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发展_第1页
个体心理发展_第2页
个体心理发展_第3页
个体心理发展_第4页
个体心理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体心理发展第一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世界近现代史表明,凡是对儿童(0-18岁)教育和心理研究越广泛、越深入的国家和民族,越容易腾飞和强大。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新生命还未开始就进行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把握孩子成长关键期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宜孩子个性特点进行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和谐而又全面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将儿童成长规律与未来社会的需求融为一体的教育。最有问题的教育就是不尊重人、不鼓励人、不等待人的填鸭式的教育,就是牺牲非智力去开发智力的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人不仅智力开发有限,而且缺乏“后劲”。最好的教师,就是有思想的教师,总是从孩子成长的轨迹中寻找他现实问题的答案,从而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方法。第二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它关注的是人从受孕到死亡这一生中发生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变化。 第三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年龄阶段的划分第四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第一节心理发展及其主要观点(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二)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三)人毕生心理发展历程第五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5、发展关键期第六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连续性VS阶段性第七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发展模型

(growthmodel)发展由外部环境所决定,发展的变化是感知、运动、认知技能与操作上的平稳的、连续性的量的增加。第八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阶段发展模型(stagemodel)发展主要是由内部成熟或遗传所决定的,发展是非连续性的、跳跃式地产生新的行为模式,在前后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具有质的差异。

第九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阶段性阶段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在生理和心理上或者德智体等方面所表现出本质的、典型的、稳定的特点: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小学阶段)(6——11、12岁)少年期(初中阶段)(11、12——14、15岁)青年初期(高中阶段)(14、15——17、18岁)第十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顺序性(方向性)——循序渐进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是按一定次序、秩序发展的。

第十一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不均衡性——抓住关键期

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方面的发展在同一时期具有不一致性,并且,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

第十二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差异性——因材施教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之间在生理和心理上或者德智体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

第十三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发展的关键期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Lorenz发现,小鸭和小鹅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印刻(imprinting)”。心理学家将“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criticalperiod)。第十四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关键期与敏感期关键期: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敏感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则学习比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第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和感知方面。第十六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说,学前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1-3岁口语学习关键期4-5岁书面语学习关键期0-4岁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10岁以前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5岁以前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10岁以前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第十七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稳定性与可变性——循规律,要灵活

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以及每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在一个发展阶段内,儿童的特点是相当稳定的,具有某些共性。但在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速度会发生某些变化,使得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产生差异。

第十八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1、成熟势力说2、行为主义观3、精神分析论4、相互作用论5、生态发展观第十九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双生子爬梯实验一对出生48周的孪生女婴,都没见过楼梯48周:对T进行每天10分钟的爬楼梯训练,连续6周。

53周:对C开始训练,连续2周55周:T与C能在10秒内爬完这5层楼梯第二十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1、成熟优势论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他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第二十一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2、行为主义观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第二十二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3、弗洛伊德按其情欲说

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情欲说。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性本能——利比多,并强调人有追求自我快乐的本能,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驱力。

1、口唇期(0―1岁):里比多的发展从嘴开始,吮吸本能能产生快感。

2、肛门期(1―3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能产生快乐。

3、前生殖器期(3-6岁):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生活主要是指儿童对异性父母的一种爱恋,即恋母情结、恋父情结。这一早期的亲子依恋,被弗洛伊德描述为“俄底普斯情结”即恋母情结。

4、潜伏期(6-青春期):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也可能完全缺乏,也可能不完全缺乏。利比多受到压抑,性能量转移到创造性的游戏活动和学习中去。

5、生殖期(青春期):始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青春期的特点: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同时,到了青春期,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第二十三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4、相互作用论皮亚杰认为: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第二十四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5、生态发展观认为:人与环境一同演进,人与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第二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三)人毕生心理发展历程(一)毕生心理发展观(二)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第二十六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8个阶段理论艾里克森(1902199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日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和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1)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2)婴儿后期(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3)幼儿期:(4~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4)童年期(7~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5)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6)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7)成年中期(25~50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8)成年后期(5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第二十八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

(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的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第二十九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第二节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一、感知能力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三、思维的发展四、语言的发展五、心理理论的发展第三十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发展。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突破。传统的观点一直把新生儿、婴儿视为软弱无能、消极被动的生物个体。有人认为他们一生下来就是一块“白板”。这种歪曲性的认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着统治地位。但随着研究方法的突破,特别是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的发明,极大的促进了婴儿感知能力发展的研究。研究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了不起的反映外界刺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三十一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有会增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发现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知能力。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刺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如鲜艳的色彩、运动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第三十二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研究发展,出生后3周婴儿的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理想的视焦点是距眼睛约26厘米处;2、视觉追踪:出生12~48小时的新生儿中有3/4可以追视移动的红环。3、颜色视觉:出生后15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3~4个月的婴儿颜色辨别能力基本上趋近成熟水平。4、对光的察觉:出生后24~96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察觉光的闪烁。5、视敏度。在出生后24小时只有成人的13/100,其后开始稳定发展。第三十三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视觉第三十四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视崖”实验第三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视崖”实验当婴儿到能爬行时(一般为7个月左右),表现出逃避深侧的倾向(36人中27人爬过浅滩,只有3人爬过悬崖)。

将2个月的婴儿置于视崖深侧时,他们的心率比处于浅侧时的心率为低,说明他们能够从知觉上区分这种差异。他们只是注意到悬崖,而不是害怕。

第三十六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三)听觉的发展。1、听觉辨别的能力: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新生儿能区别不同的音高。2、语音感知:婴儿对人的语音的感知能力十分敏感,对母亲的声音尤为偏爱。3、音乐感知:婴儿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音乐的旋律和曲调。4、视听协调能力:初生婴儿就有听觉定位能力,表现出视-听协调活动能力。(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1、味觉的发展;2、嗅觉的发展;3、肤觉的发展;第三十七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五)空间知觉的发展。1、形状知觉;2、深度知觉;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3、方位知觉: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知觉个别差异很大,有的人一生方位知觉都不清楚。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第三十八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记忆的发展

3~6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一时期婴儿的长时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发展,他们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保持数天或数周;6~12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个时期婴儿长时记忆保持时期继续延长,出现“认生”现象,寻找物体的能力增强,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动作。这都说明长时记忆的发展。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这一时期符号表象的出现使婴儿词语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得以可能,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第三十九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三、思维的发展。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轰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第四十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四、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1、后天学习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等。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强化、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2、先天成熟理论

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

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普遍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中的语言获得装置,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第四十一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

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多音节阶段(4-9个月),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2、词汇的发展:婴儿在1岁到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左右,到3岁能达到1000左右。3、句法的发展。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3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其发展过程如下:1岁到1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从单词句、双词句到电报句;1岁半到2岁的句法结构多属完整的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3岁儿童基本上使用完整句。第四十二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三、思维发展的阶段第四十三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第四十四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客体恒常性第四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第四十六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能够利用表征(心理表象、图画、词、姿势)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维客体和事件。但这种思维受自我中心主义的限制,即专注于直觉状态,依赖于外表而不是潜在的实体,并显得刻板。第四十七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自我中心思维第四十八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儿童获得了运算的概念,它是构成逻辑思维基础的内在心理活动系统。这些可逆的有组织的运算使儿童能够克服前运算思维的限制。习得了守恒、类包含、观点采择以及其他概念。运算只能运用于具体的对象——现存的或心理上表征的对象。第四十九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运算观念上的一系列操作具体运算可以使儿童可以用心理活动代替物理活动。第五十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守恒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可逆性、去中心化、从知觉判断向逻辑判断第五十一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守恒实验第五十二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ABB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B行多(不守恒)”“一样多(守恒)”数目守恒(6~7岁)返回第五十三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与B一样大小B球变了A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物质守恒(7~8岁)返回第五十四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长度守恒(7~8岁)返回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ABB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一样长”(守恒)第五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面积守恒(8~9岁)返回第五十六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重量守恒(9~10岁)返回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两块叠在一起

B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A更重”(不守恒)“一样重”(守恒)第五十七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准备放入水中上升到一样的高度。A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高一些”或“低一些”(不守恒)“一样高”(守恒)体积守恒(12~13岁)返回第五十八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形式运算期(11、12岁~)儿童开始不受真实情境的束缚,能将心理运算运用于可能性和假设性的情境中;既能考虑当前情境,也能考虑过去和将来的情境;并且能够基于单纯的言语和逻辑陈述,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及命题间推理。第五十九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第三节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一、情绪的发展二、人格的发展第六十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一、情绪的发展婴儿期的情绪发展(一)笑的发展: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笑有其一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自发性微笑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1、自我性微笑:婴儿出生1-2天就有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微笑。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这个时期引起婴儿微笑的刺激主要是人的语音和面孔;他们对熟悉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是不加区分的;这时期的微笑已属于社会性微笑。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这个时期的婴儿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有更多的微笑,这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第六十一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哭的发展在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声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婴儿啼哭有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最初的哭声多属于胜利反射性的哭,进而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起的应答性的哭;再进一步便出现主动的操作性哭泣。这后一种哭是从经验中学到的,是社会性的哭。(三)恐惧的发展

1、本能的恐惧;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3、怕生4、预测性恐惧。预测性恐惧是一种由想象引起的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狼外婆“。第六十二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依恋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具有三个特点:1)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2)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3)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

第六十三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依恋形成的基础

依恋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

情绪的发展和认知机能的提高是依恋形成的基础(害怕情绪、记忆能力和客体永久性概念)依恋的质量对于儿童日后形成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第六十四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应;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3、特殊情绪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二)婴儿依恋的类型1、安全型依恋,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2、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3、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社会性依恋

第六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依恋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儿童还没有实现物我的分化,认知能力存在缺陷,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不过,婴儿具有一些先天的能力,如以哭、笑等来唤起抚养者的感情,获得照料。哭是一种要求抚慰的信号,当父母给予反应时,婴儿会通过安静下来或笑的方式强化父母的这种行为,并给抚慰者带来情感上的满足。

第六十六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依恋发展的阶段第二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6周到6-8个月)

幼儿对父母等抚养者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如更多的微笑。这是由于识别记忆、再认能力的发展,以及随着反复出现的、类似于条件反射似的情感联结而出现的。即抚养者的出现总是与紧张的消除或降低,需要的满足相伴随。因此,在父母面前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微笑等积极情绪,这给抚养者带来了更大的报偿和满足感。但是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婴儿仍不会在父母要离开时表现出反抗行为。

第六十七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依恋发展的阶段第三个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的接近,6-8个月到2岁)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分离焦虑和怯生出现。即当婴儿的依恋对象要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抗、哭叫等行为。分离焦虑的出现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即在全世界范围内,6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出现反抗分离的行为,强度持续增加,一直到大约15个月左右。

第六十八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依恋发展的阶段第四阶段:交互关系形成期(2岁后)到两岁左右,随着语言与表征能力的快速发展,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目标,理解到影响父母离开和出现的因素。因此,分离焦虑逐渐下降。第六十九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依恋的测量安斯沃斯(M.D.Ainsworth)等1969年提出的陌生情境测验第七十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Ainsworth陌生情境测验

第七十一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依恋类型B型:安全型依恋(securely)在陌生情境中,母亲在场时,幼儿可以自由的探索,即能够以母亲作为自由探索的安全基地;母亲离开时表现出一定的忧伤,可能会哭泣;与母亲团聚时很兴奋,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近,哭泣也会立即减弱或停止;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但对父母有更明显的偏好。大约有65%的美国儿童属于这种类型。A型:焦虑-回避型(anxious-avoidant)在与母亲分离时基本上没有表现出什么焦虑;当与母亲团聚时,也倾向于回避;对陌生人也没有太多的焦虑、不安。这种儿童没有形成真正的依恋。大约有20%的美国儿童属于这种类型。C型: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在整个陌生情境中,都表现的比较苦恼,尤其是在与母亲分离时。但是在与母亲重聚时,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反应。一方面是看到母亲时苦恼减少,另一方面是对母亲很生气,甚至于有时会推开母亲或打母亲;此外,这类幼儿不容易被抚慰,母亲抱他们时他们会继续哭泣。大约10-15%的美国儿童属于这种类型。第七十二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年期人际关系的雏形。

(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第七十三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影响依恋的因素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儿童的特点

文化因素第七十四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附:母亲态度与孩子的性格母亲态度是支配性的,孩子的性格是服从、无主动性、消极、依赖、温和的;母亲的态度是照顾过甚的,孩子的性格是幼稚、领带神经质、被动、胆怯的;母亲的态度是保护型的,孩子的性格是缺乏社会性的、欠深思的,亲切的、非神经质的,情绪是安定的;母亲的态度是溺爱的,孩子的性格是无责任心、不服从、攻击的;母亲的态度是忽视的,孩子的性格是社会性的,冷酷、攻击的,情绪不安定,但创造力强;母亲的态度是拒绝的,孩子的性格是神经质的、反社会的、粗鲁的、冷淡的,企图引起人们的注意;母亲的态度是残酷的,孩子的性格是执拗的、冷酷的、神经质的、逃避的、独立的;母亲的态度是民主的,孩子的性格是独立的、直爽的、协作的、亲切的、社会的、创造的;母亲的态度是专制的,孩子的性格是依赖的、反抗的、情绪不安、以我为中心、大胆的。第七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人格的发展1、生物特征与人格发展2、家庭与人格发展3、同伴与人格发展4、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第七十六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1、生物特征与人格发展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1、容易型: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2、困难型: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负性情绪多,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3、迟缓型:适应环境缓慢,生活习惯逐渐变化;情绪通常不甚愉快,对新刺激慢慢感兴趣第七十七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2、家庭与人格发展父母的教养方式鲍姆令德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性:对孩子接受和爱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第七十八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教养方式

父母的反应性父母的控制性第七十九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父母的教养方式(1)权威型(authoritative)(2)专制型(authoritarian)(3)溺爱型(permissive)(4)忽视型(indifferent)第八十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权威型(民主型)在多数情况下,这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抚养方法。这种类型的父母对成熟提出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并坚持要求儿童服从和达到这些目标。同时,他们表现出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和爱,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观点,并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简而言之,这种抚养方式的特点就是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爱。第八十一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专制型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和要求甚至于不近情理,孩子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的权力。这种抚养方式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因为我说了,所以你必须这样做”。如果儿童出现稍许的抵触,这种类型的父母就会采取体罚或其它惩罚措施。本质上看,这种抚养方式只考虑到了成人的需要,而忽视和抑制了儿童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性。第八十二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溺爱型(放任型)这种抚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第八十三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冷漠型(忽视型)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既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也不会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所做的最多只是提供食品和衣物,或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事情,而不会去付出什么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成长条件。父母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可能是因为父母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生存的压力,或者自己遭遇了重大的挫折或不幸,家庭关系出现重大问题,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第八十四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核心家庭的作用综合我国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是:认知方面独生子女具有优势;在个性方面,独生子女内部差异很明显;合群性方面,入园的独生子女比未入的合群性强得多,且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高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在农村中,独生子女,特别是男童,任性、依赖、怯懦等不良品质更为严重;此外,独生子女个性特征与父母的生育意识有很大关系。第八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同伴关系同伴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关系指的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第八十六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3、同伴关系与人格发展亲子之间的关系强调照料和关怀,提供儿童与同伴交流的安全感。同伴互动主要由游戏和社会化构成,在这种关系中儿童可以去实践他们在家庭中获得的社会技能,也可以习得家庭中无法习得的技能。第八十七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同伴关系的类型受同伴欢迎的儿童(popularchildren),受到同伴正向的提名较多。被拒斥儿童(rejectedchildren),受到同伴的负向提名较多。这类儿童又可被分为被拒斥的攻击儿童和被拒斥的退缩儿童两类。矛盾的儿童(controversialchildren),又称为有争议的儿童。正向提名和负向提名都较多。被忽视的儿童(neglectedchildren),不管是正向提名,还是负向提名,都很少的儿童。一般的儿童(averagechildren)。在幼儿园和小学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儿童可以被划分到上述四种典型的类型中,剩余的约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则属于一般的儿童。第八十八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被拒斥的儿童一般情绪都比较低落、有较强的孤独感,并且自尊水平较低。在老师和同学眼中,被拒斥的儿童往往被认为具有较多的社会和情感问题。被拒斥的儿童入学后,学业成绩往往比较差,青少年期出现反社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机率较高。第八十九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4、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一)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8个月之前,婴儿的主体我认知尚未发展;9~12个月,婴儿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12~15个月,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发展,这时婴儿已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二)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15~18个月的婴儿开始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表现为可利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这一时期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第四单元一、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家长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多鼓励他们去尝4试新经验。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第九十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青春期社会性的发展“青春期的正常是通过不正常表现的”。第九十一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青春期社会性的发展同伴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青少年被拒绝的焦虑也越来越多。在12-13岁时对同伴的价值和行为的顺从达到了极点。父母和处于青少年期的孩子的关系必须经历一个转折,从父母有绝对权威到给予孩子知觉的做出重要决定的独立性或自主性。职业目标的确定。第九十二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成年期的社会性发展Gould揭示的北美成年人的普遍发展模式如下:

16-18岁:逃离控制时期 其标志是为逃离父母的控制而抗争。这种抗争的努力会导致对未来的严重忧虑以及是否继续依赖父母的心理冲突。

18-22岁:离开家庭时期 多数人在20岁出头时离开家庭。离开家庭的同时通常会和其他成人建立新的友谊关系。这些朋友取代了家人并在年轻人挣脱家庭束缚的过程中成为其盟友。第九十三页,共一百一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22-28岁:建立可行的生活方式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