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人教版复习特训二十二_第1页
2019-2020年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人教版复习特训二十二_第2页
2019-2020年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人教版复习特训二十二_第3页
2019-2020年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人教版复习特训二十二_第4页
2019-2020年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人教版复习特训二十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2019-2020年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人教版复习特训二十二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水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群落的数量动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等等

B、丰富度是属于种群水平而非群落水平的概念

C、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常常表现为相互促进

D、一般来说次生演替的时间比初生演替要短

【答案】:

D

【解析】:

【分析】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不是群落的特征,故A错;丰富度是属于群落水平而三国■群水平的概

念,故B错;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常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故C错;次生演替的速率较快,所以一般来说次生演替的时间比初生演替

要短,故D正确.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熟悉课本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容易题。

4第2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种群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型属于集群分布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

C、对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结构

【答案】:

B

【解析】:

【分析】雪松种子形成集群,属于种群中的集群分布;K值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

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此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在右上下波动,但不明显;K值随环境

的变化而变化;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信息主要来自年龄结构.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种群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及数量变化曲浅.

4第3题【单选题】

近几十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

C

【解析】:

【分析】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结合题怠,东南沿海城市人口吟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大副陵人口迁入东南沿海城市导致的.

4第4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种群特征

B、样方法可用于估算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C、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大

D、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

【答案】:

B

【解析】:

【解答】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不符合题意;对于不活动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用样

方法估算动物的种群蛮度,B符合题急;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坏符合题意;K值是环境允许生物生存的

最大容量,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不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室为:B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属于

种群特征;对于不活动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用样方法估算动物的种群密度;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率

最大;种群的K值即环境的量,是环境允许动物生存最大容量,K值和环境有关.

4第5题【单选题】

下列各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某公园中的全部乔木

②一块农田中的所有小麦、小黑麦及其无机环境

③一块棉田中的所有棉鲂

④长江中的全部生物

⑤一片果园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

⑥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A、①⑤②

B、③⑤⑥

C、①④②

D、③④⑥

【答案】:

D

【解析】:

【解答】①臬公园中的全部乔木,不是同f种,也没有包括该公园的全部生物,因此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②一块

农田中的所有小麦、4聚麦,只涉及到该农田的部分生物,与其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③一块棉田中的所有幼年棉蛆及

有翅和无翅的成年棉物构成种群;④长江中的全部生物涵盖了长江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一个群落;⑤一片果园中的全

部动物和球色植物,没有包括该果园的全部生物,因此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⑥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构成生态系统.综上分析,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③®⑥,A、B、C均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解答此题要理清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4第6题【单选题】

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方法中包括以下步骤:①提出合理假设②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

验或修正③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研究步骤的正确顺序为

()

A、②③④①

B、②③①④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

【答案】:

C

【解析】:

【解答】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④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要构建一个数学模型,首先我们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弄清楚对象的特征.

①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相同.

创§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字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

当的数字工具,构造各个量词的等式关系.

②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当数学公式这个模型构建出来后,可以进T求算出各月的具体数值,

再绘制出坐标曲线图,曲线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婕C

【分析】L数学模型指的是用来描述系统或它的性质和本质的一系列数学形式.它将现实问题归结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在此

基础上利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从定性或定量的角度来刻画实际问题,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

供精确的数据或可靠的指导.

2、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一用数学形式表达一检验或修正.

4第7题【单选题】

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甲、乙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

查,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已知乙岛上另一种鼠类一一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甲岛,且6到8月该岛上

有黄鼠狼活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3月4J1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

A、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存在共生关系

B、从3月到11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保持不变

C、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

D、黄鼠狼的捕食是导致6月之后乙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唯一因素

【答案】:

C

【解析】:

【解答】由图可知,两岛田鼠数量超过最高点后均开始下降,不能维持在最高,京上下波动,7-8月,甲岛田鼠的种群数量是增加

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7-8月,乙岛田鼠的种群数量是降低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甲、乙两岛上

的社鼠与青毛硕鼠不生活在一起,不存在共生关系,符合题意;环境容纳量会受到天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从

3月到11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有改变,B不符合题意;两岛社鼠的数量在6月到7月期间都迅速下降,迁入率、迁出率、

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两岛社鼠在6月到7月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可见两种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

率,C符合题意;6-8月B岛上有黄鼠狼活动,在6月之后B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包括黄鼠狼的捕食,品外还包括竞争

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试题分析:两岛田黑数量现上升后下降,7~8月,甲岛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7~8

月,乙岛田鼠的种隈遑一直在降低,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4第8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将影响到大熊猫的种群密度;

②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③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要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④荒漠中,食草昆虫今青蛙今蛇今鹰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

①②

A、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④

D、

【答案】:

A

【解析】:

【解答】解:①气候.食物、天敌和传频都影响大熊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①正确;②在弃耕农田演替

至森林的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增多,物种丰富度增加,②正确;

③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要低于森林生态系统,③错误;

④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④^误.

蝇:A.

【分析】阅读题干,明确知识点,本题涉及内容有种群宙度影响因素、群落的演昔、生态系统的结构等知,艇相关的基础知

识,采用逐项分析方法宗合作答.

4第9题【单选题】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第/8)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9

【答案】:

D

【解析】:

【解答】设种群中总个体数是N,初次捕获的总段为50只,第二;欠捕获50只,其中标记的个体数为10只,根据标记个体的比

例相等,则有N/50=50/10,贝UN为250只,由于样方的面积为2hm2,故种群密度为250只/2hm2=125只/hm2.综合两次

崛,则性比例为(28+32):(22+18)=3:2.田鼠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使重捕的标志个体数减少,所统计的种群

击度t匕实际高.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可以用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符合题意.

哙动:D

【分析】标志重捕法只适用于运动能力较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调查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用标志重

捕法计算种群数量的公式为:种群中的个<横=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欠捕获数十标志后重新捕获数.综合两次捕获数量少,因

此,根据调查数据无法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

4第10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数量保持不变

B、受灾的水稻呈斑块性的稀疏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特征

C、通过年龄结构图可以得知每个年龄组的雌雄个体比率

D、水生群落的垂直结构由光照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

【答案】:

C

【解析】:

【薛答】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不是保持不变,而是在K值上下波动,2P符合题意;水稻属于种群,受灾的水稻呈斑块性的稀疏

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不符合题意;通过年龄结构图可以得知每个年龄组的雌雄个体I:匕率,C符合题意;水生群落的垂直

结构由光照和温度决定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室为:C

【分析】解答D选项,要注意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决定,而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

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蝴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4第11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

B、人口出生率是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量

C、影响人口出生率与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

D、影响人口出生率与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的区别

【答案】:

D

【解析】:

【分析】本题中A、B两项都是正确的,都是关于出生率的定义.影响自然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的区别.影响

自然种群出生率的因素主要是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而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除一定的自然条件外,人口政策、人们的生育

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口的出生率.

4第12题【单选题】

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

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

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答案】:

D

【解析】:

【分析】恢复力稳定性小,说明生物的种类少,群落演替慢;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生物与非生物因

森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昔;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部均有竞争关系.

4第13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每隔10米种植一颗杨树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某些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⑦

C、②⑤⑥⑦

D、②④⑤⑥⑦

【答案】:

D

【解析】:

【解答】解:例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内蒙古草原上有多种牛,全部的牛不止一个种群,①错误;

②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则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②正确;

③每隔1睐种植一颗杨树为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③错误;

旃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④正确;

⑤14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宙度,⑤正确;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⑥正确;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迁入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迁入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小,

当迁入率等于迁出率,种群疼度基本不变,⑦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考察种群的定义;种群的数量特征;同种生物的雌雄个体无生殖隔离,可完成交配产生后代.

4第14题【单选题】

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

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

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一定是乔木

B、图中a玲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图中b3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D、图中03a阶段,群落中不存在分层现象

【答案】:

C

【解析】:

【解答】解:A、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不f*乔木,A错误;

B、图中a-b阶段,物种附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

C,图中b-c阶段,物种②t匕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所以数量下降幅度小,C正确;

D、图中O-a阶段,群落中同样存在分层JS原,D错误.

Sd^:C.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考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

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图.①—段时间后很快消失了,属―年生的草本;②是多年生的草本;③是灌木.据此答

题.

4第15题【单选题】

下列哪项种群的数量特征能用于预测一个种群的发展趋势()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迁入率和迁出率

D、年龄组成

【答案】:

D

【解析】:

【解答】种群专度是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直接反应种群数量的多少,符合题意;种群的性§11比例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

小,但不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B不符合题意;迁入率和迁入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种群数量的大小,但不能预测种群专

度的变化趋势,C不符合题意;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能预洌的群宙度的变化趋势,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不同种群特征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种群数量J

4第16题【单选题】

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到C的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保持最大增长率

【答案】:

B

【解析】:

【解答】据图分析,曲线X表示J型曲线,即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曲线Y表示S型

曲线,即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

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T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A不符合题意;BC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在

不断增多,所以BC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符合题意;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种群数量逐渐增多,所以被天敌捕食的几

率就会增加,UF符合题意;自然状态下,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L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

(1)种群增长的T型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越哈数量为

t

岫(土),而且就的增长率(入)不变,且世代间不遁,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Nt=N0A

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没有最大值);增长率不变.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需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

者数量也会增加.

特点: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

②#群增长率变化,种群数量由。一K/2时,增长速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2-K时,增

长速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速率为0.

2、据图分析可知,曲线X为J型增长曲线,曲线Y为S型增长曲姓.据此答题.

4第17题【单选题】

生物群落的结构,以下不正确的是()

A、在垂直方向,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答案】:

【解析】:

【分析】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和水平方向上的水平结构,所以A、D正确.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

场所,所以动物会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即动物的分布有分层现象,有水铮构.B正确,C错.

4第18题【单选题】

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助于缓解种间竞争

C、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

D、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关键是速度的快慢

【答案】:

D

【解析】:

【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昔和次生演昔两种.初生演替:

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

波虽然理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第19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概念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r迁入、迁出

种群数量-,出牛率-------a

、死亡率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率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答案】:

C

【解析】:

【解答】解: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坏符合题怠;J型增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

件下,种群数量的持续增长,并不是没有死亡率和迁出,B不符合题意;分析图示可知:b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

量未来变化的趋势,C符合题意;(:表示种群密度,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也达到最大并保持相对稳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一种群密度.

(2)决定种群专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和性811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此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4第20题【多选题】

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水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B、出现过植被的地方,群落只能发生次生演替

C、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密度

D、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答案】:

B,C

【解析】:

【薛答】A、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

本特征,因此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A符合题急.

B、出现过植被的地方,如果因地震、火山爆发等被彻底摧毁,可能发生初生演替,B不符合题意.

C、种群是f区域内的同f种,而杂草是多种生物的集合,C不符合题意.

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初生演替: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又称为初生演替.原生演替在水体环境中和陆地环境

都可能发生.

次生演替: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

生本系统的组成成分,即三性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每一成分都很重要.

4第21题【填空题】

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

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

1所示.

80

60

40

20

20

40

60

图1

(1)本实验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

种群种群数量变化决定于和

(2)图1示输入该稻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而图1稻田生态系统中未表现的成分有

和.

(3)若该稻田多年后被弃耕,其将发生演替至顶极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其上物种甲、

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2所示,则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先定

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可能是,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最可能为

【答案】:

【第1空】样方法

【第2空】出生率

【第3空】死亡率

【第4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第5空】分解者

【第6空】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第7空】丙

【第8空】丙乙甲

【解析】:

【解答】解:(1)水花生属于植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实验期间,中密度

处理小区福寿噱日均增长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增加,因此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2)图1示输入该稻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自绢量,而图1中水生植物属于生产者,而福寿噱以水生植物

为食,属于消费者,则稻田生态系统中未表现的成分有分解者和三年物的物质与能量.

(3)分忻图2,开始时丙的光照强度最强,是优势物种,说明最先定居;最终甲的光照强度最强,其次是乙,最后是丙,则从

下向上是丙、乙、甲,伊双垂直结构.

【分析】L从坐标图中可知,随着福寿噱密度的增大,鸭舌草曰均需度增长率下降,说明福寿螺与鸭舌草是捕食关系,进而福

寿螺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福寿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且大于零,说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2、分析图2,开始时丙的光照强度最强,则先定居的是丙,最终甲的光照强度最强,其次是乙,最后是丙,则从上向下是甲、

乙、丙,体现垂直结构.

4第22题【填空题】

【答案】:

【第1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

[第2空】凝孰

【第3空】偷」'

【第4空】基因(或遗传)

【第5空】垂直

【第6空】47,6

【第7空】间接

【第8空】次生

【解析】:

【解答】(1)由于该地区的生活污水还会流入该池塘,故流入该池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肯纳生活污水中有

机物含有的化学能.

(2)调查该池塘中槃鱼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播法.若M表示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N表示该地区的篥鱼种群的个体

总数,n表示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m表示其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则有M:N=m:n.若调查的时彳耕捉所用的渔网网眼过

大,则会导致捕捉的个伪政变小,即M、m、n都会变小,但是m:n比值基本不变,故计算出的N会偏小.

(3)该池塘中端鱼体色有差异,这是由遗传多样性决定的,四大家鱼可以混养在f池塘中,说明它们利用的资源和空间不

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4)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二摄入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分配为:呼吸作用散失和以有机物形式贮存并用于生长

发育和繁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流入分解者体内.据表分析,端鱼同化的能量是102.6-

55=47.6KJ/cm2-a.

(5)该池塘对社区的小气候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若该池塘被废弃后逐渐干涸并长出杂草,若

千年后逐渐会形砌制林,这种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分析】L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蜀前去,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

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若M表示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t检,N表示该地区的8S鱼种群的个体总

数,n表示第二;欠捕获的个体数,m表示其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则有M:N=m:n.

2、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关系:

摄入量二同化量+粪便量

同化量二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

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二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每个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有四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分解者分解利用、呼吸作用、未被利用,所以能量

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

3、群落演昔的类型:

初生演昔: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短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

演昔.

4第23题【综合题】

下图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植被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高山草甸

针叶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场叶林

热带雨林

*

热带常绿落叶针叶林苔原

雨林阿叶林陶叶林

此图表示的是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状况。

【第1空】分布

图中纵轴表示该群落的结构,且具有明显的现象。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非生物因素中

的影响。

【第1空】垂直

【第2空】分层

【第3空】温度

图中横轴表示该群落的结构,由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

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第1空】水平

【第2空】地形

【第3空】阳光

【第4空】水分(湿度)

【第5空】植物

【答案】:无

【解析】:

【解答】解: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

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水

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1)图示表示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2)图中纵轴表示该群落的垂直结构,且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温度逐渐降低,因此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

三性物因表中温度的影响.

(3)图中横轴表示该群落的水惮构,由于地形、阳光、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植物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示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植被群落生物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群落在空间上有两种分布,水平结

构和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有分段现象,垂直结构有分层现象,在垂直结构上主要收温度的影响,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据此答

题.

4第24题【综合题】

调查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藻是酸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蝮鱼的食物。图1表示不同体长蝮

鱼的食性相对值,图2表示绿藻和蓝藻对水体中N、P元素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请分析回答:

S

图1图2

据材料分析,该湖泊中的皎鱼与沼虾的种间关系是

【第1空】竞争和捕食

体长为2.8cm的蛟鱼增重2kg,理论上至少需要藻类

【第1空】30kg

科研小组调查蝮鱼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若标记容易脱落,则会导致种群

密度估算结果(偏高、偏低、不变)。

【第1空】偏高

该湖泊受到了富含P元素的生活用水的污染,某科研小组提出一个生态治理的方案:①先投放一种藻

类去除水体中的P元素,选择的藻类是,原因是;②一段时间后投放体长大于4.2cm的蝮鱼,

原因是。

【第1空】球藻

【第2空】绿釐体内的藻毒素含量低

【第3空】体长大于4.2cm的皎鱼植食性比例高,捕食藻类更多

【答案】:无

【解析】:

【解答】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湖泊中的生物构成的食物网为绿藻、罗氏沼虾一露斯百野皎鱼,则该湖泊

中露斯塔野峻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2)根据图1分析可知,体长为2.8cm的皎鱼的食性比例为1:1,则皎鱼

增重2kg,至少需要藻类1+20%+1,20%.20%=30kg.(3)调查露斯塔野皎鱼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种群中的个体总数

=初次标记个伪激x重捕个体数:朝中标记个体数,若标记容易脱落,则会使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变小,导致种群容度怙算结果

偏高。(4)①两种藻类去除水体中的P元素能力相同,但蓝藻中蔑毒素量远高于绿藻,会对罗氏虾和露斯塔野皎鱼造成危害,

因此选择的藻类是绿藻.

②如果藁类大量繁殖也会破坏环境,所以应该放植食性较高的鱼类,即体长大于4.2cm的露斯塔野皎鱼来控制荽类的数量,此

类鱼植食性比例高,捕食藻类更多.

【分析】生物富集现象:又称生物浓缩,是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

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4第25题【综合题】

下表是某河流干涸后,群落经历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中,部分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回

答下列问题:

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覆年旗6年

艾笈(株/平方米)-10«3:1

白杨(株:00平方米)01488

A

M(只“00平方米)014816

该群落演替类型为,判断依据是。从第3年起,艾蒿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是。

【第1空】雉m替

【第2空】在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第3空】灌木和乔^^了发的阳光

白杨林的出现既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创造了,物种丰富度进一步

提图。

【第1空】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时采用的方法是o由于鼠对捕鼠器有记忆,重捕获的机会减少,则所得数据

比实际结果。

《法

标$凄

空】

【第1

】大

【第2空

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