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均数》评课稿(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那么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均数》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平均数》评课稿1很喜欢听邓老师的课,总是那么精神抖擞,激情澎湃。1、导入的生活信息栏贴近生活,从中让学生找共同点是都用了同一词“平均”,很自然的引入新课,自然巧妙。2、看到“平均数”,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表现出乎意料,很准确的说出来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所以我们要学会相信学生,有时候他们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邓老师让学生提问题,求平均数,总结数量关系式,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发现了什么?平均数的范围?在这个过程中,邓老师的问题引领性强,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4、练习形式多样,针对性强,贴近生活,其中关于本班成绩与一般成绩的均分比较给我印象深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均分的,更好的理解均分与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有关系,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5、板书清晰,条理,归纳性强。总之,这节课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建议:使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多关注学困生。《平均数》评课稿2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xx二附的柳xx。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陆娟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三年级的《统计——平均数》这一课。陆老师这节课,层次清晰,学习素材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好地体现了教者对新课程下新课堂的追求。课堂中,教者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有方法的引导,思想的启迪,文化的浸润。因为时间关系,我想从两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解读——一、作为统计学意义的平均数教学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多年以前,“平均数”的教学思路,是以建立“平均数=总数÷总份数”这样的算法模型为教学主线,作为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逐渐了解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当下,新教材中却是把平均数作为统计教学的一部分,与中位数,众数,一起都作为分析一组数据的一个统计量。在今天的课上,我们看到陆娟老师正是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为主线,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价值。记得上海教育学院的曹培英老师曾呼吁:让平均数恢复统计的本来面目。他指出,现在的平均数教学有一个问题:学平均数时没有统计图,读图分析数据时,想不到平均数。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陆娟老师这一点意识非常强,她在引入平均数时,让学生去读图:从这两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些什么?学生说到,最多的套几个,最少的套几个,谁和谁一样多,这都是在进行数据的分析,进而提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从统计学的意义来引出平均数。“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又将一个生活问题转化为根据“平均数”来评判的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产生的需要,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这一问题的抛出既是学生感兴趣的,又在学生中产生了争议,是一种认知冲突情境:人数相等时可以比总数,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这就迫使学生主动寻求新的平衡,激发探究的'欲望,促进认知的发展。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在调整认识问题角度,形成思维火花的碰撞以及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套圈比赛的情境意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当比总数不公平时需要比平均数,简单的游戏蕴涵深刻的道理,平均数的产生水到渠成。二、抓住平均数的特征让学生感悟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平均数有三个角度:算法理解、概念理解、统计理解。对于统计教学,概念理解和统计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正是教材调整的意图所在。陆娟老师在今天的课上也非常注重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具体体现在:(1)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得到的,平均分既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基础,同时,又会给学生学习平均数带来负干扰,因为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并不一样。课上,陆老师演示那条代表平均数的红线,追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套中7个,正是此意:平均数并不是将所有的数据都变得相等了。“对平均数6,你是怎样理解的?”孩子们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用自己质朴而稚嫩的语言道出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感悟着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上下波动的平衡点。(2)通过算几组数的平均数,比较观察后,体验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3)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但它反映的只是一般情况,并不能反映出某种特殊情况。如,课上身高140厘米以下儿童半价的问题,河水平均水深的问题,在生活问题中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价值,也是再次渗透其虚拟性特征。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听课过程中,当陆老师出示那几组数求平均数时,我就在想,如果在原来的一组数中,增加一个数,或减少一个数,或改变一个数,让学生再去算平均数,该多好呢。学生在计算后会发现,其中的一个数变了,平均数都会变,这是平均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它的敏感性。到了六年级教学中位数,众数时我们就会知道,正是因为平均数的敏感,易受极端值的影响,所以把中位数、众数作为平均数的补充,都作为刻画一组数据集中情况的统计量。当然,平均数仍然是最重要的统计量。第二个,在引出平均数之前的游戏操作,其实是求平均数的算法,是不是放在意义之后,更合适呢?另外,在体验平均数的意义上,我曾经看到一个例子:利用节约用水信息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首先提出我国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出示我国的淡水资源情况,28000亿立方米,很多,居世界第四位。最后出示我国的人均水资源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在水资源这个问题上,光看总量不能说明问题,还要看人均水资源,从而体会了平均数的意义。以上,只是个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平均数》评课稿3“数学课堂一定有教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更会有学生的品、做、悟。”张老师这样说,也是这么做的。一、唤醒张老师使用了教材的“套圈比赛”的情境,然后通过改变数据化“平凡”为“神奇”,首先出示的第一组男生与第一组女生的套圈个数是一组特殊数据,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是一样的,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是一样的。这样的一组数据让孩子们的目光直接集中到了“一般水平”上,而不是在总数和每组人数上纠缠,巧妙的设计让人叫绝。二、操作张老师出示的第二组男女生套圈比赛的情境统计图,数据更为符合生活实际情况,探究“数据的代表”也正式拉开帷幕。在这一过程中,张老师突显“操作”的功能,可操作的学具让学生动手“移多补少”,学生操作的意识是在上个环节“唤醒”的,而对于老师们平常的“先合并再平分”这一计算方法教师用电脑加以演示“合并”与“平分”的过程,这一形象化的处理让学生对平均数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三、感悟在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后,张老师出示了第三组男女生比赛的统计图,男生分别是8109,这一组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而女生成绩是97(),如果平均数是7,你认为第三位女生应该套几个,这样就从一个相反的方向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四、激励课堂上时时洋溢着教师对学生的激励、鼓舞的语言。例如,当学生说“平均数你真能干!”时,张老师的评价是:“平均数再能干,也没有你能干。“张老师在临时更换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还能上出这么精彩、大气的课,她的数学教学功底着实让人佩服。《平均数》评课稿4今天听了邓老师的平均数一课,感觉教师在知识点的挖掘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方面都做得很全面。总的来说是节很成功的课。一、导入环节从学生的生活中收集了学生熟悉的平均数,让学生感觉到平均数在生活中存在十分广泛。潜意识中有了对平均数的理解。从而导入新课,过渡自然。二、教学目标由学生提出,很实在。三、新知学习先让学生尝试计算,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节省了时间。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将公示写在黑板上直观明了。四、渗透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除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教师引导学生相出一朵不少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的规律。五、练习题素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每道题都有侧重。如给希望小学捐书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并不指实际每个数的大小。利用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平均数会比最高分低,理解了平均数的大小和每个数据都有关。从这道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通过最后一题的辩论让学生理解了比较两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能只看总分。每道练习题都有一定用意。正对性很强。六、激励性语言及时自然。如:每位同学都要努力,才能超过四(1)班、有信心算对的举手等等。知识目标达成的同时,注重情感目标的落实。建议:这里平均数和我们学过的平均分不一样,是个虚拟的数,平均分的结果是每份都一样,这点可以利用例题及多媒体的统计图早些渗透,更直观。例题的统计图移多补少后图形中移走的瓶子可以用虚线表示这样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虚拟的意思。《平均数》评课稿5我听了李xx老师执教的《平均数》这节课,并参与了整个磨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小学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1、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能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它不应止于知识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更应在里面暗含数学问题。本节课通过“阅读之星”入手,这是学生熟悉的,而且是比较感兴趣的。“如何知道哪组更好一些”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认知的“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思考、活动、感悟,但是没有让学生领悟移多补少是求平均数的灵魂思想,在此,初步小结:什么是平均数?并在此初步感知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先合后分的方法是求平均数的根本方法,在课堂练习教学中,题目始终围绕着本课的内容“平均数”展开,形式多样,内容比较丰富,对教学重点内容进一步升华,对学生的理解有帮助。2、能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在一开始求平均成绩,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自己对平均成绩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展示出不同的思考过程,体现了重视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这些验证方法是否对于每一类求平均数题都是最好的呢?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合理,这时老师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用哪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3、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学科的特色。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记住平均数的求法是总和除以份数,可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其实应用最多的是用了“移多补少”的思想。而这种方法在以后的`解决问题中也经常会被用到,所以我觉得在教学中该让学生体验这种方法。动手操作,既可以体验平均数的含义,也可以得到一种“移多补少”的思考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从生活实例入手,由浅入深地导入新授内容,求一组学生的平均身高时,让学生先估一估是多少,说说是怎样去猜想,估计也是要有所根据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强调思考的方法。总之,本节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与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节精彩而有实效的课堂。《平均数》评课稿6听了这节平均数,我被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折服了,我惊叹这位老师怎么会有这么独到的视角,教学层层推进,整节课都让我不敢松懈,生怕把哪个精彩的设问、哪句巧妙的引导遗漏了。他的优点不能细数,让我体会最深的几点是:第一,能从生活中挖掘出那么多运用平均数的例子,而且每个例子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不同角度挖掘平均数,并为以后学习中位数和众数做好了铺垫。第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前三组数据设计巧妙,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位老师让学生做裁判,“看哪组水平高?”在学生充分交流得出多种比较方法,然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哪种方法更合适”,通过充分辨析,最后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最合适。继而教师又抛出“什么是平均数,怎么求平均数”这两个问题,借助条形统计图和教师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最终探究出“移多补少,合并均分”是求平均数的灵魂,最终还是学生自己用自己的话理解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多种方法求解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体验成功感,进而体验创造学习的乐趣。第三,这节课教师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思考、交流、表达的能力,而且老师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获取新知,这一点更是我要学的,因为我平时就怕学生不能自己得出,看来要充分相信学生的。第四,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第五,练习设计别出心裁,生活性和趣味性并重。有水资源、奥运会等问题,在轻松的环境下,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同时也让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第六,教师亲和力强,驾驭课堂能力强。教师借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感染学生,拉近的师生间的距离,整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学习效率也很高。听了这节课后,留给我的深深的思考是“怎样才能设计出这么有新意的教学?”《平均数》评课稿7本节课是基于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通过移多补少,理解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数(算术法移多补少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彭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看得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由小马过河的故事导入——组织学生摆小卡片,讨论如何平均分——从而介绍移多补少方法、讲解例题、巩固练习、总结课堂,整节课环节清晰,特别是练习设计非常新颖,有辩一辩、说一说、露一手、聪明宝贝等题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课堂中彭老师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彭老师安排整堂课的教学素材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听了这节课,我也有以下几点思考:1、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连贯性还要加强。2、精心设计的每一课堂环节在教学中要落实到位,尽量做到一步一个脚印。3、在教学例题后,可让学生把平均数与各实际数进行对比,学生就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平均数有可能比实际数大,也可能比实际数小,还可能等于实际数。这样一对比,后面的练习题“辩一辩”学生应该能更快更准确地回答出来。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它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浅,也可能比126厘米深,还可能正好是126厘米。4、新教材的数学教材图例非常多,我觉得不管是在新授还是练习题当中,都应先让学生去理解图意,已知什么?求什么?再让学生去解答。总的说来,彭老师在教材的钻研方面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如果今后能课堂教学当中应用到位,那就是锦上添花了。《平均数》评课稿8上星期听了三年级黄老师的《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他采用的是“游戏激趣——问题探究——概念建构——拓展应用”这一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是非常清楚、自然、流畅。《平均数》这一课我以前也曾上过,但与黄老师的教学过程一对比,才发现自己要学习改进的地方确实太多了。一、在教学引入这一部分,黄老师采用垫球比赛的方式,迅速调动了学生的爱好,同时又通过巧妙的提问,使学生明确了活动规则,保证了活动的有趣、有序、有效。黄老师又通过亲自参与活动,激发了矛盾,引出了问题,为课题的揭示做好了预备。反观我自己引入时,只是出示了两张人数不等的统计表,让学生比较哪一组的成绩更好。虽然我与黄老师一样都是想通过人数不等这一矛盾,激发学生熟悉平均数的意义,进而揭示课题。但是,我没有留意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学生所喜欢的游戏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引入显得较平淡,不吸引人,学习效率自然也就会打几分折扣了。在矛盾的激发时,我所设计的问题也比较生硬,没有让学生像黄老师教学那样参与到了矛盾的生成过程中去,学生缺乏对矛盾的熟悉,为了揭示课题,我就只好“拽”着学生走,自然显得比较生硬了。二、在新课教学这一部分,我关注的是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的记忆,只是通过例题的讲解对如何求平均数下一个结论性的数量关系式,强调怎样套用这一数量关系式去求平均数,而黄老师的教学与我完全不同,她更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更强调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对比后,我发觉自己有在这部分教学时,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平均分”的有关知识,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把握了,在求“平均数”这一课时,教师其实只需强调一下“平均分”的对象是“总数”就行了,根本就用不着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学生记忆数量关系式,这既浪费时间,教学效率也不高,更谈不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的。此外,黄老师向我们展示怎样捕捉学生闪现的思维火花,在学生的思维生成过程中给予及时的肯定与指导,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难点,也是值得学习的。如在黄老师引导学生求投篮个数的平均数时,回答问题的几位学生其实并没有回答正确,甚至还有表述错误的回答。换作是我在教学的话,碰到这种情况,我通常采用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方式是不停地追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心里希求着哪位学生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另一种方式就是生硬地指出学生回答错误的地方,然后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其实这两种处理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种方式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被动地等待学生拿出正确的答案。第二种方式教师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虽然我早就体会到了这两种处理方式的不足,但一直苦于找不到另一种更好的处理方式。而通过黄老师的这堂展示课,我明白了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从学生含混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思维中去捕捉那一点闪现的火花,给予学生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学生自然就能理清思维,建立正确的思维。三、在教学课堂练习这一部分时,由于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数量关系式的记忆和把握上,因此这一环节,我安排了大量的单调、重复的练习题,希望通过机械重复的练习使学生学会求平均数。实际上,当学生碰到应用求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学生却不知道怎么办了。反观黄老师的教学,她大量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既练习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进一步发展,更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与作用。黄老师这一课教学的展示,让我受益良多。《平均数》评课稿9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第八册教学简单的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在统计学中,求平均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求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第八册中教学的平均数就是这一类,第二种就是求加权平均数(我们简单称之为较复杂求平均数问题),本单元中例2、例3的教学内容就是这种类型的中最简单的例子。今天的教学内容例2为:根据每组数据的合计,把它们相加得到整个数据的总和,再进一步求出平均数。例3为:把原始数据经过分组整理后,得到每组的平均值,在求全体整体数据的平均数时,就需要先求出每组数据的和,再求出全部数据的总和,然后再按照全部数据的个数求平均数。二、学生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五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孩子在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孩子已有的知识结构为:求平均数就是要把总数除以总份数得到平均值。另外,孩子刚学习了小数除法,计算能力知识结构已经做好准备。三、教学目标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独立根据给出的条件,分析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体会利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进行推理,分析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解答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本课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难点。通过准备题与例2的对比突出重点,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例3,培养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难点。四、教学设计分析“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探底铺垫——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1、探底铺垫: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体系,让孩子温习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找出解题思路,即: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2、自主探究:让孩子针对例题和复习题型的不同入手,讨论研究题目已有的条件发生了什么样变化,相应的.解答思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3、巩固内化: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4、拓展延伸: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其中新授课部分教学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教学例2,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理解,共分3层。第一层:由准备题与例2对比,找出异同点;第二层:由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层: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第二部分:教学例3,强调根据题意确定算法,可分3层。第一层:出示例2,审题找出与例2的异同点;第二层:分组讨论解题方法;第三层:列出分步、综合算式。第三部分:对比例2、例3,找出异同点,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的理解。整节课教学安排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不断进行比较。例2和复习题的比较是第一处比较重点,让孩子自然地联想到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先要求出全班植树的总棵数和全班总人数,再根据平均数的意义,计算出平均数。3则进一步和例2进行比较,进一步改变条件成为求加权平均数问题,题材中每个组植树多少棵没给出,只知道每组中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联想例2的解法,进一步提高解题要求,最后将例2和例3再进行类比,刚已经比较出不同,现在再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即:都需要先求出总数和总份数,再相除,最后得到平均值。五、形成性评价测试题及其说明1、一辆车运货,上午8次运42吨,下午10次运48吨,这辆车一天平均每次运多少吨?2、一辆车运货,上午8次,每次运5。25吨,下午10次,每次运4。8吨,这辆车一天平均每次运多少吨?3、上面两题都可以看成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它们解答的共同点是:第一步求(),第二步求(),第三步求()。4、请你调查本组成员的年龄,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回答问题。(1)本组中()岁的人数最多。(2)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是多少?(3)请你预测本班同学的年龄结构是什么情况?5、一辆车从A地开往B地,每小时行50千米,再由B地返回A地,每小时行30千米,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形成性评价测试题安排说明:练习1、2以例2、3题型为主,进行巩固练习。练习3进行小结方法。练习4安排结合刚学习过的条形统计图及以前的实践统计进行,从平均数计算中做出预测。练习5作为一个提高练习,结合假设让学生体会出只有分别求出往返时间可以求出往返平均速度。《平均数》评课稿10在三三班,听了董主任的《平均数》一课,最出色的地方时一开始上课的口算练习,董主任一如既往的坚持孩子们的口算练习,这一点显得这节课特别真实。并且董主任在这节课中非常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像:统计其实就是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意义和用途、怎样求平均数这几个知识点,董主任把握的也非常好,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很不理解:为什么在比较哪个组的计算水平高时要选取错题的个数,而不是选择对题的'个数呢?通过整节课来看孩子们基本明白是什么意思,可是就是因为选的是错题孩子们在表达起来非常困难,最终整节课的效果就没有达到。另外我觉得每节课拿出几分钟进行口算练习是很好,可是如果用过多的时间那就会影响其他知识的学习了,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定做题的时间和控制评价的时间。还有该班孩子们的听讲习惯很不好,老师在上课时间反复在强调纪律我们看着都累,所以不论孩子们的学习好与差最重要的孩子们好习惯的养成,这是最关键的。《平均数》评课稿11王老师面向闵行区的数学老师开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求平均数的应用》,这是五年级第一学期统计这个环节中的第四课时。我听了这节课,有较多的感受:1、王老师把书本中的教材加以修改,例题改称了现在最为热门的上海世博会,这样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他们把学到的平均数运用到推算世博会的人数。2、老师的提问能够层层推进,在教学第二个环节时,提出的问题层层推进,如:从问“你们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教学楼?”到“哪个方法更合理些?”最后在问“怎样用走路的方法来测量教学楼?”层层递进,一题比一题提的细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培养。3、老师能够在教学中选取有效的精炼的题目,让学生学到有代表性的练习,从一般到特殊,在从特殊推倒一般。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目的。4、最为一位年轻的男老师,王老师的优势明显,有着其特有的优点,学生喜欢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就是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表扬比较少,语言不够丰富,上课缺少激情,整节课比较平,没有起伏。《平均数》评课稿12听了温老师这节课,我认为温老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说一说打开闸门,里面的水会出现怎样的现象?以此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在下一步教学中,让学生收集了自已身边所熟悉的一些事例,作为教学和练习的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可实现教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数学课上活,使数学教学不再是机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2、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使之在开放问题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才会解决生活中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学具,在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3、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统计方法就是解决如何从样本来研究总体的问题。在应用练习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当有一组学生算出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根据这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来推测全班、全校、全市乃至全国三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提高运用统计方法的自觉性,使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落实到实处。在这一环节教学中,还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平均数的范围和平均数的值,渗透估算的思想,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平均数是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平均数》评课稿13今天听了叶老师的《平均数》这节课,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综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对于叶老师的上的这节课,我觉得:叶老师创设了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本节课通过联系学生自己身边的事,从成绩入手,是学生熟悉的,而且是比较感兴趣的,叶老师用“你打算用哪个数来代表他们班的水平比较合适?”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认知的“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思考、活动、感悟,在此,初步小结:什么是平均数?并在此初步感知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先合后分的方法是求平均数的根本方法,在课堂练习教学中,题目始终围绕着本课的内容“平均数”展开,形式多样,内容比较丰富,对教学重点内容进一步升华,对学生的理解有帮助。又出示了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联系生活,又一次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在一开始求踢毽子平均成绩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自己对平均成绩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展示出不同的思考过程,体现了重视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这些验证方法是否对于每一类求平均数题都是最好的呢?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合理,这时老师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用哪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以学生为本,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设“平均身高”,“平均水深”和“旅店购新床”的情景,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一个虚拟的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含义。《平均数》评课稿14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学生在小学里己经学过。在初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网络平台技术服务与授权合同
- 《企业并购风险控制研究》
- 2024年度市场营销代理合同(食品行业)
- 《神经性厌食症的中医证治研究》
- 2024年度技术服务合同(标的:人工智能技术)
- 宁德市霞浦县教育局招聘笔试真题2023
- 电池转让合同范本
- 2024年度标的为000平方米商场租赁合同
- 过户车辆合同范本
- 2024北京通州区初三(上)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 护理学科建设规划
- 海南省海口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解析版)
- 2024年度生产设备操作安全协议
- 四方建房合同模板
- 城市公共交通条例
- 第5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 2021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6篇
- 《心灵的色彩》课件-2024-2025学年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2020年江苏徐州中考满分作文《当你需要时有我》4
- 设备技术员年终工作总结
- 2023电化学储能电站消防安全标准铅炭电池(铅酸电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