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悠悠24载凡人善举爱暖人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作为调节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是一个社会安定和谐的理性约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石。2007年9月,由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在京隆重揭晓.李明素等53名同志从308位正式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的光荣称号。善行无疆,舍己为人,一诺千金,恪尽职守,大爱无声……这是评审委员给全国道德模范的致敬辞,更是亿万中国人最由衷的赞誉,最崇高的褒奖,最衷心的致敬。53个平凡的名字背后,是不平凡的坚持,不平凡的勇毅.本文的主人公刘国江,就是“全国道德模范”中平凡的一员……内疚炙心,“部队里的儿子”悔泪长流刘国江,1965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九台县(现九台市)上湾河乡。童年时代,家徒四壁。最穷困时,全家九日人每天只能吃一顿饭。全靠村邻和亲属一把米一碗面地帮村,父母才把孩子一个个抚养长大。父母常常告诉他们:要记住人家帮助咱家的恩情。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家里的贫困状况稍有缓解,父母知恩图报,常常帮助邻里。刘父会修鞋.邻里来修鞋,他分文不取。刘国江至今还记得,在他五六岁时,有一天父亲从外面匆匆回家,二话没说拎起家里仅有的小半袋米就走。母亲愣了,忙拉住父亲:“你干什么?这可是咱家的口粮啊!”原来,父亲刚刚到村里人称“大老李"家串门,发现他家已无米下锅……父亲默默地舀出一小碗米放到灶台上,拎着米袋头也不回地走了。母亲看着父亲的背影,流泪了……刘国江上小学那年秋天,一个星期日,他正趴在家里的饭桌上做作业。透过窗户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乞丐背着个两三岁的孩子向母亲讨饭吃.母亲马上把家里仅有的一块荞麦饼子找出来给了她,并留她们在家里住了两天。母亲告诉他:但凡有一点办法,父母也不会带着孩子出来讨饭。我们能帮多少就帮多少!这些场景,还有母亲的话,在刘国江幼年的记忆中,再也无法抹掉。同情弱者、帮扶有难之人,这种性格慢慢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根。1982年10月,刘国江高中毕业后参军,来到抚顺军营。1983年8月的一天。参军不到一年的他在帮助部队靶场附近百姓家劳动时,发现村里有个“五保户"王姓老太。老太时年77岁;走路都直打晃,常年卧床。环顾家里,灰尘遍布,屋里只有一个破木箱子。刘国江想:老人要是这样生活下去,怕是活不了几天,我得帮她。想到这里,他跑到村头的小卖店里,给老太买了一瓶罐头和蛋糕.第二天,打完靶后,刘国江就领着几个战友,来到老太家里。大家一起动手,整整一天时间,老太家里的窗户亮了,床铺洁净了,灰尘皆无.老太高兴得直抹眼泪,眼睛里眨出希望的光彩……部队返回驻地后,刘国江就一周一次从十多里外的部队骑车来到老太家,帮老人拆洗被褥,打扫卫生,做饭菜。每次,老太看到他进屋就连说:“我部队里的儿子来了,好儿子来了!”时间一久,连邻居都认识了刘国江。没想到,仅仅半年后,老太竟可以穿着他为她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下地走动了,邻居们吃惊不小。老太逢人便说,“我老了老了,还修来一个部队上的儿子。”1986年夏季,辽宁部分地区洪水泛滥。刘国江所在的部队接到紧急任务-—火速前往辽河流域抗洪,刘国江匆匆地走了,没来得及通知老太。人虽在抗洪现场,可他心里却无时不惦记着老太。一个月后。刚刚返回驻地的刘国江来不及休息,借了台自行车就朝老太家骑去。到了老太家,迎接他的却是门上一把冰冷的锁头。他心里一沉:老太虽然能走动,可也无法走得太远。他赶紧跑到邻居家询问,邻居拍着大腿告诉他:他长时间没来照顾老太,老太还以为他出了什么大事,天天急得直流泪,一股火就去世了。村主任闻讯赶来,说:老太太咽气前,一直念叨着他的名字:“……我要见部队的儿子,他怎么还不来?……"就这样一直念叨着,咽气后眼睛圆睁.刘国江听到这里,不由得放声大哭,跟随着村主任和邻居们跌跌撞撞地来到王老太的坟前,扑通就跪了下去:“大妈,都是我不好,我没来得及告诉你抗洪的事……都是我错了,才让你走得这么早啊……"一旁的村主任和邻居们无不动容.回到部队,刘国江一下子就病倒了。他终于理解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含义.他内疚地想:这样的遗憾永远无法弥补,以后说什么也不能再有这样的遗憾……清身出户,哪里有疾苦,哪里就有“编外儿子”不久,他听战友们说,部队离休老干部孙福祥因儿女成家都在外地,离休后一直无人照顾。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二天,刘国江就找到老人。说明来意后,老人高兴得眼泪刷地流了下来。从此,再忙,他也总是抽空去陪伴老人,为老人担水、劈柴、做家务,一干就是四五年,直到刘国江调到驻地在长春市的解放军装甲兵技术学校。离开部队时,孙福祥老人拉着他的手,泪流满面:“谢谢你几年来对我的照顾,我永远忘不了你这个小伙子。你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来到学校后,他很快就发现一个经常来部队联系车辆修理业务的霍姓老太,每天来时都是脸色憔悴、心事重重的样子。有一天.他与她攀谈起来.原来,霍老太本有儿女,但儿女不孝。她唯一的儿子甚至在结婚后把她撵到了车棚里居住,老人说着说着就流下了苦楚的泪水。这一幕一下子触动了刘国江心底最柔软的一角:“大妈,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儿子,我来照顾你!”此后,只要他有时间,就来到霍老太家帮助她修理电灯、打扫卫生。车棚漏雨,老人一个电话.刘国江马上就赶到老人家里,爬上棚顶就干.1989年,刘国江结婚了。但因为当初他忙于照顾老人,和妻子的见面时间少,不够了解,婚后很多问题浮出了水面.1994年,刘国江退伍,来到长春市二道区国家税务局办公室上班。1999年10月,这段婚姻终于走到了尽头.儿子跟随前妻生活,他清身出户,成了一个没有家没有房只有份工作的单身汉。那几天,刘国江异常痛苦,常常借酒浇愁。三四天过去了,他突然想起还有霍老太等待自己照顾,强打起精神跑到霍家。平时就对刘国江家事略知一二的老太,敏感地察觉出刘国江神色异常。刘国江见瞒不过去,就含泪说出自己已离婚的事实.老人听罢为他擦干眼泪:“孩子,你不用悲伤,这也是一种解脱。不用担心,我老太太帮你留意,我还要发动全社区的老太太帮你物色。就凭你的好心眼,肯定能找到喜欢你的女孩子!”1996年3月,刘国江陪一个要出国的朋友到九台市羊草沟乡走亲戚.在村头,朋友指着正歪坐在路边的一位70多岁、满身补丁摞补丁的老太太说:“我小时候,那个老人还看护过我呢,现在无儿无女,太可怜了.”经了解,这名老太叫李于氏,是个“五保户”,生活十分困难。刘国江听朋友说到这里,就喊停了车:“我们下去看看老人家。"刘国江和朋友来到李于氏家,萧条凄凉的场面映入眼帘——屋子简单到没有普通的家居摆设,到处挂着蜘蛛网,随风摇摆.刘国江鼻子一酸,对朋友说:“既然你小时候她照顾过你,你现在也应该回报老人啊.这样吧,我们把老人送到市里的敬老院去!"第二天,刘国江就和朋友把李老太送到了二道区东站十委的益寿院,并为其交上了三个月的生活费.安置好后,刘国江又为老人买了被、褥、衣服等必备的生活用品.老太看到刘国江忙里忙外的样子,喜极而泣……住敬老院每月要交付300元生活费。起初由刘国江和那个朋友共同负担,一年后。朋友出国了。刘国江开始独自承担这笔费用。并且,一有时间就到益寿院,细心地照顾老人。将倒好的热水吹凉,细心地为老人喂药。老人过80岁生日那天,刘国江早早下班,陪着老人逛商场,给她买了新衣服,又到饭店为老人点上合口的饭菜,还给老人买了生日蛋糕.老太高兴得直哭:“我有儿子了!没想到老了还能享福!”老人在这里一住就是7年,每一笔开销都由刘国江承担,每一年的生日都是刘国江为她过的……2002年8月份,老人因病去世。咽气前,她抓着刘国江的手,恋恋不舍地看着他,嘴里喃喃着:“好儿子,我走了。我在天堂里保佑你今后过上好日子,找个好媳妇!"说完,才安心地闭上眼睛。电波传爱,喜庆婚礼后那场恸哭惊痛人心2002年1月25日,益寿院的老人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徒步来到二道区国税局,为刘国江送来一面大锦旗,上书:“人民的公仆、敬老的楷模”.不久。当地媒体陆续对刘国江的善举进行了报道,其中也透露了他目前还是孤身一人。就这样,在事迹传开的同时,他的婚事也成了更多人的牵挂.一天晚间,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刘国江与益寿院老人们一起包饺子过老年节的报道.那晚,刚刚从长春市电话设备厂下岗在家待业的赵淑杰恰巧听到这条消息。她心里一动:他对素不相识的老人都那么好,对爱人一定也好。赵淑杰,1971年5月出生于长春市。她年过三十,虽然父母一再催促她抓紧解决个人的婚事,但她始终也没碰到有感觉的男人.这次听新闻,未见其人,她似乎就有了心动的感觉。第二天,她悄悄地拉上一位同学跑到二道区国税局。上到二楼,恰好刘国江正在办税大厅办公,赵淑杰偷偷地观察了半天,发现刘国江英俊明朗的脸上,始终荡漾着温和的笑容。她欣喜地跑回家找到姐夫。求他去找刘国江,说明自己的心意。很快,刘国江和赵淑杰见面了。刘国江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处境:“我没有任何积蓄,我的工资有时还要捐助给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有比我更需要钱的人,我也捐助.跟我过日子,怕是要吃苦受穷……”“这点我能理解,我就是冲着你这点来的!”面对坦诚的刘国江,赵淑杰心里更加踏实。2003年9月14日上午10时30分。刘国江与赵淑杰的婚礼在长春帕拉斯酒店举行。婚礼刚刚开始,忽然,酒店外面一阵骚动。原来,益寿院的三十多位老人也赶来参加刘国江的婚礼了。婚礼庆典上,人们为老人们的到来鼓掌,更为刘国江鼓掌。掌声响了那么久。那么久……“这些年里,刘国江细心照顾着我们这些老人,还经常来看望我们。他是我们大家的亲儿子。儿子的婚礼,哪有父母不来祝贺的道理啊!"一位老人由衷地说。脸上的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老人们还特意在婚礼上表演了他们自编的节目.台下,无数人被刘国江与老人们结下的深情感动得泪光莹莹。北方当地风俗:新人结婚第三天要“回门(回娘家)”.刘国江夫妇却来到益寿院,挨屋给老人们发喜糖喜烟.2006年除夕夜晚5时,天已经黑了。街路上亮起了大红灯笼,远远近近到处都是鞭炮声:过年了!刘国江挽着妻子,拎着和好的面,拌好的饺子馅,踏着薄薄的积雪来到益寿院。三十多位老人正站在楼梯口等他。老人们都换了整洁的衣服,董淑珍老人还在头上戴了一朵花。“单位有事,我来晚了.”刘国江一边说,一边同妻子把准备好的新袜子递给老人们。除夕夜换新袜子“沾喜气”,是东北地区过春节的风俗.每年除夕夜,刘国江都要为老人们准备新袜子,细心的他不但考虑到号码,连款式、颜色也都要考虑。刘国江陪着老人们边看春节晚会电视节目,边包饺子……安顿好所有的老人睡下,刘国江夫妇伴着阵阵鞭炮声回到家时,春节晚会已经结束了.从1997年至今的十个除夕夜,刘国江都是这样度过的。而24年中,刘国江照顾过多少位老人,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有人说可能有102位。但也有人说实际上更多。2006年10月的一天,潘大娘在报上看到刘国江的报道后,查到了他的办公室电话,但一直未找到忙碌的刘国江。半年后的一天,单位同事告诉刘国江:“一个老人总打电话找你,不知有什么事.”刘国江就把电话打进了潘大娘家。潘大娘激动得有些哽咽:“我,我终于找到你了!"半天,潘大娘才说:“我不需要你什么资助,我只是想见见你.”那个周六下午,刘国江走进潘大娘家。潘大娘年近70岁,没有子女,家住东北师范大学附近。她身患糖尿病,老伴过世后她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着.她刻意找刘国江,就是想感受一下“儿女亲情”.从那以后。每周六下午成了刘国江雷打不动的探视日.有时,刘国江一个人去.有时夫妻俩一起去,边和潘大娘说笑,边洗洗涮涮、打扫卫生,还给她讲些身边有趣的故事。2007年5月29日,刘国江又来到潘大娘家为老人换灯泡。他刚登上高凳,突然脑袋一阵眩晕,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昏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年级段考测试卷及答案
- 建材适用范围确认协议
- 抵押合同履行协议
- 保健品原材料采购协议
- 《公共卫生监测与管理》课件
- 2025年初中同学聚会发言稿模版
- 汽车保养与养护技巧
- 汽车驾驶辅助系统的工作原理
- 护手霜中先最线掌
- 肺气肿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分析
-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武汉四调)
- 多维阅读第4级Animal Fathers 动物爸爸 课件
- 智慧教育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
- 工作责任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试行)
- 湖南省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址医疗机构名单目录
- 新中考考试平台-考生端V2.0使用手册
- 《诗词五首渔家傲(李清照)》优秀课件
- 初中数学北师大七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三角形《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 现浇箱梁施工危险源辨识及分析
- 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页PPT课件
- 青春期健康教育之拒绝吸烟酗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