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诗词意象,品味情景交融的意境。2.通过赏析炼字,进一步学习诗词鉴赏技巧。3.体会词人的情感,领会秦观词的婉约风格。【教学工具】PPT【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个地方——湖南郴州,在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叫“三绝碑”。所谓的“三绝”指的是:秦观词、苏轼跋、米芾书。我们大家都知道苏轼是文学界的泰斗,米芾是书法界的一哥,那么,秦观是谁呢?你对秦观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回答)了解秦观之后,我们这节课来学习他的被誉为词坛一绝的作品《踏莎行》!二、出示教学目标对于诗词的鉴赏我们一般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师生共同回顾)把握诗词的意象以及重点字词,品析诗词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三、听范读,正字音,划节奏。在学习词作之前先给大家听一下范读,希望大家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并跟着范读正确划分节奏。(播放录音)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词作,思考:你从词中读出了什么?学生1:词人被贬谪内心十分惆怅,难过。学生2:词人住在一个小旅馆里,内心悲凉学生3:词人漂泊在外有些想念家乡……师:“同学们,你们表述的词人的这些情感若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的话,你会用那一个字呢?”(明确:贬谪之恨恨念家之恨飘零之恨五、文本研习通过对本词的朗读,我们会发现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下片注重写情。那么,我们首先来看一看词人在上片中通过哪些意象来传递情感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上片找出意象。(明确:月、雾、楼台、津渡、桃源、杜鹃、孤馆、斜阳)师:作家叶嘉莹在《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中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所写的景物大多是实景,像秦观《踏莎行》这样所写景物是象征性的作品并不多见,尤其ʻ雾失楼台ʼ三句。”请同学们再读作品,想一想这些象征性的景物有何意义?(明确:雾、月象征着人生路上的重重阻碍;楼台:词人追求的人生目标或政治理想;桃源:理想的乐土,美好的世界)那么其他实实在在的意象有何意义呢?师生明确:杜鹃意味着春暮,念家,悲愁。斜阳意味着一日之暮,人生之暮。小结:一个羁旅之身,所居寂寞孤馆,所感料峭春寒,所听杜鹃啼血,所见日暮残阳,贬所凄清冷漠,词人愁云惨淡。此情此景,少游只能以“可堪”道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ʼ,则变而为凄厉矣。”(学生朗读,指名学生读。)与上片不同的是下片注重抒情,词人一开始由叙实入手,并引用了两个典故,你能知道典故的含义吗?请同学们朗读下片,说说典故的含义。(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最早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鱼传尺素并不是说在活鱼的肚子里塞入书信,而是说将信放入鱼形的乘信匣中,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师:寄梅传素,亲友送来的安慰,本应令人欣喜,感到宽慰,可是在词人那里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词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砌成此恨无重数”)吴世昌《词林新话》认为,此词下片“砌成此恨无重数”,一“砌”字最见功力。说说你的理解。(巩固炼字题型,学生讨论并回答)(明确:“砌”字在这里是“堆叠”之意。因为离别,那一封封书信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在词史上,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秦观这堵“恨”墙,表明他对现实的抗争,他何尝不想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呢?但他忧谗畏讥,不能说透,只能借眼前的山水发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你是如何理解词人最后一句话的?(学生讨论)小结:“在深重坚实之苦恨中,面对无情之天地,发出的无理问天之语。”【生活并非固定,不可预测,就像这绕着郴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地方!】据说,当东坡读到秦观这首词时,“绝爱其尾两句,自书于扇”说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足见这两句词感人至深。学生尽情朗读,指名学生范读,结束整堂课!【板书设计】踏莎行秦观贬谪之恨恨念家之恨飘零之恨学情分析1、通过上学期的学习,高二学生对诗词意境、意象都比较熟悉,对于诗歌的鉴赏手法也都基本了解,所以本节课在之前的基础上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品析来体会诗词的内在情感,并带领学生进行了炼字题型的巩固。2、高二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学生对事情的认识不免会流于表面和单一。因此希望通过本首词的学习文,让学生了解到一个词人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便会创作不同风格的诗词,呈现给我们不同的精神风貌。3、学生学习诗歌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之前对秦观的人生轨迹不是很熟悉,学生可能很难深刻的了解秦观,本节课通过作品的写作背景介绍来帮助学生完善对秦观的认识,从而感受秦观复杂的情感,并对自己能够有所启发。效果分析一、这首著名的词是秦观在北宋绍圣四年(1097)作于郴州贬所的。此时的秦观,如“牛李党争”中的李商隐类似,受到翻来复去的北宋新旧党争的波及和株连。哲宗赵煦绍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不仅作为旧党的苏轼弟兄遭到贬谪,“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也未能幸免,先后由京师被贬到杭州、处州,继而又遭到谒告,被削秩,再贬郴州。他面对接踵而来的政治迫害,感到无路可走。词的开头,是说云雾遮住了楼台,在朦胧的月光下,看不清渡口。在引导学生分析“雾、月、楼台、津渡”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时,引导学生的语言再自然些,给学生多一点的思考时间的话会更好。由于学生之前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因此在分析“桃源”这一意象的意义时表现比较好二、在下阕中,主要是对词中的“砌”字进行赏析。并对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型进行了巩固。学生在炼字中的回答比较到位,对于“砌”字所传递出的情感的体会比较深刻。三、作为诗词主要是意象、意境的分析,情感的体味,然后是诵读。在诵读这个环节上,指一名学生范读,并让另外一名学生进行点评,学生点评比较到位,且让点评的学生顺势进行了范读,遗憾的是第一遍范读不是很成功,还好在同学们的鼓励下第二次范读进步很大,比较成功。对此,全班同学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在课堂最后班里的一同学对整首词的范读也比较精彩。本节课实现了对诗词的朗读品鉴。整个课堂,学生的表现比较积极,对于词的相关知识也有所掌握,按照计划完成了教学目标。教材分析一、《踏莎行(雾失楼台)》是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修“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这一专题中的一首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在后期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精致的艺术表现,这让宋词达到了高峰。而秦观自辟蹊经,卓然名家,向称“婉约之宗”。其小令俊逸精妙,情韵兼胜;慢词蕴藉委婉,一唱三叹。二、《踏莎行(雾失楼台)》这首词描写了秦观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抒发了词人对自己离乡远谪的深深怨恨和思念家乡的怅惘之情。此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表达了失意者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一定程度的不满。三、根据对文本的分析,这节课主要解决三个目标:1.把握诗词意象,品味情景交融的意境。2.通过赏析炼字,进一步学习诗词鉴赏技巧。3.体会词人的情感,领会秦观词的婉约风格。这三个目标便囊括了诗词的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课外拓展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临江仙秦观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注】①此词是秦观贬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时作。②一蓝:形容江水的清澈。③兰桡:兰舟。④妃:指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1)“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3分)(2)“遥闻妃瑟泠泠”句中的“遥闻”该如何理解?(3分)(3)请简要赏析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4分)【参考答案】(1)清寒(冷)、幽静。孤独、悲凉的心情。(3分)(2)远远地听到(1分);确有闻其声,通过想象把它幻化为娥皇、女英在鼓瑟(或理解为特定情境中的历史联想产生的错觉或幻觉)。(2分)(3)以景语作结(1分),言有尽而意无穷(1分)(或化用前人诗句1分,自然、贴切,1分);含蓄蕴藉地表达了曲终之后词人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1分),体现了他刚毅不屈(高洁)的性格(1分)。【译文】千里潇湘之上,渡口水色青青,屈原的兰舟曾驶过。明月高挂中天,清风渐渐停息,玉露清莹,微波不兴,漫天星斗映寒水。独倚高高桅杆,心中无限忧思,远远传来凄清的瑟声,低低诉说着千古幽情。一曲终罢人不见,江上青峰孤耸。【赏析】《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北宋秦观词作。这首词约写于宋哲宗绍圣三年,作者贬官郴州时,回忆昔日曾经潇湘的感受。词人从驻舟湘水之浦生发想像,把自己遭贬的愁苦与屈原、湘灵的不幸遭遇联系起来,感情凄苦而不卑弱。在艺术上写景如画,很好地传达了湘江之上的夜色,那寂寥幽清的场景如在目前,搬用前人成句也宛如自创。全词清空骚雅,意境幽深,充满感伤的情调,渗透着楚辞的情韵,在秦观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约写于宋哲宗绍圣三年作者贬官郴州时,回忆昔日曾经潇湘的感受。词的起首两句为倒装。“挼蓝”,形容江水的清澈。古代挼取蓝草以取青色,故称“挼蓝”或“揉蓝”。“桡”,船桨,“兰桡”是对舟的美称。《楚辞•湘君》中有:桂棹兮兰枻”、“荪桡兮兰旌”句,即用桂木做的棹,用兰木做的枻;或用荪草饰的桡,用兰草饰的旌旗,都是形容湘君所乘船的装饰。这里的“兰桡”代指木兰舟,暗指这一带正是当年骚人屈原的兰舟所经过的地方。这两句是写他从处州贬来郴州时,曾乘船经过清澈如蓝的千里湘江,犹如在步当年骚人屈原的足迹,在千里潇湘水上走着迁谪的苦难历程,接着三句写泊舟湘江夜景。写这时月升中天,风停息下来,因为夜深,看两岸花草上露水开始凝结,在月光照射下晶莹透亮。整个潇湘水面是平静的,没有风也没有浪,满天星斗正浸泡在江水里,星星冷得似乎在发抖,写出了深夜的寒意。这是移情写法,把人的冷意由“一天星”表现出来。词的下片写情。开始两句,写词人泊舟湘江浦,独自靠在高高的樯杆上,静静地倾听远方传来的湘妃清冷的瑟声。“妃”,指湘妃。传说潇湘一带,是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哭舜南巡不返,泪洒湘竹,投湘水而死的地方。又传二妃善于鼓瑟,《楚辞•远游》有“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特定的时地,触发了词人的历史联想,从而写出了这潇湘之夜似幻似真的泠泠瑟声,曲折地透露出寂寞凄冷的心境。接着第三句,进一步描写对瑟声的感受,湘妃的瑟声是清凉哀怨的,抒发了她们对舜帝思念的深情,这是古今有情人共同的心声,不仅是湘妃的,也包含了词人的幽怨。词的歇拍两句,写听完曲子,抬头寻找湘妃,她已悄然不见踪影了,只有江岸无数座青青山峰巍然耸立,更进一步写出词人的怅惘之情和刚毅不屈的性格。钱起《湘灵鼓瑟》诗有:“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词末两句全用钱起成句入词,但用得恰到好处,毫无斧凿之痕。教学反思1、诗词是主观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对诗词的理解、感悟需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时间很短,对内容的把握、意境挖掘不够深入。2、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情感态度单纯,对于思乡怀旧之情缺少人生体验,教师对于学生情感的启迪、学习兴趣的引导缺少经验和手段。3、对古代诗词的研究不深导致拓展不够,对于赏析诗词的美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局促感,缺少说服力,本课只能定位在初步领略。4、有些环节处理简单、粗糙,朗读为了读而读,情感的引导不够,朗读没有释放出的应有的情绪。歌词的创作,没有给出标准,操作性不强,学生感兴趣但下笔较难,示范在后面,意义不大,使效果打了折扣。自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有许多无法预设的情况出现。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学生的反应远比我想象的紧张,“路漫漫其修远兮”,恐怕想让课堂活跃起来,还要把更多的功夫花在平时的教学中。课标分析一、新课标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中特别指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