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的地质作用演示文稿_第1页
冰川的地质作用演示文稿_第2页
冰川的地质作用演示文稿_第3页
冰川的地质作用演示文稿_第4页
冰川的地质作用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冰川的地质作用演示文稿当前第1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1冰川概述当前第2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1冰川概述(影视)影视:冰川,边看边观察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冰川?冰川是怎样形成的?2.冰川有哪些基本类型及特征?3.冰川的运动?4.冰川的剥蚀作用及冰蚀地貌?5.冰川的搬运作用及特点?6.冰川的堆积作用及冰碛地貌?当前第3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1冰川概述第一节冰川概述冰川——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长期存在的由雪源向外缓慢移动的冰体。固体水库,85%的淡水资源,对气候和海平面升降影响巨大。当前第4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1冰川概述海螺沟-贡嘎雪峰脚下当前第5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1冰川概述当前第6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1冰川概述(形成)第一节冰川概述一、冰川的形成(一)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形成终年积雪区,为冰川的积累区;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只有季节性积雪,称为消融区。雪线高度各地不一,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①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②降雪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成反比;③地形:雪线高度与坡度成正比。昆仑山雪线当前第7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1冰川概述(运动、基本类型)(二)成冰作用太阳辐射压力、温度 压力(重力)新鲜雪花 粒雪 冰体 冰川重结晶 反复融、冻 流动二、冰川的运动主要由于重力和压力的原因,冰川总是在不停地运动,但其运动的速度却非常缓慢,多数观测点的年流速只有数米到数十米。密度(g/cm3)雪0.085粒雪0.2-0.4冰川冰0.9当前第8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1冰川概述(运动、基本类型)三、冰川的基本类型按冰川的规模大小,外部形态特征分为:大陆冰川(大陆冰盖)规模巨大,主要分布在南极洲、格陵兰和冰岛等地,呈面状分布不受地形约束。厚度大。南极大陆冰盖面积达1300万Km2,平均厚2千米以上,最厚达4800m。以年流动几十米的速度流入海洋。山岳冰川(阿尔卑斯式冰山)规模小,长度一般为数公里到数十公里,厚度从几百米到近千米。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山区,流动在山谷中。按发育规模和形态可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较大的山岳冰川可形成复式山岳冰川,可分为主冰川、支冰川。年流速数米到数十米,进入消融区融化形成冰碛地貌。当前第9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1冰川概述(运动、基本类型)大陆冰川当前第10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复式山谷冰川-绒布冰川-珠峰脚下山岳冰川7.1冰川概述(运动、基本类型)当前第11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2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第二节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一、冰川的剥蚀作用冰川剥蚀作用——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用。包括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1)挖掘作用:像犁头翻土一样。冰川重量使脆性岩石破碎,冻结在一起,连根拔起。(2)磨蚀作用:冰川携带岩块对岩层进行磨蚀。产生有擦痕的磨光面,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冰川侵蚀力的强弱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1)冰层的厚度和重量。重厚者侵蚀力强。(2)冰层移动的速度。速度大者侵蚀力强。(3)携带石块的数量。携带数量越多越重者,侵蚀力越强。(4)地面岩石之粗糙或光滑。粗糙地面较易受冰川之侵蚀。(5)底岩的性质,底岩松软者较易受侵蚀。(6)岩层之倾斜方向与冰川移动方向一致者,易遭侵蚀。当前第12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2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第二节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二、冰蚀地貌①冰斗、刃脊和角峰②冰蚀谷(“U”型谷)、冰蚀洼地、羊背石、悬谷。切割山嘴悬谷U型谷羊背石当前第13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2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冰蚀地貌的形成原理当前第14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2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冰斗当前第15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2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冰斗、刃脊当前第16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2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冰蚀谷当前第17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2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冰川擦痕当前第18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2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羊背石当前第19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3冰川的搬运与沉积作用(搬运特点)第三节冰川的搬运与沉积作用——冰川将冻结在冰川内部的碎屑物及冰川前端的碎屑物运移到异地的过程。按搬运方式分为载运和推移。传送带、推土机一、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搬运的特点是:1.绝大部分被搬运物与冰固结在一起搬运,搬运过程无分选,绝大部分无摩擦(无磨圆)。2.山岳冰川搬运距离不长,搬运能力很强,可将直径数十米的巨石运走(称为漂砾)。大陆冰川范围广,搬运距离长,冰山能将大量粗大碎屑物带入深海沉积。当前第20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3冰川的搬运与沉积作用(冰碛石)表碛;底碛;侧碛;内碛;中碛;3.被冰川搬运的碎屑物统称为冰碛石,按其在冰体中的部位分为:A-底碛;B-侧碛;C-内碛;D-中碛;E-表碛当前第21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3冰川的搬运与沉积作用(冰碛物及地貌)二、冰川的堆积作用与冰碛物由冰川搬运并堆积下来的物质称为冰碛物。冰碛物的主要特征是:①全由碎屑物质组成。②大小混杂,无分选性,砾石与粘土共存。③绝大部分碎屑棱角分明。④有的冰碛砾石表面具有磨光面和擦痕,冰擦痕常有平行的或交叉的钉头鼠尾形。具有擦痕的冰碛石称为条痕石。⑤不具层理构造。当前第22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3冰川的搬运与沉积作用(冰碛物及地貌)三、冰碛地貌①冰碛丘陵——由于冰体融化,原来的表碛、内碛、中碛都沉落在底碛上,称为基碛,在地表形成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有些则沿谷地两侧形成中碛堤和侧碛堤。②侧碛堤——由侧碛堆积而成,侧碛是冰舌两旁表碛不断由冰面滚落到冰川与山坡之间堆积起来的,有一部分则是山坡上的碎屑滚落到冰川边缘堆积而成的。冰川退缩后,在原山岳冰川两侧形成条状高地、即侧碛堤。当前第23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3冰川的搬运与沉积作用(冰碛物及地貌)三、冰碛地貌③终碛堤——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平衡时,即冰前位置稳定,大量冰碛物被送到冰川前端堆积构成的弧形高地。终碛堤的位置指示冰川前端所到的边界,可以推知古冰川活动的范围和运动特点。④鼓丘——是一种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流线形丘陵,通常高数十米、长数百米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背冰面缓。多成群分布在大陆冰川的终碛堤内,山岳冰川少见。当前第24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3冰川的搬运与沉积作用(冰水沉积)四、冰水沉积物及地貌——冰雪融化形成的水叫冰水,由冰水搬运和堆积的沉积物为冰水沉积物。冰水沉积物常构成下列特征性地貌:1.冰水扇——在冰川外缘、终碛堤外侧形成的扇形堆积。2.纹泥(季侯泥)——在冰川前缘洼地由冰水注入湖泊而形成的纹层状沉积。一般夏季较粗(浅色)、冬季较细(深色),两者构成一个年层,据此可推算冰川沉积的年代。3.蛇形丘——是狭长而曲折的高地,两坡对称且较陡,蜿蜒如蛇形。当前第25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4古代冰川(冰期、间冰期)第四节古代冰川现在地球上存在着的冰川,称为现代冰川。地质历史上的冰川,称为古代冰川。最早的冰川作用发生在距今约23亿年前的早元古代,随后出现过几次显著的冰期:震旦纪(7亿年前)、石炭二叠纪(3亿年前)以及第四纪(200万年前)。第四纪以前的冰川活动形成的地貌形态早已被破坏殆尽,主要是根据冰川堆积物——冰碛岩及寒冷生物化石的出现来判定。因此第四纪是研究古代冰川的主要对象。当前第26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二\18点7.4古代冰川(第四纪冰川)一、冰期和间冰期在第四纪,地球上出现了几次大的寒冷与温暖气候交替。冰期——指气候变冷,地球上冰川面积扩大的时期。最大冰期时,冰川覆盖了陆地面积的32%(现代冰川覆盖了陆地面积10%),那时北美欧洲许多地面为冰流覆盖,就象南极大陆冰川一样。间冰期——指气候转暖,冰川面积大大缩小的时期。

二、我国第四纪冰川第四纪冰期在北美、欧洲属大陆冰川,在我国都属于山岳冰川类型,我国的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