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当前中小学课程整合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要]: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把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到了日程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本文在对课程整合的理论进行梳理后,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信息素养
人类的双脚已迈入21世纪,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引起了社会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整个教育界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已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课程整合?又该如何进行课程整合?课程整合究竟对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我们会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出,所谓课程整合,就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传授对人类和环境的连贯一致的看法。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
当前课程整合的主题和采取的方法
当前课程整合的主题主要有下面四个
1、构建新的能走向未来的课程价值观念。课程价值观念,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只有确立了课程价值观念,课程整合才会成为实质性的而非形式的;
2、重选内容。重选内容的实质是重构课程的开放性;
3、重构模式。重构模式并不是一件难事和并不需要多长时间的话,那么要使它代替已有的课程模式则是相当大的难题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4、培养能够操作新课程模式的教师。任何课程,一旦投入实施,就必然由教师来操作。新的整合课程的实施成功与否,决定性的环节是它与教师之间是否互相恰切。要使他们与新的整合课程相恰切,就必须对已有教师进行及时培训和改革师范教育的模式。
一般来讲,课程整合的常用方法有开发关联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两种。其中,开发关联课程是要在课程设计时就科目间的相关问题进行协调,往往体现的是两门左右学科间相对狭窄的联系。比如,物理科学和数学关联课程就是意味着物理和数学专题的编排顺序应该是把那些解决物理问题所需运用的先进数学方法安排在前面。跨学科课程是把不同的学科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例如,美国学校的社会学科就是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的,它把地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有时还有历史等串联在一起。近年来,在大学和高中阶段开始时兴的"区域研究",就是运用包括历史、文学、地理和方言等不同学科的综合理解来论述文化上不同地理区域的问题。还有一种跨学科课程,即综合理科或整合理科,它把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天文学融为一门课程。80年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在国外成为一门广泛采用的学校课程,也是课程整合的产物。
课程整合理论中的误区
一、将整合同分科结合起来,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现的以偏纠偏的思维定势
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科和整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与此相对应,学校课程中的分科和整合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整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划分也是相对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和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同阶段的课程整合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来说,年级越低,整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综合化的程度应该高些,特别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整合。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分科深化的课程体现出的巨大价值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世界各国在普通高中阶段都比较重视分科的教学,普通高中的综合课程应是在分科基础上的整合,应成为分科课程的有效补充。
我们必须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现的那种以偏纠偏的思维定式,防止以整合的优点来反对分科所具有的长处,防止要改掉的恰恰是要继承和发扬的情形出现。那种动辄以整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代表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为借口,不顾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片面强调整合或分科的优点,试图取代对方的做法是不足取的。解决问题的关键需要我们认真探索行之有效的综合的模式和方法;我们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该整合的坚决综合,该分科的坚持分科,整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整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二、树立“整体”性的整合课程观念
我们在引进和试验“整合课程”理论时,是一直存在着“认识不深、把握不准”的误区。这表现为:以五十年代几次中小学教学计划修订形成的“合并课程和课程合并”观念来理解新事物,把“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解释为“综合课程和课程综合化”,形成严重的误释;从具体的课程着眼,仅仅专注于“德育综合课程”、“综合理科课程”和“综合文科课程”等,没有把课程看成是一个整体;分别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着手单独地搞各自的“综合课程”,没有把中小学课程看成是一体化。
我们必须走出误区,树立“整体”的整合观念,这样的观念包涵:我们着力建设不是把几门分科课程“合并组合”起来的“综合课程”,而是使课程要素形成有机联系和有机结构的“整合课程”;形成“由上往下”的新整体视角,整体地把握住中小学课程这一有机集合及其组成成分的各个科目,杜绝“由下往上”的片面视角,以避免把课程看成分离的一门门科目;“课程整合”的实质是全部内容的空间结构化整合和中小学、幼儿园课程的时间一体化整合,具体表现为中小学幼儿园课程统一研制,工具性课程、认知性课程与情意性课程的有机结合。而幼儿园的、小学的、初中的和高中的“整合课程”,仅仅是“整合课程”的几个环节;“德育整合课程”、“整合理科课程”和“整合文科课程”也仅仅是“整合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课程内容是文化的缩影,我国的课程内容必然和必须是我国的文化的缩影.我国“整合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念,应该既涵括工具学科、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整合,也涵括文化与儿童发展的整合,还涵括身心发展的整合和认知、情意与道德的整合。
课程整合实践中的问题
一、教师应担当起课程整合实施者的重任
现代信息技术能不能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问题不仅在于教师能不能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地使用计算机。更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
1、课程整合需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
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2、开展师资培训工作的成败是课程整合能否实现的关键
师资培训工作应该包括三方面: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方面主要解决教师操作计算机的问题,使老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第二方面主要是加强老师的学科修养,并且帮助老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使之实现从“科目化”结构到“整合化”结构的转变。第三方面主要解决如何用现代教育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理论问题,改善和优化在职教师的素养结构。
要搞好“课程整合”,就要把师资培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不遗余力地开展好这项工作,才可能实现目标的实现.
二、要组织科学家和教育家重选课程内容和重构课程模式
课程整合是整个教育界的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决不仅仅同教师联系在一起,同学校的管理人员联系在一起。它的成败同教育家和各个学科的专家的协调和合作息息相关。
当代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否定了课程的封闭性,也就是说,既要保持课程的选择性,又要赋予课程以开放性。实现课程的开放性,关键是建立起课程内容选择与文化发展同步的机制。这种机制的运行,实际就是由各学科的专家与教育家组成的群体来重选课程内容,重构课程模式。我们必须放眼科学界,选拔一大批各个学科的优秀学者来充实我们的课程研制队伍,形成一个科学家和教育家有机结合的群体,来重选课程内容和重构课程模式
三、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遵循课程整合的原则
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实际的课程整合中,我们必须把握住整合的原则问题,以免偏离我们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初衷。
1、坚持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的原则
作为“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必须突出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主,处处体现信息的获取、加工、运用,侧重于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处理信息的工具使用。
2、发散性的原则
①用电脑解决相邻学科的问题,将相邻学科的思想方法渗透到电脑教育中。
②与日常生活及简单的工农业生产相整合
③课程内有关内容的整合
④与思想教育整合
⑤与相邻学科的课程整合
3、合理衔接原则
课程的设计应该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衔接。如果是小学生,可以以科普读物的形式行文,选择小学生周围的事例和场景,合理采用卡通画配图。
4、适用性原则
①难度适中
课程要保证学生易学,让学生在自学时不至于产生很大的困难。另外还保留了合适的题目,这些问题可通过学生的努力得到解决。
②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程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想像能力的培养、交往能力的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及自学能力的培养等。
四、要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律的教育
在人类的双脚已经步入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体现这种文化的知识和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经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不仅仅是在中小学中开展一门新的课程,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计算机的技术原理、网络及应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的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自己不去做违法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上,信息技术教育具有伦理道德、技术、人文三个要素,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五、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开展基于信息资源的学习
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下的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信息通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科学成果逐步地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特网的出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发现学习的学习环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检索、学习、构思,将有关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财产抵押借款简易协议文本版A版
- 二零二四全新石灰石环保综合利用合同3篇
- 2024版特种设备吊装运输合同3篇
- 个人房产买卖规范协议2024版A版
- 2024年04月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度社会招考专业人才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农业科技推广合同会签纪要3篇
- 2024版轮胎承包合同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物流并购保密及市场共享协议2篇
- 专业节电器产品销售协议规范2024版A版
- 2024年03月贵州贵州银行六盘水分行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GB/T 12914-2008纸和纸板抗张强度的测定
- GB/T 1185-2006光学零件表面疵病
- ps6000自动化系统用户操作及问题处理培训
-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含评分标准)
-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件(完整版)
- 线缆包覆挤塑模设计和原理
- TSG ZF001-2006 安全阀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蜘蛛开店》
- 锅炉升降平台管理
- 200m3╱h净化水处理站设计方案
- 个体化健康教育记录表格模板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