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教学设计课堂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此时大唐的恢宏已被安史之乱的铁骑践踏,悠扬的羽衣曲早已化作青海头无人收的白骨。这一年的重阳节前后,四川夔州的长江边,狂风怒号,哀鸟低鸣,步履蹒跚、穷困潦倒的诗人登上江边的山,颠沛的风霜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双鬓,岁月的艰辛凄凉地爬满了他的脸庞。诗人登高望远,望着眼前这风雨飘摇的国家,回想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写下这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千古名篇《登高》。目标:1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2通过知人论世感受诗人情怀。(幻灯片1)初读诗歌,把握基调诗歌是离不开诵读的,诵读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尝试把握诗歌基调。(幻灯片2)1请同学们按诵读要求自由诵读诵读后明确诗歌的基调是悲凉凄苦的,请同学诵读展示对诗歌的基本理解。2请一女生读,同位评价。3请一男生读,自我评价。教师在点拨中指出诵读技巧:(1)注意诗歌基调。(2)注意语速。杜甫诗歌是沉郁的,宜慢不宜快。(3)注意重读。有表现力的词要重读。(4)注意节奏停顿。七言诗的读法,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吟诵。4师生共同诵读,一起感受诗歌的基调二、再读诗歌,鉴赏意象经过初读,同学们基本把握了诗歌悲凉的基调,但是要想读懂一首诗歌,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把握诗歌的情感,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味。那怎样才能把握诗歌的情感呢?王国维说:“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以我们还要鉴赏凝结着作者感情的物象,即意象,进而把握诗歌的情感,这样才能读好诗歌。1共同找到诗歌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八个意象,并注意描述意象的词语。2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能传达作者感情的意象,在课本上批注下自己的理解,并尝试通过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小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4班级展示交流。(主要鉴赏“风”“猿”“鸟”“落木”“长江”,感受意象的萧瑟和情感的悲怆。“风急”不仅传神写出了季节特点,更写江边高处的猛烈的秋风带来的彻骨凉意。“猿哀”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落木”是诗人自己的处境,滚滚的长江则让诗人想到江水永恒,时光易逝。在鉴赏“鸟”时,幻灯片补充不同时期作者诗作中不同的鸥鸟形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令学生明白“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幻灯片3))(在鉴赏意象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诗句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悲壮、苍茫的意境特点,感受杜甫苍凉、雄浑、沉郁诗歌风格。)5总结意象鉴赏的方法:(1)抓修饰词(2)抓意象的传统含义(3)联系诗人描述同一意象的其他诗句(幻灯片4)6学生齐读前两联体会意象的萧瑟,体会了诗人感情的悲怆。(诵读指导:“风急”要读得很凄寒;“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充满感慨,感叹自己无家可归;颔联读的时候,要气势开阔,应该把豁达、坦荡的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木”“江”二字可重读、适当延长、有余韵。)三、三读诗歌,知人论世首联、颔联我们读到了诗歌的萧瑟之景,读懂了诗人的悲怆之情,那后两联诗歌又蕴含了怎样的情感?我们又怎样来读呢?在诗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相近甚至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出现不同的色彩。同样是猿叫,李白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同样写风,李白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样面对秋色,刘禹锡写“我言秋日胜春朝”,为什么杜甫和他们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是因为经历、心境不同。1请同学们注意要深入把握诗人感情还得对诗人的生平及诗歌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是谓知人论世。(幻灯片5(展示诗歌背景)2请同学们找出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境?3具体分析诗歌写出了哪些悲凉之意?宋代罗大经曾说这首诗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愁苦之情: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抓住“独”,明确年过半百,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疾病缠身的老人,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在冷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孤单单一个人,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慨然长叹。此情此景,何等悲凉,诗人的心情何等沉重。此时的杜甫已经55岁,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更不是荣华富贵,飞皇腾达,陪伴他的没有家人,没有亲朋,有的只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自己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满腹的悲凉。)4两生读后两联体味诗人之悲。(诵读指导:颈联是全诗的高潮,要提高声调,读得悲愤。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有眷念家乡的味道,“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尾联含无限凄凉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四、四读诗歌,感受情怀1八层的悲苦之情让诗人倍感艰难,此外,还有没有压在心底没说出来的艰难呢?结合诗人生平背景思考.(幻灯片6)如下诗人经历30岁之前读书漫游时期心怀大济苍生的壮志。代表作品《望岳》30——44岁困守长安时期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但诗人积极献言献策,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作品,表现出对时政的关心,对民生的关注。44——48岁陷贼和为官时期安史之乱爆发,诗人被叛军俘虏,仍心系国家,用诗的形式记录下百姓的疾苦。“三吏”、“三别”成为他不朽的诗篇。48——59岁漂泊西南时期携家人逃难,投靠朋友,在成都有过短暂的安定生活。但随着好友严武等人的去世,他再度漂泊,直至去世。这期间诗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由此可见,这里的艰难不仅仅是个人颠沛漂泊的艰难,更有国事的艰难。2一则史料(幻灯片7)如下:嗟叹一生潦倒,而不敢忘本;所幸文章传世,而不敢违仁。写《咏怀》以明故朝得失,书《吏》《别》而愤世道糜废,吟《茅屋》以伤寒士之苦,赋《登高》以悲家国之艰。敢告兹辰,以永薄祭。------杜甫可见本诗所表达的不仅是一己之悲,更有社稷之念和苍生之忧,杜甫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对杜甫的评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幻灯片8)古代的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事原则,而杜甫是无论穷达都兼济天下,心系苍生,以布衣之身思公卿之责,上悯国难,下怜苍生。五十九岁时仍写《江汉》一诗:“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还想为国效力。即便“吾庐独破受冻”,也愿“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便重病缠身,难以为继,他关心的依然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的《风急舟中伏枕抒怀》,此诗不久,诗人便走完了他艰难辛酸的一生,死在羁旅途中一叶飘摇的小船上。所以同学们的诵读,要读出诗人伟大的灵魂,读出那份沉甸甸的崇高的爱国情怀。.(幻灯片9)3配乐学生个读(1-2生)读出诗人的家国之忧,读出对诗人的敬仰。五、课堂总结杜甫既不像李白,也不像苏轼。李白九天揽月,豪放不羁,苏轼在政治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登高》我们通过意象的品读看到了杜甫笔下的萧瑟之景,读出了诗人的悲怆之情。更感受到杜甫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的“苦恨”的真正底蕴!他以自己病弱的双肩担起了黍离之悲,背负着破碎的理想,用他忧国忧民的笔心系苍生,兼济天下,于诗歌中回荡着强烈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板书设计萧瑟之象悲怆之情悲苦之意崇高之怀《登高》学情分析《登高》这一课是鲁人版必修五中的篇目,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高二阶段对诗歌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读懂而要鉴赏,学生对诗的了解不能只满足于背诵、记忆,更要学会分析理解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但很少学生能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及意蕴,而诗歌本身表达含蓄,跳跃性又大,学生对诗歌往往就“敬而远之”“望而却步”。杜甫是唐代诗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沉郁顿挫,学生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能流畅地朗诵全诗,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文章大意,可以初步读出诗人的忧愁悲凉,但对诗中意象所蕴含的意义情感理解不透彻,对作者的情感寄托把握不准,不能深入体会诗人的苍生之念、家国之忧。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通过方法的指导、反复的诵读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登高》效果分析根据课堂授课过程和评测结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评测练习。基础部分的练习,分别检测了学生的读音、字形、释义、断句及基本诗意的判断和理解,学生的正确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八,可见学生的知识掌握比较扎实。鉴赏提高部分,选取了诗人晚年的两首诗歌,考查学生对意象的分析能力,检测学生对杜甫诗歌情感及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能力。其中11题,分析两首诗歌意境的异同,学生可以大致地看到两首诗歌壮阔的意境,但对诗歌具体的写作手法还是鉴赏不足,学生在理解鉴赏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能积极、独立思考。二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学生对杜甫及杜甫的诗歌是较为熟悉的,可以容易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可以通过掌握的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把握住诗人的羁旅漂泊之意和忧国忧民的深沉的情感。学生在感悟、理解、品读的过程中提高了诗歌的鉴赏能力。三课堂效果。从授课过程来看,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有层次地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对诗歌鉴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愿意去挖掘诗歌的深层内蕴。在课堂生成上,围绕诗歌的意象分析,学生联想丰富,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学生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能做到读音正确,节奏停顿分明,诵读情感准确充沛,为背诵全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登高》教材分析《登高》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唐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歌。本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本课选取了唐代的三首诗作,意在通过文本研习指导学生体会诗人慷慨苍凉、感叹怅恨的人生情怀,能对中国古代文学颠峰时期的诗文成就有更深的认识和感悟。《登高》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是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七律,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杜甫通过无边无际的秋色、悲壮雄浑的气势,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对个人身世和国家命运的感慨。诗人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也成为诗人“苦恨”的真正底蕴。杜甫心系苍生,兼济天下,于诗歌中回荡着强烈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整首诗歌在意境上悲壮,苍茫,壮阔,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现了杜甫的诗歌苍凉、沉郁、悲壮风格特点。《登高》评测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杜甫(fǔ)夔州(kuí)萧萧(xiāo)B.江渚(zhǔ)潦倒(liáo)浊酒(zhuó)C.赔偿(chánɡ)缭绕(liáo)颔联(hán)D.鬓发(bìn)艰难(nán)颈联(jǐnɡ)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声音凄清)B.渚清沙白鸟飞回(鸟儿飞回巢)C.无边落木萧萧下(秋天树木的落叶)D.艰难苦恨繁霜鬓(极恨,非常悔恨)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
高:高远
B.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
C.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象声词,风吹落叶的声音
D.艰难苦恨繁霜鬓
苦恨:痛苦遗憾4、对下列各句的诵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B.不尽/长江/滚滚/来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5、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A.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6、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C.颈联诗人点名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长江,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默写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二鉴赏提高8、有人认为《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中的“无边”“不尽”纯属多余。请结合诗歌意境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江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9、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结合诗歌分析这几个意象。10、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旅夜抒怀①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注】①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船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漂泊。这首诗大概是他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11、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和《登高》中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意境上有何异同?12、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C“颔”读hàn。2、B鸟盘旋而飞3、D苦恨,极恨,非常悔恨4、D应为:“潦倒/新停/浊酒/杯”。5、D,分别从横(空间)、纵(时间)两个方面着笔。6、C“怨天尤人”与“孤独者”错。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他并不孤独。7、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8、不多余。“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的感伤,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而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正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9、“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10、“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11、两句诗的写景都意境开阔、雄浑。《登高》更显苍茫、悲壮,而本诗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清朗的星月,是为了反衬诗人孤苦无依的境况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12、诗人这里以沙鸥自况,表现了他漂泊无依的感伤之情。《登高》课后反思在教学设计的思路上,是以诵读串起整个的课堂,层层加深理解,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象内涵及诗人的情感。从本节课的效果上,我觉得这节课上得还比较满意,但是,也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对教师备课理念、教学方法的反思。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诗歌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诗歌知识的缺乏及诗歌鉴赏能力的薄弱使得诗歌教学举步维艰,学生也缺乏鉴赏兴趣,往往是老师讲一讲,学生背一背,传统诗歌的丰富内蕴及充沛的情感,学生无从体会,重背诵轻诗歌思想感情的感悟,课堂教学以老师的鉴赏代替了学生的感悟,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这种课堂教学导致诗歌的美感丧失殆尽,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我这节课就摒弃了这种传统方式,而从朗诵的角度入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诗歌需要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本节课,就以诵读引导学生的参与,在效果上是不错的,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也有着明显的效果。(2)对学生学习基础、状态和效果的反思。学生在诗歌基础方面虽然经历了高一阶段的学习,鉴赏能力仍显得远远不够,尤其是对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