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含答案_第1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含答案_第2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含答案_第3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含答案_第4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50题)1.氮循环失调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有()。A.荒漠化B.酸雨C.温室效应D.水体富营养化

2.下列生物类群属于k对策者的是()。

A.昆虫B.种子植物C.细菌D.藻类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C.系统内伴随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过程

D.能量自生物进入环境的过程()

4.通过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提出著名“十分之一”定律的生态学家是()。A.奥德姆B.林德曼C.谢尔福德D.克列门茨

5.水中()的存在通常是缺氧或完全无氧的标志。

A.二氧化碳B.氨气C.硫化氢D.沼气

6.下面关于草食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被草食动物危害的程度,因损害部位、植物发育阶段不同而不同

B.植物不能移动逃逸,因而只能被动地遭受食草动物的危害

C.牧场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场,而适当地放牧会产生积极作用

D.有些植物为阻止食草动物的“捕食”,会产生“防卫”反应,以减少自身的伤害

7.领域的特性不包括()。A.更换性B.排他性C.伸缩性D.替代性

8.下列概念与“生物地理群落”含义相同的是()。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

9.下列作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A.油菜B.冬小麦C.水稻D.甜菜

10.下列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典型气相型的是()。A.磷B.钾C.碳D.铁

11.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类,是按()。

A.环境的性质分类的B.环境的范围大小分类的C.环境的主体分类的D.环境的质量分类的

12.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A.地面芽植物B.地上芽植物C.地下芽植物D.高位芽植物

13.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越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越高,这种现象叫做()。

A.食物链的浓缩作用B.食物链的缩短作用C.食物链的放大作用D.食物链的传递作用

14.在对某生物群落调查中,共调查了100个样方,某物种出现在80个样方中,则80%指的是该物种在该群落中的()。A.盖度B.频度C.密度D.重要值

15.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镇的水俣病,其主要污染物是()

A.汞B.铅C.砷D.镉

16.下列有关海风和陆风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海风是从海中向海岸上吹的风B.陆风是从陆地向海中吹的风C.海风含有较多的水蒸气D.陆风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17.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

A.石油农业B.传统农业C.生态农业D.机械农业

18.自然界中某个种群数量突然发生变化,必然牵动整个食物网,首先反映在()。

A.其数量上B.食物链上C.营养级上D.消费者身上

19.生态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原因是由于()。A.它与其他学科的交叉B.它研究内容的广泛和深入C.它的理论逐渐形成D.以上全部内容

20.最先提出生物群落概念的是()

A.达尔文B.亚里士多德C.莫比乌斯D.林德曼

21.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的科学家是()。A.海克尔B.坦斯利C.马世骏D.竺可桢

22.一般高山植物茎干短矮,叶面缩小,绒毛发达,叶绿素多,叶茎含花青素,花色鲜艳,这些特征的形成是由于()。A.高山上蓝、绿光和紫外线较强烈

B.高山上绿、紫光和紫外线较强烈

C.高山上绿、红光和紫外线较强烈

D.高山上蓝、紫光和紫外线较强烈

23.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A.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C.所有植物个体的总和D.所有动物个体的总和

24.蛇、蜥蜴进入冬眠,起主导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水D.土壤的理化特性

25.下列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气相型的是()。A.磷B.钙C.氮D.铁

26.水稻田里,黏虫和青蛙构成的联系称为()。A.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食物链

27.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

A.地质大循环B.生物小循环C.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D.物质与能量的流动和循环

28.生态学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分)经历了四个阶段,下列哪个顺序是正确的

A.个体——群落——种群——生态系统

B.种群——个体——群落——生态系统

C.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D.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

29.根瘤菌和大豆的种间关系是()。A.寄生B.竞争C.互利共生D.偏利共生

30.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是()。A.种群动态研究B.种群数量C.种内、种间关系D.种群调节

31.下面关于草食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植物被草食动物的危害程度,因损害部位、植物发育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B.植物不能移动逃逸,因而只能被动地遭受食草动物的危害

C.牧场过量放牧会破坏草场,而适当地放牧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D.有些植物为阻止食草动物的“捕食”会产生“防卫”反应,以减少自身的伤害

32.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镇的水俣病,其主要污染物是()。A.汞B.铅C.砷D.镉

33.我国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

A.寒温带B.暖温带C.亚热带D.热带

34.尚玉昌先生认为地球人口承载能力为()。A.100亿B.200亿C.150亿D.80亿

35.生物群落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A.谢尔福德B.达尔文C.奥德姆D.莫比乌斯

36.遗传多样性发生在()

A.分子水平B.原子水平C.离子水平D.物质水平

37.同一植物抗低温能力最强的发育阶段是()A.休眠期B.营养生长期C.开花期D.种子萌发期

38.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理论上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有()流入了第五营养级。A.1/1000B.2/10000C.1/625D.1/125

39.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特征是()

A.矮化B.顶冠C.根不发达D.旗冠

40.反映植物种在群落中分布均匀程度的指标是()。A.盖度B.多度C.频度D.高度

41.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A.菌根B.根瘤C.菌丝D.子实体

42.森林的年龄是森林()指标。

A.稳态的B.年龄结构的C.密度的D.发育的

43.下列物质中,______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A.氮B.水C.二氧化碳D.磷

44.与K对策生物相比,r对策生物一般()。A.出生率高、寿命较短B.生率低、寿命长C.出生率低、寿命较短D.出生率高、寿命长

45.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旱生演替

46.赤道附近的植物群落类型是()

A.针叶林B.阔叶林C.热带雨林D.草原

47.有发达的根系,叶面积很小,叶片化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且气孔下陷,这种植物是

A.少浆植物B.多浆植物C.湿生植物D.中生植物

48.关于热力学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又称能量守恒定律B.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时无损失C.又称能量衰变定律D.光合作用不适用于热力学第一定律

49.判断下列关于多样性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低丰富度高均匀度的群落一定比高丰富度低均匀度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低

B.低丰富度高均匀度的群落一定比高丰富度低均匀度群落的多样性指数高

C.高丰富度低均匀度的群落与低丰富度高均匀度的群落,可能出现同样的多样性指数

D.高丰富度和高均匀度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不一定高

50.生长在珊瑚虫周围的藻类大量死亡而引起珊瑚虫群体的死亡,这个现象说明生物种间有()作用。

A.竞争B.共生C.寄生D.他感

二、填空题(20题)51.群落的演替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划分为原始演替和______演替。

52.简言之,生态系统=______+生物群体及其全部关系。

53.物种成分混杂,群落内植物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使整个群落的郁闭度增加,通风、透光性能减弱,温度和湿度发生变化;植物枯枝落叶加厚,使土壤质地发生变化。这些环境的变化,为新种的迁入和定居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是群落发育______期的特点。

54.按照能源的形成和来源可分为四大类,即太阳能、地热能、______和核能。

55.根据生境类型,生态学可分为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和______四类。

56.很多种类的植物不能在高纬度地区生活,是因为______太低的因素。

57.食肉性动物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

58.在2001年和2002年共有六位英美科学家因为他们对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59.种群增长的基本型有J型增长和______。

60.以______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61.食物链一般分为捕食链、腐屑链、______三类,也有人提出加上混合链共四类。

62.群落由于小环境的变化,在不大的面积内,有规律地交替重复出现而构成__________。

63.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是________。

64.扩散的方式包括迁出、迁入和______。

65.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通常包括乔木层、______、草本层和地被层四个层次。

66.逻辑斯谛“S”型增长曲线渐近于______值,但不会超过这个最大值水平。

67.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即为______。

68.作物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此时水分过多或不足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称为该作物的______。

69.世界上生产力最低的地区在______。

70.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___________、实验研究和模拟。

三、判断题(10题)71.在稻田里,如果水稻植株密度低,个体发育条件好,有效分蘖多,每穗粒数多,稻粒大;如果种植密度高,个体发育条件不变。()

A.正确B.错误

72.氟元素含量过高的地区人畜常易患“克山病”。[]

A.正确B.错误

73.竞争会使群落中物种占有的实际生态位变窄。()

74.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全球陆地和全球海洋。()

75.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都是经典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A.正确B.错误

76.随着生态演替的发展,生物小循环加强。[]

A.正确B.错误

77.演替的趋向一般是从低等生物逐渐发展到高等生物。[]

A.正确B.错误

78.哺乳动物大多属于K对策生物。[]

A.正确B.错误

79.黑龙江省是种植水稻纬度最北的地方,此现象是常年温度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的表现。()

80.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和食物调节都属于种群自动调节机制。()

四、简答题(5题)81.什么是植物的密度效应?简述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82.简述生态系统能流的途径。

83.简述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及其原因。

84.简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转化遵循的定律。

85.简述有毒物质的富集及其危害。

五、论述题(5题)86.论述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87.论述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

88.以DDT为例,说明物质富集的危害。

89.叙述水生群落演替的过程。

90.试述生态农业的特点。

六、单选题(0题)91.下列演替类型中不属于按演替进程时间长短分类的是()

A.原生演替B.快速演替C.长期演替D.世纪演替

参考答案

1.D

2.B解析:k对策生物的特点是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四项中只有B项符合,故选B。

3.C

4.B

5.A

6.B

7.A

8.C

9.C日照时间必须超过某一暗期,才能转向生殖生长,否则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是短日照植物。这类植物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如烟草、大豆、水稻、芝麻、牵牛和菌类等。

10.C

11.A

12.D

13.A

14.B

15.A

16.D

17.C

18.B

19.D

20.C

21.B

22.D

23.A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24.B

25.C

26.D

27.C

28.C

29.C

30.A

31.B

32.A

33.C

34.D

35.D

36.A

37.A

38.C

39.A

40.C

41.B

42.D

43.D

44.Ar对策者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一般缺乏保护后代机制,竞争力强,但一般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一有机会就入侵新的栖息地,并通过高增长率而迅速繁殖。

45.B

46.C

47.A

48.C

49.C

50.B

51.次生次生

52.生物群体环境生物群体环境

53.末末

54.潮汐能潮汐能

55.岛屿生态学

56.温度温度

57.大大

58.细胞周期,细胞凋亡

59.S型增长

60.生态系统

61.寄生链寄生链

62.复合体

63.绿色植物

64.迁移迁移

65.灌木层灌木层

66.K

67.可持续发展

68.水分临界期

69.沙漠和深海洋沙漠和深海洋

70.野外调查

71.B

72.A

73.Y

74.N生态学研究的具体情况视研究目的而定,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等。

75.A

76.A

77.A

78.A

79.N

80.N

81.(1)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2)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密度如何植物的最后产量几乎恒定。(1)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2)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密度如何,植物的最后产量几乎恒定。

82.(1)能量以日光能形式进入生态系统;(2)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生物化学潜能,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进入生态系统;(3)以生物化学潜能存在于系统中,或作为产品的形式输出系统之外;(4)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释放的热能从系统消失;(5)作为开放系统,某些有机物会通过动物迁移、水和风携带、人为作用等输入或输出系统。

83.某些物质尤其是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从低营养级生物到高营养级生物传递使处于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的这些物质的浓度极为显著的提高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其原因是生物摄取的食物及能量有大约50%消耗在呼吸代谢过程中那么既不在呼吸过程中被代谢掉也不易被排除体外的任何一种物质将会浓集在有机体组织中。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这些物质的浓度越来越大最终停留在营养级较高的生物体内。某些物质尤其是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从低营养级生物到高营养级生物传递,使处于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的这些物质的浓度极为显著的提高,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其原因是,生物摄取的食物及能量,有大约50%消耗在呼吸代谢过程中,那么,既不在呼吸过程中被代谢掉,也不易被排除体外的任何一种物质将会浓集在有机体组织中。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这些物质的浓度越来越大,最终停留在营养级较高的生物体内。

8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严格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其含义是: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2)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为能量衰变定律或能量逸散定律。它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转换、流动过程中总存在衰变、逸散的现象,即总有一部分能量要从浓缩的有效形态变为可稀释的不能利用的形态。也就是说,在一切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能量要失去做功能力而使能质(能的质量)下降。

85.有毒物质是指对有机体和人本身有毒害的物质如有机合成农药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物质等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通过水、土、食物的聚集对在生物链上的每一个生物产生影响并随食物链而富集危害人类健康。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其浓度提高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倍使本来不产生毒害的低浓度变成危害严重的高浓度造成对人类的危害如著名的日本水俣病(汞中毒)就是这么引起的。食物链富集还可以通过生物将有毒物质扩散到很远的地区甚至遍及全世界(如DDT)就连南极企鹅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也难幸免。有毒物质是指对有机体和人本身有毒害的物质,如有机合成农药,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物质等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通过水、土、食物的聚集,对在生物链上的每一个生物产生影响,并随食物链而富集,危害人类健康。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其浓度提高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倍,使本来不产生毒害的低浓度,变成危害严重的高浓度,造成对人类的危害,如著名的日本水俣病(汞中毒)就是这么引起的。食物链富集还可以通过生物将有毒物质扩散到很远的地区,甚至遍及全世界(如DDT),就连南极企鹅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也难幸免。

86.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农药、化肥、重金属、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污染;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地面沉降等。资源问题是指自然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因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国家必须加大社会福利、救济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保护老年人的利益。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对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提高全人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利用程度,实现持续发展;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发展科学技术,用科技力量解决全球生态问题。

87.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到成熟期的演替发育过程的主要特征是结构趋于复杂和有序多样性增加功能完善以及稳定性增加具体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量流动。幼年期的生态系统总生产量/群落呼吸量大于1接近于1。净生产量减小。(2)群落结构。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均匀性趋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和营养结构的复杂化是生物种间联系盘根错节、种间竞争激烈的反映并由此导致生态位分化物种的生活史复杂化食物网复杂化。(3)营养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到成熟期的演替发育过程的主要特征是结构趋于复杂和有序,多样性增加,功能完善以及稳定性增加,具体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量流动。幼年期的生态系统,总生产量/群落呼吸量大于1,接近于1。净生产量减小。(2)群落结构。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均匀性趋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和营养结构的复杂化,是生物种间联系盘根错节、种间竞争激烈的反映,并由此导致生态位分化,物种的生活史复杂化,食物网复杂化。(3)营养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如氮、磷、钾、

88.①DDT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氯杀虫剂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会参与物质循环。②人类把DDT喷洒在植物上经过植物的茎和叶及根系进入植物体在植物体内积累起来被草食动物吃掉再被肉食动物所摄取逐级浓缩。③在循环过程中DDT的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由于不能被生物消化与分解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并且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越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DDT的残留浓度越高。因为排泄要求水溶性一旦进入人体内DDT就不能被排泄出去。因此大量使用DDT这类物质对生态系统构成了明显的危害。①DDT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氯杀虫剂,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会参与物质循环。②人类把DDT喷洒在植物上,经过植物的茎和叶及根系进入植物体,在植物体内积累起来,被草食动物吃掉,再被肉食动物所摄取,逐级浓缩。③在循环过程中,DDT的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由于不能被生物消化与分解,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并且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越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DDT的残留浓度越高。因为排泄要求水溶性,一旦进入人体内,DDT就不能被排泄出去。因此,大量使用DDT这类物质,对生态系统构成了明显的危害。

89.演替包括下列阶段:①沉水植物期。起初池水较深湖底没有有根植物水层中只生长着浮游生物和鱼类水底有螺蚌等底栖生物。水深约3~5m可长沉水植物首先是先锋植物构成湖底裸地。随着湖底有机物质的积累加快湖底抬高水域进一步变浅继而高等水生植物出现。其生长和繁殖能力强垫高湖底的作用更强。②浮水植物期。水深2~3m时开始出现睡莲等浮叶根生植物。因其叶漂浮于水面水下光照条件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长原有的沉水植物被推向水较深处。③挺水植物期。水体继续变浅水深1~2m挺水生植物出现其中以芦苇最常见。芦苇的根发达可以使水底迅速增高形成浮岛。水下土地间或露出开始具有陆生环境的特点。从沉水到挺水植物阶段鱼类等典型的水生动物减少而两栖类、水蛭和蜗牛等动物增多。④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水底露出水面之后成为暂时性水池。干燥季节时可能全部裸露。原来的挺水植物被湿生草本植物所取代。动物中蚯蚓、蝗虫和一些鸟类成为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