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2023届山东省高考仿真模拟试题语文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高考2023届山东省高考仿真模拟试题语文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高考2023届山东省高考仿真模拟试题语文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高考2023届山东省高考仿真模拟试题语文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高考2023届山东省高考仿真模拟试题语文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高考|2023届山东省高考仿真模拟试题语文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未来的医疗可能是这样的:“可穿戴设备”将收集到的人体生理数据传入云端进行分析处理,医生给出诊断或康复建议,甚至为个人定制健康全记录。未来的教育可能是这样的:个人学习终端融入资源云平台,线上教育机构就会根据学生特点推送相关资讯,特别是培训信息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信息,并贯穿于终身学习的全过程。尽管很多人还不太熟悉“大数据”这个新兴的术语,但正如一篇专栏文章中所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做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大数据被称为“碎片中的智慧”,被视为驱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关键力量,正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有消息称,大数据给某搜索引擎公司带来的日均收入高达2300万美元,一年就有80多亿美元;某社交平台并没有多少实物资产,但上市后拥有1000多亿美元的市值,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就是它的数据。大数据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认识,并将其置于战略高度加以推动。美国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将其视为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并发布了“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众多行业、企业开始使用并利用大数据作出变革,全球500强企业中90%以上的重要决策都取决于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不少创业者也扎根大数据开创自己的事业,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万亿级别的机会”;数据技术产业包括数据采集、加工和应用,已经成为各路投资者角逐的对象。国内也有不少企业不遗余力地投入这片蓝海,比如很多金融机构利用“数据仓库”在市场上寻求商业效益。中国有6亿网民,手机设备持有量超12亿台,将成为大数据最重要的市场,这也为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提供了重大机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抢占大数据浪潮的先机,广大企业要敏锐捕捉数据背后的商机,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要主动推进大数据产业化进程,推出相应战略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和改造IT基础设施,推动隐私保护和公共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立法,明确界定互联网数据商业化应用范围、确定数据滥用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提高数据市场交易的有效性、合法性。此外,还要资助大数据的基础技术研究,尤其是人才培养,以解决产业发展急需数据科学家、数据架构师的人才供给问题。(摘编自经济日报评论员《抢占“大数据时代”先机》)材料二:日前,北京市消协发布“大数据杀熟”榜,不少知名企业榜上有名。该协会的调查数据还显示,超过半数网友有被杀熟的经历。大数据时代,要想真正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还需要监管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俗话说,人熟为宝。在传统商业道德里,熟客应该享受优待。然而,如今人们发现,熟客往往频频挨宰:个人信息被滥用、给老客户的价格高于新手价、专挑会员定向涨价、买得越多价格越贵。一些网络平台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消费者偏好、消费能力等信息后,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熟客,以至于有人感叹“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这种怪现象产生的关键就在于技术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大都与一款款软件牢牢绑在一起。商家通过算法,对消费者进行量身定制,而消费者对商家的运作方式却一无所知。换句话说,之所以有不少互联网企业有敢于杀熟的底气,正在于大数据垄断、算法不透明等给企业带来的便利。依靠这种便利,无良企业杀熟“杀”得神不知鬼不觉,消费者不仅难以发现,更不易取证,维护权益变得十分困难。而这恰恰也是监管的难点和痛点。面对大数据的个性化、多样化、隐蔽性强等诸多特点,传统的监管查处机制显然已不适用,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作为保障,很难实施有效监管。要想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相关部门应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尤其是提升监管的技术能力,依托新技术,建立如大数据价格监测体系,创建消费者网上投诉机制,对杀熟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做到及时、全面地管控。此外,针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还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明确大数据杀熟的判断标准,明确界定大数据的法律属性和使用范围,从而做到监管有法可依,提升执法效率。技术是把“双刃剑”,大数据被用来优化服务我们欢迎,被用来精准“杀熟”我们必须亮剑。把个性化服务变成坑人陷阱,既失信缺德,也涉嫌违法。监管层、法学界、商家必须对这一问题提高警惕,及时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让大肆薅用户羊毛者付出应有代价,让无良商家不敢为、不能为。(摘编自高健钧《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内很多金融机构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正不遗余力地利用“数据仓库”在市场上寻求利益。B.想要抢占大数据浪潮的先机,政府部门应主动作为,全方位做好推进大数据产业化进程的相关工作。C.中国将成为大数据最重要的市场,广大企业要敏锐捕捉数据背后的商机,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D.企业能够借助网络平台利用技术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等手段来杀熟,主要原因在于大数据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主要原因在于大数据的发展”错,由原文“之所以有不少互联网企业有敢于杀熟的底气,正在于大数据垄断、算法不透明等给企业带来的便利”可知,“大数据垄断、算法不透明等给企业带来的便利”是主要原因,选项表述不准确。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数据”为经济发展提供重大机遇,数据技术产业将成为投资者角逐的对象。B.材料一所举大数据效应的例子,论证了大数据正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的观点。C.两则材料均把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提高数据市场交易的合法性作为了论证的观点。D.如果相关部门在监管上积极创新,提高执法效率,就能管住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A.“将成为”错,数据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各路投资者角逐的对象。C.“把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提高数据市场交易的合法性作为了论证的观点”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提高数据市场交易的合法性不是论证的观点,而是措施。D.“如果……就……”说法绝对。由原文“要想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相关部门应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可知,原文是“要想……应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在监管上积极创新”只是监管举措,不是唯一条件。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农产品生产企业邀请当红影视明星参与农产品推介会并为农产品代言。B.众多快餐企业更新经营理念,开始根据“送外卖”的数据调整门店布局。C.三大互联网巨头上演争夺移动客户端的“三国演义”。D.许多电子商务网站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推送产品信息,发现潜在消费客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大数据”为经济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大数据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各路投资者角逐的对象。A.“农产品生产企业邀请当红影视明星参与农产品推介会并为农产品代言”是名人效应,不属于大数据技术的范围。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答案】①举例论证,以北京市消协发布的超过半数网友有杀熟的经历为例,论证要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②引用论证,引用俗语“人熟为宝”,以及“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等,论述熟客理应受优待,但现实是熟客往往挨宰。【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举例论证,由原文“日前,北京市消协发布‘大数据杀熟’榜,不少知名企业榜上有名。该协会的调查数据还显示,超过半数网友有被杀熟的经历”可知,以北京市消协发布的超过半数网友有杀熟的经历为例,论证要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②引用论证,由原文“俗话说,人熟为宝。在传统商业道德里,熟客应该享受优待。然而,如今人们发现,熟客往往频频挨宰:个人信息被滥用、给老客户的价格高于新手价、专挑会员定向涨价、买得越多价格越贵。一些网络平台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消费者偏好、消费能力等信息后,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熟客,以至于有人感叹‘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可知,引用俗语“人熟为宝”,以及“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等,论述熟客理应受优待,但现实是熟客往往挨宰。5.有人认为,在对待“大数据”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示例一:同意。①材料一是从“大数据”的积极影响上论述的,认为“大数据”彰显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政府、企业都应抢占先机;②材料二是从“大数据”的消极影响上论述的,认为无良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示例二:不同意。①两者论述的对象不同。材料一阐述“大数据”的经济价值,号召企业和政府要抓住机遇,材料二认为“大数据”作为一门新技术带来了新问题,呼吁相关部门应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②两者论述的对象尽管不同,但两者论述的目的都在于利用好“大数据”这一新技术。【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同意:由材料一“大数据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认识,并将其置于战略高度加以推动。美国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将其视为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并发布了‘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可知,材料一是从“大数据”的积极影响上论述的,认为“大数据”彰显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政府、企业都应抢占先机。由材料二“日前,北京市消协发布‘大数据杀熟’榜,不少知名企业榜上有名。该协会的调查数据还显示,超过半数网友有被杀熟的经历。大数据时代,要想真正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还需要监管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可知,材料二是从“大数据”的消极影响上论述的,认为无良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不同意:两者论述的对象不同。由材料一“大数据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认识,并将其置于战略高度加以推动”可知,材料一阐述“大数据”的经济价值,号召企业和政府要抓住机遇;由材料二“大数据时代,要想真正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还需要监管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可知,材料二认为“大数据”作为一门新技术带来了新问题,呼吁相关部门应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由材料一“尽管很多人还不太熟悉‘大数据’这个新兴的术语,……‘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做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和材料二“要想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相关部门应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尤其是提升监管的技术能力,依托新技术,建立如大数据价格监测体系,创建消费者网上投诉机制,对杀熟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做到及时、全面地管控”可知,两者论述的对象尽管不同,但两者论述的目的都在于利用好“大数据”这一新技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见麒麟哥舒意丁丑年秋,日军进驻南庄,砸开了苏园生锈的门锁。当天,藤原长官请私塾先生苏夫子苏园一叙。“夫子现在还有学生?”“时局纷乱,学生失散,只在家里教小女,编地方志。”“时局纷乱,我也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教师。现定居南庄,正好请夫子教犬子承太中华文化。夫子不妨带令媛一起来,两个孩子可作伴读书。”夫子没有说话。“日本武运源于贵国儒学,今后我们不分彼此,共同将它发扬光大。”“我只知道教书。”在苏园,守真见到了承太。“守真是我女儿,”夫子说,“在这里,我们只是师生,你们只是同学。”言毕,夫子就开始讲授孔子。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窗外半山桃树,不见花叶,夫子偏看得出神。“夫子在看什么。”“看万里桃花吧,万里桃花是苏园盛景,只有上了年纪的人看到过。”守真说。“现在漫山枯树,没有桃花。”“那夫子就是在看过去的万里桃花。”习字课。夫子写下一字,问承太。“‘仁’,我父亲的名字。父亲说他取名为仁,就像皇帝待臣民要仁慈,不要凶恶。”“这是其中之一。子曰仁者爱人,仁是爱惜他人。”夫子教承太“仁”字的不同写法,汉隶唐楷,一一落入承太眼里。上午课毕,午餐。承太吃了几口,瞥见守真饭碗已经扒空大半,问:“师姐没吃早饭吗?”“家里的粮给村里孤儿了,他们大人被打死了,他们没饭吃。”承太没说话,看了看外面,说:“桃树开花就好了,可惜都枯了。”守真说:“我们去找找,也许能找到一两朵桃花。”饭后,他们在桃园真找到了一朵纯白的瘦花。秋日白桃难得一见,两人赏过桃花,差不多到了上课时间,守真起身要走,承太却奔向大屋,提了一柄大刀回来。“母上佛堂供花,正需一支白花。”承太双手握刀,举过头顶。“这个桃园再也没有桃花了。”守真凝视断茎绿痕,见地上有足印,隐隐然像是什么动物曾在此驻足。晚上回家,守真对夫子说:“我好像又看见了。”守真在纸上写了夫子以前教她的两个字,四十二笔。到了半夜,守真偷偷出门再次来到苏园那棵桃树下。月色朦胧,恍惚间见一行蹄印,从她脚下伸展开去。远处树影下,一头古兽。古兽仿佛感觉到了她的存在,转身望着她,目光清澈。守真回到家,夫子已经醒来,在方桌上写字。“我又见到麒麟了。”“麒麟,古人视为仁慈化身,太平之世它才现身。”夫子说,“孔子见过麒麟。”“可现在是乱世。”“所以麒麟不该出现。”夫子说,“不要告诉任何人你见过麒麟。”一个周六,午课结束,师生三人听见屋外喧哗。原来,士兵正在挖一株桃树,守真正是在那棵桃树下看见麒麟的。很快,一辆军卡驶来,运来一棵大樱花树,种在了那株桃树的位置。那天入夜之后,守真出门。门外,承太背着书包在等她。他们一起来到南庄的祠堂,祠堂供桌下钻出很多身影。承太打开书包,所有孩子都看见了饭团,他们想起夫子教过的课,就说,仁者爱人。离开祠堂后,守真决定把看见麒麟的事告诉承太。于是,他们一起来到苏园,找到那棵樱花树,蹲守在离它不远的桃树下。月亮渐渐隐没,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也不知过了多久,暗夜中守真感到有东西在触碰她。麒麟!麒麟身上遍布伤口。清晨,守园士兵发现,昨天移植的樱花树已被雷劈断,树下焦土上,有蹄印四枚。夫子在家正吟诵论语。卫兵敲门,说藤原请夫子前往苏园一叙。“今天我们说一下这两个字。”藤原拈起宣纸,上面是夫子写的两个字。四十二笔。“麒麟。我想听夫子说文解字。”“麒麟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实为驼鹿,所以两字都以鹿为字首……”“我读到的史料和夫子所说不同。这也是从夫子家借来的,《南庄简史》,上面说,汉武帝时村民在这里见到麒麟,汉武帝就让人建了守麟阁。现在守麟阁已毁,但原址上又盖了这座苏园,有了万里桃花。所以,麒麟再度出现也不足为奇。”“前人虽有记录,却未必是信史。”“那孔子春秋时见麒麟,看见的是什么?”“一头驼鹿。”“西汉武帝猎得白麟,又是什么?”“一头白色的驼鹿。”“所以夫子是不相信中国有麒麟这种瑞兽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敢问藤原先生,如果见到麒麟,又会怎么做?”“我们会请回京都,我觉得麒麟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那一部分。”“遗憾的是,藤原先生永远不可能见到麒麟。”藤原没作声,过了一会说明天要来听课。第二天夫子上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藤原旁听了一会,起身击掌,两名宪兵应声而至。“最后问夫子一次,到底见过麒麟没有?”“从没见过。”一名宪兵架住夫子,另一名抓住守真。夫子嘴唇动了动,守真低声说:“爸,覆巢之下。”夫子没再说话。这时,承太忽然向父亲跪下,藤原迟疑了一会,然后挥了挥手,宪兵松开了守真。供桌下的孩子饿急了。守真很晚才来,孩子们问夫子呢。守真没有回答。忽有孩子说:“着火了!”苏园那里红光艳艳。守真望着山林,隐隐约约,真真切切,如有古兽浴火奔走。守真取出《南庄简史》,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有夫子的字:丁丑年秋。之后空白。守真取笔,在空白处写下:“丁丑年秋,夫子化麟,隐入桃林,是夜桃林花开万里,绵延不绝。”“今天还上课吗?”孩子们问。“上的。今天教两个新字,四十二笔,你们看仔细。”(选自《小说月报》2023年第1期,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的情景,承太与守真间有一番问答,这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介绍。B.藤原将樱花树移植到苏园,象征着日本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深入;而樱花树被雷劈,则隐喻侵略者的野心不可能实现。C.夫子最后一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情节上的精心设计,暗示夫子已作好了牺牲准备,并以此表明心迹。D.小说写夫子应允藤原担任承太家庭教师的无奈,写他为守护麒麟秘密的英勇,揭示了一名普通中国百姓的精神成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揭示了一名普通中国百姓的精神成长”在小说中无法体现。从开始的“苏园一叙”到最后的“夫子化麟”,夫子秉持了一贯的誓死守卫中国文化的决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一般写抗战题材的作品不同,这篇小说从文化的角度落笔,写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企图,写中国百姓守卫中华文化的努力,取材独特,视角新颖。B.刀劈桃花,暗示承太的日本基因;给孤儿饭团,表现了承太的仁爱之心,两者对比鲜明,反映了承太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C.小说中的孤儿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看到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勇敢,也看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未来中国的希望。D.小说叙述的故事虽是发生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但仍不乏刀光剑影,砸开苏园生锈的门锁,因为阴谋无法得逞而将夫子杀害,让人感受到日军的残暴。【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刀劈桃花,暗示承太的日本基因……两者对比鲜明”理解错误。依据“‘母上佛堂供花,正需一支白花。’承太双手握刀,举过头顶”“承太打开书包,所有孩子都看见了饭团,他们想起夫子教过的课,就说,仁者爱人”可知,承太砍白桃花并非有意灭亡中华文化,只是为母献上所爱之物。也没有所谓对比。8.有人评价夫子教承太写“仁”字的情节设计有“一石三鸟”的作用,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案】①“仁”是中华文化的要义,教承太写“仁”字符合夫子的身份设定,暗示了他的抗日立场和方式。②借此揭示藤原利用中华文化的居心以及名“仁”而实“不仁”的残暴,表明夫子希望承太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丰富、深化了小说意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由原文“藤原长官请私塾先生苏夫子苏园一叙”“‘仁’,我父亲的名字。父亲说他取名为仁,就像皇帝待臣民要仁慈,不要凶恶”“这是其中之一。子曰仁者爱人,仁是爱惜他人”“夫子没有说话”“我只知道教书”“窗外半山桃树,不见花叶,夫子偏看得出神”“从没见过”可知,“仁”是中华文化的要义,教承太写“仁”字符合夫子的身份设定,暗示了他的抗日立场和方式。由原文“‘仁’,我父亲的名字。父亲说他取名为仁,就像皇帝待臣民要仁慈,不要凶恶”“这是其中之一。子曰仁者爱人,仁是爱惜他人”“夫子教承太‘仁’字的不同写法,汉隶唐楷,一一落入承太眼里”“家里的粮给村里孤儿了,他们大人被打死了,他们没饭吃”“一辆军卡驶来,运来一棵大樱花树,种在了那株桃树的位置”“我们会请回京都,我觉得麒麟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那一部分”“一名宪兵架住夫子,另一名抓住守真”“孩子们问夫子呢。守真没有回答”可知,借此揭示藤原利用中华文化的居心以及名“仁”而实“不仁”的残暴,表明夫子希望承太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丰富、深化了小说意蕴。9.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请简要分析作者虚构“见麒麟”的意图。(6分)【答案】①以浪漫主义笔法写抗战故事,赋予小说传奇色彩;②“见麒麟”意味着太平盛世的到来,含蓄表达了中国百姓对抗战胜利的期待和坚信;③写守真见夫子化身为麒麟,是对为国牺牲者的礼赞;④暗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隐喻苦难中国必将浴火重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由原文“麒麟,古人视为仁慈化身,太平之世它才现身”“不要告诉任何人你见过麒麟”“所以夫子是不相信中国有麒麟这种瑞兽的”可知,以浪漫主义笔法写抗战故事,赋予小说传奇色彩。由原文“一头古兽。古兽仿佛感觉到了她的存在,转身望着她,目光清澈”“麒麟,古人视为仁慈化身,太平之世它才现身”“可现在是乱世”“所以麒麟不该出现”可知,“见麒麟”意味着太平盛世的到来,含蓄表达了中国百姓对抗战胜利的期待和坚信。由原文“丁丑年秋,夫子化麟,隐入桃林,是夜桃林花开万里,绵延不绝”可知,写守真见夫子化身为麒麟,是对为国牺牲者的礼赞。由原文“忽有孩子说:‘着火了!’苏园那里红光艳艳”“守真望着山林,隐隐约约,真真切切,如有古兽浴火奔走”“守真取出《南庄简史》,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有夫子的字:丁丑年秋。之后空白。守真取笔,在空白处写下:‘丁丑年秋,夫子化麟,隐入桃林,是夜桃林花开万里,绵延不绝。’”可知,暗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隐喻苦难中国必将浴火重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识其然也?越王勾践与吴人战,大败之,兼有九夷。当是时也,南面而立,令群臣曰:“闻吾过而不告者其罪刑。”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者也。昔者晋文公与楚人战,烧其军,大胜之,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今有忧色,何也?”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者也。昔齐桓公得管仲、隰朋,辩其言,说其义,正月之朝,令具太牢,进之先祖,桓公赞曰:“自吾得听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聪,不敢独擅,愿荐之先祖。”此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邾文公卜徙于绎,史曰:“利于民,不利于君。”君曰:“苟利于民,寡人之利也,天生蒸民①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侍者曰:“命可长也,君胡不为?”君曰:“命在牧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吉莫如之。”遂徙于绎。司城子罕相宋,谓宋君曰:“国家之危定,百姓之治乱,在君之行赏罚也。赏当则贤人劝罚得则奸人止赏罚不当则贤人不劝奸人不止,奸邪比周,欺上蔽主以争爵禄,不可不慎也。夫赏赐让与者,人之所好也,君自行之;刑罚杀戮者,人之所恶也,臣请当之。”君曰:“善。子主其恶,寡人行其善,吾知不为诸侯笑矣。”于是宋君行赏赐,而与子罕刑罚,国人知刑戮之威,专在子罕也,大臣亲也,百姓附之。居期年,子罕逐其君而专其政。(节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注】①蒸民:众民。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在下列文字中标出。(3分)赏当则贤人劝罚得则奸人止赏罚不当则贤人不劝【答案】赏当则贤人劝/罚得则奸人止/赏罚不当/则贤人不劝【解析】“赏当则贤人劝”“罚得则奸人止”结构对称,各自成句;“赏罚不当”,主谓结构,“当”不及物动词,不可带宾语,其后断开。句意:奖赏正确,有德才的人就受到鼓励;惩罚对了,坏人就受到禁阻。奖赏不当,有德才的人就不能得到鼓励。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考绩,指考核官吏的政绩。《书·舜典》载:“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可见考绩是官吏升降的重要依据。B.九夷,古代对中国东部诸民族的统称,也泛指少数民族。古代还习惯将西、南、北方的民族分别称为“戎”“蛮”“狄”。C.卜,指用火烧龟板占卜,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吉凶祸福。《诗经·氓》中“尔卜尔筮”的“卜”即是此意。D.让与,指礼让与推举。其中“与”和《礼记•礼运》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中的“与”含义不相同。【答案】D【解析】“含义不相同”错误。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都是“推举”的意思;“夫赏赐让与者”句意“奖赏恩赐礼让推举是民众所喜好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句意“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师旷认为仁君对待臣子的态度是既要发挥其贤能,又要不受近臣的羁绊,应经常对臣子进行考查并驾驭他们。B.越王勾践身居高位,比较担忧无法获知自己的过错,所以对知道他的过错而不告诉他的人,勾践要给予罪刑。C.齐桓公得到管仲和隰朋后,分辨他们的言语,喜欢他们的议论,赞许他们让自己耳聪目明,还把他们举荐给先祖。D.邾文公在不利于自己这个君王的情况下仍然迁都,是因为迁都对百姓有利,他认为对百姓有利也就是对自己有利。【答案】C【解析】“分辨他们的言语,喜欢他们的议论”错误。“辩其言,说其义”意思是:为他增长辩才,解说道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2)命在牧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吉莫如之。【答案】(1)我听说能凭借作战取胜而安宁的,那恐怕只有圣人吧!(4分,注意“闻”,听说;“其”,表推测语气;“唯”,只有通顺1分)(2)我的生命在于养育百姓,死亡的早晚,这是时运。如果人民得到利益,吉利没有像这样大的了。(4分,注意“牧”,动词,养育;“时”,时运;“死之短长,时也”,判断句;“苟”,如果;“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得到利益。)14.宋君被子罕驱逐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答案】①宋君喜欢做奖赏这类让臣民高兴的事,不愿被诸侯耻笑;②掌管刑罚的权力给予了子罕,使得臣民亲近归附子罕,造成了“君弱臣强”的局面。【解析】由“善。子主其恶,寡人行其善,吾知不为诸侯笑矣”可知,宋君喜欢做奖赏这类让臣民高兴的事,不愿被诸侯耻笑;由“于是宋君行赏赐,而与子罕刑罚,国人知刑戮之威,专在子罕也,大臣亲也,百姓附之”可知,掌管刑罚的权力给予了子罕,使得臣民亲近归附子罕,造成了“君弱臣强”的局面。【参考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做人君的道理有哪些?”师旷回答说:“做人君的道理,努力做到博大仁爱,把任用贤能作为自己的宗旨;广开自己的见闻,明察各方面的情况;不拘执、沉溺于世俗的偏见,不受身边亲信的影响和羁绊;经常检查考核官吏的政绩,以此来驾驭臣下。这就是人君所掌握的道理呀。”晋平公说:“很好。”英明的君主有三怕:一怕居高位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二怕得意时骄傲自满;三怕听到天下的至理名言又不能实行。凭什么知道他们会这样呢?越王勾践与吴国交战,将吴国打得大败,兼并了九夷。当时他南面称霸,对群臣下令说:“知道我的过错而不告知我的人,他的罪该被处死。”这就是身居高位而怕不知道自己过失的例子。从前,晋文公与楚国交战,焚烧了楚军营垒,大胜楚国,晋文公退朝之后,脸上带有忧虑的神色,侍者问他:“君王您大胜楚军,现在却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晋文公说:“我听说能凭借作战取胜而安宁的,那恐怕只有圣人吧!至于那些以阴谋诡计得胜的人,却很危险啊,所以我很担忧。”这就是怕在得意和顺利的时候骄做的例子。从前齐桓公得到管仲、隰朋的辅佐,为他增长辩才,解说道义,到正月上朝,便命令准备牛、羊、豕三牲,供奉先王祖宗,齐桓公祭告说:“自从我能听到这两个人的忠言,我的眼睛更加明亮,听力更加敏锐,不敢独自占有这些忠言,愿将它们进献给先王祖宗。”这就是听到天下的至理名言而怕不能实行的实例。邾文公占卜迁都到绎的事,史官说:“有利于百姓而不利于国君。”邾文公说:“如果对百姓有利,就是对我有利,上天生养了人民更选择了一个人作为他们的君主(领导他们),就是为了给人民带来利益。人民既然可以获得利益,我就一定给他们!”左右随从说:“生命是可以延长的,君王为什么不这样做?”邾文公说:“我的生命在于养育百姓,死亡的早晚,这是时运。如果人民得到利益,吉利没有像这样大的了。”于是就迁都到绎地。司城子罕在宋国做官,劝说宋国的国君:“国家的安危,百姓的治乱,这一切都取决于君王的赏罚之道。奖赏正确,有德才的人就受到鼓励;惩罚对了,坏人就受到禁阻。奖赏不当,有德才的人就不能得到鼓励,坏人就不能得到禁阻,奸邪之人结党营私,欺上蒙下来争取爵禄,不可以不慎重对待。奖赏恩赐礼让推举是民众所喜好的,请您自己执行;惩罚杀戮是民众所厌恶的,请让我来担当。宋君说:“好。坏事你来做了,好事我来做,我知道这样就不会被诸侯耻笑了。”于是宋君做赏赐的事情,而子罕做惩罚的事情,如此国内人民知道杀戮刑罚都出自子罕,所以大臣们都来亲近子罕,而老百姓则畏惧子罕。不到一年的时间,子罕则把宋君赶走了,而自己施行专政。(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将别寄友人马戴帝乡归未得,辛苦事羁游。别馆一尊酒,客程千里秋。霜风红叶寺,夜雨白蘋洲。长恐此时泪,不禁和恨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就暗含着些许无奈,虽因事羁留已久,然帝乡繁华却非长驻之地。B.友人在客馆为其饯别,所有的叮嘱、祝福和期望,都融入了一杯浊酒。C.这首诗以声色结合的手法描绘了饯别时风雨交加秋意萧索的凄清情景。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能够做到情随事迁,情由境出,转换自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C.“以声色结合的手法”说法有误。诗歌中涉及的景色描写主要是“霜风红叶寺,夜雨白蘋洲”一句,但并未涉及声音描写。16.尾联直抒胸臆,带着怨恨与遗憾,诗人不禁泪染衣衫,泪水与江水混合,流向远方,令人不忍卒读,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情感。(6分)【答案】①功业无成、不得志的抑郁。②远离家乡,漂泊异地的孤苦之悲。③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与美好祝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诗歌首联中,诗人之所以说“帝乡归未得”,是因为他及第之后,长期待阙,五、六年后才被藩镇辟用,但时间不久又因直言而被贬他方。所以,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功业无成、不得志的抑郁。而“辛苦事羁游”直言诗人自己的“羁游”状态,说明自己是一个“游子”身份,展现了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的孤苦之悲。诗歌颔联中,作者以“别馆一尊酒,客程千里秋”展现了友人在客馆为其饯别的场景。所有的叮嘱、祝福和期望,都融入了一杯浊酒。所以,从中可以见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与美好祝愿。(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蚯蚓的“___________”和螃蟹的“___________”揭示了二者不同生活处境的原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证明了学习需要专心致志的观点。(2)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发展前代君王遗留下来的功业,用武力来统治各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常常借花草木叶的荣或枯(兴或衰)来寄托情感,这在古诗词中也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用心一也用心躁也(2)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躁”“振”“御”“萧”“藤”“鸦”“沃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尽管洞内洞外一点声音都没有,但是看到那些大大小小的雕塑,特别是看到墙上的壁画:(甲)人物是那样繁多,场面是那样富丽,颜色是那样鲜艳,技巧是那样纯熟,我们内心里就不禁感到热闹起来。【我们仿佛亲眼看到释迦牟尼从兜率天上骑着六牙白象下降人寰,九龙吐水为他洗浴,一下生就走了七步,口中大声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们仿佛看到他读书、习艺,他____①_____,竟把一只大象抛上天空,坠下时把土地砸了一个大坑。我们仿佛看到他射箭,连穿七个箭靶。我们仿佛看到他修苦行,不吃东西,修了六年,(乙)把眼睛修得深如古井。(丙)我们又仿佛看到他翻然改变主意,毅然放弃了苦行,吃了农女献上的粥,又恢复了精力,走向菩提树下,同恶魔波旬搏斗,终于成了佛。】成佛后到处游行,归示,度子,年届八旬,在双林涅槃。使我们最感兴趣、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那许许多多的涅槃的画。释迦牟尼已经逝世,闭着眼睛,右胁向下躺在那里。他身后站着许多和尚和俗人。前排的人已经得了道,对生死____②_____,脸上毫无表情。后排的人,不管是国王、各族人民,还是和尚、尼姑,(丁)因为道行不高,尘欲未去,参不透生死之道,都嚎啕大哭,有的捶胸,有的打头,有的击掌,有的顿足,有的撕发,有的裂衣,有的甚至昏倒在地。(戊)我们真仿佛听到哭声震天,看到泪水流地,内心里不禁感到震动。最有趣的是外道六师,他们看到主要敌手已死,高兴得弹琴、奏乐、手舞、足蹈。在盈尺或盈丈的墙壁上,宛然一幅人生哀乐图。这样的宗教画,实际上是人世社会的真实描绘。把千载前的社会现实,_____③____地搬到我们今天的眼前来。18.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案】①力大无穷②漠然置之③栩栩如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语境“把一只大象抛上天空”形容他力量大,可用“力大无穷”。力大无穷:形容力量很大。第二处,语境形容“脸上毫无表情”,说明对生死看得淡然,可用“漠然置之”。漠然置之:很冷淡地把它搁在一边。指对人或事态度冷淡,放在一边不理。第三处,语境形容壁画描绘人世社会形象生动,可用“栩栩如生”。栩栩如生:通常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19.对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相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句中的几个分句可以自由调整顺序。B.乙句和戊句都使用了比喻修辞。C.丙句中的“幡然”可以改成“恍然”。D.丁句整句与散句相结合,既整齐又灵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A.不可以自由调整,句子顺序要符合人们观看壁画时的逻辑顺序,要由表象到深层,“技巧”这一分句必须放于最后。B.戊句“仿佛”指听得不真切,不是比喻词,本句不是比喻修辞。C.“幡然”意为“很快而彻底地改变”,“恍然”意为“猛然醒悟的样子”,不能改换。20.文中【】(方括号)部分由主语相同的五句话并列而成,主语“我们”出现五次,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说明。(5分)【答案】①反映了我们观看时十分投入、专注。②通过写我们强烈的内心感受来表现生动逼真的洞内壁画给观赏者带来的冲击力。③句式整齐,构成排比,有助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我们仿佛看到……”是以“我们”的视角来观看墙上的壁画,主语为“我们”,表现“我们”观看时的感受,说明我们观看时十分投入、专注。主语“我们”出现五次,“仿佛亲眼看到释迦牟尼……”“仿佛看到他读书、习艺”“仿佛看到他射箭”“仿佛看到他修苦行”“仿佛看到他幡然改变主意”写我们强烈的内心感受,以此表现洞内壁画给观赏者带来的冲击力。“我们仿佛看到……”连用五个相同的句式,构成排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年纪越衰老,就越皮肤不鲜嫩舒展,这是由于皮肤在老化的原因。皮肤不断再生毛发、愈合伤口的再生能力主要源于藏在表皮和毛囊中的皮肤上皮干细胞。但在衰老的过程中,这些干细胞会逐渐衰竭,导致表皮变薄、伤口愈合缓慢、毛发稀疏且变白。科学家在皮肤干细胞中发现了一种应激动员机制。这种应激动员机制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