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管基本解剖食管的位置和分部食管是一前后扁平的肌性管状器官,是消化管各部中最狭窄的部分,长约25cm。食管上端在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与咽相续,下端约平第11胸椎体高度与胃的贲门连接。食管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颈部长约5cm,自食管起始端至平对胸骨颈静脉切迹平面的一段,前面借疏松结缔组织附于气管后壁上。胸部最长,约1820cm,位于胸骨颈静脉切迹平面至膈的食管裂孔之间。腹部最短,仅12cm,自食管裂孔至贲门,其前方邻近肝左叶。食管的狭窄部食管全长除沿脊柱的颈、胸曲相应的形成前后方向上的弯曲外,在左右方向上亦有轻度弯曲,但在形态上食管最重要的特点是有3处生理性狭窄。第一狭窄为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狭窄为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狭窄为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上述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食管壁的结构食管壁较厚,约4mm具有消化管典型的4层结构。食管空虚时,前后壁贴近,断面呈扁圆形。食管粘膜形成纵行皱襞向管腔突出。食管上段的纵行粘膜皱襞的数目与形状变化较大,在中、下段,一般有纵行粘膜皱襞34条。正常食管粘膜呈湿润光滑,内镜观察,面貌色泽浅红或浅黄,粘膜下血管隐约可见。粘膜下层含有较多较大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另外,还有大量的粘液腺。食管壁的肌层,在上1/3段为骨骼肌,下1/3段属平滑肌,中1/3段由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组成。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食管的X线表现目前对于胃肠道疾病的检查,首选当时钡剂造影检查方法。正常情况下,一次吞咽动作即可将钡剂送入食管,吞钡时梨状窝暂充满钡剂,但片刻即排入食管。食管吞钡充盈像,轮廓光滑整齐,宽度可达23cm。管壁柔软,伸缩自如。右前斜位是观察食管的常规位置。在其前缘可见三个压迹,从上至下为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左心房压迹。食管粘膜像,少量充钡,粘膜皱襞表现为数条纵行、相互平行的纤细条纹状透亮影。这些粘膜皱襞通过裂孔时聚拢,经贲门与胃小湾的粘膜皱襞相连续。食管的X线表现透视下观察,正常食管有二种蠕动第一种蠕动为原发性蠕动,系由下咽动作激发,使钡剂迅速下行,数秒钟达胃内;第二种蠕动又称继发蠕动波,由食物团对食管壁的压力引起的,始于主动脉弓水平,向下推进。所谓第三蠕动波是食管环状肌的局限性不规则收缩运动,形成波浪状或锯齿状边缘,出现突然,消失迅速,多发生于食管下段,常见老年人和食管贲门失驰缓症者。
食管常见疾病
1、食管裂孔疝2、食管憩室3、贲门失弛缓症食管裂孔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的疾病,疝入的脏器多为胃,是膈疝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
胃食管反流,常合并消化道性食管炎甚至形成溃疡。可有胸骨后烧灼感、上腹部不适、反酸、暖气、呕吐等,常在饱食后发生,平卧、弯腰或咳嗽时加重。目前对于胃肠道疾病的检查,首选当时钡剂造影检查方法。食管上段的纵行粘膜皱襞的数目与形状变化较大,在中、下段,一般有纵行粘膜皱襞34条。第二种蠕动又称继发蠕动波,由食物团对食管壁的压力引起的,始于主动脉弓水平,向下推进。胃食管反流,常合并消化道性食管炎甚至形成溃疡。第一狭窄为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所谓第三蠕动波是食管环状肌的局限性不规则收缩运动,形成波浪状或锯齿状边缘,出现突然,消失迅速,多发生于食管下段,常见老年人和食管贲门失驰缓症者。胸部最长,约1820cm,位于胸骨颈静脉切迹平面至膈的食管裂孔之间。贲门失弛缓,是食管下端及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以吞咽动作时弛缓不良、食管缺乏有力蠕动为特征性的病变。胃食管反流,常合并消化道性食管炎甚至形成溃疡。第一狭窄为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较短的食管下方接扩大的膈上疝囊,疝囊一般位于左膈上。食管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食管粘膜像,少量充钡,粘膜皱襞表现为数条纵行、相互平行的纤细条纹状透亮影。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正常食管粘膜呈湿润光滑,内镜观察,面貌色泽浅红或浅黄,粘膜下血管隐约可见。食管上端在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与咽相续,下端约平第11胸椎体高度与胃的贲门连接。X线分型1、滑动型食管裂孔疝。2、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3、食管旁型食管裂孔疝。4、混合型食管裂孔疝。
1、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可复性裂孔疝)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最常见。膈上疝囊并不固定存在,卧位、头低位时显示,而立位时易消失,其组成为胃食管前庭段及部分胃底构成。
2、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较短的食管下方接扩大的膈上疝囊,疝囊一般位于左膈上。食管裂孔疝
3、食管旁型食管裂孔疝。贲门仍位于膈下,部分胃底经食管裂孔向上疝至食管左前方。
4、混合型食管裂孔疝。贲门位于膈上,钡剂可同时进入膈下之胃腔和膈上疝囊内,疝囊常较大,可压迫食管形成压迹,亦可见反流征象。食管憩室
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使食管壁的粘膜层或全层向外膨出,形成囊袋,称食管憩室3、贲门失弛缓症食管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目前对于胃肠道疾病的检查,首选当时钡剂造影检查方法。这些粘膜皱襞通过裂孔时聚拢,经贲门与胃小湾的粘膜皱襞相连续。食管壁的肌层,在上1/3段为骨骼肌,下1/3段属平滑肌,中1/3段由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组成。正常情况下,一次吞咽动作即可将钡剂送入食管,吞钡时梨状窝暂充满钡剂,但片刻即排入食管。粘膜下层含有较多较大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粘膜下层含有较多较大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食管粘膜像,少量充钡,粘膜皱襞表现为数条纵行、相互平行的纤细条纹状透亮影。2、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正常食管粘膜呈湿润光滑,内镜观察,面貌色泽浅红或浅黄,粘膜下血管隐约可见。胸部最长,约1820cm,位于胸骨颈静脉切迹平面至膈的食管裂孔之间。膈上疝囊并不固定存在,卧位、头低位时显示,而立位时易消失,其组成为胃食管前庭段及部分胃底构成。上述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粘膜下层含有较多较大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所谓第三蠕动波是食管环状肌的局限性不规则收缩运动,形成波浪状或锯齿状边缘,出现突然,消失迅速,多发生于食管下段,常见老年人和食管贲门失驰缓症者。贲门失弛缓,是食管下端及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以吞咽动作时弛缓不良、食管缺乏有力蠕动为特征性的病变。食管上端在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与咽相续,下端约平第11胸椎体高度与胃的贲门连接。上述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贲门失弛缓症贲门失弛缓,是食管下端及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以吞咽动作时弛缓不良、食管缺乏有力蠕动为特征性的病变。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
X线表现造影检查1)食管下端自上而下逐渐狭窄呈漏斗状或鸟嘴状,狭窄段长短不一,边缘光滑,质地柔软,粘膜皱襞正常,呈光滑的细条影状。2)钡剂通过贲门受阻,呈间隙性流入胃内,呼气时比吸气时容易进入胃内。3)狭窄段以上食管不同程度扩张,4)食管蠕动减弱或消失,可有低频幅收缩,尚有第三收缩波频繁出现。5)并发炎症及溃疡时,则粘膜皱襞紊乱,出现溃疡龛影。谢谢
粘膜下层含有较多较大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在其前缘可见三个压迹,从上至下为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左心房压迹。1、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可复性裂孔疝)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最常见。上述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腹部最短,仅12cm,自食管裂孔至贲门,其前方邻近肝左叶。3)狭窄段以上食管不同程度扩张,4)食管蠕动减弱或消失,可有低频幅收缩,尚有第三收缩波频繁出现。食管上段的纵行粘膜皱襞的数目与形状变化较大,在中、下段,一般有纵行粘膜皱襞34条。食管壁的肌层,在上1/3段为骨骼肌,下1/3段属平滑肌,中1/3段由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组成。第二种蠕动又称继发蠕动波,由食物团对食管壁的压力引起的,始于主动脉弓水平,向下推进。右前斜位是观察食管的常规位置。1、滑动型食管裂孔疝。胃食管反流,常合并消化道性食管炎甚至形成溃疡。2、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1、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可复性裂孔疝)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最常见。较短的食管下方接扩大的膈上疝囊,疝囊一般位于左膈上。1、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可复性裂孔疝)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最常见。贲门位于膈上,钡剂可同时进入膈下之胃腔和膈上疝囊内,疝囊常较大,可压迫食管形成压迹,亦可见反流征象。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使食管壁的粘膜层或全层向外膨出,形成囊袋,称食管憩室颈部长约5cm,自食管起始端至平对胸骨颈静脉切迹平面的一段,前面借疏松结缔组织附于气管后壁上。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正常食管粘膜呈湿润光滑,内镜观察,面貌色泽浅红或浅黄,粘膜下血管隐约可见。2、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第二种蠕动又称继发蠕动波,由食物团对食管壁的压力引起的,始于主动脉弓水平,向下推进。所谓第三蠕动波是食管环状肌的局限性不规则收缩运动,形成波浪状或锯齿状边缘,出现突然,消失迅速,多发生于食管下段,常见老年人和食管贲门失驰缓症者。食管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食管壁的肌层,在上1/3段为骨骼肌,下1/3段属平滑肌,中1/3段由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组成。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的疾病,疝入的脏器多为胃,是膈疝中最常见的一种。粘膜下层含有较多较大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食管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使食管壁的粘膜层或全层向外膨出,形成囊袋,称食管憩室较短的食管下方接扩大的膈上疝囊,疝囊一般位于左膈上。1、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可复性裂孔疝)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最常见。腹部最短,仅12cm,自食管裂孔至贲门,其前方邻近肝左叶。所谓第三蠕动波是食管环状肌的局限性不规则收缩运动,形成波浪状或锯齿状边缘,出现突然,消失迅速,多发生于食管下段,常见老年人和食管贲门失驰缓症者。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透视下观察,正常食管有二种蠕动第一种蠕动为原发性蠕动,系由下咽动作激发,使钡剂迅速下行,数秒钟达胃内;正常食管粘膜呈湿润光滑,内镜观察,面貌色泽浅红或浅黄,粘膜下血管隐约可见。粘膜下层含有较多较大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食管是一前后扁平的肌性管状器官,是消化管各部中最狭窄的部分,长约25cm。另外,还有大量的粘液腺。贲门失弛缓,是食管下端及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以吞咽动作时弛缓不良、食管缺乏有力蠕动为特征性的病变。胃食管反流,常合并消化道性食管炎甚至形成溃疡。贲门失弛缓,是食管下端及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以吞咽动作时弛缓不良、食管缺乏有力蠕动为特征性的病变。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使食管壁的粘膜层或全层向外膨出,形成囊袋,称食管憩室食管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正常食管粘膜呈湿润光滑,内镜观察,面貌色泽浅红或浅黄,粘膜下血管隐约可见。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食管壁的肌层,在上1/3段为骨骼肌,下1/3段属平滑肌,中1/3段由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组成。2)钡剂通过贲门受阻,呈间隙性流入胃内,呼气时比吸气时容易进入胃内。2、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食管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粘膜下层含有较多较大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的疾病,疝入的脏器多为胃,是膈疝中最常见的一种。食管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第一狭窄为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胸部最长,约1820cm,位于胸骨颈静脉切迹平面至膈的食管裂孔之间。贲门仍位于膈下,部分胃底经食管裂孔向上疝至食管左前方。目前对于胃肠道疾病的检查,首选当时钡剂造影检查方法。所谓第三蠕动波是食管环状肌的局限性不规则收缩运动,形成波浪状或锯齿状边缘,出现突然,消失迅速,多发生于食管下段,常见老年人和食管贲门失驰缓症者。胃食管反流,常合并消化道性食管炎甚至形成溃疡。2、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3)狭窄段以上食管不同程度扩张,4)食管蠕动减弱或消失,可有低频幅收缩,尚有第三收缩波频繁出现。3、贲门失弛缓症3、贲门失弛缓症贲门失弛缓,是食管下端及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以吞咽动作时弛缓不良、食管缺乏有力蠕动为特征性的病变。颈部长约5cm,自食管起始端至平对胸骨颈静脉切迹平面的一段,前面借疏松结缔组织附于气管后壁上。这些粘膜皱襞通过裂孔时聚拢,经贲门与胃小湾的粘膜皱襞相连续。3、食管旁型食管裂孔疝。2、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腹部最短,仅12cm,自食管裂孔至贲门,其前方邻近肝左叶。3、食管旁型食管裂孔疝。正常食管粘膜呈湿润光滑,内镜观察,面貌色泽浅红或浅黄,粘膜下血管隐约可见。3)狭窄段以上食管不同程度扩张,4)食管蠕动减弱或消失,可有低频幅收缩,尚有第三收缩波频繁出现。粘膜下层含有较多较大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正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10月期中考-政治试题(含答案)
- 中医专长培训定制班一学员协议书
- 2024年河北省中等职业对口升学中职英语真题(解析版)
- 2025年泰安货运从业资格证试题及答案
- 脊柱外科相关知识
- 2025年份第二季度职业柔道俱乐部寝技专家训练器械维护协议
- 工程售后服务协议书
- 股权转让附条件协议
- 二零二五版房屋合租协议
- 建设加油加气加氢充电一体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拿地申报
- 【珍藏版】鲁教版初中英语全部单词表(带音标、按单元顺序)
- 2023学年杭州市余杭区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9《小水滴的诉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
- 2025年安徽合肥兴泰金融控股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道路交通安全法》课件完整版
- 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 施工现场应急救援知识
- 饲料行业业务员聘用合同范本
- 全国园地、林地、草地分等定级数据库规范1123
- 人工智能在教学动画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路径探究
- 护理中医新技术新项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