是不可避免的。另外,国家承诺到2012年要解决1400多万低收入人口的住房问题,这必然会带来大量的建设需求。4、产业结构调整,新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带动建筑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也必将大力的推动建筑业的发展。5、能源和资源调配。从国际上看,我国是一个能源和资源很匮乏的国家,很多资源需要从外国输入;从国内来讲,我国的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在国内也需要大规模的调度。而要实现资源的运输调度,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还可以从其他的方面来看:第一,从土地开发的层次来看。我国主要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土地开发仍集中在土地表面和地下浅层次的开发,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土地深层次的开发。第二,从人均基础设施用地规模来看。和发达国建相比我国人均基础设施用地规模还比较低,存量建筑产品的质量比较差。第三,从城乡之间的建设差距来看。在发达国家,城乡之间基本上不存在建筑差距,但我国目前的城乡差距还很大。四、“十二五”时期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要点重点问题一,全面提高建筑品质。过去因为经济实力的关系,我国的建设规模大但品质低。今后,建筑行业的规划水平、设计水平、材料水平都要有所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建筑中使用的水泥钢筋在强度和标号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当使用强度更好标号更高的水泥和钢筋,提高建筑品质。重点问题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之一,就是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结构。未来随着我们对建筑质量需求的提高,建筑功能要求的增多以及不同区域对建筑的不同要求,建筑业必须要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产业结构调整之二,形成龙头企业,支持一批大型建筑业企业向多产业、综合承包、建筑开发一体化、资本实业运营一体化的高端运营方向发展。建筑业不能再像现在一样只是在一个平台上没有立体感的维持下去了,要行成一个有高有低、有总包有分包的立体的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之三,发展中小型建筑业企业。这方面是建筑业的一个弱点,未来建筑业不是高素质企业承包低素质企业干活,层层分包成本和利润层层扒皮,而是专业化高效率,中小企业要有所积累争取可持续发展。不因为采用总分包增加成本,而是要降低成本,中小企业也应当与高技术相连接,同样有广阔的技术应用空间,同样可以承载高技术设备。产业结构调整之四,促进工程建设各个环节间的整合和融合。重点问题三,推动建筑业节能减排。在这方面我国面临非常大的压力,国家领导人对此也十分的关注。重点问题四,开拓国际市场。可以预计我国未来的建筑市场稳定繁荣,但是建筑业的增速并不乐观,绝对的规模在增长,但还要保持当前的增速会有些困难。所以建筑业要拓展市场空间。重点问题五,解决行业人才瓶颈问题。建筑业在人才方面面临两大瓶颈:一个是高端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紧缺,另一个是普通农民工短缺。现在的建筑业不要说高端人才,就是农民工的用工形势都很严峻。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大多不愿从事建筑行业,当前建筑工人这种低收入、长时间大体力劳动、体制外没有福利的状态是很难持续下去的。未来,建筑工人的职业化应当是行业的趋势和潮流。重点问题六,推动行业建造技术进步和工业化。建筑产业工业化的问题提了很多年,在新时期下,我们还是提倡建筑业要工业化。重点问题七,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重点有两点:一是要严格约束政府行为;二是完善交易机制,保证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打破地域和行业的市场分割垄断,都是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第五篇:“十二五”时期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展望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http://“十二五”时期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展望厉以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在谈之前,首先要认识到一点,在世界经济中,中国经济是首先复苏了。首先复苏意味着什么。首先复苏至少可以讲其他的国家还没有复苏,或者没有完全复苏,而中国经济的首先复苏,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商机。我们有更多的商机,正是我们首先复苏所带来的。但是,要使这个商机持久的话,就必须调结构。当前调结构问题的重要性,就是其他的国家经济还没有复苏,我先复苏了,我就能够通过调结构、通过品牌、通过制度创新来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在这个背景下,人家都复苏了,我们就缺乏了这种机会。常言说得好,“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机遇,大富靠智慧”。我们既然要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我们要大富,我们每一个企业都要大发展,因此固然需要拼搏,固然需要抓紧机会,但最重要的需要大智慧。这种大智慧要考虑我们今后的经济战略在什么地方,我们发展的战略到底在哪里。我们看到,一定要走扩大内需的道路。因为投资带动增长,这是创造中坚需求,只有消费带动的增长所创造的才是最终需求。那么,出口也能够创造最终的需求,但是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投资和消费共同带动上。扩大内需当然有投资方面造成的需求,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消费方面造成的需求。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展望今后的几年时间内,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什么地方,中国经济的动力应该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产业升级,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刚才讲过了,这是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能够发挥我们的优势。过去认为我们有外需,那就能够拉动经济发展。但是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外需,也应该在自主创新的前提下来进行。根据现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讨论,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在科技方面所要做的。一、新能源。如果没有新能源,其他的带动都不如它。因为新能源可以把整个汽车工业带动起来,有了新能源以后,交通运输和其他的方面才能够带动起来。二、新材料。因为新材料将带动房地产业全行业的改造,新材料也可以带动设备制造业全行业的改造。所以,新材料的影响力同样是大的。三、生物科技。生物科技不仅对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医药业重要,而且对于医疗本身可能都是一个变化。因为生物科技在进一步发展,人的寿命将会延长,健康情况好,而这个需要量很多。四、环保产业。环保产业一定要看准,低碳化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来看,但是低碳化本身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可以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比如说碳回收技术。五、互联网。互联网要走数字中国的道路,这样我们各方面的效率会提高,而且会刺激很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六、工业设计和创意。没有创意就没有设计,首先得有创意。制造业方面同样可以走在前面,因为我们搞新的创意、新的设计,所以这就构成了自主创新。除了自主创新,第二个要谈到注重当前的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加速了城镇化,中国城镇化进程很低。解放了60年,解放初就有20%,经过60年的工作,我们的城镇化也只达到了45%左右。这对于中国扩大内需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一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加快城镇化。假定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30年之后,中国的城镇化率可以从现在的45%左右提高到75%左右。提高到75%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当时如果我们的人口是16亿的话,那就意味着1/4是是农民,而12亿城里人。30年以后,城镇化速度还要进行提高。就算75%,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不容易,不容易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提高1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意味着有1000多万人要进城。除了劳动力,还有老人、家属、孩子,还有刚出生的孩子。大城市都容纳不了,甚至省会城市都不可能容纳得了,而更大量的是县城和镇,这就是每年1、2千万人要进城。住房建设、公共设施、道路、水、暖、电、学校、医院等其他的公共文化设施,全世界没有这么大的市场。中国的城镇化是中国潜在的最大的市场,每年要扩展这么多,这可以带动多少人就业,又带动了多少企业能从当中得到商机呢。我们今后5年,正是城镇化加速的时期,这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第二点。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点在哪里呢。就是正在进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979年,农村搞了承包制,但是山林没有搞,为什么。因为当时刚改革开放,政府对于老百姓不信任,如果林地都承包下去了,结果发生了砍树的风潮,在这种情况下,你把土地包给我了,你收回我们就没了。所以,出现了紧急刹车。农村的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迟了,推迟到了20多年以后。21世纪开始的时候,在福建、江西就开始试点,效果非常好。2008年6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决定,林权改革。改革开放前3年是农田承包制,改革开放后30年是我们的山田承包制。后三十年的开始是山林的改革,有的是200亩地山林,有的是100亩地山林,少的也有几十亩,而且明确规定了承包期七十年不变。福建、江西去年年初金融危机,有一些人下岗了,他只要家里在山地的全上山了,要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让很多的同伙到他哪里去;林下的经济也发展起来了,林下养鸡、种中药材、种蘑菇。林地还有一个好处,中央规定林地可以抵押、树木可以抵押,除了试验区以外,农民的宅基地和住房可以抵押,其他的都不可以,而林地和林场的数目是可以抵押的,这样一来就火了。还有一个是农民有钱了,要搬家,在林地建自己的房子,这个时候就可以带动经济第三个方面。所以,自主创新是一个方面,城乡一体化是第二个方面,林地的改革是第三方面。第四个带动经济重要的动力在哪里。就在环保产业的发展。低碳要根据中国的力量来做,低碳经济既然是条件也是机遇。问题在哪里。问题是在于我们能不能掌握环保的技术,环保的产业大发展。而且,我们现在的讨论中,把环保的概念已经扩大了。不是狭义的环保产业,狭义的环保产业是一系列的制造。现在的环保产业是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