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第3编阶段7第28讲中古时期的世界_第1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第3编阶段7第28讲中古时期的世界_第2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第3编阶段7第28讲中古时期的世界_第3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第3编阶段7第28讲中古时期的世界_第4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第3编阶段7第28讲中古时期的世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8讲中古时期的世界

产课程标准

i.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

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2.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

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

3.了解古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什XUESHENME

手么必备知识教材融会落实基础性[着眼于广度、深度、

»知识点一中古时期的欧洲

一、西欧封建社会

1.封建社会的政治特征

(1)封君封臣制度

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

土地者为封臣。

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2)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

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2.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

(1)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①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②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

耕自收。

③庄园中的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2)庄园秩序的维护: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

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教会与文化

1.王权集中

(1)过程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但是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

治者,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②中古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2)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链接・选择性必修1-Pio]

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14世纪初,国

法国:等

王腓力四世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确

级君主

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

主制阶段

英国:议13世纪初,英王约翰被迫签署限制王权的《大宪章》

会君主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

制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2.城市自治

(D背景

①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②收二1JL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

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置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③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

影响。

(2)方式: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

的自治权。

(3)意义: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还以金钱和人

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3.教会专权

(1)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仕二税.

(2)政治: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一等级

制度。

(3)精神: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

性的发展。

【链接•选择性必修3-P23】

4.文化

(1)背景

①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

克王国等封建国家。

②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

③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堂将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建立“教皇

国”,并使教会介入世俗权力。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

局。

(2)特点

①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

②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3)影响

①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②《圣经》对西欧的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如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③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堇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三、东欧帝国

1.拜占庭帝国:6世纪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地跨欧亚非三大洲;颁布《查

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2.俄罗斯:蚀凡四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

化了中央集权。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链接•选择性必修3-P24]

3.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1)拜占庭文化: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为传承罗马法作

出了贡献;拜占庭帝国的建筑和雕塑艺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

展,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罗马式穹顶而闻名。

(2)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于12

世纪,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

»知识点二中古时期的亚洲

一、阿拉伯帝国

1.帝国建立: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政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3.经济: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

城市很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4.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

就。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

发展。

二、奥斯曼帝国

1.建立与发展: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到16世纪后

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菱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

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3.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

济文化交流中心;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

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三、南亚

1.笈多帝国

(1)政治: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

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2)思想:里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1)建立者: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2)政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

方划分为任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3)思想: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链接•选择性必修3・P26-271

3.古代印度

①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后,逐渐形成了种

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②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

宗教

满,佛教产生

③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逐

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占有重要地位,集中反映了古代

文学

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艺术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数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四、东亚

1.日本

(1)大化改新: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646年,孝德天皇改革。

经过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2)幕府统治: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军事机构

——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

期。17世纪的德川幕府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链接•选择性必修3-P29]

(3)文化成就

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表现建筑法隆寺是古代建筑的代表

艺术太和绘和浮世绘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特点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2.朝鲜

(1)新罗统一:7世纪末,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高丽王朝: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高丽王朝。

(3)朝鲜建立: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

朝鲜。

(4)抗击侵略: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

和统一。

【链接•选择性必修3-P28】

(5)文化

天文7世纪出现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史学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文字在学习汉文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歌舞音乐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知识点三古代的非洲和美洲

一、古代非洲文明

1.西非

(1)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

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

(2)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

2.东非: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

发达,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城市繁荣。

3.南部非洲:大津巴布圭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

二'古代美洲文明

1.玛雅文明

(1)政治统治: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

平民。

(2)农业和手工业: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制造精美陶器。

(3)建筑及艺术: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建造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4)自然科学: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制,

也知道“雯”的概念。

2.阿兹特克文明

(1)政治统治: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

(2)经济基础:以农业为基础,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3)城市建设:特诺奇蕾特兰作为都城,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

城市的交通运输。

3.印加文明

(1)兴起与发展: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13世纪逐渐

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

(2)统治: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全

国分四大政区,由贵族充任长官。

【链接•选择性必修3•P30-31]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1.成就

(1)宗教上多神崇拜。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

塔。

(2)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以365天为一年,他们

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

(3)印加人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

进行人体解剖,制定了太阴历和太阳历。

(4)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能制作精美的陶器、金银首饰

等。

2.毁灭: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屠杀,独立发展的印

第安文化几乎毁灭殆尽。

1.重要概念一一中世纪

中世纪(TheMiddleAges)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5世纪,是欧洲历史

三大传统(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划分的一个中间时期。中世纪始于西

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最终融入文艺复兴和探索时代(地理大发现)中。

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东罗马帝国灭亡。

2.学习情境一一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

T封建制度)--------------

【国王)

土地nA资助、效忠、

中世纪骑上(采色)VU千一支持

I封君)

资助、效忠、

O军事.持

I,士

保护ue资助、效忠、劳役

西欧封建社会是否建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权?为什么?

提示:没有。原因: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封君和封臣之间建立了相应

的权利义务关系,地方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西欧并未建立高度的中央集

权。

3.名师指津—农奴制

农奴制与庄园制互为表里,构成了西欧农村社会的基石。农奴制是中世纪

西欧农业生产中控制和使用奴役劳动的诸多习惯、法律或者制度的总称。农奴

的特性在于他们须在庄园里耕种领主自营地,受劳役地租剥削,这种封建主与

农奴在生产中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以法律形式和其他非经济手段(如习惯、道

德、舆论)固定下来,就体现为封建地主对农奴的超经济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

变迁,农奴制度在14—15世纪逐渐走向消亡。

4.归纳总结一一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

(1)变化趋势:中古西欧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2)变化动因:中古西欧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3)变化表现:中古西欧逐步形成王权比较强大的国家,基督教会在中古西

欧地位显赫,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5.史学新论——西欧文明的来源

西欧文明是次生与混合的文明,其来源似应为三因素,即古代日耳曼传统、

古典文明和基督教。日耳曼人的马尔克公社制度是西欧文明的胚胎;古典文明

尤其是罗马法则提供了成熟的法律参照体系,促使中世纪权利概念逐渐形成并

进入公法领域,成为法治社会的广泛基础;基督教的政治哲学及政治斗争,结

束了神圣王权时代,建构起西欧社会的上层框架。

一一侯建新《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

三个来源》

微点拨:上述三因素均来自不同的区域文明,显然,西欧文明并非单一的

和封闭的,而是若干不同文明要素的混合体。

6.重要概念一一骑士阶层与骑士文学

(1)骑士阶层: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他们替大封建主打仗,

从后者获得土地和其他报酬。骑士有了土地,住在堡垒里,雇用农奴,成为小

封建主,思想上是支持封建等级制的。后来骑士土地成为世袭,于是形成了固

定的骑士阶层。

(2)骑士文学:是欧洲封建骑士的产物,就是一切关于骑士的文学作品,大

致包括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骑士小说及后来的反骑士小说。骑士文学盛行

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

7.学习情境一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无视西欧城市悄然

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

为,他们的职责仅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最

终把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

一一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提示:四处征讨,国力损耗;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欧城市出现

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封闭保守的心态;不屑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

点;西方军队的占领和奥斯曼土耳其的进攻。

8.知识拓展——拜占庭文明的历史地位

在世界文明史上,拜占庭文明并非一个孤立的历史和文化现象。一方面,

它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确切地说,是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延续;另一方面,

它又影响了近代西方文明,尤其是斯拉夫文明的形成。作为中世纪史的构成要

素,拜占庭文明在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之间起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拜占庭

文明不仅与西方文明源远流长,而且与东方文明联系密切。

9.名师指津——阿拉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二传手”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一是他们重视吸收被征服

地区的文化;二是注重保护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三是将中国

的造纸术、印度发明的数字等传入欧洲,有力地推动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10.思维发散一一奥斯曼帝国的统治特点

经过三天,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

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

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苏丹穆罕默德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是最高统治者。

11.归纳总结——历史上曾地跨欧亚非的国家

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变帝国

II「II.

前4世纪2世纪4世纪8世纪16世纪

12.史学新论一一印度文明的多样性

在印度文化体系中,包含有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西方文化

和中国文化的成分。形成印度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因

素是外族入侵带来的外来文化。如果以时间和语言区域划分印度文化的话,可

分为吠陀文化、雅利安文化、达罗毗荼文化、婆罗门文化、泰米尔语文化、马

拉提语文化、旁遮普语文化、阿萨姆语文化;等等。如果从宗教派别区分的话,

印度文化可分为婆罗门教文化、佛教文化、印度伊斯兰教文化、耆那教文化、

基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和近代发展起来的巴哈伊教文化。

一一刘湍康《浅论印度文明的特征》

微点拨:正是由于印度文化的多样性,才显示出了印度文化的悠久、丰富

多彩和灿烂辉煌。

13.概念阐述一一印度教

印度教亦称新婆罗门教,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融合了佛教和耆那教的

某些思想,又吸收印度其他的民间信仰,最终演化而成。印度教恪守等级森严

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

恶有因果。

14.知识拓展一一大化改新的影响

日本完成第一次社会转型,即首次“开国”的结果,一方面一跃跻身于东

亚强国行列,甚至取得了在儒家文化圈中仅次于中国的国际“站位”;另一方面

则随着国力增强而迅速走上侵略扩张道路,甚至不惜以朝鲜半岛为舞台与大唐

帝国兵戎相见(如663年的百村江之战)。“与时俱进变革,强即侵略扩张,最

终挑战先生”这一日本历史演进之特点,已在其第一次社会转型中初露端倪。

15.学习情境一一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茶道

8世纪时.茶及饮茶

的方法从中国用相传人口

本.并先农R廷货族、tt

IB等上层社会中传播.后

来逐渐流行。德川幕府时

期.口本在吸收、消化中

国茶文化的基硼h,形成

了其布本民族特色的日本

茶道。H本茶道提俯”和、

敏、清、寂”,是一项联

家教、哲学、伦理、美学

为•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仔细观察上面图片,从中你可得出怎样的结论?

提示:日本民族非常善于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在吸收和消化中,不是完

全照搬,而是在结合自己国情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学习,并进行一定的创新。

16.辨析比较一一西非桑海帝国和印加帝国的异同

相同点:文明兴盛的时间大致相同;都实行中央集权;都是区域内最强大

的国家。

不同点:桑海帝国的官吏由国王直接任免,印加帝国的官员由贵族充任。

17.学习情境一一非洲和美洲文明比较

下图是当今世界两座著名的金字塔遗址,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吗?

图1玛雅羽蛇神金字塔图2埃及胡夫金字塔

提示:(1)从顶端上看,玛雅金字塔顶部是平顶,埃及金字塔是锥顶。

(2)从功能上看,玛雅金字塔是神庙的塔基,是举行宗教祭祀的场所;埃及

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18.名师指津一一印第安文明的成果对现代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1)玉米是重要的高产粮食作物,马铃薯、西红柿是常用蔬菜,可可是世界

三大饮料之一,烟草目前还拥有广泛的消费人群。奎宁、毛地黄(洋地黄)等药

物为各国医药界普遍使用。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今天已成为

世界各国人民物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2)印第安人修筑的神庙、道路、城墙、城市等建筑物遗址成为人类共同的

文化遗产,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KAOSHENME

考2关键能力命题探究提升综合性[侧重于史料、史论、

共研主题1“暗中有光”一一中世纪的欧洲文明

■〕

时空观念—欧洲“中世纪”的分期

1.中世纪早期(约500-1000)指成形时期。这段时期动荡不安,变化不断,

从西罗马帝国的分崩离析延续到较为稳定、自信的西欧文明的出现。

2.中世纪中期(约1000—1300),人口逐渐增长,财富得以汇聚,城市得以

发展,教育得以振兴,疆域在扩张,学术也在进步。

3.中世纪晚期(约1300—1500)出现了可怕的灾难以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在

1300—1350年,欧洲惨遭饥荒和瘟疫的肆虐,到1500年时,欧洲的生产技术、

政治结构和经济组织的发达却使之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相比具有绝对优势。

2核心结论

(1)中世纪并不是“黑暗时代”,更不是楔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

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

(2)中世纪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公元

600年的欧洲和公元1100年或1400年的欧洲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

■■

史料实证一一西欧的封建社会的特征

史料一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封臣对

封君承担许多义务……其一是“效忠”……其二是“帮助”,这是封臣最主要

也是最重要的义务,包括为封君服军役“向他提供协助金和物资①。

史料二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封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②的速立,由于

是层层分封,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封主,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

臣属关系久

史料三它(庄园)承袭了罗马的大地产,但和罗马大地产不同的是,庄园

由农奴而不是奴隶耕种。在现代意义上,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首先,他们不

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被迫定期给领主干活而毫无报酬,他们还得忍受数不清

的侮辱性的赋税,服从领主法庭的判决。但他们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

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所以他们的处境比奴隶要好得多。……虽然理论上领主

有权随意摊派赋税,实际上义务趋向于保持固定。尽管许多农奴的命运肯定相

当艰难,但他们很少完全听凭他们的领主随意支配打发。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

[解读]史料一中①体现了封臣对封君的义务,主要是“帮助”,即服兵

役、提供资金及物资。史料二中②和③体现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即层层分

封,依次互为主从,这种从属关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邻的封建等级之间,不能越

级从属。史料三从两个方面指出农奴与奴隶的区别,第一方面,农奴虽然仍受

领主控制,但“处境比奴隶好得多”。第二方面,农奴很少完全听凭他的领主

随意支配打发。即农奴与奴隶最主要的区别是农奴拥有法律上的自由人地位。

探究:(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概括“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奴隶与农奴的区别。

提示:(1)封君与封臣之间以土地为纽带,形成保护与被保护的契约关系。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即封臣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

领主为封主,而与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

(3)奴隶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生产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被奴隶主当作私

有财产;农奴是深受领主的剥削和压迫的农业生产者,在法律上是自由人,有

少量财产。

.史论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及演变趋势

(1)基本特点(早期西欧封建社会)

①经济上:生产力不发达,商品流通微弱,闭塞的农奴庄园是当时主要的

经济细胞和基层的政治组织。

②政治上:形成了以土地为纽带,以契约来维系的封君封臣的封建等级制

度,导致封建割据、王权衰落。

③文化上:整个精神文化领域为基督教所垄断。

(2)演变趋势

①政治上,由封建等级制过渡到等级君主制。

②经济上,从封建庄园经济发展到城市复兴与商品经济发展。

③文化上,从宗教神学控制思想到大学兴起。

历史解释一一中古西欧的社会与文化

1.中古西欧社会的多元面貌

政治上,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经济上,农奴

多元的社会结

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学、日耳

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与人文精神共处

封君封臣的制封君封臣通过仪式性的缔结方式建立一种契约关系,领主不能

度强加给封臣某种义务,封臣要承担效忠领主等义务

自给自足是西欧庄园经济的显著特征,同时在庄园中以领主为

相对独立的庄

中心,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领主在自己的庄园中,行使

某种程度的统治权。领主拥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

追逐自由的城城市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封建关系脆弱。自治城市建

市立一种保护机构来对抗领主,维护市民生活与商业贸易,为市

民文化的生长提供土壤

宗教的禁欲主

宗教文化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通过禁欲控制人们生活。

义与世俗的贵

贵族宣扬以忠诚为核心的骑士精神

族文化

2.全面认识中古西欧文化的主要组成

(1)古典欧洲文化。中世纪西欧文化通过宗教形式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

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

(2)日耳曼蛮族文化。日耳曼蛮族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在帝国的废墟上建

立了许多小国家,最大的是法兰克王国,日耳曼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中古西欧

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3)基督教文化。基督教信仰是中古西欧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基督教在中世

纪欧洲取得了一统天下的地位,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基

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

唯物史观一一城市复兴对西欧的历史意义

(1)政治上: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等级一一市民阶级。城市与王权

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

(2)经济上:城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制度瓦解,孕育了资本主

义的萌芽。

(3)思想上:在西欧城市市民争取自治的过程中,自由、平等、民主、权利

的意识逐步觉醒,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人性解放、谋求人生幸福等思想观念得

以张扬。

(4)文化上: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

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共研主题2光辉交映一一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古代非洲、美洲文明

史料实证一一日本大化改新

史料一6、7世纪之交,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唐

朝……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

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东亚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

起来,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

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②。

—摘编自吴于崖、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史料二赖肖尔在《日本人》中说:“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的文

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的例子的。”

史料三事实证明,大化改新没有让日本变成中国,明治维新没有让日本

变成欧洲,该学的一样也不少,该保留的一样也没少保留,日本还是日本,日

本还因此跳了龙门。

[解读]史料一中①说明当时隋唐时期的中国国家强盛,文化繁荣,对日

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②从当时日本的阶级矛盾激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

说明日本政局动荡,社会不安。史料二体现了日本积极主动全面地学习中国的

文化。史料三中“跳了龙门”的含义是指两次改革对日本社会产生的转折性影

响,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不仅保留了日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变革了日本社会

的政治经济制度,提高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探究:(1)根据史料一,概括说明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

(2)赖肖尔的话说明了日本民族的什么特点?结合大化改新的内容说明这

一特点。

(3)结合史料三,分析为什么说日本“跳了龙门”。

提示:(1)隋唐先进的文化和强盛的国力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统治

阶级争权夺利,政局动荡不安,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以上因素严重

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特点: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变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以促进自身发

展。

说明:大化改新仿照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其他典章制

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3)大化改新使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日本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

封建社会的转变。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

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史论形成唐朝文化对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

(1)政治制度:建立起以唐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

系,模仿唐朝建立天皇制政体,制定国名和纪年。

(2)经济制度:建立起以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蓝本的田制和税制。

(3)军事制度:建立起以唐府兵制为蓝本的“防人制”。

(4)法律制度:建立起以唐律为蓝本的律令体系。

(5)生活习俗:大唐国的礼仪、服饰等影响到日本的某些民族风俗的形成,

除此之外,诸如围棋、相扑、汉方医学、茶道、日本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等,

从各个侧面展示着日本文化在“大化改新”至平安时代全盘唐化的倾向。

历史解释一一古代非洲与美洲的文明特点与原因K

地区特点原因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

北以埃及为代表的北非地区,发展时产的发展;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

非间早,影响范围广,文明程度高埃及的交通条件;濒临地中海,居

于有利的地理位置

大部分处于封闭状态下独立发展,环境闭塞,仅在东北区域,通过尼

因此文明发展进程缓慢;阿克苏姆罗河或红海与外界有所联系;东北

文明相对发展较快,是一种在多种非文明因为生产环境较好,离古代

文明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西亚文明、古埃及文明较近,联系

型文明密切,所以发展程度较高

美洲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

美洲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远

成、独立发展,与外界尤其是与文

离欧亚大陆;美洲三大文明中心大

美洲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

多处于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的

三大文明之间也少有交流,因此文

高原地带

明发展相对缓慢

时空观念一一古代美洲文明的兴衰K

(1)公元前1000年以后,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三大古文

明。

(2)在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之前很久,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地区,玛雅人

就创造了自己的文明。

(3)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3世纪,玛雅文明尚处在形成之中。3—9世纪的

玛雅文明,昌盛数百年后,戛然而止。

(4)10—16世纪是玛雅文明的繁盛期,也有数百年,后来被西班牙人武力征

服和摧毁。

(5)玛雅文明的兴衰、失落与重新发现,表明了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文化发

展的多样性以及历史进程的规律性。

LIANSHENME

练£真题研析创新模拟强化应用性[立足于方法、规律、i

真题研析十-------*命题溯源.有章可循

[例](2021•山东滨州月考)有史家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在欧洲封

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

段。”其“活力”表现为()

A.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产生

B.王权的削弱和民族国家的出现

C.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

D.教权的削弱和宗教改革的开始

一法悟道」

情境创设:以“11世纪和12世纪,欧洲达到了它的青春期”为学术情境,

考查中古时期欧洲的社会状况,体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学科

核心素养。

核心价值:历史研究的学术功能在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求真,11世纪和12

世纪欧洲的活力,反映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经济现象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重

大影响。

必备知识:中古时期的欧洲,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10-11世纪起,西欧

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市民阶层产生、城市自治,使中古时期的欧洲达到了它

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

关键能力: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11世纪和12世纪,城

市的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催生了市民阶层,故A项符合题意。

解题指津:11世纪和12世纪,英、法等国家的王权呈加强趋势,15世纪前

后,西欧的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才逐渐显现,排除B项;世界市场的开辟是在

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C项;此时,基督教依然地位显赫,教权高于王权,宗

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排除D项。

[正确答案]A

创新应用★------------——★触类旁通立竿见影

1.(2021♦福建选择性考试)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地将其他文

明的古代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到了14世纪,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

这为()

A.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B.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C.启蒙运动提供了依据

D.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A[根据材料“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

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