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看幻灯片,背出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总是离人泪。——(《西厢记》)2、问题激疑:以上诗句悲秋?颂秋?“自古文人多悲秋”,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显示课题)二、学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自主探究。思考:(见学案)(1)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清、静、悲凉提示: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2)文中集中描绘秋景的几幅画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奇景提示:作者所写的景似乎是信手拈来,无序,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景虽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静、悲凉。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三、学生合作解疑(一):赏析景物描写,品味故都的秋,把握文章的神。交流汇报(结合幻灯片点拨)提示: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示例:我从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寂静;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闲;……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由得想起一首歌《春天在哪里》,我们一起来填词吧: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它在破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在小院的每一朵牵牛花上,在秋槐的每一片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在都市闲人的互答声中。……(3)教师小结: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色秋声秋实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的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出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深沉的苦闷、忧思和落寞之情。学生合作解疑(二):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1)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2)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多媒体显示相关资料:(1)郁达夫,三岁丧父,从17岁开始,在异国生活十年,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性格方面,抑郁善感;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再加上当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秋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因此文章取材很自然地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虽说是令作者向往的帝都胜景,但游人云集,不够清静悲凉,不如民居家院,街头巷尾的秋味更足,更适合作者心境。这就是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技巧。由此可见,散文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而对情感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和本人的气质。(2)《诗经·蟋蟀》中,秋肇凉气,蟋蟀鸣床;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骆宾王《在狱咏蝉》中,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苏轼《赤壁赋》中,秋风徐来,水波不兴;欧阳修《秋声赋》中,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与中国的文人墨客,乃至政治人物结下了不解之缘,秋在中国是一种有深刻内涵的文化。十二自然段中作者说明了自己赏秋、悲秋的文化渊源,曲折表达了内心的苦闷或对现实的不满,也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为文章人物增添了历史人文的“厚重”感。四、精讲点拨作者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明确:作者在秋景中融入了向往和眷恋,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五、知识建构与拓展延伸(1)品味了郁达夫眼中和心中的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感悟了作者深沉的民族感情。(2)了解了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3)体会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严谨的结构。(4)学习了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①展开想象进入意境,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尤其注意品味景物所含的主观色彩。②结合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和气质,体验作者情感。六、巩固训练(见学案)学情分析认知起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散文接触不少,语言积累尚可,但鉴赏审美能力有待提高,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代表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家国之思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学习兴趣:当今的中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及热点问题,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他们渴望分享、合作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有较强的表现欲。特别是他们善于借助互联网这一便捷的检索和交流平台,来获取和分享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拓展了其学习范围和学习的领域,使他们更乐于接受新知识,更乐于探索新的现象。总之,这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把握散文情感,通过散文材料的研究学习加强合作探究能力,激发提高联想、想像能力,积累精美的语言;鼓励学生热爱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养其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习障碍:高一学生处于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有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多集中于感性的表面认识,缺乏理性的深入思考,并且分析问题时存在片面现象,缺乏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差,没有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但是由于受到自身认识视野和经历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和教师的讲授来了解现代散文,所以对一些现当代散文的特点还比较陌生,所以教师需要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来辅助课堂教学,并做适当的引导。不同班级的学生在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方面有一定的区别。效果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效果,内容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讨论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设置小梯度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迅速掌握新的知识,同时对已有知识起到了巩固的作用。比如在找抒情的点时,一下子调动起学生记忆,初中、高中阶段学过的有关课文都想起来了,让学生畅想自己的象牙塔之梦,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设置难度稍高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加深对已有知识的巩固,比如在理解郁达夫为什么不选热闹的景物时,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创造特点等,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了对郁达夫的了解。随堂巩固训练,学生都能较好的回答,进一步掌握了散文鉴赏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教学目标: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4、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故都的秋》“诱思八环”导学案编写:审核:高一语文组教师寄语: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席慕容【目标引领】: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3、情感与态度:品味郁达夫眼中的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感悟作者深沉的民族感情。

【问题激疑】郁达夫是如何将深沉的感情融入到对故都的秋的描写中的?预习案作者简介(自读作者信息

,识记划线内容)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背景简介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自主探究】1、为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混混沌沌(

)()

潭柘寺(

槐树(

扫帚(

落蕊(

一椽破屋(

廿四桥(

蟋蟀(

)()

嘶叫(

房檩(

平平仄仄(

譬如(

颓废(

鲈鱼(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出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2)、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抓住了哪些景物来进行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什么情感?(3)、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4)、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如:廿四桥的明月,秋潮,凉雾,残荷等,主要在2和13自然段,起到什么作用?

探究案【合作解疑】【精讲点拨】赏析画面美,掌握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作者深沉的民族感情。

1、3——11段描写了几幅秋景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内容。(标题形式)

这几幅画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这些特点的?

2、尽管作者对故都的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

3、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知识建构】一、:文章结构一(1~2):抒发感受,向往故都之秋记叙故都二(3~12):的秋三(13~14):总结全文,眷恋故都之秋

二、写景的角度及手法:视觉、听觉、触觉等;以动衬静。三、写景的方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拓展延伸】抒情“点”的选择。思考学过的课文中是如何捕捉抒情“点”的?《故都的秋》巩固案【巩固训练】一、基础过关。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眷恋(juàn)恬适(tián)羁绊(jī)驾驭(yù)B.厦门(xià)混沌(hùn)椽子(chuán)驯鸽(xún)C.穿着(zhuó)平仄(zè)颓废(tuǐ)廿四(niàn)D.隽永(jùn)歧韵(qí)椭圆(tuǒ)啼唱(dǐ)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安详浑浑沌沌揣摹踌躇满志B.落寞疏疏落落细腻绚丽光彩C.颓废明辩是非诠释按部就班D.萧索金碧辉煌企慕水泻不通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有些评论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和诗人都带着很浓的颓废色彩。B.小李因为发烧,因此没来上学。C.参加研讨会的全体学者对汉语或英语都很精通。D.对某些球迷提出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大赛组委会决定一律不予考虑。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B.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C.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D.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0题。报秋宗璞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5.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过8个字)(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过10个字)6.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12个字。)7.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课后反思如何积极发挥新课标的作用,并主动推进教学改革,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经常、及时、深刻的进行教学反思是有助于教学水平提高的捷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1)由封闭式学习转变为开放式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很有效的方法,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然后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合作解疑,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2)由学习解决问题转为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不仅重视结果如何,而且把结果和过程统一起来,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如在教学中,每一部分知识的解决都是以问题为先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手上资料,学生自己探究学习解决,这样更易于激发学生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2、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标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