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写作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应用文写作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应用文写作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应用文写作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应用文写作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用文写作第一章汉字的使用全套PPT课件目录第一节汉字的起源第二节正确使用汉字第三节合理运用词法第四节文通句顺本章导读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是极其复杂多变的,本章主要从汉字的起源、发展及其演变着手,对汉字、词语的书写规范和使用方法做一个简要的说明,并对汉语的句法规则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帮助大家建立正确的汉字书写规范和汉语使用习惯,通过对熟语和病句的梳理,从根本上提高大家正确使用汉语的能力。学习目标1.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及其演变。2.掌握汉语的语法规范。3.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一节汉字的起源汉字是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它是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原始文字阶段以后,才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就基本上或完全独立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所以汉字起源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下述两方面的内容:汉字是怎样从最原始的文字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的;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由于缺乏原始汉字的资料,对这两个问题目前都还无法做出准确无误的回答。下面我们就目前学界对已有的关于汉字起源的一些说法略作简单的讨论。一、汉字的产生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观点。1.汉字始于八卦2.汉字始于结绳3.汉字始于图画4.仓颉造字问题讨论对于上述的四种说法,你比较同意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我们知道,汉字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由记事符号和记事、图画演变而成。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上,就出现图画和符号,它就是汉字的前身。所以,结合上面这四种观点,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汉字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不断演化的过程。二、汉字的发展及其演变(一)汉字的演变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大致如下:甲骨文(商)→金文(周)→大、小篆(秦)→隶书(汉)→楷书→草书→行书(魏晋及以后)1899年发掘自殷墟的甲骨文残片以上的“甲金篆隶楷草行”七种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

1.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是从商朝开始的。2.金文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它铸刻在钟鼎上,所以又称钟鼎文。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体势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规范,结构更整齐。3.大、小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这种字体叫大篆。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秦统一后,为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统一文字。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制定标准写法,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篆书笔画圆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着象形的意味,但符号性显然大大加强。4.隶书小篆使文字规范了,但书写还很不方便,因此,在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隶书字形扁平,字的构架多有方折棱角,笔画有粗有细,形成波势和挑法,所谓“一波三折、蚕头燕尾”。从篆书到隶书,是一次更大的变化,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5.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楷书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从隶书到楷书字形结构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书写时把隶书的波势挑法改变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书写更为简便。6.草书和行书

与楷书并行的还有行书和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气势连贯、字形奔放。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二)汉字的六种构造方法1.象形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象形是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2.指事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区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中较抽象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象的部分。3.形声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形旁(又称“义符”),一是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4.会意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表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合而成。5.转注转注属于“用字法”。转注是由于不同地区因为发音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6.假借假借也属于“用字法”。用“假借”这种方法所造出来的汉字,称“假借字”。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东汉学者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例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久”是“从后灸之”,借为“久远”之久,等等。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举例来说,像“軚”“锿”是形声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会意字。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在当时,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时,就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都是形声字。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都是全民的书面交际工具,这是共性。但是,各种文字又有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文字的不同特点可以从两方面去看:一是看文字符号所代表的语言结构系统中的单位;二是看文字符号本身的性质。因为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研究一种文字自然要联系文字所代表的语言系统中的单位和文字本身使用怎样的符号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揭示一种文字的特点,才能比较真切地看出不同文字的特点;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汉语、学习汉字。第二节正确使用汉字汉字的使用主要是指汉字的书写和念读。要想正确使用汉字,首先的要求是正确地书写汉字,把字音读准。一、消灭错别字(一)错别字的含义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在古代也称作“白字”。所谓“白字先生”,就是经常读错字或写错字的人。写错字,就是把汉字的笔画或偏旁写错或将字的结构弄错的字,虽然有形,但不称其为字,它没有音,更没有义,字典里根本不存在。写别字,就是本该写这一个字却写成了另外的一个字。别字从形体结构上看并没有错,只是用错了地方,使用的场合不对,所以,写别字又可以说是用错字。(二)错别字的类型1.无中生有型无中生有,即在字的笔画、笔形或结构上写错了,似字非字,这称之为“错字”。如有人将“染”字右上角的“九”写成了“丸”,将“猴”字的右半部分写成了“候”,或者将“曳”字的右上角多写了一点……这些都是错字。2.张冠李戴型张冠李戴,本该用某个字,却写成了另外一个字,这称之为“别字”。如“戊戌政变”写成了“戊戍政变”;“按部就班”写成了“按部就搬”;或者将“建议”写成了“建意”……其中的“戍”“搬”“意”等都是别字。二、错别字出现的原因错别字的出现,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一)主观原因错别字出现的主观原因,主要是许多人认为写汉字是个人的小事,少一笔多一笔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或别人能看懂怎么写都行;或者有的人根本没有掌握一些字的结构和写法,当然有时也有会写某字,但下笔时误写的情况。如有人把“锲而不舍”写作“契而不舍”等。(二)客观原因错别字出现的客观原因主要在于汉字本身属于表意文字,许多汉字笔画比较多,因此汉字难记难写,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的出错率相当高;此外,汉语中同音、近音的字、词太多,如“嬴”与“赢”;“辩”与“辨”;“磬”与“罄”;“必须”与“必需”;“那里”与“哪里”;“符合”与“附和”;“检查”与“检察”;还有“翔实”与“详实”等,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写错或混淆。大致看来,造成错别字的客观原因有如下几种情况:1.形似而写了别字,例如:松弛——(误)松驰潦草——(误)缭草如火如荼——(误)如火如茶相形见绌——(误)相形见拙2.音近而写了别字,例如:提纲——(误)题纲国籍——(误)国藉重叠——(误)重迭川流不息——(误)穿流不息一筹莫展——(误)一愁莫展竭泽而渔——(误)竭泽而鱼3.义近而写了别字,例如:擅长——(误)善长掠夺——(误)略夺鸠占鹊巢——(误)鸠占雀巢积毁销骨——(误)积毁消骨好高骛远——(误)好高鹜远4.音、形两近而写了别字,例如:急躁——(误)急燥贪赃枉法——(误)贪脏枉法九霄云外——(误)九宵云外5.音、形、义三近而写了别字,例如:摩擦——(误)磨擦了解了常见错别字的错误,我们会发现,基本上错别字的出现,都是因为在音、形、义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才导致的。一个人有意或无意地写了错别字,就会令人费解甚至误解,这样就会影响意义的表达甚至失去文字的交际作用。问题讨论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写错字、读错音的问题?试与大家分享一二例。三、辨别错别字的方法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字音、字形和字义之间常常是有一些对应关系的。我们在此就是要在音、形、义之间建立联系,然后用它们这些纽带和联系将避免写错别字的技巧一一掌握。1.以音辨形把握字音和字形的关系,汉字的字音和字形的搭配其实是任意性的,同时也具有强制性,一定的字音规定了某一个具体的字,比如“墨守成(chéng)规”,知道中间的字是(chéng)而不是(chén),就可以有效避免我们写成“墨守陈规”;再如“奴颜婢(bì)膝”,如果把(bì)读成(bēi),难免会误写成卑,而知道应该为(bì)。因此,在学习语音和字形时能大声地念诵出来,可以给自己培养一种读音的惯性,碰到一个词,只要读准字音,我们就知道它不可能有那样的字形。2.以偏辨形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我们可以学会抓住形旁,加上它的含义,来辨别读音。形声字的另一部分声旁常常决定一个字的读音,虽然说有时候可以起到一定的标志性作用,但是声旁有时候是具有欺骗性的。牢牢掌握一些重要的形旁代表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分辨错别字。如“干燥、燥热”和“急躁、躁动”不要把两个字弄混,其实有诀窍,“干燥、燥热”都包含干的意思,燃起火常常会让空气干燥,或者空气干燥也容易着火;而人“急躁”时常常会跺脚,因此必须是足字旁,这种联想式的记忆可以帮助我们辨识很多形近的、偏旁不同的字。3.以义辨形一般来说,字形是有一定特殊含义的,因此我们要把握字形和字义的关系。我们在识记字形的时候,最好可以顺便了解这些词的意思。比如说“惦量”的“惦”是“掂”的误写,惦,读(diàn),有“记挂”的意思;而“掂”读(diān),是用手托着东西估轻重的意思。准确掌握每一个词素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写错别字。4.结构辨形根据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来辨析。大部分成语词素和词素之间的关系是对应的,结构上常常是两两对应,比如“提心吊胆”,不能误写作“提心掉胆”,因为“提”和“吊”是相近的意思,再比如“一张一弛”,不能误写作“一张一驰”,因为“张”和“弛”是对应的相反的意思。第三节合理运用词法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指词的构成及变化规律;句法指短语和句子的组织规律。词法是应用汉语的基本功,它反映在应用写作上,便是汉语言语汇程度和表达水平的直接体现。一、词法的构成语法单位有大有小,最大的语法单位是句子,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依次是短语、词、语素。人类的语言是有声音、有意义的,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这便是语法单位基本的特点。(一)语素和词1.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按音节分类可以分成:(1)单音节语素,如土、人、水、风、子、民、大、海等。(2)双音节语素,是指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义,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

①双声。双声是指声母相同的联绵字。如琵琶、乒乓、澎湃、鞑靼、尴尬、荆棘、蜘蛛、踯躅、踌躇、仿佛、瓜葛、忐忑、淘汰、饕餮、倜傥、含糊、慷慨、叮当、蹊跷、玲珑、犹豫等。

②叠韵。叠韵是指韵母相同的联绵字。如从容、葱茏、葫芦、糊涂、匍匐、灿烂、蜿蜒、苍茫、苍莽、邋遢、啰唆、怂恿、螳螂、桫椤、倥侗、蜻蜓、轰隆、当啷、魍魉、缥缈、飘渺、耷拉等。

③非双声叠韵联绵字。非双声叠韵的连绵字是用比较难读的多音节发音表示一个较为单一的意义。如蜈蚣、蓊郁、珊瑚、疙瘩、蚯蚓、惺忪、铃铛、奚落、褡裢、茉莉、蚂螂、窟窿、伉俪、蝴蝶、笊篱、蹦达、蟪蛄、狡狯、狡猾、蛤蚧、蛤蜊、牡丹、磅礴、提溜等。

④外来词。外来词是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过来的词语。如干部、涤纶、甲克(夹克)、的士、巴士、尼龙、吉普、坦克、芭蕾、踢踏等。

⑤专用名词。专用名词主要是地方、人和事物的名称。如纽约、巴黎、北京、苏轼、李白、孔子、萝卜、菠菜、番茄、红薯等。(3)多音节语素,主要是指拟声词、专用名词和音译外来词。如喜马拉雅、珠穆朗玛、安迪斯、法兰克福、奥林匹克、白兰地、凡士林、噼里啪啦、淅淅沥沥、马克思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等。2.词词是一种语言里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有意义的造句单位。“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做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同时,词也是一个造句单位。由于语素和词都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所以它们在形式上有重合的现象存在。当语素和词重合时,称它为语素,是就它为构成词的材料而言的;称它为词,是就它构成语言的材料而言的。(二)词组词组也叫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它是比词更大的语言单位。1.并列式(联合式)并列式(联合式)是指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分主次。例如:朋友语言斗争伟大勇猛刚才是非开关东西迟早反正彼此2.偏正式偏正式是指两个语素有主次之分,它们之间是偏正关系,前一个语素是描写或限制后一个语素的。例如:火车铁路优点重视雪白只要石器花芯善意豪情前门飞船3.支配式(动宾式)支配式(动宾式)是指两个语素之间有一种支配关系,前一个语素表示一种行为动作,后一个语素表示受这个行为动作支配、影响的事物。例如:革命带头动员有限干事绑腿守旧安心知己失信认输鼓掌4.陈述式(主谓式)陈述式(主谓式)是指后一个语素是对前一个语素加以陈述说明的,它们之间是陈述关系。例如:地震冬至心疼年轻性急胆怯日出心慌口渴民用自愿体重5.补充式补充式是指后一个语素是补充说明前一个语素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结果,它们之间是补充关系。例如:说明提高看见推广降低认清打败缩小改正打倒证明揭露6.名量式名量式是指前一个语素表示事物,后一个语素指明这种事物的计量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特别。例如:船只纸张人口房间枪支书本车辆马匹灯盏布匹米粒花朵由以上两部分,我们可以知道,词和语素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从运用层面来说,词是造句单位,可自由运用,语素不能自由运用,只是构词的一个成分。从意义和稳定层面来说,词的意义比较明确,也比较稳定;而语素的意义不太明确,也不太稳定。(三)词汇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固定短语是词和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其中词语。例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或一般词汇、基本词汇、文言词汇、方言词汇等;固定短语还可以指某一个人或某一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如“老舍的词汇”“《鲁迅全集》的词汇”等。固定短语又可分为专名(专有名称)和熟语两类。专名以企事业单位名称占绝大多数,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召集会议、举办活动,也可以用固定短语作专名,如“世界妇女和平大会”“北京国际女子马拉松赛”。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其中,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成语主要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词汇是词的集合体,词汇和词的关系是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好比树林和树的关系。二、词语的色彩在汉语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词义中包含着特定的与感情、态度以及文化等有关的意义,所以选用某一个词来实现特定的表达是很有讲究的,一个词语的遣用是不能随随便便用另一个词替换的。(一)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它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褒义词主要是指带有赞扬、喜爱、亲切、礼貌、敬仰等感情色彩的词;贬义词主要是指带有贬斥、憎恨、厌恶、轻蔑等感情色彩的词;而另一部分词既没有褒义,也没有贬义,则称为中性词。1.表示人的性格品质的词褒义:高尚刚强诚实正直聪明开朗贬义:卑鄙小气虚伪懦弱怯懦奸诈2.称呼人的词褒义:首长导师英雄劳模老人家先烈贬义:叛徒市侩流氓走狗老不死3.不表示对该事物的褒贬的中性词辛苦竞争学习描写政府百姓词的褒贬色彩在反义词中表现最为明显,如“美好—丑恶”“勇敢—怯懦”“聪明—愚蠢”等。同义词中有些也带有褒义或贬义,如“鼓励—怂恿”“理想—梦想”“顽强—顽固”等。有些成语中也有褒贬色彩,如“奋不顾身”“贪生怕死”“大公无私”“损人利己”“见义勇为”“见利忘义”等。(二)词语的形象色彩词语的形象色彩是词语指称的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生动具体的反映,这类词一般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诉诸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在现代汉语词汇中,产生形象色彩的词语类型有着自身的聚合规律:它或来自词或成语的生动的内部结构形式;或来自某些拟生词或描摹性的形容词。在语言运用中,词义的形象色彩对增强词义的明晰性、构筑丰富的同义关系、强化语言的表现力有重要的作用。1.视觉形象云海瀑布悬崖碧空雪白彩虹金灿灿红艳艳2.听觉形象簌簌哗啦咔嚓叮当咕咚萧萧轰隆3.嗅觉形象腥臭香水芬芳喷香4.味觉形象苦涩甘甜酸溜溜咸津津臭豆腐5.动感形象颠簸咆哮蠕动颤抖席卷招展摇曳颤巍巍(三)词的语体色彩语体色彩又称风格色彩,它是指与特定语体相适应的词的风格特色。词的语体色彩反映了词与交际场合的关系。语体色彩首先可区分为口语语体与书面语体两大类,口语语体一般通俗活泼,书面语体一般庄重典雅。1.书面语体书面语体是指具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它有的应用于政论文,有的应用于应用文,有的应用于科技文,有的应用于文艺作品。例如公民、专政、凝聚、信念、投入、阁下、获悉、基因、春色。2.口语语体口语语体是指具有口头色彩的词,它往往与书面语相对应。例如,日子—生活、明儿—明天、身子骨—身体、打听—询问、纳闷儿—奇怪。(四)词的文化色彩有些词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这类词承载着鲜明的民族文化信息,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能使人联想到与词义相关的典故、诗文或民俗。例如,“桑梓”本出自《诗经·小雅·小弁》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味着家乡的桑树、梓树都是父母所种,要对它表示敬意,后来这个词就被用来喻指家乡;“鸡肋”语出《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本指鸡的肋骨,吃着没味,扔了可惜,后来喻指没有多大价值、多大意思的事情。三、成语的意义1.成语是不可分割的意义整体在汉语词汇宝库里的成语,成语也和词一样是作为语言建筑材料来使用的,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意义整体,它又是最具固定性的意义整体。如“瓜田李下”表面看来可能不知其意,但如果知道这是出自古乐府《君子行》的“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就会明白了,是说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后用“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2.成语的运用要恰如其分(1)要充分利用成语的整体意义。(2)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临时突破成语“定型”的约束,灵活使用。(3)要注意对成语中字词的形、音、义的辨正。问题讨论如何使用古语词和外来词?第四节文通句顺文章是由句子组织而成的,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一定要字斟句酌,要充分考虑到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写作中出现错误,造成病句。一、句子成分残缺句子一般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成分残缺指的是句子里缺少某个必要的成分,句子成分的残缺主要表现在主、谓、宾和修饰成分的残缺。1.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在现代汉语中,介词与有关名词或词组组成介词结构,可以充当句子的修饰成分,如状语、定语或补语,但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和谓语,因此,在使用介词时,介词后面必须带上主要动词,只有这样,句子才完整。2.谓语残缺谓语残缺是指句子中缺少了谓语,从而导致句子结构不完整,出现歧义。例如:(1)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行动,要在这个行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该句在“建立”前加上“完成”。3.宾语残缺宾语残缺是指句子中缺少必要的宾语而导致句子的意思含混、不明。例如:(1)校党委讨论了发动全体师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该句在“运动”后加上“的问题”。4.必要的修饰语残缺必要的修饰语残缺是指句子当中缺少必要的修饰语而导致句意不明,给人混乱的印象。例如:(1)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该句在“劳动”前加上“艰苦而有效的”。5.关联词语残缺关联词语残缺是由于句子中缺少必要的关联词,导致句子结构不完整,表达不清晰。例如:(1)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枝树枝。该句在“体形”前应加上“而且”。二、成分赘余句子成分赘余,是指句子中出现了表达相同意思、起相同作用的成分或不必要的成分。句子成分赘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句子里有多余的成分,但意思表达得清楚,我们也称之为重复;二是句子里多了根本不该有的成分,造成意思不通,不好理解。1.主语多余例如:老舍的写作风格总是和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该句应去掉“风格”。2.谓语多余例如: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该句应去掉“进行”。3.宾语多余例如: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史记》的编写。该句应去掉“的编写”。4.定语多余例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当务之急。该句应去掉“当前”。5.状语多余例如:雪莲牌衬衫,无论在款式上、质量上,还是包装上,都可以堪称全国一流。该句应去掉“可以”。6.补语多余例如:为了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修改一些。该句应去掉“一些”。7.可有可无例如: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该句应去掉“离现在”。8.误用“的”字例如:由于历代动乱和气候的潮湿,几乎所有当时的绘画遭到毁灭。该句应加上“的”,改为“历代的动乱”;去掉“的”,改为“气候潮湿”。三、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及关联词搭配不当。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这类语病的出现,常常因为主语和谓语是比较复杂的短语(并列短语居多),造成多个主语共用同一个不能共用的谓语,或多个主语多个谓语不能对应搭配。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这类病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或动词是不及物的(不能带宾语)而带上了宾语;或动词是及物的,但不能支配宾语对象;或动词不只一个;或宾语包括两项以上造成顾此失彼。3.主语与宾语意义上的不搭配这类病句,由于意义上的搭配不当或错误,而导致句子的意思表达不明4.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在句子中的使用和句子的中心语相矛盾,进而引起句子的意义出现错误。5.关联词搭配不当复句中一般用关联词把各分句连接起来,准确地表达意思。关联词之间有比较稳定的组合,不同的关联词表达的意思有区别,如果随意组合关联词,会造成语病。四、语序不当语序不当,是指由于遣词造句时把词语的顺序颠倒了,而导致句子意思表达不清或者难以理解。这类情况主要有定语位置不当、状语位置不当、多项定语次序不当、多项状语次序不当、虚词位置不当、主客颠倒、复句内语序不当等。五、句式杂糅句式杂糅,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式不同、结构各异的短语或句子混杂、纠缠在一起,造成关系套叠、表意不清。六、层次混乱多重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层次比较复杂,容易出现层次不清、结构混乱的问题。本章小结本章通过对汉字、汉语的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的追述,对词法、词语的结构、语体色彩的介绍,对句法以及六种常见的病句的举例和修改,帮助大家从根本上改掉书写错别字的不良习惯,提醒大家树立正确对待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正确态度,更好地认识到汉语言的魅力,更好地使用语言、文字,进而在应用文的写作过程中更好地使用汉语,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汉语言的作用。能力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羁绊山清水秀摈斥良辰美景B.佳奖目不暇给布署聊表谢忱C.脉膊陈词滥调烦琐发愤图强D.赌搏佩戴校徽擅长树立旗杆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挑拔离间毫不介意浑然一体B.故弄玄虚束手无策暮天席地C.徇情枉法杳无消息迟疑不决D.并行不悖循序渐近见异思迁3.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A.点缀酣梦偃旗息鼓B.急燥袅娜招事搬非C.诧异锤炼深恶痛极D.慈祥坚韧故弄弦虚4.下列句子结构完整的一项是()A.从他上学那天起,就对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B.由于美国大学忽视理论的应用,使美国有用的科学技术人才逐年减少,产生了人才危机。C.在自然保护区的密林深处,处处见瀑布,这里有“瀑布之乡”的称号。D.她给我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守岁守到深夜,初一清晨全家一起,吃饺子,放鞭炮。5.下列各句搭配得当的一句是()A.大路两旁,到处都种植着果园。B.各种读书声汇成一支动听的歌声。C.雪白的墙,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了。D.晚会上,演员表演了音乐、舞蹈和气功等文艺节。6.下列语句词序正确的一项()A.狼和小山羊的争辩,狼没有什么话再可说了。B.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C.我们坚决执行《教育法》,认真学习《教育法》。D.对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大家广泛地交换了意见。二、改错题1.这个问题,我在思想上考虑了很久,一直没有解决它的好方法。2.电门一关,就可以阻止电流不再通过。3.谁也不能否认地球不是围着太阳转。4.看到同学们的进步,老师从内心感到高兴。5.吴雄的壮举,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在极度的激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6.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7.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提高认识的方法。8.尽管老师怎样批评,他的毛病总是不改。应用文写作第二章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目录第一节应用文的概念第二节应用文的主题和材料第三节应用文的结构和语言第四节应用文的构思与撰写本章导读本章主要从应用文的基础知识着手,通过对应用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一一介绍以及对其解决办法的列举,帮助大家初步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为学好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学习目标1.了解应用文的概念、特点、分类及语言的特点。2.掌握应用文确立主题和选择材料的原则。3.培养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第一节应用文概述一、应用文的概念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从应用文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应用文的发展成熟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从秦代起我国第一次由皇帝统一规定了应用文的文种:制、诰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奏,只有臣下对皇帝称。各类应用文在格式上也均有规定。这些成为我国封建应用文形成的标志。(2)汉代应用文有制书、诏书、策书、戒书四种,臣属给皇帝的上行文有章、奏、表、驳议四种。(3)唐朝把应用文明确地分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三种。(4)唐宋时期应用文是我国封建时代应用文比较完备的时期。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应用文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处理各项事务所使用的具有规范格式的文体。其适用范围广,种类式样繁多,可以这样说,应用文是一切公务活动和一切私务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文书、文件、公文的总称。人们一般都把文学作品的写作称为创作,文学作品的创作又被称为艺术创造。然而,应用文的写作既不是文学创作,也不是艺术创造,从本质上说,它只是一种制作,是一种操作语言文字程式化的成文制作,即应用文写作是操作语言文字有目的的成文制作。应用写作学,是研究应用文写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包括应用文文体的研究、应用写作过程论的研究、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的研究。应用写作课,是大学教育开设的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基础课程。二、应用文的种类及其用途 按照不同的用途,应用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行政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用来处理公务的,即公务性文书,如命令、决议、指示、计划、总结、合同、协议等;一类是个人或集体用来处理私事的,即私务性文书,如致辞、条据、感谢信、求职信等。这些公务和私务性质的文书的主要用途是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和用作凭证。三、应用文的特点

与文学作品比较起来,应用文不是用来供人欣赏的,而是与生活、工作实际密切相关、供人实践使用的。因此,应用文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因事而写,内容真实应用文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用”。为用而写,有用才写,这是应用文与其他文章的最大区别。它的主要使命是解决实际问题。2.对象明确,非看不可应用文写作是有明确读者对象的写作,也是为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的写作。它不能凭空想象,更不可以虚构,它要真实地向某一特定群体或某一特定个体传递信息,这要求应用文的写作必须有明确的对象。3.语言得体,文字简约从应用文形式的本质属性来讲,应用文写作是工具性的操作。它以特定的文种形式为手段,以语言文字为中介,来传递信息,达到写作目的,实现写作意图。所以,应用文的语言力求简约、得体、明确。4.时间性强,讲求及时这一特点主要是指它的及时性以及它的作用时间的有限性。及时性,是说它要在一定时限内完成写作任务、制作成文;作用时间的有限性,是说应用文发生效用是有时间限制的,每一篇应用文只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直接作用,等到目的实现了,其效用也就会随之消失。5.格式固定,书写规范应用文的体式是固定的,它有一整套的规范格式。文面格式、制发程序都有特定要求,严格讲究规范。不同种类的应用文,不同文种的应用文,都有各自相应的体式,且相对稳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四、应用文的作用日常应用文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功能。它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1.交流思想经验、互通信息、联络情感的作用无论个人与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还是不同的单位之间的交流都日益频繁,所以许多应用文就起着沟通双方情感、互通信息的重要作用。家书情书类应用文自不待言,那些向对方表示祝贺、感谢、慰问等的书信或电报也具有这一作用。2.起到凭证性的作用

应用文中有很大一部分具有凭证性的功能。有些事务,特别是有关钱、财交流的,事后都要有可靠的凭据才好说话,因此像证明信、条据、聘书等日常应用文就起到了其作为凭证的作用。3.广告宣传的作用起广告宣传作用的日常应用文很多,像海报启事类的应用文,其中许多就是主要为了宣传而写的。它就是要将有关的信息刊登发布出来,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知道,从而满足其业务或个人其他目的的需要。有些日常应用文要配上图片或一些装饰物,其目的也就是为了使其更好地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4.提供和保存一些历史资料的作用应用文反映单位和个人的种种活动,记载着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因此它可以保存和积累大量的历史资料,为今后有关部门和个人的研究提供方便。第二节应用文的主题和材料一、应用文的主题(一)应用文主题的含义主题,是指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意图。应用文的主题,是事物的客观意义和作者对事物的主观评价在文章中的高度统一。其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主题决定着材料的取舍和使用;其次,主题统领文章的结构;除此之外,主题还制约着语言的运用。在应用文写作中,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运用、表达方式的运用都受到主题的制约,为主题服务。(二)应用文主题的要求1.正确正确是指应用文的主题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科学性,还要有益于时,有补于世。2.鲜明鲜明是指作者的基本态度、文章的基本思想十分明确,毫不含糊。对问题的认识,对事物的评价,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都要旗帜鲜明地表达出来,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要用“直笔”。3.深刻深刻是在应用文主题正确的基础上,要有思想深度,要反映和提示客观事物的深层本质,阐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丰富的内涵。4.集中集中是指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材料的使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都要为突出这个主题服务。5.新颖新颖即主题要有新意,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感受、主张、意见,不落俗套,不拾人牙慧,有自己的独特性,给人以新鲜醒目之感,使人耳目一新。(三)应用文确立主题的原则1.工作需要和写作目的动笔之前,首先要考虑作写作的具体目的是什么,主题必须符合行文目的,作者在确立主题时要正确理解和深刻领会办公意图。2.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确立主题要立足实际,要从个人、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有这样,所作的指示,所提出的意见和办法,所总结的经验,才能有的放矢,切实可行。3.以丰富、真实的材料为基础应用文的写作必须深入生活,掌握丰富真实的材料,了解全面、真实的情况,才能提炼出正确、深刻的主题。(四)表现应用文主题的方法1.显现法显现法又叫直接法,它是指在文章的某一部位,用明确而简练的语言,直截了当地把主题表述出来。应用文大都采用这种方法。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式:(1)题中见意,就是在标题中直接点明主题。(2)开宗明义,就是开门见山,在开头部分亮出观点、点明主题,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然后再逐步展开阐述。(3)文中点意,就是在行文中,当叙述或议论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主体部分自然引出主要论点或中心思想。(4)篇末结意,就是在文章结尾处,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归纳出主题,加深读者的印象。表明主题有时需要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大多数的应用文中,常常是开头点题,结尾重复强调,做到上下呼应,首尾圆合。2.对比法对比法又叫比较法,是指通过文章不同侧面或不同性质内容的对比来揭示主题。3.抑扬法抑扬法,指对于要表现的人、事、物采用有扬有抑的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主题。4.疏密法疏,指疏笔,即略写;密,指密笔,即详写。通过略写和详写的鲜明对比,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凡与主题关系密切的,就详写;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就略写。二、应用文的材料材料,是指作者为完成文章的写作,体现自己的写作意图和目的,从实际工作、学习、生活中搜集到的或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如人物、事件、数据、例证、原因、道理等。它包括经过作者选择提炼后写进具体文章中的材料,以及作者在写作之前搜集积累的原始材料。材料是写作活动的基础,是构成文章的一个基本要素。应用文写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将各式各样的原始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综合加工的过程。有了切实、充分、具体的材料,构思才有依托,剪裁加工才有对象,写作活动才得以进行。(一)应用文材料的采集1.材料采集的要求首先是全面,此处着眼于一个“博”字;其次是深入,此处着眼于一个“透”字;第三是细致,此处着眼于一个“细”字。2.材料采集的方法(1)观察。观察是指作者凭借自己的感觉对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记录所得的材料。这是取得第一手材料的主要途径。(2)体验。体验即置身于对象所处的环境之中,用整个身心去感受。其价值在于它的“亲历性”。通过体验,获得切身感受,以积累素材。(3)调查访问。调查访问即通过向知情人、有经验的人询问以了解真实情况,获得材料。通过综合运用观察、体验、查询、阅读等手段,采用开座谈会、个别访问、现场了解、蹲点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采集第一手和第二手的材料。(4)阅读观听。阅读观听就是从各种文献、音像资料中获取材料。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与信息,从而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提炼出正确的决策或论题。可以通过报刊剪贴、复印、录音、录像等手段来获取资料。(5)计算机检索。计算机检索是当今最便利、最普遍的搜集材料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比较容易地调用所需材料,而且收集保存也极为方便。除上述所说之外,在应用文材料的占有方面,还应占有历史与现实的材料,正反两方面的材料,点上和面上的材料,直接和间接的材料。(二)应用文材料的选择原则1.要符合文章主旨凡是与主题有关,并能很好表现主题的材料,就选用;凡是与主题无关或似是而非的材料,就舍弃。对已经选定的材料,根据主题需要决定详略。2.要真实要确有其人,确有其事,符合实际情况,不能杜撰,也不能夸大或缩小,引文也必须认真核对,绝不能出错。3.要典型典型性指材料所具有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能起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作用。选材贵在精,精就精在“典型”上。4.要新颖一是新近发生的别人未曾使用过的、鲜为人知的材料,如新人、新事、新方针、新政策、新的统计数字、新成果、新发生的问题等;二是虽为人知却因被变换角度而具有新意的材料。此外,应用文材料的选择还应选择真实的材料,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材料,选择较为新鲜的材料。(三)应用文材料的使用方法选好材料之后,要正确使用,此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量体裁衣,决定取舍2.主次分明,详略得当3.条理清晰,排好顺序大多数应用文,是选择若干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阐明主题。写作过程中,将同类型的材料结合使用,可以优势互补,提高整体表达效果。常用的结合方式有理论材料与事实材料相结合;具体材料与概括材料相结合;文字材料与数字材料相结合。对于选择好的应用文材料,在写作的过程中,要使其发挥如下的作用,它首先是表现应用文主旨的要素,其次它是形成文章观点的基础,最后它也是充实文章内容的根本。第三节应用文的结构和语言一、应用文的结构应用文的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是作者按照主题的需要,对材料所进行的有机组合和编排,又称谋篇布局。文章的结构一般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宏观结构,即文章的总体构思、大体框架;二是微观结构,即对文章的层次、段落、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和主次的具体设计。(一)应用文结构的内容1.应用文的开头与结尾开头是全篇文章的第一步,可以起到统领全篇、展开全文的作用。结尾是全文的收束和结局,能帮助读者加深认识,把握全篇,达到预期的写作目的。(1)常见的开头方式有:

①目的式。目的式开头就是将写作的目的和意义直接说明。一些公文常以这种方式,用介词“为”“为了”领起。

②根据式。根据式开头就是开头阐明撰文的根据,或引据政策法令和规定指示,或引述全文,或引据事实和道理,常用“根据”“按照”“遵照”等领起下文。

③原因式。原因式开头就是以交代行文的缘由作为开头,常用“由于”“因”“鉴于”等引出原因或简述某种情况作为原因,再引出写作目的。④概述式。概述式开头就是在开头部分对文章内容的背景、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加以概述。采用这一方式,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⑤结论式。结论式开头就是将结论、结果先作交代,再由果溯因。⑥提问式。提问式开头就是开篇提出问题,然后引起下文,常见于调查报告的写作。⑦引述式。引述式开头常用于有具体规定格式的文体中,如“合同”,或引述下级来文、上级指示精神,或有关政策法规,以此作为撰文的依据。如批复、函等常用这种方式。(2)常见的结尾方式有:①自然收尾式。自然收尾式就是在主体部分写完之后,事尽言止,自然收结。②总结归纳式。总结归纳式结尾指在主体写完后,对全文的主旨进行简要的概括,总结全文。③强调说明式。强调说明式结尾是在应用文的结尾处,对全文的主旨意义、重要性进行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④希望号召式。希望号召式结尾就是在结尾部分提出希望,发出号召,展望未来,以鼓舞斗志。⑤专门结尾用语式。专门用语式结尾就是在结尾处,采用特定的用语结束全文。2.层次与段落层次是文章中作者表达主题的阶段和次序,是文章内容展开的次序。层次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是问题的各个侧面和作者思维的过程,又称为“意义段”“逻辑段”“章”“节”等。段落,又称“自然段”,是组成文章、表达思想最基本、相对独立的最小单位。段落的形式是层次的再分割,是文章意思的间歇或转换,以换行为标志。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层次侧重于内容的划分,段落侧重于文字形式的表现。有时一个段落恰好是一个层次,有时几个段落表现一个层次或一个段落内有几个层次。安排层次有以下两种模式:(1)纵式,即思路纵向展开的结构方式。具体有两种类型,即时间顺序式和逻辑顺序式。前者是按照事物的生产流程、事情或事件的发展过程或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这种结构方式,不能事无巨细地记流水账,要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逻辑顺序关系是按照事理内在的逻辑顺序安排层次。这种逻辑关系表现为: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宏观——微观,个别——一般等。按照这样的关系先后为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地安排结构,就是逻辑顺序。(2)横式,即思维横向发展的结构方式。表现在形式上,它是把整体划分为若干相对的层次,各层次之间互不交织、平等并列,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共同揭示事物的整体面貌和主旨,或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或按照材料的不同性质和类型,或按照问题的不同侧面等。这种结构形式,在应用写作中运用很广泛,述职报告、调查报告、总结等均可采用。3.过渡与照应过渡是指层次与段落之间的衔接与转换,在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照应是指文章内容的前后呼应和关照,可以使文章结构周密严谨,浑然一体,还能使某些关键内容得到强调,突出主题。在应用文中,常用的照应方法有:(1)首尾照应,即在文章的结尾处,把开头交代的事或提出的问题再次提起,有的进一步加以概括、归纳、补充,如论文、总结、调查报告等。(2)文题照应,即指在行文中时时照应标题,对主题加以强调、提示。如大多数公文标题中都包含着“事由”,文章内容自然要与标题相照应。(3)文中照应,即文章自身前后内容间的照应,如某些细节和问题在行文中不断被提起,这样能强化印象,更好地实现作者的表达意图。一般情况下,当内容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时、意思转换时以及表达方式变化时,需要安排过渡。过渡的形式有段落、句子或词语。如上下文空隙大,转折也很大,常用过渡段连结。上下文空隙小,多用提示性的句子,如公文中,常有“特此如下通告”“现将有关事项告知如下”“为此,特制定本条例”等作过渡。在意思转折不大的情况下,多用关联词,如“因为”“所以”“但是”等作为过渡词。(二)应用文结构的作用1.可使文章言之有体“体”是指体裁。应用文在长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大都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结构形态,也叫程式。2.可使文章言之有序合理安排结构,就是根据一定的思路,将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使之条理清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3.可使文章言之成文通过精心安排结构,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从而增强其可读性。(三)应用文结构的安排原则1.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主题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意图的体现,结构必须服从主题的需要,为表现主题、突出主题服务。例如,怎样安排开头与结尾、怎样划分层次与段落、怎样设置过渡与照应、怎样确定主次与详略等,都要围绕主题进行。这样,才能使文章组成一个严谨周密、内容形式统一的有机整体。2.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应用文是对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作者对它的认识也遵循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性,也就表现为文章结构的基本形式。3.要适应不同文体的要求文体不同,结构的样式和要求也会不同。应用文不同于文学作品,不同类型的应用文体结构方式也存在着区别。(四)应用文结构的要求1.要严谨自然严谨自然是指文章结构精当严密,顺理成章。要求作者思路清晰,思维严密,以主旨贯穿全文始终,不枝不蔓。层次段落的划分要恰当,组织严密,联系紧凑,脉络畅通,行止自如。过渡和照应要自然,不能刻意的雕琢,更不能牵强拼凑。2.要完整匀称完整匀称是指文章各部分要配置齐全,比例协调,详略得当,完整合理,重点突出,符合格式要求。如文章一般都有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三部分比例要协调,主体要内容充实,不能虎头蛇尾或尾大不掉;对并列内容的处理,要注意处理好详写和略写的关系,以保证结构的完整和匀称,使之浑然一体。3.要清晰醒目清晰醒目是说大多数应用文不要求行文曲折波澜,而要求纲举目张、清晰醒目,以便读者把握要领或贯彻执行,所以常采用加小标题、写段首撮要、条目等形式。这在一些法规性文体中最为明显。二、应用文的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人类思维的物质手段。有人说:“世上有两样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这当然是极言语言力量的神奇。而事实上,具有工具属性的应用文,语言是其第一要素,一篇应用文的思想内容和组织结构,最终都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达出来,使它成为有形的东西。

应用文的语言,就是指适合于写作应用文的书面语。也可以说是写入应用文中并符合应用文规格要求的文字符号。作为书面语的应用文语言,要求比较严格,词句段章,严谨周密,讲究语法规范,比口语要考究多了。应用文写作在语言的运用上,必须要做到准确、简明、平实和得体。三、应用文语言的表达方式1.叙述叙述,指的是把人物的活动、经历和事件发展变化过程交代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在应用文写作中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应用文写作中叙述的人称,有第一人称(“我”“我们”)和第三人称(“他”“他们”)。使用第一人称“我”“我们”系指作者本人,或作者所代表的群体、单位,如书信、请示、报告、总结等文体的写作,多用第一人称。有时,为简要起见,常使用无主句。有的应用文体,如新闻报道、简介、调查报告、会议纪要,为表明作者立场客观、公正,传播的信息真实、可信,常采用第三人称写作。应用文中的叙述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分叙等。应用文中记叙事件的发展过程,介绍单位的基本情况,一般都是按顺叙,即时间先后为序来叙述。其原因在于,应用文重在实用,不求委婉、曲折,故多采用直接的笔法叙事、说理。倒叙、插叙、分叙等用得较少,只在通讯、消息、调查报告的写作中才用得上。应用文中的叙述要力求真实、准确,不带主观感情色彩;线索清晰,表述完整;以概述为主,尽可能用概括的语言说出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使读者了解其梗概。2.说明说明,就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对事物、事理及人物进行解说的表达方式。其目的是使读者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成因、性质、种类、功能,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关系等有一个鲜明的了解和认识。说明在应用文中使用广泛,如解说词、广告词、说明书、简介等,主要是用说明的方法来写的。其他文体如经济文书、科技文书、诉讼文书、行政公文等,也常常借助说明的方法解释事理,剖析事理。说明的方法多种多样,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1)定义说明要求“被定义者”和“定义者”外延相等,用语简明准确,具有科学性,不能用否定形式,避免“同义反复”。(2)解释说明要求抓住要领,言简意明。(3)分类说明注意根据写作意图选择恰当的分类角度,再次分类只能依据一个标准,各类的总和要等于被分类的事物。(4)比较说明运用时要求用来作比的事物与被比事物要相似,有明确的相比点,尽量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5)举例说明要求事例典型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举例应扼要,只需概述介绍,不必具体铺叙。(6)引用说明要求引文要有针对性,要贴切,所引资料要认真核实,使之准确可靠。(7)比喻说明应力求准确贴切。(8)数字说明要求数字准确无误,每个数据都要有来源。(9)图表说明要求选择图表要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表格的设计要合理,使人一目了然。3.议论议论,即议事论理,是运用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进行逻辑推理阐明观点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证明性,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或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或驳斥对方观点的错误。在应用文写作中,议论经常使用。调查报告、总结、通报等文体,经常在叙述事实、说明情况的基础上,表明对人物、事件、问题的评价。指示、决议、会议纪要等公文,也常用议论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让下级机关和群众理解和执行。应用写作中的议论,与一般议论文中的议论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议论文中,议论是最主要的表现方法,贯穿全文始终,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齐备。而在应用文写作中,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说明,议论居于从属的地位,一般只是在叙述、说明的基础上进行。另外,应用文的议论,一般也不需要作长篇大论,不需作复杂的多层次的逻辑推理,也不一定具备论点、论据、论证这样一个完整的议论过程,而只是在需要分析论证的地方,采取夹叙夹议的方法,或采取三言两语的方式,点到即止,不作深入论证。四、应用文的写作要注意遵守约定俗成的格式要求关于应用文的写作,要十分注重人们所说的“约定俗成”的格式要求。这种写作规范并非是一种严格规定的法定形式,而是无数前人在写作实践中所取得的某种共同的认识和约定,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趣味上的趋同和共识。可见,“约定俗成”虽然不属法定规范,但它必然包含着写作规范中许多合理因素,我们应该加以继承和保留,不应随意破坏和擅自修改,以免影响应用文的特定交际功能。能够善于运用应用文的“约定俗成”格式,也是一个人语文修养和水平的具体体现。比如就书信而言,不要以为它的写作十分简单。写信写了十几年了,还会有错?实际上,真正能够规范地全部书写正确书信格式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有的人对此不以为然,书信格式错了,不也照样收到,意思也能理解。但他不知道,他所体现的语文修养却是有天壤之别。就像吃饭一样,有的人用脏手抓饭往嘴里塞,有的人却用高级餐具进餐,其风格的粗鲁和优雅是不可相比的。第四节应用文的构思与撰写一、应用文的构思应用文构思是应用文写作过程中根据一定的表达意图和文章体裁要求,锤炼写作思路的一种特定的思维活动。应用文构思是应用文文章写作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包括确定主旨、选择材料、谋篇布局、权衡文笔基调等,是对文章写作的整体酝酿过程。(一)应用文构思的特点应用文写作的构思,遵循文章写作构思的一般规律,但同时,它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1.思维主体往往体现群体意识一般文体写作,文章要表达的作者感受、见解或主张,体现的是作者本人的意志,因此在构思时的思维活动始终围绕着作者自己的主观意向。应用文体写作,尤其是行政公文、工作事务文书的写作,反映的是机关的意志、集体的主张,它的构思集中了来自领导和群众的各方面意见,是群体思维的结果。2.思维模式往往体现定向思维在内容上要遵循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要符合领导的意图、群众的意愿、工作的实际,构思时往往根据一定的意向确立主旨、材料和文笔基调;在形式上,应用文体对结构、语言和行文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些文体甚至有固定的格式。

3.思维方法要用逻辑思维应用文体写作的构思要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要在现象中抽象本质,要在纷杂中归纳主旨,要靠严密的逻辑论证来表述作者的意图和主张,所以必须使用逻辑思维进行构思。(二)应用文写作构思的方法应用文构思主要考虑两方面问题,一是考虑文章的内容,也就是思考写什么;二是考虑如何表达,也就是琢磨怎样写。1.构思写什么,就是明确主旨,确定材料2.构思怎样写,就是酝酿思路,谋篇布局二、应用文的撰写撰写就是把思路变成文章,包括拟稿与修改。这个过程,是把抽象的思想通过文字的媒介变成包含内容信息和篇章形式的文章的物化过程。应用文的撰写过程主要分为拟稿和修改润色两个阶段。在应用文的写作过程中,材料准备好之后,还要拟写出一个写作提纲。编写提纲就是要有“理”有“序”地列出写作要点。在编写提纲前一般要打好腹稿,理清思路,对所作公文的结构要先有一个全盘的考虑和安排。提纲要反映出文章的写作背景、结构轮廓、整体面貌,特别是要反映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构建出公文成形的蓝图。对于提纲的初稿,还要作进一步调整、润色和修改。比如一些重要的领导性、指导性公文,在执笔人拟写出写作提纲初稿后,还需要征求有关人员的意见,必要时还要召开小型会议进行讨论,充分提取多方面的意见,修改、补充,以使文章更加完善。《论语》有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这段话是说郑国官府要发表公告,裨谌起草文稿,世叔详细研究、审核,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住在东里的国相子产做最后修改润色。这样,经过四位大臣的手,最后才正式定稿,由此可见其严谨认真的程度。撰写文稿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拟稿要一气呵成拟稿要一气呵成,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写作的时限性,要保证按时完成;二是文章的连贯性,要使文气贯通。2.拟稿要讲求文面文面的问题包括行款格式、标点符号、文字书写等,拟稿时要讲求这些文面的正确性。三、应用文的作者1.应用文作者的类别应用文的作者有群体作者、个人作者、法定作者和代言作者等。群体作者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作者因某种实际“需要”,共同研究写作意图、展开调查研究、经过商讨共同完成写作任务的一种作者类型。个人作者指从写作意图的确定到写成文章都是代表个人、由个人独立完成的作者。法定作者指写作主体是那些依法成立并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主要指行政公文、专用文书中的作者。法定作者,必须是依法成立的能以自己的名义发出公文并能行使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义务的机关与法人代表。代言作者是指以撰稿人的身份参与写作活动的人。代言人不能在其写成的文章上署名,代言只是代人立言。2.应用文作者的思维应用文作者的身份不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差别。其思维方式主要有对象化思维、模式化思维和换位思维。对象化思维是一种思维被对象全部占有,并围绕弄清对象的形状、性质、规律进行思维的活动方式。模式化思维是一种在特定的文化规范、模式下构思并遣词造句的思维方式。换位思维是一种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替他人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3.应用文作者的修养和能力在应用文写作中,作者的修养和能力是完成写作任务的主观条件。应用文作者的修养包括政策理论修养、业务知识修养和词章文体修养。应用文作者的能力包括调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词章建构能力和把握读者心理的能力。本章小结应用文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文体,在我们的工作、学习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章就是通过对应用文基础知识的概述,帮助大家形成正确的写作应用文的意识,端正当代大学生的写作态度,提高大学生们对应用文实用性的认识。此外,我们通过对应用文写作过程的分析,努力解决大家在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大家更快、更好地学习应用文、写作应用文,让应用文更好地为大家服务。能力训练一、名词解释应用文应用文的材料应用文的特点应用文的主旨二、简答题1.简述应用文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的原则?2.简述应用文结构安排的原则。3.应用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4.应用文写作对语言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应用文写作是制作而不是创作?2.应用文的语言为什么一定要使用规范化的书面语?四、作文题写一篇小短文,谈谈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好处。应用文写作第三章便条和条据目录第一节便条第二节条据本章导读便条和条据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文体,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章我们主要从便条和条据的写法入手,通过对其写法的介绍和阐述,帮助大家掌握这些常用的应用文体的写作,并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便条和条据写作的价值及其重要性。学习目标1.了解便条、条据的概念。2.掌握便条、条据的写作方法。3.培养正确使用便条、条据的能力。第一节便条一、便条的概念和特点便条,是指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有什么事情要告诉另一方,或委托他人办什么事,在不面谈的情况下书写的一种条据,是一种简单的书信,内容简单,大多是临时性的询问、留言、通知、要求、请示等,往往只用一两句话。便条都不邮寄,一般不用信封,多系托人转交或临时放置在特定的位置,有的时候甚至写在公共场所的留言板或留言簿上。便条的特点是方便灵活,用途广泛;形式多样,内容单一;篇幅短小,文字简约。二、便条的分类便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联系方式。其分类很多,一般很难确定一个明确的标准,大体来讲,有以下几种。第一,留给私人的便条。如“留言条”。第二,写给朋友的便条。如“请客便条”。第三,写给有业务、债务关系的人的便条。如“索款便条”。第四,写给单位或者有关组织负责人的便条。如“请假条”。按照不同的用途,便条有假条、借条、收条、留言条、介绍信、表达致歉或感谢的留言信等。三、便条的书写格式1.称呼先写看条人的姓名(顶格写)加上冒号。2.正文正文换一行开头空两格写什么事情或要写的内容。(1)留言条:用书面语留下要说的话。留言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约会、通知、请求等任何可用便条留下的口信。(2)请假条:往往指由于生病或特殊情况不能亲自当面请假,用假条的形式告假。所以,请假条大多是病假条。可以自写,也可请他人代写。写假条最重要的是说明原因和请假的期限。(3)证明条:有介绍信的性质和效用,比介绍信文书更随意一些,往往证明办事人员的身份,证明某人将办理某事。3.结尾结尾另起一行或紧跟正文写,写法根据用途和对象而定。请假条一般写“请予批准”;托人办事的留言条一般要表示谢意,约见面谈的则应提醒对方注意,如“请勿失约”。证明条一般写“特此证明”“请予接洽为荷”。4.署名在右下角写上写条人的姓名,换一行对准姓名写上写条的日期。标题(居中):请假条上款(顶格写部门的名称或领导人的名字): 正文(请假缘由、起止日期及天数)如:因……需要请假,请假时间自××年×月×日至××年×月×日共×天,恳请领导批准。 下款(标在右下)即请假人:××× ××年×月×日四、便条写作的注意事项

便条是一种简单的书信。虽然内容简单,但却有其独特的风格。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尽快的把最新的信息、通知、要求或者活动的时间、地点转告给对方。便条的语言要尽量通俗、口语化,简单扼要,直截了当,无需使用客套语言。便条虽简单,但中心务必突出,更要注明活动的时间及地点。同时我们要注意,便条不等于书信,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便条同书信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项:(1)便条一般托人代转或留在对方可以看见的地方。便条是不经过邮局邮递的一种简单书信。而一般书信则需要邮局邮递。(2)便条不用邮递,也就不用信封;有时为了方便用信封装起来,也是不必密封的。而书信则与之相反。(3)便条的内容一般较短,而且是就某一件事情而发文;而书信则一般较长,而且可以说到许多件事。第二节条据条据是作为某种凭据的便条。它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而又最简便的应用文。它们都有一个固定的格式。一、条据的概念和特点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往往要写一张条子交给对方(个人或单位)作为凭据。这种做凭据用的条子,就叫做条据。常用的条据有收条、借条、领条、欠条等。一般情况,收条即收到钱物之后,给交钱或送物人写张字据,说明已经收到某物,可留作证据。条据上需写明钱物名称和数量、立据人及日期,不得涂改。欠条即留下字据,表示欠某人某物。条据上需写明钱物名称和数量、立据人及日期,不得涂改。条据的特点在于一个“便”字:写起来简便,看起来方便。纸小而作用大,切莫小觑了便条字据。便条式的字据,应用广泛,寥寥数语,但千万不能大意,特别是涉及人名、地点、时间、数字(包括电话号码),一旦错漏,于人于己都会增添麻烦。因此,写好各类条据意义重大。二、条据的写法和要求条据应在第一行中间写“收条”“领条”“欠条”“借条”“发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