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的学习与改变_第1页
态度的学习与改变_第2页
态度的学习与改变_第3页
态度的学习与改变_第4页
态度的学习与改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态度的学习与改变第一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对情境及情境中我们所想到的一些对象的认识或了解。2、态度的情感成分由于我们的认识而产生的感情色彩。3、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我们是否愿意作出某种举动的倾向或反应的准备状态。第二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二、品德的性质什么是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第三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品德的构成成分有三:1、道德观念(认知)2、道德情感(情感)3、道德行为(行为)第四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相同之处:概念可通用;构成成分一致。区别:1、涉及范围不同,态度>品德2、价值内化水平不同价值内化的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性格化第五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态度可以从低到高,各个水平皆持有,但品德只指价值内化成为个体性格的一部分。第六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二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加涅认为,发生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主要情境有三个:1、经典条件反射作用;2、知晓行动的成功;3、人的榜样作用。第七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经典条件反射作用通过条件反射作用,使人对某些刺激产生某些习得性的情绪反应。如小孩看见医生就害怕。第八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知晓行动的成功:此情境是源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认为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结的建立是强化的结果,即:强化

S——R由此联系到态度的形成,可以这样认为:第九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态度产生于成功的体验,而成功的体验是因为得到强化而产生的。如,某一学科上的成功会使个体对这门学科产生积极的态度,甚至于终身从事此学科研究。心理学家在强调强化对态度产生的重要性外,还特别注意到了另一种形式——自我强化,它在儿童态度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第十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它的过程是这样的:成人外部强化——儿童产生自我控制——儿童产生自我强化,由此,儿童获得了他所尊重的那些榜样人物的伦理或道德行为准则,使之成为自己性格的一部分。第十一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人的榜样作用:这是心理学家认为的对态度形成或改变最重要的情境。这源于班杜拉的研究。他提出的替代强化、观察学习实际都涉及到模仿,主要对榜样人物的模仿。模仿可以在多种情况下,真实的,虚拟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模仿的对象也有所不同。第十二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二、态度改变的过程凯尔曼的研究,三个过程:1、顺从2、认同3、内化第十三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有一个研究曾涉及到不同的交流内容对态度改变起何种作用。前提:经验认为,简单的劝说不利于态度的改变。实验:给简单的劝说加以各种引申或扩充,如引经据典;或充满感情,声泪俱下;或威胁;或利诱;或摆明利害关系等等。实验结果:种种信息对态度改变无明显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传递信息的人和信息源特征。第十四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有研究者总结出能够影响人态度改变的传递者的特征:1、外表的魅力;2、象征地位的着装和谈吐;3、劝说者的年龄、种族和国籍;4、劝说者的态度;5、获悉劝说者过去行为得到奖励或惩罚的证据。第十五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凯尔曼也强调劝说者的重要性,曾提出要使态度得以有效改变,首先,传递信息的人应当具有一定权利,从而向听者传递了一种“屈从交流”;其次,传递者受人尊敬和敬佩,从而使听者产生一种“认同的交流”;第三,传递者是某方面的权威,因而有更高的信赖度,从而促使听者形成一种“内化组合”的交流。第十六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三、影响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一)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涉及到父母的教养模式。社会风气;同伴集体的作用。第十七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社会风气和同伴集体,我们可以认为是群体规范的作用。当群体中的某种看法逐渐成为公认的、并接受下来的看法、观念等,成为群体遵循的东西,这就是群体规范。某种群体规范的形成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第十八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二)内部条件1、认知协调与否认知失调论:提出者;费斯廷格主要观点:态度的认知元素是由若干基本元素构成的,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认知元素不协调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个体会有焦虑和不愉快反应,个体试图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协调。他认为,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第十九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认知不平衡(P199)也称之为平衡理论,是海德提出的。他认为,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某些情感或评价之间趋向于一致的压力。他认为,人们的认知对象很广泛,包括外界的一切事物、世上的各种人、各种观念等,这些对象有些是有联系的,有些是没有直接联系的,有联系的两个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单元,单元内的两个对象由于类似、接近等而结成的关系叫单元关系。第二十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人在对对象发生心理上的联系时,都会对对象产生一定的评价和情感,海德把这叫做感情关系。单元关系和感情关系相联系,就形成了特定的模式和结构。如;一个人和他的朋友及朋友的穿着,如发生感情关系,就形成一个模式第二十一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O这为P—O—X模式

P代表个人,O代表有关系的某人,

X代表有关系的某物、某现象、某观点

PX海德认为,三者之间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平衡状态:P喜欢O,P也喜欢O的穿着;P讨厌O,P也讨厌O的穿着,这时个人对单元的知觉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协调,认知体系呈平衡状态。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相反,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矛盾时,其认知体系就出现不平衡。平衡与不平衡各有四种模式,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是平衡结构;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是不平衡结构。这一理论在揭示态度改变的规律时,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在态度上的相互影响。第二十三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智力水平3、教育程度4、道德认知水平第二十四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三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