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重点图文汇编_第1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重点图文汇编_第2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重点图文汇编_第3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重点图文汇编_第4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重点图文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页码页码/NUMPAGES总页数总页数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重点图文汇编地球和地图地球和地球仪(课本1——10页)地球的形状:不规则球体。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麦哲伦环球航行,最先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科学且直观的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月食;站得高看得远;远方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经纬线特点:(经纬线判别:一般情况,横纬竖经)图示纬线经线定义在地球仪上,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长度特征长度不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短,到极点缩为一点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除极点外,纬线都是圆圈所有经线都是半圆起止度数0O—90O(0O纬线叫赤道)0O—180O(0O经线叫本初子午线)代号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如何区分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1.赤道(0O纬线)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2.纬度向北增大为北纬N(北大北纬)纬度向南增大为南纬S(南大南纬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1本初子午线(0O经线)以东为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用“W”表示);2、经度向东增大为东经E(东大东经)经度向西增大为西经W(西大西经)半球划分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20OW和160O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分界线20OW向东到160OE为东半球(20OW—0O—160OE);20OW向西到160OE为西半球(20OW-180O-160OE)高中低纬度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基本规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横纬竖经;东西经,南北纬。经纬网中定坐标:参照《地理填充图册》第12页第八题,要会判断某点的经纬度及两点间相对位置。东西半球的秘诀:大大为西,小小为东大于东经160和大于西经20为西半球;小于西经20和小于东经160为东半球。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运动形式分自转和公转)(课本11-15页)地球的自转:绕地轴转地球运动旋转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地理现象面对赤道面对北极面对南极自转地轴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一天1、昼夜更替2、时间的差异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记忆口诀:“南顺北逆”2.地球的公转:绕太阳转(课本13页)地球运动中心运动方向周期地理现象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1、四季的变化2、五带的划分(划分依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3、昼夜长短的变化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夏季最高、影子最短;冬季最低、影子最长)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示意图(理解春夏秋冬形成原理,记住相应的时间、阳光直射位置及昼夜长短)夏至日,白昼最长夜晚最短,北半球受热最多。冬至日,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北半球受热最少。地球上的五带:划分依据为根据不同纬度地带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5个热量带。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课本16——28页)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记住常用图例符号(课本18页的表格)比例尺=图上距离QUOTE∕实地距离单位必先统一,图上距离以1厘米为单位,记住:1千米=10万厘米=100000厘米(1后面5个0)※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课本19页)大比例尺(分母小的比例尺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大小详)小比例尺(分母大的比例尺小)地图,所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小大略)※阅读方向:(1)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一般指向为正北,需要旋转地图让指向标朝北后,再按一般地图辨方向(3)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密陡疏缓”)※观察右图据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海拔高,四周海拔低;☆鞍部:两山顶之间的空白区域☆盆地:等高线闭合,中间海拔低,四周海拔高F☆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分(如右图E处)F☆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如右图F处)☆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如右图D处)(区分山谷山脊的方法:看等高线弯曲方向的数值高低“低脊高谷”);☆山谷处易形成河流,图中D处形成河流,河流走向为自西北向东南。3、(课本27页)陆地表面5种地形类型:平原(海拔一般低于200米,地形平坦,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用绿色表示)、高原(海拔高于500米,外围较陡、内部和缓)、山地(海拔高于500米,具有耸立的山峰)、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丘陵(海拔一般在200—500米之间,地势起伏较大)。4、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分层设色地形图能直观反应地形的起伏。陆地和海洋(课本29——44页)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地球上七分是海洋(71%)、三分是陆地(29%),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东半球看下图和课本最后一页世界地形图熟记各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能够看图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记忆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亚洲(面积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跨经度最广)、欧洲、大洋洲(面积最小)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记忆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太平洋(面积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2、重要的大州分界线:大洲州界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沟通北冰洋与太平洋)欧洲和非洲直布罗陀海峡(沟通地中海与大西洋)3、根据形状七大洲的名称:第二节海陆的变迁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建造围海大坝等)。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3、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2)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版块,板块在不断的运动。(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熟记六大板块名称及相对位置(课本42页图2.22):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的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六大板块位置及名称:六大板块位置及名称: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E美洲板块F南极洲板块30.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最大)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5、能够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现象。板块与板块发生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红海);板块与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常形成高大山脉(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地中海将会消失)。例如:(1)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升高的原因: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不断地相互碰撞,使其不断升高。(2)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比较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3)红海不断扩张的原因:红海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两板块不断发生张裂运动,所以红海在不断扩张。(4)阿尔卑斯山的形成和地中海将消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5)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而成。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课本45——68页)第一节多变的天气1、天气时间短、变化快。气候时间长、变化不大、比较稳定。2、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大多为阴雨区)。3、风矢由风向杆和风尾组成,能读出风向及风力大小;记忆常用天气符号(P49)4、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越大,空气受污染就越严重。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1)气温日变化:一天中,一般14时(午后2时)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1、气温的变化2)气温年变化:北半球陆地(7月最高、1月最低)(课本53)北半球气温:大陆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2、气温、降水的分布都受纬度位置、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气温的分布降水的分布纬度因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海陆因素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中纬度地区沿海多于内陆;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陆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地形因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0C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气候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第一步:看气温曲线图--判断在哪个温度带(看最低月份的气温来判断温度带)第二步:看降水柱状图--判断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季风气候干湿季明显)2、世界的气候类型分布(主要掌握下面几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如课本66页图3.9A图):全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分布于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部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降雨分干湿两季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月降水量最多超过600mm)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比如上海、重庆、涪陵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的东部,比如我国北方地中海气候(如课本63页图3.25):夏季高温干燥,冬季低温多雨(或叫温和多雨);30°~40°中纬度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南北纬40°~60°的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最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较差大,全年降水都很少),分布在温带内陆,在温带区域的分布最广。寒带气候:终年寒冷少雨,分布极圈以内。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课本69——86页)第一节人口和人种(熟知人口“四密四疏”——课本72页图4.4)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密度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2、世界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从纬度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人口稀疏);从地形因素分析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1)四大人口稠密区:①亚洲东部②亚洲南部③欧洲西部④北美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2)四大人口稀疏区:A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B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C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D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3、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就业困难、住房条件差、交通拥挤、人均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人口增长过慢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社会抚养老人的负担加重等。人口目标: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白色人种:欧洲、美洲、大洋洲、4、三大人种的重要分布地区黄色人种:亚洲东部、美洲(因纽特人和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黑色人种:非洲(黑人的故乡)南部、大洋洲西北部非洲是黑人的故乡,但为什么美国(属于美洲)这些不是非洲的国家会有黑人分布?是因为欧洲殖民者发现美洲新大陆,要开发美洲,从非洲掳掠了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第二节语言和宗教1、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英语、汉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汉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和特点:阿拉伯地区(即西亚和北非)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如沙特阿拉伯,其宗教活动场所是圆顶清真寺;欧洲和美洲的人多信奉基督教,以白色人种为主,如英国和美国等,宗教活动场所是尖顶的教堂;东亚、东南亚一些人信奉佛教(泰国的国教),佛教多塔状佛寺或叫佛塔或叫寺庙。考点:要能认别三大宗教的建筑。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聚落的形态有团块状和条带状。2、聚落形成的条件: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等(课本82页)3、聚落的形成条件了解即可,主要会使用聚落形成条件来进行分析读右图,思考下面的问题:(1)、三个地方为什么能形成聚落?(2)、假设你是本地区的城市建设局长,你会选三地中哪个建设城市?并且阐明你的理由?答:(1)三地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有河流)(2)、选2.因为2位于河流交叉口,交通更加便利;位置佳,距离1和3都很近,便于人力和物资的集散,方便沟通;平坦的地表更多,比1和3更加开阔,发展空间较大。第五章发展和合作(87页——93页)一、国家和地区:世界上分布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世界面积位居前六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2、世界人口位居前三位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3、地跨两洲的国家,例如埃及(跨亚非)、土耳其(跨亚欧)、俄罗斯(跨亚欧)。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比较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划分的。2、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