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格塘乡格塘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格塘乡格塘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格塘乡格塘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格塘乡格塘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格塘乡格塘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格塘乡格塘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3分)1.,框中朝代顺序正确的是()A.秦、春秋、西晋、南北朝、东汉 B.春秋、秦、南北朝、东汉、西晋 C.春秋、秦、东汉、西晋、南北朝 D.春秋、秦、东汉、南北朝、西晋2.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不包括()A.鲜卑 B.匈奴 C.羌 D.蒙古3.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时期的农耕情景?()A.汉朝 B.唐朝 C.隋朝 D.五代4.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这三个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共同点是()A.巨额赔陪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 B.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C.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岀 D.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5.“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其中的“我”是指()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邓世昌6.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退位诏书中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A.标志着中华民国的成立 B.反映了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C.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意味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完成7.土地改革是要改变()A.农民土地所有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 C.土地私有制 D.土地国有制8.早期基督教反对罗马暴政,谴责富人剥削,公元2世纪以后,基督教教义发生变化,宣扬忍耐顺从、君权神授的思想。这一变化导致的结果是()A.罗马统治者承认并定基督教为国教 B.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C.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D.中世纪大学的兴起9.清末《时局图》中,各种猛禽恶兽占据着整个画面,形象地描绘了帝国主义列强蹂躏中国的时局。图中的熊代表()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俄国10.下列关于俄国1861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改革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涉及到了农村土地改革问题 C.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 D.是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改革11.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C.改变落后状况,成为军事强国 D.废除农奴制度,促进经济发展12.法、德、意三个欧洲国家是由中世纪欧洲某封建帝国分裂发展而来的。这个国家指的是()A.查理曼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二.填空题(共5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2分)13.(2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都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判断对错)14.(2分)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在湖南和湖北战场上讨伐的主要对象是孙传芳。(判断对错)15.(2分)阿拉伯人吸取了印度10个数字的计数法,并加以改进,把它传到欧洲,由此产生了“阿拉伯数字”。(判断对错)16.(2分)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都在战前形成了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结果都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判断对错)17.(2分)我国商周时期有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三.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40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5年双十一天猫总交易额达912.17亿元,仅仅18秒,交易额即突破1亿元,不足半天,交易额即突破571亿元。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犯罪事件层出不穷,不法分子利用电子计数机伤害了无数个家庭,有的未成年人也出现了沉迷网络的现象。材料二:(1)材料一中所说的双十一网上购物得益于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根据材料一指出它有何弊端?(2)材料二反映了当今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其代表性组织是什么?(3)面对科技革命的冲击,中国应该如何积极应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19.开放・交流・反思材料一:(1)分别列出材料一中三个时期为丝绸之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一个代表人物。(填写对应序号)(①郑和②张骞③玄奘)图一:图二:图三:(2)与图一比较,图三的对外交通路线有什么变化?材料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汉代时粳稻传到菲律宾,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后又传到非洲和欧洲,最后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明清时期通过东南亚传入中国的有玉米、南瓜、甘薯、番茄、烟草等。丝绸之路开通后,汉代的冶铁工艺于两汉之际传至西域、中亚。六朝时期中国的制酒法、养蚕技术传入老挝。在吸收了埃及制造玻璃的技术后,我们制造的玻璃器皿的质量得到提高,品种也丰富起来。唐高宗曾患眼病,宫廷御医用从东罗马传入的眼科治疗技术,为高宗治好了眼病、恢复了其视力。中国的汉字、文学、建筑、艺术等等惠泽了近邻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深刻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文化。中国汉代乐舞百戏艺术体系是在对西域各国的乐器、乐舞和杂技吸收和改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唐代《霓裳羽衣舞》是唐代汉乐与胡乐融合发展的最高成就。﹣﹣摘编自石竞琳《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交融》(3)依据材料二,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材料三:清初,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取不足而保守有余,统治者对当时世界大势缺乏足够认识,以天朝大国乃世界之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处处加以提防。清朝最初实行比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到乾隆22年(1757年)下令: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马克思说:“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封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朝初年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并谈一谈该政策对中国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5)综合以上材料,谈一谈你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认识。20.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材料一1920年,苏俄广大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逐渐演变为普遍的骚乱和暴动。即使没有暴动的地区,农民也给各级苏维埃政权写了大量申诉信和请求书,其中许多信直接写给列宁。1920年底,列宁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他阅读了许多来信,亲自接见各地的农民代表,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摘编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1920年苏俄面临的主要问题。列宁采取了什么政策解决苏俄所面临的问题?材料二1926年,苏联的农业生产水平恢复到一战前的92%.一战前,每个农村居民的税款总数为10.4卢布,而1923年为4卢布,1924年为3.1卢布。1925年,农民出售粮食获得了2.7亿卢布,1926年已经是4.7亿卢布。﹣﹣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2)依据材料二,说出列宁的改革取得了哪些效果?材料三序号内容A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约10000美元,我国则为300美元。当时有一篇文章指出,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扩大,如果不努力向前,有被“开除球籍”的可能。﹣﹣摘编自吴敬琏《中国改革三部曲》B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由这次全会揭开了序幕。﹣﹣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C1984年,国庆35周年庆典游行彩车打出的标语。D1978年的深圳(左)和21世纪的深圳(右)(3)请给材料三概括一个主题。从四则材料中任选两则(写字母序号),分别说明他们与主题之间的联系。材料四(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有哪些共同之处。给我们什么启示?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4分,每小题14分)21.(1)观察如图,请将下列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A.阿古柏占据的地区B.1871年俄军占领的地区(2)仔细观察加注横线的图例,据此概括它所反映出的左宗棠能够收复新疆的原因。

2019年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格塘乡格塘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3分)1.【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朝代的更替。【解答】我国朝代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注意口诀记忆。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五胡内迁的有关内容。【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地区,主要的内迁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不包括蒙古族。故选:D。【点评】本题的关键点是“内迁的少数民族”,注意准确识记内迁的少数民族的名称。3.【分析】本题以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解答】唐朝时期统治者兴修水利,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新的灌溉工具筒车,体现了耕作技术的进步,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反映的是唐朝的农耕情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史实。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侵华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有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解答】据题干“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可知,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是《南京条约》的影响;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是《马关条约》的影响;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故这三个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共同点是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侵华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5.【分析】本题考查谭嗣同。1898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不肯逃走,甘愿为变法牺牲。【解答】“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其中的“我”是指谭嗣同。1898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不肯逃走,甘愿为变法牺牲。不久,谭嗣同被捕。在狱中墙上,他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几天后,谭嗣同被押赴刑场,慷慨就义。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和特点。6.【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表明清政府统治结束,也表明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据此依据材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可知C正确;中华民国在清帝退位前已经确立。故排除A;BD说法本身错误,不符合史史实,故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解答】1950﹣1952年底,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土地改革.8.【分析】本题考查了基督教。公元2世纪以后,基督教教义发生变化。【解答】公元2世纪以后,基督教教义发生变化,宣扬忍耐顺从、君权神授的思想。这种改变符合统治者的利益,有利于维护统治,缓和社会矛盾,因此罗马统治者承认并定基督教为国教。早期基督教反对罗马暴政,谴责富人剥削,公元2世纪以后,基督教教义发生变化,宣扬忍耐顺从、君权神授的思想。这一变化导致的结果是罗马统治者承认并定基督教为国教。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罗马统治者承认并定基督教为国教的原因。9.【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点,重点掌握战争的危害.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解答】《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某次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世钟的作用。图中熊代表沙皇俄国,犬代表英国,青蛙代表法国,鹰(即鶧)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肠代表德国。故选:D。【点评】要求学生熟记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点,理解《时局图》反映的列强瓜分中国的史实,教育学生勿忘国耻.10.【分析】本题考查的是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知识点。【解答】1861年改革,废除了俄国的农奴制度,规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明治维新允许土地买卖。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力。11.【分析】本题考查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落后状况,成为军事强国。【解答】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成为军事强国。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他的统治下,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相关知识。12.【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查理曼帝国的分裂。查理曼帝国是中世纪西欧早期的封建帝国。因建立者查理大帝(即查理曼)而得名。【解答】法、德、意三个欧洲国家是由中世纪欧洲某封建帝国分裂发展而来的。这个国家指的是查理曼帝国。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按照约定,三个王国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查理曼帝国分裂为近代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二.填空题(共5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2分)13.【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解答】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经济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除徭役,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政治上,确立县制,把乡、邑、聚合并成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县制的实行,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贵族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为革除鲜卑旧俗,开始进行改革。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采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改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学习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提倡与汉人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孝文帝的改革,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都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情况、内容和历史意义。14.【分析】本题考查北伐战争。1926年,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解答】1926年,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北伐的主要战场是湖南和湖北,那里有吴佩孚的十万军队,北伐军连克汀泗桥、贺胜桥,所向披靡。故答案为:×。【点评】知道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15.【分析】本题考查了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现今国际通用数字。【解答】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吸取了印度10个数字的计数法,并加以改进,把它传到欧洲,由此产生了“阿拉伯数字”,这个表述是错误的。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阿拉伯数字的相关史实。16.【分析】本题考查了两次世界大战,注意对比其异同之处。【解答】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都在战前形成了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结果都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这个表述是错误的。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只形成了轴心国集团,反法西斯同盟是在战争期间形成的。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过程与影响。17.【分析】本题以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为切入点,考查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解答】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故答案为:司母戊鼎。【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的青铜制造业的相关史实。三.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40分)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面对科技革命的冲击中国积极应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的做法。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的社会。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解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双十一网上购物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据材料一“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犯罪事件层出不穷,不法分子利用电子计数机伤害了无数个家庭,有的未成年人也出现了沉迷网络的现象。”可知,网络的弊端是引起网络犯罪,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2)二战后,由于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迅猛,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据材料二图示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当今经济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其代表性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了顺应这种发展趋势,1995年初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面对科技革命的冲击,中国应该在坚持维护本国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引进先进技术,加快创新步伐,趋利避害,发展本国经济等。故答案为:(1)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弊端:引起网络犯罪;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言之有理即可)(2)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WTO)。(3)在坚持维护本国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引进先进技术,加快创新步伐,趋利避害,发展本国经济。(言之有理即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史实。19.【分析】本题以开放・交流・反思为切入点,以汉、唐、明朝的对外交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为依托,考查的是西汉通西域、唐朝的对外关系、郑和的远航、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知识点。【解答】(1)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建立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后西域各国纷纷归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为去印度求取真经,唐太宗时玄奘从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到达印度的那烂陀寺学习,他以亲身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玄奘西游促进了唐朝和天竺的友好往来。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郑和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2)分析地图可知,汉明时期,对外交往都比较繁盛。汉朝对外交通路线以陆路为主,明朝则海路为主。(3)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4)据材料“清朝最初实行比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到乾隆22年(1757年)下令: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马克思说:“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封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实行的外交政策是闭关政策。根据“清初,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取不足而保守有余,统治者对当时世界大势缺乏足够认识,以天朝大国乃世界之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处处加以提防。清朝最初实行比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可知,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是: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同时统治者对当时的世界大势缺乏足够的认识。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助长了妄自尊大的排外心理,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5)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对我们今天的启示,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所以,我们要始终保持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坚持对外开放,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故答案为:(1)图一:②、图二:③、图二:①。(2)陆路为主变为海陆为主。(3)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4)原因: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同时统治者对当时的世界大势缺乏足够的认识。影响: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助长了妄自尊大的排外心理,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5)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所以,我们要始终保持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坚持对外开放,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要坚持开放,加强交流。【点评】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20.【分析】本题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为切入点,考查的是苏俄改革和我国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点。【解答】(1)据材料“1920年,苏俄广大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逐渐演变为普遍的骚乱和暴动”可知,农民不满意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产生了骚乱和暴动,后来列宁于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2)材料“1926年,苏联的农业生产水平恢复到一战前的92%.一战前,每个农村居民的税款总数为10.4卢布,而1923年为4卢布,1924年为3.1卢布。1925年,农民出售粮食获得了2.7亿卢布,1926年已经是4.7亿卢布”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